食道鳞癌 免疫组化:串案窝案的文化根源及其治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1:09:16
串案窝案的文化根源及其治理

发布时间:2011-6-24 10:43:25      文章来源:   中国反腐倡廉网     作者: 卜万红     阅读792 次 

        要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串案窝案。必须深入研究“圈子”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逐步消除串案窝案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
    近年来,我国腐败主体呈现组织化,跨单位、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利益输送成为腐败的新形式。串案窝案频繁发生。综观不同的串案窝案,它们之间存许多共性;纵观腐败发展史,它与历史上发生过的诸多腐败大案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说明,它不仅是现有制度的问题,还与传统文化尤其是“圈子”文化“基因”的历史传承有关,是这种文化“复活”的产物。因此,要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串案窝案。必须深入研究“圈子”文化,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逐步消除其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
    费孝通先生认为,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人们正是运用这些不同的关系为纽带,将社会成员有机地链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类同心圆的人际关系网络,将所有社会成员都网在其中,结成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大同盟。
    血缘关系。这是“圈子”文化形成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关系纽带。乡缘关系。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以居住地为纽带形成人际交往关系。这是一种仅次于血缘关系的社会交往手段。学缘关系。传统社会中读书人所独有的一种交往方式。业缘关系,人们将那些有着共同行业或职业经历的社会成员联系起来,编织成为一种关系网络。
    客观上说,“圈子”文化为我国传统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但“圈子”文化一旦偏离了正常轨道,就必然会危及公共利益,成为腐败的重要推手。以血缘为基础、以人情为纽带将那些“利益相关者”结成一个能量巨大的“利益共同体”,其强大的攻击能力可谓是“锐不可当”,一旦瞄准任何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再完美的制度也会被攻击得干疮百孔,按“各取所需”的原则分享胜利,“果实”的后果自是难以避免。
    “圈子”文化困扰着我国现代政治的发展,消除这种影响是我国政治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年,毛泽东同志曾尖锐地批评过这种现象,他指出:“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串案窝案就是这种文化在现代条件下“复活”的产物和表现。尽管它带上了现代社会的某些特质,但变化的仅仅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它的“基因”并没有根本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这种文化任其泛滥,必然冲击现有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影响党的拒腐防变能力的增强,危及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伟大工程。
    根据“圈子”文化生存和发展上述条件,笔者认为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权力的过分集中和封闭式运行是“圈子”文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消除这一条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家长制必然导致人治,这种政治传统给当政者太大的自由裁量权,为一部分人设租和寻租提供了大量的制度机会和广阔的制度空间。加快推进社会改革,建立资源共享制度。用健全的体制机制确保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基本精神得以实现,确保人民各项诉求得以合理地表达,真正实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武装全党,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民,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除“圈子”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替代作为“圈子”文化精神支柱的传统伦理.实现对“圈子”文化的彻底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