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问题:试论学校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1:06:50

试论学校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党委  沈敏  韩世界

 

[摘  要]本文就学校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教育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积极的探索,从政治领导、决策、管理、学校党组织的建设、党员的榜样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学校党组织;和谐教育;地位;作用和任务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教育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因此,明确学校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内涵及其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一)和谐以及和谐教育的历史渊源

和谐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不乏有关和谐的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的憧憬。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谐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闸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管子提出“蓄之以道,则民和”;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期”;《论语》中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此后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和“和谐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

和谐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已有的文献表明,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指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适应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使和谐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19世纪50年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指出,教育“是在全面了解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自觉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以后的进步教育家都主张“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集大成者,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把和谐教育理解为认识与自我表现结合起来的教育,即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某种表现自己的活动领域,在积极劳动及与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人”。

就我国而言,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达德”的统一。王守仁则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教育要“开其知觉”、“发其意志”、“导之以理”,简而言之,就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情”得到协调发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内涵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赋予和谐教育新的内涵。在新形式下,我们所说的和谐教育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马克思主义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研究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强调要使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多方面地、充分自由地、协调地发展,使人们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关系的人。”马克思还特别指出,作为一个“完整人”,在经历由低级到高级若干发展阶段的任何阶段上都应该和谐地、全面地发展而不是畸形地、片面地发展。教育应使个人劳动能力充分自由地发展,是人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的发展,是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因此,我们所说的和谐教育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站在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层面上阐述和实施和谐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现代化教育的系统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探索学校教育因素合理配置与协同运行的机制,促使学校整体结构达到优化组合。通过和谐育人、和谐教学、和谐活动以及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发展个发生,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教育公平为主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与以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新的生长点以及维护安全稳定为“硬指标”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健康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在新课程改革教育活动中,力求使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谐调、平衡的状态,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

当今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教育”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应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所以,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全民终身教育,才是“和谐教育”。

社会发展和人自身需要是辨证统一的,只有把满足社会需要同学生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和谐,学校教育才算真正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探索和谐教育,目的在于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优化组合,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

(三)社会主义和谐教育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和谐校园就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政通人和,同舟共济,安定有序、良性互动、整体优化为主要特征,来实现学校全面、协调、自由、充分的发展。

和谐校园应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校园并非是校园人“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

和谐校园,就是要使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切实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优者更优,困难与弱势群体得到尊重和支持。

总之,和谐校园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构建和发展,相反,不和谐的校园则不利于和谐教育的构建和发展。

二、学校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历史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给学校党的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的要求。怎样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怎样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怎样完成党在学校的任务,这些需要学校党委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保证监督作用,才能使学校工作可持续发展,实现和谐教育目标。

(一)政治核心地位和政治核心作用

学校是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实施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实体。学校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1、政治核心地位和政治核心作用是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现行学校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决策层、职能层、实践层。决策层一般由学校领导组成,主要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办学方向。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学校建立党组织,就是为了保证共产党在学校的领导,就是为了保证党的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政治核心地位和政治核心作用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学校党委就是要在学校作出重大决策时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得到贯彻执行,实现党的政治领导;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实现党的思想领导,从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3、政治核心地位和政治核心作用是统一领导班子成员思想的需要

为了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学方向,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依靠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关于武汉市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若干(试行)意见》指出: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统一领导;学校党组织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贯彻执行,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这里,政治核心是学校党组织的地位、作用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党委行使职权、做好工作的依据。

(二)战斗堡垒地位和战斗堡垒作用

学校党员是在学校党的委员会集体领导下,开展工作的。教职工对我们党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党员这一面镜子反映出来。在学校工作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体现、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关键是看党员的表率作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员必须依法办事,以身作则,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须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必须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做出实绩,当好带头人,发挥好带头作用。

1、领导学校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十六届六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社会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学校党的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上;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保证学校工作的健康开展。

2、领导学校思想建设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既是新时期思想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也反映了思想工作的目标要求。在思想建设中,首先,学校党委要自身思想过硬,作风正派,永葆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其次,要建立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思想工作队伍,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思想工作网络;再次,要坚持疏导原则,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自觉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3、领导学校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学校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要体现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在学校党组织内,党委可“集中”,但不能专断,要在民主基础上“集中”,要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必须广泛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党委要反复斟酌,广泛听取意见,不能急于决策,更不能个人说了算;要主动谈心,交换看法,消除误解,统一思想,增进团结。

(三)保证监督地位和保证监督作用

监督主要指监督学校的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干部的勤政廉正。学校党组织在教育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处于管理者的地位。权利必须接受监督,不受监督的领导会滥用职权,党组织必须对学校领导干部进行监督,防止独揽大权或滥用职权,这有利于党风廉正建设。

学校工作离不开发展,要发展必须要监督。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要有监督制约,如果我们不接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可能会脱离群众,犯大错误。这时监督的必要性、重要性作出了精辟论述,指明了我们应该自觉接受监督。党内工作需要监督,群团工作需要监督,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监督,构建和谐教育更需要接受来自于多方面的监督,学校党委应该成为监督的第一责任人。以监督促发展,以监督促改革,学校工作才能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教育中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主要任务和目标以“和谐教育”为主线,着力抓好“五大校园”(即“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和“数字校园”)的建设,最终实现教育持续、全面、和谐发展。

(一)建设好“平安校园”

树立“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的观念,遵循规律,规范管理,形成常规,确保教育平安。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科学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和事故报告机制、考核责任和事故责任追究制,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重点做好饮食卫生、流行性疾病防疫、消防、校舍、设备设施以及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等方面的安全工作。加强对师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与服务,广泛开展应对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建设好“绿色校园”

树立完善自然的观念,加强环保教育,促进校园绿化建设,营造文化气息和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绿色校园氛围。积极推进办学理念的绿色化,构建教育美和自然美和谐统一的“绿色校园文化”。广泛开展生命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知识的精神潜质,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学会善待自我,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培养“绿色生命理念”。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绿色通道”,构建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绿色人文环境”。

(三)建设好“书香校园”

着眼师生的终身发展,优化校园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倡导师生乐于读书的风气,让读书成为师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书籍成为师生成长的养料和进步的阶梯。加强书香校园的物质载体和组织载体的建设,整和学校、家庭、社会的阅读资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有计划的指导师生广泛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师生的思想涵养和精神品位。

(四)建设好“人文校园”

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人文精神是师生修身养家、奉献社会的精神依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学校领导要尊重、信任和善待每一位教师,形成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上下同心、情投意合”的和谐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和家长,形成人格上平等、地位上尊重、精神上互爱的和谐相处的局面;积极发挥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机制的作用,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五)建设好“数字校园”

在有形的物质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平台,构建一个虚拟的数字空间,形成开放式的数字校园,让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在时空维度上拓展,扩充各种教育功能,实现教育过程的现代化。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丰富网上教育资源,确保校园网络安全,使“数字校园”成为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手段。

四、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政治保证

在学校内部,党委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因素,学校行政管理和学校党组织虽然职责不同,但目标一致。校长无论是党员或非党员,都必须接受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与监督,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学校党委对校长和学校工作的监督,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一级党组织对学校进行管理、调控、检测的组织行为。学校党委要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保证学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领导全体党员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断增强凝聚力与战斗力。

(一)加强作风建设

在学校党组织中,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要求,总支、支部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委在组织中充当主要负责人的角色,是基层党组织日常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全面负责党务工作。学校党组织的党务工作包括贯彻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现有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和考察;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加强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党员发展工作等。

学校党员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带头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给群众作榜样,凭借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化人、带动人、鼓舞人,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同时要不断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党务工作的新思路、创新党务工作的途径、方法、理念,积极寻求将学校党务工作落到实处的最佳结合点,真正落实党务工作在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以民主为核心,包括自由、平等、法治等思想、制度和行为的发展及其进步状态。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涵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学校政治文明建设包括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和方向、办学的党性原则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的具体体现及实施,学校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政治方向等。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优势,是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重要活动,具有强烈的党性和政治性。学校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一项全局性、方向性的实践活动,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命运和未来。学校党委在领导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素养,不断加强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

(三)加强组织建设

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是党组织联系教职工、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领导群团组织是学校组织的重要工作之一。

学校群团组织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帮手。学校党委在领导群团工作实践中,首先,要为学校领导支持群团组织的工作创造条件,帮助学校领导了解、熟悉群团组织的工作特点,提高学校领导对群团组织工作的认识。其次,要引导群团组织树立全局观念,顾大局、识大体,积极主动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为学校工作排忧解难。再次,要定期主持召开学校党政工团联席会,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执行党总支、支部的决议,研究实施的具体措施,最大限度地稳定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四)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党员教师队伍教育,发挥党员教师队伍先进性作用。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由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中职教师党员的先进性应当表现为以党性铸师魂、以党风促教风,时刻讲政治保先进,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者、宣传者和实践者,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勇于科研、益于社会,把党员的先进性与学校当前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员的先进性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使“党员争先进”和“学生当先锋”、“学校创一流”有机地融为一体。

1、在教学上,中职教师党员应树立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教学使命感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对于社会主义中职学校来说,它不仅生产和传播着知识体系,而且生产和传播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塑造灵魂的艰巨任务,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使命。而青年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潜在人才资源,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着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能否把优秀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是事关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因而,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党员,不仅要真正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为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培养后备军的神圣使命。

2中职教师党员应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教学创新精神

中职教师党员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和创造者,是广大青年学生成才的塑造者和引路人,必须具备不断开拓进取的教学创新精神,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教育创新的示范者,在工作中要贯彻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先进性体现在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中。在教学观念上,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勇于“革自己的命”,走出“教师中心论”。在教学方法上,要实现从灌输式教学到创新性教学的转变,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上,要逐步建立起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课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从侧重知识考核向侧重应用知识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出发,要通过科研和社会服务来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从侧重获取知识到侧重增强创新能力的转变,保证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进步的需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3、在育人上,中职教师党员应发挥党员的先进性

一要在“结识学生、训练学生、指导学生”中孕育学生的时代先进性。中职教师党员必须在学生中有特别影响力、号召力和感染力,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以崇高的理想去激励学生,以坚定的党性去震撼学生,以完美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做到以道德培育道德、以素质铸造素质、以先进孕育先进。唯有如此,中职教师党员的先进性才能最终实现。

中职教师党员必须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要加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使学生多接受一点先进性的塑造和严格的技能训练,在政治上立场坚定,在原则上敢于坚持,在人生态度上积极进取,在做人上诚实守信,在生活中朴实无华,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在社交中有君子之风,在公共活动中积极参与。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把先进性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行为,使之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在正确的人生道德上行进,在艰难的学术研究中奋斗,在一生的社会服务中奉献。

二要有“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育人意识。中专教育的真谛在于弘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富有技能和一定素质的人才,而所谓教学实乃一种关怀,反映了一个民族或隐含或明确的价值观是怎样影响和融入青年学生的。因此,中职教师党员在教学中必须围绕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来开展工作,始终坚持把党和国家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育人意识,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维护学生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和归宿。

三要加强科学教研。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在研究内容上,必须坚持科研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职教师党员必须认清科研的主攻方向,研究时代提出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带头加强学术道德自律建设,坚守学术良心,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权益,带头做到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和谐统一。

四要加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要有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党员,既要有传统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济世情怀,又要有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要带头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强调,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职的科研事业虽然有了突破性发展,但是中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很不相称。据有关统计,中职教师科研成果能签约转让的不到30%,其中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不到10%。因而,对于中职教师党员来说,必须响应党的号召,带头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为加快教育发展和改革,推进教育迈向新台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读本,2006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求是,2004,(19)

3、求是杂志评论部.党员干部关心的25个科学发展观问题.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4、曾庆红.关于国内形式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时报,2005-03-07(1)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5-02-20

6、香港教育改革的探索学术研讨会.教育学报,2004-11-6(1)

7、彭新强.香港学校的管理改革:问责制度的重整.教育学报,1997,(25)

8、杨富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和谐发展.中国工商,2004,(8)

9、姜太源.职业科学:一门新学科的创立及定位.教育发展研究,2005,(5)

10、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1、建设和谐湖北读本.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2、常炜.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5-03-22

1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关于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6-11

 

 

                                                  二00六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