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导弹天使有什么用:[大型书法志书] 《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02:21
[大型书法志书] 《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10二、书法艺术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很多,主要有今井凌雪的《王羲之的艺术和书法》、《关于王羲之书法传承的两面性》,中田勇次郎的《王羲之书法的风韵》、《王羲之的信札》,野间清六的《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性》,杉村邦彦的《王羲之试论》等。今井凌雪从汉字演变史的角度,高度评价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他认为:‘王羲之是汉字的抽象化结束或快结束时,即楷、行、草的新书体正在完成时期出现的。而且,有助于其完成,促成新的书体,形成美观的书法。’他指出:‘王羲之的书法,具有两面性,首先一个,在实用方面容易写,又一个像常说的那样,作为书法被艺术地表现,很美观。例如,最有名的《兰亭序》,被无数次地复制,其复制,有实用的手本和艺术作品的复制两种意义。’ 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今井凌雪认为:‘王羲之书法是适合于新书体的新书法,它从魏晋之间的木简和残笺中的逆入、复势、右转的重复中解脱出来。八面出锋、动感和力感交织成趣,既保持了均衡又给人以变化莫测的感觉。受隶书的影响,书法的字形一直都是横宽的,而王羲之的书法强调纵向的变化,字形稍稍伸长,这一变革成为当时的一般趋势,但这正是王羲之及他周围人的功绩。’怎样学习王羲之的字,今井凌雪颇有独到见解。他认为,‘王羲之的字,在艺术方面和实用方面,无论哪方面都具有普遍性,基本的东西都在其中。但一直练王羲之的字,不用说,还没有能写好字的。我认为,不顾一切地学习王羲之的字,是没有用的’。 三、《兰亭序》和其他几种碑帖的研究考证 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也波及日本。郭沫若的‘兰亭伪作说’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当时,今井凌雪翻译了郭氏《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并且有小南一郎的《围绕兰亭序论争》一文,介绍了那场论争。对反对郭氏‘伪作说’ 的文章,也有翻译介绍,如:竹内良雄全译了商承祚的《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启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发表了《兰亭帖考》,完全否定了‘伪作说’。温祯祥氏也全译了此文。 围绕《兰亭》的真伪问题,日本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同意郭氏‘伪作说’ 的学者和文章,有神田喜一郎的《兰亭序的真伪问题》、吉川忠夫的《兰亭伪作说》、铃木史楼的《书圣王羲之兰亭序伪作说》等。反对‘伪作说’的有西林昭一的《书的文化史》等。西林昭一根据‘文化大革命’后出土的木简和残纸上发现的行书、章草或楷书的笔势,指出‘其造型感觉全部远离隶书,即隶书的波势的协调和形势,有朝左右扩张的均衡感,可以潜入形。用笔法,当然可以观察到是缩短字的左方,朝右方开的行书、楷书的造型感觉’。这就证明,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已经出现了行书。日本学者争论的最后结果是否定了‘伪作说’。 日本学者还对《十七帖》、《集王书圣教序》、《丧乱帖》、《行穰帖》、《孔侍中帖》、《妹至帖》、《黄庭经》等帖进行研究、考证。这方面的文章有松井如流的《十七帖小考》、玉村霁山的《十七帖解题》、伏见冲敬的《集字圣教序解说》、西川宁的《丧乱帖考》等。

92#  四、‘二王’书法对日本的影响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有上原欣堂的《王羲之的书法对日本书道的影响》 、 小松茂美的《日本书道与王羲之》、中田勇次郎的《日本的书法与王羲之》、黑野清宇的《王羲之和假名书》等。中田勇次郎说:‘我一直坚信日本从古代就和王羲之有缘。’他在《日本的书法与王羲之》一文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王羲之在各个时期对日本书法的影响。中田勇次郎指出,早在应神天皇十六年,随着《千字文》传入日本,王羲之的书法就被请进了日本,因为《千字文》是收集王羲之书法中不同的千余字编成的。到了奈良时代,王羲之书法是通过遣唐使传入日本的,这时王羲之是以非常神化的姿态传入的。到了江户时期,由于遣唐使被废止,日本发展起自己的和化书法。但即使是和化书法家,也有将王羲之、王献之作为书法鼻祖来崇拜,并讲解其书法的。到了中国的明代, 日本人推重赵孟NFDA2、文徵明。因为日本书法家认为,赵、文是得到王羲之书法形体和神髓的人,学习赵、文,是追摹王羲之书法的手段。到明治时代,由于杨守敬去日本,更加深化了日本书家尊重王羲之的意识。 黑野清宇的《王羲之和假名书》一文,论述了王氏行草书和日本假名的关系。他指出,‘今天使用的草假名,有王羲之的影响’。‘现在,打开《和样字典》和《假名字林》,考虑这些字体时,可以大量地看到与王羲之的尺牍的共同点。相反地,在《王羲之书法字典》里,可以散见到变体假名的书体’。‘现在的大字假名作品的根底,王羲之的书法在字形、运笔、构成上,均给予启示’。

 

93#  第二辑 遗迹 纪念地 王羲之生于临沂,长于建康,守会稽,罢官后长期居住会稽,死后葬于会稽郡剡县金庭。现三地均建有纪念性建筑,对存留遗迹则妥为修缮、保护,以供瞻仰。 一、临沂市王羲之故居 据《晋书》及《世说新语》记载,琅邪王氏于永嘉年间全族陆续南渡长江,随司马睿居建邺。未渡江者有二人,即王导之弟王颖、王敞。但二人均早卒,有无后人,不可考。故其在琅邪开阳(时琅邪王国都开阳,即今临沂市兰山区)的王氏故宅,有舍宅为寺之说。金《沂州普照寺碑》(今尚存)有这样的记载:‘(普照寺)当子城之西南,有古台岿然出于城隅。台之西复有废池,流潦潴焉。耆旧相传,台曰晒书,池曰择笔,其地盖东晋右军王羲之逸少故宅也。昔晋祚缺,元帝渡河(江? ),临沂诸王,去宅南迁,乃舍宅为梵寺。世祀绵邈,真伪莫考。往岁尝得断碑于土中,字虽漫灭,尚仿佛可读。’下面历数此寺自北魏至唐、宋、金的变迁及金皇统年间重修的经过。明代王世贞对此有不同看法, 他在《NBB32州山人四部稿》中写道:‘第云寺故右军王羲之舍宅者,妄。右军渡江时未十岁,当是淮南公(指淮南内史王旷)舍耳。’无论何人舍宅,王羲之幼年曾一度居于此地是无疑的。 后魏时,该寺名律寺。唐开元八年(七二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为纪念王羲之,后人曾在普照寺和洗砚池之间建右军祠。祠堂内立王羲之坐像,两边各立一童子,左抱文房四宝,右抱白鹅。祠院内立龙凤碑。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邪书院。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临沂,古建筑被破坏,古文物遭洗劫。 一九八二年始,政府拨款对王羲之故居进行分期整修。现故居四周青墙环绕,大门南向,前出檐,立明柱四根,门上悬挂启功题‘王羲之故居’匾额。入门向北,即为洗砚池。池东西两侧狭窄处各有一石桥横跨。池北临岸修砚碑亭,亭内立‘晋王右军洗砚处’、‘洗砚池’石碑,字迹古朴苍劲。亭东临池建晋墨斋,内列文房四宝、书、画等。亭西,池中建留香亭,水上曲桥回旋,衔亭接岸。池西,回廊环绕,长百余米,廊壁嵌石碑五十余通,系国内部分著名书法家为故居重建时所题。砚碑亭北筑大理石台,台上立‘晒书台’石碑。台北部建有书院,内列王羲之书法碑帖、石刻及国内书法名家精品等。

94#   二、南京市乌衣巷、桃叶渡 王氏举族随司马睿渡江后,与陈郡谢氏同住乌衣巷。乌衣巷本为孙吴时兵营,占地甚广,不仅王谢两大族在此居住,《晋书?纪瞻传》:‘(瞻)厚自奉养,立宅于乌衣巷,馆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玩焉。’后来,王氏族中人口众多,一部分移居马番里,讹为马粪里。至齐、梁之世,马粪王地位高出乌衣王。故刘禹锡有‘乌衣巷口夕阳斜’之诗,而《桃花扇?余韵》仍称‘乌衣冠裳旧谢王’。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秦淮河附近,早已失去原来面貌。一九九七年初,重修王谢遗迹,巷口有自右向左横书‘王谢古居’。 王献之送桃叶渡江的桃叶渡,其故址今日已不见清波浩淼的水面,只有一竖碑,上题‘桃叶渡’。碑上方有古亭,不知何年所建。 三、绍兴市兰亭、戒珠寺 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山阴县的兰亭修禊,并且写下了《兰亭序》。唐代以后,历代书法家推崇《兰亭序》,兰亭由此知名度极高。兰亭历经数代,屡废屡建。今天的兰亭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一五四八年),位于今绍兴市西南十三公里的兰渚山下,据说因为废兰渚湖,已距原址约一公里,但是仍然依山傍水,竹木参差。一九八年经全面整修后,建筑群分兰亭与右军祠两个部分。西部为兰亭,有鹅池、曲水、流觞亭。亭西有‘兰亭’碑亭,亭后有一九八三年重建的御碑亭,内立康熙皇帝手书《兰亭序》,碑阴刻乾隆皇帝书《兰亭纪事》诗。东部为右军祠,内有右军像、墨池、墨华亭。两侧壁廊上嵌唐宋以来名家摹写《兰亭序》。自一九八五年始,每年一届的书法节即在此地举行。 戒珠寺在今绍兴市蕺山南麓,或称右军别业。据传为王羲之舍宅为寺处。最早记载此事的为宋《嘉泰会稽志》:‘戒珠寺在府城东北六里四十七步,蕺山之南,本晋右军王羲之故宅,或曰别业也。’据宋《宝庆会稽续志》,‘(戒珠寺)初名昌安,大中六年改戒珠’。得名的来历,系用佛教术语,比喻寺中僧人戒律清白,犹如珠玉。南宋经学家、诗人朱熹有《游戒珠寺悼王右军宅》诗:‘因山盛起浮屠舍,遗像仍留内史祠。笔冢近应为塔冢,墨池今已化莲池。书楼观在人随远,兰渚亭存世几移。数纸黄庭谁不重,退之犹笑博鹅时。’ 此寺亦几经兴废。明万历年间建大殿。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咸丰、光绪年间重修,一九二四年又重修。一九八三年重修山门、大殿和墨池。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蕺山东侧,有题扇桥,传是王羲之为老姥题扇处。传说王羲之罢会稽后,住在蕺山下。一天,见一位老婆婆在蕺山下卖六角竹扇,所售无几,便取笔在每把扇上写下五字。老婆婆见弄污了扇子,不大高兴。羲之就对她说:‘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 结果,竹扇立刻卖光。老婆婆便又拿了一些竹扇,在一座桥边等王羲之题字。王羲之只好绕行一狭长弄堂。今仍存躲婆弄。 95#   四、嵊州王羲之故居与墓 《金庭王氏族谱》载:羲之‘(弃官后……遍游东中诸部)入剡(今嵊州),经金庭,见五老、香炉、卓剑、放鹤诸峰,以为奇丽幽渺,隔绝世尘,眷恋不能已,遂筑馆居焉。从之者夫人郗氏、乳母毕氏、中子操之。’又,宋人高似孙撰《剡录》载,王羲之墓在县东五十里的孝嘉乡。孝嘉乡即金庭所在。王羲之五世孙王衡遵照始祖右军尝欲舍宅为观而未遂的遗愿,在旧宅创建三清殿,初名金真观,南朝齐永元三年 (五一年),改名金庭观。 现嵊州市金庭,旧有金庭观、雪溪道院、右军祠、书楼、墨池、鹅池等均无遗存,仅存羲之墓。墓地入口处有石坊一座,上刻‘晋王右军墓道’六字,为清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年)王氏裔孙秀清重立。穿过石坊,有宽五米的墓道二百米,层层升高。右军墓坐北朝南, 呈圆形, 由条石叠砌。墓前有碑亭,内立二米高的墓碑,上书: ‘晋王右军墓’。碑阴刻:‘大明弘治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吉旦,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重立’。 墓地考述 王羲之墓在何处,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宋《嘉泰会稽志》载:‘王羲之墓在诸暨县苎萝山。孔晔云:“墓碑孙兴公文,王子敬书也。”而碑亡矣。’按《世说新语?赏誉》:‘庾公云:“逸少国举。” 故庾倪(即庾倩,庾冰的第五个儿子)为碑文云:“拔萃国举”。’据此,孙兴公为碑文之说值得怀疑。今苎萝山下亦无墓葬迹。 (二)唐何延之《兰亭记》载:‘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以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兰亭记》乃何延之记述辨才的弟子玄素亲口向他讲述唐太宗派萧翼去越州从辨才手中骗取《兰亭记》真迹的轶事。其事属实,但当时玄素已经九十二岁,记忆容或在细节上有失误之处 (从何文中可以考出数处这种小误) 。其文中 ‘右军之坟’,可能实为右军父母之坟。从宋代《嘉泰会稽志》到明、清的府、县志,都没有王羲之墓实地的记载,此说仍以存疑为是。 (三) 今传本《金庭王氏(王操之一支)族谱》,载有《嵊志列传》,云:‘(王羲之) ……年五十九卒,葬金庭观,乃其故宅。有书楼、墨池,墓亦在焉,隋大业间,沙门尚杲为志。’《族谱》中附载的隋沙门尚杲《金庭瀑布山展墓记》是这样记载的: ‘尝闻先师智永和尚云:“晋王右军乃吾七世祖也。宅在剡之金庭,而卒葬于其地。我欲踪迹之,而罢(通疲)耄不能也。尔在便宜(方便时刻),询其存亡。”杲谨佩不遗。大业辛未,杲游天台,过金庭,卸锡雪溪道院。访陈迹,览佳山。因记先师遗语,求右军墓,得于荆榛之麓,略备邱茔之制,墓而不坟,朴而不。杲惧久加荒秽,邱陵莫辨, 征其八世孙钱复等共图之。立志石,作飨亭,以便岁时ND63B祀。呜呼,升平去大业才三百五十年, 而荒湮若此, 则千载之后,将何如哉? ’文后的署名为 ‘吴兴永欣寺沙门尚杲识。大业辛未三月丁丑’。此《展墓记》朴实无华,虽有二处小误 (小误一:永欣寺在会稽,不在吴兴,唐代以后才在吴兴建永欣寺。小误二:大业辛未年三月无丁丑日,而二月及四月均有。三或为二之误。) ,似非伪托。且《族谱》中王羲之八世孙中,确有钱复的名字。唐剡县,今为嵊州,金庭在县东五十余里处。 宋人高似孙所撰《剡录》 及《两浙名贤录》均记载王羲之好友许询亦居金庭: ‘询尝筑室金庭,其裔孙在金庭者名潜,唐中叶时为著作郎。’‘许询终剡山,墓在孝嘉乡济庆寺’。这记载当属实,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有‘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语,可以为证。据以上隋、唐文献记载,墓在嵊州金庭说,最为可信。今金庭羲之墓仍然存在,且有明弘治十五年(一五二年)重立的‘晋王右军墓’碑,有碑亭及刻有‘晋王右军墓道’的石坊。 96#   第二卷 王献之  概述 王献之(三四四-三八六),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与王羲之同以书法名世,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并称‘二王’。 王献之书法得自王羲之亲授。他自幼聪慧敏悟,年少而负盛名,性情狂傲不羁,虽仕途通达而宦情淡薄, 一生于书法艺术专情体悟研索, 成就卓著。 虞龢《论书表》 称:‘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 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然优劣既微,而会美俱深,故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 王献之书承王羲之而更为妍美流便;在王羲之创新书体的基础上,又打破楷、草界限,创出‘破体’行草,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他创造了‘一笔书’,使草书成为书法艺术中最富表现力的书体。王献之传世书作较王羲之为少,历经战乱,真迹罕见。佳作如《洛神赋》为拓本,《鸭头丸帖》、《地黄汤帖》、《廿九日帖》、《中秋帖》等不及十种为摹本。另外,丛刻之帖多至七八十种,且杂入不少伪作。 王献之有文集传世,始见于《隋书?经籍志》注文记载,但注文称已亡佚。《新唐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明张溥、清严可均辑本收录不到百篇(条),以杂帖为多。 王献之早年娶表姐郗道茂为妻,后被迫改娶新安公主,终生抱憾。无子,又纳妾桃叶。太元十一年(三八六年),因长期服散致疾,又曾灸足避尚公主而落下后遗症,故年仅四十三岁即辞世。隆安元年(三九七年),女儿神爱立为安帝皇后,王献之得以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曰‘宪’。 97#  第一类 生平   第一辑 书艺早成 王献之,字子敬,乳名官奴,出生于晋康帝建元二年(三四四年)。父王羲之,琅邪临沂人。母郗璇,高平金乡人。羲之有七子一女,献子为第七子,其余六子为: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 王献之降生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南已历二十八载,政局相对稳定。献之的父亲羲之早年以秘书郎起家,历任征西将军参军、长史,后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但他平生无意仕进,自称‘素无廊庙志’,尤其是感于朝廷积弊日久、吏治黑暗,自己虽有心为生民立命,却无力扶颠持危,故解江州刺史任后,回到建康乌衣巷,研习书艺,教诲子弟,并为年长的儿女操办婚嫁之事。 晋穆帝永和四年(三四八年),王羲之应朝廷征召,拜为护军将军。护军将军是专职武职,统领护军营。羲之上任后,全力整顿护军营弊政,却因触及公卿巨室的利益而受到朝廷上下、豪门大族的非议,无法推行。愤慨之余,他把更多的精力转向书法艺术。在王氏家族,书法乃是‘家学’,不仅羲之书法名动朝野,其子玄之、凝之、徽之也习书,凝之已有‘善草隶’之誉。这时,献之已长到六七岁,到了学书的年龄,受父兄的影响,也开始学着洒墨挥毫,羲之亲自为他启蒙,教他执笔、运笔之法。 《晋书?王献之传》载:‘(献之)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在羲之七个郎君中,献之的品貌、才情最为出色,从幼年时起就显露出独特的个性。本传称其‘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有一次,羲之的几个门客在作樗蒲之戏(古代的一种游戏,类乎后世的掷骰子),献之从旁经过,看出其中一人将输,便说了一句‘南风不竞’(语出《左传?襄公十八年》,意指此人将输)。门客见他年少,就随口说:小郎君你这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献之明白门客是轻视自己,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说:‘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生气地走了。荀奉倩是三国时曹操谋士荀的儿子荀粲,乃世家名门子弟,眼界之高,后代少有其比。刘真长则是羲之的好友刘NC36B, 人品俊逸,选尚公主,时任吴兴太守,他因为个人条件优越,只和有名望的人交往。献之举此二人以表示自己身为名门子弟,竟然和俗人说话,真是太惭愧了。 另有一次,王献之与兄徽之、操之一起去拜见谢安。徽之、操之喋喋不休地说着家居俗事,献之则除了问候以外,少言寡语。献之弟兄走后,门客问谢安王氏弟兄哪个更好些,谢安回答说:‘小者佳。’门客问其故,谢安说:‘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晋书?王献之传》) 王献之少时, 为人恬淡, 遇事沉着稳重而有主见。《晋书?王献之传》载:‘ (献之)尝与徽之共处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献之神色怡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出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初莅郡,公务繁杂,难得有闲指导献之读书习字。但生长在书法世家,耳濡目染,加上天生具备习书的秉赋,献之书艺进境极快。 刘宋虞NF24A 《论书表》 记载了献之幼年习书的一件事: ‘子敬出戏,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子敬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观者如市。羲之见,叹美,问所作,答云:“七郎。”羲之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是因于此壁也。’ 由于早有令名,十岁的献之参加了永和九年三月的兰亭修禊,因年幼未作诗也未罚酒。但这种文人盛会对他的成长给予了积极的影响。 永和十一年(三五五年),王羲之称病去郡,誓墓不仕。这对他几个儿子的生活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一则琅邪王氏虽然没有了王导在世时的威势,但仍然是侨姓第一大族,献之的叔父王彪之、舅父郗 、郗昙仍在政坛上有显赫的地位;再则,羲之早有隐退之志,在会稽国的剡县、上虞、诸暨、山阴一带置了田产,足以维持一家优裕的生活。 王羲之去官后,住在蕺山的别业中,优游山林,闲适恬淡,有了更多的时间指导献之习书。 献之日夕修习, 书艺突飞猛进。王羲之对人介绍献之的书法时,曾称其 ‘咄咄逼人’。他在谢奉处书于 材上的字,被谢家收而藏之,珍同羲之书。 (事见刘宋虞NF24A《论书表》)此时的献之,仅是十余岁的少年。而羲之二十七八岁任临川太守时所写的字,还被陶弘景称为‘不足观’,可见献之习书天赋之高。 王羲之在去世前一二年写信给好友、益州刺史周抚说:自己没有其他心事了,只有最小的儿子还没有完婚,正在为他物色。是时,献之年方弱冠,人物出众,已经很有名气。晋代品评士人的标准,特别注重容貌风度,总称之为‘风流’。在羲之、献之生活的时代,‘凡称风流者,皆举王、刘为宗焉’ (《世说新语?品藻》刘孝标注引徐广《晋纪》)。王、刘,指王NF8D3与刘 。献之的风流,人们常与刘 相比。谢安曾说王献之仅次于刘 。献之风流既为‘一时之冠’,自然要娶名门之女。献之舅父郗昙的女儿道茂, 稍长于献之, 美妍贞静, 待字闺中。献之对其颇有‘好N E5CF’之意,羲之乃代其托人向郗昙求婚,其中一封书帖云:‘中郎女颇有所向不? 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仆往意,君颇论不?大都比亦当在君耶!’郗昙于穆帝升平二年(三五八年)八月升任北中郎将、持节,都督徐兖青幽扬五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羲之书帖称郗道茂为中郎女,求婚当是升平二年以后的事。献之与道茂成婚的时间,史籍没有记载。但是,允婚后,需要经过问名、纳采等繁复的程序,成婚时间当在升平四年(三六年) 初,郗昙未能参加婚礼而由郗 代为主持。早在升平三年(三五九年) 十月,郗昙和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谢万一同北上,征讨慕容氏建立的前燕,行军到涡水、颍水之间时,郗昙因病退屯彭城,影响到谢万,全军溃散,郗昙因此降职为建武将军。此后,郗昙病情一直很重,献之、道茂成婚不到一年即病故。 升平五年(三六一年),郗道茂生一女,取名玉润,不久即因病夭折,这使羲之大为悲痛,身体每况愈下,未几也去世。 王羲之晚年虽然誓墓不仕,却并不禁止儿子出仕。凝之、肃之、操之和徽之早已出仕为官。献之成婚后,也以州主簿 (此从《晋书》本传。当时州、郡均置主簿。会稽属扬州,扬州刺史乃与其父‘情好不协’的王述,王献之似不应赴扬州任主簿,而应任会稽郡主簿。) 的官职步入仕途。献之任职不久,羲之去世,乃遵制丁艰守丧二年零三个月。 98#  文集简介 王献之有文集传世,始见于《隋书?经籍志》‘集部’中‘晋东阳太守袁宏集十五卷’下有注云:‘《金紫光禄大夫王献之集》十卷、录一卷……亡。’此文集编成于何时,不可考。称王献之为‘金紫光禄大夫’有误。考本传,献之因其女神爱为晋安帝皇后,被追赠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未加金紫(金章紫绶)之荣。可断定必非其子孙所编。全集既有十卷之多,则除了片段书信等杂帖以外,还应有奏章及与同僚的完整书信等,惜均已散失。 和王羲之集一样,王献之文集的散佚,大约前后经历两次,一次是梁元帝萧绎承圣三年(五五四年) 西魏军队攻破江陵,元帝以为读书无用,放火烧了收集的图书(包括二王文集及书帖) 十四万余卷。然而王献之文集或书帖,仍有收藏于会稽、建康一带的,经陈、隋两代收集,达十卷之多。另一次是唐武德五年(六二二年),李世民派人运观文殿、妙楷台、宝迹台的藏书去长安,在三门底柱沉船漂没。《隋书?经籍志》下注曰‘亡’,说明王献之集全沉于黄河中,因此《新唐书?艺文志》未见著录。唐贞观十三年(六三九年),太宗下令收二王书,只说得到大王(羲之)书(法)二百一十八卷,而未提得到小王(献之)书(法)。 但是,王献之尚有遗文(以帖为主)藏于民间。《二王等书录》即称‘二王书中,多有伪迹,好事所蓄,尤宜精审’。最早著录王献之文(无诗)的是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题为《大令书语》,计十六条,其中最短的只有二字:‘如省’。宋刻《淳化阁帖》收有《相迎帖》等七十六帖,所收最多。 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在《王献之集题词》中说:‘法书简帖,间有伪书。翰墨足传,字贵尺壁。大文绝少,独表明安石(谢安),言得其平。’此集共收书二、疏一、表一、墓志一(《保母志》) 、诗二(《桃叶歌》二首)、杂帖八十七(其中《辞中书令》,《全晋文》作《辞中书令与州将书》。考此官尊贵,即使辞官,也应向皇帝辞,不能向州将辞,疑非献之作。又,《保母志》,后人也有疑为伪作的)。 严可均辑《全晋文》收书、疏、墓志与《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同,惟多《进书诀表》,杂帖为八十五条,剔出了王羲之帖误收入王献之集的几条。 99#   第二辑 宦情淡薄 王献之在诸兄弟中,宦情最为淡薄。《世说新语?品藻》记述:‘王子猷、子敬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子敬赏“井丹高洁”,子猷云:“未若长卿慢世。”’ 献之赞赏的井丹,《高士传》中对此人的《赞》语是‘井丹高洁,不慕荣贵’。长卿即司马相如,《赞》语是‘长卿慢世,越礼自放’。献之欣赏井丹的不慕荣贵。献之为宦多年,从不计较官品的高低,也不孜孜营求高官。他不以从政为要务,一生执著于书艺的进境,自信而高傲。谢安曾问献之,其书法与父亲羲之比,谁的更好。献之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成就并不比父亲差。谢安说,人家并不那样看呢。献之回答,普通人哪懂得这个。 王献之的高傲近乎狂妄。在吴郡,大族顾辟疆家有个花园很出名,他不认识花园主人,却坐着小轿子入园游历了一番。主人正在宴客,献之旁若无人,视而不见。主人大怒,说:对主人傲慢,不礼貌;凭着门第高贵,对士人摆架子,是不讲道义。不具备这两者,简直是个为人所不齿的‘伧’。命令手下人把献之的从人赶了出去,让他自己留在轿子上。(事见《世说新语?简傲》。)过了一段时间,献之不见从人回来,便要求主人把自己连轿子送到门外,还表现出‘怡然不屑’。王献之聪明、稳重、沉着,又自恃门第高贵,恃才傲物。这种性格,不适宜为官,然而却使其艺术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献之居丧期间,为求安静,在郡城南三十里云门山中置了一所宅第 (王献之宅在云门山,最早的记载应是唐代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若耶溪,云门寺,吾独何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赵宋《嘉泰会稽志》载:‘淳化寺(宋时的名称) 在县南三十里,中书令王子敬所居也。义熙三年,有五色祥云现,安帝诏建云门寺。’唐诗人严维《送鲍侍御宿云门》开头一句便是:‘中令(献之曾任中书令)遗踪在’。僧灵一《招皇甫冉游云门寺》诗中也提到此事:‘春山子敬宅,古木谢敷家’。),与妻子郗氏安宁度日。这时,王彪之以镇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任会稽内史,已经六七年 (《晋书?王彪之传》:‘以王彪之为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居郡八年,豪右敛迹。’后于哀帝兴宁三年(三六五年)初被免职。逆推王彪之任会稽内史当为升平二年至兴宁三年(三五八年-三六五年) 间事。其前任为江 ,江 的前任为王羲之。) 。彪之从尚书仆射改任地方官,会稽王司马昱非常信任他,献之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守丧、奉母、读书、习字。 云门山,北靠著名的秦望山,南临蜿蜒流淌的若耶溪,东西两侧青山环抱。翠谷幽静,林泉秀美。再往北,便是号称周遭数百里的鉴湖 (鉴湖,亦名镜湖。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创筑的水利工程,当时长一百二十七里,周围三百五十八里,在山阴县南。东晋时水面还很宽阔,后因围垦,湖面缩小,并被分割成若干小湖。) 。王献之流连于湖光山色,留下了‘山水之美,使人应接不暇’ (见《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会稽郡记》。) 的名句。长期感受湖光山色的清韵,不知不觉间,献之书法中更增添了几分秀逸。 哀帝司马丕兴宁二年(三六四年)初,服丧期满,王献之仍回到州主簿任上。兴宁三年二月,哀帝卒,因为无子,奉皇太后诏,立其弟琅邪王司马奕为帝 (后被桓温所废,史称海西公) 。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改封为琅邪王。此时,王彪之因为得罪了大司马桓温,被免职下狱,司马昱便借新皇帝即位、大赦天下的机会,免彪之罪,降职为尚书,调到建康。十二月升任尚书仆射。王彪之升任尚书仆射时,设法将王献之调到朝中,转任秘书郎。这时,王导的长子王悦、次子王恬、三子王洽、四子王协都已去世, 献之的堂弟王NC046、王珉尚在建康,于是献之便住进乌衣巷大宅中。 NC046、 珉都善书法,秘书郎本无多少秘阁书籍可校,献之得以日夕与两位堂弟切磋书艺。 第二年,改元‘太和’。王献之由秘书郎升秘书丞,其准确时间难以考出,大致在太和元年、二年(三六六年、三六七年)前后。这是因为,秘书郎虽然定例设置四员,但因为是清要之官,任此官容易升迁,所以名门子弟不出仕则已,一出仕就争着以秘书郎为起家官。所以,一般此官任职不长即可升迁,以便空出缺来,递补他人。王献之任此职的时间必然不会太长。 秘书丞和秘书郎同为六品官。秘书监(三品)下面只设一员秘书丞处理日常政务,比起秘书郎来,其任期较长而且相对稳定。 此时,北方新兴的前秦正在逐次侵占前燕的疆土,东晋大司马桓温的部下,只偶而在南阳郡与投降前燕的赵亿有些小冲突。前燕自慕容恪死去,已无力南下淮河一带骚扰。桓温虽然有取代晋室皇帝的野心,却还没有把一切布置就绪,未敢妄动,因此江左一带政局相对平静。

100#  第三辑 联姻帝室 王羲之的老友谢安,从王献之幼年时便欣赏他的书法。如今献之风度翩翩,不少朝臣比之为当年的刘真长。谢安想将他招致身边任职,无奈秘书监孙盛很欣赏王献之,不愿将他调出。此时,朝中政局有了变化。海西公太和四年(三六九年),大司马桓温得到了京口 (今江苏镇江市) 镇将徐兖二州刺史郗NC924的辞职书 (该书由郗N C924的儿子郗超秉承桓温的意旨代写),大喜,调郗NC924为冠军将军、会稽内史,自己兼任徐兖二州刺史。四月,桓温从姑孰出兵征伐前燕,六月抵金乡,接着攻下湖陆、黄墟、高平、林渚,一直到了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 ,吓得燕主慕容NFD F4要北逃和龙(今辽宁朝阳县)。九月,桓温因粮草接济不上,不得不退兵。燕兵乘机追击,桓温兵马大败。年底,退回建康附近的长江以北。太和五年(三七年)十一月, 前秦苻坚、王猛攻下邺城,慕容NFDF4逃亡中被擒,前燕亡。桓温因为枋头大败的影响,威望降低,乃用郗超之计,废皇帝以立威。太和六年(三七一年)十一月,将皇帝废为东海王,立丞相会稽王司马昱为帝(即简文帝),改元‘咸安’。十二月,桓温又改废帝东海王为海西县公。简文帝慑于桓温的淫威,终日自危,闷闷不乐,即位不到一年便因病辞世。在王彪之主持下,太子司马曜即位,这便是孝武皇帝。 桓温称帝不成,亦未能如愿摄政,后病重身亡。死前对后事作了安排。他自知世子桓熙无能,便把兵权交给了最能干的弟弟桓冲。四弟桓秘不服,联合桓温的儿子桓熙、桓济等密谋夺回兵权。桓冲得到消息,在桓温刚一死去时,即拘禁了秘、熙、济三人,并上奏朝廷,废黜了桓秘,将桓熙、桓济流放到长沙。 孝武皇帝即位不久,就下诏王献之尚新安公主 (一作余姚公主,程炎震以为‘新安’为追封之号) 。尚公主以前,必须先与妻子离婚。新安公主是简文帝的第三女,名道福。母亲徐淑媛,因德美受宠幸,但无子,不能立为皇后。公主长大后,嫁给桓温次子桓济。桓济因夺兵权失败,被禁锢在长沙,爵位撤销。于是,新安公主在太皇太后支持下,与桓济离婚,拟欲再嫁。她仰慕献之的风流蕴藉,因而在祖母面前表示,非王献之不嫁。 从东晋到南朝,不少士人怕尚公主。王献之与郗道茂恬淡自甘、唱随自乐,加上自己宦情淡薄,并不想借驸马的身份升迁,因此,不愿与郗道茂离婚,更不愿尚新安公主。为了反抗,献之假称足疾,用艾灸足,以致走路一瘸一拐,但仍无用处。太皇太后以皇帝的名义,下诏王献之尚新安公主。献之被迫与郗道茂离婚,娶新安公主司马道福。 不久, 谢安升任尚书仆射, 加后将军,领吏部,调献之为军府长史。太元元年 (三七六年),谢安任中书监、录尚书事,公务繁忙,便将军府大事委托长史代办,可献之婚姻既不如意,又无心升迁,因此整日埋头于书法。孝武帝太元三年(三七八年) 七月,宫中新建太极殿落成,需题匾。谢安意欲让王献之题字,‘以为万代宝’,便试探着对他说:‘魏时凌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韦仲将悬橙书之。比讫,须鬓尽白,裁余气息。还语子弟,宜绝此法。’ (后两句《世说新语?巧艺》作:‘因敕儿孙,勿复学书。’) 献之明白他的意思,严肃地回答:‘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 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晋书?王献之传》),谢安并不强迫王献之承诺书榜。不久,献之辞去后将军长史之职。 辞长史后转任何官,史籍缺载。但他仍然是六品的驸马都尉,只是更加清闲。 太元五年(三八年),谢安进号卫将军,仪同三司,仍带司徒原官。卫将军与骠骑、车骑及大将军同为二品官,品秩高于尚书令和中书监、令。谢安于是又请献之任长史。献之不擅长治军,好在军府还有司马等掾属,繁剧之事有人办理。他仍然像第一次任长史一样,拿出更多时间专心研习书法。不久,王献之升任建威将军、吴兴太守。 郡太守带将军号,官居四品。吴兴是扬州四个大郡 (其它三郡是吴郡、丹阳和会稽) 之一,又是鱼米之乡,虽然租赋苛重,比起其他诸郡,仍属富庶之地。在当时,生活不算富裕的京官,为了养活一家人,都争做这四郡的太守。 吴兴郡署与乌程县衙同城,县令羊不疑是泰山郡羊氏后人,不疑有子名欣,字敬元。王献之守吴兴时,羊欣已经十二岁(刘宋虞NF24A《论书表》记此事发生在羊欣十五六岁时。今据李长路、王玉池《王羲之王献之年表与东晋大事记》的考证订误,定为十二岁时事。) ,不但喜爱书法,而且小有名气。一次,献之去县衙,专门到羊欣的书斋看了看,见这位郎君正在昼寝,身穿白色的绢裙,鲜洁可爱,于是书兴大发,提笔在他裙上、裙带上疾书。羊欣醒后,大为高兴,当作宝贝收藏起来,后进献给了皇帝。 从此,羊欣成为献之的入室弟子。窦NCB7E《述书赋》记此事: ‘敬元则亲得法于子敬,虽时移而间出。手稽无方,心敏奥术,宁磅礴而不忘本分,纵横而粗得师骨。 ’ 这里仅说羊欣‘粗得师骨’ 。张怀NF146《书断》则称: ‘师资大令(指献之),时亦众矣……若亲承妙旨,入于室者,惟独此公(指羊欣)。’ 又说:‘沈约云:“敬元尤善于隶书,子敬之后,可以独步。时人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今大令书中风神怯者,往往是羊也。”’ 太元八年(三八三年),王献之升任中书令。此官职初由汉武帝设立时,并非要职。至曹魏文帝,中书令开始典机密大事,并加设中书监(令、监均为三品),同领中书省。因为职掌发布诏令,接近皇帝,故而权重位显。可是献之无意仕途,又觉得自己从六品的长史, 六七年间就升至此位, 初始不敢接任 (《全晋文》卷二十七,有王献之《辞尚书令与州将书》,疑为辞中书令之误。因为史籍没有任命他为尚书令的记载。故将王献之任中书令的时间系在太元八年(一说为太元十年) 。)。力辞未果便上表推荐御弟琅邪王司马道子任中书监。献之并不知道司马道子志不在此,以他的身份,他想攫取更高的权力。不久,诏书颁下:‘以琅邪王道子录尚书六条事’。这一年,前秦苻坚起大军伐东晋,江东大震。谢安令谢石、谢玄等迎敌,战于淝水,大败苻坚。谢安乘机北伐,收复洛阳及青、兖、徐、豫等州,并进而收复了黎阳(今河南浚县)。但是司马道子忌谢氏势力,谢安遭排挤,出镇广陵的步丘(今江苏邵伯)。 由于司马道子弄权,朝政混乱,中书令形同虚设。尽管王献之不甚理公事,也感到苦闷。太元九年(三八四年),即献之任中书令的第二年,公主生了个女儿,取名神爱。是年,献之年四十一,尚无子嗣,便纳妾桃叶 (一说王献之纳一对姐妹为妾,即桃叶、桃根。关于桃根,另有一种说法,见梁费昶《行路难》:‘君不见长安客舍门,娼家少女名桃根。’) 。桃叶的母家住在秦淮河以南,她时常回家,献之则常去江边迎送,于是传下两首《桃叶歌》: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献之一直没有忘记郗道茂,也一直对被迫离婚抱有歉意。在献之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杂帖中,有数帖与她有关。如一帖似是离婚前写给亲友的,很简短:‘令外甥知问,郗新妇(疾) 更笃,忧虑深!’另一帖字数稍多:‘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还有一帖明显是离婚之后,献之忏悔及追忆当年‘奉对’时的感情了。虽然离了婚,表姐表弟的关系还在,所以献之不称新妇,而改称姊。这是一封无头无尾的信: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三帖均见于《全晋文》卷二十七) 郗道茂与王献之离婚后,誓不再嫁,回到会稽依伯父郗NC924居住。 太元十年(三八五年),谢安去世。谢安主持的淝水之战,在前秦苻坚数十万大军压境之下,取得胜利,保全了东晋江山,但是,朝廷在司马道子的操纵之下,给予谢安的丧葬礼仪和规格,却不太隆重,使得不大过问朝政的王献之也大感不平。他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上疏为其论争: 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风,道誉洋溢。弱冠遐栖,则契齐箕皓,应运释褐,而王猷允塞。及至载宣威灵,强猾消殄。功勋既融,投高让。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陛下践阼,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考其潜跃始终,事情缱绻,实大晋之隽辅,义笃于曩臣矣。伏惟陛下,留心宗臣,澄神于省察。 及葬,孝武帝遂加安殊礼。 没过多久,献之就病了。因为他也服寒食散,再加灸足留下了后遗症,所以,年仅四十余岁便如同羲之晚年一样,病痛缠身。献之书帖中常提到患病的事: 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惟绝叹于人理耳!…… 献之白:奉承问,近雪寒,患面疼肿,脚中更急痛,兼少下…… ……仆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右髀。脚重痛,不得转动。左脚又肿,疾候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冀非臧病耳。 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 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日寒凉,得告,承诸恶(下有缺文)。复灸极当惨痛悲灼。仆病正自不差,疾久自日深…… 太元十一年(三八六年),献之病笃。哥哥徽之见此忧心如焚。他听术人说,‘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竟信而欲替小弟去死。家人照例依天师道的习惯,替献之向三官 (道教初期的支派太平道、五斗米道和天师道奉天、地、水为三神,也称三官) 上章,自诉平生过错。献之的神智甚为清醒,回答说,除了与郗家离婚之外,没有其它过错。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三岁。 在献之的几个哥哥中,肃之的事不可考。凝之时在江州刺史任上,不能归丧。操之时任尚书,在建康。徽之也在患病,本已离开建康,几天不得献之的消息,便乘肩舆去献之家,方知献之已病逝。他默然坐在灵床上,取来献之的琴,弹而不成调,便把琴摔到地上,大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下子哭得昏死过去。回家月余也伤心离世了。 新安公主以后的情况,史籍缺载。从其死后谥为‘愍’看,可能也未能活多久。女儿神爱,太元二十一年(三九六年)十三岁时被太子司马德宗纳为妃,及司马德宗即位,立为皇后。父以女贵,王献之被追赠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曰‘宪’。献之无子,过继操之的儿子静之(一作‘靖之’)为嗣。献之死后,堂弟珉继任中书令,后世习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 安帝隆安三年(三九九年),孙恩起兵于会稽郡,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因城破而被杀。孙恩起兵,琅邪王氏中受到打击最大的是王羲之这一支。因为他们的庄园都在 ‘东中’,田土、仓廪、财产尽失,奴客几乎全部逃散。除了凝之几乎满门被杀以外,其他几位郎君的后代,即使逃过了死劫,也大都式微了。到南北朝时代,落户在建康附近的王导、 王ND447、王彬的后裔,还活跃在政坛上,而王羲之后人则已默默无闻,史籍缺载。 但是,真正的艺术的传衍,不会因家族的衰亡而湮灭。王徽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继承祖业,以书法名世,他的受业弟子虞世南、欧阳询,成为唐代书法开山之祖。在他们的影响下,书法艺术又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