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馨仪死了没:改革开放以来的六次通胀及其治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5:54:09

中国自1978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过六次通胀。这六次通胀既与新中国建立前国民党政府崩溃前的恶性通胀不同,也与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币刚刚走向全国时的高通胀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三年困难时期的严重通胀不同。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总结反思其原因、性质、治理之经验教训对将来,特别是对现在正在发生并在治理的第六次通胀会起到很好的警示与借鉴作用。现对前五次通胀作一个初步分析与探索。最后再对本次(第六次)通胀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六次通胀及其治理(之一) ——兼谈本周股市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 中国自1978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过六次通胀。这六次通胀既与新中国建立前国民党政府崩溃前的恶性通胀不同,也与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币刚刚走向全国时的高通胀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三年困难时期的严重通胀不同。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总结反思其原因、性质、治理之经验教训对将来,特别是对现在正在发生并在治理的第六次通胀会起到很好的警示与借鉴作用。现对前五次通胀作一个初步分析与探索。最后再对本次(第六次)通胀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一)第一次通胀:1980年的“洋跃进”与“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引发的通胀 1980年,我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短暂、急剧而又很快治愈的通胀。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对经济的冲击,中国百业凋零,经济严重滞后。出于急于摆脱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增长较快速度的局面,当时领导人华国锋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口号。中国一年中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大干快上”了若干项目,急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结果,所购洋机器设备的资金相等于“文革”前十多年的总和。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激增,导致总需求增长过快,物价迅速上涨(达7.5%),虽未达两位数,但也是建国以来较高的通胀。 此外,根据笔者的分析,1980年的通胀与我国忍无可忍地于1979年进行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有关系。这也极可能会导致财政开支与赤字等的增加,形成对1980年经济的滞后通胀效应。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通胀,在当时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导中的经济学家陈云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压缩基础建设、收紧银根、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物价管制等强硬措施,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支持。通胀迅速得到了平抑。中国此时才正式迈入健康正常的改革开放快车道。 (二)第二次通胀:1985—1987年物价改革等引发的“转型期阵痛型通胀” 1984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极其重要的会议通过了对中国城市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决定。中央决定从几个方面同时进行重大改革,即实行财政承包;对地方与企业放权让利;将原来的投资建设由财政拨款改成由商业银行贷款(即“拨改贷”);并狠下决心进行最关键的一场改革,即价格体制以“双轨制”形式全面推开、进行。 1984年,中国领导层心中对价格改革前景作了比较乐观的估计,认为我国的价格改革有农村改革完全成功之经验,有多年来城市改革的许多试点及经验,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很好,工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粮油等生活资料及多数生产资料库存丰实,外贸连续顺差,并有90亿美元外汇结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决定大跨步地进行全面的价格改革,如:放开生猪和主要副食品价格;提高短途铁路运价;调整农村粮食收购价;对“倒三七”进行改革,相当一部分农村的粮食到市场上随行就市;对优质煤价有所提高;对钢铁、煤、木材、水泥等重要产品实行价格“双轨制”,其中钢铁浮动价之20%上限被取消,每吨从650元猛涨到1800元。 后来人们发现上上下下对这场改革的心理预期过度乐观。由于企业热情极高,基建、技术改造投资迅速扩张,加之后来的货币工资改革,结果货币投放量失控,原材料、采掘业产品等涨价又推动

                 

(一)第一次通胀: 改革开放以来的六次通胀及其治理(之一) ——兼谈本周股市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 中国自1978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过六次通胀。这六次通胀既与新中国建立前国民党政府崩溃前的恶性通胀不同,也与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币刚刚走向全国时的高通胀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三年困难时期的严重通胀不同。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总结反思其原因、性质、治理之经验教训对将来,特别是对现在正在发生并在治理的第六次通胀会起到很好的警示与借鉴作用。现对前五次通胀作一个初步分析与探索。最后再对本次(第六次)通胀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一)第一次通胀:1980年的“洋跃进”与“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引发的通胀 1980年,我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短暂、急剧而又很快治愈的通胀。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对经济的冲击,中国百业凋零,经济严重滞后。出于急于摆脱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增长较快速度的局面,当时领导人华国锋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口号。中国一年中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大干快上”了若干项目,急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结果,所购洋机器设备的资金相等于“文革”前十多年的总和。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激增,导致总需求增长过快,物价迅速上涨(达7.5%),虽未达两位数,但也是建国以来较高的通胀。 此外,根据笔者的分析,1980年的通胀与我国忍无可忍地于1979年进行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有关系。这也极可能会导致财政开支与赤字等的增加,形成对1980年经济的滞后通胀效应。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通胀,在当时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导中的经济学家陈云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压缩基础建设、收紧银根、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物价管制等强硬措施,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支持。通胀迅速得到了平抑。中国此时才正式迈入健康正常的改革开放快车道。 (二)第二次通胀:1985—1987年物价改革等引发的“转型期阵痛型通胀” 1984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极其重要的会议通过了对中国城市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决定。中央决定从几个方面同时进行重大改革,即实行财政承包;对地方与企业放权让利;将原来的投资建设由财政拨款改成由商业银行贷款(即“拨改贷”);并狠下决心进行最关键的一场改革,即价格体制以“双轨制”形式全面推开、进行。 1984年,中国领导层心中对价格改革前景作了比较乐观的估计,认为我国的价格改革有农村改革完全成功之经验,有多年来城市改革的许多试点及经验,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很好,工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粮油等生活资料及多数生产资料库存丰实,外贸连续顺差,并有90亿美元外汇结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决定大跨步地进行全面的价格改革,如:放开生猪和主要副食品价格;提高短途铁路运价;调整农村粮食收购价;对“倒三七”进行改革,相当一部分农村的粮食到市场上随行就市;对优质煤价有所提高;对钢铁、煤、木材、水泥等重要产品实行价格“双轨制”,其中钢铁浮动价之20%上限被取消,每吨从650元猛涨到1800元。 后来人们发现上上下下对这场改革的心理预期过度乐观。由于企业热情极高,基建、技术改造投资迅速扩张,加之后来的货币工资改革,结果货币投放量失控,原材料、采掘业产品等涨价又推动1980年的“洋跃进”与“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引发的通胀

 

   1980年,我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短暂、急剧而又很快治愈的通胀。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对经济的冲击,中国百业凋零,经济严重滞后。出于急于摆脱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增长较快速度的局面,当时领导人华国锋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口号。中国一年中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大干快上”了若干项目,急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结果,所购洋机器设备的资金相等于“文革”前十多年的总和。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激增,导致总需求增长过快,物价迅速上涨(达7.5%),虽未达两位数,但也是建国以来较高的通胀。

   此外,根据笔者的分析,1980年的通胀与我国忍无可忍地于1979年进行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有关系。这也极可能会导致财政开支与赤字等的增加,形成对1980年经济的滞后通胀效应。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通胀,在当时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导中的经济学家陈云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压缩基础建设、收紧银根、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物价管制等强硬措施,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支持。通胀迅速得到了平抑。中国此时才正式迈入健康正常的改革开放快车道。

                  

       (二)第二次通胀: 改革开放以来的六次通胀及其治理(之一) ——兼谈本周股市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 中国自1978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过六次通胀。这六次通胀既与新中国建立前国民党政府崩溃前的恶性通胀不同,也与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币刚刚走向全国时的高通胀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三年困难时期的严重通胀不同。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总结反思其原因、性质、治理之经验教训对将来,特别是对现在正在发生并在治理的第六次通胀会起到很好的警示与借鉴作用。现对前五次通胀作一个初步分析与探索。最后再对本次(第六次)通胀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一)第一次通胀:1980年的“洋跃进”与“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引发的通胀 1980年,我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短暂、急剧而又很快治愈的通胀。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对经济的冲击,中国百业凋零,经济严重滞后。出于急于摆脱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增长较快速度的局面,当时领导人华国锋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口号。中国一年中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大干快上”了若干项目,急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结果,所购洋机器设备的资金相等于“文革”前十多年的总和。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激增,导致总需求增长过快,物价迅速上涨(达7.5%),虽未达两位数,但也是建国以来较高的通胀。 此外,根据笔者的分析,1980年的通胀与我国忍无可忍地于1979年进行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有关系。这也极可能会导致财政开支与赤字等的增加,形成对1980年经济的滞后通胀效应。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通胀,在当时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导中的经济学家陈云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压缩基础建设、收紧银根、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物价管制等强硬措施,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支持。通胀迅速得到了平抑。中国此时才正式迈入健康正常的改革开放快车道。 (二)第二次通胀:1985—1987年物价改革等引发的“转型期阵痛型通胀” 1984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极其重要的会议通过了对中国城市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决定。中央决定从几个方面同时进行重大改革,即实行财政承包;对地方与企业放权让利;将原来的投资建设由财政拨款改成由商业银行贷款(即“拨改贷”);并狠下决心进行最关键的一场改革,即价格体制以“双轨制”形式全面推开、进行。 1984年,中国领导层心中对价格改革前景作了比较乐观的估计,认为我国的价格改革有农村改革完全成功之经验,有多年来城市改革的许多试点及经验,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很好,工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粮油等生活资料及多数生产资料库存丰实,外贸连续顺差,并有90亿美元外汇结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决定大跨步地进行全面的价格改革,如:放开生猪和主要副食品价格;提高短途铁路运价;调整农村粮食收购价;对“倒三七”进行改革,相当一部分农村的粮食到市场上随行就市;对优质煤价有所提高;对钢铁、煤、木材、水泥等重要产品实行价格“双轨制”,其中钢铁浮动价之20%上限被取消,每吨从650元猛涨到1800元。 后来人们发现上上下下对这场改革的心理预期过度乐观。由于企业热情极高,基建、技术改造投资迅速扩张,加之后来的货币工资改革,结果货币投放量失控,原材料、采掘业产品等涨价又推动19851987迟了14年,使中国经济大大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三、国家、政府对生产资料还有相当大的定价权。国家对货币供应、银行改革的进行控制很严,很有能力地、很强有力地、游刃有余地,能有伸有缩地掌握价格改革的进退伸缩进程。 四、1980年、1985—1987年的改革突破型通涨之同时,改革的正面效应不能抹杀。1983年全国钢材自销量(市场份额)仅占3.5%,1983年仅为106.6万吨;而改革后,达到了20%多,有1000多万吨。石油的情况类似。大大促进了钢铁、石油及各类商品的生产、供应,促进了全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而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对物价改革、物价上涨的敏感度还很强烈,远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地区的老百姓对物价波动的容忍性;对物价改革引发的中国经济的大迸发、大崛起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即使生活水平在节节上升,怨声仍颇多。这就是所谓的“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骂娘。”而各级政府拿到的上级指示:“允许你在家里骂,决不允许你上街。”——既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又严防引发社会矛盾表面化、激化。 【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品价格(CPI)指数:1978年为0.7%;1980年为7.5%;1981年为2.4%;1982年为1.9%;1983年为1.5%;1984年为2.8%;1985年为9.3%;1986年为6.5%;1987年为7.3%;1988年为18.8%;…….】 【本周股市,前半周股市延续上周趋势曾一度上涨到3012.04点(深市雷同),特别是潜伏很久的银行股在招商银行等带动下,这么大的盘子还大胆上涨,甚至人们高兴盼望已久的“二八现象”终于向“八二现象”转向了。中小盘股走势明显较弱(新股除少数外,依然涨幅较少、中签率低、又收益少,成为鸡肋)。周四、周五在CPI仍居高不下(之前估计为4.4%—4.5%,结果依旧为4.9%)且PPI还在上升的情形下,人们强烈担心央行又会加息,或调高准备金率,因此银行股开始回落,拖累整个大势。但无论货币政策怎么紧,只要它执行负利率政策,29万亿居民存款就终有相当一部分留在股市中坚持长期抗战。】 年物价改革等引发的“转型期阵痛型通胀”

 

   1984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极其重要的会议通过了对中国城市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决定。中央决定从几个方面同时进行重大改革,即实行财政承包;对地方与企业放权让利;将原来的投资建设由财政拨款改成由商业银行贷款(即“拨改贷”);并狠下决心进行最关键的一场改革,即价格体制以“双轨制”形式全面推开、进行。

迟了14年,使中国经济大大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三、国家、政府对生产资料还有相当大的定价权。国家对货币供应、银行改革的进行控制很严,很有能力地、很强有力地、游刃有余地,能有伸有缩地掌握价格改革的进退伸缩进程。 四、1980年、1985—1987年的改革突破型通涨之同时,改革的正面效应不能抹杀。1983年全国钢材自销量(市场份额)仅占3.5%,1983年仅为106.6万吨;而改革后,达到了20%多,有1000多万吨。石油的情况类似。大大促进了钢铁、石油及各类商品的生产、供应,促进了全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而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对物价改革、物价上涨的敏感度还很强烈,远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地区的老百姓对物价波动的容忍性;对物价改革引发的中国经济的大迸发、大崛起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即使生活水平在节节上升,怨声仍颇多。这就是所谓的“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骂娘。”而各级政府拿到的上级指示:“允许你在家里骂,决不允许你上街。”——既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又严防引发社会矛盾表面化、激化。 【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品价格(CPI)指数:1978年为0.7%;1980年为7.5%;1981年为2.4%;1982年为1.9%;1983年为1.5%;1984年为2.8%;1985年为9.3%;1986年为6.5%;1987年为7.3%;1988年为18.8%;…….】 【本周股市,前半周股市延续上周趋势曾一度上涨到3012.04点(深市雷同),特别是潜伏很久的银行股在招商银行等带动下,这么大的盘子还大胆上涨,甚至人们高兴盼望已久的“二八现象”终于向“八二现象”转向了。中小盘股走势明显较弱(新股除少数外,依然涨幅较少、中签率低、又收益少,成为鸡肋)。周四、周五在CPI仍居高不下(之前估计为4.4%—4.5%,结果依旧为4.9%)且PPI还在上升的情形下,人们强烈担心央行又会加息,或调高准备金率,因此银行股开始回落,拖累整个大势。但无论货币政策怎么紧,只要它执行负利率政策,29万亿居民存款就终有相当一部分留在股市中坚持长期抗战。】

   1984年,中国领导层心中对价格改革前景作了比较乐观的估计,认为我国的价格改革有农村改革完全成功之经验,有多年来城市改革的许多试点及经验,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很好,工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粮油等生活资料及多数生产资料库存丰实,外贸连续顺差,并有90亿美元外汇结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决定大跨步地进行全面的价格改革,如:放开生猪和主要副食品价格;提高短途铁路运价;调整农村粮食收购价;对“倒三七”进行改革,相当一部分农村的粮食到市场上随行就市;对优质煤价有所提高;对钢铁、煤、木材、水泥等重要产品实行价格“双轨制”,其中钢铁浮动价之20%上限被取消,每吨从650元猛涨到1800元。

   后来人们发现上上下下对这场改革的心理预期过度乐观。由于企业热情极高,基建、技术改造投资迅速扩张,加之后来的货币工资改革,结果货币投放量失控,原材料、采掘业产品等涨价又推动最终消费品价格大涨——1985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平均涨8.89%;农村涨6-7%;城市超过了10%;1986年涨幅达6.5%;1987年达7.3%。大大超过了1951-1978年的28年中年均1.3%涨幅,也超过了1979-1984年的6年间年均上涨3%的涨幅。实际上形成了继抗美援朝时期(上涨12.2%)和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最艰苦时期(上涨16.2%)之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个物价高峰。这种突然的改革“转轨型”通胀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及反响。

人们不无挪揄地苦笑道:“工人叫,农民笑,知识份子光腚坐大轿,不三不四数钞票。”此外,全国出现了大批钻“双轨制”漏洞的倒爷,以国家计划价格将商品购来,又以开放价(市场议价)售出的食利者阶层,并引发了大批行贿、受贿等贪污、腐败的司法案子,各地还出现为此执行死刑的重案。经济学家开始警觉与反思“双轨制”物价改革的得失以及进程快慢问题。在同一时期,1985年9月18日北京大学等还出现了“反日”等的学潮,而部分市民在校门外呼喊呼应。有关部门认为,这与物价改革进行过快有关。中央召开会议向各省长、省委书记打招呼,胡耀邦向各省领导作揖抱拳希望大家不要再擅自涨价、过猛投资、过多发奖金了。此外,1985年10月,国务院决定暂时不再出大的物价改革政策。

   但由于各原材料、采掘业生产省份和部门企业的强烈要求,中国又曾经试图于1987年初开始一轮名为“价、财、税联动”的以生产资料价格改革为中心的重大改革。但对此轮震动更大的改革,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于1986年春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中国物价改革必须进行,但不能太快。中国的经济改革可能因为物价改革的失败而失败,不会因为物价改革而成功;中国的经济改革的关键是所有制改革,即企业的改革。

中央、国务院听取了厉以宁等经济学家意见,并高度重视采纳。国务院明确规定:严格控制消费基金,开征奖金税,控制银行信贷,调整银行领导班子成员,压缩基建投资,清查加价皮包公司。此外还将不少定价权又收归上级主管部门,加强物价检查。仅1987年上半年就查处了物价违犯行为案件24万多件。行政命令、经济措施一起上,上海要求各县、乡、村长一定要多种菜,搞好上海市民的“菜篮子”工程;而乡镇企业可减免所得税收用以补农。中央重新从财政中支出价格补贴242亿元,1987年达337亿元。这使得这轮物价改革型通胀一度缓解,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得以缓解,改革可以在更多人民的支持下进行,同时可以让企业有时间有能力消化掉成本上涨部分。但物价内在的上涨冲动一直存在,1987年年终,零售物价指数涨幅又达到了8.8%,继而引发了后来的第三次通胀。

 

(三)对第一、二次通胀之分析、评论

 

应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二次通胀都有一些与文革前通胀之不同之处:

一、都是属于人民企图冲破旧计划经济体制的创新行为引发的。如“洋跃进”、“物价改革”            等都是中国开始觉醒、企图崛起时的骚动、冲动型、改革突破型通胀。

二、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在“文革”前、“文革”中物价体制僵化、冻结时的还债性质的物价上涨。因为,即使不搞“文革”,中国经济学家们也发现了价格冻结的严重危害,于1965年7、8月提出了《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调整物价的初步设想》的报告。报告建议对粮食及农村生产资料、部分工业品价格进行调整。后因“文革”爆发,改革被迫推迟了14年,使中国经济大大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最终消费品价格大涨——1985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平均涨8.89%;农村涨6-7%;城市超过了10%;1986年涨幅达6.5%;1987年达7.3%。大大超过了1951-1978年的28年中年均1.3%涨幅,也超过了1979-1984年的6年间年均上涨3%的涨幅。实际上形成了继抗美援朝时期(上涨12.2%)和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最艰苦时期(上涨16.2%)之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个物价高峰。这种突然的改革“转轨型”通胀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及反响。 人们不无挪揄地苦笑道:“工人叫,农民笑,知识份子光腚坐大轿,不三不四数钞票。”此外,全国出现了大批钻“双轨制”漏洞的倒爷,以国家计划价格将商品购来,又以开放价(市场议价)售出的食利者阶层,并引发了大批行贿、受贿等贪污、腐败的司法案子,各地还出现为此执行死刑的重案。经济学家开始警觉与反思“双轨制”物价改革的得失以及进程快慢问题。在同一时期,1985年9月18日北京大学等还出现了“反日”等的学潮,而部分市民在校门外呼喊呼应。有关部门认为,这与物价改革进行过快有关。中央召开会议向各省长、省委书记打招呼,胡耀邦向各省领导作揖抱拳希望大家不要再擅自涨价、过猛投资、过多发奖金了。此外,1985年10月,国务院决定暂时不再出大的物价改革政策。 但由于各原材料、采掘业生产省份和部门企业的强烈要求,中国又曾经试图于1987年初开始一轮名为“价、财、税联动”的以生产资料价格改革为中心的重大改革。但对此轮震动更大的改革,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于1986年春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中国物价改革必须进行,但不能太快。中国的经济改革可能因为物价改革的失败而失败,不会因为物价改革而成功;中国的经济改革的关键是所有制改革,即企业的改革。 中央、国务院听取了厉以宁等经济学家意见,并高度重视采纳。国务院明确规定:严格控制消费基金,开征奖金税,控制银行信贷,调整银行领导班子成员,压缩基建投资,清查加价皮包公司。此外还将不少定价权又收归上级主管部门,加强物价检查。仅1987年上半年就查处了物价违犯行为案件24万多件。行政命令、经济措施一起上,上海要求各县、乡、村长一定要多种菜,搞好上海市民的“菜篮子”工程;而乡镇企业可减免所得税收用以补农。中央重新从财政中支出价格补贴242亿元,1987年达337亿元。这使得这轮物价改革型通胀一度缓解,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得以缓解,改革可以在更多人民的支持下进行,同时可以让企业有时间有能力消化掉成本上涨部分。但物价内在的上涨冲动一直存在,1987年年终,零售物价指数涨幅又达到了8.8%,继而引发了后来的第三次通胀。 (三)对第一、二次通胀之分析、评论 应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二次通胀都有一些与文革前通胀之不同之处: 一、都是属于人民企图冲破旧计划经济体制的创新行为引发的。如“洋跃进”、“物价改革” 等都是中国开始觉醒、企图崛起时的骚动、冲动型、改革突破型通胀。 二、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在“文革”前、“文革”中物价体制僵化、冻结时的还债性质的物价上涨。因为,即使不搞“文革”,中国经济学家们也发现了价格冻结的严重危害,于1965年7、8月提出了《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调整物价的初步设想》的报告。报告建议对粮食及农村生产资料、部分工业品价格进行调整。后因“文革”爆发,改革被迫推

三、国家、政府对生产资料还有相当大的定价权。国家对货币供应、银行改革的进行控制很严,很有能力地、很强有力地、游刃有余地,能有伸有缩地掌握价格改革的进退伸缩进程。

四、1980年、1985—1987年的改革突破型通涨之同时,改革的正面效应不能抹杀。1983年全国钢材自销量(市场份额)仅占3.5%,1983年仅为106.6万吨;而改革后,达到了20%多,有1000多万吨。石油的情况类似。大大促进了钢铁、石油及各类商品的生产、供应,促进了全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而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对物价改革、物价上涨的敏感度还很强烈,远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地区的老百姓对物价波动的容忍性;对物价改革引发的中国经济的大迸发、大崛起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即使生活水平在节节上升,怨声仍颇多。这就是所谓的“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骂娘。”而各级政府拿到的上级指示:“允许你在家里骂,决不允许你上街。”——既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又严防引发社会矛盾表面化、激化。

 

【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品价格(CPI)指数:1978年为0.7%;1980年为7.5%;1981年为2.4%;1982年为1.9%;1983年为1.5%;1984年为2.8%;1985年为9.3%;1986年为6.5%;1987年为7.3%;1988年为18.8%;…….】

 

改革开放以来的六次通胀及其治理(之一) ——兼谈本周股市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 中国自1978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过六次通胀。这六次通胀既与新中国建立前国民党政府崩溃前的恶性通胀不同,也与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币刚刚走向全国时的高通胀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三年困难时期的严重通胀不同。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总结反思其原因、性质、治理之经验教训对将来,特别是对现在正在发生并在治理的第六次通胀会起到很好的警示与借鉴作用。现对前五次通胀作一个初步分析与探索。最后再对本次(第六次)通胀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一)第一次通胀:1980年的“洋跃进”与“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引发的通胀 1980年,我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短暂、急剧而又很快治愈的通胀。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对经济的冲击,中国百业凋零,经济严重滞后。出于急于摆脱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增长较快速度的局面,当时领导人华国锋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口号。中国一年中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大干快上”了若干项目,急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结果,所购洋机器设备的资金相等于“文革”前十多年的总和。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激增,导致总需求增长过快,物价迅速上涨(达7.5%),虽未达两位数,但也是建国以来较高的通胀。 此外,根据笔者的分析,1980年的通胀与我国忍无可忍地于1979年进行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有关系。这也极可能会导致财政开支与赤字等的增加,形成对1980年经济的滞后通胀效应。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通胀,在当时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导中的经济学家陈云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压缩基础建设、收紧银根、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物价管制等强硬措施,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支持。通胀迅速得到了平抑。中国此时才正式迈入健康正常的改革开放快车道。 (二)第二次通胀:1985—1987年物价改革等引发的“转型期阵痛型通胀” 1984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极其重要的会议通过了对中国城市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决定。中央决定从几个方面同时进行重大改革,即实行财政承包;对地方与企业放权让利;将原来的投资建设由财政拨款改成由商业银行贷款(即“拨改贷”);并狠下决心进行最关键的一场改革,即价格体制以“双轨制”形式全面推开、进行。 1984年,中国领导层心中对价格改革前景作了比较乐观的估计,认为我国的价格改革有农村改革完全成功之经验,有多年来城市改革的许多试点及经验,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很好,工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粮油等生活资料及多数生产资料库存丰实,外贸连续顺差,并有90亿美元外汇结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决定大跨步地进行全面的价格改革,如:放开生猪和主要副食品价格;提高短途铁路运价;调整农村粮食收购价;对“倒三七”进行改革,相当一部分农村的粮食到市场上随行就市;对优质煤价有所提高;对钢铁、煤、木材、水泥等重要产品实行价格“双轨制”,其中钢铁浮动价之20%上限被取消,每吨从650元猛涨到1800元。 后来人们发现上上下下对这场改革的心理预期过度乐观。由于企业热情极高,基建、技术改造投资迅速扩张,加之后来的货币工资改革,结果货币投放量失控,原材料、采掘业产品等涨价又推动

【本周股市,前半周股市延续上周趋势曾一度上涨到3012.04点(深市雷同),特别是潜伏很久的银行股在招商银行等带动下,这么大的盘子还大胆上涨,甚至人们高兴盼望已久的“二八现象”终于向“八二现象”转向了。中小盘股走势明显较弱(新股除少数外,依然涨幅较少、中签率低、又收益少,成为鸡肋)。周四、周五在CPI仍居高不下(之前估计为4.4%—4.5%,结果依旧为4.9%)且PPI还在上升的情形下,人们强烈担心央行又会加息,或调高准备金率,因此银行股开始回落,拖累整个大势。但无论货币政策怎么紧,只要它执行负利率政策,29万亿居民存款就终有相当一部分留在股市中坚持长期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