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赵宇籍贯:[大型书法志书] 《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36:46

[大型书法志书] 《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1

《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1

《王羲之志》编纂委员会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二○○一年 济南

编纂说明

一、本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力求科学、客观地记述王羲之、王献之的生平事迹及其书法艺术成就与影响。 二、本志以志体为主,兼用述、图、表、录、考诸体,系统地记述王羲之、王献之的家世生平、书法艺术、影响与研究、文集和遗迹、纪念地等。增设'书法作品图录',萃集国内外存世的'二王'书作最佳摹本、刻本。 三、本志资料取自历史文献、历代研究成果及实地考察资料。各种资料均按照存真求实的原则,经审慎考订,择善入志。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或取学术界一般认同的观点;或诸说并存,以备再考。 四、本志上限始于晋惠帝太安二年(三三年)王羲之出生,适当追溯其家世;下限止于一九九八年底。中华民国成立以前采用历史纪年,括注公元纪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元纪年。 五、本志采用记述体、语体文。入志资料凡涉及历史地名、人名、职官、计量单位等,均据历史资料实录。

目录概述 一第一篇家世  第一章琅邪名族 一一  第二章兴于江左 一六《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第二篇生平  第一章坎坷幼年 二九  第二章初登仕途 三五  第三章宦海浮沉 三九  第四章爱民使君 四四  第五章晚年生活 五三第三篇书法艺术  第一章艺术成就 七0   第一节变古制今 七0   第二节书艺成因 八0   第三节理论建树 九三   第四节书圣地位 九八  第二章书法作品 一0二    第一节书迹目录 一0三    第二节代表作品评介 一五二  第三章兰亭论辨 一七七   第一节起因和过程 一七七   第二节论辨观点 一八三   第三节余绪 一九一第四篇影响与研究第一章古代影响 一九六 第一节南北朝时期 一九六 第二节隋唐时期 二00 第三节两宋时期 二0二 第四节元、明、清时期 二0四第二章近现代影响 二0八 第一节国内影响 二0八 第二节国外影响 二一一第三章近现代研究 二一八 第一节国内研究 二一八 第二节国外研究 二三0第五篇文集遗迹纪念地第一章文集 二三九第二章遗迹纪念地 二四五附志王献之概述 二五五第一篇生平第一章书艺早成 二六一第二章宦情淡薄 二六六第三章联姻帝室 二七0 第二篇书法艺术第一章艺术成就 二八三 第一节发展创新 二八三 第二节'二王'异同 二八五第二章书法作品 二九0 第一节书迹目录 二九一 第二节代表作品评介 三0二附录一、王羲之王献之生平大事年表 三一一二、王羲之书论 三二四三、王羲之王献之历代评论选辑 三三三四、王羲之生平大事有关考证 四五五

2#  第一卷 王羲之  概述 王羲之(三○三-三六一) ,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琅邪国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承续钟繇、张芝,变革古法,创立今体,并把今体书法推向文人书美的极致,被后世尊为一代‘书圣’。 王羲之系出琅邪王氏,父王旷,母亲姓氏不可考 (据清康熙年间王国栋编《王氏宗谱》(现藏北京图书馆) ,羲之母亲系河东安邑卫氏,因系孤证,暂不从。)。琅邪王氏自西汉时由琅邪皋虞迁至临沂,至西晋羲之伯曾祖王祥、曾祖王览始成为‘士族’。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外受北方新起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则‘八王之乱’甫定,元气大伤,政局岌岌可危。羲之父亲王旷献策琅邪王司马睿移镇江南以求自保和发展,并与羲之从伯王敦、王导 (又《世说新语?赞誉》刘孝标注:‘按王氏谱,羲之是敦从父兄子。’今从《晋书?王羲之传》。) 辅佐司马睿渡江。后王旷率兵北征,战败后下落不明。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但此后,王敦起兵反叛,王导晚年昏聩,琅邪王氏势力日渐衰落。 王羲之五岁随家族过江,入住建邺(今南京)乌衣巷。不久父亲失踪。年幼的他虽身在名门大族,却‘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晋书?王羲之传》)。特殊的环境养成了他骨鲠孤傲的性格,以致成年后,太尉郗鉴在王氏诸少中选婿,羲之东床坦腹,满不在乎,郗鉴大为欣赏,以女妻之。 约于明帝太宁三年(三二五年),王羲之按当时贵族子弟出仕惯例,起家为秘书郎,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至永和十一年(三五五年)誓墓不仕,王羲之先后任临川太守、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有晋一代,玄学兴盛,清谈成风,士族子弟及各级官吏浸淫于清谈,崇尚风流,不以政务为要。王羲之从‘事君行道’出发,认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晋书?谢安传》),无论是在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均亲理政务,勤求民隐,于种种弊政深切痛恨。在护军将军任上,他深入调查,力欲纠治营中弊端,发布《临护军教》,提出‘公役均平’。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王羲之‘清贵有鉴裁’(《晋书?王羲之传》)。东晋偏安江南,收复北土的呼声终朝不绝,并成为政要权力之争的砝码。王羲之洞察时政,对历次北伐之举、将帅人选有着清醒的认识。永和八年(三五二年),殷浩为与桓温对抗,上疏请求北伐。羲之以为此举必败,便致书竭诚劝阻,殷浩不听,终致大败。羲之怅惋不已。 永和十一年,骨鲠气傲的王羲之,不堪忍受上司扬州刺史王述的百般刁难,率子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从此退出官场。但他在优游山林之余,仍关注朝臣进退,深以国事为念。 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可谓勤谨务实、体察民情的良吏,但处于君昏政暗、‘虚谈废务’的时代,他难以有所作为,故而政绩不显。然而作为一名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书法乃琅邪王氏家族世代相传之艺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叔父王ND447等,都有书名。尤其是王ND447,多才多艺,‘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南朝王僧虔《论书》) 。王羲之受家学熏陶,得自卫夫人、王ND447等名家指点,一经启蒙便乐此不疲,勤习苦练,表现出极高的习书天赋。他苦苦临习王导赠予的钟繇《宣示表》,从中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为日后辉煌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情志的同时,开始追求形式的妍美。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艺术家,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就是书法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 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取式,端庄匀整。行书脱尽隶意,欹侧取妍,遒媚紧敛,势巧行密,笔法上中锋侧锋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草书则改章草的作书缓慢、多波挑、笔势不连贯为今草的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至此,草、行、楷书体式定型,汉字书体的发展基本完成。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 王羲之于书法艺术堪称备精诸体。唐张怀瓘《书断》列其隶书(即楷书)、行书、章草、飞白、草书为神品,八分为妙品。行书《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亦被尊为极致。王羲之妍美流便、飘逸洒脱的书风,千余年来令无数书家心驰神往。梁武帝评其书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唐太宗则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甚大。以临摹他的书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五代杨凝式, 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頫、鲜于枢、柯九思,明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黄道周、王铎,清刘墉等。清中叶后,包世臣、康有为提倡北碑,一时北碑南帖抗衡于世。但习碑者亦尊崇王羲之包括王献之在内的‘二王’法书。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对日本的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不绝。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佚失、毁灭者甚多。到唐初,由于太宗高价收购,共得二千余纸,其中不乏赝品。部分名作,太宗甚至令响拓高手冯承素等摹出副本,分赠宠臣。后不少真迹殉葬昭陵,部分则由皇族自内府窃出, 终致散佚。 五代温韬发昭陵,陵内法帖全遭毁弃。宋初,刻本丛帖出现,如《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内中多收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是以真迹亦或摹本为底本刻木刻石,无法详考。由宋至清,丛帖更多。至今,书于绢上及纸上的摹本约有三十余帖,大多藏于国内外(多在日本)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私人收藏,传世羲之书法精品,多在其中。石刻拓本(如集王书圣教序、定武兰亭)及宋明清木刻丛帖中各帖,因真伪交杂,总数难以确定。 晋穆帝升平五年(三六一年),王羲之因长年服散致疾,辞世而去,终年五十九岁,葬金庭(今属浙江嵊州)。诸子遵其遗嘱,辞却朝廷‘金紫光禄大夫’的赠官。王羲之有文集十卷,唐代散佚。明张溥、清严可均各有辑本,均不全。 3#   我看到了墨蹄 发的王羲之志,觉得墨蹄 应该慎重,诸如“父王ND447等,都有书名。尤其是王ND447”,可以说在里面比比皆是,我也曾见到过别处发的王羲之志,基本都是如此,我找到王羲之志的出处也是如此,于是我就下载下来,查阅了大量资料,基本上将这些字母还原为汉字,后来发表在读书中文网,同时补充了原来里面缺少的部分章节,例如文集等。当我看到墨蹄 发表的王羲之志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只是简单的把东西搬搬家,换换地放?难道就是仅仅为积分而积分吗?我已经在把我发在读书中文网上相关的内容的链接发在书法纵横上,如果有不当之处,予以指出。下面是链接: http://bbs.8mhh.com/viewthread.php?tid=25380&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heshi 于 2007-2-7 16:55 编辑 ]何石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heshi2003 4#  第一类 家世   第一辑 琅邪名族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以各郡大姓为基础的士族(或称世族)已经形成,并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王羲之属于琅邪王氏一族, 西晋时,是琅邪国 (郡)的第一大族。东晋建立后,为侨姓(侨居江南的北方大族)之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王翦,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为秦国大将。秦二世时,关东豪杰起兵反秦,王离与章邯领兵镇压,在钜鹿被项羽打败,章邯投降,王离被俘。当时秦法苛刻,王离二子只好逃亡避祸。长子王元迁于琅邪郡,他的后裔被称为琅邪王氏。次子王威迁于太原,后裔为太原王氏。这两个王氏家族,从两晋直到唐代,是王姓中最显赫的家族。王元下传四世,为王吉。王吉自琅邪皋虞迁居同郡的临沂都乡南仁里,其后代从此自称琅邪临沂人。 王吉,字子阳,身历西汉昭帝、宣帝、元帝三朝,曾任益州刺史及博士谏大夫。王吉下传四世至王仁。仁,字少玄,东汉大将军掾。《晋书?王祥传》称其曾任青州刺史。生四子:谊、睿、典、融 (此据《临沂王氏谱》。清光绪三十四年版《金庭王氏谱》列王仁四子为:典、融、NDE43、谊。)。融生二子:祥、览。琅邪王氏作为门阀‘士族’始于王祥、王览及同族兄弟王雄三人。王祥晚年拜太保,官至一品,奠定了琅邪王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但入东晋后,子孙式微。王览官至宗正卿,三品,其子孙显于东晋。至于王雄一系,与祥、览一系同显名于西晋,其中王浑、王戎、王衍三人,一度官高权重,不久子孙式微,从政坛上消失 (王雄的远祖及祖、父,已不可考,只知道他应是王祥、王览的同族兄弟,曾任幽州刺史。生子戎,官至司徒。次子NFDB6,平北将军。NFDB6子衍,善清谈,率西晋十几万军马从洛阳东逃,途中被石勒围歼,全军覆没,他也被杀。衍弟澄,曾任荆州刺史,为王敦所杀。)。 祥、览的父亲王融,曾辟为公府掾,不就。王祥诞生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 (一八五年) ,母亲薛氏早逝,父续娶朱氏。王祥自小即受继母虐待,然而却笃孝。‘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晋书?王祥传》)。在这方面,有很多传说。《晋阳秋》中提到:朱氏患病欲吃鲜鱼,时值寒冬,‘祥解衣剖冰求之,会有处冰小解,鱼出’。萧广济《孝子传》也记载:朱氏想吃黄雀炙,让王祥去捉黄雀,王祥正在为难之际,黄雀纷至。 王祥成年后不久,父亲去世。(据《晋书》,王祥死于晋泰始五年(二六九年) ,享年八十五岁,逆推得知,他应当生于汉中平二年(一八五年)。一说王祥薨于泰始四年,据此他当生于中平元年(一八四年)。王览卒于晋咸宁四年(二七八年),享年七十三岁,逆推得知,他应生于汉建安十一年(二○六年)。王祥应比王览大二十一岁或二十二岁。即使王览生下不久,他父亲王融就死去,那时王祥也已成年。) 家乡战乱 (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避地庐江。这场战乱,应该是指建安十一年至十二年(二○六年-二○七年)曹操征海贼管承,承走入海的一次战役。),王祥陪着继母和怀抱中的弟弟王览到朱氏的家乡庐江,隐居耕田达二十年之久 (《晋书?王祥传》本作‘隐居三十余年’。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的‘校勘记’据《考异》,认为三十当为二十之误。应从之。)。其间,继母过世,他‘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尽孝如对生母。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二二○年-二二六年) ,应徐州刺史吕虔之请出任别驾(政务方面的主要幕僚) ,当时他约四十余岁(吕虔为徐州刺史,在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考黄初共七年(二二○年-二二六年) ,倘若黄初五年(二二四年)王祥为徐州别驾,亦只四十岁,本传说他‘年垂耳顺(六十岁)’才出为徐州别驾,误。)。 吕虔曾是曹操手下得力的地方官之一,曹丕调升他为徐州刺史,加威虏将军。吕虔用王祥为别驾,王祥率兵征讨境内反抗曹魏统治的‘寇盗’,全力施展治才,成效显著。史传赞美在他治下‘教化大行’。还流传下来一首民谣:‘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王祥一帆风顺,官运亨通。曹魏一朝,由温令、大司农、太常升到三司之一的司空,又转太尉,加侍中。封爵从关内侯、万岁亭侯晋升到睢陵侯,实封一千六百户。并曾享受到一次特殊礼遇:魏废帝高贵乡公在位时,曾去太学视察,王祥为三老,面向南持杖凭几而坐,天子面向北,向他请教。魏晋易代之际,王祥明哲保身,由曹魏重臣转而成为晋朝的开国元勋,擢升太保,封睢陵公。王祥死于晋武帝泰始五年 (二六九年),享年八十五岁(《晋书?王祥传》作‘泰始五年薨’。而《晋书?武帝纪》系其死于泰始四年四月。《三国志?吕虔传》斐注引王隐《晋书》云:‘泰始四年薨’。今暂从本传。) 。死前曾立下遗嘱:‘夫言行可复,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晋书?王祥传》)他以信、德、孝、悌、让五条教导子孙,惟独不提封建王朝最重视的‘忠’。他的子孙和王览的子孙,按此遗嘱行事,历晋、宋、齐、梁、陈而总有人能适应形势,仕于新朝,保持士族地位达三百年之久。祥五子,其中王夏、王烈、王芬早死,王肇仕至始平太守,王馥仕至上洛太守。 王览声名不及王祥。王祥任徐州别驾后,他应本郡之召为吏,但升迁不快。曾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光禄大夫。死于咸宁四年(二七八年)。览有六子:裁、基、会、正、彦、琛。王裁,字士初,仕至抚军长史,一说仕至镇军司马,袭封父爵即丘子。王基,字士先,仕至治书侍御史。王会字士和,仕至侍御史。王正字士则,即王羲之祖父,仕至尚书郎,系四百石小官。五子王彦居官最高。惠帝时,赵王司马伦篡位, 齐王司马NB545等起兵讨伐,彦时为兖州刺史,隶属成都王司马颖部下,为先锋,大胜于温县,与卢志等人俱封为开国公侯(事见《晋书?成都王颖传》。依同封五人的次序,王彦应是封侯,封地及食邑户数不可考。据《王览传》,王彦的最后官职为中护军。)。据《王氏谱》(思贤讲舍刻本《世说新语》后所附二十六家谱中的琅邪王氏谱。后文言及王棱、王侃时提到的《王氏谱》,亦指此谱。),他没有后代。 王览第六子琛, 字士玮,仕至国子祭酒,早卒。琛长子王棱 (王棱,《晋书》中有时写作王NB179,应以作棱为是。),东晋元帝时为豫章太守,被堂兄王敦杀害。次子王侃,仕至吴国内史。《王氏谱》中,亦未记二人的子孙。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的后代,在东晋王朝的开创与巩固中立有大功,从而冠盖不绝。 5#  第二辑 兴于江左 在王羲之降生前以及他的幼年时代,王氏家族中有三个人决定了全族的命运,即王旷(王正长子)、王导(王裁长子)和王敦(王基次子)。 王旷,王羲之父亲,生年不详。《全晋文》王旷小传记他‘惠帝时侍中,出为丹阳太守’。侍中直接服务于皇帝,‘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皇帝出宫,正员侍中负玺陪乘,次直侍中(其他三员)护驾。侍中又是表示荣誉的加官,王旷应该几经升迁,才获此职。 但惠帝司马衷是白痴。其妻贾南风(史称贾后) 淫虐,大臣贾模、裴NFDB7、张华商议废后,立谢淑妃。贾后用计废谢淑妃所生太子,又派人杀了他。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废贾后,专擅朝政,引起诸多同姓王的不满,从此开始了有名的‘八王之乱’。 永康二年(三○一年)正月,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改元‘建始’。尊司马衷为太上皇。 四月,司马伦兵败,被齐王司马NB545、成都王司马颖等所杀。司马衷被迎回宫中再做皇帝,并且改元‘永宁’。 王旷久在皇帝身边,深感方兴未艾的朝廷权力之争的险恶,于是积极谋求外任。 永宁元年十二月, 朝政大权在握的齐王司马NB545的三个儿子封王:冰为安乐王,英为济阳王,超为淮南王。按往例,王国由内史全权治理,王旷被任命为济阳内史(王旷为济阳内史,他书不载,只《隋书?经籍志》于《晋平北将军牵秀集四卷》下有长注,附其他各家,最后一句为‘济阳内史王旷集五卷,录一卷,亡’。考以济阳为封国者, 只有司马NB545的儿子司马英,他封王只有一年,故王旷为济阳内史的时间可以考出。但是,这一记载有可疑之点二:依《隋书?经籍志》体例,凡有诗文集著录的,都写作者最后一任官职。如王旷,应写淮南内史而不应写济阳内史。 故此处疑济阳二字有误。司马NB545三子中,冰为乐安王,超为淮南王,乐安、淮南都是郡名,故他们是郡王。而济阳却是县,不应司马英独封县王。既为孤证,又有疑点,权用此资料,而作说明如上。)。 司马NB545掌政后, 骄奢专权,任用亲信,大修府第,引起朝野的不满。远驻长安的河间王司马, 以自己和司马颖的名义上表声讨司马NB545,并且要求在洛阳任骠骑大将军的长沙王司马NFDB6就地捉拿司马NB545。 司马NFDB6 借此发兵攻占皇宫,拥皇帝攻打司马NB545。交战三天,司马NB545战败,被斩于阊阖门外。三个儿子司马英、司马冰、司马超被革去王位,幽禁于金墉。王旷济阳内史一职自然被罢免。 以后这一段,史料对王旷的记载是一小片空白。永兴二年(三○五年)他已经在扬州丹阳太守任上了。 据《晋书?惠帝纪》,永兴二年(三○五年)八月,‘扬州刺史曹武杀丹阳太守朱建’。又十二月‘右将军陈敏举兵反,自号楚公,矫称被中诏,从沔汉奉迎天子;逐扬州刺史刘机、丹阳太守王旷’。可知王旷大约在这一年(三○五年)的八月或稍后就任丹阳太守,四个月后被陈敏逐走 (《资治通鉴》卷八十六怀帝永嘉二年二月‘敏自率万余人讨卓’条,在‘正以顾丹阳、周安丰尔’一句下,胡三省注:‘敏以顾荣为丹阳太守。’知王旷让出丹阳太守后,陈敏令顾荣接替他。)。 在朝廷纷争中,司马把皇帝劫持到长安。在关东的东海王司马越起兵反对司马,琅邪王司马睿被司马越任命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曾任司马越参军的王导,投奔司马睿,任平东司马。司马越打败司马,派人把皇帝从长安迎回洛阳,后又将其毒死,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永嘉元年(三七年),以太傅司马越辅政。‘八王之乱’到此进入尾声,它的后遗症是北方出现了几处称兵割据的动乱中心,留下西晋王朝灭亡的隐患。 永兴元年(三○四年),匈奴族首领刘渊自称汉王,年号‘元熙’,攻下并州的太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与西晋的并州刺史刘琨屡次争夺各郡县。永嘉元年,东莱人王弥起兵反晋,活跃于青、徐二州,太傅司马越征青州刺史王敦为中书监。王敦竟然委弃公主而逃 (《晋书?王舒传》:‘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委弃公主。’《王敦传》作:‘永嘉初,征为中书监。于时天下大乱,敦悉以公主时侍婢百余人配给将士,金银宝物散之于众,单车还洛。’按永嘉初为三○七年,天下虽乱,从青州经琅邪至徐州,再去洛阳,道路尚通。王敦委弃公主,单车而走,其原因不明,嗣后未再提公主事,似已死去。) ,回到家乡。 在一片混乱中,琅邪王司马睿决策南迁,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从睿渡江者达百族之众。后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使晋朝已断的国祚又延续了一百余年。在司马睿决策南迁的过程中,王旷起了重要作用。《晋书?王羲之传》 载: ‘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晋人裴启《语林》 (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考证,裴启于三六二年撰《语林》,正值王羲之逝世的第二年,时羲之子凝之、 徽之、操之、献之俱在,夫人郗璇及内弟郗NC924,王导的几个儿子亦健在, 此资料应属实。 又,在有关王旷的资料中,惟有此条记王旷字世宏 ( ND44 7字世将,彬字世儒) ,亦可见资料之珍贵。裴启《语林》后不传,此条录自《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四。) 对此事有极具体的记载:‘大将军、丞相诸人在此时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宏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 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这里,大将军指王敦,他晚年任大将军,虽然后来因造反而开棺戮尸,文献(尤其在小说中)资料习惯称他为大将军,同时,称王导为丞相。 永嘉元年九月,琅邪王司马睿及追随他渡江的各大家族到达建邺,并开始重组安东将军府。军府中,容纳了一些江南名族,如以贺循为吴国内史,顾荣为司马,纪瞻为军祭酒, 周NFDB8为仓曹属等,但也容纳了一些北方南来的名族子弟,如河东裴 (裴,《晋书?裴楷传》作裴邵。因此文引自《三国志》,故从《三国志》作裴。) 。《三国志?裴潜传》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裴)康子纯……次质… …次,有器望。晋元帝为安东将军,为长史。侍中王旷与司马越书曰:“裴在此,虽不治事,然识量弘淹,此下人士大敬附之”。’由王旷向司马越介绍安东军府中新进人士,可知他参加了军府组织工作。大约在永嘉二年(三○八年)初,王旷任淮南内史。惠帝元康元年(二九一年)以后,扬州十一郡,九郡在江南,只有淮南、庐江两郡在江北。司马睿督扬州江南诸军事,还想掌握江北的要冲以屏障江南,便要表自己的亲信王旷掌握淮南郡的兵马,以分驻淮南的镇东将军周馥的兵权。 永嘉三年(三○九年),汉刘渊部下王弥和刘聪攻壶关。壶关是并州尚掌握在东晋手中的有限地区之一,依汉、晋兵力对比而言,势难守住。但是掌握朝政的司马越却派兵去救壶关。他放下离壶关较近的兖州、徐州兵马不调,偏派王旷率兵前往。 四月,王旷率将军施融、曹超,领兵三万渡河,准备长驱直入。将军施融有作战经验,他劝王旷:胡兵围壶关,这里到壶关山高道险,能到得壶关,也只利于一战而胜,否则无法退回;万一胡兵路上设伏,我们道路不明,又是孤军深入,怕要吃亏。不如退回河南,凭借大河防守,看清形势,再作打算。王旷不听,反而斥责施融胆怯,阻挡兵马前进。结果,大军在壶关南面的长平遭遇刘聪伏兵包围。这是战国时秦将白起包围赵括四十万兵马的地方,王旷仓促迎敌,结果是全军大败,施融、曹超战死,王旷下落不明 (以今日所见资料,除为伪托羊欣的《笔阵图》外,没有记载王旷北援上党失败后事迹的任何公私史料。依理推断,《晋书》只记施、曹二将战死,显然是王旷未战死,也未逃回。倘若如今人之所谓失踪,当时不封赠,以后知其死,也当有赠官,而文献资料都只记其最后的官职淮南内史。《晋书》不为他立传,似乎由于司马睿有意隐讳其事,或《王氏谱》中消去了有关素材,甚至羲之《誓墓文》中也未说父亲因何而死,死于何时,因此成为疑案。) 。从此,东晋王朝一切大事件中,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年,淮南内史已经换上裴硕。 此后,王导、王敦一文一武,帮助司马睿先在扬州,后陆续在荆州及江州站稳脚跟。永嘉五年(三一一年)匈奴族刘曜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六年,司马邺被立为太子,建行台于长安。又次年(三一三年)四月,司马邺被拥立为皇帝,改元‘建兴’。因为兵少力弱,无力控制长江以南,便以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建兴三年(三一五年),又加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这年九月,刘曜攻长安, 司马邺投降。西阳王司马NC62C、王导等劝司马睿即皇帝位,司马睿因司马邺尚在,不便称帝,只称晋王,然而却大赦,改元,封拜百官,俨然是一朝皇帝登基。王导被任命为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录尚书事。王敦为大将军、江州牧。 建武元年(三一七年)十二月,刘聪杀司马邺。次年(三一八年)三月,司马睿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太兴’,文武增位二等。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即位有功,受到司马睿的极度宠信,甚至在他登御床时,也要王导同坐。此时,王氏家族盛极一时,成为江左第一大族,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 6#   说明: 〔一〕据《晋书》及《世说新语》所附的《王氏谱》,王祥、王雄两支子孙,均记至第四世。而王览之后六世,已是晋宋之交,故六世之后不列入本表中。 〔二〕王混,或作王琨,他后来过继给王悦。 〔三〕陈直《南北朝王?谢?元氏世系表》(后文简称《世系表》)误以王诞为王恬之子。考《宋书?王诞传》:‘王诞,字茂世……祖恬……父混、太常’。依此及《王氏谱》,予以改正。 〔四〕王浩,据《王氏谱》补入。 〔五〕王柳,《宋书?王弘传》作王抑。 〔六〕王僧朗,《王氏谱》及《南史?王惠传》作王超,疑初名超,后改僧朗。 〔七〕失名,代以×,据《宋书?王华传》补入。 〔八〕〔九〕据慧皎《高僧传》补入。 〔十〕《世系表》列王邃于王正一系王彬之后,误。今据《王氏谱》,列为王会之子。 〔十一〕 王正三子,旷居首,ND447次之,彬又次之。《世系表》、《王氏谱》等或作ND447为首、旷次之。然南朝人论书法,多记王平南(ND447)为羲之叔。 《通典》刘隗弹王籍之表明言ND447、彬为王籍之叔父。刘隗上表时,王ND447年约四十,此为过硬之文献证据,据以改正。 〔十二〕《晋书?王操之传》未记其子孙。今浙江嵊州藏《金庭王氏族谱》以羲之为第一代,操之为第二代,操之子孙蕃衍。此谱是否东晋以来谱,无佐证。故未据以列操之子孙。 〔十三〕据《晋书?王献之传》,献之无子,以兄子静(一作‘靖’)之为嗣。或曰,静之本为操之子。 〔十四〕兴之次子嗣之出继第二伯(不知其名),乃据南京市文管会意见补入。 〔十五〕兴之及其四子,据一九六五年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补入。 7#   第二类 生平   第一辑 坎坷幼年 王羲之诞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三○三年) (王羲之生年尚有他说,详见本志附录《王羲之生卒年辨证》。) ,故里是琅邪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童年时居住在开阳县城内,因为当时琅邪国治开阳,琅邪王司马睿的王府便坐落在开阳城内。王羲之出生时,正值‘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父亲王旷建议琅邪王司马睿南迁,包括琅邪王氏在内的名门大族纷纷举族随司马睿渡江。当时,羲之年仅五岁。 琅邪王氏初到建邺,聚族居于乌衣营(后称乌衣巷) (《景定建康志》十六引《旧志》云:‘乌衣巷在秦淮南,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此……今城南长干寺北有小巷曰乌衣,去朱雀桥不远。’) 。这里本是三国孙吴时代的营房故址。陈郡谢氏、丹阳纪氏两族也居住在这里。 王羲之南迁跋涉之景及生活在乌衣巷的少年时代,无资料可考。永嘉三年 (三九年) 王旷领兵救壶关,全军大败后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应给他的家庭留下深深的阴影。这一年王羲之七岁。在建邺的日子,‘母兄鞠育,得渐庶几’。 书法艺术系琅邪王氏的家传艺术,名家高手代有所出。王羲之父亲王旷亦善书,羲之自幼在父亲指导下学书。父亲失踪后,羲之叔父王ND447代兄照顾羲之一家,并对羲之书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晋书?王ND447传》载:‘ND447少能属文, 多所通涉, 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伎。’王僧虔《论书》说: ‘王平南ND447是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ND447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羲之聪颖勤奋,在名师指点下,不上三四年,字已颇为可观。其从伯王导见后甚为赞许,并将自己随身携带过江的钟繇《宣示帖》 (《宣示帖》原名《宣示表》,魏钟繇书。真迹在王导处,过江时藏于衣带中,后赠与王羲之。羲之转与王修,升平元年(三五七年)修死,其母将《宣示帖》纳入棺中。北宋《淳化阁帖》收有王羲之临本,真迹不存。) 送给羲之。羲之视若珍宝,虽尚不能完全领悟钟繇书法的妙处,但他苦苦习临,书艺大长。 河东卫氏, 亦是书法世家。从晋武帝时,卫NF146的书法便与索靖并称‘一台二妙’。其子卫恒,著有《四体书势》,亦工书法。恒的堂妹卫铄,字茂猗,书法造诣在卫恒之上。她嫁与江州刺史李矩,夫早死,抚儿成长,人称卫夫人 (卫夫人的丈夫为李矩。 当时有两个李矩: 一为平阳李矩,曾为汝阴太守,后转荥阳太守。见《晋书?李矩传》。一为江夏李矩,曾为江州刺史,见《晋书?李充传》。唐张怀 N F146《书断中》称:‘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也……右军少常师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应作充)为中书 (下脱一侍字)郎,亦工书。’把两个李矩合成一个了。王僧虔录《羊欣古今能书人名》所记‘江夏李式,晋侍中,善隶草……晋中书院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是正确的。卫夫人应是江夏李矩之妻。) 。儿子李充、充的堂兄李式也都以书法闻名于当时。李充被王导辟为掾吏,后来转为记室参军。卫夫人随儿子在建康。王羲之曾跟其学书。 北方大动荡,汉刘渊部下刘曜攻下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睿在建康大为震惊,但年少的王羲之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建兴三年(三一五年),羲之兄籍之被征为世子文学,不久娶汝南名族周嵩的女儿为妻。这位长嫂甚为贤惠,待羲之很好,以致当寡嫂死于永和年间时,羲之痛切地写道:‘亡嫂居长,情所钟奉,始获奉集,冀遂至诚,展其情愿,何图至此?未盈数旬,奄见背弃,情至乖丧,莫此之甚!追寻酷恨,悲惋深至。痛切心肝,当奈何奈何!’(见《王羲之王献之全集笺证》书信之六百五十八。山东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据此,当是王羲之把寡嫂接去奉养,不久,嫂病死。又,《六月二十七日帖》云:‘周嫂背弃,再周忌日,大服终此晦,感摧伤悼,兼情切剧,不能自胜,奈何奈何。’亦可参看。) 8#  就在这一年, 嫂子的伯父周NFDB4宴客,羲之随叔父赴宴。他是小辈,自然敬陪末座。 周NFDB4是名族名士,时任司马睿的右长史,是军府的主要官员。他宴客,群贤毕至。筵席上,上了一味洛京名菜‘牛心炙’。吃这一味菜,主人按例需先敬席上最重要的宾客。 当周NFDB4将菜先送到末席王羲之案上时,满堂贵宾见受此殊荣的竟然是一个少年,问知是久被遗忘的王旷的儿子时,均惊奇不已。一向安居家中、很少在名士群中应酬的王羲之,从此闻名,这年他十三岁。 又过了两年,司马睿先为晋王,后登帝位。建康城中两番大封功臣,琅邪王氏一族,除了同姓王以外最受尊荣的,则是开国倚靠的一文一武--王导和王敦。王导由扬州刺史改为骠骑大将军。王邃为尚书。改元‘大兴’后,王敦加领江州牧,王导加开府仪同三司。 四房一支,王ND447已是荆州刺史,王彬入为侍中,是皇帝贴身近臣。籍之虽未升官,但是昔日的世子今日成为太子,他理所当然地成了太子文学。至于羲之,年方十六岁,有些高门子弟在这个年龄,已经可以起家为秘书郎等官职了,他却没有这个机会。 以后的两三年,一股政治暗潮在涌动。司马睿对王导、王敦的势力日益膨胀感到不安,便引用刘隗、刁协为心腹,削弱敦、导的权力。永昌元年(三二二年)正月,王敦抢先起兵,从武昌东下,沈充从吴兴起兵响应,四月攻下建康。闰十一月,元帝忧愤而死,王敦专擅朝政。明帝太宁二年(三二四年),王敦死。王含、王应再攻建康,被郗鉴用江北刘遐、苏峻兵马击败。 这一事件对琅邪王氏成员影响甚大。他们或者追随王敦作乱,或者忠于皇帝,都必须表明态度。(一)王ND447:当王敦攻建康时,司马睿派他去劝王敦。他懦弱,反被王敦用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替王敦杀了司马丞。但他不久死去,棺木还建康时,元帝还是原谅了他,‘赠侍中、骠骑将军,谥曰康’。(二)王彬:公开哭吊被王敦杀死的周NFDB4, 当面斥责王敦‘抗旌犯顺,杀戮忠良’。王敦威胁要杀他,他正色说:‘君昔岁害兄(王澄),今又杀弟耶?’王敦只好把他远远送去豫章为太守。 (三) 王籍之:他岳父周嵩和周嵩的哥哥周NFDB4都在王敦造反后被杀。他任安成太守,在豫章西面,兵微道远,无力为岳父报仇。(四)王羲之:这时他未出仕,不需要亮相,但在太宁元年(三二三年)八月以后,发生了郗鉴求王氏子弟为婿,羲之坦腹进食,反而被选中的故事,由此可反观羲之对此事的态度。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耳。”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郗鉴,字道徽。惠帝时曾任中书侍郎,东晋初为兖州刺史,明帝时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明帝死,与王导、庾亮并受遗诏辅佐成帝。平定苏峻、祖约之乱后升任太尉。郗鉴选婿,时间应该是在明帝太宁元年(三二三年)八月以后。该年八月,王敦觉得郗鉴在合肥对自己有威胁,表鉴为尚书,明帝下诏令郗鉴还朝。郗鉴走到姑孰,被王敦扣留,后终于回到建康。郗鉴刚到建康,便和明帝密谋讨敦。郗鉴在就要声讨王敦时向王氏子弟中选女婿,应有双重目的:一是麻痹王导,以掩饰暗中对付王敦的企图;二是确实有意在不支持王敦的四房中选个女婿,甚至于心目中早已选定了王羲之。这一年王羲之虚岁二十一岁,其妻子郗璇年岁不详。他二人是否当年成婚,不可考。 9#   第二辑 初登仕途 魏晋时代,朝廷推行‘九品官人法’,郡、县设中正官,州设大中正,负责搜选、荐举管辖区内的人才,分别评为从上上、上中到下中、下下九个品级,上报吏部,吏部据以选用、递升各级官吏。起初,评定品级,是‘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宋书?恩幸传》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凌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世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本来是军中品评人才的方法,不宜作为一个国家取士的制度,硬性推行,流弊甚大,这是探本溯源之论,极有见识。) 。但由于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实行不久就发生了变化,大小中正皆取著姓士族充任。到了晋代,官僚队伍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琅邪王氏迁居江南,居侨姓大族首位。王羲之身为名门子弟,成年后当选择清贵‘起家’之官,及时出仕。王敦叛乱失败,王导的地位受到影响,虽然仍为司徒,并‘加殊礼’,与郗鉴、庾亮等人受遗诏辅佐幼主晋成帝(三二五年即位),但是威信大减,手中的权力也逐渐旁落。他的失势影响了朝中王氏,却没有影响到王羲之。羲之岳父郗鉴已升任兖州刺史,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镇守广陵,握有江北的兵权。叔父王彬内调为光禄勋。在王彬、郗鉴荐举下,王羲之起家秘书郎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的时间, 史无明文,只能间接推知。元帝先后派出王ND447、王彬劝说王敦,王ND447软弱, 王彬刚强,王敦不愿意他们留在元帝、明帝身边,便派赴外任。王敦败死后, 王ND447亦死,王彬由豫章太守迁江州刺史,不在建康。明帝太宁二年(三二四年)十月,王彬征拜光禄勋,回建康。郗鉴平王敦立首功,‘封高平侯 ……帝以其有器望,万机动静辄问之,乃诏鉴特草上表疏,以从简易。’ (《晋书?郗鉴传》)。这是三二五年的事,王彬、郗鉴荐王羲之,当在此时。)。 秘书郎属中书省秘书监,掌管公府图书典籍,校阅脱误,兼管宫禁中藏书,是最为清贵、容易升迁的官职,高门子弟多以它为初任官。司马睿在江南立国时,西晋图书典籍在刘曜攻下洛阳后全部散失,在建康收集为数不多。因此秘书郎虽官品不高,却十分闲散。羲之过了一段平静、安适而又精神充实的生活。他与兄王籍之分担了奉养母亲的责任,以更多的时间继续勤习书法。秘书省内收集有先朝及本朝书法名家钟繇、胡昭、张芝、索靖、韦诞、皇象等人手迹,羲之得以玩赏和临摹这些珍品。同时,他还与本族及其他大族子弟互相切磋书艺。 成帝咸和二年(三二七年),庾亮排斥异己,杀南顿王司马宗,宗的同党卞阐逃至在平定王敦叛乱时立有大功的苏峻处。亮向苏峻要人未果,假借太后之命征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位特进,让其把兵马交与其弟苏逸后立即去建康。苏峻要求调往北方青州界一个荒郡,亮不许。苏峻便以讨庾亮为名,举兵反,并很快攻下建康台城。叛军烧杀劫掠,建康一片混乱。因王导受到苏峻尊重,居住在乌衣巷的王氏族人未受乱兵的抢掠,王羲之得以安然度过此劫。 成帝咸和二年十二月,朝廷下诏,徙封琅邪王司马昱为会稽王。按当时制度,郡王国中设内史主持郡内政务,身边设师、友、文学各一人。苏峻之乱平定后,王羲之因郗鉴、王彬之故由秘书郎迁会稽王友。王友与秘书郎同为六品官,主要在王府里陪着游宴和会见宾客,伴幼王读书,比较清闲。咸和四年(三二九年) 前后(麦华三《王羲之年谱》系羲之为临川太守于公元三三五年,鲁一同《王右军年谱》定于三三四年。但是他们忽略庾怿长期任临川太守这一事实。羲之应是三三年至三三一年任临川太守,三三一年后丁艰去职,庾怿接任。三三五年前后,王述为宛陵令,羲之为庾亮军府参军,因系幕僚,故胡之举其旧职称为临川。),任江州临川郡太守。 临川地僻民稀,远离频有战乱的长江两岸,生活相对比较平静。羲之携母亲与妻子一同上任。魏晋时期,清谈之风大盛,郡守县令以清谈、饮酒遨游为时尚,政务大都由掾属和小吏办理,积弊很深。羲之初任地方官,关心民瘼,务实勤谨。他认为: ‘此郡之弊,不谓顿至于此,诸逋滞非复一条。独坐不知何以为治,自非常才所济。吾无故舍逸而能劳,叹恨无所复及耳。’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一六○ 六页) 他着力清理积弊,勤求民隐,为民请命,享誉一方。《世说新语?品藻》载: ‘王修龄(王ND447之子) 问王长史(王NF8D3,太原人):“我家临川(指王羲之),何如卿家宛陵(王述为宛陵令)?”长史未答。修龄曰:“临川誉贵”’。 羲之的上司,是江州刺史刘胤,系据王导旨意任命的。刘胤纵酒耽乐,不恤政事,频繁调用各郡人力、物力,征发各郡物资为资本经商暴富。羲之深受其扰。后刘胤被新任右将军郭默突袭杀死,王导下令大赦,并让郭接任江州刺史。陶侃致函王导,请求发兵讨郭,庾亮也请求助讨。咸和五年(三三年)正月,陶庾大军讨平郭默。这次江州变乱使王羲之对王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此时,其母在临川逝世。羲之丁母艰(三三一年-三三四年) 。朝廷中,郗鉴、庾亮、陶侃不满王导位居中枢而为政昏聩,庾亮、陶侃与郗鉴商议废黜王导,郗鉴老成谋国,劝止了此议。 10#  第三辑 宦海浮沉 琅邪王氏家族因王导、王敦而达到鼎盛,也因他们二人而势力渐衰。王导不甘就此衰落,但同辈仅剩王彬,子侄中,长子王悦病死,次子王恬好武,王导平素即不甚喜欢。侄子王羲之、王允之、王胡之则皆有才干,堪当重任。因此王导转过头来劝导他们力求上进,重振家声。他在劝王允之出任义兴太守书中说:‘我群从死亡略尽,子弟零落,遇尔如亲。如其不尔,吾复何言?’但王允之、王羲之都拒绝了他的荐举。 成帝咸和九年(三三四年),庾亮拜征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握有全国一半以上兵力。羲之守丧期满,慎重考虑后入庾亮幕府为征西参军 (《晋书?王羲之传》:‘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既属敦请,自当有人推荐。当时王ND447次子胡之先在庾亮幕中,当是由他推荐。)。庾翼、 殷浩、 王胡之等皆在军中供职,幕府内一时俊才如林,南楼理咏,甚得任乐 (事见《世说新语?容止》。)。羲之凭过人的建树,在以后迁为首席幕僚长史。 羲之入幕不久,咸康二年(三三六年)二月,王彬在建康逝世。羲之请假料理丧葬事务。其间,率妻子赴广陵看望郗鉴。郗鉴与其谈及庾亮与王导不和一事,从稳定大局出发,希望羲之设法从中加以疏导,减少二人的敌意。临回武昌前,王导劝羲之回建康任职,拟上表荐他为侍中,羲之再次谢绝,只身返回武昌幕府。 东晋立国江南,北伐中原、收复故土当为首务。时值北方后赵君主石勒去世,庾亮认为时机成熟,‘有开复中原之谋’(《晋书?庾亮传》),并作了大范围的调兵遣将。但朝廷内意见不一。后赵石虎派兵攻破庾亮布防线上的邾城、江夏,又攻石城,致使北伐计划受挫。庾亮忧愤成疾,于成帝咸康六年(三四年)去世。此前数月王导、郗鉴已相继辞世。庾亮死前,‘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应予以重用。庾亮死后,羲之堂弟王允之升任江州刺史。咸康八年(三四二年)二月,庾怿(庾亮之弟)欲毒死王允之事败自杀,王允之慑于庾氏权势,自己要求解除江州刺史一职。同年五、六月间 (详见本志附录《王羲之任临川太守江州刺史时间考》。),羲之接任江州刺史,并加宁远将军武职。咸康八年六月,成帝司马衍薨,其同母弟琅邪王司马岳即位,此即康帝。十二月,皇后父褚裒苦求外任,朝廷以他为江州刺史,羲之解任,还建康家居。其间,‘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晋书?王羲之传》)。 穆帝永和二年(三四六年),郗鉴的老部下蔡谟领司徒,与会稽王司马昱共同辅政。与羲之同在庾亮幕府中的殷浩被起用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他们均希望羲之出山。殷浩‘素雅重之’,拟任命其为护军将军,羲之仍辞谢。殷浩致书劝驾:‘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幸徐求众心。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若豁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复信,以明心志:‘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 (尚子平,亦作向子平,见《后汉书?逸民列传?向长》。他一直隐居不仕。在男女娶嫁既毕后,告诉家中人,从此不管家中事。与朋友同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故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晋书?王羲之传》)提出了若为官则不愿在朝中任职,而宁可奉使关陇和巴蜀的想法。不久,殷浩丁父艰。永和四年 (三四八年)秋天,服除,恢复原职,并奉诏参预朝政。不久任命羲之为护军将军。 护军将军为专职武将,护军营有营兵,将军下设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等官吏。羲之到任不久,即发现兵营中痼疾丛生:营兵员额不足,全军装备如铠甲、兵器、箭支、船只、马匹皆破旧瘦弱不堪,兵卒老弱参差。而且每任刺史去官,‘皆割精兵器杖以为送故,米布之属不可胜计’(《晋书?范宁传》)。两晋延袭曹魏制度,齐民在编户之外设立兵户,世代相袭,身份永不变更,被称为‘兵家子’。兵户户籍不属郡县而属营部,称为‘士籍’或‘兵籍’。兵户身份低下,生活困苦,入营后依旧,因此亡叛很多。而一人亡叛,需一家补兵;一家亡叛,亲戚旁支补兵。甚至一人亡叛,邻伍补兵。积弊尤深。对此,羲之在仔细观察后,发布《临护军教》:‘今所在要于公役均平。其差太史忠谨在公者履行诸营,家至人告,畅吾乃心。其有老落笃癃、不堪从役,或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区分处别,自当参详其宜。’ (《太平御览》卷二百四十)体现了羲之爱兵如子的治军思想。 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温领兵攻蜀获胜,势力大增,引起朝廷不安。司马昱、殷浩与其不协。羲之从大局出发,致书殷浩,晓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之理。又画了一幅廉(颇)蔺(相如)交欢图送给殷浩,浩未听从劝告。羲之同时上书朝廷,苦求出守扬州治下的宣城郡,未被应允。永和七年(三五一年),原会稽内史王述丧母,因丁艰而去职,诏令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