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堡垒g11拆机:[大型书法志书] 《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20:24
[大型书法志书] 《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6暴疾帖 5行,48字。高29厘米。行草书。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期小女四岁,暴疾不救,哀愍痛心,奈何奈何!吾衰老,情之所寄,唯在此等。奄失此女,痛之缠心,不能已已。可复如何,临纸情酸! 孙女帖 4行,39字。高29厘米。行草书。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羲之顿首:二孙女不育,伤夭命,痛之缠心,不能已已。哀悼切心。岂图十日之中,二孙殁,如何。羲之顿首。 顷日帖 3行,23字。高29厘米。行草书。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顷日亲亲径过诸婚姻,经恤,体力不复堪之,故未复遣信耳。 妇母帖 2行,19字。高29厘米。行草书。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二月二日汝妇母一昨夜亡,亲亲伤怛,汝不可言。 事长帖 3行,21字。高29厘米。行草书。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事长毕,举宅陨绝。当复奈何!穆桓不可忍见,但有塞鲠。 敬伦帖 4行,41字。高29厘米。行书。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九月三日羲之报: 敬伦、遮诸人去晦祥NFDAC,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奈何奈何!及书不具。羲之报。 重告帖 4行,30字。高29厘米。行草书。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重告慰情。吾腹中小佳。体NFDA8乏气,便转差,深以为慰。慰足下意也。王羲之顿首。 尔今帖 9行,75字。高29厘米。行书。又名《尔令帖》,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尔今以善和,尊今当出。卿女母子粗平安。丧际,贤女动气疾,当时,乃勿勿。今以除也。他等皆知孝思。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处此而能令哀恻不经于心,殆空语耳。一至于此,何所复言。 52#  快雨帖 4行,38字。高29厘米。行书。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想至向来,快雨。想君佳,乃得,此雨必佳,深为君欢喜。□既乏劣又头痛,甚无疾。力不具。王羲之顿首。 道护帖 6行,56字。高29厘米。行书。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六月十一日羲之报:道护不救疾,恻怛伤怀。念弟闻问,悲伤不可胜,奈何奈何!曹妹累丧儿女,不可为心,如何?得廿三日书为慰。及还不次。羲之报。 州民帖 4行,35字。高29厘米。行书。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州民王羲之死罪:贤□逝没,甚痛。奈何!白NFDAD不备太尉,门左不可言。同此酸慨!王羲之顿首。 玉润帖 11行,118字。高29厘米。行书。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头痈以溃, 尚不足忧。痼病少有差者,忧之NFDAE心,良不可言。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民唯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想官奴辞以具,不复多白。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 裹帖 3行,18字。高29厘米。草书。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裹味佳,今致君。所须可示,勿难。当以语虞令。 道意帖 4行,30字。高29厘米。草书。又名《旧志帖》。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旧志道意甚勤,至不? 知为尽心,朝夕而已,有所希耳。一自任之耳。当以君书示。 服?A NAME='4'>程? 13行,105字。草书。高29厘米。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服食,而在人间,此速弊分明,且转衰老,政可知。乃欲与彦仁集界上,甚佳。诸如此事,皆所欣也。平自可尔。何所谘人?外将何必拘小绳墨?且令吴兴不出界,当可耳。便可。因余杭而耶。不因此会,再举难也。君便可,以仆书示之。但俗多怪,且在草泽者,为尔扇动踪任,恐恶之者众。 53#  廿八帖 3行,27字。草书。高29厘米。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廿八日羲之白:得昨告,承领动,悬情,想小尔耳。远白。不具。王羲之再拜。 有书帖 2行,19字。草书。高29厘米。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昨近有书至此,故不多也。迟其书,不悉耳。羲之白。 告姜帖 2行,18字。草书。高29厘米。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廿七日告姜汝母子佳不?犹一一耶。羲之顿首。 鹘等帖 3行,18字。草书。高29厘米。入刻《宝晋斋帖》。释文 鹘等不佳,都令人弊见此辈,吾衰老不复堪此。 圣教序 30行, 行85、86字不等,计2400余字。行书。拓片高224厘米,宽98厘米。全名为《怀仁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记并心经》。碑在陕西省博物馆。释文(略) 兴福寺碑 35行,行20余字,计748字。行书。误称《吴文碑》,俗名《半截碑》。碑在陕西省博物馆。释文(略) 金刚经 拓本, 剪本。 高25.8厘米。 455行,4520字。行书。原石毁佚。又名《集书新译金刚经》,全名《唐玄序集王羲之书金刚经》。释文(略) 54#  二、代表作品评介   王羲之的小楷,传有多种,诸如《太师箴》、《黄庭经》、《劝进表》、《东方朔画赞》、《洛神赋》等,以《乐毅论》为小楷的代表作品。《乐毅论》由三国魏夏侯玄(泰初)撰写,论述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率军征战和荣辱际遇的一生。据传王羲之书写这篇小楷,是赠给王献之的。时间约在东晋穆帝永和年间(三四五-三五六年)。南朝梁武帝在与陶弘景讨论内府所藏的这篇书迹时,均认为‘恐非真迹’。可见,在王羲之书写不久,即有真本与摹书传世,为时人赞赏和收藏。陈、隋之际,释智永认为,《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他说此本‘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陈天嘉(五六-五六五年)中,人得以献文帝。帝赐始兴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见示。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阅玩良久,匪朝伊夕。始兴薨后,仍属废帝。废帝既殁,又属余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恒加宝爱。陈世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统,四海同文,处处追寻,累载方得。此书留意运工,特尽神妙’ (《法书要录》卷二《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  唐朝初年,《乐毅论》入内府。褚遂良著《右军书目》,列《乐毅论》为王氏正书第一。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中说,贞观十三年(六三九年)四月九日,太宗命直弘文馆冯承素摹写,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等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徐浩《古迹记》载,《乐毅论》在中宗时,归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爱《乐毅论》,以织成袋盛,置作箱裹。及籍没后,有咸阳老妪窃举袖中。县吏寻觉,遽而奔趁。妪乃惊惧,投之灶下,香闻数里,不可复得’。《乐毅论》真迹永绝于世。 现传世的《乐毅论》是摹刻本。著名的有南宋《越州石氏帖》本,明朝文氏《停云馆帖》 本,陈NFDA3《玉烟堂帖》本,吴廷《余清斋帖》本,王肯堂《郁冈斋帖》本,清朝冯铨《快雪堂帖》本。其中,以南宋《越州石氏帖》本最佳。 越州石氏帖南宋时,越州石邦哲摹刻《乐毅论》,世称‘越州石氏本’。仅存二十九行,帖首第一至五行下方缺一角。第一行‘初’,第二行‘为劣是以叙而’六字,第四行‘必迂回’三字,第五行‘其’字,皆缺。从二十二行至二十九行上部残损益甚,二十九行仅存一‘海’字,世称‘海字本’。据传此刻本非刻后残损,而是据前人残石摹刻。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称:‘右军《乐毅论》石,在故高绅学士家。绅死,人初不知惜,好事者往往就阅,或模传其本,其家遂秘密之,渐为难得。后其子弟以其石质钱于富人。而富人家失火,遂焚其石。今无复有本矣。’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称曾亲见其石,‘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海”字者是也’。其后十余年,残石不知所在。 《越州石氏帖》即是《博古堂帖》,或称《越州石氏博古堂帖》。此帖刻于南宋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年),所刻魏、晋、唐人书法,凡二十七种,多为小楷,如《黄庭经》、《东方朔画赞》、《曹娥碑》、《洛神赋十三行》等。原刻一卷,清时已无完帙。此帖摹勒精彩,倍受鉴赏家推许。 宋拓越州石氏本,钤有‘李宗瀚’者,流入日本,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 另一宋拓越州石氏本流入美国, 为今人安思远个人所藏。此本有清人翁同NF24A题跋。 称:‘元NB072阁帖平生未觏,即越州学舍本已成星凤矣! 余尝得《乐毅论》全本,苏斋老人考定以为梁唐真影。又于张香涛处见《黄庭》一本,与余所收《乐毅》正同,山阴NC97B几遗意郁然未远。此册《乐毅》‘海’字不全本,当是高绅学士家真石, 南宋复刻及墨池堂摹本,皆不足数,而宣示残石极离方NDD33圆之趣。《画赞》、《曹娥》、《破邪》三帖亦同时所拓,古光灿然。岂即越州石氏刻耶? 未能定也。旧藏项墨林家,今归方长孺比部。比部好古精鉴,以示余,固赞叹珍重而记之。’ 55#   黄庭经 《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传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系《外景经》。欧阳修《集古录》记载其曾亲见记有‘永和十二年(三五六年)’ 的《黄庭经》石本。此帖在南朝梁时,已引起君臣名流的注目,陶弘景《论书启》称《黄庭》、《劝进》、《像赞》、《洛神》为‘逸少有名之迹’。唐褚遂良《右军书目》‘正书都五卷’中,将《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单独分别列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在《黄庭经》下注明‘六十行,与山阴道士’。今传世刻本正是六十行,末行题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廿四日五山阴县写’。《黄庭经》书迹流传有绪,然真迹早已不存,传世的有摹本、临本和刻本。 唐人摹本硬黄纸墨迹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人临本硬黄纸本, 高26.3厘米,宽106.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内钤有‘绍兴’连珠小玺,后有陈绎智、董其昌、吴廷等题跋。 安思远本刻本。此本第四十五行‘渊’字,避唐讳,缺末笔,为罕见之本,罗天池定为‘唐摹宋拓’。帖后有明王世贞、董其昌、陈继儒,清笪重光、王恭寿、罗天池等题跋。明代为沈纯甫、沈问卿、陈孙绳先后收藏,清后期归孔氏岳雪楼、裴景福 ?A NAME='1'>程崭笳洳兀治拦菜荚陡鋈耸詹亍C魍跏勒晏獍铣疲骸揖榉ɡ爬耪撸盒刑?《兰亭》、小楷《黄庭》。《兰亭》本最多,然肥瘦纵密,种种不能尽合。独《黄庭》如出一手。余所见前后数十本皆然。恐是秘阁续帖本广行人间耳。今观沈问卿、纯甫所藏,独幽深淡宕,其风格姿韵,远出诸本之上!岂秘阁之前别有一佳本耶?抑太清楼翻刻之最初拓耶?’此本书法高古神妙。清梁NFDA3《承晋斋积闻录》称:《黄庭经》‘圆厚古茂,多似钟繇,而又偏侧取势,以见丰姿,而且极紧’,‘结构之稳适,撇捺之敛放,至《黄庭》已登绝境,任后之穷书能事者,皆未能过。然极浑圆苍劲,又极潇洒生动’。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称《黄庭》‘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又称‘小字如大字,必也《黄庭》:旷荡处,直任万马奔腾而藩篱完固,有率然之势’。 越州石氏本南宋绍兴初年,新昌石邦哲(熙明)在越州(今浙江绍兴)辑刻。程文荣《南村帖考》记《越州石氏博古堂帖》载:石邦哲,绍兴三年(一一三三年)为大理评事,乾道初年卒(约一一六五年)。欧阳辅谓:越州石氏本、停云馆本、秀餐本乃欧阳询临本,颖上本、余清斋帖本乃褚遂良摹本。越州石氏本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56#   兰亭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年)三月三日,身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东土名士谢安、孙绰、郗昙、许询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县(今绍兴)的兰亭,举行‘修禊’盛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乘兴为诗写序,即是著名的《兰亭序》。 此帖以行书体书写,是王羲之生平杰作,自南朝以来,久已成为法书剧迹,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迹已入唐太宗墓穴。现存的重要复制品有两种:一是宋代定武地方出现的石刻本;一是唐代摹写本。 在此帖的流传过程中,曾伴有种种传说和揣测。经过钩稽诸说,比观众本,则千头万绪,难于究诘。大致情况如下: (一)唐太宗获取《兰亭》经过诸说。①原在南朝梁御府,经乱流出,为智永所得,又入陈御府。隋平陈,归晋王(隋炀帝),僧智果借拓不还,传弟子辩才。太宗为秦王时,‘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见唐刘NFDA7《隋唐嘉话》卷下) 。②真迹在王氏后人家,传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智永传弟子僧辩才。唐太宗遣御史萧翼伪装商客,与辩才往还,乘隙窃去(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载唐何延之《兰亭记》)。③原草为隋末时五羊一僧所藏(宋俞松《兰亭续考》卷一引宋郑价跋)。‘武德四年欧阳询就越州访求得之,始入秦王府’(宋钱易《南部新书》卷四)。 (二) 隋唐时的摹拓临写诸说。①‘智果从帝借拓’(见《隋唐嘉话》卷下) 。② ‘太宗命供奉拓书人赵模、 韩道政、 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 (见何延之《兰亭记》)。③‘贞观年,河南公褚遂良中禁西堂临写之际,便录出’(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载褚遂良《右军书目》后跋) 。④唐翰林书人刘秦妹临本。唐窦 NCB7 E云:‘安西兰亭,貌夺真迹。’(见《法书要录》卷六载《述书赋》卷下)⑤ 麻道嵩拓本。宋钱易《南部新书》卷四云‘麻道嵩奉敕拓二本,……嵩私拓一本’。 ⑥汤普NFDA5等拓本。太宗‘尝令汤普NFDA5等拓《兰亭》,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见《法书要录》卷三载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⑦欧、虞、褚临拓本。何延之云:‘欧、虞、褚诸公皆临拓相尚’(见《兰亭记》)。⑧陆柬之临拓本。‘一时书如欧、虞、褚、陆辈,人皆临拓相尚’(见宋桑世昌《兰亭考》卷五引李之仪跋)。 ⑨智永临本。‘《兰亭修禊前叙》:世传隋僧智永临写,后叙唐僧怀仁素麻笺所书,凡成一轴’ (见宋桑世昌《兰亭考》卷五引宋吴说跋) 。⑩王承规模本。‘汪氏所藏《三米兰亭》……殆王承规模也’(见桑氏《兰亭考》卷五引宋米友仁跋)。另有太平公主借拓之说,乃是误传,不具列。后世仿习临摹和辗转传拓的,亦不详举。 (三)隋唐刻本诸说。①智永临写刻石本,‘间以章草,虽功用不伦,粗仿佛其势,本亦稀绝’ (见桑氏《兰亭考》卷五,未注出处。卷七引宋蔡安强跋谓智永本为贞观中摹刻) 。②唐勒石本。‘天禧中,相国僧元霭曾进唐勒石本一卷,卷尾文皇署“ NF624”字,傍勒“僧权”二字,体法既臻,镌刻尤工’(见桑氏《兰亭考》卷五,未注出处)。③唐刻板本。‘泗州山南杜氏……收唐刻板本《兰亭》’(见《兰亭考》卷五引宋米芾跋) 。④褚庭诲临刻本。‘褚庭诲所临极肥,而洛阳张景元掘地得阙石极瘦,定武本则肥不剩肉,瘦不露骨,犹可想见其风。三石刻皆有佳处’ (见《兰亭考》卷六引宋黄庭坚跋)。以上都是宋人所指的隋唐刻本,概为必见,但未注明根据。至于后世辗转摹刻,如所谓‘开皇本’之属,可以百计,更不足述。 现存传世的几件摹本、刻本简介如下: 唐摹本神龙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白麻纸本,前隔水有旧题‘唐模兰亭’四字。《兰亭八柱》第三柱。帖的前后纸边处各有唐中宗‘神龙’二字半印,其下有南宋末驸马杨镇的‘副NFDA4书府’长方印。后有许将、王安礼、黄庆NFDA6、李之仪、 李NFDA8、王景修、石苍舒等人观款八段。再后有永阳清叟、赵孟NFDA 2 题,郭天锡跋赞,鲜于枢题诗,邓文原、吴炳、王守诚、李廷相、文嘉、项元汴跋。前有清乾隆题识。 此本,元人郭天锡跋称:‘右唐贤摹晋右军《兰亭宴集叙》,字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今人启功在《兰亭考》中说:‘这帖的笔法纤得体,流美甜润,回非其他诸本所能及。破锋和剥落的痕迹,俱忠实地摹出。……可知它距离原本当不甚远。’ 张金界奴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兰亭八柱》列为第一柱。上钤元文宗‘天历之宝’ 玉玺, 亦称《天历兰亭》。原卷白麻纸本,墨色晦暗,帖尾有小字一行: ‘臣张金界奴上进’。后有杨益、宋濂、董其昌、徐尚宾、张弼、蒋山卿、杨明时、朱之蕃、王衡、王应侯、杨宛、陈继儒、杨嘉祚等诸家观跋,前有乾隆题识。董其昌跋云:‘似虞永兴所临’。翁方纲《苏米斋兰亭考》说:‘至于颍上、张金界奴诸本,则皆后人稍知书法笔墨者,别自重摹。’ 定武本①柯九思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湍’、‘带’、‘右’、‘流’、 ‘天’五字已损,纸多磨伤,字口较模糊。第十五行末‘不’字右侧有一小‘僧’字,是梁朝鉴赏家徐僧权的押署。隔水有康里NFEA2NFEA2、虞集题记,后有王黼、忠侯之系、公达、鲜于枢、赵孟NFDA2、黄石翁、袁桷、邓文远、王文治等题跋。康里NFEA2NFEA2称赞‘定武《兰亭》此本尤为精绝。……何啻获和璧隋珠,当永宝藏之’ 。赵孟NFDA2在自藏的定武本上题云:‘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多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②独孤本。原装册页,经火烧存残片若干,今已流入日本,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此帖五字已损, 赵孟NFDA2得于僧独孤长老。后有吴说、朱敦儒、鲜于枢、钱选、赵孟NFDA2、 柯九思、翁方纲、成亲王、荣郡王诸家跋。册中时有小字注释藏印之文,乃黄钺所写。赵孟NFDA2为此本书写了著名的十三跋。 元至大三年(一三一年) 九月初,赵孟NFDA2应召离湖州,乘舟由大运河北上赴京。五日在南浔幸获僧独孤长老赠送他的《定武兰亭》,喜不自胜。在舟中,时而潜心读帖,时而临写,时而题跋,一连题了十三跋。第七跋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此帖入清后,乾隆年间为谭祖绶所藏。谭氏故后,家遇火灾。谭氏门人英和将残卷重新装裱,后经翁方纲逐页考证题跋。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年),又有成亲王永 ND04C等人题跋。近代以来,此帖曾归乌程藏书家蒋祖诒,后流入日本。(参见安歧《墨缘汇观》、冯铨《快雪堂帖》) 57#   姨母帖 寒切帖 一、姨母帖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的第一帖。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六九七年),凤阁侍郎石泉王方庆,即晋朝丞相王导十世孙,应大周金轮皇帝武则天之命,进献累代祖父书迹‘凡二十八人,辑成一十一卷’。‘后不欲夺志,遂尽模写留内,其本加宝饰锦缋,归还王氏’。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 (见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六载窦NCB7E《述书赋》并其兄窦蒙的注)。宋代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七著录,称为《万岁通天帖》。原本今已亡佚,传之后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夏(中甫)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重装后,次序错乱,现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现存《万岁通天帖》通长353.8厘米,前后钤有唐宋间诸旧藏印。北宋始不断收刻于各法帖中。 《姨母帖》用笔圆浑遒劲,字体端庄凝重,尚存隶书痕迹。其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的王羲之诸摹本。 58#  二、寒切帖 此帖又称《谢司马帖》、《廿七日帖》。从隔水(其绫裱是宋代所制)上所钤有的各家收藏章中,可以得知此帖曾收藏于南宋绍兴内府,明代时为长洲韩宗伯(世能)、相国文肃公王锡爵(元驭)、万历进士王衡(辰玉)收藏,后转为清初画家王时敏祖孙三代所藏,之后又辗转归清代顺治进士李NEC5F(坦园) 等收藏。此帖第一行末‘十四十’三字右侧有‘僧权’二小字押署,为唐代精摹善本。虽然纸面墨色磨损,仍可见此帖草书纤折衷,骨肉和畅,书体遒美俊逸,勾填精密,形神俱到,悠焕自然。 卷后董其昌题跋云:‘右军真迹世不多见,唯吾乡陆文裕公家《月半帖》、吴门王文恪家《此事帖》与此而三耳。所谓山阴衣铱,非具眼者,不可与传也。’娄坚在甲辰三月(明万历三十二年)题跋云:‘此右军《廿七帖》为长洲韩宗伯收藏,去年春始获见之。今又从辰玉内翰索观,寻绎再三,往往得其异趣,真所谓从容中道者。米元章云:“世人以努张为筋骨,不知不努张自有筋骨焉。”予幸得再睹神物,益信此语之妙解。’ 初月帖 平安帖 一、初月帖 《初月帖》是《万岁通天帖》的第二帖。与《姨母帖》一样,是唐摹精本。起首称‘初月’,即‘正月’,避王羲之祖父‘王正’之讳。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59#   二、平安帖 此帖亦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共一纸,亦统称《平安帖》。前隔水,有瘦金书题签‘晋王羲之奉橘帖’,下钤‘宣和’朱文联玺。首行末‘来十’ 二字右侧,有梁朝‘僧权’半字押署。‘僧权’即梁朝鉴赏家徐僧权。在《平安帖》四行后,是《何如帖》,又称《不审尊体帖》。其第一行末‘尊体比’三字右侧,有 ‘察’、‘怀充’小字押署。‘怀充’即梁朝人唐怀充;‘察’即隋朝人姚察,皆是当朝的鉴赏家。《何如帖》三行后,是《奉橘帖》二行。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六卷载有一帖,曰‘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五行’。若将此帖与《何如帖》合并,正五行,文意亦相属。三帖相连。幅后有‘隋开皇十八年三月廿七日’落款,再后有‘参军事学士诸葛颖’、‘谏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题名。拖尾有欧阳修等题名,前后有‘政和’、‘宣和’、‘绍兴’及项元汴、笪重光等人收藏印,以及清帝鉴藏印多方,确系流传有绪的唐摹本。 此帖用笔峻利,沉著潇洒,俊宕清健,体势丰满,尤其是尖笔的起迄牵带,丰富多变, 饱满完整,实为行书楷则。帖中‘修载’,即王耆之,字修载,王ND447第三子,王羲之的叔兄弟。帖中言及‘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可见晋人的雅集过从之密,啸咏风气之盛。 60#   快雪时晴帖 孔侍中帖 一、快雪时晴帖 唐人摹本。本幅前后有南宋‘绍兴’、金章宗‘明昌御览’、南宋贾似道‘秋壑珍玩’等鉴赏收藏印,及清帝玺印多方。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一卷著录‘羲之顿首,快雪时晴,六行’。此帖唐初赐丞相魏徵,传褚遂良。宋初为铜山苏舜元、苏舜钦兄弟所得。徽宗时,宣和内府曾收藏。南宋初入高宗内府。元朝时先为张氏所有,后入元内府。其后为涿鹿冯氏所得。入明,先后由朱存良、王NF62D登、吴廷、刘承禧收藏。清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 进入内府。乾隆遂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温室内,额其室为‘三希堂’。此帖左下部有‘山阴张侯’四字,为尺牍收件人。末行有‘君倩’二小字押署。‘山阴张侯’和‘君倩’未知何人。 此帖入元内府时,赵孟頫拜观,并在延祐五年(一三一八年)四月廿一日, 以‘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的身份,奉NEBB7恭跋。跋曰:‘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流传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乾隆皇帝收得此帖,欣喜若狂,一题再题,乃至七题,钤有二十方玺印。此帖行笔流畅,以侧取妍,结体方整沉厚,类似《兰亭》。 二、孔侍中帖 此本前三行为《频有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后三行,日本学者又称为《忧悬帖》) ,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法书要录》载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录。《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 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唐天宝十一年(七五二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此所藏者,盖其一。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 ‘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