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兹网畅游天下:制度文化:“官本位”概念及其种种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1:34:04

制度文化:“官本位”概念及其种种根源

 

“官本位”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经济学专用名词“金本位”而被广泛应用。“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即是以黄金为单一价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价值。

“官本位”把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这一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形成的术语,其现实内涵远比字面意思丰富。“官本位”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是以“官”来定位的,社会价值高低与为官的大小成正比,官大的社会价值高,官小的身价自然低,与官不相干的民众自然社会价值最低,与官职业则比照“官”来定位各自的价值。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观念。如果这样,那李白、杜甫该如何评价?乔布斯如何评价?

“官本位”主要特征在于: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唯上是从”的制度安排、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以是否为官和官职大小评价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

官本位”的文化根源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两教”,一是儒教,二是道教,主要是儒教。在世界东南亚的儒教圈里,中国是核心和发源地。儒教在治人和治国上强调两方面,一是“以德”,另一是“以礼”,简称为德教和礼教,“以德”就是以德规范人的思维和思想,“以礼”就是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内部是用“德”规范人的思维,外部是用“礼”规范人四肢的行为,“克己复礼”即是克制自己符合社会的大礼,这也是儒教的核心观点,教你怎么做人做事。

儒教和“官本位”的内在联系有两点:一是儒教告诉民众要崇官、敬官和做官,形成“官本位”的价值导向,比如说“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后来才有了封建科举制度,才有了现在的考官制度,才有了九品中正制度。二是儒教强调官怎样治理社会和驯化民众,是一种人治,而不是法治;人治必然体现是官治,而讲法治才能讲民主。这体现了官是社会的主宰。

官本位”的历史根源

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满清结束,封建社会的行政设置是秦朝开始的郡县制;国家中央机构的设置以唐朝为典型,实行三省六部制;魏文帝曹丕采纳其吏部尚书陈群创议,建立了新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度;官员的设置,以明朝为典型,实行三卿九品制。

封建社会与“官本位”的内在联系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从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上看,封建社会推行土地分封制,皇帝任命官员,官员按照级别分封土地。朝廷的宗室、皇帝的弟子都定为同姓亲王,拥有皇帝分给他们的大量土地,土地分封制度也是封建制度的核心。

二是封建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从州、郡、县到中央,通过官来集权,实行金字塔结构,这样的社会必定导致“官本位”。

三是封建社会推崇皇权至上,普天下皆为皇土,一切都是皇帝的,一切都由皇帝说了算。从而把“官本位”推向上了极致。现在“官本位”的土壤就是来自中国经历了三千年的封建社会,而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历史和经历,导致“官本位”只有在中国根深蒂固。

官本位”的经济根源

计划经济的体制特点表现在:一是在政治方面集权,二是在经济方面垄断,三是在政府方面管制过多过细,最后导致一是党政不分,即以党代政;二是政企不分,即政府管制企业,实行原料国家供,干部国家派,利润国家收,资金国家给,把企业变成政府的附属物;三是政事不分,设置大批事业单位,实行准政府职能。

“官本位”的体制性根源

中国现行的垂直任命制的管理体制是强化“官本位”的体制性根源。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总体来看,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特别是干部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沿袭了计划经济的垂直任命制,给强化“官本位”带来了体制土壤和体制条件。这样,一是官设的太多;二是选官的机制太死;三是权力的设置过于集中;四是管官的机制太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