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作品:中医百科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20:56
疾病名称 无精子症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无精子症是指多次精液检查(一般3次以上)均未发现精子者。本
病是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1、精液检查3次以上未发现精子者,皆可诊断为本病。
2、必要时可做睾丸活检、精道造影、内分泌放免测定等,以协助
鉴别阻塞性无精子或先天性无精子。
无精子症多由于先天不足,禀赋薄弱,肾精亏损,命火衰微;或由
于后天失调,虚损太过,脾失运化,精血乏源;湿热素盛,瘀阻,闭塞
精道;或先患痄腮,少阳之疫毒下流厥阴,而余毒留恋,精虫难生而导
致无精子症。
辨证首先辨虚实。虚实证多由肾虚,常伴有性欲减退、阳痿、早泄、
腰酸膝软等。实证多由瘀热,常伴有性欲正常或亢进、睾丸肿痛、血精
等。总的治法是补肾添精,清热化瘀。
肾虚型
[证见] 无精子,不育,睾丸偏小偏软,性欲减退,阳痿早泄;腰
酸膝软,头晕耳鸣,自汗盗汗,失眠心悸。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肾添精。
[方药]
1、主方:聚精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鱼鳔10克,胎盘10克,鹿茸3克(另溶化),熟地黄20克,
沙苑10克,何首乌15克,山萸肉12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水煎两次
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七宝美髯丹,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生髓育麟丹,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杞菊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启源养精汤(郭云龙验方)
处方:楮实子10克,山药15克,枸杞子10克,云苓15克,牛膝10克,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何首乌15克,桃仁10克,太子参15克,胡桃仁10克,熟地黄20克,山萸
肉10克,白术10克,覆盆子10克,玉竹10克,女贞子10克,生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另用睾丸外敷药:鸡冠花30克,楮实子20克,橘核20克,鸡血藤胶
30克,共研细末。用透骨草煎水调药末为糊,敷于睾丸,每晚睡前敷。
此法与内服药连续用4个月后停药。次年如上法治之1个月,再休药数月
待妻孕。服药时忌酒、辛辣、腥、茶、粘食等。
(2)十子六君子汤(张世雄验方)
处方:菟丝子15克,桑椹子15克,党参15克,黄精15克,巴戟天10
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金樱子10克,破故纸10克,
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法半夏10克,车前子15克,蛇床子10克,炙甘
草6克,覆盆子12克,陈皮3克,肉桂3克(冲服)。水煎两次分2次服,
每日1剂。
瘀热型
[证见] 有睾丸外伤史,或有肋腺炎性睾丸炎病史。无精子,不育,
睾丸大小正常,腰痛,会阴部疼痛,睾丸疼痛,性欲正常或亢进,尿末
滴白,尿后余沥不尽,血精。舌边尖红,脉滑数。
[治法] 清热,活血祛瘀。
[方药]
1、主方;红白皂龙汤加减(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夏枯草15克,金银花10克,蒲公英15克,车前子10克,泽泻
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红花6克,皂角刺9克,地龙9克,泽兰9克,
香附9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活血四物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三七末,口服,每次3克,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活血通络汤加减(严育斌验方)
处方:红花6克,桃仁9克,生地黄24克,牡丹皮9克,茯苓15克,
山药24克,金银花20克,黄柏10克,路路通15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
每日1剂。
1、针灸疗法
取穴:①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蠡沟(双);②命门、肾
俞、次髎、神门、太溪(双)。两组穴隔日交替使用,20次为一疗程。
采用捻转补法,轻刺重灸,留针30分钟。刺关元、中极、针尖斜向下刺,
使针感放射至阴茎或会阴部;针次髎使针感达会阴部效果为佳。针后加
灸关元、肾俞、命门、足三里,使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
2、饮食疗法
(1)二鞭膏:牛鞭50克,羊鞭50克,猪髓100克。洗净煮烂,加佐
料,熬成膏,每服一匙,每日3次。适用于肾虚型无精子症。
(2)米粥油:粥锅内滚起沫团,浓滑如膏者,即是米粥油。以大
锅能煮5升米以上者良,每日早晨服1碗。适用于肾虚型无精子症。
(3)苡米赤豆粥:薏苡仁60克,赤小豆60克,粳米250克,煮粥食,
每日1次。适用于瘀热型无精虫症。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五迟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为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
疾病。
1、患儿筋骨痿弱,发育迟缓,头发稀少,色泽无华,坐起、站立、
行走、生齿及语言等均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常伴智力低下。
2、患儿如因壮热、昏迷、抽搐或外伤所致的生长发育迟缓,则不
属本证之范畴。
1、五迟之因,为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
所致。肾主骨生髓,为生长发育之本;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肝主筋,
筋束骨而运动枢利。若肝肾之气亏,则骨弱筋痿,故见立迟、行迟、齿
迟之证。语言为智慧的表现,为心所主;若心气不足,则智力不发达,
而语言迟缓。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若肾气不充,血虚失养,故见发迟。
2、本病的辨证应首先辨别证的轻重:一般而言,后天失养而致,
病程短者,病症较轻;先天不足而致,病程长者,病症较重。其次要辨
别病在何脏:立迟、行迟、齿迟多为肝肾亏损;语迟、智力迟钝多因心
气不足。
3、五迟的治疗总原则:本病以虚症为主,治疗多运用补养肝肾,
补心养血和气血双补等方法。
[证见] 面色白光白,目无神采,智力迟钝,筋骨痿弱,站立、行
走或长齿迟缓,囟门宽大难合。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补益肝肾。
[方药]
1、主方:加味六味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山萸肉10克,熟地黄15克,山药10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
克,茯苓10克,补骨脂10克,巴戟天10克,肉苁蓉10克,怀牛膝10克,
桑寄生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大补元煎丸,口服,每次3~5克,每日2次。
(2)健步丸,口服,每次3~5克,每日2次。
(3)壮腰健肾丸(片),口服,小蜜丸每次3克,片剂2~4片,每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日2~3次。
3、单方验方:滋肾充脑方(李浩澎《难证奇方妙用》)
处方:益智仁120克,炒白术、熟地黄、炙甘草、炒杜仲、巴戟天、
山萸肉、肉苁蓉、牛膝、菟丝子、当归、山药、连翘各60克,鹿茸、
砂仁各70克,枸杞子90克。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含0.3克。1岁以
内每次1粒,1~2岁每次2粒,2岁以上每次3粒,每日3次,连服4~8个月。
心气不足
[证见] 面色白光白,智力不健,神情呆钝,语言发育迟缓,数岁不
语,或言语不清晰。舌淡,脉细弱。
[治法] 补心养血。
[方药]
1、主方:菖蒲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党参10克,石菖蒲6克,麦冬10克,远志6克,川芎6克,当归
6克,乳香3克,朱砂0.3克(冲),丹参6克,茯苓10克,酸枣仁6克。水
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补肾益脑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2次。
(2)安神补气丸,口服,每次5~10粒,每日1~2次。
(3)安神定志丸,口服,每次1/4~1/2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益智散(王烈验方)
处方:当归、茯苓、益智仁各10克,石菖蒲、远志、黑芝麻、鱼螵
各7.5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研末,每次服1.5克,每日3次,20天为
1疗程,连服4个疗程,每2个疗程中间休药10天。
气血虚弱
[证见] 肌肤苍白,精神不振,疲倦乏力,头发稀疏萎黄。舌淡,脉
细弱。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当归6克,川芎6克,白芍
6克,熟地黄10克,炙甘草6克,首乌10克,菟丝子6克。水煎服,每日1
剂。
2、中成药
(1)八珍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2)七宝美髯丹,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3)人参卫生丸,口服,每次1/3,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调元散(曾世荣《活幼心书》)
处方:干山药10克,人参、白茯苓、茯神、白术、白芍、熟地黄、
当归、黄芪各5克,川芎、炙甘草各6克,石菖蒲4克。水煎服,每日1~
2剂。
1、外治法
(1)将赤小豆研为细末,用酒调和,涂舌之上下,每日1次。适用
于语迟者。
(2)取当归、生地黄、肉苁蓉各等量,研成细末,用黑豆煎汤取
液调和成膏,涂于头部,每日1次。适用于小儿头发久不生。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针灸疗法
(1)针刺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足三里等穴,用补法。适
用于立迟、行迟者。
(2)艾灸心俞穴或足两踝,每次三壮,每日1次。适用于语迟者。
(3)取胎盘组织液2毫升,或维生素B12和B1各1支,分别注射足
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立迟、行迟者。
3、推拿疗法推补脾经、推补肾经,分手阴阳,揉一窝风,清板门,
逆运八卦,清天河水。
4、饮食疗法
(1)五加皮粥:五加皮研末,每次取3克,调于稀粥中服用,每日
3次。适用于腰脊脚膝筋骨弱而立迟、行迟者。
(2)猪蹄筋汤:猪蹄筋30克,杜仲10克,怀牛膝10克,桑寄生10
克。先将猪蹄筋用清水浸一夜,翌日用开水浸泡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
与各药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250毫升,煎成半碗水左右,去药渣,加
盐调味,饮汤吃筋。主治筋骨腰膝乏力而立迟、行迟者。
(3)黑豆芝麻糊:黑豆、黑芝麻、核桃仁各等量,白糖适量。将
黑豆、黑芝麻各炒熟研末,核桃仁炒熟切成碎块,加入白糖混和,每取
50克,开水冲服。适用于发迟及头发枯黄。
(4)益智丸:益智丸、远志各等量,桂圆肉适量。先将远志和益
智仁研成细末,再与桂圆肉共捣,制成丸,每丸10克重。每天早晨服1
丸,用莲子汤送下。有益智补脑之功效,主治智力迟钝及语迟。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口疮
疾病科属 口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口疮是指口腔内之唇、舌颊及上腭等处粘膜,发生单个或多个黄白
色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烂点,有明显的疼痛或受刺激时疼痛,常易反复发
作。由于发病部位、局部症状的不同,用语又有口舌疮、口破、口疳、
口疡等名称。本病为口腔粘膜中最常见的疾病,以青壮年多见,相当于
西医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又叫阿弗它性口炎。
1、口腔肌膜上出现单个或多个黄豆或豌豆大小之黄白色溃烂点,
溃点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表面多覆有黄白色假膜,周围可见红
晕,疼痛,饮食、说话时疼痛加剧。易反复发作。
2、口疮应与口糜相鉴别。口糜多发于婴幼儿,在红肿的口腔粘膜
上白色如糜粥状物,如白斑雪片,可扩展到整个口腔,伴有发热,吮乳
困难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而口疮是口腔粘膜散在的溃疡点,偶可融合
成小片状,局部疼痛较甚,而全身症状较轻微。
本病临床上分为实证与虚证两大类,实证口疮多由于过食辛辣厚味
或嗜饮醇酒,以致心脾积热,复感风、火、燥邪,热盛化火,循经上攻
于口而发;或因口腔不洁,或被损伤,邪毒乘机侵袭,引支心脾以热,
蒸灼口腔,使肌膜腐烂而成病;或由于内伤七情,情志不舒,肝郁气滞,
郁滞化火,肝失疏达,冲任失调,经行而致心胃之火上冲而致口疮。虚
证口疮多由于素体阴虚,加以病后或劳伤过度,心肾之阴受损耗,阴液
不足,虚火上炎于口腔而发病;或由于脾气虚弱,水湿运化失常,清阳
不升,脾湿蕴久化热而致口疮;或由于禀赋阳虚,或久病过用寒凉之品,
髦伤阳气,阴寒内生,虚阳上越,熏灼口腔,另方面阳气虚衰,温化夫
调,寒湿困于口腔,也可使粘膜溃烂而成口疮。品疮的发生,与心、脾、
胃、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辩证首先应辩口疮的虚实。由于本病病因较
为复杂,内外因素交炽,个体变有差异,所以,辩证既要注意患者的全
身情况,又要结合局部病损,以及生活环境,习惯、起居等因素的影响,
相互结合。实证口疮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虚证口疮以滋
阴降火,或健脾益气,温化寒湿为原则;口疮反复发作,本虚标实,在
治疗中应注意标本缓急。或先清后补或清补兼施。
脾胃蕴热
[证见] 口疮数目较多,大小不等,可融合成小片状,有黄色假膜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6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覆盖,周围粘膜微肿高起,鲜红,灼热疼痛。多发于唇、颊、龈、腭等
部位。可有发热,面红,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尿黄,舌质红。苔黄厚,
脉滑数。
[治法] 通腑泻热,凉血止痛。
[方药]
1、主方:凉膈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清胃汤(吴
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15克,黄连10克,连翘15克,栀子15克,竹叶15克,生
地黄15克,生石膏20克,大黄10克,甘草6克,升麻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⑴ 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⑵ 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片剂每次2~3片,
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黄连藿香茶(缪正耒《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
处方:川黄连3克,广藿香9克。药放保暖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
10分钟,频频饮用,1日内饮完。
心火上炎
[证见] 口疮面积较小,可多个发生,多发于舌尖。舌前部或舌侧
比,色红,灼热疼痛。可伴有口渴口干,心中烦热,小便短赤涩痛,失
眠。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心降火,凉血利尿。
[方药]
1、主方:导赤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处方:生地黄15克,淡竹叶15克,木通12克,甘草梢10克,灯心草
6扎,黄芩12克,栀子12克,白茅根15克,连翘15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鲜斛连通汤(缪正未《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
处方:鲜石斛15克,小川连3克,细木通9克。加水500毫升,小火煎
15分钟,去渣,分2次服。
肝经郁热
[证见] 多见于女性患者,口疮常随情绪改变或月经周其而发作或
加重。多在舌侧边缘或唇部见黄白色口疮,如米粒大小,边缘有较宽的
红晕围绕。伴有心烦易怒,胸胁胀闷,口苦咽干,失眠,乳房经前胀痛,
月经多有失调。舌尖红或暗红有瘀斑,苔黄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理气凉血。
[方药]
1、主方:柴胡舒肝散(张介宾《景岳全书》)或龙胆泻肝汤(吴谦
《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柴胡10克,栀子15克,车前子12克,木通10克,香附10克,
当归10克,赤芍药12克,龙胆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⑴ 丹栀逍遥丸,口服,每次6~8片,每日2次。
⑵ 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阴虚火旺
[证见] 口疮数目较少(1~2个),溃面呈灰黄色,周围粘膜微红,
微痛,易于反复发作,此起彼伏;常伴有口燥咽干,膝膝酸软,心足心
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6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主方:六味地黄汤(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淮山药15克,牡丹皮12克,泽泻
12克,茯苓15克,五味子6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水煎服。若偏于心
血虚实,兼见心烦不得卧,舌光色淡现龟纹者,可先用黄连阿胶鸡子黄
汤(《伤寒论》)加枸札子。若反复发作,日久而致气血两虚,证见面
色白,唇舌淡白,少气懒言,脉细弱者,可选用八珍汤(《正体类要》)
2、中成药
⑴ 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
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一次5片,每日3~4次。
⑵ 知柏地黄丸,用量用法同上。
⑶ 天王补心丸,用量服法同上。
3、单方验方:养阴清热汤(李宝顺等《名医名方录》)
处方: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白芍12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
黄芩12克,牡丹皮12克,玄参12克,栀子10克,桔梗12克,山药12克,
地骨皮12克,女贞妇12克,生甘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虚湿困
[证见] 口疮数目少,面积较大,周围水肿高起,疮色暗红或暗淡
呈灰白色,愈合缓慢。常伴有头重倦怠,口淡乏味,食欲不振,便溏腹
泻乏力。舌淡胖嫩有齿印,苔白滑腻,脉沉缓。
[治法] 益气健脾,祛湿消肿。
[方药]
1、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9克,淮山龙12克,薏
苡仁15克,莲子肉15克,砂仁6克(后下)藿香10克,佩兰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⑴ 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
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⑵ 参苓白术散(丸),口服散剂每次6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
次。
脾肾阳虚
[证见] 口疮溃烂,色淡白,不红不肿不痛或饮食进痛。伴有面色晄
白,形寒肢冷,下利清谷,少腹冷痛。舌淡,苔白滑或腻,脉沉弱。
[治法]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方药]
1、主方:附子理中汤(阎忠孝《阎氏小儿方论》)加味
处方:熟附子15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淮山药15克,扁豆10克。水煎服。如疮面溃烂久不愈合,有白腐者,可加
苍术、五倍子,以健脾燥湿收敛。如以肾阳虚为主,证见腰漆冷痛,小便
清长,脉沉弱者,可选用附桂八味丸(《金匮要略》),并含服肉桂,或
用当归、熟附子各15克煎水,加白糖适量和匀含咽,以助降火。
2、中成药
⑴ 附桂理中丸,口服,大水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⑵ 金匮肾气丸。用量服法同上。
外治法
1、含漱药液
⑴ 金银花、竹叶、白芷、薄荷等量,煎水,含漱口腔,有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之功。
⑵ 黄芩、石膏、佩兰等量,煎水含漱口腔,有清热解毒,燥湿的作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6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用。
⑶ 用浓绿茶含漱,以清热解毒,消肿敛口。
⑷ 野蔷薇根、茎、生甘草煎水,频频含漱,有清热止痛的作用。
2、外用药散 撒搽于患处,每日5~6次。
⑴ 冰硼散,可用于肝、碑、胃、心经热盛引起的口疮,有清热止痛
的作用。
⑵ 珠黄散,可用于心脾疮炽热口疮,有清热消肿的止痛的作用。
⑶ 锡类散,适用于口疮疮面污秽、红肿疼痛,有清热解毒,祛腐生
新的作用。
⑷ 柳花散,适用于脾胃虚弱的口疮,有解毒燥湿祛浊的功能。
⑸ 青吹口散,适用于脾胃湿热型口疮,有清热解毒,燥湿祛腐的作
用。
1、针炙疗法
⑴ 针刺:可选取廉泉、颊车、合谷、曲池、通里、神门、少冲、足
三里等穴。每次选2~3穴,交替使用。面部穴位直刺或斜刺3~5分,少冲点
刺1分或点刺出血,其余穴位直刺0.5~1.5寸,中等强度刺激,留针5~10分
钟。
⑵ 穴位注射:取牵正、曲池、颊车、手三里等穴。每次取二穴,交
替使用。每次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0.5毫升,或维生素B6、B12注射液0.5
毫升。
⑶ 穴位敷药:吴茱萸粉5克或附子末5克,以醋适量,调成糊状,敷
双侧涌泉穴,外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每天换药一次,以引火归元,用治虚
火口疮。
2、饮食疗法
⑴ 葫芦瓜糖水:葫芦瓜500克,洗净连皮切块,加水适量煲汤,用
冰糖调味,饮汤,瓜可吃可不吃,有清热利尿,除烦止渴的功效,对口疮
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⑵ 荷叶冬瓜汤:鲜荷叶1块,鲜冬瓜500克,加水煲汤,食盐调味,
饮汤食冬瓜,有清热利湿作用,租用于心脾经热口疮。
⑶ 生梨浆:生梨子若干只,去核,剁成浆,稍加细盐调入,每次服
2~3匙,每日3~4次,适用于口疮而口渴较甚者。
3、预防调护
⑴ 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除去不良嗜好如烟酒等,
尽量减少对口腔的刺激 。
⑵ 避免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以免损伤脾胃。
⑶ 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紧张,以免耗伤精液,七情内伤,
虚炎内生。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6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五软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和肌肉软。发生于五、六岁以
内的小儿,为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障碍的疾病。
1、患儿全身肌肉或部分肌肉痿弱无力;头项软则不能抬头,或抬之
不高、抬之不久;口软则虚舌出,或啜食咀嚼无力;手软则不能握举,或
握之不紧;脚软则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
2、五软与五迟在临床证候上互为并见,但有所侧重。五软以痿软无
力为主症,而五迟则以发育迟缓为特征。
1、五软之病因,多为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气血虚衰,筋骨肌
肉痿弱无力;或后天调护失宜,病后失养,以致脾胃虚弱,气血化生无
源,筋骨肌肉失于滋养;或感受外邪,损耗气血津液,灼伤筋脉,而成
五软之证。
2、本病的辨证应首先辨别证之轻重。大抵证见头项倾斜,不能抬举,
神情呆滞,舌常伸出,涎出不禁者为重证,预后不良;若仅见手脚某侧
或单肢痿软,而智力尚好者,则为轻证。
3、本病的治疗总原则:培补脾肾,益气养血。
肝肾亏损
[证见] 生长发育缓慢,精神呆滞,智力迟钝,天柱骨无力,头项倾
斜,不能抬举,手足筋骨软弱,不能握举及站立。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肝益肝肾,填补精髓。
[方药]
1、主方:补肾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熟地黄10克,山萸肉10克,牛膝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
补骨脂10克,肉苁蓉10克,菟丝子10克,龟板15克(先煎),杜仲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偏于阳虚者,加熟附子6克(先煎)、肉桂3克(焗)。
偏于阴虚者,加麦冬10克、桑椹子10克、女贞子10克。气血俱虚者,加
党参10克、黄芪10克、当归6克、首乌10克。精神呆滞者,加石菖蒲10克、
远志10克、丹参10克。
2、中成药
(1)归肾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无比山药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大补元煎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补肾强筋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处方:党参10克,黄芪10克,山药10克,当归10克,首乌10克,狗
脊10克,熟地黄5克,枸杞子5克,菟丝子5克,巴戟天5克,杜仲5克,
川续断5克,牛膝5克。水煎,分两次服用,每日1剂。
(2)紫河车粉10克,温开水冲服,每日2次。
(3)鹿角胶5克,烊冲内服,每日2次。
脾胃虚弱
[证见] 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肌肉消瘦,皮肤松弛,四
肢痿弱,手不能举,足不能立,口唇软薄,咀嚼乏力,舌常伸出,涎出
不禁,纳呆便溏。舌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补脾。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黄芪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6克,升麻
6克,柴胡6克,甘草6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兼有肝肾不足者,
加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补骨脂10克。智力迟钝者,加菖蒲10克、益
智仁10克、丹参10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2)人参养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补肾益气地黄丸(梁剑波《儿科百例》)
处方:熟地黄、山萸肉、补骨脂、茯苓、淮牛膝各15克,人参、鹿茸、
当归各9克,黄芪、杜仲、紫河车、白术各30克,升麻、石菖蒲各6克。共
研为极细末,炼蜜为小丸,如绿豆大,每次服3克。每日服3次。
1、外治法
(1)取生附子、生南星各等量及姜汁适量。将前二味研为细末,以
姜汁调和如膏状,取药膏摊贴在胶布中间,贴敷于天柱穴上,2日1换。
主治小儿头项软。
(2)取五加皮适量,研成细末,用酒精调成糊状,涂颈骨上,每日
数次。主治小儿头项软。
2、针灸疗法
(1)针刺取大椎、安眠、哑门、陶道、百会、印堂、内关、合谷、
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中等刺激,补法。每日1次。
(2)耳针取心、肾、肝、脑干、皮质下。隔日1次。
(3)穴位注射:取5%当归液0.3~0.5毫升,注射足三里穴,隔日1次,
20次为一疗程。
3、推拿疗法参照“五迟”推拿疗法。
4、饮食疗法
(1)杜仲猪肾汤:猪肾1个,杜仲10克,枸杞子20克。将猪肾剖开
取去筋膜,杜仲、枸杞子用纱布包好,加水共煮至熟,食肉饮汤。有补
肾益精、强筋壮骨之功效。
(2)杜仲猪骨汤:杜仲10克,狗脊15克,猪骶骨适量,加水久煮,
饮汤食肉。有补肾壮腰,强身健体之功效。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3)党参黄芪牛肉粥:党参10克,黄芪15克,牛肉片适量,大米
50克,盐少许。将党参、黄芪用纱布包好,加水与牛肉、大米共煮,煮
成稀粥,加入调味品温食。有补脾益气,强壮身体之功效。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五硬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五硬是指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是新生儿常见
的疾患之一。本病在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好发于早产、体弱儿,或伴
有其他疾患之小儿,常危及小儿之生命。本病证多见于西医的新生儿硬
肿症。
1、常发生在寒冷季节,婴儿出生后1周左右,多见于早产儿及体弱
儿,有明显受冻史或伴有感染病史。患儿局部皮肤和皮下脂肪僵硬发凉,
伴有水肿,不能用手捏起。体温不升,反应低下,不吃、不哭,气息微
弱。严重者面颊、胸腹或全身肌肤僵硬、关节强直,口唇及指端青紫,
或伴有肺炎、肺出血、败血症。
2、本病水肿多局限在患处,一般不波及眼睑、阴囊、手足心等处,
可与新生儿水肿症区别。后者常因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营养不良症或
新生儿溶血症等引起水肿,但症状出现较早,多在生后数小时或1~2天
内发生,水肿波及范围较大,手、足、背、眼睑、头皮、阴囊等处均可
发生,且伴有相应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故能与本病相鉴别。
3、实验室检查:多数呈低血糖,红细胞压积升高。
1、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气血未充,元阳不振,护理不当,保
温较差,复感寒邪而致。阳气不得温煦肌肤四末,则身冷肢厥、体温不
升;阳虚则阴盛,气化不利;水湿停滞则见皮肤苍白肿亮;寒凝气滞,
气血瘀阻则肌肤僵硬,色呈紫暗,口周及指端青紫。
2、本病的辨证应首先辨别证之轻重。一般而言,体温越低,皮肤
硬肿范围越大,则病情越重;若见胸腹硬肿,呼吸困难,脉律不整,或
口鼻出血者,尤为险证,相反,体温不甚低,皮肤硬肿仅见于小腿或大
腿者,则病情较轻。
3、本病治疗的总原则: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为主。
阳气虚衰
[证见] 体温不升,面色灰暗,僵卧少动,昏昏多睡,气息微弱,
肌肤发冷发硬,苍白肿亮,按之凹陷,硬肿范围较广,唇舌俱淡。
[治法] 益气温阳。
[方药]
1、主方:参附汤(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人参3克(另煎),熟附子3克(久煎),黄芪6克,茯苓6克,
桂枝3克,干姜3克,丹参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水肿甚
者,加大腹皮6克、木通3克。气息微弱,脉律不整者,加麦冬6克、五
味子6克。
2、中成药
(1)四逆汤,口服,每次5毫升,每日3次。
(2)生脉饮,口服,每次5毫升,每日3次。
(3)参茸片,口服,每次1~2片,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加味真武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熟附子、茯苓、白术各4克,肉桂3克,白芍2克,生姜1片。
浓煎,分多次服,每日1剂。
寒凝血涩
[证见] 全身欠温,四肢发凉,硬肿范围较少,多见于面颊、臀、
小腿等处,皮肤色暗发紫,或红肿如冻伤,面色晦暗,唇舌暗红。
[治法] 温经通络。
[方药]
1、主方: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当归6克,赤芍6克,细辛1.5克,桂枝3克,木通3克,桃仁
3克,红花3克,人参3克(另煎),川芎3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
日1剂。水肿者,加茯苓6克。呕吐者,加法半夏6克、陈皮3克。
2、中成药
(1)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2)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4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毫升
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单方验方
(1)温阳益气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黄芪10克,红参、鹿角片、羌活、桂枝、当归、炙甘草各5
克,麻黄3克,细辛2克。浓煎,分多次服,每日1剂。
(2)新生儿硬肿症方(田凤鸣验方)
处方:红花、丹参、川芎、赤芍、威灵仙、荆芥、防风、茯苓、
大腹皮、地骨皮、枸杞子、山茱萸各5克,甘草3克。浓煎分服,每日
1剂。
1、外治法
(1)复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用热水袋等置于包被内
温暖,或由人贴肉抱儿于怀,卧于棉被中,使患儿体温逐渐上升。有条
件者可用暖箱,自26℃开始,每小时上升1℃为宜,4~6小时逐渐升至30
~32℃,不宜升温过快,以免引起突然死亡。
(2)取韭菜150克,切成约3厘米长短,加少量水煮熟,然后加适
量白酒,候温,用纱布蘸汁擦硬肿处,每日2次。
(3)取当归、川芎、红花、赤芍、透骨草各15克,川乌、草乌、
乳香、没药各7.5克,丁香9克,肉桂6克,共研末,加羊毛脂100克、凡
士林900克,拌匀,涂于纱布上,再用热水袋加温后敷于患部,每日换
药1次。
2、针灸疗法
温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或艾条配生姜片温灸患部。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吸虫病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血吸虫病是指血吸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的病证。我国的血吸虫病系由
日本血吸虫侵入人体,寄生于静脉系统而引起的疾病。根据其发生、流
行、证候表现和病理经过,与中医文献所述的“蛊病”、“蛊疫”一类
极相符合。
1、有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居住的历史及疫水接触史。
2、急性期以发热、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腹痛、腹泻、荨麻疹、
肝脾肿大,并有压痛等症状为主要特征。
3、慢性期表现有发育营养不良、慢性腹泻、脓血便、贫血、消瘦、
腹有痞块、肝脾肿大等为主要症状特征。
4、晚期发展为肝硬化、常有腹水、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壁静
脉曲张及出血倾向等。5、粪便检查或免疫学试验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感受“水毒”所致。水毒有湿热的特征,故急
性血吸虫病以实证为主。慢性血吸虫病由于水毒发展为蛊虫的寄生,以
及湿热长期留恋,湿热留滞胃肠,而见腹痛下痢;当湿热之邪留恋,使
肝气疏泄失常,影响气血运行而致血瘀,出现胁下痞块;肝气横逆犯于
脾胃,则脾胃运化失健,以致使患者气血渐虚。晚期由于蛊虫长期寄生,
肝、脾、肾俱受病,则可导致气滞、水湿、血瘀互结腹内,从而形成鼓
胀。本病急性期治以清热化湿、杀虫为主;慢性期及晚期治以消积水、
攻痞块、扶正气、除虫毒等法。
急性期
[证见] 发热或寒热往来,胸闷胁痛,头身疼痛,咳嗽胸痛,或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甚则大便粘冻或伴有脓血,或发疹奇痒,时现时隐,
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杀虫。
[方药]
1、 主方:清脾饮(陈自明《妇人良方》)加减处方:柴胡12克,
黄芩12克,青皮6克,厚朴10克,草果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山
栀12克,黄连10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热毒偏盛者,可
加服六神丸。湿偏盛者,可合用三仁汤(吴鞠通《温病条辨》)。黄疸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7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者,加茵陈30克。腹痛、腹泻下痢者,可用葛根芩连汤(张仲景《伤寒
论》)合白头翁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2、 中成药
复方槟榔丸,成人每次10克,每日2次,饭前温开水吞服。适用于
杀虫、解蛊毒。20天为一疗程,总量400克。
3、 单方验方
⑴ 南瓜子粉(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南瓜子去壳、去油、研粉,成人每次80克,每日3次,连服
4周。适用于杀虫、解蛊毒;副作用有头晕、腹泻、食欲减退等,一般
在连续服药10天后副反应可减少或消失。
⑵ 鸦胆子(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鸦胆子去壳取仁,成人每次10粒(重0.4克左右),装入胶
囊吞服,每日3次,连服4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杀虫、解蛊毒。
⑶ 甘草粉(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甘草粉,每次10克,每日3次。适用于急性期退热。热退后
减半量再继续服1周。
慢性期
Ⅰ、肝郁脾虚型
[证见] 胁肋胀痛,腹痛腹泻,大便有白色粘冻,纳呆无力。舌
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疏肝健脾。
[方药]
1、 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广木香6克
(后下),党参15克,扁豆12克,枳壳1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 中成药金佛止痛丸,每次1瓶,每日2~3次。
3、 单方验方
处方:花椒适量,研为细末,每日冲服5克,分3次服,25天为1
疗程。
Ⅱ、瘀血内阻型
[证见] 面色黧黑,胸胁胀痛或刺痛,胁下或痞块,形体消瘦,
舌质有暗紫或有瘀斑,苔薄,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1、 主方:化瘀汤(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加减处方:当
归12克,牡丹皮、红花、桃仁、青皮各10克,赤芍15克,丹参、牡
蛎、穿山甲各30克,白术12克,鸡内金12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大黄E虫丸,每次6克,每日3次。
晚期
1、 参照鼓胀进行辨证论治。
2、 单方验方
⑴ 半边莲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半边莲,每日6~48克(一般为36克),水煎,制成10%
~20%煎剂服用。
⑵ 温补逐水丸(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医科验方)
处方:淡附片、肉桂各9克,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V W各6克,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7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阿胶9克,茯苓15克,甘遂、大戟各9克,大枣30只。上述除阿胶、大
枣外共研为细末,将阿胶熔化,大枣去皮核捣烂,与药末拌匀为丸,
丸如绿豆大。每晨空腹服1次,用量3~9克(一般为6克),30天为1
疗程。必要时可酌加药量和延长疗程。
1、饮食疗法
⑴ 苡仁赤豆粥: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
白糖调味服用,适用于腹水逍退后常服。
⑵ 参芪糯米粉:党参、黄芪、白术各50克,研粉过筛;炒熟的
糯米粉1000克,与药粉混匀。每次50克,加白糖适量,开水冲服,每
日2次。适用于腹水消退后服用。
2、预防调护
⑴ 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故消灭钉螺为预防血吸虫病
的重要环节。用0.5%巴豆液浸杀,5%巴豆液喷洒,或0.25%闹洋花煎
剂浸杀,均有灭螺效果。
⑵ 应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有钉螺的河流应竖立标记,严禁在
疫水中游泳嬉戏等。
⑶ 患病后,饮食宜以富有营养为原则,凡生冷、油炸、酸辣、
烟酒、油腻之品,皆不宜食用。有腹水者还应忌盐。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7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息肉痔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直肠内赘生蒂状肿物,突出于肠腔,称为息肉痔,又称为樱桃痔、
垂珠痔、悬珠痔。相当于西医的直肠息肉。
1、多见于2~8岁儿童。
2、好发于直肠下端。一般为单发,也有一连串集生20~30个之多,
称为多发性肠道息肉。多发者多见于青壮年。
3、息肉突出,质嫩蒂小,色鲜红,小如豌豆、樱桃,大如杨梅、
胡桃。
4、大便时无疼痛感,但有肿物脱出;多伴有鲜血及粘液,多少不
等,不与粪便混杂。
5、小的息肉便后脱出,能自行回纳,大的须用手推回。常伴大便
不爽,下坠或里急后重感。若为多发性息肉,早期症状不明显,当串生
成块时,可见腹痛腹泻,甚则衡便内有泡沫及臭秽物,或挟有脓血粘液。
病延日久,可见形体消瘦,疲乏无办,面色苍白等。
6、本病应与内痔相鉴别。内痔色较暗红,根底大,一般生2~3个,
出血量较多,儿童少见。
1、本病是由于脾胃素虚,饮食失节,膏粱厚味,使脾胃受损,运
化失职,湿热内蕴,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
气凝聚大肠而成。本病有便后出血,一般不痛,肿物蒂小质嫩,有时可
见红色肉样肿物脱出肛外的特点。
2、本病临床多表现为胃肠湿热或脾胃虚弱。湿热之邪迫注大肠,
传导失职,则见小腹肛痛,大便不爽,里急后重;湿热熏蒸,迫血妄行,
浊气不化,则见便中带有鲜血及粘液,气味臭秽。若素体脾胃虚弱,或
病久脾虚胃弱,运化无权,食积浊气,下注大肠,则腹痛绵绵,在便稀
薄,带有泡沫及粘液,但无明显臭味;脾虚气弱,不能固摄,则下血淡
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治疗当视虚实,实证以清热利湿为法,虚证以
补气健脾为要。
胃肠湿热证
[证见] 小腹胀痛,大便不爽,里急后重,大便中常伴有鲜血及粘
液,气味臭秽。息肉脱出肛外者,可见表面糜烂,其色紫暗。舌红苔黄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
(1) 秦艽苍术汤(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秦艽12克,苍术9克,桃仁9克,防风9克,当归9克,泽泻12
克,大黄9克,黄柏9克,黄芩9克,牡丹皮9克,山栀子9克,凤尾草9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 若有瘀血见症,则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选活血散瘀汤(吴
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9 克,赤芍9克,桃仁9克,大黄9克,牡丹皮9克,蒲黄
9克(包煎),五灵脂9克,苍术9克,龟板15克(先煎),鳖甲15克(先煎),
海藻15克,昆布15克,防风9克。水煎服,每日1剂。
(3) 若便敌国较多,则宜凉血止血为先,方选凉血清肠汤(王肯堂
《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当归9克,赤芍9克,防风9克,升麻9克,黄芩
9克,黄连6克,甘草6克,地榆12克,槐花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槐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直肠息肉方1(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桃仁10克,生乳香6克,地榆12克,紫花地丁15克,金银花
15克,凤尾草15克,甘草6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分2次服,
每日1剂。适用于直肠息肉糜烂发炎。
(2) 直肠息肉方2(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乌梅250克(去核炒炭),僵蚕250克(微炒),蜂蜜500克。将
乌梅、僵蚕研为细末,和蜜为丸,如豆粒大小。每次服9克,每日3次,
1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多发性肠道息肉。
(3) 鸦胆子仁(陈民藩《肛门科临床手册》)
处方:鸦胆子仁7粒,每日服食2次,连服1~2周。如有恶心、呕吐、
头晕,可服甘草2克或维生素B6。
脾胃虚弱证
[证见] 腹痛绵绵,大便稀薄,稀便内带有泡沫及粘液,但无明显
臭味。肛门下坠,下血淡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面色萎黄,饮食不
振,四肢欠温,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健脾。
[方药]
1、主方
(1) 加味四君子汤(方贤《奇效良方》)加味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白扁豆15克,黄芪15克,
炙甘草6克,陈皮9克,山药15克,广木香9克(后下),当归9克,枳壳9
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若兼肾虚,宜脾肾双补,方选参术实脾饮(王肯堂《证治准绳》)
加味
处方:党参15克,白术9克,肉豆蔻9克,茯苓15克,白芍9克,陈
皮9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6克,大枣9克,生病发9克,菟丝子15克,
破故纸9克,山药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参苓白术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3) 薯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胃肠湿热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灌肠
以收敛、止血、软坚的药物煎汤保留灌肠,适用于息肉出血,或息
肉较小者。可选用6%明矾液50毫升;或用乌梅12克、五倍子6克、五味
子6克、牡蛎30克、夏枯草30克、海浮石12克、紫草15克、贯众15克,
浓煎至150~200毫升,每次用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2、结扎
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常规消毒铺巾,
肛周局部浸润麻醉后进行扩肛。将息肉轻轻拉出肛外,或在肛癯镜下用
组织钳夹住息肉,轻缓地拉出肛外,然后在息肉的基底部贯穿缝扎,或
用药线单纯结扎,在扎线远端0.3~0.5厘米处剪除息肉。依次一一处理
其他息肉,注入紫草膏或黄连膏。术后保持大便通畅。若因扎线滑脱或
息肉脱落引起出血,应借助肛门上镜,看清出血点,缝扎止血。也可用
电灼,或以2%硝酸银溶液灼止血,或敷以止血散。
3、注射法
适用于小儿低位无蒂,基底较宽的息肉。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下,
局部常规消毒。局麻后在分叶肛门镜下,于息肉根部用0.1%新洁尔灭液
消毒,然后注射6%明矾溶液或消痔灵等硬化剂,1次注入0.3~0.5毫升。
切忌药液注入肌层,以免引起坏死。术后保持大便通畅,1周后息肉可
枯死脱2落。息肉脱落出血者,处理方法同结扎法。
4、电灼法
适用于位置较高的小息肉。患者取膝胸位或俯卧位,借助肛门镜或
乙状结肠镜找到息肉,用电灼器直接烧灼息肉根部。若为无蒂息肉,可
烧灼中心部,但不宜过深,以免伤深部组织。术后卧床1小时。若一次
脱落不全,还可电灼第二次。多发或散在性息肉,可颁奖人电灼间隔时
间为2周。
5、手术
息肉数目多者,则应作病变肠段切除,对端吻合术。
饮食疗法及预防调护参照内痔的有关内容。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指由于膝关节软骨变性、骨质增生而引起的
一种慢性骨关节疾患,又称为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及骨
性关节病等。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也可发生青年人;可单侧发病,
也可双侧发病。
1、膝关节疼痛和发僵,早晨起床时较明显,活动后减轻,活动多
时又加重,休息后症状缓解。
2、后期疼痛持续,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股四头肌萎缩,关节积液,
甚至出现畸形和关节内游离体。
3、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可扪及摩擦音。
4、膝关节正、侧位照片,显示髌骨、股骨髁、胫骨平台关节缘呈
唇样骨质增生,胫骨髁间隆起变尖,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
有时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是由于
关节软骨变性和关节遭受慢性损伤而致,肥胖和遗传因素等也有一定的
影响,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继发性者是由于膝部外伤、劳损、慢性炎症,
以及膝内、外翻畸形等所致,如股骨髁或胫骨平台骨折、髌骨骨折或脱
位、关节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髌骨软化症等,多发生于青壮年。
2、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充盈则筋劲强,关节滑利。在中年以年,
肝肾逐渐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其所养,筋软骨萎,或兼遭风寒湿邪
内侵,易发本病。若膝部外伤、劳损,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受阻,致使
筋骨失养而发病。
3、本病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受损、破坏,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
骨赘形成,软骨下骨质致密,关节肥大、畸形,而致关节活动障碍、疼
痛等。
疼痛明显者,应适当休息,减少负重活动。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可配合理筋手法、离子导入等。
药物治疗
治法:补肝益肾,舒筋活络。
⑴主方:补肾壮筋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
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
1剂。疼痛明显者,加细辛5克、制川乌10克。肾阳虚者,加淫羊藿12克、
肉苁蓉15克、巴戟天12克。肾阴虚者,加女贞子12克。气虚者,去青皮,
加黄芪20克。血虚者,加鸡血藤15克、首乌30克。
⑵外用方:海桐皮汤(吴谦等《医宗金鉴》)
处方: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当归5克,川椒
10克,川芎3克,红花3克,威灵仙3克,甘草3克,防风3克,白芷2克。
煎水熏洗患处。
⑶单方验方:
①骨质增生丸(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熟地黄60克,鸡血藤45克,骨碎补45克,肉苁蓉30克,鹿衔
草30克,淫羊藿30克,莱菔子15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
每次服1~2丸,每日2~3次,开水送服。
②骨刺丸(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③外方:制川乌1份,细辛1份,白芷1份,当归1份,萆薢2份,红花
2份,蜜糖适量。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次1~2丸,每日2
~3次,开水送服。
⑷中成药:
①骨仙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开水送服。
②壮骨关节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早晚饭后开水送服。
理筋手法
先点按血海、膝眼,然后揉按局部及推按髌骨的上、下缘,理顺筋络。
离子导入以直流电流电陈醋导入,或直流电威灵仙离子导入。治疗时,将
纱布浸陈醋或50%威灵仙酊剂置衬垫上,再放在患侧膝部,每次治疗时间为
15~2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系统性红斑性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狼疮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是一种侵犯多系统的全身性疾患,除皮肤损
害外,常有关节痛、发热等全身症状,可累及肾、心、肺、肝、脑、血
液等器官组织。
1、多见于15~40岁的女性。
2、皮疹的特征:
⑴约80%的患者有皮疹,但有少数患者在整个病程中没有疹表现,
应予注意。
⑵皮疹多发于面颊和鼻梁,其次为头皮、前额、外耳、指(趾)末
端、甲廓及上肢伸侧等处。主要表现为鲜红或紫红色的斑疹,边界清楚
或不清楚,皮疹常广泛、对称分布。典型者为位于鼻梁和两侧面颊的水
肿性蝶形红斑,和位于甲廓指(趾)末端之红斑或出血性瘀点。此外,
皮疹有的尚可表现为丘疹、风团、水疱、血疱、结节、瘀斑及网状青斑、
多形性红斑等。
⑶常有雷诺氏现象(表现为指、趾皮肤呈阵发性发白、青紫后,继
之以潮红,常因寒冷或情绪波动等而诱发),以及狼疮性脱发(头发稀
疏脱落,以额部至头顶部较明显),毛发失去光泽,干燥脆弱,容易折
断和脱落,常长短参差不剂)。
⑷常见在上口唇皮肤部位及下口唇唇红部位出现红斑、脱屑,境界
清楚,有的伴有轻度萎缩;当全身症状加剧时,口唇的炎症反应也常加
重。
⑸口腔、鼻腔、咽部或外阴部粘膜可见红肿、糜烂或浅溃疡。少数
患者表现为典型的盘状红斑性狼疮的皮疹。
3、约90%患者伴有发热。活动发作时,多有高热或弛张热,也可表
现为不规则发热或低热。热型不规则,无特异性。
4、约90%患者有关节疼痛,且常为首发症状,表现类似痹证(风湿
性关节炎);其疼痛为游走性或固定性,多见于手指小关节及腕、肘、
踝、膝、肩、髋等关节,有的关节肿胀,甚至可致关节挛缩或僵硬。部
分患者可伴有肌肉疼痛。
5、肾损害:发生率50%~80%,表现为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常出现不
同程度的蛋白尿及血尿,下肢浮肿,甚则腹水、全身浮肿,血压升高。
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6、心损害:发生率在30%~80%,主要病变为心包炎、心肌炎或心内
膜炎。轻者症状不明显,较重者可出心悸、心前区不适、胸翳、气促、
脉结代等,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
7、呼吸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和干性或渗出性胸膜炎。
出现咳嗽、多痰,呼吸困难、发绀、胸痛等症状。
8、消化系统损害:常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
便血等。约30%的患者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
细览页面 页码,1/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9、精神及神经症状:表现为失眠,情绪不安,记忆力减退,幻觉,
幻听,妄想,哭笑无常和强迫观念,甚则痴呆及谵妄等,有的还可发生
癫痫样抽搐、偏瘫、截瘫及周围神经麻痹等。
10、其他症状:半数以上的患者出现贫血。约50%患者有局部或全
身淋巴结肿大,一般无压痛,质较软。20%~30%患者有眼底病变,主要
为视网膜病变。此外,常可见月经紊乱或闭经等。
11、应作下述实验室检查:
⑴血常规检查,常见轻度或中度贫血,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
同时常伴有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⑵尿常规检查,常可见不同程度的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
⑶血沉,活动期大都明显加快,缓解期可接近或回复正常,但也有
临床症状控制后血沉仍不下降者。
⑷血清蛋白电泳,可见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特别是 r-球蛋类
白增高,有时〆2-球蛋白亦可增高,A、G 比值可倒置。
⑸测定血肌酐、尿素氮等,以了解肾功能是否受损及其损害程度。
⑹肝功能检查,肝脏受累者可异常。
⑺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活动期75%~90阳性。
⑻抗核抗体(ANA)检查,活动期95%以上阳性,且其滴度倾向于与
本病的活动程度相平行。
⑼抗双链DNA抗体检查,活动期阳性率约60%,且其滴度亦倾向于与
本病的活动程度相平行。⑽血清补体测定,在病程中,尤其在活动期,
多数患者血清补体值下降,下降程度与本病的活动情况一致。通常测定
总补体(CH50),分补体C3、C4,有条件也可测定分补体C1、C2、C9等。
此外,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在本病活动期也多中呈阳性。
⑾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有条件者并可作内脏器官的组织病理学检
查,对进一步明确诊断有意义。
⑿有条件者可作皮肤免疫荧光带试验,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皮肤损害
处90%以上阳性,无皮肤损害处(正常皮肤)60%阳性;而盘状红斑狼疮
皮肤损害处90%阳性,无皮肤损害处则呈阴性。此试验对红斑狼疮的诊断,
特别是对无皮疹的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的确诊都很有价值。免疫荧光带在
治疗中随病情缓解而消失。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而成。因肝主藏血,
肾主藏精,精血不足则虚火上炎;兼因腠理不密,目光曝晒,而致热毒
内侵,两热相搏,燔灼营血,外则热损血络,血溢成斑,内则损及肝腑,
诸证迭起。本病在急性发作期,常表现为热毒炽盛气血两燔;当而邪热
渐退,则表现为阴虚火旺,肝肾不足的证候;病久气血耗伤,而表现为
气阴两虚之证;或因肝气郁结,气血凝带,而表现为肝郁血瘀;后期每
因阴损及阳,累及于脾,以致脾肾阳虚。在整个病程中,热毒炽盛之证
候可以相继或反复出现,甚或热毒内陷,热盛动风等。病情常虚实互见,
变化复杂。临床宜根据辨证,分别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清热、益气
养阴、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和温补脾肾等方法。
热毒炽盛型
[证见]水肿性鲜红斑或紫红斑,可见瘀点、瘀斑或血疱;伴有高热,
细览页面 页码,2/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全身乏力,关节疼痛,烦躁,口渴喜饮,或见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
便干结。舌质红、红绛或紫黯,苔黄腻或黄干,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法]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地黄、鱼腥草各30克勤克俭,
赤芍、牡丹皮各12克,紫草、茜草根、青蒿、玄参、防己各15克。水煎
服,每日1~2剂。
关节疼痛明显者,加秦艽12克、威灵仙15克。兼气分热盛者,加生
石膏30~60克(先煎),知母、黄芩各12克、黄连9克。大便秘结者,加
大黄12克(后下)、枳实12克。热盛动风痉阙者,加羚羊角2~4克(磨
汁或锉末冲服)、钩藤15克。
2、中成药
⑴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
脉滴注,每日1次。⑵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⑶紫雪丹或新雪丹,口服,每次1~2瓶,
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热毒内陷、神昏谵语者(服中药汤剂并
加服紫雪丹或新雪丹中)。
阴虚火旺型
[证见]皮疹主要为面部红斑或颧红,伴有低热不退,头晕目眩,耳
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头发稀疏脱落,关节痛,关节痛,腰膝酸软,
月经不调,失眠多梦,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少苔,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法]
1、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合二至丸(王肯
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生地黄、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山萸肉各12克,茯
苓、山药、女贞子各15克,旱莲草18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
1剂。
虚火旺明显者,加知母、黄柏各9~12克。关节痛者,加秦艽12克、
威灵仙15克、老桑枝30克。腰膝酸软者,加川杜仲、桑寄生各15克。失
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各15克。
2、中成药
⑴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⑵知柏
地黄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⑶狼疮定片,口服,
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气阴两虚型
[证见]红斑色淡,或隐隐可见;伴有面色晃白,时有低热,心悸,
怔忡,气促,精神萎靡,全身乏力,关节酸痛,纳呆,失眠,或见自汗
或盗汗,口干不欲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数、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
1、主方: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味
处方:党参25克,麦冬、黄芪、生地黄、熟地黄、山药、女贞子、
白芍各15克,五味子6克,酸枣仁12克,旱莲草18克。水煎服,可复渣
再煎服,每日1剂。偏热或有虚火者,去党参、黄芪,加太子参30克、
五爪龙30克。气阴虚明显者,党参改用西洋参9~12克(另炖服)。心悸、
怔忡者,加茯苓15克,远志6克。关节酸痛者,加秦艽12克、威灵仙15
克。纳呆者,加布渣叶15克。失眠者,加合欢皮、茯苓各15克。
细览页面 页码,3/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中成药
⑴生脉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⑵狼疮定片,口服,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肝郁血瘀型
[证见]皮疹色黯红,或见瘀斑、瘀点;伴有倦怠乏力,胃纳欠佳,
腹胀嗳气,胁胁疼痛,头晕,失眠,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紫黯,或舌
尖边有瘀斑、瘀点,脉弦、弦细或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丹栀消防遥散(薛己《内科摘要》)加减
处方:柴胡、赤芍、白术、枳壳各12克,山栀子、牡丹皮各9克,
茯苓、丹参、郁金各15克,益母草15~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
1剂。
2、中成药
⑴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
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⑵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脾肾阳虚型
[证见]皮疹色淡红或黯紫,或无明显皮疹;伴有精神萎靡不振,低
热或无发热,形寒怕冷,面色晃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关节酸痛,腰膝
酸软,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自汗,头发晃白疏枯槁,下肢或全身
浮肿,腹胀,动则气促,不思饮食;或伴有恶心、呕吐,或面如满月、
颈项肥粗,尿少甚至尿闭,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舌边有齿印,
苔薄白,脉濡细、沉细或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
1、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合四君子汤(陈师文等《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各30克,白术,茯苓,山药、泽泻各115克,熟
地黄18克,山萸肉12克,制附子9克,肉桂3克(焗)。水煎服,每日1
剂。肿胀较甚,尿少或尿闭者,加猪苓、车前子各15克。病情较严重者,
党参改用高丽参9~12克(另炖和药眼),必要时用独参汤(高丽参9~12
克,炖服)或参附汤(高丽参9~12克,制附子9克,水煎服)。
2、中成药
⑴丽参注射液,每次4~6毫升,加入50%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中,
静脉滴注,每日1~2次。
⑵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
病情较稳定者。说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可发生
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病情较复杂,变化多端。临床表现为活动(急
性、亚急性发作)与缓解交替进行,严重者及治疗不当者往往可导致死
亡。对本病的治疗,一般宜采用中西综合治疗措施。中医辨证论治如上
面所述,此外,尚可应用一些中草药的制剂,如昆明山海棠片、雷公藤
片、雷公藤多功片等。西药首选为皮质炎固醇激素。一般在活动期宜使
用足够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待病情控制后再逐步撤减,并探寻适当
的维持量(一般为强的松5~15毫克/日)。如有必要,可联合使用免疫
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此外,尚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
左右旋咪唑、胸腺素、转移因子等),并加强支持疗法,以及预防继发
感染等。实践证明,采取中西综合治疗措施,有利于提高疗效,降低死
细览页面 页码,4/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亡率,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细览页面 页码,5/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细皮风疹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细皮风疹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的常见皮肤病,其皮疹特点为风团
样丘疹。古医籍尚有水疥之称。本病西医称之为丘疹性荨麻疹。
1、多见于儿童,有时也可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多发于温暖季节。
2、皮疹好发于臀部、腹部、腰背部和四肢等部位。
3、皮疹为黄豆大至花生米大小的红色风团样丘疹,略呈纺锤形,
其中心常有针头大的小水疱或丘疱疹(少数可较大水疱)。皮疹呈疏散
分布。
4、自觉剧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5、皮疹一般经1~2周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可反复发作,
新损害常可不断发生,新旧皮疹同时存在。
细皮风疹因风热之邪外袭,壅滞肌肤而发;或因肠胃不和,蕴湿生
热,复感风邪,郁于肌肤所致;且常与昆虫叮咬、虫毒内侵有关。本病
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疏风清热利湿,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风热型
[证见]皮疹为风团样丘疹,色红,其中心可有丘疱疹或小水疱,剧
痒。舌质稍红,苔薄微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
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2克,牛蒡子、防风、浮萍各9克,荆芥、
蝉蜕各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兼食滞者,加炒山楂肉9克、谷芽15克、麦芽12克。夹湿者,加土
茯苓15克。
湿热型
[证见]风团样丘疹上的水疱较大(甚或为大疱,个别可见脓疱),
糜烂,渗液;皮疹多发于下半身,或伴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浮
数或滑数。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2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祛风。
[方药]
主方:萆 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 12克,薏苡仁、土茯苓各15克,滑石18克,牡丹皮、泽
泻各9克,通草、蝉蜕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如热毒较盛,或有脓疱者,加黄柏9克,金银花、连翘各12克。便
秘者,加大黄9克(后下)。
说明:如患儿年龄较小者,以上剂量宜酌减。
外治法
1、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待温,外洗。
2、外搽1%薄荷炉甘石洗剂或1%冰片炉甘石冼剂,也可外搽百部酊。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2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夏季热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夏季热又称暑热证,为婴幼儿特有的热性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
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发病与气候炎热密切相关,自盛夏起发热,
可持续1~3个月。以6个月至3岁体弱小儿为多见。西医亦称为夏季热或
暑热症。
1、婴幼儿在夏季长期发热,热势随气温升降,伴有口渴、多饮、
多尿、汗闭或少汗等症。患儿热势虽高但无急性病容,病程长则营养情
况较差,秋凉后病多能自愈。
2、本病应与一些长期发热的疾病作鉴别。如小儿湿温,则发热较
高,表情淡漠,有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若小儿肺痨,
则有不规则发热或午后潮热,盗汗,咳嗽,食欲不振,疲乏消瘦等症状。
3、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1、小儿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入夏后不能耐受暑热熏蒸而发病。暑
气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亏则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暑
易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而出现尿多清长;暑
伤肺气,开阖失职,肌腠闭塞,故见少汗或无汗;汗与小便,俱属阴津,
异物而同源,故汗闭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津伤则必饮水自救,因而形
成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的证候。
2、本病之辨证应辨别病属何脏何腑,证属阴虚、气虚还是阳虚。如
属肺胃阴虚的,则见津伤热证;如属脾胃虚弱的,则见中阳不振证侯;如
属脾胃两虚,心火独盛的,则多表现为下虚上盛的证侯。
3、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以清暑护阴、扶脾益气、温下清上为主,
注意不能过用苦寒及辛燥,以免伤阳耗阴。
暑伤肺胃
[证见] 长期发热,热势较高,口渴引饮,头额较热,皮肤干燥灼
热,无汗或少汗,尿多,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
1、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王孟英《温热经纬》)加减
处方:西洋参6克(另煎),石斛10克,麦冬10克,黄连3克,淡竹
叶8克,知母10克,西瓜翠衣15克,荷梗10克,粳米15克(包煎)。水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煎服,每日1剂。汗闭热高者,加青蒿10克、香薷6克。高热烦渴者,加
生石膏30克。舌红而干者,加鲜芦根20克、鲜生地黄20克。烦躁不安者,
加象牙丝10克、莲子心5克。胃纳欠佳者,加麦芽15克、山楂15克。
2、中成药
(1)清身饮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2)复方玫瑰茄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青蒿地骨皮汤(南昌市第三医院验方)
处方:青蒿10克,地骨皮15克,薄荷3克(后下),益元散6克(包
煎),淡竹叶8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芦根15克,胡黄连6克。水
煎服,每日1剂。
脾阳不振
[证见] 发热时高时低,气短懒言,肢体乏力,睡时露睛,食欲不振,
口渴引饮,大便溏薄,尿多而清长。舌质淡,苔薄,脉虚大或细软无力。
[治法] 健脾益气,甘温除热。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黄芪10克,当归6克,山药15克,扁豆
12克,升麻3克,陈皮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烦渴引饮,唇
红舌干者,加石斛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四肢不温者,加补骨脂
10克、益智仁10克、菟丝子10克。纳呆苔腻者,加藿香10克、白蔻仁3克
(后下)。
2、中成药
(1)李氏清暑益气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2)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3)参苓白术散,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益气养阴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党参、黄芪、何首乌、地骨皮、黑柴胡、知母、泽泻、白芍、
桂枝、陈皮各6~15克。水煎两次作2~3次服,每日1剂。
下虚上盛
[证见] 精神萎糜,虚烦不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下肢清冷,小
便清长,大便稀溏,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舌淡苔薄,脉细
数无力。
[治法] 温下清上,护阴潜阳。
[方药]
1、主方:温下清上汤(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加减
处方:太子参15克,附子6克,菟丝子10克,覆盆子10克,桑螵蛸10
克,补骨脂10克,白莲须10克,黄连3克,磁石20克(先煎),天花粉10
克,蛤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烦躁不宁者,加龙齿20克(先煎)、
硃灯芯草2扎。口渴引饮者,加鲜石斛15克、乌梅6克。
2、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淡盐水送服。适用于肾阳不
足者。
3、单方验方:蚕茧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学》)
处方:蚕茧10~20个,红枣10~20枚,乌梅5克。水煎服,每日1剂。
1、外治法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取生绿豆50克,鸡蛋1枚。将绿豆研细,以80目筛筛过,加鸡蛋清,
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3~5cm、厚0.5~0.8cm的圆形糊饼2个,分别摊于
布块上,敷于双涌泉穴,以绷带固定,每次敷6~8小时,每日2次。
2、针灸疗法针刺大椎、曲池、三阴交、肾俞、气海等穴。
3、推拿疗法旋推脾土、肾水各300次,推上三关及下六腑各300次,
按揉大椎、足三里各20次,摩涌泉穴100次。
4、饮食疗法
(1)蚕茧红枣乌梅汤:蚕茧20枚,红枣20枚,乌梅3枚,煎汤代茶
饮用。
(2)荷叶冬瓜汤:鲜荷叶1张,冬瓜皮50克,西瓜皮50克,煎汤代
茶,频频饮用。
(3)枸杞冰糖饮:枸杞子50克,五味子50克,冰糖50克。将五味
子装在净纱布袋内,与枸杞子加水100毫升同煎,煮取药汁800毫升,加
入冰糖,代茶饮用。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先兆子痫 子痫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怀子而病痫,名子痫。子痫发作多在孕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孕
妇突然眩晕倒仆、抽搐或昏迷者,称子痫,又称妊娠痫证。子痫是由先
兆子痫发展而来。先兆子痫往往出现子肿、子晕的病证,并见前驱症状,
如头晕、视物不清、上腹不适、胸闷呕恶、面浮肢肿等。检查可有高血
压、蛋白尿、水肿三大症状(或居其二),称“先兆子痫”。中医称妊娠
痫证,实际上包括了先兆子痫及痫。先兆子痫与子痫是一个疾病发展的
不同阶段。
本病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
课题。
1、先兆子痫是在子晕、子肿的基础上出现自觉症状,如头晕头痛、
视物不清、烦躁不安,胸闷不适等。检查可见血压升高、水肿、蛋白尿
三大症状或居其二。
2、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出现突然抽搐或昏迷者,即可诊断为子痫,
是最危重的阶段。
3、应与癫痫及厥证相鉴别。
孕妇肝肾或脾肾素虚,因孕重虚,阴血益亏,肝失濡养,则肝阳上
亢,亢极风动;或水不济火,心肝火盛。风助火威,风火相煽,发为子
痫。或聚湿成痰,痰火交炽,蒙蔽清窍,也有火灼成瘀,瘀阻血行,脏
腑失养发为子痫者。此病以脏腑虚损、损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
为标。
子痫重在预防,在子肿、子晕、先兆子痫阶段应积极治疗,防止发
展。一旦发生子痫,危及母体及胎儿性命,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服虚肝旺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头痛头胀,耳鸣腰酸,口干咽躁,
烦躁不安,手指发麻,尿少便秘。舌红,有裂纹,脉弦滑数。
[治法] 滋阴养血,平肝潜阳。
[方药]
主方:杞菊地黄丸(董西园《医级》)合二至丸(汪昂《医方集解》)
加味
处方:枸杞子15克,杭菊20克,山萸肉15克,牡丹皮15克,淮山药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9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30克,白芍20克,赤芍15克,生地黄20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
石决明30克,钩藤15在。水煎服。
脾虚肝旺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面目肢体浮肿,头晕目眩或头麻头重,胸闷
泛恶,纳谷不香,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舌淡泮,脉缓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行水,平肝潜阳。
[方药]
主方:白术散(蔡玉美《指迷方》)加味
处方:白术30克,云苓30克,大腹皮20克,陈皮6克,生姜皮15克,
石决明30克,白芍20克,钩藤15克,丹参15克,益母草15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两个证型为先兆子痫阶段。
肝风内动型
[证见] 孕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1~2日,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烦
躁不安,颜面潮红,突发全身抽搐,牙关紧闭,甚则昏不知人。舌红或
绛,苔薄黄,脉弦滑数。
[治法] 平肝熄风止痉。
[方药]
主方:羚羊钩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加减
处方:羚羊角粉3克,钩藤30克(后下15分钟),桑叶15克,杭菊花
15克,川贝母6克,竹茹20克,生地黄20克,白芍20克,茯神20克,甘
草6克,全蝎10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水煎服。
对昏迷不醒者,可鼻饲给药。或救醒后再服。
痰火上扰型
[证见] 妊娠晚期或产时或新产后,头晕头痛,胸闷泛恶,忽然倒
仆,全身帛搐,口噤,昏不知人,气粗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豁痰,开窍止痉。
[方药]
主方:万氏牛黄清心丸(万全《痘疹世医心法》)加减
处方:天然牛黄0.3克(冲服),川黄连9克,黄芩15克,山栀子15克,
郁金15克,礞石15克,天竹黄9克,全蝎9克,石草蒲12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各证型,如出现面色黯滞,舌黯有瘀斑,则为挟瘀之征,
可在原方中选加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赤芍等活血
化瘀之品,以改善微循环。如反复帛搐,昏迷不醒者,需中西医结合抢
救,并注意血液、生化、心、肝、肾功能的检测,防止酸中毒及脏腑功
能衰竭。子痫常于帛搐后自然作产,且产程快,必须尽快做好分娩处理。
若病情稳定,仍未作产,必要时可终止妊娠,产后仍需预防产后子痫的
发生。
1、针灸疗法
抽搐者,针刺曲池、合谷、人中、承山、太冲。昏迷者,针刺人中、
百会、涌泉、风池。
2、预防与调护
本病以预防为主。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及时治疗子肿、子晕及出现
先兆子痫的各种症候,防止进一步发展为子痫。一旦发生子痫,危及母
体及胎儿,应做好有关护理。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9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9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痫证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名癫痫或羊痫风。其临床表
现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昏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
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西医的癫痫可按本
证辨证论治。
1、大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口肢抽搐,口吐涎
沫,或有异常叫声,醒后如常人。2、小发作时,仅有突然呆木,面色
苍白,或两目凝视,头向前倾,短时间即恢复正常。3、反复发作,发
无定时,发作时间长短不等,多数在数秒至几分钟即止,少数可达数小
时以上。苏醒后对发作情况一无所知。4、发作前常有眩晕、胸闷等症。
5、脑电图检查可见异常。
本证之形成,大多由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饮食不节,
劳累过度,或患它病之后,造成肝脾肾损伤,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
阳内动所致,而尤以痰邪作崇最为重要。其病情的轻重常与痰浊的深浅,
正气盛衰有关。一般说来,初起时因正气未衰,痰浊不重,故发作持续
时间短,间歇期长;如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痰浊不化,愈发愈频,使
正气更衰,互为因果,其病亦渐重。治疗宜分标本虚实。频繁发作时,
以治标为主,着重豁痰顺气,熄风定痫。平时则治本为重,宜健脾化痰,
补益肝肾,养心安神。
风痰闭阻型
[证见] 发作时卒然昏仆,两目上视,抽搐吐涎,或有尖叫与二便
失禁。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方药] 1、 主方:定痫丸(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处方:茯苓
20克,石菖蒲10克,远志9克,全蝎6克,僵蚕12克,琥珀末3克(冲服),
天竺黄10克,天麻10克,胆南星10克,法半夏12克,地龙12克,陈皮6克。
水煎服。
2、 中成药
⑴医痫丸,每次6克,每日2次。
⑵白金丸,每次6克,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⑴河南镇痫方(刘玲验方)
处方:白蒺藜、僵蚕、蛇床子各62克,蜈蚣7条,胆南星45克,朱砂
9克,青礞石93克,共研为细面末,制成蜜丸,每丸重2.5克(含生药、
蜂蜜各1.25克)。成人每次1丸,每日3次。
⑵镇痫方(孙景尧验方)处方:
全蝎50克,白矾、胆南星、郁金各25克,共研为细末。每晚服10克。
痰火内盛型
[证见] 性情急燥,心烦失眠,口干苦,大便秘结,发作时症状与
风痰闭阻型相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合涤痰汤(严用和《济
生方》)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栀子10克,黄芩12克,木通10克,法半夏12克,
胆南星10克,石菖蒲9克,枳实12克,陈皮6克,天竺黄12克,地龙12克,
郁金10克,钩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痫症镇心丹,每次1粒,每日2次。
3、单方验方:石膏朱砂散(苏通臣等《河北中医》1988.6)
处方:生石膏30克,朱砂12克,白矾9克,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克,
每日2~3次。
心肾亏虚型
[证见] 癫痫发作日久,健忘,心悸,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
力。苔黄腻,脉细弱。
[治法] 补益心肾,健脾化痰。
[方药]
1、主方:大补元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合六君子汤(虞抟《
医学正传》)处方:党参20克,山药18克,熟地黄15克,杜仲15克,当
归12克,枸杞子12克,法半夏15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
酸枣仁12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镇痫片,每次4片,每日3次。3、单方验方:通脉愈痫丸(赖天松等
《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黄芪、党参、紫河车、当归各60克,肉桂、
红花、川芎各15克,赤芍、桃仁各30克,丹参90克,法半夏、生南星、
煅礞石各45克,石菖蒲20克,天麻5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
克,每次1丸,每日3次,用姜汤送服。一个月为一疗程。
1、 外治法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撒入脐窝、神阙穴,外用膏药固定,
7~10天换1次。
2、 针灸疗法下列两组穴位交替使用:①百合,印堂,人中,内关,
神门,三阴交;②鸠尾,中脘,内关,间使,太冲。适用于发作期,用泻
法。湿痰盛者,酌加天突、丰隆,灸百会、气海、足三里。痫证反复频发
者,针印堂、人中,灸中脘,也可针会阴、长强穴。
3、 饮食疗法
⑴天麻陈皮粥:天麻、陈皮各10克,大米100克,同煮粥,粥成加
入白糖适量调匀,分2次服。适用于风痰阻闭型。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⑵杞子炖羊脑:枸杞子30克,羊脑1副,放炖盅内加适量水,隔水
炖,盐调味服。适用于心肾亏虚型。
⑶丝瓜饮:老丝瓜1段,杏仁12克,陈皮10克,水煎服。适用于痰
火内盛型。
4、 预防调护
⑴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刺激,不宜偏食辛辣、油腻食物,宜戒烟酒。
⑵不宜从事高空、水上、驾驶等工作,以免发生意外。
⑶发作时应除去假牙,保护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窒息。 病例1
陈某,男,35岁,近一个月来觉
口渴,喝水较多,食量较前增加,体
重较前下降2KG,尿多。因而去医院
就诊,查:空腹血糖15.2mmol/l。↑
病例2
某女,65岁,在某大医院确诊糖尿病10
年,近3年发现高血压,时有头晕。3天前起
床时发现右侧肢体乏力,走路时须拖动患肢,
言语含糊不清。PE:BP160/90mmhg,口角歪
斜,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
辅查:头颅CT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
空腹血糖20mmol/l ↑ 病例3
张XX,男,60岁,某院医生,
某日突然觉双目视物不清,尤以
右眼为甚,遂住院检查。检查发
现双侧视网膜呈糖尿病改变,空
腹血糖12mmol/l。 ↑
病例4
某男,45岁,确诊2型糖尿病6年。
某日开始觉眼睑、双下肢浮肿,逐渐
加重,尿渐少,疲倦,手脚不温,遂
住院。PE:水肿Ⅱ。,辅查:尿分析
白蛋白5g/L ↑,血白蛋白23g/l↓,肝
肾功能正常。 病例5
刘某,男,35岁,右足趾红肿溃烂3天 。
患者有1型糖尿病史近20年,一直坚持用胰岛素
治疗。四天前因剪趾甲后,次日即发现右足大拇趾
红肿疼痛,用过红霉素软膏后未见效果,第四天见
足趾末端发黑、溃烂,发热T38.5oC,即来医院就诊,
收入院治疗。经5天保守治疗,患者创口溃烂加重,、
并向上蔓延,为保全性命,送病者到外科做了患肢
截肢术。

[概述] 1、病名概念 2、源流 3、范围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 (体重减少)或尿有甜味
..
.. —— 三多一少
..

1、消渴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此
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2、《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
丸方剂。 3、《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百步,多
者千步,然后食之。”“ 其病变多发痈疽” 4、《太平圣惠方.三痟论》:“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
名痟中,三名痟肾。”后世医家分为上、中、下三消。 5、《丹溪心法.消渴》治疗以“养肺、降火、生血为主”。 形成养阴为主治疗理论。
津液亏损
饮食失节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
禀赋不足
酿生内热
气郁化火
虚火内生
五脏虚弱,肾阴亏损
[病因病机]
消渴

[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 —— 五脏虚弱 —— 肾阴亏损 —— 阴虚
火旺 —— 灼伤津液 —— 消渴。 2、饮食失节 过食肥甘醇酒 —— 损伤脾胃-—— 运化失职—— 积热
内蕴 —— 化燥伤津,消谷耗液 —— 消渴。 3、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刺激 —— 气机郁结 —— 郁久化火—— 火热
炽盛 —— 灼伤肺、胃、肾之阴 —— 消渴。 4、劳欲过度 房劳太过—— 损伤肾精 —— 虚火内生 —— 灼伤津液 —
— 消渴。
总病机:阴虚燥热
病位:肺、胃、肾
病机转化(消渴变证或称并发证):
气阴两虚,瘀血内阻 — 心痛、中风、四肢麻木
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 水肿
瘀阻络脉,热毒内生或疮毒外袭 — 疮疡、痈疽
正气亏虚,感染痨虫 — 肺痨
耳目失养— 视朦、耳聋
肝肾阴亏
虚风内动—眩晕
阴液极亏,虚阳上浮或阴竭阳亡 — 神昏或昏迷、
死亡。

[诊断] 1、主症:三多一少。 2、以肺痨、水肿、眩晕、胸痹心痛、中风、
眼疾、疮疡就诊发现。 3、无症状,体检发现。 4、测血糖、糖耐量、空腹胰岛素、胰岛素
释放试验等。
[鉴别诊断] 1、口渴症 2、瘿病 [辨证要点] 1、辨部位 上、中、下三消。肺、胃、肾。 2、辨标本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3、辨并发症 眼疾、痈疮、肺痨、心脑疾病(心痛、
眩晕、中风)、水肿、肢体麻木。
糖尿病并发症 .. 心血管—胸痹、眩晕
.. 大血管
.. 脑血管—中风
.. 糖尿病肾病—水肿
.. 糖尿病眼病—视朦
.. 微血管 糖尿病足病—坏疽
.. 糖尿病皮肤病变—溃疡
.. 糖尿病神经病变—四肢麻木

治疗原则: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或滋阴温阳,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体育疗法 饮食疗法
分证论治 上消 1、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
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 天花粉 黄连 生地黄 藕汁
中消 2、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尿多,
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
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 生石膏 知母 生地黄 麦冬 牛膝
下消 3、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尿多,混浊如脂膏,或尿
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
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方药: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 山萸肉 山药 茯苓 泽泻 丹皮
4、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
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
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
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而干,
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 熟地黄 山萸肉 山药 茯苓 泽泻 丹
皮 附子 肉桂
消渴变证(并发症)的治疗: 胸痹 – 气滞血瘀、气虚血瘀– 生脉散合血
府逐瘀汤 眩晕 -肝肾亏虚,虚风内动 – 天麻钩藤饮 中风 – 气虚血瘀 – 补阳还五汤 - 肝肾亏虚,瘀血内阻—生脉散合补
阳还五汤 水肿 – 脾肾两虚– 五苓散合肾气丸 --阴阳两虚 –济生肾气丸
视瞻昏渺 --肝肾亏虚,瘀血内阻 - 杞菊
地黄丸、石斛夜光丸
脱疽 — 阴寒下注,阻滞经脉—阳和汤
痈疽— 阴虚燥热,疮毒侵袭—五味消毒饮
肢体麻木 — 气阴两亏,经络失养—益气
养阴、养血通络—生脉散+四物汤+通络药

预防护理(加强消渴病宣教) 1、 注意日常生活护理 2、节制饮食 3、坚持体育锻炼 4、坚持治疗,定期监测
病案: 陈某,女,70岁,因多饮、多尿10余年,加重伴神疲
乏力7天由门诊拟2型糖尿病于2002年8月15日收入院。 患者有糖尿病史10余年 ,一直服口服降糖药治疗,
血糖控制不理想。一周来觉多饮、多尿再发,神疲乏力,
面色恍白,纳呆,头晕,畏寒多衣,大便稍硬,舌质暗红,
苔薄黄干,脉细弦。 辅助检查:空腹血糖23mmol/l,尿糖56mmol/l。 请回答:1、中医诊断、分型 2、治则 3、方药
答案: 中医诊断:消渴 分型: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兼瘀
血内阻。 治则:温阳滋阴,益气活血。 方药:肾气丸加益气活血之品。
小结 一、消渴概念 二、病因病机、总病机 三、鉴别诊断:瘿病 四、消渴变证(胸痹、眩晕、中风、水肿 、视
朦、坏疽、疮疡、四肢麻木) 五、分证论治
1、消渴 2、消渴并眩晕、中风 3、消渴并视朦 4、消渴并水肿 5、消渴并痈疽
 疾病名称 小儿麻痹症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小儿麻痹症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多见于1~5岁小儿,
常发生在夏秋季。临床以发热,伴有咳嗽、咽痛、多汗或有呕吐、泄泻、
腹痛、全身肌肉疼痛,继而出现肢体痿软,肌肉弛缓和痿缩为其特征。
早期属温病范畴,后期则属于轻脚瘟、痿症、痿躄、小儿中风等病证。
西医称之为脊髓灰质炎。
1、有流行病史及接触史。初起时有发热汗出,咳嗽流涕,烦躁,
腹痛腹泻等呼吸道及轻度消化道症状。经过1~4天后,症状消退,但数
天后,身热复起,全身不适,感觉过敏,肌肉疼痛,不愿人抱,或有嗜
睡,继则逐渐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呈弛缓性、不对称分布,下肢多于上
肢,其他肌群亦可受累。如长期不见恢复,除病侧肌肉痿缩外,骨骼亦
可出现畸形。
2、本病初起时与伤风感冒相类似,故不易相鉴别。应结合流行病
史、预防接种史、发病季节,详细询问,如见双峰热、汗多、嗜睡、头
痛、恶心、呕吐、咽痛等,应疑为本病。本病尚应与痹证作鉴别,痹证
多发生在冬春季,虽有发热,关节肿痛,活动障碍,但无瘫痪。
3、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细胞数大多增加(亦可正常);进行病毒
分离及血清学检查,均具有诊断意义。
1、风热暑湿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犯肺胃,肺失清肃,故见发
热、身痛、咽红、咳嗽等肺卫症状;胃失和降,则见呕吐、腹胀、便
秘等胃肠症状。邪毒旋即流注经络,深及四肢百骸,发生肢体疼痛,
渐而麻痹,后期筋、骨、脉均失所养,而出现痿软、瘫痪、肌肉痿缩
及骨骼畸形等后遗症。如邪毒内窜心肝,可见昏迷、抽搐。若痹阻肺
俞,则产生呼吸不整,喉间痰鸣,吞咽困难等症。
2、本病的辨证要首先分别病变的部位和虚实。本病与一般温邪袭
肺、暑湿壅阻肠胃的病证不同,而是肺胃症状在先,然后又可出现肝、
肾经的病症,同时又是肌肉、血脉、筋骨三者受损的疾病。病的性质,
初起属实,瘫痪期虚中有实,后期则多是气血亏损,肝肾两虚的病证。
3、本病的总治疗原则:在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利湿、疏风活络为
主,后期以疏通经络、益气活血、强筋壮骨等方法为主要治则。
邪犯肺胃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证见] 发热汗出,咳嗽流涕,咽红咽痛,全身不适,或有头痛、
呕吐、腹痛、腹泻、便秘,伴有精神不振、嗜睡或烦躁不安。舌红,
苔薄白,脉濡数。
[治法] 解表清热,疏风利湿。
[方药]
1、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6克,藿香10克,薏苡仁15克,
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滑石15克(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烦
躁不安者,加硃灯芯草3札、地龙10克。嗜睡者,加石菖蒲、远志各
10克。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决明子各10克。
2、中成药葛根芩连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加味葛草芩连汤(李成业等《百病实用秘验方》)
处方:威灵仙10克,葛根10克,黄连3克,黄芩6克,羌活6克,
独活6克,金银花15克,绵茵陈10克,扁豆10克,九连环6克。水煎
服,每日1剂。
邪注经络
[证见] 肺胃症状消失后3~4天,发热又起,肢体疼痛,转侧不
利,哭闹不安,拒绝抚抱,继而出现瘫痪。以下肢为多,可发生于
一侧,亦可两侧并见;面部瘫痪见口眼歪斜;亦可兼见腹肌瘫痪,
小便失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疏通经络。
[方药]
1、主方:三妙丸(虞抟《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生薏苡仁15克,金银
花藤15克,防己10克,秦艽10克,木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上肢瘫痪者,加羌活10克。下肢瘫痪者,加独活10克。面瘫者,加
白附子6克、僵蚕10克。
2、中成药四妙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宣痹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防己、薏苡仁、山栀、赤小豆各9克,连翘、杏仁、法
半夏各6克,蚕砂8克,滑石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上肢麻痹者,
加秦艽、桑枝各9克,姜黄3克。下肢麻痹者,加黄柏、苍术各6克。
气虚血滞
[证见] 热退后肢体麻痹,痿软无力,出现瘫痪,面色萎黄,
易出汗。
[治法] 益气活血,祛邪通络。
[方药]
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黄芪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地龙10克,
桃仁6克,红花6克,党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上肢瘫软者,
加桑枝15克。下肢无力者,加桑寄生20克。易出汗者,加龙骨30
克(先煎)、五味子6克。
2、中成药
(1)养血荣筋丸,口服,每次半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或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
或隔日1次。3、单方验方:加味大造丹(夏焕德等《新编儿科秘
方大全》)
处方:三七、血竭、麝香、生大黄、骨碎补、鳖甲、蜈蚣、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地龙各等分,黄芪量加倍,共研成极细末,装入瓷瓶内密封备用,
勿令漏气。1~3岁服0.3克,4~5岁服0.4克,每日2次,早晚分服。
肝肾亏损
[证见] 肌肉痿缩,肢体畸形,皮肤欠温。舌淡,苔薄白,脉
弱。
[治法]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
1、主方:七宝美髯丹(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何首乌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牛膝10克,菟丝子
10克,补骨脂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剂。肢冷脉细者,加黄芪15克、桂枝6克。肢体畸形者,加
没药10克、骨碎补6克。
2、中成药
(1)健步虎潜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连服2个月。
(3)金刚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饭前服用。
(4)七宝美髯丹,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淡盐水或温
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治痿汤(张梦侬验方)
处方:制首乌6克,桑枝6克,菟丝子3克,威灵仙3克,鹿角片
3克,制龟板3克,鸡血藤3砍,潼蒺藜3克,川牛膝3克,制狗脊3克,
霜苍术2克,黄柏炭2克,贯众2克,五加皮6克。水煎,饭前温服,
每日2剂。
1、外治法
(1)桑枝15克,川芎、当归、桑寄生、土牛膝各10克,煎汤,
加黄酒一盅。每日用清洁纱布蘸药液在瘫痪部位搽擦2~3次,以利
筋脉流通。
(2)醋蒸气疗法:将鹅卵石烧红,淬醋产生蒸气,熏蒸局部,
能舒展肌腱,通经软坚,改善挛缩以达到纠正硬瘫的畸形,适用
于小儿麻痹后遗症之肌腱挛缩、关节强直等症状。具体方法:备
铁桶一只,将已烧红之鹅卵石放置桶中,再淬普通米醋于卵石上,
即产生蒸气。患者挛缩部位放在铁桶上,外以棉被覆盖,反复卵
石淬醋,经半至1小时后,乘热进行机械纠正或人工按摩及压砂
袋进行纠正。每日一次,直至畸形基本纠正。
2、针灸疗法
(1)上肢瘫痪者,取肩髃、肩贞、臑上、曲池、外关、合
谷等穴。下肢瘫痪者,取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
绝骨、昆仑、太溪等穴。面神经瘫痪者,取颊车、地仓、合谷。
隔肌瘫痪者,取膈俞、期门、鸠尾。腹肌瘫痪者,取中脘、梁门、
气海。膀胱肌瘫痪者,取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百会。
(2)电针治疗后遗症,每次通电半分钟,重复通电3~4组配
对穴位:环跳-秩边,后阳陵泉-足三里,外阴廉-廉下,委中-落
地。
(3)用三棱针取穴点刺和患肢点刺相结合:足内翻,由昆
仑透太溪,悬钟透三阴交;足外翻,由太溪透昆仑,三阴交透悬
钟。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3、推拿疗法
(1)上肢瘫痪:扌衮法,自大椎、肩井、肩髃、曲池、阳边,
往返5分钟;拿法,施于上肢内侧;擦脊柱(颈椎至第五胸椎)5~
10分钟。
(2)下肢瘫痪:扌衮法,自腰部以下扌衮到下肢前后侧;拿
法,自患肢向外侧,直拿到跟腱。
4、饮食疗法
猪脊髓黄豆汤:取猪脊髓(牛脊髓亦可)50克,加黄豆适量
煮食。适用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哮证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
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可按本证辨证
论治。
1、发作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以及咳嗽、咯痰,甚则张口抬
肩,不能平卧,口唇指甲紫钳为特点。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
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胸闷等先兆。
3、常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本证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此
后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等多种诱因,均可引起发
作。
辨证总属邪实正虚,发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
如反复久发,气阴耗损,肺、脾、肾渐虚,则在平时表现正虚为主。当
大发作时,可见正虚与邪实相互错杂。邪实当分寒痰、热痰的不同,正
虚应审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了解肺、脾、肾的主次。
大抵本证初发,声高、气粗、痰稠、舌苔黄、脉滑数者多属实、属
热;病程日久、声低、痰稀白、舌质淡者,多属虚、属寒。治疗当根据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发作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平时治
本,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故
尤以补肾为要着,精气充足则根本得固,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发作期
1、寒哮
[证见]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痰白稀薄,口不渴,天冷或
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浮或弦紧。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
1、主方:射干麻黄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射干12克,麻黄6克,干姜10克,细辛3克,法半夏15克,紫
苑12克,五味子6克,款冬花12克,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
若久病阳虚者,可选加熟附子10克、肉桂3克、补骨脂15克。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中成药
(1)复方咳喘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哮喘姜胆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麻杏平喘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麻黄9克,杏仁12克,苏子9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三
七3克(冲服),全虫2克(研末分吞)。每日1剂,水煎服。
(2)川椒目粉:川椒目研末,装入胶囊,每次3克,每日2~3次。
Ⅱ 、热哮
[证见] 喘促哮鸣,痰黄稠而粘,烦闷、口苦、口渴、喜饮、汗
出。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
1、主方:定喘汤(张时彻《摄生众妙方》)加减
处方:麻黄9克,黄芩12克,桑白皮15克,北杏仁12克,法半夏12
克,款冬花12克,苏子15克,白果10克,括蒌仁15克,葶苈子12克,地
龙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12克。痰热伤津者,可加花粉15克、麦冬
12克。
2、中成药
(1)平喘片,每次4~6片,每日3次。
(2)哮喘冲剂,每次18克,每日2次。
(3)痰咳净,每次1小药匙,每日3~6次,含服。
3、单方验方
(1)哮喘汤(曾德环等《中国秘方验方精选》)处方:灸麻黄、桑
白皮各9克,黄芩15克,蝉蜕4.5克,炙款冬花12克。若汗多者,麻黄改
用麻黄根。鼻流清涕者,加辛夷花4.5克、苍耳子9克。清热痰者,加括
蒌皮12克或竹茹4.5克。倚息咳喘者,加葶苈子15克。
(2)地龙粉:干地龙研末,装胶囊,每次3克,每日2~3次。
缓解期
Ⅰ、肺虚型
[证见] 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气短声低,面色 白,每因气候
变化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肺固卫。
[方药]
1、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加味
处方:黄芪18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茯苓12克,五味子6克,
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12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若气阴两虚,可加党参20克、麦冬12克、玉竹18克、北沙参15克。
2、中成药
(1)玉屏风散(袋泡剂),每次6克,每日3次。
(2)芪枣冲剂,每次15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宁肺丸(高俊彦《新中医》1979.3)
处方:海藻、昆布、蛤粉各150克,北沙参、百合、生地黄、玄参、
茯苓、黄芩、钩藤、紫河车各90克,党参、黄芪、枇杷叶、半夏、陈皮、
百部、杏仁、桔梗、瓜蒌皮、马兜铃各60克,款冬花、麻黄各45克,瓜
蒌仁450克,白果100粒,小青蛙(干品)300克。上药共研细末,炼蜜
为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连服1000~4000克。
Ⅱ、脾虚型
[证见] 平时咳嗽痰多,食少脘痞,疲乏,气短,便溏,面色萎黄,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可因饮食不当而诱发。舌质淡,苔白滑,脉细软。
[治法] 健脾化痰。
[方药]
1、主方:六君子汤(陈自明《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党参18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
紫苑12克,炙甘草6克。
2、中成药
(1)陈皮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补中益气丸,每次10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1)参照肺虚型单方验方
(2)黄芪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地骨皮9克,甘草9克。水煎服。
Ⅲ、肾虚型
[证见] 平素气短息促,动则尤甚,腰酸肢软,畏寒肢冷,面色苍
白,劳累后本病易发。舌质淡胖嫩,苔白,脉沉细。
[治法] 补肾摄纳。
[方药]
1、主方:金匮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附子12克,肉桂5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5
克,牡丹皮9克,泽泻10克,仙灵脾12克,补骨脂12克,巴戟天12克,
丝子15克,炙甘草6克。
若肾阴偏虚者,去附子、肉桂、巴戟天,加五味子6克、麦冬15克、
龟板胶12克(熔化)。
2、中成药
(1)龟鹿补肾丸,每次9克,每日2次。
(2)固肾定喘丸,每次1.5~2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参照肺虚型单方验方。
(2)河车固本丸(刘国普验方)
处方:紫河车粉60克,蛤蚧粉45克,地龙粉75克,山萸肉24克。蜜
丸或水丸,每次5克,每日2次。
(3)温阳片(姜春华等《中医杂志》1981.10)
处方:附片、生地黄、熟地黄各6克,山药、淫羊藿、补骨脂、
丝子各9克,陈皮15克。
1、外治法
(1)药物贴穴:白芥子30克,细辛15克,甘遂15克,共研细末,用
姜汁、蜜糖调匀,做成如五分硬币大小药饼,贴敷大椎、肺俞、膏肓俞、
膻中等穴。敷前用酒精消毒以上穴位,一般贴敷30~60分钟,因以上药
有一定刺激性,不宜久敷。适用于缓解期,一般在三伏天用本法治疗。
(2)拔罐:发作期在肺俞穴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可与风门、
厥阴俞、心俞、膻中穴交替使用。
(3)穴位注射:在胸1~6夹脊穴,每次取一对穴,每次注药液0.5~
1毫升,由上而下,逐日更换。药液可选用胎盘组织液、维丁胶性钙、
当归或黄芪等注射液。本法适用于缓解期。
(4)埋线疗法:取定喘、风门、肺俞、足三里、膻中穴,进行埋线
或植线,每次可用1~3个部位,一个月1次。本法适用于缓解期。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5)割治疗法:取膻中、定喘穴,按常规消毒后局麻,用手术刀切
开穴位皮肤1厘米,用刀柄在切开处轻刮、按摩或切除皮下脂肪少许,
缝合皮肤,盖上消毒纱块。
2、针灸疗法
(1)体针
发作期:取膻中、列缺、肺俞、尺泽。风寒者加风门,痰热者加
丰隆,喘甚者加天突、定喘。手法用泻法。风寒者还可酌用灸法。
缓解期:取肺俞、膏肓俞、气海、肾俞、足三里、太渊、太溪。
手法用补法,可酌用灸法。
(2)皮肤针:哮喘发作时,可用皮肤针叩击鱼际及前臂手太阴肺
经循行部15分钟,两侧胸锁肌15分钟,有缓解作用。
(3)耳针:可选用平喘、肾上腺、肺、神门、皮质下、内分泌、
交感、枕等穴。
3、饮食疗法
(1)五味子蛋:五味子250克,水3.5公斤,煮30分钟,待凉时用
新鲜鸡蛋20只浸入汤内,7天后待蛋壳变软,即可取服。蛋取出后在热
水中浸30分钟,去壳服下,早晚各1只。感冒发热忌服。
(2)蜜饯白果:白果1000克,白糖500克,将白果去壳去心去衣,
加水适量煮沸,30分钟后捞出放入小坛内,加糖封缸,24小时后即可分
服。每次服5粒,每日2次。适用于脾虚之哮喘。
(3)羊肉煲参芪:黄芪15克,党参20克,熟地黄、枸杞子各12克,
羊肉500克。将药和羊肉加适量清水煲至肉烂熟为度,饮汤吃肉。适用
于哮喘缓解期各型。
(4)熟附狗肉汤:熟附子15克,生姜100克,狗肉500~1000克(
切块)。先用蒜头、花生油起镬,加水焖狗肉时再加入熟附子、生姜(
切片),焖约2小时后用盐调味,可分多餐服食。适用于缓解期脾、肾
虚者。
4、预防调护
(1)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受寒,防止外邪诱发。
(2)慎戒异气异味,避灰尘、花粉等刺激,积极戒烟。
(3)饮食宜清淡,节厚味,忌生冷、辛辣、肥甘之品。
(4)平时可常服扶正固本中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能
力。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胁疽 肋疽 渊疽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胁疽、肋疽、渊疽均属发生在胁肋部的疽证。胁疽为生于肋骨下软
肉处的疽证;肋疽为生于肋骨处的疽证;渊疽为生于腋下10厘米肋间的
疽证。三病虽各自名称不同,发病部位及证候亦略有差异,但就其经络
分布、临床证表现及治疗而言,颇有相似之处,故一并讨论。相当于现
代医学的胸壁、胸骨结核。
1、多见于30岁以下形瘦体虚之人,以男性占多数。
2、发病前多有肺结核病史或肺部手术史。
3、初起多在胸壁肌肉深处、胁肋骨间,隐隐疼痛,漫肿色白。
4、成脓约经3~4月,渐渐肿起,可大如杯碗,疼痛难忍,将溃时皮
色泛红。
5、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可损骨透膜。损骨者从疮口
探入,可触及粗糙死骨;透膜者在疮面放一薄纸,患者呼吸时见薄纸颤
动。
6、X线摄片检查,发现肋骨或胸骨破坏者为肋骨结核,但未见骨质
破坏,也不能除外胸壁结核的诊断。
7、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病变常侵犯2~4肋软骨,尤以第2肋软骨多
见,受累软骨常明显隆起,疼痛,压痛,皮色始终不变,质较硬,无波
动感,X线检查无明显骨质改变。
1、本病是由于体虚正气不足,加之忿怒郁闷,郁久化火,灼津为
痰,凝滞络道,阻于肝胆二经而成。其特点是初起患部多皮色不变,肿
胀隐痛,病程迁延;一旦破溃,则脓水淋漓,难以愈合,甚至可损骨透
膜。
2、两胁乃是肝胆二经所布,多气而少血。初期表现为肝郁气滞为
主,除局部结块肿痛外,常伴有胁肋攻窜作痛,烦躁易怒,每因情志不
遂而加重。脓成或初溃阶段,则以肝肾阴虚,风火内传表现为主,肿处
逐渐变红,伴有五心烦热,盗汗,日晡发热,脓出夹有败絮状物质等阴
虚火旺症状。溃后或溃久不愈营血耗伤,则多见气血两虚,形体虚弱症
状。治疗以清肝解郁,行滞散结为主。
肝郁气滞证
[证见] 胁肋部肿痛,皮色不变,伴有胁痛或胀痛不适,或攻窜作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痛,不能转侧,食欲不振,心烦易怒,诸症每因情志不遂而著舌质偏红,
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清肝解郁,行滞散结。
[方药]
1、主方:柴胡清肝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二陈汤(陈师文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6克,赤芍9克,黄芩9克,百部9克,丹参9克,川楝子
9克,制香附9克,陈皮6克,生甘草3克,茯苓15克,知母9克,牡丹皮
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西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小金丹,用法参照“环跳疽”阴寒证。
3、单方验方:结核散(刘露祥验方)
处方:蜈蚣30条,全蝎100克,白芥子15克。共研细末,分60包。
每次用药末1包,装入1只啊穿一小孔的鸡蛋内,搅匀,蒸熟食之;每日
2次,30天为一疗程。
阴虚火旺证
[证见] 肿块逐渐变红变软,形体瘦弱,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
口干,五心烦热,日晡潮热,盗汗,心悸气促。舌红苔薄黄,脉虚数。
[治法] 滋阴降火,托毒护膜。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清骨散(王肯堂《证
治准绳》)加减
处方:知母9克,黄柏9克,银柴胡9克,地骨皮12克,鳖甲15克,
生甘草6克,炙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丹参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知柏地黄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
水送服。
(2) 大补阴丸,大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空
腹姜盐汤或淡盐水送服。
(3) 护膜散,每次6克,每日2次,温黄酒或米汤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气血两虚证
[证见] 溃后疮口色泽不鲜,脓水清稀,淋漓不尽,或流臭败稀脓。
形体瘦弱,面色 白或萎黄,唇白少血,神疲乏力,短气声微,自汗,
形寒怕冷,或兼有头晕目眩,心悸,不寐。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无力。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营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党参9克,炙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焦白术9克,茯
苓9克,陈皮6克,百部9克,黄芩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熟地黄15
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
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初期 用阳和解凝膏掺红灵丹外贴,或用冲和膏外敷。
2、成脓 若内消不瘥,可用隔附子片灸,温通患处,促使脓液成熟。
脓成宜切开排脓,刀法宜浅,以防伤及内膜。
3、溃后 先用七三丹药线引流,外贴太乙膏。如触及死骨松动者,
可用镊子取出。对有脓腔及腐肉者,可酌情用搔刮术,或作病灶清除。
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外贴太乙膏。
1、饮食疗法
参照“瘰疬”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增强营养,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 戒房事,以免发生疮口肉色不鲜,或加重痛苦。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胁痛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西医的肝胆疾患、
肋间神经痛、干性胸膜炎等,表现以胁痛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
治。
1、 临床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
2、 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可有胀痛、刺痛、隐痛以及各种不同的兼
证。
3、 肝功能及B型超声波等检查,部分可发现肝胆之疾患。
胁痛致病因素有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其
病变主要在肝胆。其病因病机,除气滞血瘀,直伤肝胆外,同时和脾胃、
肾有关。在病证方面,有虚有实,而以实证为多见。实证以气滞、血瘀、
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此外,
实证日久,化热伤阴,肝肾阴虚,亦可出现虚实并见。
本证临床辨证,当以气血为主。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
无定;刺痛多属血瘀,而痛有定处;隐痛多属阴虚,其痛绵绵;湿热之
胁痛,多以疼痛剧烈,且伴有口苦苔黄。治疗以通为主,实证多采用理
气、化瘀、清热、利湿等法,虚证滋阴柔肝为治,可适当加入理气之品,
以疏理肝气,提高疗效。
肝气郁结型
[证见] 胁胀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而增减,胸闷气短,嗳气频
作,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
[方药]
1、主方:柴胡疏肝散(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柴胡12克,枳壳、香附、川芎各10克,白芍15克,佛手12克,
青皮6克,郁金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10克、栀子12克。
2、中成药
⑴金佛止痛丸,每次1瓶,每日2~3次。
⑵舒肝丸,每次1粒,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橘叶饮(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橘叶、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柴胡、延胡索、川楝子、白芍、鸡内金各15克,川芎10克,郁金30克。
水煎服。
瘀血停着型
[证见]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胁下或见积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法] 祛瘀通络。
[方药]
1、主方: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丹参饮(
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当归12克,丹参20克,乳香、没药各
9克,延胡索12克,郁金、柴胡各10克,三棱9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⑴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⑵三七片,每次4片,
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加味失笑散(刘国普验方)处方:五灵脂、蒲黄、
郁金、三棱、当归尾各10克,枳壳12克,鸡内金9克,金钱草、绵茵陈
各15克。水煎服。
肝胆湿热型
[证见] 胁肋灼痛或绞痛,胸闷纳呆,口干口苦,恶呕,或发热,
或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加减
处方:龙胆草、黄芩、柴胡各12克,栀子、木通各10克,车前子12
克,绵茵陈20克,川楝子10克,广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砂石阻滞胆道者,可加金钱草30克、郁金12克。
2、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3、 单方验方:虎忍
雪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虎杖、忍冬藤、六月雪、
绵茵陈、生地黄各15克,半枝莲30克,白茅根、板蓝根各30克。水煎服。
肝阴不足型
[证见] 胁痛隐隐,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弦。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 养阴柔肝。
[方药]
1、 主方:一贯煎(魏之琇《柳州医话》)加味
处方:生地黄、枸杞子、沙参、麦冬、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各15
克,当归、川楝子、佛手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次。3、 单方验方:养肝汤(胡衡甫
验方)
处方:生地黄、枸杞子、当归、沙参各12克,白芍15克,山萸肉、
川楝子、炒谷芽、炒麦芽、麦冬各10克。水煎服。
1、 外治法
⑴葱白20克,莱菔子15克,共捣烂后加热,外敷贴于痛处。
⑵香附30克,盐适量,混合后捣烂,外敷贴于痛处。
2、针灸疗法
⑴体针:实证取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用泻法;虚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证取肝俞、肾俞、期门、行间、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手法。
⑵皮肤针:用皮肤针叩打胸胁痛处,加拔火罐。
⑶耳针:取患侧肝、胆、神门、胸等穴,实证用强刺激,虚证用轻
刺激。留针30分钟,或埋皮内针。
3、饮食疗法
⑴素馨花茶:素馨花10克,冰糖适量,用开水泡服。适用于肝气郁
结型。
⑵郁金三七花煲瘦肉:三七花15克,郁金10克,猪瘦肉100克,共
煲汤,加盐调味吃肉饮汤。适用于瘀血停着型。⑶鸡骨草煲瘦肉:鸡骨
草30克,猪瘦肉1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吃肉饮汤。适用于湿热型。
⑷沙参玉竹煲老鸭:北沙参、玉竹各30克,老鸭半只,加水煲至烂熟,
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肝阴不足型。
4、 预防调护
⑴保持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
⑵患者应注意休息,饮食切忌肥甘辛辣滋腻之品。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泄泻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
言。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均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1、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常伴有腹痛、肠鸣、食减等。
2、急性暴泻,起病急骤,病程短。大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
有毒食物,或冒雨、腹部受凉的病史。
3、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每因情志失调,
劳倦过度,或进食过多,或起居失宜等有关。
泄泻的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脾肾虚弱
等。其病机主要为脾虚湿胜。肝与肾亦与泄泻有关,但均在脾虚的基础
上发生。
临床辨证首应区别寒、热、虚、实。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
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
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
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本病治疗应运脾化湿为主要原则,实
证当祛湿为主,虚证则着重补虚扶正。
寒湿型
[证见] 泄泻清稀如水,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风寒表证。
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方药]
1、主方:藿香正气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藿香12克,苏叶10克,白芷9克,厚朴10克,大腹皮9克,
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湿邪偏重者,可加苍术12克、薏苡仁20克、泽泻12克。
2、中成药
(1)藿香正气丸,每次1瓶,每日3次。
(2)腹可安,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水泻速效茶(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粳米、绿茶、干姜、食盐各14克,用开水250毫升冲焗,待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温后取上清液服。每日3次。
湿热型
[证见]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口渴,尿短
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葛根芩连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葛根20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金银花15克,茯苓12克,
绵茵陈15克,藿香12克,车前子15克,木香6克(后下),炎炭母20克,
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黄连素片,每次2片,每日3次。
(2)穿心莲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凤尾火炭母合剂(刘国普验方)
处方:凤尾草、火炭母各30克,水煎服。
伤食型
[证见]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
苔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
[方药]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山楂15克,神曲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陈皮6克,连
翘12克,布渣叶15克,麦芽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保济丸,每次1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山楂肉适量,焙干研末,冲服,每次9克,每日3次。
肝郁型
[证见] 泄泻发作与情绪有关,脘胁胀闷,嗳气食少,腹痛肠鸣,
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抑肝扶脾。
[方药]
1、主方:痛泻要方(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白芍15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陈皮6克,茯苓12克,柴
胡10克,枳壳1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逍遥丸,每次10~15克,每日3次。
脾虚型
[证见] 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食少脘胀,面萎黄,肢倦乏力。
舌淡,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胃。
[方药]
1、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党参18克,白术15克,茯苓 12克,山药15克,扁豆12克,
陈皮6克,砂仁6克(后下),薏苡仁15克,鸡内金10克,黄芪12克,神
曲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香砂六君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秦艽萆薢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秦艽、萆薢、党参、补骨脂各12克,茯苓、焦白术、地骨皮
各10克,砂仁3克。水煎服。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肾虚型
[证见] 黎明之前腹痛,肠鸣腹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腿酸
软。舌淡,脉沉细。
[治法]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
1、主方:四神丸(薛内斋《内科摘要》)加味
处方:补骨脂12克,吴茱萸10克,肉豆蔻6克,五味子6克,熟附子
10克,炮姜9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补脾益肠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温固散(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肉豆蔻(煨)60克,五味子(炒)60克,广木香(煨)12克,
诃子肉(去梗焙脆)12克,吴茱萸(炒)15克,共研细末混和。每次6
克,每日2次。
1、针灸疗法
(1)针刺上巨虚、天枢、足三里,适用于急性泄泻。
(2)艾灸上脘、天枢、关元、足三里,适用于慢性泄泻。
2、饮食疗法
(1)姜茶饮:干姜9克,绿茶3克,开水冲泡15分钟,代茶频饮。
适用于寒湿型。
(2)马齿苋绿豆汤:马齿苋60克,绿豆30克,水煎服。适用于湿
热型。
(3)莱菔陈皮粥:炒莱菔子(研末)10克,陈皮6克,大米100克,
同煮粥服食。适用于伤食型。
(4)香砂葛粉糊:砂仁、木香各1克(研末),葛粉30克,白糖适
量煮糊服。适用于肝郁型。
(5)炒扁豆山药粥:炒扁豆、淮山药各30克,大米100克,共煮粥
服。适用于脾虚型。
(6)金樱子粥:金樱子30克,大米60克,共煮粥服食。适用于肾
虚型。
3、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等。
(2)泄泻病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
某些食物进食后会引起泄泻者,应忌食。
(3)慢性泄泻病人,应加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如体操、太
极拳、气功等。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D...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
学院内科教研室 吴 伟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
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
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
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概念]
[源流——1] 一、《内经》: 有关描述:心澹澹大动、心下鼓、心怵惕; 病因:宗气泄、脉不通、惊恐、外邪; 脉象特征:参伍不调、脉绝、乍疏乍数; 二、《伤寒杂病论》: 1、创病名:惊悸、心动悸; 2、病因:惊、水饮、虚、汗后;
[源流——2] 3、脉象表现:促、结、代; 4、基本治则及方药:炙甘草汤; 三、《诸病源候论》:风邪搏于心; 四、刘河间:水衰火旺; 五、《济生方》:惊悸与怔忡; 六、朱丹溪:虚与痰; 七、张景岳:阴精虚损; 八、王清任:瘀血
[ 病 因 病 机]
体质虚弱 心阴(血)不足
饮食劳倦 心阳(气)不足心失所养
情志所伤 气机逆乱 心悸
感受外邪 痰饮阻滞 心脉不畅
药物中毒 血络瘀滞 心神不宁


病位:在心、 与脾、肾、肺、肝脏功能
失调有关。 病性:本虚-阴阳气血不足。 标实-痰浊、血瘀、 水饮、毒邪。
 主症: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
不能自主; 伴随症状:气短、胸闷、乏力、眩
晕、喘促、晕厥; 发作形式:短暂性、阵发性、持续
性。 [证候特征]
二、脉象: 脉律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不
齐型。 (一)寸口脉:过缓型、过速型  不齐型:《素问》:“参伍不
调者病 ; 乍疏乍数曰死 。 《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
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二)颈脉:《素问》:“颈脉动
喘疾咳,曰死。”
(三)虚里:《素问》出左乳下,其
动应手,脉宗气也;盛喘数绝则病在
中;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绝不至曰
死。
虚里

[诊 断]   一、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
自主,常伴胸闷、气短或促、头晕或
晕厥、汗出、乏力等; 二、心搏与脉象异常:  三、发作有诱发因素; 四、血压、X线、心电图等;
[ 鉴别诊断—1] 心痛以心前区
或胸骨后疼痛,
可伴有心悸、脉结代。
1、与心痛的鉴别

[鉴别诊断—2] 2、奔豚:《难经》描述若豚状,名
“肾积” ;张仲景描述为“奔豚病”:
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3、卑惵:神志异常,病因为心血不足,
有心慌但无脉律不齐;
..±..ò: [ ±..¤.... ]
ò..¢±. .¤ òa μ.
£¨ò.£.±.Déêμ
£¨.t£.éó..±..¤
£¨èy£.±.2.±..¤.áo.
£¨..£. ±..a..ó..úa.
[ 辨证论治 ]
一、辨 证 要 点
(一)辨虚实
(二)审脉辨证
(三)辨病辨证结合
(四) 辨惊悸与怔忡

惊 悸 怔 忡
诱因 情志诱发 无惊自悸
发病情况 时发时止 悸动不已
静时尤甚 稍劳加重
心脉痼疾 无 多有
全身情况 较好 较差
转化 病情良性,部 病情较重
分转为怔忡
性质 多为心神心悸 多为心脉心悸

..±..ò: 1y.ùDí...óó.D..éê§3£
êy..1.¢6.á
.2..1.¢7.á ..ê¢êμèè ..D.D..ˉ1y.ù
....1.¢8.á ò.ê¢.eíú êòé.D.D..ˉ1y.ù
í..
过速型脉象与心律失常
数脉1息6至
疾脉1息7至 阳盛实热 窦性心动过速
极脉1息8至 阴盛火旺 室上性心动过速
脱脉1息9至 气阴两虚 室性心动过速
浮合脉1息 气竭阳脱 房扑呈2:1房室传导
10至以上
审脉辨证

过缓型脉象与心律失常 迟脉1息3至 气虚阳衰 窦性心动过缓 损脉1息2至 痰瘀阻脉 窦性停搏 败脉1息1至 邪阻气机 室房传导阻滞 夺精脉2息1至 房室传导阻滞 脉律不齐型:促结代 各种快慢速型心律不齐
二、治疗原则 (一)辨明虚实而治; (二)注重安神; 
1、镇潜安神药:龙骨、牡蛎、珍
珠母、磁石、朱砂、石决明、代赭石
、龟板、鳖甲等。  2、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
仁、麦 冬、五味子、百合、熟地黄、
阿胶;人参等。  3、舒肝理气药:郁金、合欢花(
皮)、素馨花等。
4、抗心律失常类中药 (1)提高心率药:麻黄、附子、
细辛、人参、桂枝、洋金花等;中成
药心宝。  (2)减慢心率和治不齐性心律失
常药:苦参、山豆根、甘松、当归、
延胡索;粉防已、黄连;福寿草、万
年青、夹竹桃、铃兰、蟾酥等。此外
,还有丹参、山楂、灵芝、冬虫草、
常山、郁金;枳实注射液、青皮注射液
等。
..±..ò:
三、分证论治
(一)心虚胆怯
主症:心悸、善惊易恐,稍惊则发,
劳则加重。
兼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
,恶闻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
舌象:舌红,苔薄白。
脉象:动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加减法: 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 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 气虚:加黄芪;兼自汗者加麻黄根
、浮小麦;兼血瘀者加丹参、桃仁、红
花;兼湿者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 心气郁结:加郁金、合欢皮、柴胡
、绿孽梅, 惊恐不安:加龙骨、牡蛎、磁石、
朱砂 。 
(二)心脾两虚 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 心则甚。 兼次症:疲乏,眩晕健忘,面色无华
,唇淡,纳少腹胀,便溏。 舌象:舌淡,苔薄白; 脉象: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
气虚:参、芪;
血虚:四物汤;
阳虚:附、桂、煅龙骨、煅牡蛎;
阴虚:玉竹、麦冬、沙参、生地;
自汗盗汗: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
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炙甘草汤;


药效 归脾汤 炙甘草汤
补益气血 党参、黄芪、 党参、阿胶、
白术、炙甘草、 熟地、大枣、
当归、姜、枣 火麻仁、麦冬
养心安神 茯神、枣仁
龙眼肉、远志
通阳复脉 桂枝、炙甘草
生姜
其它 木香
治心悸证归脾汤与炙甘草汤的区别

(三)肝肾阴虚 主症:心悸失眠,眩晕耳鸣五心烦热
、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兼次症:阴虚+内热症候 舌象:舌红少津,苔少或无。 脉象: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方药: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
加减法: 阴虚火不旺者,用天王补心丹; 火旺者,用朱砂安神丸; 易惊恐:加珍珠母、生龙骨、生
牡蛎; 阴虚甚者:重用麦冬、沙参,加
石斛、玉竹; 阴虚夹瘀热者:加丹参、丹皮、
生地、赤芍;
(四)心阳不振 主症:心悸,动则甚,形寒肢冷
兼次症:胸闷气短,面色晄白,自汗
,畏寒喜暖,或伴心痛; 舌象:舌淡,苔白; 脉象: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加减法 阳虚水停:加葶苈子、五加皮、大
腹皮、车前子、泽泻、猪苓; 阳损及阴: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喘不得卧者,用人参针、参附针。 心动过缓者:麻黄、附子、细辛、
桂枝、补骨脂; 亡阳危症:急投独参汤、参附汤,
送服黑锡丹;参附针、丽参针;
(五)水饮凌心 主症:心悸眩晕,肢面浮肿,甚
则咳喘不能平卧; 兼次症:胸脘痞闷,纳呆食少,
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形寒肢冷; 舌象:舌质淡胖,苔白滑; 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加减法: 纳呆:加谷芽、麦芽、神曲、山
楂; 恶心呕吐:另半夏、陈皮、生姜
; 水饮犯肺:杏仁、前胡、桔梗、
葶苈子、五加皮、防己; 肾阳虚水肿甚:真武汤;
(六)血瘀气滞 症状:心悸、心胸憋闷,心痛时作 兼次症:胁痛,善太息,面唇紫暗,
爪甲表紫。 舌象: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脉象: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血府逐瘀汤 丹参饮
(七)痰浊阻滞 主症:心悸气短,胸闷胀满。 兼次症:食少腹胀,恶心呕吐,或伴烦躁 失眠,口苦口干,纳呆,小便黄赤,大便 秘结。 舌象: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象: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导痰汤。 加减:痰火内扰者,用黄连温胆汤, 痰火伤津者:加麦冬、天冬、
沙参、玉竹、石斛。 烦躁不安,惊悸不宁:生龙骨、
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
(八)邪毒犯心  主症:心悸,胸闷,气短,左胸
隐痛 兼次症:发热恶寒,咳嗽,神疲
乏力,口干渴。 舌象:舌红少津,苔薄黄。 脉象:细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银翘散合生脉散加减。
加减法: 热毒甚:加大青叶、板蓝根; 夹瘀血:丹皮、丹参、赤芍、红花
。 夹湿热:加茵陈、苦参、藿香、佩
兰。 气滞者:加绿萼梅、佛手、香橼。 邪毒已去,气阴虚为主:生脉散加
味。
转归预后 病情分类 轻 重
心悸程度 偶发,短暂 频发,持续,过疾,
过迟,,脉参伍不调,
脉绝不至.
正 虚 无明显脏腑 脏腑、气血损伤
气血损伤 严重
标 实 邪实不甚 邪实猖獗
治疗效果 良好 累治无效
预 后 良好 不良

谢谢!
 疾病名称 性感异常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男子性感异常是指两性交媾时男子的感觉异于常态的疾患。两性交
媾乃是情志、五脏功能相互协调的正常生理现象。若情志和五脏功能失
调,就会出现性感异常的现象。
性感异常诊断一般比较困难。应以病人主诉性感异常变化为前提,
才能诊断为本病。
性感异常临床常见心肾气虚型、肝郁痰阻型、肾阳亏虚型、肝肾阴
虚兼瘀型。心肾气虚型,伴有见性生畏,厌异性无情感,表情苦闷等。
肝郁痰阻型,伴有性情急躁,易怒,脘中痞塞等。肾阳亏虚型,伴有腰
膝酸软,畏寒肢冷等。肝肾阴虚兼瘀型,伴有潮热盗汗,虚烦不寐,口
渴咽干等。总的治法是温肾壮阳,疏肝解郁,活血祛瘀等。
心肾气虚型
[证见] 性交前心中不安,见情生畏,厌异性无情感,表情苦闷,
焦虑,有时神志呆郁。舌质淡,无苔,脉细弱无力。
[治法] 补心益肾,宁神安志。
[方药]
1、主方:宁神汤(孙志宏《简明医彀》)
处方:党参20克,五味子6克,柏子仁9克,茯神9克,熟地黄15克,
山萸肉15克,枸杞子10克,甘菊花6克,枳壳9克,桂心6克(冲服)。
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天王补心丹,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2)平补镇心丹,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肝郁痰阻型
[证见] 性交时阴茎有不畅感或有异物阻塞感,而无疼痛;小便正
常,易怒,时有腰膝酸软无力,性情急躁,脘中痞塞,时吐痰涎。舌质
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 化痰开结,疏达肝气。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6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方药]
1、主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张仲景《金匮要略》)
处方:法半夏10克,茯苓20克,生姜10克,枳壳9克,佛手10克,
厚朴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芎术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肾阳亏虚型
[证见] 交媾进阴茎厅痒,心烦急躁,四肢骚动不安,头昏,腰膝
酸软,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温补肾阳,调补冲任。
[方药]
1、主方:安肾丸(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附子9克,肉桂6克(冲服),肉苁蓉9克,巴戟天9克,补骨
脂9克,山药15克,白术9克,石斛9克,萆薢9克,白蒺藜9克。水煎服,
每日1剂。
2、中成药
(1)附桂八味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2)右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肝肾阴虚兼瘀型
[证见] 交媾时阴茎疼痛,精神萎靡不振,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虚烦不寐,口渴咽干,尿黄,便结,阳强。舌质红,无苔,
脉弦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活血逐瘀。
[方药]
1、主方:地黄汤加减(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熟地黄24克,山萸肉15克,淮山药15克,枸杞子12克,牛膝
10克,丹参12克,山楂核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杞菊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1、针灸治疗
取穴:关元、神门、三阴交、肾俞、气海。易惊者,加合谷、人中;
腰痛者,加委中。针用补法,加灸肾俞穴5~8壮。
2、饮食疗法
(1)龙眼粥:龙眼肉30克,远志15克,枸杞子10克,加适量红糖
煮沸当茶饮之。适用于心肾气虚型性感异常病。
(2)茯苓半夏青皮粥:茯苓15克,半夏5克,青皮3克,生姜3片,
苏叶6克。将茯苓、半夏为细面,加适量水煮成粥状,然后加生姜、苏
叶、青皮,再煮沸后去掉苏叶、青皮,分2次服下,适用于肝郁痰阻型
性感异常病。
(3)熟地蕊子粥:熟地黄适量煎浓汁,去渣取汁加山楂20克、枸
杞子15克,粳米50克,煮粥。早晚各服1次,服至痊愈为止。适用于肝
肾阴虚兼瘀型性感异常病。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6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6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性欲亢进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性欲亢进是指对性行为要求过于强烈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青年人的
正常性生活大约每周1~2次。若超过此数,夫妻双方均感到愉快舒适,
精力充沛,不以为病。性交频度,一般以性交后第二天不感到疲乏不适
为度。
1、男子性欲要求强烈,性交过于频繁,而能完成性交全过程,可
诊断本病。
2、本病需同不射精,强中、性变态等病相鉴别。
性欲亢进多因阴虚火旺,或肝火旺盛,相火妄动,阳亢至极;或素
体阳胜者,或过食膏梁厚味,过服补阳助火之剂的阳亢者。
辨证临床一般分为相火妄动型和肝阳偏亢型。相火妄动型,伴有性
欲要求强烈,五心潮热,头晕耳鸣等。肝阳偏亢型,伴有烦躁易怒,口
干咽燥等。总的治法是滋肾阳,泻肾火,清热泻火。
相火妄动型
[证见] 性欲要求强烈,性交频繁,强禁房事则梦交遗精;五心烦
热,失眠,头晕耳鸣,腰背足跟酸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肾阴,泻肾火。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丸
处方参见“遗精”阴虚火旺型方药。
2、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天王补心丹,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养阴清热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知母10克,黄柏9克,生地黄15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
车前子10克,白芍15克,淮山药30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相火妄动型
[证见] 性欲要求强烈,性交频繁;频燥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咽
燥,便干溲赤,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夜不安眠。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数。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6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治法] 滋阴养肝,清热泻火。
[方药]
1、主方:大补阴丸
处方参见“阳强”阴虚火旺型方药。
2、中成药
(1)虎潜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大补阴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1、针灸治疗
取穴:肾俞、委中、阳陵泉、阿是穴、腰阳关、志室、三阴交、太
溪、命门。每次取其中3~5穴,用泻法。
2、饮食疗法
芹菜粥:芹菜连服120克,食盐、味精各适量,将芹菜连根洗净,
切成段,与粳米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开,移文火煎熬成
粥,再加味精、食盐调味。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6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ò:
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
冼 绍 祥
胸 痹 心 痛

..±..ò: D. ±. D. í′
胸 痹 心 痛
概 念
源 流
病因病机
证候特征
诊 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胸 痹 心 痛
胸——病位在心脉
痹——痹阻不通
心痛—膻中或左胸部
憋闷、疼痛

病 变 部 位

..±..ò: ×ó D. ì. í′
左 胸 疼 痛

..±..ò: ....
概念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
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
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短暂胸闷、隐痛或不适感
重者----剧烈疼痛、压榨样绞痛
伴心悸、气短、喘促、惊恐、面白、冷汗

正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
心脉痹阻不畅
膻中、左侧胸膺闷痛
胸痹心痛

心绞痛 心肌梗塞 ..±..ò: D.±.D.í′ 1úD.2.
胸痹心痛 冠心病

..±..ò: .′ á÷
源 流
《素问.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
《素问.调经论》: “寒气积于胸中...寒独
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
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
痛 。”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
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 设专篇论述 提出“阳微而阴弦”的病机 创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 薤白白酒汤、乌头赤石脂 丸等方剂。 《世医得效方》创苏合香丸 《证治准绳》 创失笑散 《医林改错》 创血府逐瘀汤 .′á÷

..±..ò: 2. òò 2. .ú
病 因 病 机

í..2: ò.ê32.μ±
肾阳虚衰 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
肾阴不足 心阴亏虚 脉道失润
心火偏旺 灼津成痰
伤脾生痰 痰浊阻络
忧思伤脾 痰瘀交阻
郁怒伤肝 气滞痰阻
寒凝气滞 胸阳不展
心脉痹阻 胸痹心痛 厥脱
年迈体虚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寒邪内侵

..±..ò: 2.òò2..ú
1. 年老体虚、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寒邪内侵
2. 心脉痹阻
3. 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本虚标实
4. 本虚----气、血、阴、阳虚
标实----气滞、寒凝、痰浊、血瘀
病因病机
病因
病机
病位
病理
性质

1、证候特征 1)年龄:中老年 2)部位:左侧胸膺 、膻中 3)症状:憋闷、疼痛(隐、胀、刺、绞、灼痛) 4)放射:肩、背、前臂、咽、胃脘、中、小指 5)时间:突发、短暂 6)伴证:心悸、气短、喘促、惊恐、面色苍白、 冷汗出、脉结代 7)诱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暴食、过劳或无 2、心电图:心肌缺血,运动试验阳性 ..±..ò: .¤oòì..÷.°....
证候特征及诊断

1)证候:心痛甚,时间长,大于30分钟,
服药无效,伴汗出,面白,肢冷,甚至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2)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心电图变化 真心痛诊断

..±..ò:
胸痹心痛 胸痛 胃痛 胁痛
鉴别诊断
部位 左胸膺膻中 胸部 上腹部 胁肋部
疼痛 闷痛 呼吸运动 胀痛压痛 肋下
特点 诱因而发 转侧加剧 持续时间长 压痛
伴证 心悸短气 咳喘痰鸣 纳呆恶心 厌油
黄疸
辅检 EKG X线 胃镜钡餐 B超肝功

..±..ò: ±..¤....
一、辨证要点
1)辨疼痛性质
----闷重痛轻,伴胸胁胀满,善太息
----天阴加重,痰多苔腻
----刺痛不移,夜间多发,舌质紫暗,瘀斑
----绞痛,遇冷而发,畏寒肢冷
--灼痛,兼心悸,眩晕,烦热,口干盗汗
--隐痛而闷,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
辨证论治
气 滞
痰 浊
血 瘀
寒 凝
心阴不足
心气不足

..±..ò:
2)辨疼痛程度
----疼痛持续时间短暂,偶发或遇劳而
发 ,休息、服药可止。
----疼痛持续不止,频发,休息、服药
不止。
----疼痛持续数小时,服药不止,甚至
数日不休。
二、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发作期-----泻其有余(重在活血通络)
缓解期-----补其不足(重在补益心气)
虚实夹杂----通补兼施
脱证先兆----益气固脱




..±..ò: D.±.D.í′.¤oòì..÷ê.ê2.′£.
中老年
左侧胸膺、膻中
憋闷、疼痛(隐、胀、刺、绞、灼痛)
肩、背、前臂、咽、胃脘、中、小指
突发、短暂
心悸、气短、喘促、惊恐、面色苍白、
冷汗出、脉结代
情志波动、气候变化、暴食、过劳或无
胸痹心痛证候特征是什么?
1)年龄:
2)部位:
3)症状:
4)放射:
5)时间:
6)伴证:
7)诱因:

..±..ò: ·.

..
..




o..yD...
...íD.D.
ìμ×.±.×è
e..a±.×è
D...2.×.
D.ò..÷.e
D...2...

1) 寒凝心脉 症状: 舌脉: 心痛如绞, 舌淡,苔薄白 心痛彻背, 脉沉紧 背痛彻心, 形寒肢冷, 冷汗自出, 心悸气短, 感寒而发 治法:祛寒活血, 宣痹通阳 方药:当归四逆汤 (桂枝、细辛、当归
、芍药、甘草、通
草、大枣)
..±..ò: ò. o. .. ê¢ ---- .úí·3àêˉ..íè
阴 寒 极 盛 ---- 乌头赤石脂丸

2)气滞心胸 症状: 舌脉: 心胸满闷 , 苔薄, 隐痛阵作 , 脉细弦 痛无定处, 善太息, 脘腹胀闷, 嗳气得舒, 情志诱发 ..±..ò: ...íêa×è----o.μ¤2.ò. ..ó..ˉ.e----μ¤èù.Dò£é¢
...í.ae.----o.ê§D|é¢
气滞湿阻----合丹参饮 气郁化火----丹栀逍遥散
气滞血瘀----合失笑散
治法:疏调气机,
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白芍
、甘草、香附、陈皮、川
芎)

3)痰浊闭阻 症状: 舌脉: 胸闷重而痛轻 苔白腻 肥胖, 脉滑 痰多气短, 倦怠乏力, 纳呆便溏, 阴雨天易发 ..±..ò: ìμó..ˉèè----..á...μ¨ìà
ìμe...×è----o.ìòoì....ìà
痰郁化热----黄连温胆汤
痰瘀交阻----合桃红四物汤
治法:通阳泄浊,
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
加味
(栝蒌、薤白、半夏 、
厚朴 、枳实、桂 枝、茯
苓、甘草、干姜、细辛)

4)瘀血痹阻
症状: 舌脉:
心痛剧烈, 舌暗或有瘀斑
如刺如绞, 舌下瘀筋
痛有定处, 苔薄,脉弦涩
彻背彻心, 或结代促
夜间多发
胸闷心悸,
怒则加重
治法:活血化瘀
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
、桃仁、红花、柴胡
、桔梗、枳壳、牛膝
、生地)
血瘀气滞并重----加沉香、檀香、筚拨
阳虚血瘀-----加人参、附子、肉桂

..±..ò: D. .¢ á. Dé ---- .. D. ìà
.. ò. á. Dé ----éú ..é¢ .ó..
5)心气不足
症状: 舌脉:
隐痛阵作 舌淡胖,边有齿印
胸闷气短, 苔薄白,
心悸, 脉细或结代
倦怠乏力,
神疲懒言,
面白汗出,
动则尤甚
治法:补养心气
鼓动心脉
方药:保元汤合
甘麦大枣汤
(人参、黄芪、甘
草、肉桂、麦冬、
大枣)
心 脾 两 虚 ---- 养 心 汤
气 阴 两 虚 ----生 脉散 加味

6)心阴亏损 症状: 舌脉: 心痛时作, 舌红少津, 灼痛或闷痛 苔少或剥, 心悸怔忡, 脉细数或结代 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口干 治法:滋阴清热 活血养心 方药:天王补心丹 (生地、玄参、天冬、
麦冬、 人参、甘草、
茯苓、柏子仁、酸枣
仁、五 味子、远志、
丹参、当归、桔梗、
辰砂) ..±..ò: ò.Dé.eíú----.á..èêìào...á.°¢.oìà
D....úa.----...ê2Yìà
D.é.ò.Dé----×ó1éò.
阴虚火旺----酸枣仁汤合黄连阿胶汤
心悸怔忡----炙甘草汤
心肾阴虚----左归饮

7)心阳不振 症状: 舌脉: 胸闷而痛, 舌淡胖, 心悸气短, 苔白腻, 神疲怯寒, 脉沉细迟 面白肢冷, 汗出肢肿 动则更甚 治法:补益阳气 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桂 枝甘草汤 (人参、附子、桂枝、
甘草) ..±..ò: D.é...Dé----o.é...íè
..Dé..·o.¢....áèD.----....ìà
Dé..ó.í.----.....óè.2.ìà.¢2...áú.μìà
心肾阳虚----合肾气丸
阳虚水泛、水气凌心----真武汤
虚阳欲脱----四逆加人参汤、参附龙牡汤

1)心痛气雾剂 8)补心气口服液 2)麝香保心丸 9)滋心阴口服液 3)九龙丹 10)川芎嗪注射液 4)冠心苏合胶囊 11)丹参注射液 5)复方丹参滴丸 12)血栓通注射液 6)心血康 13)葛根素注射液 7)心灵丸 14)脉络宁射液 ..±..ò: .± .è ò. ..
急 救 药 物

李某,男,60岁,干部,就诊时间:99.3.12 主诉:左胸发作性闷痛3年,加剧2天。 患者有冠心病史3年,每逢春季多发。近2天来
,气候潮湿多雨,患者自觉左胸部发作性闷痛,
放射至左前臂、小指,一天发作2—3次,每次持
续3—5分钟,休息后能缓解,伴头晕、心悸、恶
心欲呕、气短乏力、纳呆便溏、舌淡黯,苔白厚
腻,脉滑。 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喜吃肥甘厚味
。心电图示“心肌缺血”。 诊断: 分型: 治法: 方药: ..±..ò: 2. ày ·. ..
病 例 分 析

..±..ò: D. D.
谢 谢

 疾病名称 胸腰椎压缩骨折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胸腰椎压缩骨折是最常见的躯干损伤,多见于青壮年及老年人,
约占脊柱骨折的70%。
1、伤后局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
2、局部后突畸形,两旁肌肉紧张,棘突压痛明显,有纵轴叩击痛。
3、有时可伴有腹胀、胃纳不佳、便秘,舌苔薄白转黄腻,脉弦数
等里实证。
4、合并截瘫者,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麻木、无知觉、不能活动,
排尿及大便功能障碍。
5、胸腰段X线正、侧照片,可确定骨折部位和类型。
1、胸腰椎压缩骨折多由间接暴力使脊柱胸腰椎过度前屈或后伸,
对椎体产生挤压所致。如从高处坠堕,足跟或臀部先着地,或弯腰工作
时,重物由高难度处落下而冲击肩部、背部,均可使胸腰椎骤然过度屈
曲,造成椎体前部被压缩成楔形的屈曲型骨折。若从高处仰面跌下,背
部或腰部撞击在地面的坚硬物体上。使胸腰椎骤然过伸,造成椎体前部
折裂、前纵韧带断裂的伸直型骨折。骨折部位多发生于活动范围较大胸
腰段,以第12胸椎、第1腰椎为多见。暴力强大者,椎体可被压成碎块,
后部的附件(包括椎板、椎弓根、关节突、横突与棘突)可发生撕脱、
断裂、脱位或交锁,严重者甚至椎体脱位而造成脊髓损伤。
2、椎体单纯性压缩骨折,且压缩小于椎体高度的一半者为稳定骨折;
椎体压缩在一半以上、粉碎骨折或合并椎弓骨折、关节突骨折而有再移
位趋势者为不稳定骨折。
3、骨折后,由于血脉受伤,气血瘀阻,恶血留滞,壅塞于经道,遏
久生热产气,浊气积聚,腑气不通,可致腰痛、腹胀、便秘,此属瘀血
内蓄之证。
急救处理时,在搬运过程中应使脊柱保持伸直位置,切忌屈曲和扭
转,以免加重脊柱和脊髓损伤。
整复方法
1、 垫枕法患者仰卧硬板床,骨折处置软枕,垫枕逐渐加高,使脊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柱过伸。此法配合练功活动,效果更好,使前纵韧带由皱缩变为紧张,
附着于韧带的椎体前部及椎间盘有可能膨胀,恢复其压缩前的外形。
2、 双踝悬吊法
患者俯卧,两踝部衬上棉垫后用绳缚扎,将两足徐徐吊起,使身体
与床面约成45°角;术者可用手掌在患处适当按压,以矫正后突畸形。
此法适用于屈曲型稳定骨折,且体格健壮者。固定方法骨折整复后,屈
曲型骨折者须仰卧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伸直型骨折则将脊柱安置于
伸直或略屈曲的位置。卧床时间6~8周。对不稳定骨折者,用石膏背心、
金属支架、腰围等固定4~6个月。
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⑴ 主方:
① 腰伤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处方:赤芍12克,当归12克,续断12克,秦艽15克,桑枝30
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木通10克,延胡索10克,木香5克(后下)。
水煎服。
② 早期蓄瘀,腹胀、便秘、苔黄、脉数者,宜攻下逐瘀,可用大
成汤(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处方:大黄20克,芒硝10克(冲服),当归10克,川红花10克,苏
木10克,木通10克,枳壳2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水煎
服。
③ 合并截瘫者,宜活血祛瘀,通经活络,可用补阳还五汤(王清
任《医林改错》)加味
处方:黄芪30克,当归尾6克,赤芍4.5克,地龙3克,川芎3克,桃
仁3克,红花3克,威灵仙15克。水煎服。
⑵ 外用药:消瘀止痛药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大黄150克,木瓜60克,栀子30克,地鳖虫30克,乳香30克,
没药3克。共为细末,饴糖或凡士林调敷患处。
2、中期治法:活血和营,接骨续损。
主方:活血祛瘀汤(广州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
处方:当归15克,红花6克,地鳖虫9克,自然铜9克,狗脊9克,骨
碎补15克,没药6克,乳香6克,三七3克,路路通6克,桃仁9克。水煎服,
每日1剂。
3、后期治法:壮腰健肾,调养气血。
⑴ 主方:腰伤二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桑寄生30克,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白芍6克,杜仲12克,
续断12克独活10克,牛膝10克,威灵仙10克,炙甘草6克,钩藤12克。水
煎服,每日1剂。肝肾亏甚者,加山萸肉12克、菟丝子10克、鹿角霜15克。
⑵ 中成药:
① 壮腰健肾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开水送服。
② 巴戟补肾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开水送服。
③ 麝香风湿膏药,外用,贴于患处。
④ 狗皮膏,外用,烘热外敷患处。
练功活动
胸腰椎骨折通过练功活动可达到复位与治疗目的,不但能使压缩的
椎体复原,增加腰背肌肌力,保持脊柱的稳定,也可避免或减少后遗慢
性腰痛。稳定骨折在复位后第二天起开始进行练功活动,不稳定骨折卧
床1~2周后开始进行练功活动。屈曲型骨折早期练功可采用五点支撑法:
在木板床上,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及足跟五点支撑起全身,使背部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尽力腾空后伸。中后期采用三点支撑法,让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
及双足跟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也可用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
上肢后伸,小腿与踝部垫一枕头,头部与肩部尽量后仰,在上肢后伸、
头与背部尽力后仰的同时,下肢伸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呈
一弧形。一般在4周以后即可带腰围下床活动。不稳定骨折则应在6~8
周以后才可带腰围下床活动。伤后4个月内应避免向前弯腰。伸直型骨
折应避免伸腰活动。合并截瘫者,应在注意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尽早进行
肢体活动。受伤1周后即应开始上肢活动功能锻炼。3个月后可练习抓住
床上支架坐起,或坐轮椅活动,继而练习站立位所需要的平衡动作,然
后在下肢支架保护下在双杠扶下中学习站立。站稳后,再练习前进和后
退步行动作,最后逐渐练习用双拐站立和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