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淮cdna:中医百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7:06
中医百科全书
作者:  孙耀祖
《中医百科全书》由一百多位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以合乎科学的精神重新整理中医药三千年文化,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治方药、针灸推拿、气功养生、各种临床病症等知识,在概述理论的同时,也重视治疗方法的介绍,知识详解与名词解释上都力求提纲挈领、通俗易懂,具有专业深度和实用性,更具有百科教育学习与查检参考的功能,是专业医师学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更是您居家必备的医药宝典。孙耀祖先生完成了毛主席的任务,编纂《中医百科全书》。《中医百科全书》是孙耀祖先生毕生的心血结晶,全书共一亿八千万字。  疾病名称 足癣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足癣是发生于足部的癣。古医籍称之为臭田螺、田螺疱等,俗称脚
湿气、香港脚等。本病西医也称之为足癣。
1、皮疹发生于足底、足缘、足弓和趾间及趾屈侧面。
2、常于复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减轻。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三种类型。各型可互相
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⑴水疱型:多发于足弓和趾侧。表现为群集或散在分布的深在性小
水疱,如粟粒大小,疱壁一般比较厚,破溃或吸收后有少许鳞屑。自觉
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⑵糜烂型:发生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最常见。表现为局部表
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常因搔抓摩擦,表皮破损剥落而露出潮
红的糜烂面,此时则瘙痒并有灼热疼痛感,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本型也
容易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⑶鳞屑型:发生于足底、足缘。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
屑,基底淡红。自觉微痒或不痒。冬季则皲裂疼痛。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足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邪毒下注足部所致,也可由接触染毒而得。
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若水疱型或糜烂型继发感染者,则多属湿
热,此时则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利湿。
[证见]可见有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之皮疹表现。因患者搔抓、磨擦
或自行用针挑水疱,或治疗不当,而见局部红肿,或有脓疱,糜烂,渗
液,灼热疼痛感,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
不适,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
腻,脉弦数或滑数。(本证即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继发感染者)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合萆

 其他疗法
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萆薢、泽泻各15克,龙
胆草、车前子、黄柏各12克,山栀子、木通各9克,金银花、生薏苡仁、
鱼腥草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12~15克(后下)。湿毒较重者加土茯苓30克。
2、中成药
⑴ 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 鱼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⑶ 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
1、水疱型 可选用藿黄浸剂、醋泡方、鹅掌风浸泡方或白醋浸泡,
并选用各种癣药水外搽,如宝岛癣水、复方土槿皮酊、普癣水等。
2、糜烂型 较轻者可用六一散加明矾粉外掺患处。较重者可用二
矾汤、皮肤外洗二方或苏蒲洗方,水煎浸洗后,再外扑足癣粉。
3、鳞屑型 可选用5%~10%硫黄软膏、雄黄软膏或红油膏等外涂。
4、对糜烂型或水疱型而继发感染者,必须先控制感染。内治法见
辨证论治方药,外治宜外洗或湿敷:可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救
必应、金银花叶、九里明(单味各60~120克,复方则各15~30克),或
用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或湿敷。待感染控制后,再根据皮疹之表现,
选用上述方法治疗。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白疕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白疕是一种慢性的皮肤病,其特征是在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
干燥鳞屑。白疕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古医籍亦有称之为松皮癣。本病
西医称为银屑病,旧称牛皮癣 。
本病以青壮年为多见,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相似。临
床可分为寻常型、关节型、脓疱型和红皮症型四种类型,其中以寻常型
为多见。
1、 寻常型
⑴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特别是肘、膝关节伸面),其次为躯干部
(特别是骶部)和头皮、发际。
⑵皮疹开始为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红色丘疹或斑丘疹,表面有鳞屑,
以后皮疹逐渐扩大增多,并可互相融合成片,而呈点滴状、钱币状、地
图状、盘状、蛎壳状等。
⑶皮疹总的特点是:基底为红色斑疹、斑丘疹、丘疹或斑块,边界
清楚,表面覆盖有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鳞屑容易被刮下,刮除鳞屑
后,可见露出一层淡红色半透明的发亮薄膜(称薄膜现象);继续轻刮,
则出现筛状的小出血点,如同露水珠一样(称点状出血现象或露滴现象)。
⑷常累及头皮,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暗红斑,其上覆盖有很厚的灰白
色或灰黄色的鳞屑,头发被鳞屑簇集在一起而呈束状,但不脱发。
⑸如累及指(趾)甲,则甲板可出现点状的小凹陷,状似顶针(以
指甲为多见)。也有的指(趾)甲变黄,增厚,沟纹,或甲板与甲床分
离。
⑹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⑺病程经过缓慢,易反复发作,多冬重复
轻(也有夏重冬轻或不受季节影响者)。病程一般可分为三期:①进行
期:新皮疹不断出现,旧皮疹不断扩大,鳞屑厚积,基底颜色鲜红,瘙
痒较剧,并可见同形反应(机械性刺激患者正常的皮肤,如摩擦、注射、
针刺、外伤等,常可在该处发生新的皮疹)。②静止期:病情停止发展,
皮疹基本不变,基本无新皮疹出现,旧皮疹也不见消退。③消退期(退
行期):皮疹逐渐缩小变平,鳞屑减少,逐渐消退,皮疹消退后,可遗
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2、关节型
⑴有白疕的皮疹。⑵有关节的病变。多侵犯小关节(如指、趾关节),
间或侵犯肘、膝关节、骶髂关节和椎间关节等。症状瑟痹证(类风湿性
关节炎)相类似,可见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制,以至关节僵硬或关
节畸形。但关节病变多不对称。
⑶可有发热,疲乏不适等全身症状。
3、脓疱型
⑴常有白疕的皮疹。
⑵脓疱多局限于掌跖部(又称掌跖脓疱型),严重者可泛发全身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全称泛发性脓疱型)。
⑶在红斑的基础上,有群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脓疱。脓疱可发
生于白疕的皮疹上,也可发生于非白疕皮疹处的皮肤。少数患者原来无
白疕的皮疹,可以突然发生脓疱性损害并迅速泛发全身,以后才逐渐出
现白疕的皮疹。应注意脓疱型并不是白疕继发感染。
⑷常伴有发热,疲乏不适,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泛发者可见高热,
寒战。
4、红皮症型
⑴常发生于寻常型白疕的治疗过程中,因治疗不当而引起。如在进
行期外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使用西药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过程中,
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少数可由寻常型白疕自行演变而成,也有极少数
患者一开始即表现为红皮症型。
⑵表现为全身皮肤呈现弥漫性潮红、暗红或紫红,肿胀、浸润,表
面附着大量鳞屑,并不断脱落。此时,银白色鳞屑及点状出血等白疕的
特征往往消失。
⑶常伴有发热(可有高热)、畏寒、头痛、痛乏不适等全身症状。
⑷一但红皮症被控制制后,又可出现典型的白疕的皮疹。
5、必要时可作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白疕的组织病理变化有诊断
价值。关节型白疕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脓疱型白疕脓液细菌培养阴性,
为无菌性脓疱。
白疕多因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郁
而化热,热与气血相博,阻于肌表而发;也有因外感湿邪,或脾虚湿停,
湿郁化热,湿热蕴积,阻于肌表而发。日久则气血耗伤,肌肤失去濡养,
则为血虚风燥;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成。少
数可因调治不当,兼感毒邪,以致热毒流窜,入于营血,内侵脏腑,造
成气血两燔的证候。治疗上宜根据临床见证,予以分型施治,并宜结合
采用外治法。
血热型
[证见]皮疹的发生和发展比较迅速,皮疹不断增多,泛发潮红,筛
状出血点明显,鳞屑多;常伴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
便黄赤。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凉血清热。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水牛角30~50克(先煎),生地黄、土茯苓、板蓝根各30克,
赤芍、紫草、丹参、白藓皮各15克,牡丹皮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瘙痒较剧者,加防风12克、白
蒺藜15克。
2、 中成药
复方丹参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
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15天为一疗程。
湿热蕴积型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证见]皮疹发生于腋窝、腹股沟及阴部等皱褶部位,而表现为红斑、
浸渍、糜烂、渗液者;或掌跖部见群集之小脓疱;或同时见关节肿胀疼
痛,甚至僵硬、畸形;常伴有胸闷,纳呆,神疲乏力,下肢沉重。舌质
编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通络。
[方药]
主方:萆解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解、泽泻、白藓皮、丹参各15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
黄柏、山栀子、牡丹皮、威灵仙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关节酸痛、
僵硬、畸形者,酌情选加秦艽12克、老桑枝30克、络石藤15克、羌活、
独活各9克。
血虚风燥型
[证见]皮疹停止发展或逐渐消退,潮红减轻,鳞屑较少而附着较紧,
或伴有头晕眼花,面色晄白,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少,脉弦细或濡
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
主方:生血润肤饮(虞搏《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黄芪各18克,当归、麦冬、天冬、乌豆衣各
12克,白芍、白蒺藜各15克,防风9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可复渣再
煎服,每日1剂。
血瘀型
[证见]皮疹日久不退,色泽黯红,或有关节肿痛。舌质黯红或舌尖
边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处方:桃红、红花各9克,生地黄25克,当归9克,川芎6克。
赤芍、丹参、白蒺藜各1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复方丹参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
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15天为一疗程。
气血两燔型
[证见]全身皮肤潮红、暗红或紫红,肿胀,表面附着大量鳞屑,并
不断脱落;或针头至粟粒大小的脓疱泛发全身。常伴有高热,寒战,烦
躁,口渴,口唇干焦。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弦滑数或洪数。
[治法]气血两清,解毒救阴。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黄、
紫草各30克,赤芍、连翘各15克,黄芩、玄参、山栀子、穿山甲各12克,
牡丹皮、知母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
外治法
1、病情进展期间(进行期),宜选用性质温和低浓度的药膏外涂,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如5%硫黄软膏、5%黑豆馏油软膏等。
2、皮疹停止发展和逐渐消退者(静止期和消退期),可用5%~10%
硫黄软膏或5%~10%黑豆馏油软膏外搽。
3、在使用上述药膏前,可用中药水煎外洗或浸泡。常用中药有:
①枯矾药浴液:枯矾、川椒各120克,芒硝500克,野菊花250克,加水
10千克,煎煮,滤液置浴缸中,待温,浸泡全身。②地榆、侧柏叶、荆
芥、旱莲草、王不留行、芒硝各30~60克,水煎待温,外洗及浸泡。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白癜风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白癜风是一种皮肤色素脱失而发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的皮肤病,
又称白癜、白驳风。本病西医也称为白癜风。
1、可见于任年龄,而以青年为多见。男女均可发生。
2、皮疹好发于面颈部、躯干和四肢等处,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分布可对称或不规则。
3、皮疹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白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
的色素较深,常绕以色素沉着带。患处毛发也可变白。皮疹数目不一,
可单发,也可多发。白斑日晒后易潮红。
4、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往往长期存在;少数病人可逐渐
恢复。
5、本病有时应与花斑癣、桃花癣及贫血痣相鉴别。花斑癣好发于
胸背部、颈部和四肢近端,数目往往较多,表面附着有糠状的微发亮的
细小鳞屑,真菌直接镜检阳性。桃花癣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皮疹常发
生于面部,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疹,色淡白,境界可辨而不太
明显,边缘无色素沉着带,表面有少量灰白色糠秕状鳞屑。贫血痣为淡
白斑,好发于胸部、背部和面部,摩擦或叩击患处,淡白斑不变色(而
白癜风之白斑,摩擦或叩击后则潮红),
白癜风多因气机不畅,气血不和,复感风邪,搏于肌肤,以致气滞
血瘀,血不荣肤而发病。本病的治疗,一般宜活血化瘀、理气祛风,并
宜结合外治法(皮疹面积小者可单用外治法)。
气滞血瘀型
[证见]皮肤出现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白色斑片,或伴有胸腹胀满
不适,烦躁不安,夜眠不宁。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点、瘀斑,脉弦细
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祛风。
[方药]
1、主方: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川芎、桃仁、红花、白芷各9克,赤芍、丹参、白蒺藜、茯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苓、生黄芪各15克,补骨脂、香附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白灵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白蚀丸,口服,每次2.5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外治法
1、用30%补骨脂酊或密陀僧散外擦。
2、口服白灵片,同时用配备之白灵酊外搽。
3、补骨脂30克,菟丝子、白蒺藜、当归尾各10克,红花、僵蚕各
6克,浸于60度米酒(或75%酒精)120毫升中,1周后取汁外搽。
4、局部宜定期照射日光或紫外线。
本病也可用针灸治疗:用梅花针局部叩击弹刺,隔日1次,10次为
一疗程。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白喉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白喉又称白缠喉,是感染时行疫疠之气而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多见于2~6岁的小儿,以秋冬两季为多见。临床以咽、喉、鼻等粘膜上
形成白色假膜,伴有犬吠样咳嗽、喘鸣和全身毒血症状为特点。西医亦
称之为白喉。
1、流行季节发病,或有接触史。发热38~39℃之间,轻度咽痛,神
萎,面色苍白,脉细数,中毒症状较明显。咽白喉,扁桃体中度充血,
有灰白色假膜,边缘清楚,牢固附着,强行剥离时可见出血,假膜可扩
展到咽峡部和悬壅垂。喉白喉,咳声如犬吠,声嘶哑,吸气困难,甚则
窒息、昏迷。鼻白喉,全身症状轻,鼻塞,有粘液性、血性分泌物。
2、白喉初起时应与下述疾病相辨别:①乳蛾:起病较急,发热恶寒
亦伴咽痛,喉核明显红肿,可见白点或黄白色分泌物,易于拭去而不出
血。②丹痧:重症者在喉核及附近,可有膜状渗出物,但不像白喉假膜
之不易拭去,其初起亦高热及咽痛,但伴有腥红色皮疹及杨梅样舌。③
鹅口疮:口腔粘膜各处有奶块状白膜附着,严重者咽部亦可呈现苔膜,
但易于剥脱,多见于体弱的乳儿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者。
3、实验室检查:可作假膜直接涂片,查找白喉杆菌或细菌培养。有
条件者,可作锡克试验及荧光免疫测定抗体的存在,有助于诊断及治疗。
1、本病的发生有内外二大成因,内因是素体阴虚,肺胃常有蕴热,
外因是秋冬气候干燥,疫疠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二径,邪热上熏
咽喉,腐蚀喉膜,则咽喉肿痛,白膜布生。初期邪毒在表,故有发热恶
寒。白喉疫疠邪毒为燥火之邪,燥则伤肺,引起阴虚;邪毒炽盛,正气
不支,则变生多种危象。
2、本病的辨证应辨别证之轻重。轻者,白膜范围不大,仅局限于
咽部,色白,虽咽喉肿痛,咳声如犬吠,但呼吸仍畅顺,四肢温暖。重
者,白膜范围大,迅速蔓延至喉关内外,甚则侵至悬雍垂及上腭部,膜
之色由白色转为灰白色或灰黄色,颜色愈深则病情愈重。若患儿出现呼
吸困难,颜面发青或精神萎糜,面色灰白,头面汗出,四肢不温,脉律
不整或数疾者,均为重证危证。
3、本病治疗的总原则:一般均采用养阴清肺,兼以辛凉宣肃为主要
治则。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风热疫毒
[证见]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全身不适,咽部红肿,附有假膜,
不易拭去。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辛凉透达,清热解毒。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10克,
桑叶10克,野菊10克,土牛膝10克,玄参10克,桔梗8克,山豆根10克,
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高热者,加板蓝根15克、生石膏30克。咽
肿痛甚者,加浙贝母10克、赤勺10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2)清解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羚羊清肺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银花白喉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金银花藤、一点红各15克,土牛膝、山大颜各30克。水煎
浓缩为30毫升,1次服下,每日2~3剂。
阴虚燥热
[证见] 咽部红肿,喉间干燥,喉部有假膜,色灰白或灰黄,甚
则侵及悬壅垂和上腭部,口气臭秽,发热口渴,咳声嘶哑或如犬吠。舌
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肺,泄热解毒。
[方药]
1、主方:养阴清肺汤(郑海涧《重楼玉钥》)加减
处方:生地黄10克,麦冬10克,玄参1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
川贝母6克,板蓝根15克,土牛膝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音哑者,
加木蝴蝶3克、蝉蜕10克。咽部假膜多者,加马勃10克、射干10克。
2、中成药
(1)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口服,1~2岁每次5毫升,3~6岁每次6
~8毫升,7~10岁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2)清喉咽合剂,含服,第一次10~15毫升,以后每次5~10毫升,
每日4次。
(3)玄麦甘桔冲剂,口服,每次10克,每日3~4次,开水冲服或含
服。
3、单方验方:抗白喉合剂(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
处方:连翘、黄芩各18克,鲜生地黄30克,玄参15克,麦冬9克。
水煎至60毫升,为1日量,分4次服。
疫毒攻喉
[证见] 壮热面赤,咽痛明显,假膜延至咽喉深部,声音嘶哑,
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喉间痰鸣,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烦躁不安。
舌质红或紫黯,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 泻火解毒,涤痰通闭。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减
处方:黄连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山栀10克,土牛膝15克,
竹沥10毫升(冲),礞石1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2剂。喉间
痰鸣者,加贝母10克、大青叶15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克(后
下)、玄明粉10克(冲)。
2、中成药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三黄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
(2)牛黄清胃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六神丸,口服,1~3岁每次1~3粒,4~8岁每次5~6粒,9~12
岁每次8粒,每日3次。
(4)新癀片,口服,每次1~2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雄黄丸(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处方:雄黄30克,郁金30克,巴豆14粒(去皮、油)。以上三味
共研细末,蜜糊为丸,如绿豆大。6个月~1岁每次服0.2克,1~3岁每
次0.5克,4~7岁每次1克,8~14岁每次1.5克;每日服1~2次。
疫毒攻心
[证见] 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面汗出,心烦不
眠,脉数无力或结代,甚则四肢不温,呼吸浅促,脉微欲绝。
[治法] 益气养心,温振心阳。
[方药]
1、主方: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丹参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2剂。脉息不整者,加西洋参5克(另炖)。脉沉细者,
加熟附子6克(先煎)。四肢不温,汗出不止者,加高丽参3~5克(另
炖)、黄芪15克、龙骨、牡蛎各15克(先煎)。
2、中成药
(1)生脉饮,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2)四逆汤,口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
(3)人参精口服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宁心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人参9克,麦冬9克,生地黄15克,酸枣仁9克,桂枝6克,
瓜蒌皮9克,夜交藤20克,丹参15克,炙甘草9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
每日1~2剂。小儿量酌减。
1、外治法
(1)巴豆(去壳研成细末)与朱砂各0.5克,置于普通膏药中心,
贴于患儿两眉之间,经8小时后除去,只贴1次。膏药去除后局部皮肤
发出红斑,继之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涂以10%龙胆紫,日后自愈。
(2)蜗牛1个,冰片90毫克。将蜗牛去壳烧存性,加冰片共研细
末,吹喉、适用于喉白喉。
(3)熟巴豆4粒,生巴豆3粒,去油研末吹喉,每次用0.2克。适
用于喉白喉。
(4)大蒜数个,捣烂用油纱布两层包裹,压成饼状,选敷于印
堂、合谷、阳溪、径渠、曲池、人迎等穴。每次只选1~2穴,并刺双
少商穴出血,1日1次,连用数天。
2、针灸疗法取少商、尺泽、合谷三穴,用泻法。咽喉肿闭甚者,
加大椎、鱼际、太冲。
3、饮食疗法
(1)红苋菜根汤:红苋菜根20~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
数剂。
(2)马齿苋饮:马齿苋30~60克,白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连服5~6剂。
(3)蒜头饮:独头蒜1个,捣烂蒜头,加红糖适量调味,温开水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冲服。每日1剂,连服4~5剂。
(4)红萝卜汤:红萝卜适量,煎水代茶饮服,每日1剂,连服数
剂。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白涩症
疾病科属 眼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白涩症指自觉患眼沙涩不爽,甚则视物昏朦,白睛赤丝细脉,病情
缓慢而迁延。与西医学之慢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相似。
l、自觉眼常干涩灼热不爽,频频眨目,眼易疲劳,常以夜间或阅
读书物而加重,久则视物昏朦。检视眼部,白睛不红不肿,或见淡赤血
络,或眦角有少许白色眼眵,胞睑内面微见赤丝细脉,粟粒颗颗。或于
裂隙灯下可见细小星翳,肉眼则未能看到,荧光素呈点状染色。
2、本病须与椒疮、聚星障相鉴别。椒疮病变位于上睑内面,表面
粗糙不平,赤脉模糊,并见红色颗粒及半透明小泡,聚星障则指黑睛上
星翳互相融合,肉眼亦可见,裂隙灯下更加明显。
本病有因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之不彻底,致邪热内恋,或表邪客
肺久而不解,郁而成热;有因饮食不节,恣食辛燥炙煿,致脾胃运化失
常,湿热内阻;有因脾肺两虚,或患眼疾过服寒凉,郁遏清阳之气,不
能通达于目。热病伤阴,肺阴不足,使白睛失润;或肝肾阴虚,阴精不
足,目失濡养。此外不注意眼部卫生,过用目力,应配戴眼镜而不配戴,
经常熬夜,生活起居无规律,或长久风沙烟尘刺激,也可造成此病。
本病须根据局部与全身情况分清实证、虚证。邪热留恋或脾胃湿热
时,眼涩痛,白睛微红,有少许眼眵,属实热证。肺阴不足时,眼干涩
畏光,久视易疲劳,咽干舌燥;脾肺虚弱时,眼干涩羞明,视物疲劳,
体弱神疲;肝肾阴虚时,眼干涩畏光,泪少,视物欠清,腰膝酸软,头
晕耳鸣。治疗原则是实证宜清热祛湿,虚证宜养阴益气。此外本病迁延
日久而致气血瘀阻,脉络不畅,见眼涩痛明显,睑内及白睛红赤显著,
赤脉粗大而迂曲者,需加强应用活血祛瘀法。
本病乃属慢性外障眼疾,除眼部症状外,应根据全身情况辨证论治,
内服中药是相当重要的,同时配合一定外用药。
邪热留恋型
[证见]暴风客热治不彻底,致使眼干涩不爽,有异物感或眼微痒,
有少许眼眵,畏光流泪,睑内及白睛轻度红赤,全身症状不显。
[治法]清热利肺。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方药]
1、主方:桑白皮汤(傅仁宇《审视瑶函》)加减
处方:桑白皮12克,地骨皮12克,黄芩9克,菊花9克,黄连6克,
桔梗9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赤芍15克,防风9克,白芷9克,甘草
6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夏桑菊冲剂,冲服,每次l包,每日3次。
(2)野菊花冲剂,冲服,每次l包,每日3次。
脾胃湿热型
[证见]眼干涩隐痛,眦帷时有白色泡沫状眼眵,睑内可见粟粒样小
泡,胞睑重坠感,白睛污浊不清,病程持久难愈。全身可见口臭口粘,
便溏不畅,溲赤;苔黄腻。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
l、三仁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杏仁9克,白蔻仁9克,薏苡仁12克,法半夏9克,滑石15克,
通草9克,泽泻9克,竹叶9克,厚朴9克,绵茵陈12克,黄芩9克,赤芍
12克。水煎服,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金菊五花茶冲剂,冲服,每次l包(或l块),每日2~3包。
(2)广东“王老吉”凉茶,冲服,每次l包,每日l~2次。
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型
[证见]眼干涩疼痛,畏光泪少,久视易疲劳,白睛微红赤,或黑睛
星翳,频频眨眼,咽干。舌苔少,脉细。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
l、主方:十珍汤(傅仁宇《审视瑶函》)加减
处方:知母12克,地骨皮12克,生地黄20克,赤芍12克,当归9克,
天冬12克,麦冬12克,牡丹皮12克,白蒺藜9克,白芷9克,蝉蜕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
(1)麦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2)扶正养阴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2次;片剂每次
5片,每日3次。
脾肺虚弱型
[证见]眼干涩羞明,视物易疲劳,白睛不红或微赤;全身体弱乏力,
面色不华,或咳嗽痰多色白,口淡,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补气健脾,理气化痰。
[方药]
l、主方:香砂六君子汤(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加减
处方:木香6克(后下),砂仁9克,党参15克,白术9克,茯苓15克,
法半夏9克,黄芪15克,陈皮6克,炙甘草9克,防风9克,白芷9克,水
煎服。
2、中成药
(1)香砂六君丸(片),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8片,
每日2~3次。
(2)参苍白术散,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肝肾亏损,阴血不足型
[证见]眼干涩畏光,泪少,视物欠清,频频眨眼,白睛微红,或黑
睛星翳稀疏;全身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寐多梦。舌苔薄少,脉
细弱。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方药]
l、主方:杞菊地黄丸(董西园《医级》)合明目地黄丸(傅仁宇《审
视瑶函》)加减处方:熟地黄30克,山萸肉9克,牡丹皮9克,茯苓12克,
泽泻9克,枸杞子9克,当归9克,决明子9克,五味子6克,白芍12克,
柴胡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杞菊地黄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2)滋肾宁神丸,口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3)洋参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当归黄芪汤(黄淑仁《眼病的辨证论治》)
处方:当归12克,炙黄芪25克,决明子12克,谷精草10克。水煎,
一日内分2次温服。
上方适用于浅层角膜炎。若舌尖红、心烦、失眠、健忘者,加麦冬
10克、酸枣仁10克、远志4.5克。大便秘结者,加柏子仁10克,火麻仁
10克。
(四)外治法
1、可用黄连西瓜霜眼药水、千里光眼药水、外障眼药水点眼。
2、症状较重时,可用鱼腥草注射液或银黄注射液0.5~l毫升作结
膜下注射,每2~3日1次。
(五)其他疗法
l、饮食疗法
(1)淮山沙参猪瘦肉汤:淮山药30克,沙参20克,猪瘦肉100克,冰
糖适量。将淮山药、沙参洗净,猪瘦肉切块,入锅中加4碗水,煎至1碗,
加入冰糖溶化服食。
(2)玉竹粥:玉竹15~20克(鲜品用30~60克)粳米60克,冰糖适量。
先将新鲜玉竹去须切细,加水煎汤取汁,或用干玉竹煎取浓汁后去渣,
人粳米,加适量水煮为稀粥,放人冰糖溶化后服食。
2、预防调护
(1)积极治疗暴风客热、天行赤眼,防止转变为本病。
(2)注意眼部卫生,使用目力宜适当,尽量避免熬夜,加强生活规
律性,改变不良习惯和嗜好,注意调节饮食。
(3)有屈光不正者,须配戴合适眼镜。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白屑风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白屑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油腻、潮红、脱
屑、自觉瘙痒。因其有白屑脱落,故名。发生于面部者,古医籍称之为
面游风。本病西医称火脂溢性皮炎。
1、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其次为出生后2~3个月内的婴
儿。
2、皮疹好发于头皮、颜面(特别是额部、眉弓、鼻翼旁沟等外)、
耳后、胸骨前、肩胛间、腋窝、外阴等部位。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
严重者可泛发全身。
3、皮疹有干性与湿性之分。干性者呈糠秕状脱屑,可累及整及头
皮,鳞屑略带油腻性而干燥,易于脱落,脱后又生;其下皮肤常轻度潮
红,日久常伴头发稀疏脱落。湿性者皮疹为略带黄色的红斑或淡红斑,
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而边缘不整齐,共上油腻性鳞屑厚积,结成痂皮,
有时可伴有糜烂、渗液,严重者全头皮部均覆有油腻性污秽性鳞屑和痂
皮;日久常伴有头发稀疏脱落,眉毛也可脱落。
4、自觉瘙痒。
5、除婴儿患者多能在数月内痊愈外,成人患者病程一般为慢性经
过,易复发,间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白屑风因风热之邪外袭,郁久则血燥,风燥热邪蕴阻肌肤,肌肤失
去濡养所致,表现以干性皮疹为主;或因过食辛辣油腻,以致肠胃运化
失常,蕴湿生热,湿热外犯肌肤而成,表现则以湿性皮疹为主。本病的
治疗,应分别予以养血祛风润燥(或佐以清热)和清热利湿,并宜结合
外治法。
血燥型
[证见]皮疹表现为干性,瘙痒明显。舌质红,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
主方:祛风换肌丸(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何首乌、胡麻仁、花粉、白蒺藜各15克,当归、川芎各9克,
威灵仙、石菖蒲、乌豆衣各12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湿热型
[证见]皮疹表现为湿性,自觉瘙痒;常伴有胸闷,食欲不振,便结
或便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
[方药]清热得湿。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合五味消毒饮(吴谦等
《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绵茵陈15~30克,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白蒺藜各15克,
山栀子、山楂肉各12克,生地黄、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
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便溏者,加车前子12克(或车
前昌15克)、泽泻克。纳差者,加布渣叶15克、神曲12克。热盛者,加
白花蛇舌草30克。
2、中成药
⑴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外治法
1、用颠倒散洗剂外搽,或用5%硫黄霜外搽。
2、痂皮多者,外搽5%硫黄软膏。
3、头皮鳞屑多而痒者或头皮油腻者,用颠倒散冲水(宜用温水)
洗头,或用茶仔饼煎水洗头。
1、针灸疗法
⑴体针常选用风池、风府、承山、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每次取3~4个穴位,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
1次,10次为一疗程。
⑵耳针常取穴肝区、脾区、肾区、内分泌、肾上腺等,每次取2~3
个穴位,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也可埋针或贴耳珠。
⑶穴位注射法:取上述体针或耳针穴位,每次2个穴位,用丹参或
当归注射液,得针感后耳穴每穴注入0.1~0.2毫升,体穴每注入0.5~1毫
升,徐徐推入,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预防调护
⑴少食糖类、脂肪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多吃蔬菜、水果
等。
⑵避免用力搔抓,不宜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涤。
⑶选用硫黄洗发膏或硫黄香皂洗头,用茶仔饼煎水或选用含茶仔的
洗发精洗头,都具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白淫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白淫是指尿液中混挟精液,或排尿后有精液流出的疾患。
1、凡是小便中混挟精液,或排尿后尿道口有精液流出者,可诊断
为本病。
2、本病应与遗精、滑精、尿浊、膏淋、逆行射精相鉴别。此外,
在性欲冲动时,有少量的液体流出,属生理现象,不属于本病。
白淫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高年久病亏耗,或因房劳太过,忍精
不泄,手淫频繁,生育过多,皆可损伤肾精肾气。肾阴不足,则虚火妄
动,扰乱精室,以致精随尿出;肾阳不足,则封藏失职,精关不固,使
精随尿漏。或因过嗜烟酒,肥甘厚味,以致气郁生湿,湿蕴生热,湿热
下注,扰动精室而成白淫。
辨证首先辨虚实。实证有湿热下注型;虚证有肾气不固型和阴虚火
旺型。湿热下注型,伴有口苦咽干、小便短赤等。肾气不固型,伴有腰
痛,形寒肢冷、精神不振等。阴虚火旺型,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
总的治法是补肾气,滋肾阴,清热利湿。
湿热下注型
[证见]尿后尿道口有米泔样或糊状浊物,滴沥不断,小便短赤,
尿液混浊,尿道热涩刺痛,睾丸肿胀,阴囊湿痒,口苦咽干,胸闷院痞,
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
1、主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处方参见“遗精”湿热下注型。
2、中成药
(1)分清五淋丸,口眼,每次9克,每日3次。
(2)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肾气不固型
[证见]尿后有精丝流出,尿液不清,小便频数或夜尿频多;面白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少华,精神不振,头眩耳鸣,腰痛,形寒肢冷,小腹拘急。舌质淡红,
苔白,脉沉细,两尺尤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摄精关。
[方药]
1、主方:大菟丝子丸(吴澄《不居集》)
处方:菟丝子12克,补骨脂12克,鹿茸9克(溶化),肉苁蓉15克,
续断12克,牛膝12克,附子9克,肉桂6克(冲服)。水煎服两次分2次
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固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秘真丹,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阴虚火旺型
[证见]尿后尿道口有赤色浊物滴出,小便短少而黄,尿液不清,
阳强易举,举而不坚;咽干,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颧红唇赤,五心烦
热,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固肾涩精。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
处方参见“遗精”阴虚火旺型方药
2、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
(2)杞菊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
(3)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
1、针灸治疗
(1)体针:取气海、三阴交、老室、肾俞穴。针用补法。阳虚明
显或病程较久者,应配合灸法。
(2)耳针:可取精宫、内分泌、神门、心、肾,每次取2~3穴,
用轻刺激,留针3~5分钟。
2、饮食疗法
(1)韭子糯米粥;韭子1000克,糯米2000克,水17000克,煮如粥,
取汁6000克,分3~6次食。适用于肾气不固型白淫。
(2)山药海蛰皮粥:山药50克,海蛰皮30克,粳米50克,煮粥食。
每日1~2次。适用于阴虚火旺型白淫。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百合病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百合病是一种精神恍惚、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和食欲时好时差,
以及口苦、尿黄、脉象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常见于西医的癔病、
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临床以精神恍惚不安、默默无语、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
如寒无寒、食欲或差或好等莫可名状为自觉症状,常兼有口苦、尿黄、
脉细数等。临床上可能有一日数变其症状的特点。2、多继发于急性热
病之后,或因在较长时期内情志失畅而发病。3、本证应注意与郁证、
不寐、癫证等的鉴别。
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外感热病之后余热留恋,心肺阴虚,
或忧思抑郁,情志不遂,久之耗伤阴血而致成病。
本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但总以精神恍惚不宁,坐卧、行动、
语言、饮食均不能自主为特征。阴虚内热的百合病,更以口苦、尿黄、
脉微为必具的症状和体征。本病多属正虚邪恋,既不任攻伐,又虚不受
补,用药失当,往往吐利毕至。因此选方用药,应以补虚不碍邪,去邪
不伤正为基本原则,以甘润、甘平、甘淡为治疗大法。常用百合为主药,
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故其治疗可在专方基础上,随证施治,以期不离
不泛。
阴虚内热型
[证见] 精神、饮食、行动异于常人,如沉默少言,欲睡
不能眠,欲行不能走,饮食不能吃,寒热似有似无,精神恍惚心烦,或
自言自语,口苦,尿赤。舌红,脉微数。
[治法] 清心润肺
[方药]1、 主方:百合地黄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处
方:百合、生地黄各30克,生牡蛎20克,花粉、石斛、糯稻根各15克,
知母12克,浮小麦30克,甘草6克。水煎服。2、单方验方:甘百栀地汤
(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炙甘草9克,浮小麦30克,肥大枣7枚,炙百合12克,生
地黄15克,首乌藤18克,鸡子黄2个(分冲),栀子6克,淡豆豉12克,
莲子芯3克,郁金12克,菖蒲9克。水煎服。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痰热内扰型
[证见] 精神、行动、饮食皆失常态,头痛而胀,心中懊脓,
卧寝不安,面红,舌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
[治法] 清化痰热
[方药]
1、主方:黄连温胆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处方:黄连1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竹茹2克,枳实9克,
茯苓12克,知母10克,括蒌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头痛者加菊花12克,热盛伤阴者加百合、生地黄各20克。
2、 单方验方:
除痰安寐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
处方:北柴胡、法半夏、炙青皮、枳实、龙胆草、栀子各10克,
淡枯芩、竹茹各12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礞石30克
(先煎),合欢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水煎服。
心肺气虚型
[证见] 精神、行动、饮食皆若不能自主,自汗,头昏,短
气,乏力,少寐或多寐而睡不解乏。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
[治法] 益气安神。
[方药]
1、主方:甘麦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合生脉散(李杲
《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浮小麦30克,大枣5枚,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
6克,百合20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龙齿(先煎)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 单方验方:
⑴明志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
处方:石决明、草决明各30克,远志、蝉蜕、生牡蛎、川芎、蒺藜
各15克,菊花25克,荷叶10克。水煎服。⑵柔意汤(许成吉等《中国中
医秘方大全》)处方:炙甘草、大枣、白芍各6克,淮小麦、牡蛎各30
克,百合、生地黄、龙齿、黑芝麻各12克,麦冬、柏子仁、竹茹、合欢
皮各9克,陈皮2.4克。水煎服。
1、饮食疗法
⑴百合鸡蛋糖水:百合30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先将百合煲熟,
后加入鸡蛋和白糖,蛋熟即可服食。
⑵糯米小麦粥:糯米、小麦各50克,共煲成粥,加白糖调味服食。
以上二方适用于各型百合病。
2、预防调护
⑴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患病应及早积极治疗。
⑵多向病人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说服、开导,以消除患者的疑虑或
紧张。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半月板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损伤半月板损伤是常见的膝部损伤之一,又称为膝关节半月软骨
损伤,多见于青年人。
1、多数患者有膝关节扭伤史。
2、受伤当时膝关节有撕裂感及响声,即发生剧痛,关节肿胀,屈
伸活动功能障碍。
3、膝关节活动痛,以行走和上下楼时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膝部
打软腿及绞锁现象。
4、伸屈膝关节时,膝部有弹响声。
5、检查时可发现股四头肌萎缩,膝关节间隙有压痛,膝关节不能
过伸或过屈。
6、半月板弹响试验(麦氏证):患者仰卧,充分屈髋屈膝,检查
者一手握住足部,一手置于膝部,先使小腿内旋内收,然后外展伸直,
再使小腿外旋外展,然后内收伸直,如有疼痛或弹响者为阳性。患者
大多数为阳性。
7、研磨试验:患者俯卧位,患膝屈曲90°,检查者在足踝部用力下
压并作旋转研磨,在某一体位有痛感时为阳性。部分病例可阳性。
8、必要时作膝关节空气造影、碘溶液造影或关节镜检查。
1、引起半月板破裂的外力因素,有撕裂性外力和研磨性外力两种。
撕裂性外力,发生在膝关节半屈曲状态下一步的旋转动作,股骨牵动侧
副韧带,韧带牵拉半月板的边缘部而发生撕裂。研磨性外力多发生在外
侧半月板,尤其是先天性盘状半月板,在关节内占的位置大,又不灵活,
容易长期受到关节面的研磨,而发生损伤。
2、半月板损伤后,络脉随时之受伤,气滞血瘀,致使经络不通,故
早期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数周后虽肿胀消退,但因气血
凝滞,血不荣筋,筋骨失养,故筋肉挛缩萎缩,膝关节不稳,疲软乏力。
膝关节在伸屈过程中,由于破裂的半月板的前端或后端,被嵌挤于股骨
与胫骨关节面之间,故可出现关节交锁和弹响。
理筋手法
1、急性损伤者,治宜解除交锁,消肿止痛,宜先作一次理筋手法。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嘱患者仰卧,放松患肢,术者一手捏住膝部,拇指轻轻揉按痛点,另一
手握住踝部,徐徐屈伸膝关节,并轻轻内外旋转小腿,直至交锁症状消
失。以后每日在患膝上下以揉、搓手法按摩1~2次,每次15分钟,以局
部温热舒适为宜。
2、中期及慢性损伤者,治宜养血活血、舒筋活络,可每日作1次局
部按摩。术者先用拇指按压关节间隙的痛点,使有痛感,并配合点穴法,
点穴可选取风市、血海、梁丘、膝服、阳陵泉、阴陵泉等穴,每穴2~
3分钟,每次取穴3~5个,然后在患膝上下作推揉拿捏手法。
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⑴ 主方:活血止痛汤(赵竹泉《伤科大成》)
处方:当归12克,川芎6克,乳香6克,苏木6克,红花5克,没药6克,
地鳖虫9克,三七3克,赤芍9克,陈皮3克,落得打6克,紫荆藤9克。水
煎服,每日1剂。
⑵ 外用方:消瘀膏(广东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
处方:大黄1份,栀子2份,木瓜4份,蒲公英4份,姜黄4份,黄柏6
份。共研细末,用水、密糖各半,调敷患处。
⑶ 单方验方:半月板伤一号外敷药(郑怀贤《伤科诊疗》)
处方:黄柏15克,合欢皮15克,白及15克,续断15克,千年健15克,
萆薢15克,甜瓜子9克,土鳖虫9克,牛膝9克,檀香9克,赤芍6克,川红
花6克。共研细末,用开水和蜜糖少许调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
2、 中期用慢性损伤者治法:养血活血,舒筋活络。
⑴ 主方:壮筋养血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芷9克,续断12克,红花5克,生地黄
12克,牛膝9克,牡丹皮9克,杜仲9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⑵ 外用方:骨科外洗二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桂枝15克,威灵仙15克,防风15克,五加皮15克,细辛10克,
荆芥10克,没药10克。煎水外洗患膝。
⑶ 单方验方:半月板伤二号外敷药(郑怀贤《伤科诊疗》)
处方:白及15克,合欢皮15克,骨碎补15克,黄芪15克,续断9克,
紫河车9克,千年健9克,茯苓9克,白芍9克,苏木9克。共研细末,用
开水和蜜糖少许调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
3、 后期治法:温经通络,补肾壮筋。
⑴ 主方:补肾壮筋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
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9克。水煎服,每日
1剂。
⑵ 外用方:熨风散(陈文治《病科选粹》)
处方:羌活、白芷、当归、细辛、芫化、白芍、吴茱萸、肉桂各等
量,连须赤皮葱适量。药共为末,每次取适量的药末,与适量的连须赤
皮葱捣烂混和,醋炒热,布包,热熨患处。
⑶ 单方验方:半月板伤三号外敷药(郑怀贤《伤科诊疗》)
处方:紫河车30克,白及30克,土鳖虫30克,儿茶15克,血竭15克,
丹参15克,骨碎补15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象皮12克,茯苓9克,
牛膝9克。共研细末,用开水和蜜糖少许调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
固定方法
急性损伤者,手法解除交锁后,用夹板或长铁丝托固定。若半月板
前角及中部损伤可固定于伸膝位,后角损伤固定于屈膝10°位,并禁止下
床活动。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练功活动
急性损伤者,伤后3~5天肿痛稍减后,开始进行股四头肌舒缩锻炼,
防止肌肉萎缩。3周解除固定后及慢性损伤者,则应加强股四头肌锻炼,
并逐步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和步行锻炼。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胞轮振跳
疾病科属 眼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胞轮振跳指上胞或下睑不能自控地搐惕瞤动,俗称眼皮跳或眼眉跳。
临床多见于成年人。若偶尔发生,不心治疗,可以自愈;若跳动过频或
久跳不止,则须调治。本病与西医学之眼睑痉挛相似。
上胞或下睑跳动,时疏时频,不能自控。一般过劳、久视、睡眠不
足时跳动更加频繁,休息之后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胞睑跳动严重者,
连同半侧面部肌肉、眉毛、口角皆瞤动。日久不愈,恐有.偏之变。每
于胞睑振跳时,患者自觉不适,但检查胞睑外观正常。
本病多因气血亏损或久病失调,劳瞻过度,损伤心脾,心脾两虚,
筋肉失养而 动。变有因肝脾血虚,日久生风,虚风内动,牵拽胞睑而
振跳。本病发病于胞睑,与心肝脾关系密切。辩证以虚证为主。胞睑振
跳,劳累加重,心烦失眠,食少神疲者为心脾血虚。胞睑振跳不休,不
能自控者为血虚生风。治疗原则是补养心脾,养血熄风。
心脾血虚型
[证见] 胞睑振跳,时疏时频,劳累加重;每兼心烦失眠,怔忡健
忘,食少体倦。舌淡,脉细弱。
[治法] 补养心脾。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神12克,当归12克,远
志9克,龙眼肉12克,白芍15克,僵蚕9克,全蝎9克,鸡血藤30克。水煎
服,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归脾丸,口服,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或合补
中益气丸同服。
血虚生风型
[证见] 胞睑振跳不休,或与眉、额、面、口角相引,不能自控;
每兼头晕、面色不华,经来量少色淡。舌淡,脉细。
[治法] 养血熄风。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主方:当归活血饮(傅仁宇《审视瑶函》)加减
处方:黄芪30克,熟地黄30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川芎9克,天
麻9克,钩藤9克,僵蚕9克,全蝎9克。水煎服,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人参养营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⑵当归补血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
1、 针炙疗法
⑴针刺:取穴睛明、瞳子髎、攒竹、丝竹空、承泣,四白、凤池、
地仓、颊车、足三里、昆仑等穴,用平补平泻法。
⑵胞睑周围按摩,或用梅花针叩刺振跳周围穴位。
2、 饮食疗法
⑴猪心当归汤:猪心300克,当归6克,黑豆12克,香茹6个。将猪心
切成两块,洗净后用热水烫过,再用6杯水煮。去除泡沫和浮油,放入浸
好的黑豆,加少许姜,以文火煮1小时。当归另外用2杯水煮成1杯,再放
入猪心汤内,加入香茹,用中火煮半小时便可。
⑵参芪白莲汤:人参6克,黄芪30克,大枣15枚,白莲子(去心)60
克,粳米60克。先将人参、黄芪加清水用文火先煮取汁,与大枣、莲子、
粳米同煮为粥。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胞生痰核
疾病科属 眼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起核性硬结,逐渐长大而不红不痛的慢性外障
眼病。一般病程较长,且易复发。相当于西医学之霰粒肿。
1、本病初起多无自觉症状。检查在胞脸可见或角及米粒大或黄豆
大之硬结,皮色如常,按之不痛,与皮肤不粘连。翻转胞睑时,可见暗
红色或灰蓝色隆起。少数能自行消散,若日久不消,逐渐长大,隆起硬
结,则有胞睑重附、胀涩、异物感。有时在胞睑内自助行穿破而愈,或
形成肉芽增生。少数向皮肤面穿破。
2、本病须与针眼相鉴别。后者病程急,局部红肿焮痛起疖肿,化
脓后有脓点,溃后自愈。若脓头不溃破,可转为本病。名本尊若感受外
邪,则局部红肿疼痛变为针眼。
3、本病多为单发或多发。若发生于小儿且反复发作者,应排除是
否为痨瘵。若系老年人,术后复发,且迅速增大者,须注意排除癌变。
本病多因恣食炙煿,脾胃蕴热生痰,痰热互结,阻滞经络,致气血
受阻,隐起于胞睑内而成。也有因胞睑内针眼未成脓而局限,或脓虽成
而不溃破均可转为本病。
本病病发于胞睑,在脏属脾,多为实症。证见胞睑起硬结,为脾胃
痰湿内蕴;若局部微红稍痛为兼有热。治疗总的原则是化痰散结,必要
时手术。
痰湿阻结型
[证见] 小者无任何自觉症,较大者有胞睑重坠感,异物感,胞睑
起硬结。舌苔薄白,脉缓。
[治法] 化痰散结。
[方药]
1、主方:化坚二陈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陈皮8克,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天花粉12克,白僵蚕(炒
)10克,黄连8克,浙贝母15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水煎服,复渣再
煎服,每日1剂。若局部红痛,加黄芩12克、金银花12克。硬结大而未溃
者,加皂角刺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体虚或小儿患者反复发作,
加太子参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纳欠佳者,加鸡内金10克、麦芽15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8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克。
2、中成药
⑴内消瘰疬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⑵王海瘿瘤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痰热阻结型
[证见] 胞睑硬结胀痛,有异物感,皮色微红,脸内相应部位色紫
红,甚则溃破。舌红苔黄白,脉滑。
[治法] 清热散结。
[方药]
主方:清胃汤(傅仁宇《审视瑶函》)加减
处方:石膏20克,黄连8克,连翘10克,当归尾10克,荆芥10克,防
风10克,黄芩12克,枳壳10克,浙贝母15克,皂角刺10克,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1、局部湿热敷,或内服药渣再煎澄清液热敷。
2、紫金锭调外障眼药水或冷开水,外涂患处皮肤。也可用生南星末
加少许冰片,调水成糊状,频涂患处皮肤,以上二药切勿涂入眼内。
3、急性子南星糊状油剂急性子、生南星各等份,各研成极细末后混
匀,用麻油适量调成糊状,涂于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1次。并用热水
袋或热毛巾敷患处,每日有次,每次15-20分钟。
4、若肿核较大,患者内服中药有困难,宜行刮除术。
1、针炙疗法参见“针眼”针炙疗法(1、3)
2、饮食疗法参见“针眼”饮食疗法
3、预防调护参见“针眼”预防调护。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8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暴风客热
疾病科属 眼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暴风客热指平素肺、肝多有积热,外感风热之邪,而突然发生白睛
红肿热痛的一种急性外障眼病。与西医学之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过敏性
结膜炎、假膜性结膜炎、淋病性结膜炎相似。
1、本病发病急,自觉眼突然红肿痒痛,眼眵多,热泪如汤,白睛
红肿,血丝显露,甚至胞睑肿胀。
2、假膜性结膜炎以睑结膜、弯窿部结膜表面形成灰白色不透明假
膜为特点,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过敏性结膜炎是因致敏物质,如动物
蛋白质、花粉、昆虫、食物、药物等引起眼部变态反应性结膜炎,以眼
痒刺痛,眼睑浮肿、结膜水肿为主要症状,分泌物稀。淋病性结膜炎为
一种接触感染,见于成年者因淋病性尿道炎传染,以男性为多;见于新
生儿者因母体淋病性阴道炎之分泌物污染。起病急骤,眼睑及结膜高度
水肿,红赤,有多量黄白色脓液从结膜囊排出;每因合并角膜病变而严
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3、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时,结膜囊分泌物涂片可找到肺炎双球菌、
柯一魏氏杆菌、葡萄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假膜性结膜炎时,分泌物
涂片可找到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杆一魏氏杆菌及某些病毒。淋病性结
膜炎,在分泌物涂片和结膜刮片可见上皮细胞内外聚集成对的革兰氏阴
性(红色)的奈瑟氏淋病双球菌。
本病多因风热之邪,突从外袭,风热相搏,上攻于目,猝然而起。
若素有内热,则症状更为显著。
本病以风、热为主,属实证热证;临证时须分清风、热孰轻孰重。
若风邪为主者,则眼痒痛并作,胞睑、白睛浮肿。若热重于风者,则眼
红赤刺痛,眵多而结,热泪如汤。治疗总原则是疏风清热解毒。
本病必须采用内外合治,方能凑效。
风重于热型
[证见]患眼痒痛并作,羞明多泪,胞睑肿胀,白睛红赤:全身多伴
鼻塞头痛,恶风发热,舌苔薄自,脉浮。
[治法]疏风解表兼清热。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8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l、主方:羌活胜风汤加减
处方:参见“流泪症”之风邪外束型方药。
2、中成药
(1)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2)午时茶,煎服或冲服,每次l块或1袋。
(3)消炎散结片,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
热重于风型
[证见]患眼赤痛较甚,眵多粘结,胞睑红肿,白睛红赤较甚;每见
口渴尿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兼疏风。
[方药]
l、主方:泻肺饮(黄岩《眼科纂要》)加减
处方:石膏30克,知母12克,桑白皮12克,黄芩12克,栀子9克,
连翘9克。枳壳9克,羌活9克,防风9克,赤芍12克,大黄9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参照“针眼”中成药。
风热并重型
[证见]患眼肿痛刺痒,泪多眵结,胞睑红肿,白睛壅肿红赤。头痛
鼻塞,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怯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药]
l、主方:防风通圣散(刘完素《宣明论方》)加减
处方:荆芥9克,防风9克,石膏20克,黄芩9克,连翘9克,栀子9
克,桔梗9克,赤芍15克,滑石15克,大黄9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参照“针眼”中成药。
热毒壅盛型
[证见]患眼红赤肿痛严重,眵多色黄粘稠,胞睑高度红肿,白睛高
度水肿、红赤,或有灰白色假膜;每伴发热头痛。舌红苔黄。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
l、主方:五昧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合黄连解毒汤(王焘《外
台秘要》)加减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2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
丁15克,黄芩9克,黄连9克,大黄9克,栀子9克,防风9克,白芷9克,
赤芍15克。水煎服,每日2剂。
病情严重,伴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时,可结合应用抗菌素。
2、中成药
(1)穿心莲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
(2)清开灵口服液,每次2~3瓶,每日2~3次。或用清开灵注射液30
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静脉点滴。
3、单方验方:祛风清热汤加减(赖锦端验方)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9克,蒲公英15克,黄芩12克,赤芍15克,
防风9克,白芷9克,桑白皮12克,夏枯草12克。水煎服,复渣再煎服,
每日l剂。
若胞睑浮肿、眼痒明显者,加薄荷6克(后下)。蝉蜕9克。胞睑肿胀,
眵多硬结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黄连9克。有假膜者,加重解毒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8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药用量,并酌加绵茵陈15克、苍术12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后下)、
玄明粉9克(冲)。黑睛出现星翳者,加龙胆草9克、柴胡9克。分泌物粘
胶者,加土茯苓20克。
外治法
l、用20%黄连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每日l~2次。若有假膜,
须先抹净后再冲洗。
2、用蒲公英100克、冬霜桑叶30克煎水熏眼,待冷后洗眼,每日1
~2次。
3、选用清热解毒眼药水点眼:黄连西瓜霜眼药水、千里光眼药水、
外障眼药水,每半小时至l小时点眼1次;待症状减轻,则改为每日4~6
次。
4、以内服药渣再煎取澄清液外敷。
5、红肿较重者,用新鲜野菊花、犁头草、蒲公英、一点红,选 l
~2味洗净捣烂,闭睑外敷,每日l~2次,每次15分钟。
6、必要时加用抗菌素眼水点眼。
7、婴儿患者可用人乳直接滴入患眼,每日5~6次。
l、针刺疗法
(1)针刺:取攒竹、丝竹空、睛明、瞳子骸、合谷、曲池、太阳、
外关、少商穴。风重于热者,泻太阳、外关、少商为主;热重于风者,
泻合谷、曲池为主;均配合眼周穴位。太阳、合谷若点刺出血,效果更
好。
(2)耳针疗法:取眼、目1、目2,肝,或于耳尖放血。注意严格消
毒。
2、挑治疗法
在肩胛间找敏感点挑治,或在大锥穴及其两侧5分处选点挑治。
3、饮食疗法
(1)银菊红糖茶: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开水浸泡10分钟,加入
适量红糖,代茶饮。
(2)蒲公英绿豆粥:蒲公英10克,绿豆30克,冰糖适量。先将蒲公
英煎水取汁,以绿豆煮粥,调入药汁、冰糖。
(3)取菊花、夏枯草、桑叶各12克,煎水代茶饮。
4、预防调护
(1)本病有一定传染性,应尽量做好隔离,尤其对假膜性和淋病性
结膜炎。若为过敏所致,必须立即停用致敏物,或嘱其今后勿用。
(2)患病时以局部治疗为至关重要,点眼药水次数不宜过少,切忌
包眼。
(3)忌辛辣煎煿及烟酒,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畅通。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8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奔豚气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奔豚是指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
之奔突,故名奔豚气。西医的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有类似症状者,可
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临床以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主要症状特征。2、发作时,常
伴见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甚则抽搐、厥逆,或少
腹有水气上冲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热等。
本证主要是由于七情内伤,寒水上逆所致。其上冲之理与冲脉有联
系,因冲脉起于下焦,循腹部至胸中。其病理是由下逆上,而有气、寒、
水之别。气逆多由情志所引起,证候表现亦常有情志不能之状,寒水则
由于阴胜或阳衰而引起。但气、寒、水三者又有密切的联系,水因寒凝,
而寒水之逆又莫不因于气。故理气降逆为治疗本证的主要法则,可根据
证候,结合使用。
肝肾气逆型
[证见] 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惊悸不宁,恶闻人声,或
腹痛,喘逆,呕吐,烦渴,乍寒乍热,气还则止,常反复发作。舌苔白
或黄,脉弦数。
[治法] 平肝理气降逆
[方药]
主方:奔豚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李根白皮15克,黄芩12克,葛根20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
川芎6克,法半夏12克,生姜10克,代赭石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寒水上逆
[证见] 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
白腻,脉弦紧。
[治法] 温阳行水,理气降逆。
[方药]
主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吴茱萸6克,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法半夏12克,生姜9克。水煎服。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崩漏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
崩与漏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互相转化,故概称崩漏。
西医所称的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可分无排卵与有排卵
两型。其中无排卵功血,其临床表现与崩漏相同者,归本病论治。
1、崩漏的临床主证是阴道出血。其特点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
严重紊乱,以此为诊断依据。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而妄行,出血量多,
势急症重如山之崩,或淋漓累月如屋之漏;或崩中漏下交替,也可崩闭
交替,伴见经色、经质的异常。
2、妇科检查,排除因子宫肌瘤,妊娠期出血、产褥期出血以及炎
症所引起的如崩似漏的妇科血证。必要时借助B超或尿妊娠试验,以明
确诊断。
3、实验室检查血分析,以了解贫血程度和排除可能存在的血液病。
必要时,还可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
4、可借助功血的诊断方法。如子宫内膜活体检查多数为增生过长,
基础体温呈单相型,内分泌测定为无排卵改变等,可以更明确诊断为崩
漏。
崩漏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虚(肾虚、脾虚)热、瘀邪损伤冲任,不能
制约经血,以致经血非时妄行。由于崩漏失血耗气,病程日久,导致气
血、阴阳俱虚。又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血。故本病的发生常互为因
果,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实错杂。
崩漏的主证是出血,故辨证时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
舌脉及证候,辨其虚、实、寒、热。一般而言,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
热证多而寒证少。然而,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崩与漏亦
不相同,久崩多虚,久漏多瘀。此外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亦是辨
证的重要参考。如青春期崩漏,多肾虚或血热;育龄期崩漏,多肝郁或
血热,更年期崩漏,则多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生育期及更年期崩漏,
又多挟血瘀。
崩漏的治疗,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
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
一般多采用补气摄血或回阳救逆。也有滋阴固气止血法,常用独参汤、
参附汤或生脉散,以塞流止崩;严重者须输血急救。澄源,用于出血缓
减后,即正本清源,辩证论治,是治崩漏的重要阶段。复旧,用于止血
后调经治本,恢复月经周期,调经促排卵或善后调理。
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崩漏,治则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青春期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论治
崩漏止血后调周期,重在治肾;生育期止血调周期、促排卵,重在治肝
肾;更年期止血善后,重在脾肾。对于更年期崩漏,尤须重视诊刮宫内
膜病理检查,排除宫内膜癌。
肾虚型
[证见] 经乱无期,阴道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如崩,或崩与漏交
替出现。经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多,心烦多梦,
面部黯斑,眼眶黯;或先天发育不良。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左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合生脉散(李杲《内外
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30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15克,菟丝子
20克,鹿胶、龟胶各15克(烊化),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
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水煎服。
如阴虚火旺,去枸杞子、党参,加太子参30克、白芍20克。兼有小
腹痛,经血有块者,去二胶,加失笑散。
2、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滋阴固气汤(《罗元恺论医集·崩漏》)
处方:菟丝子,山萸肉,党参,北黄芪,白术,炙甘草,阿胶,鹿
角霜,何首乌,白芍,川续断。水煎服,每日1剂。
(2)固肾摄血汤(陈慧珍《广西中医药》1989.3)
处方:地黄、枸杞子、山药各12克,蒲黄炭、山萸肉各10克,菟丝
子20克,川续断、党参、北黄芪各15克,海螵蛸18克。水煎服,每日1
剂。
脾虚型
[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崩中与漏下交替反复,经色淡而质稀,
可有血块。面色晄白,气短神疲,甚则两目昏花,面浮肢肿,四肢不温,
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固本止崩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党参35克,炒白术20克,北黄芪30克,熟地黄20克,炮姜10
克,当归12克,炙甘草9克,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何首乌20克,
桑寄生20克,川续断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固冲止崩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黄芪30克,白术、醋柴胡、陈皮炭、仙鹤草、甘草各10克,
党参、芥穗炭、当归、炒川续断各15克,升麻4克。水煎服。
(2)独参汤:红参10~15克,炖服,每日1次。
血热型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时崩时漏,淋漓不止,经色鲜红或深红,
质稠或夹小血块。面赤唇红,口干渴,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夜睡不
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熟地黄各15克,白芍20克,山药30克,川续断15克,黄
芩15克,黄柏10克,甘草9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地榆30克,
麦冬15克,水煎服。
血热致崩漏虚热多,实热较少。加属实热,可去川续断、熟地黄。
女贞子,加焦山栀15克、生藕节30克、贯众20克,以清热凉血止血。热
邪伤阴耗气,失血亦伤阴伤气,故宜适量配以养阴益气之生脉散,以清
热凉血,益气养阴。青春期崩漏患者,常见血热致崩,虚热、实热均有。
临床还有郁热或湿热之邪,导致血海不宁,崩漏不止者,当随证加减。
血瘀型
[证见] 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
又突然暴下不止,继而淋漓不断;经色紫黑有块。伴见下腹痛胀不适,
或痛则下血有块,块出痛减。舌质紫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四乌贼骨
一芦茹丸(《黄帝内经》)加味
处方: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乌贼骨20克,茜草根15克,三七末
3克(冲服),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益母草30克,党参30克,香
附子10克。水煎服。
血瘀致崩漏者,临床并非少见。必须通因通用化瘀止血。如血瘀偏
寒者,可选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汤,以温经化瘀止血,收效甚佳。长期崩
漏不止者,因久崩久漏,离经之血为瘀,必须配以化瘀止血之品。
2、中成药
益母草流浸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三七末3~5克,开水冲服,每日2~3次。
(2)化瘀理冲汤(张达旭《中医妇科验方选》)
处方:蒲黄炭15克,川军炭6克,花蕊石10克,三七10克,茜草根
10克,血余炭6克,每日1剂,水煎服。
若属寒凝血瘀者,去川军炭,加炮姜、艾炭、肉桂。若兼气滞者,
加白芍、橘核。若腹内有包块,或疼痛较剧者,可加三棱、莪术。
1、针灸治疗
(1)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1寸处。先针后灸,留针20
分钟。具有减少血流的作用。
(2)取神阙、隐白穴,艾灸20分钟,血量可减少。
(3)艾灸隐白、大敦(双侧)20分钟。
2、饮食疗法
(1)血热者:取鲜藕适量榨汁饮。
(2)肾虚者:猪腰2个,杜仲30克,核桃肉30克,同煮,饮汤吃肉。
3、预防调护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对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有出血倾向的病者,应及早治疗,
防止病情发展为崩漏。
(2)崩漏患者,应节制房事。
(3)饮食清淡为宜,避食辛热助阳或过于寒凉之品。
(4)暴怒伤肝,,悲哀太过,五志过极化火,均足以导致崩漏,
故宜调和情志,乐观随和。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鼻疔
疾病科属 鼻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部位的疗疮疖肿,即鼻疖肿。
1、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形小根深,坚硬如钉,顶有黄白色脓
点。
2、检查可见一侧鼻前庭内有丘状隆起,周围红肿发硬,顶部可见
脓点;严重者可引起同侧上唇、面部、下睑等处肿胀、疼痛。
3、应注意与鼻疮相鉴别。鼻疳病变范围较广,表现为鼻孔处皮肤
潮红、糜烂、流水、结痂等,故较容易鉴别。
本病多因挖鼻、拔鼻毛等损伤肌肤,风热邪毒乘机外袭而致病;或
因忽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品,以致火毒结聚,循经上犯鼻窍而生。
若火毒势猛,正气虚弱,或早期失治误治,或妄行挤压,则会导致邪毒
走散,入犯营血,内陷心包而成疔疮走黄之证。总的治疗方法是清热解
毒,消疔散肿。
火热邪毒,袭滞鼻窍
[证见]初起鼻尖或鼻前庭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疼痛加剧,有跳痛,
或麻或痒;继则隆起如粟粒样,根脚坚硬,形如椒目。3—5日后,疮顶
现黄白色脓点,顶高根软,自溃脓出。全身见恶寒、发热、头痛不适。
舌质红,苔黄或白,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疔散肿。
[方药]
l、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赤
芍15克,夏枯草15克,桃仁10克。水煎服。
若恶寒发热者,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疼痛较甚者,加当归尾10
克、牡丹皮10克。发热口渴者,加竹叶12克、生石膏15—30克。大便秘
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丸重3克),每次l丸,片剂每
次2—4片,每日2—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银黄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4次。
邪毒炽盛,内陷营血
[证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两眼合缝,头
痛如劈.并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发痉发厥,口渴便秘。舌
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
[治法]泄热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
l、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犀角地黄汤(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黄连15克,黄柏15克,山栀子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
水牛角60克(先煎),生地黄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六神丸,口服,每次10丸,每日3次。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
丸或紫雪丹。
3、单方验方
(1)痈疔百效丸(《张赞医临床经验选编》)
处方:大黄30克,明雄黄30克,巴豆肉9克(略去油)。共捣如泥,
加入乔麦粉、陈醋适量,制丸如绿豆大。每次服10丸,温开水送下。
(2)芩连消毒饮(《名医名方录·顾伯华》)
处方: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山栀10克,制川军9克,野菊花10克,
半枝莲10克,金银花12克,赤芍9克,连翘15克,紫花地丁15克,生甘
草6克。水煎服。脓成者,加苍耳子、桔梗、角针,以透脓泄毒。邪热
伤阴者,去芩连苦寒,加沙参、麦冬、芦根,以甘寒清热,神识昏糊者,
加神犀丹l粒冲服、紫雪散4.5克分三次吞服,或安宫牛黄丸2粒分二次
化服。热毒炽盛者,加广犀角15克、鲜生地60克,以凉血解毒。咳吐痰
血者,加象贝母、天花粉、藕节炭、鲜茅根。高热痉厥者,加羚羊角粉、
钩藤、龙齿。
外治法
1、以内服中药渣再煎热敷患处。
2、紫金锭或四黄散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
3、鼻疔已熟者,可待其自然穿破,也可在消毒后用锋利刀尖将脓
头表面轻轻挑破,以小镊子钳出脓头。切开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
且忌挤压。
1、饮食疗法
(1)绿豆衣芥菜汤:绿豆衣10克。芥菜125克,土获等30克,加水500
毫升,煎水饮服。
(2)野菊花、羊蹄草、犁头草、凉粉草各30—60克,煎水代茶饮服。
2、预防调护
(1)戒除挖鼻、扯鼻毛之不良习惯,根治其他鼻病,保持鼻前孔部
清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禁忌一切挤压、触碰、挑刺、灸法及早期切开引流,以免诸经
火毒相搏,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
(3)忌食辛辣炙煿及腥荤发物,多吃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鼻疳
疾病科属 鼻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鼻疳是指鼻前孔附近皮肤红肿、糜烂、结痂、灼痒,有经久不俞,
反复发作的特点。为鼻科较常见之病,以小儿为多见。相当于西医的鼻
前庭炎。
1、鼻前部疼痛、作痒,鼻内焮热、干痛、异物感。
2、检查可见鼻前孔及其附近上唇皮肤漫肿、潮红、溃烂流水、积
结痂块。
鼻疳发病与肺、脾关系比较密切。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或鼻疾脓涕
浸渍鼻前孔肌肤,外邪引动肺热而发,或因小儿乳食不调,久病虫疾,
致使脾胃不健,运化失职,湿浊内停,湿热上犯而致。
肺经蕴热,风热外袭,瘀滞于鼻,熏灼鼻孔处,则出现粟粒状小丘、
微红。热盛则肿而痛,灼热干焮、结痂。热毒腐灼肌肤溃破,则糜烂溢
出脂水,风盛则痒而燥裂。风热湿邪久郁,肌肤受伤,则皲裂甚而鼻毛
脱落。小儿脏腑娇嫩,易因脾虚湿滞而致病。湿热循经上蒸,壅结鼻窍,
腐蚀肌肤,则鼻窍肌肤糜烂潮红,湿浊灼腐肌肤,久积黄浊厚痂,故流
溢脂水,结黄浊厚颜;因湿性粘滞不易速去,湿热伙留不散,故病情缠
绵,反复发作。总的治疗方法是清肺清脾。
肺经蕴热,邪毒外袭
[证见]鼻前孔皮肤灼热干焮,微痒微痛,皮肤出现粟粒状小丘,继
呈表浅糜烂,溢出黄色脂水,或结黄痂。周围皮肤潮红或皲裂,鼻毛脱
落。全身症状偶有头痛,发热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小儿可见烦
躁哭啼,搔抓鼻部,甚则血水淋漓。
[治法]清热泻肺,疏风解表。
[方药]
1、主方:黄芩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12克,山栀子12克,桑白皮12克,连翘12克,赤芍12克,
桔梗12克,荆芥10克,薄荷6克(后下)。水煎服。
若热毒壅盛,焮热痛甚者,可加黄连10克、牡丹皮12克。
2、中成药
(1)上清丸,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银翘解毒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3次。
脾胃失调,湿热郁蒸
[证见]鼻前孔肌肤糜烂,潮红焮肿,常溢脂水,或结黄浊厚痂,痒
痛。鼻毛脱落,病情反复,缠绵不愈。或可见鼻前孔皮肤皲裂出血,甚
可侵及鼻翼、口唇,鼻窍不适,言谈不爽。小儿可有腹胀,纳呆便溏,
啼哭易怒。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核湿,解毒和中。
[方药]
l、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黄芩12克,萆薢12克,壮丹皮12克,木通12克,滑石15克,
茯苓15克,生苡仁30克。水煎服。
若湿热壅盛者,加黄连10克、苦参12克、土茯苓20克。痒甚者,加
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癣皮15克、地肤子12克。病情缠绵,反复发作
者,加黄芪15克、金银花12克、白术10克。患儿久病虫疾,可酌加使君
子6~10克,或榧子6一10克。
2、中成药
(1)健儿清解液,口服,婴儿每次4毫升,5岁以内8毫升,6岁以上
酌加;成人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2)五花茶冲剂,煎服或冲服,茶剂每次 l~2块,冲剂每次10克。
(四)外治法
1、用内服中药渣再煎水热敷局部。
2、杏仁捣烂,用人乳调敷患处。
3、明矾3克,生甘草10克,煎水外洗。
4、苦参15克,枯矾15克,研末,用生地黄汁适量,调匀徐敷。
l、饮食疗法
(1)灯心柿饼汤:灯心草6克,柿饼2个,以清水适量煎汤。加白糖
调味饮用。
(2)使君子蒸猪瘦肉:使君子6—10克,去壳取出使君子肉,加入瘦
猪肉约100克,捣烂和匀,蒸熟佐膳食用。
(3)独脚金煲猪瘦肉:独脚金15克,瘦猪肉100克,加清水3碗煎至
l碗,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瘦肉。
2、预防调护
(1)劝告病人不可因痒或结痂而用手指挖鼻,有结痂者要待其自脱,
以免加重病情延长病程。
(2)忌食辛辣炙煿及腥荤发物等。对小儿尤应注意调节饮食。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鼻槁
疾病科属 鼻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鼻槁以鼻内干燥、鼻塞、鼻气腥臭、肌膜萎缩、鼻腔宽大为特征。
若鼻气恶臭者,又称臭鼻症。鼻槁是一种发展缓慢的常见鼻病,以女性
为多,且在妇女月经期或怀孕期症状更为明显。本病多发生于干寒地区、
干燥的工作环境,症状在秋冬节季比春夏季节为重。相当于西医的萎缩
性鼻炎。
l、鼻内干燥,甚则鼻咽干燥感,鼻塞,嗅觉迟钝,鼻气腥臭,脓
涕鼻痂多。
2、检查可见鼻内肌膜萎缩,鼻腔宽大,鼻道内有黄绿色脓稠鼻涕
潴留或有黑褐色鼻痂。自幼发病者,可影响鼻部发育而呈鞍鼻,以致鼻
梁宽而平。
鼻槁的病因,内因多以肿、脾、肾虚损为主,外因多为受燥热邪毒
侵袭,以致伤津耗液,鼻失滋养,加之邪灼肌膜,发生脉络瘀阻,肌膜
干枯萎缩而为病。
燥热之邪侵袭,多先伤肺,燥气伤肺,津液受灼,则枯涸不能上承,
致使鼻窍肌膜干萎。邪热伤络,败津伤肌,则鼻涕污秽,痂皮多,时有
血丝涕;若肺肾阴虚,虚火循经上炎,津液被耗,可致粘膜干燥,涕痂
积留,咽干灼热微痛;若肺脾气虚,肺不能输布津液,脾不能生化气血,
使鼻失濡养,清窍干燥,故肌膜枯萎,痂皮受湿热薰蒸,化腐生脓则鼻
涕如浆如酪,鼻气腥臭难闻。治疗上,肺经燥热,宜清肺润燥;若肺肾
阴虚,则宜滋阴润肺;肺脾气虚,则宜补益肺脾,行气逐邪。
肺经燥热型
[证见]鼻内干燥,灼热疼痛较甚,鼻窍内肌膜萎缩,鼻涕污秽,带
黄绿色,痂皮多,或有少许血丝,咽痛咽痒时而咳嗽。舌质红,舌苔少,
脉细数。
[治法]清肺润燥,宣肺散邪。
[方药]
l、主方:清燥救肺汤(喻嘉言《医门法律》)加减
处方:桑叶10克,批把叶12克,杏仁12克,麦冬15克,火麻仁15克,
石膏15克。水煎服。
若鼻干灼热疼痛较甚,加黄芩12克、菊花12克。鼻腔粘膜萎缩甚者,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加沙参15克、首乌15克、当归10克。鼻衄者,加白茅根15克、旱莲草15
克。
2、中成药
(1)二冬膏,口服,每次9—15克,每日2次。
(2)补肺汤、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3)扶正养阴丸,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
次。
肺肾阴虚型
[证见]鼻内干燥,涕痂积留,遇冷则头痛、头昏加重,咽干不适,
咽时微痛。手足烦热,咳嗽痰少,头晕耳鸣,腰酸无力,溲黄而少。舌
质红而干,脉细数。
[治法]滋养肺肾,生津润燥。
[方药]
l、主方:百合固金汤(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太子参15克,生地黄15克,麦冬15克,百合15克,白芍15克,
玄参15克,桔梗12克,白芷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鼻涕腥秽,鼻气秽臭者,可选加桑白皮12克、黄芩12克、冬瓜仁
15克。妇女月经期症状加重者,加泽兰12克、川草10克、五灵脂10克。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
肺脾气虚型
[证见]鼻内干燥,鼻涕如浆如酪,鼻气腥臭难闻。或见食少腹胀,
疲乏少气,大便时溏,唇淡。舌质淡红,脉缓弱。
[治法]补益肺脾,行气逐邪。
[方药]
l、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柴
胡10克,升麻15克。水煎服。
若鼻粘膜溃烂,鼻气腥臭较甚者,加黄柏12克、苦参12克。嗅觉失
灵者.加苍耳子10克、辛夷花10克、白芍10克。鼻粘膜萎缩较甚者,加
丹参15克、赤芍l5克、桃仁10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6—10克,每日3次。
(2)参苓白术散(丸、胶囊),口服,散剂或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
次.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外治法
1、滴鼻 可用石蜡油、复方薄荷油或清鱼肝油滴鼻,也可用蜜糖、
芝麻油加冰片少许滴鼻。
2、洗鼻 将暖生理盐水或暖开水盛于碗盆内,嘱病人低头由鼻将
水吸入,经口吐出,反复多次,可洗净鼻内痂皮及脓涕。每天洗 l—2
次,洗涤后再滴药液,效果更佳。
l、针灸疗法
(1)针刺:取迎香、禾髎、素髎、足三里、肺俞、脾俞等穴。每次
2—3穴,中弱刺激,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艾灸:取百会、足三里、迎香、肺俞等穴。悬灸至局部发热,
出现红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3)迎香穴埋线:将鼻部周围按一般外科原则消毒,铺上小孔巾,
在迎香穴位处局部注射1%普鲁卡因,每侧 l—2毫升:然后用带有肠线
的三角缝合针穿过穴位内,剪去露出皮肤外面的线头。如有出血,可稍
压迫止血,不必包扎。如有线头露出,容易引起感染,或使整条肠线脱
落。
2、饮食疗法
(1)黑芝麻适量拌糖,每天食适量。
(2)天冬、麦冬各10克,泡水代茶饮服。
(3)南杏桑白煲猪肺:南杏15—20克,桑白皮15克,猪肺约250克,
煲汤饮用。
3、预防调护
(1)保持鼻窍清洁湿润,清除鼻内积涕或痂皮,禁用血管收缩剂滴
鼻。
(2)防治全身慢性疾患,加强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动物肝脏、
豆类等食物,少食辛辣燥热之品。
(3)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积极防治各种急慢性鼻部疾
病。
(4)改善工作环境,减少粉尘吸入,室内常洒水,保持空气湿润。
在干燥或粉尘环境中工作,要戴口罩等。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鼻衄
疾病科属 鼻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鼻衄即鼻出血,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本节只讨论内因引起的鼻
衄;出血严重者又称鼻洪。鼻衄甚者,口鼻皆出血,称为鼻大衄、脑衄,
若鼻衄经久不愈,称为鼻久衄。导致鼻衄的原因很多,可发生于多种疾
病(如伤寒、时气、热病、温病、虚劳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
时间和不同季节。轻者仅涕中带血丝,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l、血从鼻孔流出,即可诊断为鼻衄。鼻衄轻者,仅涕中带血丝;
严重者,血从口鼻涌出。
2、鼻衄甚者,血可溢从口出,或因大量血液被咽下,片刻后呕吐。
因此,鼻衄应与吐血、咯血相鉴别。咯血是肺络受伤所引起的病证,其
血必经气道咳嗽而出,痰血相兼,或痰中带血丝,或纯血鲜红,间夹泡
沫;吐血,亦称呕血,其血由胃而来,从口而出,甚则倾盆盈碗,若血
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夹有食物残渣。
3、检查:鼻腔前段出血,一般较容易发现出血点。鼻衄不剧者,
可用1%一3%麻黄素溶液棉片收缩鼻粘膜后,从首先出血的一侧鼻腔寻
找出血点。此时,应仔细检查鼻腔,特别是鼻中隔前下方的血管丛区,
注意粘膜表面有无充血、静脉曲张、糜烂、溃疡、血痂等。鼻腔后段出
血,常迅速流入咽部,并从口吐出,鼻前孔镜多不能发现出血部位,须
行鼻后孔镜检查,以寻找出血点。除寻找出血点外,尚须找出鼻衄的原
因,因此在作止血处理后,还要进一步作必要的全身检查。
鼻衄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证者,多因肺、胃、肝之
火热为主,火性上炎,循经上蒸鼻之脉络而为衄;虚证者,多见于肝肾
阴虚,虚火上越,灼伤脉络而致衄,或因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为衄。
在辨证治疗方面,鼻衄主要依据病情的缓急,出血量的多少,血色的深
浅,以及全身症状进行辨证治疗。实证鼻衄,治疗上以清热降火为主;
虚证鼻衄,若肝肾阴虚者,宜滋阴降火为主;若脾气虚弱者,则应补脾
摄血止血。
肺经热盛型
[证见]鼻中出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焮热感。
或兼见咳嗽痰少,口干身热。舌尖边红,苔薄自而干,脉浮数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方药]
1、主方:桑菊饮(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桑叶12克,菊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桔梗12克,牡
丹皮15克,白茅根15克,芦根15克,山栀炭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咳噘痰稠者,加瓜蒌仁、浙贝母、冬瓜仁各15克。
2、中成药
(1)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2)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
(3)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
日热炽盛型
[证见]鼻中出血,量多,血色鲜红或深红,鼻内干燥,口干口臭,
烦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大而数。
[治法]清胃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
l、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
克,水牛角6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临床上宜加白茅根15克、侧柏叶15克、旱莲草15克。大便秘结者,
加大黄10克(后下)、瓜蒌仁15克。
2、中成药
(1)中黄解毒丸(片),口服,大密丸每次 l—2丸,每日2—3次,片
剂每次2—3片,每日3次;
(2)水牛角浓缩粉(片),口服,片剂每次8片(儿童每次5片),每日
3次;散剂每次1.5—3克,每日2次。
肝火上逆型
[证见]鼻衄量多,血色深红,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
红目赤,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l、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
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水牛角60克。水煎服。
血量多者,可酌加自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口干甚
者,可选加麦冬15克、玄参15克、知母15克、葛根30克。
2、中成药
(1)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
(2)水中角浓缩粉(片),服法同“胃热炽盛型”。
(3)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l—2包,每日3次。
肝肾阴虚型
[证见]鼻衄色红,时作时止,量不多。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
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质嫩红或红绛而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止血。
[方药]
l、主方:知柏地黄汤(吴昆《医方考》)加减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2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萸肉12克,
生地黄15克,旱莲草15克,藕节15克,阿胶10克(溶化)。水煎服。
2、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蜜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4次。
(2)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 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
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6片,每日4次。
脾不统血型
[证见]鼻衄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面色不华,饮食减少,
神疲懒言。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
l、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远
志10克,艾叶10克,阿胶10克(熔化服),侧柏叶12克,地榆炭12克,炙
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归脾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
每日3次。
兼证
除按以上五型辨证治疗外,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鼻衄,若出血多者,
出现血虚之证,如面色苍白、心悸、神疲、脉细等,宜配合和营养血之
法,可适当加入黄精、首乌、桑椹子、生地等养血之品;若阴血耗伤,
涉及阳气,以致阳气衰微者,应用补气摄血之法,救逆扶危,选用独参
汤或参附汤。
外治法
对鼻出血病人,治疗上要遵照“急则治其标”之原则,使用各种止
血方法,使鼻衄停止。常用的外用止血法如下:
1、冷敷法 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
2、压迫法 用手指揉按患者入前发际正中线 l—2寸处,或紧捏一
侧或两侧鼻翼,以达止血目的。
3、导引法 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敷于足底涌
泉穴上,有引热下行,协助止血的功效。
4、滴鼻法 用香墨研浓汁,滴人鼻中,也可用滴鼻灵或1%一3%
麻黄素液等滴鼻。
5、吹鼻法 用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药末
吹入鼻腔,也可将上述药物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
6、鼻腔填塞法 用上述方法而未能止血者,可用明胶海绵或凡士
林纱条填塞患侧鼻腔;若仍未达止血目的,可行后鼻孔填塞法。
l、针刺疗法
(1)实证鼻衄:主穴取合谷、上星。配穴,心火亢盛者取后溪;肺
经热盛者取尺泽,并刺少商出血;胃热炽盛者取上巨虚;肝火亢逆者取
太冲、丘墟。毫针刺用泻法。
(2)虚证鼻衄:取上星、三阴交。方法:患者取半坐卧位,先针上
星,再针三阴交,轻刺激,留针20—30分钟;上星穴针后不灸,三阴交
针后可灸3—5壮。
2、饮食疗法
(1)藕汁蜜糖露:鲜藕适量洗净,榨汁100—150毫升,加入蜂蜜15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30克,调匀内服。每日1次,连服数日。
(2)茅根竹蔗水:白茅根60—120克,竹蔗100—300克,煎水代茶饮。
(3)韭菜根90克,捣汁,用童便或冷开水冲服。
(4)鲜韭菜一小把,洗净切碎,置干净研钵中捣烂,用布包裹后拧
取其汁,放于开水内炖热,每次服一酒杯。
(5)乌豆圆肉大枣汤:乌豆50克,桂圆肉15克,大枣50克,加清水
3碗煎至2碗,早晚分服。
(6)岗稔果煲瘦猪肉:鲜岗稔果60克(干品用15克),瘦猪肉60克,
加清水3—4碗煎至l碗,分服。
(7)旱莲草红枣汤:旱莲草50克,红枣8—10枚,加清水2碗煎至l碗,
去渣饮汤。
(1)—(3)适用于实证鼻衄。
(4)—(7)适用于虚证鼻衄。
3、预防调护
(1)积极治疗可以引起鼻衄的各种疾病,是预防鼻衄的关键。
(2)鼻衄病人情绪多较紧张,恐惧不安,因此安定病人的情绪,使
病人能够与医生密切配合,以使迅速制止出血,是很重要的。止血操作
时动作要轻巧,防止粗暴,以免加重损伤。
(3)一般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疑有休克时,可取平卧低头位)。嘱
病人将流入口中之血液尽量吐出,以免咽下刺激胃部,引起呕吐。
(4)禁忌饮食辛燥刺激食物,以免资助火热,加重病情。
(5)要注意锻炼身体,预防感邪,天气干燥时,应饮服清凉饮料。
在情志调节方面,尤忌暴怒。且要去除挖鼻习惯,避免损伤鼻部。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鼻鼽
疾病科属 鼻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鼻鼽以突然和反复发作性鼻塞、鼻痒、喷嚏、鼻流清涕为特征,为
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不论男女老幼均可发生,可为长年性发作,
或为季节性发作,或在气候突变、异气、异物刺激时发作。与西医的过
敏性鼻炎相类似,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l、本病的典型症状是呈突发性鼻痒、喷嚏,流涕清稀量多,鼻塞,
起病急,消失也快,常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较长。
2、本病应与伤风鼻塞(风寒鼻塞)相鉴别。风寒鼻塞为感受风寒之
邪而致,鼻塞、喷嚏,流涕清稀,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病程
较短,数天后可愈,而本病症状发作突然,消失也快,有反复发作病史,
可资鉴别。
3、鼻腔检查发作时可见鼻粘膜淡红、苍白,或呈暗灰色,还可见
水肿,以下鼻甲为甚。鼻窍内可见清除鼻涕。间歇期鼻腔粘膜可恢复正
常,但对病史较长,反应比较剧烈的患者,则可见鼻粘膜极度苍白、水
肿,甚者鼻粘膜可呈息肉样变或形成鼻息肉。
4、特殊检查:通过皮肤试验、鼻腔激惹试验,可能找到过敏原。
血清及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细胞增多,IgE水平升高。
本病的发生,内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多为感受风寒,异气之
邪侵袭鼻窍而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肺、脾、肾之虚损为主,其病主要在
肺,但与脾、肾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
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
塞,遂致喷嚏流清涕;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脾气虚弱,可
致肺气不足,肺失宣降,津液停聚,寒湿久凝鼻部而致病;肾主纳气,
为气之根,若肾的精气不足,气不归元,肾失摄纳,气浮于上可致喷嚏
频频,若肾之阳气不足,寒水上泛,则致鼻流清涕不止。总的治疗方法
是温补肺、脾、肾。
肺气虚寒型
[证见]鼻窍奇痒,喷嚏连连,继则流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嗅觉减
退。病者平素恶风怕冷,易感冒,每遇风冷则易发作,反复不愈。全身
症见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晄白。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虚弱。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治法]温补肺脏,祛散风寒。
[方药]
l、主方:温肺止流丹(陈士铎《辨证录》)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辛夷花10克,
苍耳子10克,细辛3克,甘草6克。水煎服,或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若汗出恶风,颈项疼痛者,加桂枝6—10克、葛根30克。喘咳痰稀
者,可加法夏12克、炙麻黄6—10克、北杏10克。
2、中成药
五屏风散袋泡剂,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小儿每次2—4克。
3、单方验方
(1脱敏汤(《名医名方录·干祖望》)
处方:紫草10克,茜草10克,徐长卿10克,旱莲草10克,蝉蜕3克。
水煎服。症状严重者,加干地龙、乌梅。涕多不敛者,加石榴皮、益智
仁、诃子肉。体虚者,加黄芪、百合。
(2)御风健鼻汤(《名医名方录·耿鉴庭》)
处方:苍耳子、蝉蜕各6克,防风、白蒺藜各10克,肥玉竹10克,
炙甘草4.5克,苡仁、百合各12克。水煎服。
表现气虚之象者,加黄芪10克、白术10克,(若病人多怒,黄芪应
少用或免用)也可再加党参10克、山药12克。头痛者,加白芷10克。若
嚏时涕泪俱下,且头额有紧束之感者,加蔓荆子10克。鼻痒者,重用蝉
蜕。若表现血郁之象,如局部苍白,且现有青蓝之色者,可加当归9克。
若顶门发冷畏风,遇外风或受寒则更重,且腰脊酸者,加鹿脊髓或鹿角
10克。
肺脾气虚型
[证见]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或粘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双
下鼻甲粘膜肿胀较甚,苍白或灰暗,或呈息肉样变。患病日久,反复发
作,平素常感头重头昏,神昏气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
或溏。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濡弱。小儿鼻濡鼽,以
肺脾气虚为多见。
[治法]健脾益气,补肺敛气。
[方药]
l、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柴
胡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生苡仁30克,五味子12克。水煎服。
若喷嚏多者,加蝉蜕6克、地龙干10克。若鼻流清涕不止,汗多者,
加浮小麦30克、糯稻根30克。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
每次6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参照肺气虚寒型单方验方。
肾阳亏虚型
[证见]鼻鼽多为长年性,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时间较长,清涕难
敛,早晚较甚,鼻甲粘膜苍白水肿。患者平素颇畏风冷,甚则枕后、颈
项、肩背亦觉寒冷,四肢不温,面色淡自,精神不振。或见腰膝酸软,
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壮阳,益气固表。
[方药]
1、主方:金匮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熟地黄15克,鹿角霜15克,淮山药15克,熟附子10克,山萸
肉12克,炙甘草6克,肉桂3克(焗服)。水煎服。
若喷嚏连连,清涕不止者,可加细辛3克、吴茱萸10克。咳嗽痰稀
气喘者,加蛤蚧10克、炙麻黄6克、胡桃肉10克。
2、中成药
肾气丸,口服,蜜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服 l丸。
3、单方验方
参照肺气虚寒型单方验方。
肺经郁热型
[证见]多见于鼻鼽初起或禀质过敏者。患者遇热气或食辛热的食物
时,鼻胀塞、酸痒不适,喷嚏频作,鼻流清涕,鼻下甲肿胀,色红或紫
暗,或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
[治法]清宣肺热,散邪适窍。
[方药]
l、主方:辛夷清肺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12克,知母12克,桑白皮12克,批把叶12克,山栀子12
克,升麻15克,麦冬15克,百合15克,辛夷花10克,地龙干10克。水煎
服。
若喷嚏多者,加蝉蜕10克、僵蚕10克、乌梅12克。头胀痛者,加蔓
荆子10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药
(1)鼻炎康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千柏鼻炎片,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15天为一疗程。
外治法
1、滴鼻 可用滴鼻灵、鼻炎滴剂、苯海拉明麻黄素滴鼻液等滴鼻,
每次2—3滴,每日3—4次。
2、超声雾化喷鼻 可选用柴胡注射液、北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
射液或当归注射液等,每次用药液4毫升,喷鼻15—20分钟,每日1次。
1、针灸疗法
(1)针刺法:主穴取迎香、上星、禾髎、风池、风府、肾俞、足三里。
配穴取合谷、百会、阳白、脾俞、肺俞、肾俞、足三里。每次选主穴及
配穴各 l—2穴,手法以捻转补法为主。每天针刺1次,7—10天为一疗
程。
(2)灸法:取百会、上星、身柱、印堂、涌泉、命门、肺俞、脾俞、
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次选 l—3穴,悬灸15分钟,灸至局部
焮热感,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天1次,7—10天为一疗程。
(3)耳穴贴压法:取肾上腺、内分泌、神门、鼻、肺、脾、肾等穴。
每次选2—5穴,隔3天1次。方法:将压贴物如王不留行予或耳珠贴在胶
布上,左手固定耳廓,右手将已粘好的王不留行胶布对准穴位压贴好,
压贴时要稍施压力。并嘱患者平时用手按压刺激穴位。
(4)穴位注射法:取迎香、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
肾俞、风池、风府等穴。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选用5—7号针头,直刺
穴内,一般深度为0.5—l厘米;当病人感觉有酸、麻、胀并感到得气时,
即停止进针,抽吸无回血后,将药液缓慢注入穴内。每次选用1穴(双侧),
注入药液0.5—l毫升,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选用药物如北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人参注射液、胶性钙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等。
2、饮食疗法
(1)北芪杞子炖乳鸽:北黄芪30克,杞子15克,乳鸽1只(去内脏,切
块),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饮汤吃鸽肉,每周 l—2次。有补
气固表,滋阴养血的作用。
(2)胡椒根煲蛇肉:胡椒根40—60克,蛇肉250克,加清水煲汤,食
肉饮汤。有温经散寒,核风活血,滋补强壮的作用。
3、按摩疗法
双手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后,贴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穴往返按
摩,至局部发热为止,然后再由攒竹穴向太阳穴推擦至局部发热,每日
2—3次。也可用两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揩擦20—30次,令表里惧热,每日
早晚各揩擦一回。并以掌心按摩面部及颈后、枕部皮肤,轻柔,每次10
—15分钟。
4、预防调护
(1)意观察,寻找诱因,避免接触引起个人过敏的物质、食品、药
品等。
(2)注意生活起居有节,注意冷暖,衣着适宜,避免受凉。加强劳
动保护及个人防护。
(3)避免过食或少食寒凉、生冷的食物,宜食温补之品。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鼻息肉
疾病科属 鼻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鼻息肉是指鼻腔内赘生物,其状若葡萄子,光滑柔软,带蒂可活动,
又称鼻痔。本病为鼻科常见病,常为鼻渊、鼻鼽的并发病,多见于成年
人。
l、本病以鼻塞、粘脓涕为主要症状。
2、检查可见鼻腔内有单个或多个息肉,可发于单侧或双侧鼻腔。
息肉大小不一,带蒂可活动,为光滑柔软无痛的赘生物。严重者,鼻梁
隆起如蛙状。
3、鼻息肉应与鼻中隔肥厚、中鼻甲肥大相鉴别。它们与鼻息肉不
同的是:表面颜色较红,基底较宽而不活动,触诊时有较硬的基底,且
病人自觉疼痛。
本病多因肺经湿热,壅结鼻窍所致。多因鼻窍长期受风湿热邪毒侵
袭,或因嗜食炙煿味,致使肺胃蕴热,湿热邪浊渐积鼻窍,留伏不散,
凝滞而结成息肉之患。肿为湿浊而生,故鼻息肉柔软而半透明。若鼻息
肉阻塞鼻腔,清窍受阻,故鼻塞多呈持续性,嗅觉减退。治疗上,肺经
湿热者,治宜清宣肺气,泻湿散结。
湿热郁滞型
[证见]持续鼻塞,脓涕多,头晕头痛。检查可见鼻腔有脓涕,鼻息
肉淡红或混浊。舌质红,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清宣肺气,泻湿散结。
[方药]
l、主方:辛夷清肺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12克,栀子12克,辛夷花10克,升麻15克,批把叶12克,
知母12克,浙贝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痰涕多者,加瓜萎仁12克、冬瓜仁15克、鱼腥草15克。头昏头重
者,加白芷12克、蔓荆子10克、法夏12克。鼻息肉暗红者,加桃仁10克、
牡丹皮15克、赤芍10克。
2、中成药
(1)胆鼻炎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2)鼻炎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外用药末点数 用有腐蚀收敛、化湿杀虫、消肿散结的药物粉
末点于息肉的表面或根部,使息肉组织内的水分消散,因而缩小或消失,
或将其根部腐蚀,使之脱落。每日1次,7—14次为一疗程。或于息肉摘
除术后l周敷药,可减少复发。常用的点敷药物有硇砂散,明矾散等。
2、中药薰鼻 用芳香通窍、活血祛瘀的药物或祛风通络的药物,
边煎煮边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利用蒸气的物理作用和药力,以达
到减少鼻涕,使鼻腔通畅的目的。薰药处方如下:
(1)归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细辛6克,辛夷花6克,荆芥10
克。煎煮作蒸气吸入。
(2)白芷10克,藿香10克,苍耳子10克,藁本10克,薄荷6克,冰片
l.5克。煎煮作蒸气吸入。
3、超声雾化吸入 可选用柴胡注射液、鱼腥草液作超声雾化吸入,
每次用药液4毫升,每次15—20分钟,每日 l—2次。
4、滴鼻 可用鼻炎滴剂、滴鼻灵、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等滴鼻,
每日3—4次。
5、手术摘除 这是常用而较有疗效的方法,能改善鼻腔通气,通
畅引流。手术摘除l周后敷药,可减少或预防息肉的复发。
l、饮食疗法
(1)鱼腥草煲猪肺:鲜鱼腥草60克,猪肺约200克,加清水适量煲汤,
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肺。
(2)米醋煮海带:海带(干)60克,加米醋适量煮吃。注意: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者忌用。
(3)辛夷花煲鸡蛋:辛夷花10—12克,鸡蛋2只,加清水适量同煮,
蛋熟后去壳再煮片时,饮汤吃蛋。
2、预防调护
(1)应积极防治各种慢性鼻病,如鼻鼽、鼻渊等,以预防变生息肉。
(2)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力,预防伤风感冒,以免症状加重。
(3)注意饮食起居有节,戒烟酒,忌辛辣厚味,预防术后息肉复发。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鼻窒
疾病科属 鼻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鼻窒是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鼻窍交替堵塞,反复发作,经久不
愈,甚至嗅觉失灵为特征的慢性鼻病。本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无季节
性和地区性,在受凉受湿后症状更加明显。相当于西医的慢性鼻炎。
l、鼻塞日久,可呈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病情较重可呈持续性鼻
塞。
2、检查可见鼻粘膜肿胀,以下鼻甲为甚。若鼻窒日久,可致鼻甲
硬实不消,凹凸不平,呈桑椹样。
本病多因伤风鼻塞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体质虚弱,致使余邪
滞留鼻窍而致;或因饥饱劳倦,体质虚弱而发。若余邪滞留日久,阻于
鼻窍脉络,气血流通不畅,则使鼻窒加重。
本病主要表现为肺脾气虚。肺脾气虚,卫气不固,邪阻鼻窍,故鼻
塞;阴阳相对,阳气偏盛时则症状轻,阴气盛时症状重,故鼻塞时轻时
重,侧卧上窍通,下窍塞;因证属虚寒,故鼻内肌膜肿胀色淡,流清稀
涕。若邪毒久留不去,滞于鼻窍,致使气血瘀滞,故鼻甲肿实暗红,呈
桑椹样。邪毒蒙蔽清窍,可致耳聋不聪。总的治疗方法是补益肺脾,通
散鼻窍。若邪毒久留致气滞血瘀,则应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证见]交替性鼻塞,或鼻塞时重时轻,流粘稀涕,遇寒时症状加重,
头微胀不适,或见咳嗽痰稀,面色晄白,或见食欲欠佳,大便或溏,舌
质淡红,苔薄白。检查可见鼻内粘膜肿胀淡红,对血管收缩剂较敏感。
[治法]补益肺脾,通散鼻窍。
[方药]
l、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党参15克,云苓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升
麻12克,辛夷花10克,白芷10克,五味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咳嗽痰多者,可加杏仁12克、苏梗10克、法夏10克。涕多者,加
藿香10克、佩兰10克。鼻塞较甚者,加苍耳子10克、路路通15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
泛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陈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
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邪毒久留,气滞血瘀
[证见]鼻塞无歇,涕多或黄稠或粘白,嗅觉迟钝,语言不畅,咳嗽
多痰,耳鸣不聪,舌质红或有痰点,脉弦细。检查可见鼻甲肿实暗红,
呈桑椹样,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
[治法]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方药]
l、主方:当归芍药汤(王德钅监《中医耳鼻喉科学》)加减
处方:当归10克,白术10克,川芎10克,辛夷花10克,菊花12克,
茯苓15克,泽泻15克,地龙干12克,甘草6克,郁金12克。水煎服。
若头痛者,加白芷10克、藁本10克。痰涕多者,加桔梗12克、杏仁
12克。
2、中成药
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外治法
l、滴鼻 选用滴鼻灵、鼻炎滴剂或1%麻黄素液滴鼻。
2、吹鼻 鹅不食草干粉或碧云散吹鼻,每日3—4次。
3、超声雾化喷鼻 可选用柴胡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
射液等作超雾化吸入,每次用药液4毫升,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4、下鼻甲注射法 选取毛冬青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
射液作双下甲注射,每次注人药液每侧0.5—l毫升,每5日1次,3—5次
为一疗程。
l、针灸疗法
(1)针刺:取迎香、合谷、上星穴。头痛配风池、太阳、印堂。中
等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2)艾灸:取人中、迎香、风府、百会等穴。肺气虚者配肺俞、太
渊;脾虚者配脾俞、胃俞、足三里。灸至局部发热为度,隔日1次。
2、饮食疗法
(1)辛夷花煲鸡蛋:每次可用辛夷花10—20克,鸡蛋2只,加清水适
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饮汤吃蛋。
(2)川草白花婉鱼头:川草3—9克,白芷6—9克,大鱼头 l个,炖
服。
3、灼烙法:
表麻后用烙铁或高频电刀,蘸上麻油,烧灼下鼻甲,每7—10日灼
烙1次,3次为一疗程。本法主要适用于鼻甲肥大,凹凸不平,经他法治
疗久而不愈者。
4、气功治疗
自我点穴:用双手中指或食指点压双侧迎香穴、上迎香穴、承泣、
四白、风池,每穴点压 l—2分钟。每日2—3次,每次30—60分钟。
5、预防调护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受风受凉,积极防治伤风鼻塞。
(2)戒除烟酒,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保护,避免粉尘长期刺激。
(3)避免局部长期使用血管收缩类西药滴鼻。鼻塞严重时,不可强
行擤鼻,以免邪毒入耳。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闭经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非生理性停经达三
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少女初潮1~2年,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绝经前,
均可有暂时性的停经,属生理现象。
西医把闭经分为原发性闭经及继发性闭经。原发性闭经中因先天生
殖器官发育异常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而无月经者,非药物治疗所能奏效,
不属本病讨论范围。
1、停经三个月以上,或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可作为本病的
诊断依据。
2、诊断时应排除生理性的停经,尤其是与早孕作鉴别。进行妇科
检查或辅以尿妊娠试验,便可明确诊断。
3、确诊闭经后,应详细了解病史,并作有关检查,尽量找出闭经
的原因及病位。由于各自的医疗设备条件不同,有些检查可能是无法做
到的。但除妇科检查外,还可先检查双乳头有无溢乳。如有自动溢乳或
挤压后溢乳,则可诊断为闭经一溢乳综合征,为辨证提供了可靠的临床
资料,并可简化检查手段。
闭经是月经病中最复杂的疑难病症。其病因病机可分虚实两端。虚
者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损伤肾气,冲任气血而致精血不足,血海
空虚,无余可下;实者常由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而致邪气阻隔,脉道不
通,经血不得下行。
闭经辨证首分虚实。一般而论,原发性闭经,正常女子年逾十八尚
无月经初潮,或已有月经或生育或人流过多,出现月经后期、稀发、过
少,进而逐渐停闭不来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如以往月经正常而
突然停经者,常为实证闭经。
闭经的治疗原则,虚者补而通之。因肾阴是月经的主要化源,血是
用经的物质基础,故滋肾、益阴、养血乃调治闭经之要着。由于月经有
周期月节律,每月节律中又有肾阴阳、气血的消长规律,故现代对虚证
闭经的治疗有“中药周期疗法”或“三补一攻法”等。
实证闭经则泻而通之;至于虚实兼夹者,又需根据病情和月经期的
不同时间,灵活运用攻补兼施。此外,还有因他病而致经闭者,又当先
治他病,病愈则经可调矣。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肝肾不足型
[证见] 年逾18岁尚未初潮,可见发育不良,禀赋不足,体质虚
弱,或身材矮小,或检查为卵巢功能不全,子宫发育不良,甚或幼稚型
子宫,也可有染色体异常;继发闭经多因房劳多产,反复流产,损伤冲
伤气血,或久病伤肾、由月经后期、月经稀发、过少发为闭经。或年仅
“五七”之年,性欲淡漠,月经停闭,阴中干涩等早衰表现,伴见头晕
耳鸣,腰酸膝软,夜尿多;或五心烦热,交睫盗汗,身体羸瘦,眼眶黯,
面部黯斑,唇淡黯。舌淡红或红,苔少,脉细涩或细弦,尺脉弱。
[治法] 补肾养肝调经。
[方药]
1、主方:归肾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菟丝子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30
克,枸杞子15克,云苓20克,川杜仲15克,肉苁蓉15克,何首乌20克,
丹参15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若兼见肾阳不足者,选加淫羊霍、破故纸、鹿角霜之类,以温肾壮
阳,阴阳双补。如属先天禀赋不足,子宫发育不良者,选加紫河车、川
续断、巴戟天、紫石英、茺蔚子,以补肾填精,充养奇经,升发于宫。
如属卵巢早衰,重在调整肾阴阳,可在归肾丸中加入淫羊霍、巴戟天、
仙茅、龟板、党参(或红参)之类,以恢复肾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轴的
平衡协调关系,促使月经复潮。
本证型常可用“中药周期疗法”或“三补一攻法”,以归肾丸为基
础方,在“经后期、经间经、经前经”随证加减,经前及经期用桃仁四
物汤加丹参、牛膝、益母草,以活血通经。
2、中成药
滋肾育胎丸,每次6克,每日3次。如觉口干苦,可配六味地黄丸同
服。
气血虚弱型
[证见] 月经后期量少渐至经闭,或大病失血,继而闭经。面色
晄白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肢倦,或食欲不振。舌淡,苔白,
脉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荣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20克,北黄芪15克,白术15克,云苓20克,当归15克,
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远志6克,五味子9克,何首乌20克,鸡血藤30
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如为产后大出血所致的血枯经闭,西医称之为席汉氏综合征。除闭
经外,还出现生殖器萎缩,毛发脱落,肌体消瘦或虚弱,面色苍黄,劳
力衰退或丧失等一派虚痨证。对此,治宜大补肾脾及气血,可用二仙温
补汤(罗元恺验方)。
处方:仙灵脾15克,仙茅12克,熟附子9克,炙甘草12克,党参30
克,熟地黄20克,当归30克,川芎12克。水煎服。并视病情,可同时炖
服吉林参6~10克,每日1次,连服1个月;既要注意增加营养,尤其是
肉类食品,又要防止食滞。
2、中成药
(1)八珍益母丸,每次1丸,每日3次。
(2)补血调经丸(片),每次1丸,每日3次;或每次3片,每日3
次。
3、单方验方:归芪调经汤(贺雅平《中医杂志》1984.12)
处方:当归30克,炙黄芪3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仙灵脾15克,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菟丝子30克。水煎后制成糖浆500毫升。每次服35毫升,每日2次;或水
煎服,每日1剂,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
说明:上述两型是临床最常见的虚证。因“经水出诸肾”,肾藏精,
精化血,血为月经的主要成分,血又能生精,精血同源而互生,同为月
经之源,故在临证时滋肾补肾与养血常配合使用,以充养天癸,益冲任,
使血海由满而溢泻月经。
气滞血瘀型
[证见] 月经数月不行,或生活环境改变或七情内伤,精神抑郁,
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小腹胀痛。舌边紫黯或有瘀点,脉弦细涩。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通经。
[方药]
1、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桃仁15克,川红花9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
15克,生地黄15克,柴胡10克,牛膝20克,鸡血藤30克,香附子10克,
益母草30克。水煎服。
如偏于血瘀,证见下腹疼痛,拒按,或胀痛不适,平时经来血块多,
或属宫腔术后周期性腹痛闭经和宫腔粘连者,可加入三棱、莪术、鸡内
金、水蛭之类,以化瘀通经。若偏于肝郁气滞,证见手、胀痛或痒痛,
烦躁易怒,善叹息等,则可改用逍遥散或丹桅逍遥散加丹参、桃仁、牛
膝、香附子之类,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经。如属溢乳--闭经综合征,则
以肝郁气滞型较多见,可于逍遥散中重加麦芽50~100克、山楂20克、
鸡内金12克、露蜂房15克、青皮10克(或郁金15克),调治数月,意在
先回乳再通经。
2、中成药
逍遥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痰湿阻滞型
[证见] 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闷呕恶,痰多,或院腹胀。神
疲倦怠,劳则气短,或面浮足肿,带下量多,质清稀,腰酸乏力。舌淡
胖,苔白腻,脉沉细滑。
[治法] 豁痰湿,补肾脾,益气血。
[方药]
主方:启宫丸(经验方)合归芪调经汤(贺雅平《中医杂志》1984
.12)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香附子15克,苍术15克,陈皮6克,神曲15克,
云苓30克,川芎10克,当归30克,黄芪30克,淫羊藿15克,菟丝子30克。
水煎服。
痰湿阻滞,实则脾肾虚为本,水湿内停,聚湿成痰为标;痰阻经隧
冲任、胞脉闭而经不行。故本型宜标本同治。启宫丸重在豁痰除湿治其
标;归芪调经汤,则脾肾气血同治。二方合用,药精量重而力专,再加
佛手散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经,故能豁痰除湿,补脾肾,益气血以通
经。
说明: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者,以痰湿型或肾虚兼痰湿型较多,
亦可参照本型治疗。
1、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取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为主穴。肝肾不足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配肝俞;气血虚弱配足三里、天枢;气滞血瘀配期门;痰湿阻滞配丰隆。
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2)耳针疗法:取内分泌、卵巢、子宫,脑点、肝、肾穴,每次
4~5个穴,两耳交替,每日1次,用毫针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针。也可
埋针或丸压法。
2、饮食疗法
(1)胎盘瘦肉汤:胎盘(洗净)半个,猪瘦肉适量,加红枣10枚、
生姜3片,煲汤,每周服食2~3次。对虚证闭经,尤其发育不良者,可
作辅助治疗。
(2)蚕砂30~50克,微炒,煎水,加适量黄酒调服,1日1剂,连
服3~5日。对实证闭经有效。
3、预防与调护
(1)做好计划生育,尽量减少宫腔手术,能有效预防闭经。
(2)闭经与七情内伤关系密切,宜调节情志。
(3)正确处理产程,防止产时、产后大出血。一旦发生大出血应
及时输血抢救,防止出现席汉氏综合征。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痹证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痹证是指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或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西医之风湿病,则可
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临床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要症
状表现。
2、一般发病比较缓慢,部分开始可有发热、汗出、口渴、咽痛、全
身不适等症状,继之而出现关节症状。
3、往往呈渐进性或不规则的发作性。
4、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抗“O”增高,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等。
痹证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其中
尤以风寒湿三者杂至而致病者为多。病机主要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
畅。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可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
心痹较为常见。临床辨证应辨清风寒湿,热痹的不同。热痹以关节红肿
热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其中偏于风
胜者,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行痹;偏于湿胜者,以肢体酸痛重着,肌
肤不仁为着痹;偏于寒者关节痛剧,疼痛不移为痛痹;病程日久者,可
出现痰瘀痹阻气血及肝肾亏虚。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
活血舒经通络为基本原则,后期还应配以补益正气之法。
风寒湿痹型
[证见] 肌肉关节疼痛酸麻,或有肿胀,遇阴雨寒冷则疼痛加剧,
得热痛减,口淡不欲饮或喜热饮。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
1、 主方:蠲痹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处方:羌活、独活、
秦艽各12克,海风藤30克,桂枝、当归各10克,川芎6克,威灵仙、白
芍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风胜者,加防风、白芷各10克。湿胜
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5克。寒胜者,加川乌头、熟附子
各10克,细辛3克。
2、 中成药
⑴ 追风透骨丸,每次9克,每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⑵ 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⑶ 风湿药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
⑴ 除痹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桂枝、羌活、独活各9克,川芎10克,虎杖、寻骨风、木瓜、
白花蛇、防风各12克。水煎服。
⑵ 桂枝活络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参各30克,乳香、没药、炒穿
山甲各10克,当归12克,蜈蚣2条,秦艽20克,甘草3克。水煎服。风湿
热痹型
[证见]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
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苔黄腻,脉滑
数。
[治法]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
1、 主方:宣痹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30克,栀
子12克,金银花藤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龙胆草12克,桑枝30
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火伤阴者,
加生地黄20克,玄参、麦冬各15克。
2、 单方验方
⑴ 四物四藤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藤、宽筋
藤、桑寄生、络石藤各15克,独活、地龙各6克。水煎服。
⑵ 葛根银花
藤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葛根60克,金银花
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痰瘀痹阻型
[证见] 痹证日久,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型,屈伸不利。舌质紫
暗苔白腻,脉细涩。
[治法] 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药]
1、 主方:桃红饮(林珮琴《类证治裁》)加味
处方:当归尾12克,川芎9克,桃仁、红花各10克,威灵仙15克,
穿山甲20克,地龙、地鳖虫各9克,白芥子、胆南星各10克,乌梢蛇、
露蜂房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⑴ 小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⑵ 活络止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治痹活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木瓜、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茯苓12克,
桃仁、红花、川芎、蜂房、桂枝各6克,丹参9克。水煎服。
久痹正虚型
[证见] 骨节疼痛,时轻时重,腰膝软痛,形瘦无力。舌质淡,
脉沉细无力。
[治法] 养血益气,培补肝肾。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 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独活、秦艽、当归、桂枝各12克,桑寄生20克,川芎、熟
地黄、白芍、茯苓、续断、党参、牛膝各15克,狗脊、杜仲各18克,
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痹内舍于心,可选用于炙甘草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2、 中成药
⑴ 舒筋健腰丸,每次5克,每日3次。
⑵ 壮腰关节止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⑴ 温肾止痛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黄芪、熟地黄、
当归、赤芍、白芍、怀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⑵龙蛇散(周长勤《广西中医药》1985.3)
处方:地龙、白花蛇各150克,地鳖虫、蜈蚣、僵蚕、全蝎、蜣螂
各30克,穿山甲20克。共研干为细末,分成20包,每日1包,分2次冲服。
1、外治法
⑴ 威灵仙60克研末,葱白30克捣烂,用醋适量共调成糊状,外敷
贴于痛外。
⑵ 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⑶ 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用白
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⑷ 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敷
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⑸ 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⑹ 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末,
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2、针灸疗法按不同部位,关节选择相应穴位,也可选阿是穴。肩
部:肩髃、肩髎、肩贞、肩前、肩后。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
天泽。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髀部:环跳,居髎,悬钟。股部:
秩边,承扶,阳陵泉。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中
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者,加隔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足三
里、商丘。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操作:行痹、热痹者,用毫针泻法
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针,可兼用隔姜灸。
着痹者,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
3、饮食疗法
⑴ 胡椒根煲蛇肉:胡椒根50克,蛇肉250克,共煲汤服食。适用
于风寒湿痹。
⑵ 老桑枝煲鸡:老桑枝100克,母鸡1只(去毛及内脏),加适量
清水共煲汤,盐调味饮汤食鸡。适用于风湿热痹。
⑶ 千斤拔杜仲煲猪尾:千反拔、狗脊各30克,猪尾1条,加清水
适量共煲汤,饮汤吃肉。适用于久痹肝肾亏虚。
4、预防调护
⑴ 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汗出勿当风,劳
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
⑵ 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如房事有节、饮食有常、劳逸结合、起
居作息规律化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邪的抵抗力。
⑶ 患者对寒凉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条、竹笋、通菜等。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扁平疣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扁平疣是发生于皮肤浅表的外形扁平的小赘生物,数量常较多。俗
称扁瘊。本病西医称之为扁平疣。
1、多见于青少年。皮疹好发于面部、前臂和手背等部位。
2、皮诊为粟粒至黄豆大的圆形、椭圆形或略带不规则形状的坚实
的扁平的小丘疹,稍高出皮面,境界清楚,呈皮色、杰褐色或淡褐色,
表面光滑。皮疹住往数目众多,成群地出现。有时可因搔抓,皮疹沿抓
痕呈线状排列。
3、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微痒。
4、病程缓慢,有时可自愈,但也可复发。
扁平疣多因风湿热邪客于肌表,或兼内动肝火所致。本病主要的治
疗方法是治疗方法是疏风清热、利湿解毒,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风湿热型
[证见] 皮疹数目众多,缠绵难愈,可伴有口干渴,或渴不欲饮,
倦怠乏力,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弦滑。
[治法] 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主方:祛疣汤(陕西中医学院验方)加减
处方:木贼、香附各12克,薏苡仁、板蓝根、连翘各15克,蝉蜕9
克。水煎服,每日1剂,两周为一疗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连服2~3周为一疗程。
3、单方验方:
⑴马齿苋合剂(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
处方:马齿苋60克,败酱草、紫草、大青叶各15克。水煎服,每日
1剂,两周为一疗程。
⑵生薏苡仁、红枣各30克,水煎连渣服,每日1次,连服30天。(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民间验方)
⑶大青叶落归根、板蓝根各30克,水煎代茶,每日1剂,分多次饮
之。(民间验方)
⑷板蓝根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10次为一
疗程。
外治法
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法:
1、鸦胆子捣烂如泥,包干纱布内,擦患部,每日1~2次。
2、用新鲜鸡内金(或干鸡内金用水浸软)擦患部,每日1~2次。
3、马齿苋30克,苦参、陈皮各15克,蛇床子12克,苍术、蜂房、
白芷、细辛各9克,水煎乘热洗患部。每日1剂,可复渣再煎,每日洗2
~3次。
4、木贼、香附、贯众、板蓝根、紫草、剂寄奴各30克,川红花15
克,或加马齿苋30克,水煎乘热洗患部。每日1剂,可复渣再煎,每日
洗2~3次。
5、用五妙水仙膏点涂疣体。
1、耳针治疗
取穴双侧神门、肺穴,双耳穴交替,每日1次,留针30分钟,7次为
一个疗程。也可在上述穴位贴耳珠,嘱患者经常按压。
2、饮食疗法
薏苡仁粥:生薏苡仁30~60克,大米适量,煮粥。早晨空腹服,每
日1次,连服30日。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便秘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粪便坚硬,
难于排出的一种病证。西医的习惯性便秘、肠道疾患所致便秘、功能性
便秘等,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1、大便次数减少,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多数便秘病者经常三五日
或七八日才大便一次,个别甚至半个月不大便;有些患者排便间隔时间
正常,但粪质干结,排出困难;亦有粪质并不干结,由于气血虚弱,临
厕努挣乏力,排出不尽。
2、有些患者由于便秘而浊气不降,可引起腹胀,甚至腹痛,头晕头
胀,脘闷嗳气,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心烦易怒等。
便秘的病因多由于燥热内结,或气滞不行,或因气虚传送无力,血
虚肠道干涩,以及阴寒凝结等,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调。病理性质有寒、
热、虚、实之别。实证有热结、气滞;虚证有气虚、血虚、阳虚。治疗
虽以通下为主,但不可单纯用泻下药。一般地说,实秘治以清热润肠,
顺气行滞;虚秘治以益气养血,温通开秘。
热秘
[证见] 大便干结,腹部胀满,面红身热,心烦口干或口舌生疮,
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滑实。
[治法] 清热润肠。
[方药]
1、主方:麻子仁丸(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枳实12克,大黄10克(后下),火麻仁20克,北杏仁12克,
郁李仁20克,括蒌仁12克,玄参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上清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清泻丸,每次1瓶,每日1~2次。
(3)牛黄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处方:大黄6克,麻油20毫升。先将大黄研末,与麻油合匀,以温
开水冲服。每日1剂。
气滞秘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证见] 欲便不得,胁腹胀痛,嗳气频作,便少。舌苔薄白,脉
弦。
[治法] 顺气行滞。
[方药]
1、主方:六磨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沉香10克,木香10克,槟榔15克,乌药12克,枳实12克,
大黄10克,柴胡9克。水煎服。
若气郁化火者,可加栀子12克、牡丹皮10克。
2、中成药
麻仁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气秘方(黄文东验方)
处方:大腹皮12克,青皮、陈皮各6克,生枳壳、乌药、青橘叶、
玉竹各9克,生何首乌15克。水煎服。
气虚秘
[证见] 大便不畅,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
面色晃白。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 益气润肠。
[方药]
1、主方:黄芪汤(尤在泾《金匮翼》)加减
处方:黄芪20克,陈皮10克,党参18克,当归12克,火麻仁30克,
灸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便秘通,每次1瓶,每日2次。
(2)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双术汤(芩鹤龄验方)
处方:白术、苍术各30克,枳壳10克,肉苁蓉20克。水煎服。
血虚秘
[证见] 大便干结,面色萎黄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细。
[治法] 养血润燥。
[方药]
1、主方:润肠丸(沈金 〈沈氏尊生书〉)
处方:当归12克,生地黄20克,火麻仁30克,肉苁蓉18克,何首
乌20克,桃仁、枳壳各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桑椹子膏,每次15克,每日2次。
(2)五子润肠丸,每次1丸,每日1次。
3、单方验方:首乌润便散(申田英《陕西中医》1989.7)
处方:何首乌、胡桃仁、黑芝麻各60克,共为细末,每次服10克,
每日3次。
冷秘
[证见] 大便秘结,难以排出,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
白,脉沉涩。
[治法] 温通开秘。
[方药]
1、主方:济川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肉苁蓉20克,牛膝15克,当归12克,升麻10克,肉桂6克,
巴戟天15克,灸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便秘通,每次1瓶,每日2次。
(2)半硫丸,每日1.5~3克,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冷秘方(魏龙骧验方)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白术60克,肉桂3克,厚朴6克,生地黄10克,升麻5克。水
煎服。
1、针灸疗法
针刺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实秘用泻法;虚秘用补法;冷秘
可加艾灸;热秘可加针刺合谷、曲池;气滞秘加针刺中脘、行间;气血
虚弱加针脾俞、胃俞;冷秘可加灸神阙、气海。
2、饮食疗法
(1)蜂蜜甘蔗汁:蜂蜜、甘蔗汁各1杯,拌匀,每日早晚空腹饮。
适用于热秘。
(2)黄芪玉竹煲兔肉:黄芪、玉竹各30克,兔肉适量,加水煮熟,
盐调味服食。适用于气虚便秘。
(3)首乌红枣粥:首乌30克,红枣10枚,冰糖适量,大米60克。
先将首乌水煎取药汁,再与红枣、大米共煮粥,粥成入冰糖,溶化后服
食。适用于血虚便秘。
(4)芝麻核桃粉:黑芝麻、核桃仁各等份,炒熟,研成细末,装
于瓶内。每日1次,每次30克,加蜂蜜适量,温水调服。适用于阳虚冷
秘。
3、预防调护
(1)避免过食煎炒、酒类、辛辣等食物,亦不可过食寒凉生冷食
物,宜多食粗粮蔬菜,多饮水等。
(2)生活起居方面应避免久坐少动,宜多活动,以利流通气血。
(3)养成定时上厕的习惯。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便血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
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大便下血,可在便前、便后,或血便混杂,或单纯下血者。颜
色可有鲜红、暗红或呈黑色、柏油样等。
2、需排除痢疾、痔疮等病的出血。
3、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X线钡餐或
钡剂灌肠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常可发现胃或肠道的病变。
本证多因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或因脾胃虚寒,中气不足,
统血无力,以致便血。故本病一般以清化湿热或健脾温中为主要治法。
肠道湿热型
[证见] 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
脉濡数。
[治法]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
1、 主方:地榆散(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加减
处方:地榆20克,茜草根12克,栀子10克,黄连9克,黄芩10克,
茯苓12克,槐花12克,金银花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⑴紫地宁血散,每次8克,每日3次。⑵云南白药,每
次1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紫榆汤(刘国普验方)处方:紫珠草30克,地榆
20克。水煎服。
脾胃虚寒型
[证见] 便血紫暗或黑色,腹部隐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
淡,脉细。
[治法]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 主方:黄土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伏龙肝50克,白术12克,熟附子10克,阿胶12克(烊化),
熟地黄15克,黄芩10克,白及12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参照肠道湿热型中成药
3、 单方验方
⑴ 石榴皮煎:石榴皮20克,水煎去渣,加红糖适量,温服。每
日1~2剂。
⑵ 芪精便血方(田凤鸣《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黄芪20克,黄精30克,人参、大黄各10克,甘草、大枣、生
姜各5克。水煎服。
1、饮食疗法
⑴ 马齿苋绿豆汤:鲜马齿苋120克(干30克),绿豆60克,共煎
汤加适量红糖服食。适用于肠道湿热便血。
⑵ 火炭母茶:火炭母30克,绿茶10克,共煎汤,加白糖调味服。
适用于肠道湿热便血。
⑶ 黄芪三七煲瘦肉:黄芪30克,三七10克,大枣5枚,猪瘦肉150
克,共煲汤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脾胃虚寒便血。
2、预防调护
⑴ 便血应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⑵ 饮食以软烂少渣、容易消化、少刺激为宜,忌食烟酒以及辛辣
动火之物。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髌骨骨折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膝部损伤,为关节内骨折。多见于青壮年和老年
人,儿童极为少见。
1、伤后膝部肿胀、疼痛,有皮下瘀斑,常有皮肤擦伤。
2、膝关节不能自主伸直。膝前压痛明显。
3、有分离移位时,可扪及骨折端之间有沟状凹陷,有骨擦音和异
常活动。
4、膝关节正、侧、轴位X线照片,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
1、髌骨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造成,但以间接暴力为多
见。直接暴力所致者,多为跌倒时髌骨直接碰撞地面或受重物打击而引
起,多呈粉碎骨折,股四头肌腱膜和关节囊无撕裂或仅呈局限性撕裂,
对伸膝功能影响较少。间接暴力所致者,多为在膝关节半屈曲位跌倒,
股骨髁抵住髌骨,股四头肌突然强力收缩,髌骨受到强力牵拉而骨折,
多呈横形骨折,可以在髌骨中央断裂,也可以在两极断裂,股四头肌筋
膜和关节囊发生不同程度的破裂,使两骨折块分离,伸膝装置受到破坏。
2、 受伤后,骨折部位周围筋肉损伤较严重,脉络受损,气机阻滞
而出现疼痛,离经之血,阻塞经道,瘀滞于肌肤腠理及关节而出现瘀斑、
肿胀,故早期辨证为气滞血瘀。
无移位骨折可仅用夹板固定;有移位骨折必须有良好的复位,并保
持关节面的完整光滑,恢复伸膝装置的功能,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整复方法先在无菌操作下,将关节内积血抽吸干净,使骨折易于对位。
患者仰卧位,膝伸直。术者用两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捏住骨折的
近、远端对推,使之相互接近;然后用一手的拇指、食指按住上下两断
端,以另一手触摸髌骨,以确定关节面是否平整。如仍有前后残余移位,
另一手拇、食指固定下陷的一端,另一手拇、食指推按向前突起的另一
端,使之复位。固定方法无移位骨折可在患肢后侧用单夹板固定膝关节
于伸直位,夹板长度由臀皱纹至足跟部。有移位骨折复位满意后,可用
比髌骨稍大的抱膝环(内垫棉花、外缠绷带制作而成)或弹性抱膝兜固
定髌骨,后侧长夹板将膝关节固定在伸直位4周。若两折端分离2厘米以
上的骨折用抱膝环固定困难者,复位满意后可用抓髌器外用固定。如复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位不满意,亦可采用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难于整复及固定的
粉碎骨折,可作髌骨部分切除或髌骨全切除术,术后固定膝关节于伸直
位4~5周。
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1) 主方:活血祛瘀方(广东省中医院《四肢骨折和脱臼治疗图
解解》)
处方: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栀子10克,
桃仁10克,泽兰10克,三七末(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
(2) 外用方:消瘀止痛药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大黄150克,木瓜60克,栀子30克,蒲公英60克,地鳖虫30
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共为细末,饴糖或凡士林调敷患处。
2、 中期治法:接骨续筋,通利关节。
主方:壮筋养血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续断12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芷9克,红花5克,生地黄
12克,牛膝9克,牡丹皮9克,杜仲6克。水煎服,每日1剂。
3、 后期治法: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
(1) 主方:补肾壮筋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山萸肉12克,续断12克,茯苓12克,
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
日1剂。
(2) 外用方:海桐皮汤(吴谦等《医宗金鉴》)
处方: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当归5克,川
椒10克,川芎3克,红花3克,威灵仙3克,甘草3克,防风3克,白芷2克。
解除外固定外,煎水熏洗患处。
练功活动
初期可作踝关节、足趾的伸屈活动。肿胀消退后,可开始练习股四
头肌舒缩活动。2周后可在夹板等固定下扶双拐下地行走。4~6周解除固
定后,逐步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在骨折未牢固愈合前,不得作猛烈屈
膝活动,以防发生再骨折。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不寐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入睡时间不够或睡眠不熟的一种疾病。轻
者难以入睡,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整夜不眠。西医的神经衰弱
及许多慢性病中出现失眠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 经常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入睡,或时睡时醒。
2、 整夜不能入睡。
不寐一证,多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
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临床辨证需分清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
足,责在心脾肝肾;实证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腑不和。治疗当
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
心脾两虚
[证见]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面色少华。舌质淡,脉
细弱。
[治法] 补养心脾,益气生血。
[方药]
1、 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处方:党参18克,黄
芪15克,白术、当归各12克,远志6克,茯苓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
仁15克,合欢皮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2、 中成药⑴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⑵柏子养心丸,每次1丸,
每日2次。⑶养心宁坤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莲子元肉汤(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处方:
莲子20粒,龙眼肉15克,加水煮熟,睡前服食,并饮其汤。
阴虚火旺
[证见]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口干。舌质红,
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1、 主方:黄连阿胶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黄连10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克,黄芩12克,生地黄、白芍各15克,阿胶12克(烊化),龟板25克,
柏子仁15克,麦冬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⑴天王补心丹,每次1丸,每日2次。⑵安神健脑片,每
次5片,每日3次。⑶五味子糖浆,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
⑴百合生地莲子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百合40克,生地黄、莲子心、白芍各20克,夜交藤、麦芽各
50克,郁金、香附、连翘、甘草各15克,大红枣8枚。水煎服。
⑵养阴镇静丸(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当归100克,生地黄50克,茯苓100克,玄参15克,麦冬75克,
丹参75克,柏子仁25克,五味子62.5克,党参100克,桔梗50克,夜交
藤50克,珍珠母125克,远志50克,朱砂12.5克。共研为细末,每100克
药粉加蜂蜜110克,制成大蜜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3次,连服30
丸为1疗程。
肝郁化火
[证见] 失眠,急燥易怒,目赤口苦,溺赤,大便结,舌红苔黄,
脉弦数。
[治法] 疏肝泄热。
[方药]
1、 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栀子10克,黄芩12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
当归9克,生地黄115克,龙齿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⑴珍珠层粉,每次2克,每日3次。⑵复方灵芝片,每次
2片,每日3次。3、单方验方:黄连竹叶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黄连10克,竹叶5克。水煎服。
痰火内扰
[证见] 失眠头痛,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心烦口苦,目眩,舌苔
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化痰热。
[方药]
1、 主方:温胆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处方:法夏12
克,陈皮6克,枳实12克,竹茹12克,茯苓12克,黄连10克,栀子12克,
珍珠母3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痰食阻滞者,可加山楂15克、莱菔子
12克、布渣叶12克;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克。
2、 中成药⑴珍珠层粉,每次1瓶,每日2次。⑵珍珠层粉,每次2克,
每日三次。
3、 单方验方:半夏苡仁汤(熊永厚《新中医》1983.11)组成:法
半夏、薏苡仁各60克,黄连15克。水煎服。
1、 外治法─穴位外敷吴茱萸9克,米醋适量,将药捣烂后用醋调成
糊状。贴敷于两足心的涌泉穴,24小时取下。
2、 针灸疗法
⑴体针:针刺神门、三阴交穴位。心脾亏虚者可选加心俞、厥阴俞、
脾俞;肾亏者选加心俞、肾俞、太溪;肝火上扰者选加肝俞、间使、太
冲;脾胃不和者加胃俞、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或针灸并有用。
⑵耳针:穴位为皮质下、交感、心、脾、肾、内分泌、神门。每次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选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
3、 饮食疗法
⑴党参元肉炖猪心:党参15克,龙眼肉12克,猪心1个(洗净),
共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盐调味服食。适用于心脾两虚。
⑵百合鸡蛋糖水:百合30~50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先将百合
煲至烂熟,打入鸡蛋煮熟,再加白糖调味服食。适用于阴虚火旺。
⑶双花枯草茶:菊花18克,素馨花12克,夏枯草15克,水煎加冰糖
调味,作茶饮。适用于肝郁化火。4、 预防调护⑴本证属心神的病变,
故尤应注意精神方面的调摄,喜怒有节,心情舒畅。⑵睡前不宜饮浓茶、
咖啡、酒等兴奋刺激之品。⑶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适当参加体力劳动
和体育锻炼,如进行气功、太极拳等锻炼。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不射精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不射精是指在性交过程中,阴茎能充分勃起,也能进入阴道内,但
达不到性高潮,无射精动作,无精液排出的病证。
1、凡是在性交过程中无性欲高潮,无射精动作和精液排出者,可
诊断为不射精。
2、在性交过程中,有进入性高潮期,有射精动作,产生正常的性
欲高潮,并且取房事后尿液检查,可看到许多白色絮状的精液,显微镜
下见到不少精子及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果糖者,不属不射精病。
不射精症常因气滞血瘀,脉络阻滞,精道不畅;或肾阳虚衰无力射
精,或肾精亏耗,精液内枯不能射精。此外,还因手淫或房劳过甚,造
成肾精亏损,精液内枯;或平素多喜食肥甘及酒热之品,日久湿热蕴积
于下焦,阻滞精室、精道,不能射精。
辨证应辨虚实。虚证常因肾虚;实证常因肝郁,气滞血瘀,湿热。
肾虚有肾阳虚、肾阴虚之分。总的治法是滋肾阴,补肾阳,疏肝解郁,
活血祛瘀。
肝气郁结型
[证见] 性交时阴茎长时间勃起挺强而不射精,久之由勃起挺强
转为阴茎举而不坚;胸胁胀满疼痛,烦躁易怒,时欲叹息,纳呆嗳气,
少腹坠胀。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开启精关。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当归10克,白芍18克,柴胡9克,茯苓18克,白术10克,潞
路通10克,王不留行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逍遥散,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开郁顺气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瘀血停聚型
[证见] 性交时阴茎勃起坚硬,久不得泄,阴茎带有刺痛感;平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时睾丸坠胀疼痛,甚至牵连至少腹,胸胁刺痛,肌肤干燥。舌质紫暗,
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达精窍。
[方药]
1、主方:通窍活血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手册》)
处方:赤芍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6克,三七末3克(冲服),
生姜3片,大枣5枚,老葱3条。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大黄W虫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桃仁通窍汤(赖天松《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桃仁12克,红花9克,紫石英9克,蛇床子9克,韭菜子9克,
当归9克,生地黄9克,牛膝9克,川芎6克,桔梗5克,赤芍6克,枳壳6
克,柴胡3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肾阳虚衰型
[证见] 性欲低下,阴茎勃起不坚,无力排出精液;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倦怠无力,面色苍白,小便频频而清,甚则不禁,滑精。舌
质淡,或舌体胖嫩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治法] 温补肾阳,益精通关。
[方药]
1、主方:右归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熟地黄24克,山药20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2
克,附子9克,肉桂3克(冲服),牛膝10克,王不留行15克,炙甘草5克。
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壮腰健肾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滋肾健脾汤(赖天松《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潞路通12克,马钱子9克,蜈蚣1条,石菖蒲12克,仙灵脾30
克,仙茅12克,地黄15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白术12克,石斛10
克,枸杞子12克,牛膝9克,白花蛇舌草15克,韭菜子12克,补骨脂15
克,覆盆子15克,菟丝子15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巴戟补肾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巴戟天10克,仙灵脾15克,金樱子20克,熟地黄15克,白芍
15克,山萸肉9克,泽泻9克,淫羊藿10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肾阴不足型
[证见] 阴茎易勃起,性交时不能射精;五心烦热,形体消瘦,
神疲乏力,颧红盗汗,头晕耳鸣,目眩,夜寐不宁。舌质红,脉弦细而
数。
[治法] 滋阴降火,填精通关。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
处方参见“遗精”肾阴不足型方药。
2、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七子养阴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枸杞子10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五味子10克,车前
子10克,女贞子10克,桑椹子10克,补骨脂10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每日1剂。
湿热下注型
[证见] 阴茎勃起坚硬不易萎软,性交时不能射精;头晕身重,
口苦烦躁,会阴部坠胀,梦遗频繁,少腹急满,小便短赤或黄。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通关。
[方药]
1、主方:甘露消毒丹(王孟英《温热经纬》)加减
处方:滑石20克,茵陈25克,黄芩10克,石菖蒲10克,木通9克,
藿香9克,龙胆草9克,泽泻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琥珀茯苓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三花汤(樊中洲《男女科病千首妙方》)
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车前草15克,王不留行15克,蒲
公英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知母12克,黄柏10克,乌药10克,肉桂3
克(冲服),甘草3克,通草9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1、针灸治疗
(1)取穴:中极、志室、地机、三阴交。手法:毫针刺用泻法。阴
茎、睾丸、少腹痛甚者,三阴交可持续运针,强刺激20分钟。
(2)体针:取穴:关元、志室、大赫、足三里、太溪。手法:毫针
刺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3)耳针:取精宫、内分泌、肾、外生殖器、睾丸等穴。用法:每
次取其中2~4穴,留针20~30分钟,或埋针3~5天。
2、饮食疗法
(1)双鞭壮阳汤: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肉苁蓉10克,牛鞭100
克,狗鞭10克,羊肉10克,母鸡肉50克,花椒、老生姜、料酒、味精、
猪油、食盐各适量,共同煮熟,吃肉喝汤。适用于肾阳虚衰型不射精。
(2)补髓汤:鳖鱼1只,猪脊髓200克,生姜、葱、胡椒粉、味精各
适量,水煎吃肉喝汤。适用于肾阴虚精髓不足型不射精。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不育症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不育症是指夫妇婚后2年,有生育愿望,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未孕育
者。或曾有孕育而后2年以上再未有孕育者,称为不育症。前者为原发
性不育症,后者为继发性不育症。
1、凡婚后2年未避孕而无子女者,在排除女方病因后者,可诊断本
病。
2、发布与因性生活过频或过稀,造成无子女者相鉴别。
3、睾丸实质的病变,则应进行睾丸活检才能确诊。不育症精液化
验,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不育症主要责之于肾肝。肾主生殖,主二阴,生精血。肾虚则性功
能障碍,精清,精冷,精少而难生育。肝肾同源,肝经络阴器,肝阴亏
损则精少,肝经湿热则伤精而无子女。
辨证首先辨虚实证。虚证常见肾阳不足、肾阴虚损、脾肾阳虚、气
血两虚。实证常见肝经温热、肝郁血瘀、痰湿内蕴。肾阳不足,伴有阳
痿、早泄,畏寒喜温等。肾阴虚损,伴有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脾肾
阳虚,伴有纳谷不香,五更泄泻等。气血两虚,伴有面色萎黄,便溏等。
肝经湿热,伴有睾丸肿痛,灼热或红肿,尿黄便秘等。肝郁血瘀,伴有
胸闷,睾丸坠胀而痛等。痰湿内蕴,伴有形体肥胖,神疲气短等。总的
治疗法则是温肾养肾阴,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热祛湿。
肾阳不足型
[证见] 婚久不育,精清精冷,性欲淡漠,阳痿早泄,精子稀少或
死精子过多,射精无力;腰膝酸软,精神痿靡,面色苍白,小便清长,
夜尿量多,畏寒喜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 补肾壮阳,生精种子。
[方药]
1、主方:生精种子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仙灵脾15克,川续断12克,巴戟天12克,何首乌15克,枸杞
子15克,桑椹子15克,五味子6克,覆盆子10克,车前子10克,黄芪20
克,当归15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壮阳丹,口服,每日9克,每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菟丝子丸,口服,每日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育精汤(鲍严钟验方)
处方:制首乌15克,韭菜子12克,当归12克,熟地黄12克,菟丝子
12克,覆盆子12克,仙灵脾12克,川牛膝12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
日1剂。
(2)生育精汤(陈光家验方)
处方:菟丝子12克,破故纸12克,蛇床子12克,枸杞子15克,覆盆
子10克,巴戟天10克,淫羊藿10克,鹿茸10克,锁阳12克,山萸肉9克,
附子9克。水煎服,每日1剂,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期间,注意女方的
基础体温,观察排卵情况,以便掌握易于受孕的时间。
(3)强精汤(黄海波验方)
处方:雄蚕蛾50克,鹿角胶150克,淫羊藿30克,怀牛膝30克,覆
盆子30克,石斛30克,附子25克,韭菜子30克,菟丝子50克,肉苁蓉60
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早、午、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下,
15~20天为一疗程。
肾阴虚型
[证见] 婚久不育,性欲强烈,性交过频,精液不液化或死精子过
多,或精子过少,畸型精子过多;五心潮热,盗汗口干,腰膝酸软,头
晕耳鸣。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补肾,生精种子。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0克,熟地黄24克,牡丹皮9克,山萸肉9克,
淮山药15克,茯苓12克,泽泻9克,丹参20克,连翘15克,甘草6克。水
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滋阴种子丸,口服,每日9克,每日3次。
(3)大补阴丸,口服,每日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乌蓉补精汤(霰景春等《辽宁中医杂志》1988.6)
处方:何首乌30克,肉苁蓉25克,菟丝子15克,山药15克,蛇床子
10克,熟地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2个月为一疗程。
(2)龟鹿五子地黄汤(邹卫兵验方)
处方:熟地黄24克,淮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9克,茯苓
9克,泽泻9克,五味子6克,车前子6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覆
盆子15克,龟胶30克,鹿胶30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养阴生精汤(李芬如验方)
处方:熟地黄30克,山萸肉10克,牡丹皮10克,云苓10克,鹿角胶
10克,淮山药20克,黄精20克,仙灵脾20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
车前子15克,覆盆子15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脾肾阳虚型
[证见] 婚久不育,性欲淡漠或阳痿,早泄,精清,精稀,精冷,
精少;纳谷不香,腹胀便溏,五更腹泻,精神疲乏,气弱懒言,腰膝酸
软,头晕耳鸣,夜尿量多,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肾,生精种子。
[方药]
1、主方:脾肾双补丸(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细览页面 页码,2/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处方:党参30克,砂仁6克(后下),肉豆蔻10克,炒山药15克,
陈皮5克,菟丝子10克,巴戟天10克,补骨脂10克,莲子10克,山萸肉
10克,五味子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附子理中丸,口服,每日1丸,每日2次。
(2)福幼理中丸,口服,每日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龙珠丸(王怀玉家传秘方)
处方:鱼鳔胶,鹿角胶,龟板胶,阿胶,紫河车,桂枝,白术,附
子,龙骨,菟丝子,枸杞子,车前子,五味子,覆盆子,熟地黄,当归,
川芎,赤芍,何首乌,人参,山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云苓,沉
香,木香,炙甘草。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3次,每
次1丸,淡盐水送下。
(2)天仙益精汤(汤清明验方)
处方:仙灵脾15克,黄芪15克,熟地黄15克,白术15克,龙骨15克,
附子10克,小茴香6克,桂枝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气血两虚型
[证见] 婚久无子,形体衰弱,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精液量少,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 补气养血,益肾育鳞。
[方药]
1、主方:毓鳞珠(古验方《秘本种子金丹》)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熟地黄25克,
白芍15克,川芎9克,当归10克,菟丝子15克,淮山药15克,枸杞子15
克,胡桃肉15克,巴戟天10克,鹿角胶9克(另溶化),鹿角霜9克,杜
仲9克,山萸肉9克,川椒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十全大补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2)卫生培元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党参养营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生精赞育汤(郑东利等验方)
处方:仙灵脾30克,制首乌30克,菟丝子12克,枸杞子12克,蛇床
子12克,肉苁蓉15克,黄芪15克,当归15克,茯苓25克,牛膝15克五味
子10克,仙茅10克,紫河车粉10克(冲服),鹿角胶5克(烊化冲服)。
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益精汤(黄新发等验方)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药15克,仙灵脾15克,枸杞子15克,黄精15
克,制首乌15克,黄芪15克,茯苓12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枣皮
10克,当归9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3个月为一疗程。
肝经湿热型
[证见] 婚久不育,胁肋胀痛,睾丸肿痛,灼热或红肿,射精疼痛
或血精,死精过多;面红耳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口苦咽干。舌质
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
处方参见“阳强”肝胆湿热型方药。
2、中成药:单方验方见“阳强”肝胆湿热型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3/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肝郁血瘀型
[证见] 婚久不育,胸闷不舒,善太息,胸胁胀痛,睾丸坠胀而痛,
烦躁易怒,精索静脉曲张,睾丸或附睾有结节,阳痿或不射精。舌质暗,
脉沉弦。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
1、主方:开郁种玉汤(傅山《傅青主妇科》)加减
处方:柴胡9克,桃仁9克,香附9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牡丹
皮10克,白术9克,茯苓15克,天花粉15克,橘核9克,王不留行15克。
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丹栀逍遥散,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2)济生橘核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疏肝活血汤(李雪芳验方)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9克,丹参20克,香附9克,穿山
甲9克,路路通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痰湿内蕴型
[证见] 形体肥胖,肢体困倦,精液稀薄,精子量少,性欲淡漠或
不射精;面色苍白,神疲气短,头晕心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 燥湿化痰。
[方药]
1、主方: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叶天士女科》)
处方:苍术12克,,香附9克,枳壳10克,法半夏9克,陈皮5克,
胆南星9克,生姜3片。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健脾除湿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香砂胃苓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利湿清热汤(谢自成验方)
处方:萆薢20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黄柏10克,
炮甲珠10克,泽泻12克,王不留行15克,茯苓15克,白茅根30克。水煎
服,每日1剂,连服20剂。
1、针灸治疗
(1)取穴:针刺天枢、中极、关元、气海,每日取1~2穴,轮换针
刺。用烧山火法,以病人有传热感为准则;出针时术者左手紧压针孔,
使真气内留。
(2)灸治关元、肾俞、精宫(志室)、三阴交,每次灸1~2穴,隔
日灸1次。用隔姜灸,每穴灸7~9壮;灸毕,术者以左手按压善灸穴位,
使温热之气外泄。经针灸2周,复查精子。
2、饮食疗法
(1)菟丝煲母鸡:老黄母鸡或乌骨鸡1只,去毛净腹,菟丝子150
克(去尖,布包,如无菟丝子可以韭子代)。加水,加生姜5片、大料
少许、酒少许,文火炖3个小时,加酱油及盐适量,稍煮出火。分3天食
毕,半月如法炮制1次,连做3~5次。适用于肾阳虚型不育症。
(2)黑豆绿豆山药粥:黑豆20克,绿豆30克,生山药60克(切片)。
加水适量煮熟,再加糯米粉或藕粉适量,煮沸成粥,每日服1次。黑豆
细览页面 页码,4/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煮食偏凉。适用于肾阴虚型不育症。
(3)山药大枣核桃粥:生山药60克(切片),大枣5枚,核桃仁3
个。加水适量煮熟后,再加藕粉或糯米粉少许,煮沸成粥状,每日服1
次。适用于脾肾阳虚型不育症。
(4)大枣山药桂圆粥:大红枣10枚,生山药60克(切片),桂圆
肉10克。加水适量煮熟,再加糯米粉或藕粉适量,煮沸成粥状,每日1
次。适用于气血两虚型不育症。
(5)狗肉麻雀汤:狗肉60克,麻雀1只(去毛及内脏),加盐及小
茴香少许,炖煮熟后食肉喝汤,每日1次,连用7天为一疗程。适用于肾
阳虚型不育症。
细览页面 页码,5/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不孕症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女子婚后,夫妻同居二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无避孕而不受
孕者,或曾有过妊娠,又间隔二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再受孕者,称为不
孕症。前者称“无子”、“全不产”,西医称之为原发性不孕症。后者
称“断绪”,西医称之为继发性不孕症。古人所称的“五不女”,即“
螺、纹、鼓、角、脉”,大多属女子先天性生殖器官畸形,非药物所能
取效,不属本节讨论范畴。
1、确定不孕:不孕是多种疾病产生的结果或后遗症。婚后二年以
上从未怀孕,或有过怀孕又间隔二年以上不再受孕,并具备三个条件:
①同居;②配偶生殖功能正常;③无避孕。
2、检查不孕原因:必须结合西医对不孕原因的认识,有步骤地对
夫妇进行各有关检查,尽量寻找不孕的原因,以供辨证参考。
3、本病须与暗产相鉴别。暗产是指受孕早期胚胎初结,不易觉察
而已自然堕坠者,往往可被误认为不孕症。
肾主生殖,女子以血为本。不孕症的产生,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
气血不调,影响冲任、子宫的摄精成孕及育胎的功能。临床最常见的有
肾虚、肝郁、痰湿和血瘀等。
不孕症的辩证,着重辨脏腑、气血、冲任的虚实,但必须结合辨病。
辨病的重点是找出不孕的病因、病位以及相关不孕的疾病。治疗不孕症
重视“种子必先调经”。“经本于肾”,“肾主生殖”。大抵虚者补益
肾肝脾,燮理阴阳,填精益血,通补奇经;实者疏肝理气,调理气血,
祛痰化瘀。 同时,应指导患者调节情志及掌握受孕佳期。
肾虚型
Ⅰ、肾阳虚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月经后期量少,或稀发、闭经。
性欲淡漠,带下量多清稀。面色晦暗,腰酸膝软;大便不实,小便清长,
夜尿多,小腹冷或四肢不温。妇科检查可有子宫发育不良,卵巢功能测
定常有排卵功能障碍等,也可有甲状腺功能较低者。
[治疗] 温肾养血益气,调补冲任。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主方:右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肉桂5克(焗服),熟附子9克,熟地黄20克,山药30克,山萸
肉15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20克,鹿角霜15克,当归15克,杜仲15克,
淫羊藿10克,巴戟天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 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2) 鹿龟补肾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小蜜丸每次
6克,每日3次。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1) 促排卵汤(罗元恺《新中医》1987.4)
处方:菟丝子2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仙灵脾10克,当归
12克,党参20克,熟地黄20克,炙甘草6克,制附子6克,水煎服,每日
1剂,于每次月经净后约服12剂,以促排卵。
(2) 温阳种子汤(康广盛《湖北中医杂志》1986.3)
处方:附子10克,当归10克,仙茅10克,桂枝15克,巴戟天15克,
枸杞子15克,熟地黄20克,仙灵脾25克。每日1次,分2次服,水煎。
临床可辨证加减,经期停服。适应于子宫发育不良性不孕症,证属
先天不足,肾阳亏虚者。
Ⅱ、肾阴虚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 月经先期量少或后期量少,色黯,
也有经闭不行者;或性欲下降,阴道较干涩。形瘦,头晕耳鸣,腰酸膝
软,五心烦热,眼眶黑,有面斑。舌黯红,少苔,脉细涩,两尺弱。西
医检查常为黄体功能不健或无排卵,也有子宫发育不良者。
[治法] 滋肾养血,调经助孕。
[方药]
主方:左归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淮山药30克,山萸肉15克,枸杞子15克,云苓
20克,炙甘草6克,白芍15克,女贞子20克,黄精20克,紫河车15克,
肉苁蓉20克,何首乌20克。水煎服。
临床上肾虚多有兼证。如肾虚兼气血不足者,可用毓麟珠(《景岳
全书》)加减;如为免疫性不孕,多在补肾或滋肾中,兼活血化瘀治之。
肝郁型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抑郁寡欢,忧心忡忡,喜驭息,
甚或悲伤易哭,胸胁苦闷。或月经先后不定,或经前乳胀,烦躁易怒,
或有溢乳。舌黯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西医检查可有输卵管欠
通畅或不通,催乳素升高,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
[治法] 舒肝解郁,滋肾调经。
[方药]
1、主方:定经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云苓20克,菟丝子20克,
淮山药30克,合欢皮15克,熟地黄20克,郁金15克,香附子12克,山萸
肉15克。水煎服。
根据经前、经后以及各项检查结果,随证加减。
2、中成药
逍遥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痰湿型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或月经后期、稀发或闭经;带下
量多。形体肥胖,面色无华或虚浮,胸闷痰多。舌淡泮,苔白腻,脉滑。
西医检查可无排卵,或多囊卵巢综合征或甲低等。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治疗] 健脾化痰,补肾助孕。
[方药]
主方:加味补中益气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淫羊藿,川杜仲
处方:党参20克,北黄芪2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柴胡6克,当
归15克,云苓30克,法半夏10克,制胆南星6克,礞石10克,淫羊藿10
克,杜仲15克,水煎服。
如有月经不调或经闭,可合四物汤调经。如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必
要时可配合服用克罗米芬,以促排卵;或手术治疗加中药治疗,可提高
疗效。
血瘀型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月经常后期、痛经,经色黯。
经期延长或痛经较剧,或下腹胀痛。西医检查常有附件炎、盆腔炎、输
卵管不通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盆腔器质性改变。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助孕。
[方药]
主方:当归芍药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15克,云苓20克,白术15克,
泽泻15克,桃仁15克,丹参20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如有附件炎、慢盆炎,加败酱草、毛冬青、川楝子,以化瘀清热祛
湿。如输卵管不通畅,加炮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穿破石之类。以
化瘀通络。如属子宫内膜异位症,加水蛭、三棱、莪术、土鳖虫、九香
虫、鸡内金之类,以化瘀散结。如兼有子宫肌瘤,可加荔枝核、海藻、
山楂、三棱、莪术、鸡内金等,以化瘀消癥。
临床上常要根据体质的寒热及血瘀之兼 证分别选用王清任的血府
(瘀热)、少腹(寒瘀)、膈下(血瘀兼气滞)逐瘀汤,并结合病位,施以外
治法。如中药保留灌肠、外敷、理疗、治疗性通水等综合治疗,以改善
盆腔及生殖器官的微循环,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1、针灸疗法
(1) 体针:取关元、中极、子宫、血海为产穴,并随证加穴。肾虚
者,配肾俞、气穴、然谷;肝郁者,配内关、肝俞、太冲;痰湿者,配
丰隆、阴陵泉、三阴交等;血瘀者,配三阴交、气海、合谷。用平补平
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 耳针;取子宫、脑点、皮质下,内分泌、肝、肾,留针20~30
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也可在耳穴埋针或丸压法治疗。
2、饮食疗法
(1) 红花孕育蛋(《偏方治大病》):取鸡蛋1只,叩打一个小孔,
放入藏红花1.5克,搅匀,蒸熟吃蛋。月经来临的下一天开始服食,每
天吃一只,连吃9个。然后等下次月经来临的下一天再开始服食,持续
服用3~4个月经周经。
(2) 鹿茸鸡汤:鹿茸3~5克,鸡肉25克,加水炖烂,调味饮汤吃肉。
月经干净后每周服2次,连服3~4次。适用于肾阳虚证不孕者。
3、预防与调护
因为不孕症往往是许多妇科病造成的一种后遗症,故有相当部分的
不孕症是可以预防的。
(1) 及时调治足以影响妊娠的各种妇科病,如月经病、带下病等,
尤其是妇科炎症以及月经病中的痛经、闭经、崩漏和月经不调。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 尽量减少未婚先孕。示婚先孕者,反复人流药流,往往容易造
成继发的不孕症或习惯性流产。
(3) 调节情志:不孕症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又影响着内分泌的
调节,必须正确处理。尤其夫妻间感情的调节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尤
为重要。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产后恶露不绝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产后恶露持续三周以上仍淋沥不断者,称为产后恶露不绝。恶露,
即产后子宫内排出的余血浊液,杂浊浆水,宜露不宜藏,初为暗红,继
之淡红,渐于三周内应干净(剖腹产可一月左右始净)。西医所称的子宫
复旧不良所致的晚期产后出血,可属本病范围。此外,人流术后、药流
后清宫术后阴道出血不止者,亦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但出血的时间标
准不同。
1、产妇分娩三周以后,阴道尚有恶露不断者,便可诊断为本病。
2、可通过妇科检查和必要时B超检查,了解有无胎盘膜残留、子宫
复旧情况以及生殖道炎症等,以供辨证时参考。
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虚、血热、血瘀,导致冲任不固,气
血运行失常。辩证应着重从恶露的量、色、质、臭气的特征,辨别寒、
热、虚、实。恶露色淡红、量多、质清稀、无臭气者,多为气虚;色红
或紫红、质稠而臭者,多为血热;色黯黑有块,伴腹痛者,多为血瘀。
治疗本病应按“虚则补之,热则清之,瘀则化之”的原则,分别论治。
气虚型
[证见] 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质稀薄,
无臭气。小腹空坠,神倦懒言,纳差,乳汁常不足,面色晄白。舌淡,
脉缓弱。检查子宫,多较软而大。
[治法] 补气摄血,固冲任。
[方药]
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北黄芪3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升麻12克,党参20克,
当归头15克,柴胡6克,炙甘草9克,鹿角霜15克,炮姜9克,七叶一枝
花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血热型
[证见] 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深红,质稠粘,可有臭气。
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妇科检查,子宫可有压痛等炎症体征。
[治法] 养阴清热,止血调冲。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主方: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熟地黄各15克,白芍15克,淮山药30克,川续断12克,
贯众20克,地榆30克,黄芩15克,黄柏10克,甘草6克,七叶一枝花20
克。水煎服。
如属阴虚内热者,去川续断、熟地黄,加二至丸、山萸肉。如有盆
腔炎体征者,去川续断、熟地黄,加蒲公英、败酱草、毛冬青、七叶莲
之类。
血瘀型
[证见] 产后恶露淋沥涩滞不畅,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或有块,或
有胞衣残留宫腔,下腹疼痛。舌黯或边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主方:生化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炙甘草6克,炮姜10克,
益母草30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七叶一枝花30克,三七片10克。水
煎服。
如兼气虚者,加党参、北黄芪。如兼血热者,加蒲公英、败酱草。
如有胎盘或胎膜残留宫腔,经服药未见效时,可行清宫术。如经治
疗后,恶露持续数月不止或反复出血者,应测定尿中的HCG定量等,进
一步排除可能发生在产后的绒毛膜上皮癌。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产后发热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
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产后发热包括了西医所称的产褥热。产褥热
属产后发热中感染邪毒型,是最急最重之证。
1、在产褥期尤以新产后,出现与产褥有关的发热为主证,便可诊
断为本病。
2、根据热型、恶露性状、小腹痛情况等,分辨产后发热之病因及
证型。
3、必须进行妇科检查及血液分析,首先明确有无产褥感染。如高
热寒战,妇查从外生殖器至内生殖器盆腔部位出现急性感染阳性征,白
血球明显升高者,为产褥感染,应高度重视病情的发展变化。
4、产褥期发热还可由内外科疾病如淋证、汤痈、痢疾等引起,均
须作鉴别。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感染邪毒,血瘀,外感和血虚所致。
产后发热,病因不同,症状各异,临床上应抓住热型、恶露以及腹
痛作为辨证要点。一般来说,高热寒战,恶露柴油黯如败酱或有臭气,
下腹剧痛拒按者,为感染邪毒;发热恶寒,恶露如常,无腹痛者,为外
感发热;寒热时作,恶露色黯有块,下腹疼痛者,为血瘀发热;低热不
退,恶露量少色淡,腹痛绵绵者,为血虚发热。治疗产后发热大多以调
气血和营卫为主。如属邪毒感染发热,则为最急最危重,初宜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传变营血时,常须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感染邪毒型
[证见] 高热寒战,恶露色如败酱,或脓性或有臭气,可有血块或
胞衣残块。腹满硬而痛,拒按;烦躁或谵妄,口渴,面红目赤,大便燥
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1、主方
(1) 五味消毒(吴谦《医宗金鉴》)合大黄牡丹皮汤(张仲景《金匮
要略》)加减
处方: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金银花15克,紫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背天葵10克,大黄10克,牡丹皮15克,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败酱草
30克,益母草30克,连翘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如高热不退,便秘几天不解,出现阳明腑实证者,需加重大黄用量,
并加芒硝、枳实,以清热泻下逐瘀。
本证变化多端,传变迅速,病情凶险,必须采取产后“三审”的诊
断方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以及现代检查手段,严密观察,随证处理。
(2) 如热入营血,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降,苔黄
燥,脉弦细数者,治宜清营解毒,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
加减。
处方:玄参20克,生地黄30克,麦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20克,
淡竹叶15克,丹参20克,川黄连10克,水牛角30克,败酱草30克,七叶
一枝花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并同时口服清开娄,每次1~2瓶,每
日2~3次。
如热陷心包,证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或昏迷,面色苍白,四
肢厥冷,脉微而数者,急需清心养阴开窍。可用清营汤送服紫雪丹,静
脉滴注醒脑静或清开灵。此为中毒性体克阶段,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病
人。
如有胎盘胎膜残存宫腔(经妇查或B超助诊),在抗感染、抗休克下
择时行清宫术。
如有盆腔脓肿,可行后穹窿切开排脓。术前后可在下腹外敷双柏散,
以助炎症包块的消散。必须防止炎症扩散为弥漫性腹膜炎。
(3) 如产后子宫内膜炎不能控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下肢痛、肿、
硬、发白,腓肠肌和足底痛,不能行走、站立或不能着地等证,治宜养
血益气,化瘀通痹。可选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合生化汤加减。
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生姜3片,大枣15克,当
归15克,桃仁15克,川芎9克,炮姜9克,鸡血藤30克,毛冬青20克,益
母草30克,防己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复渣再煎水浸患肢。
2、中成药
(1)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2瓶,每日3次。
(2) 仙方活命片,盆腔脓肿包块者加服用,每次8片,每日3次;并
于下腹部外敷双柏散。
血瘀型
[证见] 产褥期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
口干不欲饮。舌黯有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退热。
[方药]
主方:生化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9克,桃仁15克,炙甘草6克,炮姜9克,益
母草30克,七叶一枝花15克,丹参20克,牡丹皮15克,白薇15克。水煎
服。
外感型
[证见] 产后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滋,肢体疼痛,无汗或咳嗽。
舌红苔白,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1、主方
(1) 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淡竹叶15克,金银花、连翘15克,桔梗10克,甘草6克,牛
蒡子12克,淡豆豉10克,薄荷6克,荆芥6克,芦根20克,青蒿10克。水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煎服。
(2) 若证见产后寒热往来,胸胁痞满,口苦咽干目眩,不欲食,心
烦欲呕,舌类边红,苔白润,此为邪犯少阳,治宜和解表里,方用小柴
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5克,法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6克,黄芩15克,
大枣5枚,生姜3片,白薇15克,青蒿10克,神曲15克。水煎服。
(3) 如若产时正值盛夏酷暑,证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身重体倦,
胸满气短,恶心呕吐,或兼恶寒。舌红少津,脉虚数者,为感暑伤津,
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处方:本洋参5克(另炖服),石斛15克,麦冬15克,太子参30克,
川黄连9克,淡竹叶15克,荷叶15克,知母15克,甘草6克,西瓜翠衣30
克,生薏苡仁30克。水煎服。另吃西瓜,以清热解暑利尿。并注意卧室
内通风。
血虚型
[证见] 产后低热不退,自汗,恶露量少色淡,腹痛绵绵。头晕目
眩,心悸少寐,四肢麻木,纳呆多渴。舌淡苔白,脉细数。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北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云苓20克,甘草6克,
当归12克,白芍15克,干地黄20克,青蒿10克,益母草30克,地骨皮15
克,白薇10克。水煎服。
如偏于阴虚内热,去北黄芪、当归,太子参易党参,淮山药易白术,
加增液汤,知母,以养阴清热。
此外尚有伤食发热或蒸乳发热,宜消导化滞或通乳,其热自退。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产后腹痛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产妇在产褥期以小腹疼痛为主证者,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
起的腹痛,又称“儿枕痛”。产后腹痛,相当于西医所称的病理性宫缩
痛。
1、产后出现下腹阵发性疼痛,难以忍受。或腹部绵绵,持续不解。
不伴寒热等症者,可诊断为产后腹痛。
2、产后腹痛应与伤食腹痛及感染邪毒所致的腹痛相鉴别。前者有
伤食史,痛在胃脘,有大便异常;后者详见产后发热。
产后腹痛的发生,主要是血虚胞脉失养,气弱不行,或血瘀,胞脉
受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腹痛。
产后腹痛,首辨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
痛也。一般可以痛的性质和恶露的色、质、量辨其虚实。治疗以调理气
血为主,虚者补而充之。实者行而通之。
血虚型
[证见] 产后小腹隐痛或绵绵作痛,持续不解。恶露量少,色淡,
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干结,胃纳欠佳。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养血益气。
[方药]
主方:肠宁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阿胶15克(烊化),麦冬15克,党参
20克,山药20克,甘草6克,川续断15克,肉桂5克(焗服),白芍20克。
水煎服。
傅青主指出:“血虚之疼,必须用补血之药;而补血之味,多是润
滑之品,恐与大肠不无相碍。然产后血虚,肠多干燥,润滑正相宜也,
何碍之有?”此方补气补血,“气血既生,不必止痛而痛自止也”。
血瘀型
[证见] 产后小腹刺痛或胀痛拒按,阵发性发作。恶露量多少不一,
色黯有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胸胁胀痛,四肢不温。舌黯苔白,脉
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方药]
1、主方: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炙甘草6克,炮姜10克,
益母草30克,丹参15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如胀较痛明显者,加枳壳、芍药,以和血行滞。如兼乳汁缺乏者,
加黄精、王不留行、炮山甲、何首乌、北黄芪,以补气血通乳汁。
2、单方验方:香附APC合剂
香附子3克(研末),APC1片,开水冲服。
1、针灸疗法
取足三里、三阴交穴,用针刺补法。或艾灸关元、足三里穴。
2、饮食疗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当归15克,生姜15克,精羊肉250
克,共煮汤,调味食用。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产后缺乳(附回乳)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产妇在哺乳时乳汁甚少或全无,不足够甚至不能喂养婴儿者,称为
产后缺乳。缺乳的程度和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开始哺乳时缺乏,以后稍
多但仍不充足;有的全无乳汁,完全不能喂乳;有的正常哺乳,突然高
热或七情过极后,乳汁骤少,不足于喂养婴儿。
妊娠、分娩、哺乳是女性生理特点,是女性激素的一种正常调节。
不哺乳不但影响婴儿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产妇的康复,甚至会增加乳
腺病的机会。因此,应大力提倡产后正常哺乳,对缺乳者经以治疗。
1、产妇哺乳时乳汁缺乏或全无,不足于甚或不能喂养婴儿,为主
要诊断依据。
2、检查乳房及乳汁性状,可协助诊断临床上须与乳头凹陷和乳头
皲裂造成的乳汁壅积不通,哺乳困难相鉴别。
乳汁由气血化生,赖肝气疏泄与调节,故缺乳多因气血虚弱、肝郁
气滞所致,也有因痰气壅滞导致乳汁不行者。
缺乳首辨虚实。虚者,乳汁清稀,量少,乳房松软不胀,或乳腺细
小;实者,乳汁稠浓,量少,乳房胀满而痛。治疗缺乳以通乳为原则,
虚者补而通之,实者疏而通之。
气血虚弱
[证见] 产妇哺乳时,乳汁不充或全无,不足以喂养婴儿;乳汁清
稀,乳房不胀而软。恶露量多或不止,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舌淡白或胖,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增液,佐以通乳。
[方药]
主方:通乳丹(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党参20克,北黄芪30克,当归15克,麦冬15克,通草6克,
桔梗10克,黄精20克,王不留行12克,何首乌20克,天花粉20克,猪蹄
2枚。水煎服。
兼先天肾气不足,冲任虚弱者,选加巴戟天、熟地黄、鹿角霜,或
另加鹿茸炖鸡。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去猪蹄、黄精,加山楂、茯苓、
陈皮。恶露量多或不止者,加益母草、炮姜。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肝郁气滞型
[证见]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或平日乳汁正常或偏少,突然七情
内伤后,乳汁骤少或点滴全无;乳汁稠浓,乳房胀硬而痛,或有身长热。
精神抑郁,胸胁胀痛,食欲减退。舌黯红或尖边红,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
主方:下乳涌泉汤(《清太医院配方》)
处方:当归15克,川芎9克,生地黄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
青皮10克,天花粉30克,漏芦15克,通草6克,桔梗10克,白芷9克,炮
山甲12克,王不留行15克。水煎服。
若乳房胀硬,局部微红者,加蒲公英、连翘、夏枯草。若乳头凹陷
或皲皲裂,哺乳困难者,可用乳罩协助哺乳。如恶露未净,加益母草、
七叶一枝花。
1、针灸疗法
气血虚弱者,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取穴:膻中、乳根、脾俞、足三
里;针刺补法,并灸。肝郁气滞者,取手足厥阴经穴为主,取穴;膻中、
乳根,少泽、内关,太冲;什针刺泻法。
2、饮食疗法(主要适用于虚证缺乳)
(1) 章鱼木瓜汤:南木瓜500克,章鱼150克,共煲汤饮食。
(2) 鳙鱼头汤:镛鱼头1个,生姜3片,烧锅下油煎姜片刻后,放鱼
头略煎,煮汤,调味食用。
(3) 椰子肉炖鸡汤:鸡项1只,椰子1只,各取肉洗净后共煲汤,调
味食用。
3、预防与调护
(1) 做好产前检查,发现贫血时,及时纠正。发现乳头凹陷时,嘱
每天洗澡时用肥皂擦洗并身外拉,尽量纠正之。
(2) 产后早哺乳,定期哺乳。发现乳汁缺乏时,及早治疗,防止乳
腺过早复旧。
(3) 注意休息,增加营养,并注意调节情志。附 回乳
产女不欲哺乳,或幼儿8个月后可断乳,最好用中药回乳。如不回
乳或回乳不全,日后可导致长期溢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溢乳。回乳
可用下列两方:
1、炒麦芽60~90克,水煎作茶饮,每日1剂,连服7日左右。
2、免怀散(武之望《济阴纲目》)加减
处方:当归尾15克,红花6克,赤芍15克,川牛膝20克,麦芽60克,
橘核15克,全瓜蒌15克,蒲公英30克,远志6克,桃仁15克。水煎服。
并注意预防乳痈的发生。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颤证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颤证又称振掉、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
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
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西医的某些椎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性麻痹、舞蹈病、手
足缓动症等,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 临床以头及四肢颤动、振摇为主要特征。
2、 常伴有肢体拘急强直,表情呆板,步态慌张,语涩流涎等症状。
3、 本病以中、老年,素体肝肾阴亏为多见。
本证多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或风火
夹痰,互阻络道而成。
临床当分标本、虚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者为虚,风火夹痰者为
实。如虚实相兼为病者,多以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风痰为病
之标。治以益肾调肝,补气养血,清化痰热,兼以熄风等为治疗本病之
大法。
肝肾亏虚型
[证见] 颤振不愈,兼见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脚软,
肢体麻本,呆傻健忘,筋脉拘紧,动作笨拙。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
脉细弦或沉细弦。
[治法] 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方药]
1、 主方:大定风珠(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干地黄、麦冬、沙参各15克,阿胶12克(烊化),枸杞子15
克,龟板、鳖甲、白芍、牡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气血两虚型
[证见] 颤振日久,面色无华,神惫乏力,头晕眼花。舌淡胖有齿
印或暗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熄风活络。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方药]
1、 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当归12克,熟地黄18克,川芎6克,
白芍15克,天麻10克,丹参20克,石决明30克,大枣5枚。水煎服。2、
中成药八珍丸,每次9克,每日3次。
痰热动风型
[证见] 颤振或轻或重,尚可自制,常兼胸脘痞闷,痰稠色黄,头
晕口干。舌苔黄稠,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
1、 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橘红6克,茯苓、枳实、胆南星、竹茹、栀子、
黄芩各12克,天麻、钩藤、石决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猴枣散,每次1支,每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肠痈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发生于肠道的痈肿称为肠痈。肠痈按疼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大肠
痈和小肠痈;痛处接近右下腹天枢穴者称大肠痈;在关元穴附近者称小
肠痈。临床以大肠痈为常见。相当于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及其合并症。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和婴幼儿较少见。
2、转移性右下腹痛,多为突然急性腹痛,初起在脐周围或上腹部,
为阵发性钝痛,逐渐加重。经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阑尾点附近,呈现
持续性痛。可有轻度阵发性加剧,或阵发生绞痛。
3、可伴有头晕,头痛,身倦无力,发热,恶心呕吐,纳呆,便秘
或腹泻等证。
4、右下腹阑尾点有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
肌试验阳性提示盲肠后位阑尾炎;闭孔肌试验阳性及直肠指检在直肠前
壁右侧有触痛,提示为盆腔位阑尾炎或脓肿的可能。
5、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1.5万间,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
1、本病是由于寒温不适,或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或暴急奔走,
跌仆损伤,或情志不畅,暴怒忧思等因素,导致肠胃受损,运化失职,
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败瘀留积,蕴于肠道而成。临床表现
以转移性右下腹持续性疼痛,拒按,反跳痛为主要特点。
2、本病始于气机不畅,胃肠结滞,气血凝滞,肠络不通,属肠腑
瘀滞。继则瘀久化热,热蕴肠道,热久腐肉成脓,表现为胃肠湿热或实
热。甚则热毒炽盛,痈脓溃破,表现为肠腑热毒。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
化瘀通腑为原则。
瘀滞证
[证见] 初为脘腹闷胀,绕脐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
痛剧,腹皮微急,恶心欲吐,嗳气纳呆。不寒不热或微热,或恶寒,大
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迟紧
或弦略数。本证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
周围脓肿消散后期。
[治法] 化瘀行滞,清热解毒。
[方药]
1、主方:大黄牡丹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处方:生大黄9克,牡丹皮12克,桃仁2克,厚朴9克,红藤60克,
蒲公英30克,赤芍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大便次数增多者,改生大黄为制大黄9克。
2、中成药
(1) 阑发愤灵冲剂,每次1~2袋(10~20克),每日4次,热开水冲服。
(2) 阑尾消炎灵胶囊,每次6粒(1.8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锦红新片,每次5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4) 野菊花注射液,每次4毫升,每日2次,肌注。
3、单方验方:阑尾化瘀汤(天津南开医院验方)
处方:川楝子15克,延胡索10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木香10
克,金银花15克,大黄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血聚成块者加红藤
30~60克。
湿热证
[证见] 腹痛较剧,右下腹硬满,按之内痛,或可扪及有压痛之肿
块。伴有发热,口干渴,汗出,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数。
或伴有身热不扬,头昏重,呕恶胸闷,腹胀痛,便溏不爽,尿黄浊。舌
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相当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早期
或并局限性腹膜炎。
[治法] 清热化湿,通里攻下。
[方药]
1、主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生大黄12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生薏苡
仁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柏9克,厚朴6克,冬瓜仁30克。水煎服,
每日1~2剂,分2~4次服。
大便燥结者,加芒硝9克(冲服)。阑尾包块形成者,加桃仁9克,赤
芍15克。湿热重者,加黄连6克、黄芩9克。湿重者加藿香9克、佩兰9克。
瘀滞重者,加当归12克、莪术9克。
2、中成药
(1) 阑尾消炎片,每次1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 西黄丸,每欠6克,每日1次,温开水送服。
(3) 四季青钠盐,每日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1000~2000毫升中
静脉滴注。
(4) 黄连素注射液,每日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1000~2000毫升
静脉滴注。
3、单方验方:阑尾清化汤(天津南开医院验方)
处方: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丹皮15克,大黄15克,川楝子10
克,桃仁10克,生甘草10克,赤芍12克,水煎服,每日1~2剂。
湿热重者,加黄连、黄芩。湿重者,加佩兰、蔻仁、藿梗、木通。
热毒证
[证见] 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热毒伤阴者,
伴有高热持续不退、时时汗出,烦渴欲饮,面红目赤,唇干口臭,呕吐
不食,两眼凹陷,大便秘结,或似痢不爽,小便短赤,或频数似淋;舌
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热毒伤阴损
阳者,见发热不高,或不发热,精神萎糜,肢冷自汗,气促;舌质淡而
干,苔多薄白,脉沉细而数。肠结腑实者,见全腹膨胀,呕吐频频,无
排气排便。本证相当于急性阑尾炎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已形成
的阑尾脓肿有扩散趋势,或由腹膜炎引起的肠麻痹,盆腔脓肿,感染性
休克等并发症。
[治法] 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行气凉血。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方药]
1、主方:大黄牡丹汤(张仲景《金匮要略》)事大承气汤(张仲景《
伤寒论》)加减
处方:生大黄15克,元明粉12克(冲服),枳实12克,川朴9克,牡
丹皮9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生薏苡
仁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赤芍9克,莱菔子30克。水煎服,每日2剂,
分4次服。
热毒伤阴者,加鲜生地黄60克、元参15克、天花粉15克,。热毒伤
阴损阳,下利无度者,去元明粉,加熟附子9克、炮姜6克、白术9克、
生大黄改制大黄12克。呕吐不食者,加黄连6克、姜半夏9克。小便不利
者,加车前子15克(包煎)。
2、中成药
参照湿热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阑尾清解汤(天津南开医院验方)
处方:金银花60克,蒲公英30克,冬瓜仁30克,大黄20克,牡丹皮
10克,木香10克,川楝子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大热大渴者,加生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
外治法
1、外敷
(1) 各种证型均可选用双柏散、金黄散、玉露散水蜜调制外敷右下
腹,每日1~2次。
(2) 大蒜糊剂:大蒜头60克,芒硝30克,大黄粉30克。大蒜、芒硝
共捣粒如泥,敷腹部最痛处,敷2小时后去药;再用大黄粉用醋调成糊
状,敷6~8小时。以上为1疗程;必要时隔数小时后,重复使用。在敷药
前,局部皮肤应涂上一层凡士林,以保护皮肤。适用于瘀滞证。
2、灌肠
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大黄牡丹汤加减煎汤200
毫作用保留灌肠,每日1~2次。
3、手术疗法
肠痈之热毒证一经诊断,一般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有关本病非手
术疗法与手术疗法的适用选择如下:
(1) 非手术疗法:瘀滞证。
(2) 先行非手术疗法,经12~24小时后,病情加重,中转手术:湿
热证。
中转手术的指征是:①热象加重,血压不稳,脉数;②症状体征加
重;③热结腑实,服药后腹胀未除;④腹部出现移动性浊音,或腹穿抽
出脓液较多。
(3) 手术疗法:热毒证;小儿、妊娠、老年人的湿热证、热毒证。
手术方法有阑尾切除术和阑尾脓肿切开引流术。
1、针刺疗法
(1) 体针:以取阑尾穴,上巨墟、合谷、足三里等穴。留针1小时,
每15分钟捻转1次,强刺激,每日2~3次。恶心呕吐者加中脘,发热者加
曲池,腹痛者加天枢、气海。
(2) 耳针:取阑尾、交感、神门、大肠等穴。选上述反应明显的穴
位2~3个,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2、饮食疗法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 三色豆汤:黄豆100克,绿豆100克,赤小豆100克,生甘草20
克,加水适量煮至烂熟,加入食盐调味,食豆饮汤。适用于肠痈未成脓
者食用。
(2) 薏苡桃仁粥:牡丹皮15克,桃仁15克,冬瓜仁15克,薏苡仁50
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将牡丹皮、桃仁、冬瓜仁水煎去渣留汁,
加入薏苡仁、粳米,文火煮至烂熟,调入白糖温食。适用于肠痈酿脓期
患者食用。
(3) 桃花馄饨:鲜毛桃花50克,面粉150克。以桃花为馅,作馄饨,
空腹食。适用于肠痈腑实证。
(4) 苡仁附子败酱粥:薏苡仁60克,附子15克,败酱草100克,粳
米100克。附子,败酱草同煎取汁,加入粳米、薏苡仁、适量加水煮粥,
空腹食。适用于肠痈反见虚寒证者。
3、预防调护
(1) 饮食有节,勿暴饮暴食,勿嗜食高粱厚味和辛辣刺激,醇酒生
冷之品,以免肠道功能受损而诱发本病。
(2) 起居有常,勿饱食后暴急奔走,寒温失摄,情志郁怒,以免气
血失调而诱发本病。
(3) 初期及酿脓期肠痈(急性单纯性、轻型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脓
肿),可根据食欲情况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溃脓期肠痈(并发腹膜炎),
应根据病情轻重给予流质饮食或禁食。
(4) 除初期肠痈(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一般应卧床休息,并发腹
膜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应取半卧位,防止过早下床活动,以免病
情反复。
(5) 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4次,对严惩病人要定期量血压。服
药后因呕吐而将药物吐出者,必须补足药量。服通里攻下药后大便每日
3~5次以上者,应及时改变药物的炮制方法或减少剂量,以免过下伤正。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痴呆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痴呆又称呆病,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其
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善忘,迟钝等症;重者常表现为终日不
语,或闭户独处,或口中喃喃,或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勿笑勿哭,
或不饮食,数日不知饥饿等。此类患者不能独自处理日常生活,甚至不
能抵御危险伤害。西医的先天性或精神病之后出现的痴呆或老年性痴呆,
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1、主要根据患者智力状态进行分析。临床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
判断力、计算力、定向力减退。患者思维缓慢,贫乏简单,情绪不稳定
和表情迟钝,严重时饮食、大小便常不能自理。
2、根据年龄及其智力变化分析。老年期以后若记忆力明显减退或
丧失,定向力、理解力障碍,神情迟钝,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甚至发
音不清,语无伦次,终至丧失自理生理能力。自幼痴呆,多由胎孕及幼
年得病。严重者不会说话,或仅会讲个别单字,不知哭笑,不能自理生
活,须为其喂食、梳洗等;有的则表现为痴愚或鲁钝,只能进行低级的
文化学习和一些简单的劳动。
3、根据情志变化分析。在暴怒等强烈精神因素影响下,可突然发
生某些痴呆症状,但症状消失也较迅速。
4、根据有无头部外伤及中毒病史分析。如因头部外伤或药物中毒
而出现某些痴呆症状,根据其不同情况进行治疗后可得缓解。
5、本证应与癫痫、癫狂等证鉴别。
痴呆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精气亏虚,或精神因素及外伤、中
毒等引起。幼年起病多与禀赋不足有关;而老年得病责之于脾肾两虚,
髓海空虚;他病或产伤而来者,多属痰浊或血瘀闭阻清窍。本病一般进
程缓慢,以虚多见,但亦有部分虚实夹杂者。其虚在肝肾者,以脑髓不
健为主;其虚在脾胃者,多生痰湿,闭阻清窍;产伤血瘀所致者,瘀久
则耗气耗血,终成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以补虚为主,配以化痰、祛瘀等
法。
禀赋不足型
[证见] 自幼起病,多有发育畸形,如头颅偏小或畸形,眼裂较窄,
眼距过宽,发音不清,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等。成年后神情呆板,反应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迟钝,动作古怪,发音不清或词不达意,重者精神呆滞,生活不能自理,
不能抵御危险伤害而成白痴。舌淡胖或偏暗,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
无力。
[治法] 滋补肝肾,填髓健脑。
[方药]
1、主方:加味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牡丹皮10
克,泽泻9克,鹿角胶10克(烊化),五味子12克,枸杞子15克,远志6
克,当归12克,巴戟天15克,大枣5枚。水煎服。
2、中成药
⑴参茸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服2~3次。
⑵脑力宝丸,每次4丸,每日3次。
脾肾亏虚型
[证见] 老年表情呆板,行动迟缓,健忘,语言明显减少,日夜颠
倒,傻笑傻哭,生活不能自理,或有幻觉、妄想。也有未老先衰而见如
上症状的。可兼见头晕眼花,腰膝酸痛,气短,心悸等症。舌质暗淡,
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肾益脾,健脑生髓。
[方药]
1、 主方:还少丹(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枸杞子12克,山萸肉12克,肉苁蓉15克,远志
6克,巴戟天15克,小茴香9克,杜仲18克,怀牛膝15克,茯苓12克,山
药15克,五味子6克,党参15克,楮实12克,石菖蒲10克,大枣5枚。水
煎服。
2、 中成药⑴还少丹,每次9克,每日2次。⑵脑灵片,每次3片,
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温肾健脾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党参、炙黄芪、熟附块、益智仁、越鞫丸(包)、淮山药各
12克,淡干姜3克,生白术、石菖蒲各9克,陈皮、姜半夏各6克。水煎
服。
痰凝瘀阻型
[证见] 多有产伤或外伤病史,或由他病而来。神情淡漠,反应迟
钝,善惊善恐,胸脘痞闷,头晕重,寡言少语,智力低下,妄想离奇。
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或涩滑。
[治法] 祛瘀化瘀,宣窍健脑。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通窍活血
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
仁、红花各10克,白芷12克,生姜9克,胆南星12克,丹参20克,郁金
12克,石菖蒲10克,大枣5枚。水煎服。若久病气虚,可加党参、黄芪
各15克。血虚者加当归12克,首乌、生地黄各15克。
2、单方验方:桃仁复苏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桃仁、生大黄、元明粉(分冲)、桂枝、远志、石菖蒲各10
克,朱茯神15克,蜈蚣2条,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克,甘
草6克。水煎服。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 针灸疗法
⑴体针:第一组穴位:大椎,安眠,足三里。第二组穴位:哑门,
安眠,内关。备用穴:肾俞,副哑门(三、四颈椎辣旁开0.5寸)。方法:
每日1次,二组交替,强刺激;10天为1疗程,休息3~4天后重复治疗。
⑵耳针疗法:取神门、皮质下、肾、脑点、枕等耳穴(双耳取穴),
每日1次,每次2~3穴,20次为1疗程。⑶刺血疗法:取中冲、天
枢,配穴取涌泉、劳宫。方法:三棱针直刺皮下1分深,放出4~5滴
血,主配穴隔日1次。本法对部分智能发育不全有一定疗效。
2、饮食疗法
⑴猪脑炖淮杞:猪脑1个,淮山药、枸杞子各15克,加适量水炖熟
服食。
⑵鳖鱼骨髓汤:鳖1只(宰杀洗净切块),猪脊髓150克,调料适量,
加清水煲至烂熟,吃肉饮汤。
⑶核桃芝麻莲子粥:核桃仁、黑芝麻各30克,莲子15克,大米适量,
加水煮粥服食。
以上三方适用于禀赋不足和脾肾亏虚的痴呆。
3、预防调护
⑴加强优生优育宣传,避免近亲结婚,避免产伤,预防和及时治疗
少年期的各种疾病。⑵注意情志调节,保养肾气,注意防止头部外伤及
药物中毒等。⑶对轻症患者进行细致的训练和教育,从而使智能得到及
时发展。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是指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
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上桡尺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无脱位。这是上
肢最常见、最复杂的骨折合并脱位。
1、伤后肘部和前臂疼痛、肿胀,肘关节活动功能及前臂旋转功能
障碍。
2、移位明显者前臂背侧可见尺骨成角畸形。
3、在肘关节前外、后外或外侧可扪及脱出的桡骨头,骨折和脱位
处压痛明显,被动旋转前臂时有锐痛。
4、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出现垂腕、拇指不能背伸。
5、包括肘、腕关节的前臂正、侧位药X线照片,可明确骨折的类型
和移位的方向。对于尺骨上1/3骨折者,必须观察桡骨头是否有脱位。
若桡骨干纵轴线的延长线不通过肱骨小头的中心,即可确定为桡骨头脱
位。
1、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能引起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而以间接以暴力所致者为多。若跌倒时肘关节伸直或过伸位,前臂旋后,
手掌先着地,传达暴力由掌心通过尺桡骨传向上前方,而引起尺骨上1
/3斜形骨折;骨折端向掌侧、桡侧成角移位,继而迫使桡骨头冲破或滑
出环状韧带,向前外方脱出,则造成伸直型骨折。外力直接打击前臂上
段背侧,也可造成伸直型骨折,骨折多为横断或粉碎。若跌倒时肘关节
处于微屈位,前臂旋前,手掌着地,传达暴力由掌心传向外上方,而引
起尺骨上1/3横断或短斜形骨折;骨折端向背侧、桡侧成角移位,继而
迫使桡骨头向后外方脱出,则造成屈曲型骨折。若跌倒时身体向患侧倾
斜,肘关节处于伸直内收位,前臂旋前,手掌着地,传达暴力由掌心传
向外上方,引起尺骨冠状突下方纵行劈裂或横断骨折,并迫使桡骨头向
外侧脱出,造成内收型骨折。若从高处跌下或平地跌倒时肘关节呈伸直
或过伸位,手掌着地,自掌心向上的较大的传达的暴力,先引起桡、尺
骨干中止上1/3双骨折,并迫使桡骨头向前头方脱出,则造成特殊型骨
折。机器绞轧或重物击伤,亦可造成上述骨折。
2、 由于桡骨头脱位时,桡神经可受到牵拉或被夹于桡骨头及深筋
膜之间而造成损伤,以桡神经挫伤为多。
3、骨折脱位后,经络血脉受损,气机运行失常,血行之道,不得
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肢体失去“骨为干”的作用,而出现肘
关节和前臂的活动功能障碍。由于气滞血瘀,故舌质多暗或有瘀斑。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论治
新鲜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绝大多数可采用手法整复,
前臂超肘关节夹板固定。合并桡神经挫伤者,也可采用手法整复、前臂
超肘关节夹板固定。桡骨头脱位整复后,桡神经损伤多在3个月内逐渐
恢复。陈旧性骨折时间在1个月内且尺骨骨折移位不大者,可先试行手
法整复。整复方法一般原则是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后整复尺骨骨折。桡
骨头复位后,以桡骨为支撑,则尺骨骨折易于整复。但若尺骨为稳定性
骨折,或尺骨为斜形或螺旋骨折且有背向移位者,则可先整复尺骨骨折,
桡骨头才易于复位。患者坐位或平卧,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
持上臂下段,另一助手握持腕部,两助手顺势拔伸牵引,矫正重叠移位。
对伸直型骨折,术者立于患者外侧,两拇指置于桡骨头外侧和前侧,向
尺侧、背侧推挤,同时将肘关节徐徐屈曲90o,使桡骨头复位。然后术
者捏住骨折断端进行分骨,在骨折处向掌侧加大成角,再逐渐向背侧按
压,使尺骨复位。对屈曲型骨折,术者两拇指放在桡骨头的外侧、背侧,
向内侧、掌侧推按,同时助手将肘关节徐徐伸直,使桡骨头复位,然后
术者在尺、桡骨间隙挤捏分骨,并将尺骨骨折远端向掌侧、尺侧按捺,
使尺骨复位。对内收型骨折,术者拇指放在桡骨头外侧,向内侧推按桡
骨头,助手在维持牵引下将患者肘关节外展,使桡骨头复位,尺骨向桡
侧成角畸形亦随之矫正。对特殊型骨折,先整复桡骨头脱位,手法与内
收型相同,桡骨头复位后,助手用手捏住复位的桡骨头作临时固定,再
按桡尺骨干双骨折处理,术者应用分骨桡、反折、按捺等手法进行整复。
固定方法若整复前桡尺骨相互靠拢者,可先以尺骨骨折平面为中心,在
前臂的掌侧与背侧各置一分骨垫。然后,在骨折端的掌侧(伸直型)或
背侧(屈曲型)置一平垫;在桡骨头的前外侧(伸直型、特殊型),或
后侧(屈曲型),或外侧(内收型)放置葫芦垫;在尺骨内侧的上、下
端分别放一平垫,用胶布条固定。各垫放置妥当后,依次放上掌、背、
桡、尺骨夹板。掌侧板由肘横纹至腕横纹,背侧板由尺骨鹰至腕关节或
掌指关节,桡侧板由桡骨头至桡骨茎突,尺侧板由肱骨内上髁至第五掌
骨基底部;掌背两侧夹板要比桡尺两侧夹板板宽,夹板间距离约1厘米,
用4道布带捆绑。伸直型、内收型和特殊型骨折,应固定于肘关节极度
屈曲位2~3周,等骨折初步稳定后,改为肘关节屈曲90o位固定2~3周;
屈曲型骨折宜固定于肘关节近伸直位2~3周后,改为肘关节屈曲90o位
固定2周。X线照片显示尺骨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生长,骨折临床
愈后后,才可能拆除夹板固定。
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1)主方:和营止痛汤(钱秀昌《伤科补要》)处方:当归尾9克,
赤芍9克,川芎6克,苏木6克,桃仁6克,乌药9克,续断12克,陈皮6克,
乳香6克,没药6克,木通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肿胀、
瘀斑较甚者,加三七末3克(冲)、茅根12克。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加钩
藤10克、威灵仙15克、地龙12克。
(2)外用方:消瘀膏(广州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
处方:黄柏6份,姜黄4份,蒲公英4份、川木瓜4份,栀子2份,大黄
1份。共为细末,水蜜各半调敷患处。
2、 中期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主方:生血补髓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生地黄12克,芍药9克,黄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
膝9克,当归9克,续断9克,川芎6克,红花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3、 后期治法:补肝肾、养气血、壮筋骨。
(1)主方:补肾壮筋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续继12克,
牛膝10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五加皮10克,青皮5克。水煎服,每日
1剂。若气虚者,去青皮加黄芪15克、党参15克。
(2)中成药:益肾补骨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
(3)外用方:上肢损伤洗方(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千年健12克,桂枝12克,荆芥9克,
防风9克,红花9克,刘寄奴9克,苏木克,川芎9克,威灵仙9克。解除夹
板固定后,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剂。练功活动整复固定后,应作指、掌
关节的屈伸,握拳活动和肩关节的活动功能锻炼。肘关节不宜过早活动,
禁止作前臂旋转活动。3周内伸直型和特殊型禁止作伸肘活动,屈曲型禁
止作出肘活动,以免因肱二头肌牵拉引起桡骨头再脱位、环状韧带再损
伤,以及骨折部位向掌侧或背侧成角移位。3周后骨折初步稳定,可逐步
作肘关节伸屈活动。解除夹板固定后,可加强肘关节伸屈活动,并开始
进行前臂旋转活动功能锻炼。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赤白游风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赤白游风是一种暂时必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
本病西医称之为血管性水肿,又称巨大荨麻疹。
1、损害主要发生于组织疏松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
殖器等处,有喉头也可发生。
2、损害为数厘米或更大的局限性水肿,边界不大清楚,表面皮肤
发亮,呈淡红色、苍白色或皮色。损害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3、自觉局部紧张发胀,可伴有灼热感,微痒或不痒。
4、一般发病突然、迅速,损害出现后多持续1~3日消退,消退后不
留痕迹。可反复发作。常可见有患者同时发生赤白赤白游风和瘾疹。
5、发生于喉头粘膜部的损害,可引起喉头水肿;患者自觉气闷,
呼吸困难能可贵,甚至引起窒息。
赤白游风多因风热或风寒之邪外袭,壅滞肌表,营卫不宜所致。也
有因素体内蕴湿热,再兼外受风邪而发。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祛风,并根
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予以辩证治疗。
参照瘾疹的论治施药。
说明:如发生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皮下注
射0.1%肾上腺素0.5~1毫升,同时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克(或
地塞米松10毫克)和吸氧等,必要时施行气管切开术。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赤白浊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赤白浊是指以小便混浊不清而溲时,并无尿道淋漓涩痛为主要特征
的疾患。临床上常根据小便混浊的颜色区别为两类:尿浊而色白如时浆
者为“白浊”,溺色混浊而带赤者为“赤浊”。二者合称“赤白浊”。
1、凡小便混浊如泔浆,或夹血呈红白相兼色,并无尿道淋漓涩痛
者,可诊断本病。
2、本病应与膏淋、精浊、白淫相鉴别。
赤白浊多因过食肥甘,中焦酿湿生热,下渗膀胱,或病后湿热余邪
未清,蕴结下焦,清浊不分,而成尿浊;或劳欲过度,或年老体弱,肾
元亏虚,固摄无权,则脂液下流,而成尿浊;或劳倦思虑太过,损伤脾
气,脾虚中气下陷,则谷气精微下流,而成尿浊等。
辨证临床常见虚实两大类。实证有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暑湿郁蒸、
痰湿内蕴等型;虚证有脾虚气陷、肾阳虚衰、肾阴亏损、心虚有热等型。
脾胃湿热型,伴有胸院痞闷、不思饮食等。肝胆湿热型,伴有胸胁苦满、
口苦口干等。暑湿郁蒸型,伴有胸院痞闷、呕恶等。痰湿内蕴型,伴有
胸隔满闷、纳呆呕恶等。脾虚气陷型,伴有神疲乏力、饮食无味等。肾
阳虚衰型,伴有形寒肢冷、阳痿早泄等。肾阴亏损型,伴有潮热盗汗、
遗精等。心虚有热型,伴有心悸、多梦少寐等。总的治法是清热法湿,
补肾阳,滋肾阴。
脾胃湿热型
[证见]小便浑浊,或白或赤;胸院痞闷,不思饮食,头重胀痛,
肢倦身重,恶心呕吐,烦热口渴或渴不欲饮或口甜粘腻。舌质红,苔黄
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泌别清浊。
[方药]
1、主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处方参见“遗精”湿热下注型方药。
2、中成药
(1)松石猪肚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威喜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肝阻湿热型
[证见]小便热赤浑浊,阴肿或阴痒或阴湿;胸胁苦满,口苦,耳
鸣耳聋,目赤肿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
处方参见“阳强”肝胆湿热型方药。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当归龙荟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暑湿郁蒸型
[证见]胸脘痞闷,呕恶,身重肢倦,烦热自汗,便溏不爽。舌苔黄
白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
1、主方:杏仁滑石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杏仁9克,滑石30克,甘草6克,通草9克,法半夏9克,厚朴
9克,橘红9克,郁金9克,黄芩9克,黄连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六合定中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痰湿内蕴型
[证见]胸隔满闷,纳呆呕恶,咳唾痰涎,头晕眩悸,小便浑浊如
米泔。苔白滑,脉濡滑。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陈皮9克,法半夏10克,茯苓20克,甘草6克,薏苡仁30克,
猪苓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二陈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脾虚气陷型
[证见]尿下浑浊,日久不愈,遇劳加重,神疲乏力,面色无华,
饮食无味,小腹坠胀,尿意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脉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固涩。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
处方参见“遗精”脾气下陷型方药。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肾阳虚衰型
[证见」 溺下浑浊,迁延不愈,阳屡早泄;腰脊冷痛,形寒肢冷,
精神萎顿,小便频数。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弱迟。
[治法]温肾固涩。
[方药]
1、主方:济生肾气丸(严用和《济生方》)
处方:熟地黄24克,肉桂3克(冲服),附子9克,牛膝9克,山药
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车前子9克。水煎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济生肾气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下消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肾阴亏损型
[证见]小便黄浊,甚或带赤,尿量不多;腰膝酸软,潮热盗汗,
梦精。舌质光红,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方药]
1、主方:大补阴丸
处方参见“阳强”阴虚火旺型方药。
2、中成药
(1)大补阴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二至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心虚有热型
[证见]小便赤浊,心悸而烦,惊悸不安,多梦少寐,夜卧盗汗,
健忘梦遗。口舌生疮或舌赤碎痛;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养心清热。
[方药]
1、主方:清心莲子饮(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莲子12克,黄芩9克,地骨皮12克,茯苓15克,车前子2克,
党参15克黄芪15克,麦冬10克,甘草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导赤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1、针灸治疗
取气海及关元穴,交替使用,直刺3~4厘米;三阴交,从内向外直
刺3~4厘米。均用补法,针后并灸,且气海及关元宜重灸。适用于虚证。
2、推拿治疗
(1)按揉胃脘部:以一手中指罗纹面,在胃脘部由内向外,顺序
由上而下,适当用力按揉,酸胀为宜。
(2)拿脘部肌:一手拇指紧贴胃脘中部,食、中两指紧贴胁肋相
对用力提拿,一呼一吸,一提一拿,慢慢由里向外松之,约5次左右。
(3)拍脘:以一手虚掌,五指张开,用掌拍击脘部,约10次左右。
擦脘:一手大鱼际紧贴脘部体表,往返用力擦,防止破皮,发热为止。
3、气功治疗
自然盘膝坐于床上,双目轻闭,微露一线之光,目视鼻尖;口轻闭,
舌抵上腰,用鼻呼吸,双肩自然放松,双手重叠,拇指交叉相握,左手
在上,右手在下,右掌心劳宫穴置于脐下气海穴处。采用逆呼吸法,吸
气时小腹回收,胸廓扩大,呼气时小腹膨起,胸廓回缩,呼吸采用“稳、
细、慢、深、长、静”的呼吸方式。意守两乳头之间的膻中穴,以意领
气,吸气时想象清气贯入膻中,同时小腹回收,想象气海真气沿任脉进
入膻中与清气相合。以这样的姿态、呼吸和意识,静坐数息50次。然后
左手留置小腹前,右手食指、无名指的指端压在中指未节背面,拇指指
端抵住中指未节掌面,作深吸气至闭气,想象气从胸中发往右手中指,
将中指指端顶压在肛门与阴囊之间的会阴穴上,用力按压,以穴部感到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酸胀为宜,直至不能坚持闭气时为止,大约20~30秒钟,连续3次结束。
每晚睡前练功一次,直到病愈。
4、饮食疗法
(1)泥鳅炖豆腐:泥鳅鱼500克,去鳃肠内脏,洗净,加食盐少许、
水适量,清炖至五成熟,加入豆腐250克,再炖至鱼熟烂。吃鱼和豆腐,
喝汤,分顿用之。适用于脾胃湿热型赤白浊。
(2)猪肚粥:猪肚500克,洗净,加水适量,煮七成熟,捞出,切
成细丝备用;再用粳米100克,猪肚丝100克,猪肚汤适量,煮成粥,加
葱、姜等调味服食。适用于脾虚气陷型赤白浊。
(3)芡实莲子粥:芡实20克,莲子20克,茯苓20克,粳米50克,
加水煮粥食。适用于肾阳虚衰型赤白浊。
(4)地黄豆瓣酱:豆瓣酱30克,干地黄粉100克,调匀,放置7日,
使其继续发酵,蒸熟即可。配合主食,或调粥食用。适用于肾阴亏损型
赤白浊。
(5)旱芹菜汁:旱芹菜250克,洗净,加水500毫升,煎煮浓缩至
200毫升,为头汁,早晨空腹服食。以同量水再煮一次为二汁,傍晚空
腹进服。适用于肝胆湿热型赤白浊。
(6)西瓜番茄汁:西瓜取瓤、去子,用洁净纱布绞挤汁液;番茄
用沸水冲烫,剥皮、去子,也用洁净纱布绞挤汁液。二液合并,代水随
量饮用。适用于暑湿郁蒸型赤白浊。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赤脉传睛
疾病科属 眼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赤脉传睛是赤脉起自内眦,逐渐向白睛侵犯的眼病。以两眦部红赤
涩痛为特征,多双眼、两眦同时起病。本病类似西医学之眦睑缘结膜炎、
慢性结膜炎以睑裂部位充血者亦属于此病。
1、自觉睑部涩痒不适,眦部皮肤或睑缘皮肤红赤,睑头部赤脉显
露,呈树枝状,渐向自睛蔓延,但不侵入黑睛,视力不受影响。
2、本病须与以下眼疾相鉴别。若从睑部向白睛发生脂膜状胬肉,
渐向黑睛生长者,为胬肉攀睛。若眦部睑缘皮肤及白睛红赤,糜烂、起
泡为主要症状者,为眦睢赤烂。若赤脉从他处而起,虬蟠卷曲,则为赤
丝虬脉,不属本病范围。
本病与心关系最为密切。因喜怒失常,肝郁化火,或喜食煎炒,脾
胃积热,火积于心,心火克金,结于两眦及白睛。属心经实热证。因劳
瞻竭视,或思虑过度,或房事不节、或睡眠不足,均可致精血暗耗,心
阴亏损,阴虚阳亢,虚火上浮灼于目眦而发病,属心经虚热证。
心经实热证时,两眦红赤刺痛,赤脓粗而色红。心经虚热证时,两
眦干涩,赤脉细小而色淡红。治疗时,实热用清心泻火,虚热用滋阴清
热。
心经实火型
[证见]两眦红赤刺痛,眦部赤脉粗大色红,眵多干结,口苦溺赤,
或口舌生疮。舌尖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活血。
[方药]
l、主方:导赤散加减
处方参见“胬肉攀睛”主方。
2、中成药
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3次。
心经虚热型
[证见]两眦干涩微痒不适,眦部赤脉细小稀疏色淡红;常伴心烦少
寐,口咽干燥。舌红少津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活血。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8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方药]
l、主方:补心汤 (黄岩《眼科纂要》)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2克,生地黄20克,麦冬12克,知母9克,
远志9克,连翘9克,桔梗6克,甘草6克,赤芍15克,茺蔚子9克,牡丹
皮9克,白蒺藜9克。水煎服,每曰l剂。
若阴虚火旺明显者,党参改沙参,去黄芪,加黄柏9克。兼干咳少
痰者,加桑白皮12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9克、冬瓜仁12克。睡眠
差者,加夜交藤12克、五味子6克。
说明:以上二型,若眦部痒甚者,均需加防风9克、蝉蜕9克、僵蚕
9克。红赤严重者,加重活血药用量。
外治法
参照“胬肉攀睛”外治法 l、2项。
饮食疗法和预防调护均参照“胬肉攀睛”。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8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虫咬皮炎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虫咬皮炎是由于被某些虫类叮咬,或接触其毒液、虫体的粉毛而引
起的皮炎。本病西医也称为虫咬皮炎。
1、多见于虫类滋性的夏秋季节。好发于暴露部位之皮肤。
2、皮疹以丘疹、风团或斑点为多见,有的可出现红斑、水疱或脓
疱。皮疹呈散在性分布。由虫类叮咬所致者,往往在损害的中央有一针
头大的小瘀点。隐翅虫皮炎则表现为线状或条状的红肿,上有密集排列
的小丘疹、小水疱和小脓疱。
3、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灼热或疼痛感。
4、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较严重者,可有发热恶寒、头晕头痛、
烦躁不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虫咬皮炎因被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粉毛,以致邪毒入侵,
阻于肌肤而发。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外治法。如较严重者伴有全身症状,
则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
热毒型
[证见]皮疹表现如上述。可伴有恶寒发热,头晕头痛,全身不适,
烦燥不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祛风。
[方药]
1、 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野菊花、牛蒡子各12克,
紫背天葵子、荆芥、防风各9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克。水煎服,
每日1剂。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火毒重者,去牛蒡子、荆芥、
防风,加黄芩、山栀子各12克、黄连9克。
2、 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3片,温开水送服。
⑵选用各地有效蛇药(如南通蛇药片、广州蛇伤药散或流浸膏等),
按说明书服用。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 用1%薄荷三黄洗剂或1%薄荷炉甘石洗剂外搽;或用成药驱风油、
清凉油等外涂。
2、 皮疹泛发者,可用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再使用上述外用药。
3、 选用各地有效蛇药,内服并外敷。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传染性软疣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传染性软疣为有接触传染性的疣,以儿童为多见。古医籍中称之为
鼠乳,俗称水瘊子。本病西医称为传染性软疣。
1、多见于儿童,有接触传染性性。皮疹好发于躯干、面颈和四肢
等部位。
2、皮疹为针头至豌豆大的半球形丘疹,呈灰白色、乳白色、微红
色、浅褐色或皮色,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外观似珍珠,中央常有脐
窝。用针挑破顶部,可挤出白色的豆腐渣样物质。皮疹数目不等,散在
或群集分布,但互不融合。
3、一般无自觉症状,也可有痒感。
4、一般经半年至1年可自行消退,但也有持续3~4年甚至更久者。
痊愈后不留瘢痕。
传染性软疣多因湿热邪客于肌表所致。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外治法
为主,如皮疹数量较多者,可结合辨证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疏风清
热、利湿解毒。
参照扁平疣辨证论治。
1. 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挑破疣体,挤出白色豆腐渣样物质,再
用碘酒点涂患处。
2. 皮肤消毒后,用小刮匙刮除疣体,再用碘酒点涂患处。
3.五妙水仙膏点涂疣体。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8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8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是由于感染病灶的分泌物的刺激,其邻近部位的
皮肤形成湿疹样改变。本病西医称之为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1、皮疹常发生感染病灶或孔窍分泌手周围的皮肤,如穿破的脓肿、
化脓性耳炎、鼻窦炎、溃疡、褥疮、瘘管等感染病灶,或眼、鼻、阴道
分泌物周围的皮肤。
2、皮疹可表现为红斑、肿胀、水疱、脓疱、糜烂、渗液、结痂、
鳞屑等多形性湿疹样改变。常有明显的渗液。
3、自觉瘙痒。因搔抓常导致皮疹的扩扩散蔓延。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多因湿热内蕴,兼以风热之邪外袭,风湿热邪搏
结,郁于肌肤而发。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利湿祛风,并宜
配合外治法。本病的治疗和预防,尚需注意同时治疗原感染病灶。
风湿热型
[证见]感染病灶或孔窍分泌物周围的皮肤可见多形性湿疹样改变,
有明显的渗液,或伴有发热,疲乏不适,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或黄
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祛风。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萆薢各15克,紫花地丁、野菊花各
12克,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蝉蜕、浮萍各9克,生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剂。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15DQ (后下)。湿重者,加土茯苓30克。
2、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外治法
1、糜烂、渗液多者,可用金银花叶、地榆、黄柏、马齿苋、九里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8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明、火炭母各30克,水煎待冷湿敷。
2、渗液停止后,可外搽5%硫黄霜或青黛散油。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8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喘证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喘证是指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的病证。常可见于西医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
矽肺等疾病。
1、临床以气息迫促,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
2、喘证应与哮病鉴别,后者以反复发作,且喉间哮鸣有声为特征。
喘证系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
在肺、肾,亦与肝、脾有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
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虚喘当责之肺、肾两脏,因精
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若肺肾俱虚,
还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甚则出现亡阳、亡阴的危局。
辨证首应审其虚实。一般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
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因于外感者发病骤急,病程短,多有表证;
因于内伤者,病程多久,反复发作,外无表证。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
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
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肺虚者操劳后则喘,肾虚者静息时亦见气息喘促,
动则更甚,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实喘其治主要在肺,治予
祛邪利气;虚喘其治在肺、肾,而尤以肾为主,治予培补摄纳。
实喘
Ⅰ、风寒袭肺
[证见] 喘促胸闷,咳痰稀白,常兼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而滑,
脉浮紧。
[治法] 宣肺散寒。
[方药]
1、主方:麻黄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麻黄9克,桂枝10克,北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
苏子15克,白前、紫苑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次。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杏苏止咳糖浆,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风寒喘咳方(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淫羊藿30克,荆芥、紫苑、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各10
克,前胡、桔梗各12克。水煎服。
Ⅱ、 痰热郁肺
[证见] 喘促鼻煽,咳痰黄稠难出,身热,喜冷饮,尿赤,大便
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泄痰热。
[方药]
1、主方:桑白皮汤(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桑白皮18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栀子12克,浙贝母15克,
北杏仁12克,鱼腥草30克,括蒌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身热甚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
2、中成药
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次1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虎腥银蒌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虎杖、鱼腥草各30克,金银花20克,括蒌仁2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Ⅲ、痰浊阻肺
[证见] 喘咳痰多,色白,胸中窒闷,恶心,纳呆。舌苔白厚腻,
脉滑。
[治法] 化痰降气。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
汤(韩 《韩氏医通》)加味
处方:法半夏15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白芥子10克,苏子15克,
莱菔子12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甘草 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咳喘顺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珠贝定喘丸,每次6丸,每日3次。
(3)牡荆油滴丸,每次1~2粒,每日3次。
(4)慢支紫红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半夏止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法半夏、陈皮、苏子、黄芩各10克,茯苓、桑白皮各15克,
杏仁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Ⅳ、表寒里热
[证见] 咳逆上气,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热,烦闷,
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滑。
[治法] 宣肺泄热。
[方药]
1、主方:麻杏石甘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麻黄10克,石膏30克,北杏仁12克,桑白皮15克,黄芩12克,
括萎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止咳定喘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参照痰热郁肺型“虎腥银蒌汤”,加麻黄12克。
虚喘
Ⅰ、肺虚型
[证见] 喘促少气,咳声低弱,自汗畏风,舌质淡,脉软弱。
[治法] 补肺益气养阴。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方药]
1、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党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北沙参15克,玉竹18克,
黄芪15克,川贝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息喘丸,每次2.2克(18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蛤蚧丸(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蛤蚧2只,高丽参24克,川贝母30克,金银花48克,黄芪
30克,阿胶30克,桑白皮12克,法半夏、五味子、苏子各24克,茯苓、
沙参、麦冬、白果各30克,米壳48克。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
每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2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
Ⅱ、肾虚型
[证见]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更甚,舌质淡,脉况细。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1、主方:金匮肾气丸(张肿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附子12克,肉桂5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
党参15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蛤蚧定喘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固肾定喘丸,每次1.5~2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参蛤三七散(《岳美中医话集》)
处方:人参30克,蛤蚧4对,三七30克,紫河车30克。共研为细末。
每次1克,每日2次。感冒停服。
1、针灸疗法
(1)体针
实喘:取膻中、列缺、肺俞、天泽。风寒者加风门,痰热者加丰隆,
喘甚加定喘、天突。手法用泻法。
虚喘:取肓俞、肺俞、气海、肾俞、足三里、大渊、太溪。手法用补
法,可酌用灸。
(2)拔罐
在肺俞穴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可与风门、厥阴俞、膻中穴
交替使用。适用于虚喘。
(3)皮肤针
用皮肤针叩击鱼际及前臂手太阴肺经循行部15分针,两侧胸锁乳突
肌15分钟。
2、饮食疗法
(1)乌鸡煮陈醋:乌鸡1只,老陈醋1500~2000克,将乌鸡宰杀去毛,
洗净切块与陈醋同煮熟,分3~5次热吃。适用于虚喘。
(2)冬虫草炖胎盘:冬虫草10克,鲜胎盘1个,放炖盅内,加少许水,
隔水炖熟服。适用于虚喘。
(3)姜汁北杏猪肺汤:北杏10克,姜汁1~2汤匙,猪肺200克,将猪
肺洗净切块与北杏同煲汤。汤将好时加入姜汁,并加盐调味,饮汤食猪
肺。适用于痰浊阻肺型之喘证。
(4)天葵煲猪肺:青天葵15~20克,猪肺2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
服食。适用于痰热郁肺和表寒里热型 。
(5)萝卜葱白汤:萝卜1个,葱白8根,生姜15克,用3碗水将萝卜煮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熟再加入葱 白、姜,再煮10分钟,趁热服食。适用于风寒袭肺型。
3、预防与调护
参照“哮病”的预防调护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春温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春温是感受温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
之际,一般发病急,初起多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候为主要特
点。西医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重型流感可参考本病治疗。
1. 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
2. 病程中易出现神昏痉厥证候。
3. 伤阴明显,易致虚风内动。
4. 春温应与风温相鉴别。两者虽均可发生于春季,但春温初起里热证候表
现明显,风温初起以邪袭肺卫之表热证为主,两者不难区别。
本病所发外因感受温热病邪,内因阴精素亏,里热内蕴,故发病急骤,传变
迅速,起病即可出现里热炽盛的表现。由于感邪轻重、体质情况有所不同,邪热
虽盛,正气未衰者,多见发病即热郁气分,或郁胆腑,或郁胸膈;邪热炽盛,则
热灼胸膈,也可发生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或热结阴伤,或热结癃闭。若病势发
展,可深入营血,侵犯心、肝、肾,出现动血、动风、神昏谵语等危重证候。久
热不退,病至后期,可耗损肝肾阴精,甚或出现虚风内动之候。这是春温病机传
变的特点,临床辩证必须详察。
春温总的治疗原则,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护阴,透邪外泄。若见动风、
动血之危重症候,治宜凉肝息风、清热凉血;热伤肝肾之阴者,治宜滋养肝肾阴
精。
热郁胆腑
[证见] 身热,心烦,干呕,胸胁不舒,口苦而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脉弦数。
[治法]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方药]
1、主方: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柳宝诒《温热逢源》)加减
处方:黄芩12克,白芍12克,淡豆豉10克,玄参15克,山栀子10克,竹茹9
细览页面 页码,1/6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SelectID=2&ChannelID=6697 2004-8-18
克,柴胡9克,蝉蜕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若呕吐较甚,或呕吐如喷者,可酌加龙胆草12克、川黄连6克、法半夏9克、
生姜6克。若有表证,恶寒、头痛、无汗者,可加芥穗9克、薄荷9克(后下)、葛根
20克。
2、中成药
(1)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次口服。
(2)夏桑菊冲剂,每次1~2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
(3)板蓝根冲剂,每次1~2包,每日3~4次,开水冲服。
3、单方验方:葱豉桔梗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鲜葱白10克,苦桔梗6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10克,薄荷6克,连翘
9克,鲜淡竹叶12克。水煎分两次温服,每日2剂。对春温初起里热已盛而兼有表
证者,颇有疗效。
热郁胸膈
[证见] 身热,心烦懊脓,坐卧不安,或微恶寒,口苦口渴。舌尖边红,苔
薄微黄,脉数或弦。
[治法] 清宣郁热。
[方药]
1、主方:栀子豉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山栀子12克,淡豆豉10克,淡竹叶9克,连翘9克,天花粉12克,薄荷
9克,蝉蜕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2、中成药
(1)感冒清片,每次3~4粒,每日3次,开水送服。
(2)银黄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4次口服。
3、单方验方:解郁清心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柴胡10克,香附9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郁金15克,石菖蒲6克,
生地黄20克,黄连9克,羚羊角骨10克,竹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热灼胸膈
[证见] 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口渴,唇焦咽燥,便秘溲黄。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泄膈热。
[方药]
1、主方:凉膈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山栀子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
薄荷10克,夏枯草12克,竹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大便不秘结者,去芒硝、大黄不用。口渴甚者,加入天花粉15克、芦根15
克。咽喉肿痛者,加岗梅根30克、桔梗6克、马勃9克。
2、中成药
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4粒,每日3~4次。
阳明胃热炽盛
[证见] 壮热,面赤,汗多,心烦,渴喜凉饮,口苦,尿短赤。舌质红,
苔黄燥,脉数。
[治法] 清热保津。
[方药]
1、主方:白虎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白粳米6克,生甘草9克,金银花15克,
芦根15克,石斛1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兼见咳嗽、痰黄稠者,可加杏仁12克、瓜蒌12克、鱼腥草20克、黄芩12克。
若热扰神明,出现谵语、烦躁者,可加水牛角20克(刨片,先煎)、连翘12克、竹
细览页面 页码,2/6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SelectID=2&ChannelID=6697 2004-8-18
叶卷心10克。若热盛波及肝经,引动肝风,出现手足抽搐者,可加羚羊角10克、
钩藤12克、菊花15克。若热盛已伤气阴,出现汗出多而背微寒、气微喘、脉芤者,
可加西洋参12克(或太子参30克)。
2、中成药
(1)双黄连粉针,每日用3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
静脉滴注,连续5~7天。
(2)新癀片,每次3~4粒,每日3次,口服。
3、单方验方:解热煎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大青叶30克,柴胡30克,连翘20克,黄芩15克,牡丹皮30克,白茅根
20克,法夏12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3碗,每4~6小时温服大半碗。具有清热解毒,
辟时疫、退肌热的功效,对阳明胃热炽盛之高热,退热效果明显。
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证见] 身热,口干咽燥,腹胀腹痛,倦怠少气,或撮空摸床,肢体震颤,
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干或焦黑,脉沉细数或沉弱。
[治法] 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
1、主方:新加黄龙汤(吴菊通《温病条辨》)
处方: 细生地黄20克,麦冬15克,玄参20克,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
(冲),生甘草6克,党参12克(或太子参20克),当归6克,海参2条,生姜2片。水
煎服,每日2剂,以便通、热减、神清为度。
若无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而以腹满痛、便秘、口干唇裂、舌苔
焦燥为主者,可去党参、当归、生姜、甘草,即成为增液承气汤,用于治疗单纯
的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若腹胀腹痛,按之硬,或扪及粪块,腹胀痛明显者,可
加厚朴9克、枳实9克,便通、胀消、痛减后止服。
2、中成药
牛黄解毒丸及西洋参口服液:牛黄解毒丸3~4粒口服,每日3次;西洋参口服
液1~2支口服,每日3次。两药配合使用,既清热解毒通便,又可益气养阴。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证见] 身热不退,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小便时尿道热痛,尿色红赤,
时烦渴甚。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通大肠秘结,泄小肠热盛。
[方药]
1、主方:导赤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赤芍12克,细生地25克,生大黄9克(后下),黄连6克,黄柏10克,芒
硝6克(冲服),白茅根30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以便通、热减为度。
若兼见腹胀痛、舌苔焦干、脉沉实者,可酌加枳实9克、厚朴6克。口渴甚、
汗出多者,可酌加生石膏25克(先煎)、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
2、单方验方:通里攻下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溶化),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
丹参3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牛膝15克,草河车15克,甘草9克。水煎2次分
2次服,每日2剂。
热灼营阴
[证见] 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疹隐隐,口干咽燥反不甚
饮。舌质红绛,苔薄黄干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清营和阴泄热。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细览页面 页码,3/6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SelectID=2&ChannelID=6697 2004-8-18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竹叶
心12克,丹参9克,黄连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
午各服1剂。
若兼见微恶寒、头痛、咽痛、苔黄薄者,可酌加豆豉9克、薄荷9克(后下)、
牛蒡子9克,以宣透肌表,透邪外出。若黄苔退尽、舌质红绛色深者,可去金银花、
连翘,加丹皮12克、赤芍15克、栀子12克。
2、中成药
(1)新雪丹,每次冲服1~2支,每日3~4次。
(2)清开灵针,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3、单方验方:柴表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柴胡10克,青蒿6克(后下),地骨皮12克,黄芩12克,地胆头20克,倒
扣草15克,狗肝菜18克,芦根15克,野菊花15克,甘草5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
每日2剂。
气营(血)两燔
[证见] 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舌
绛苔黄,脉数。
[治法] 两清气营(血)。
[方药]
1、主方: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玄参20克,细生地黄20克,麦冬20克。
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斑疹显露而色深,去生地黄、麦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白粳米
20克、生甘草6克,即成为化斑汤,也即是白虎汤加水牛角、玄参。若病情较重,
烦躁不安、斑疹显露、吐血、衄血者,去麦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黄
连9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连翘15克、牡丹皮12克、竹叶12克,即
成为清瘟败毒饮,也即是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四方组合之
方。
2、中成药
(1)清开灵针,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2)醒脑静针剂,用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3)紫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消斑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牡丹皮1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当归6
克,茜草根15克,槐花15克,板蓝根20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适用于高热、肌肤发斑者。
热盛迫血
[证见] 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色紫黑,成片成块,或吐
衄便血。舌深绛,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干地黄30克,生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
大青叶20克,知母15克,紫珠草1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出血显著者,可加白茅根20克、茜草根15克、侧柏叶30克、蒲黄12克。
2、中成药
(1)醒脑静针剂,用10~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推注,每日2~3
次;或用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2)紫地宁血散,冲服,每次2支,每日3~4次。适用于吐血、便血者。
3、单方验方:童便治血证(曾德环等《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细览页面 页码,4/6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SelectID=2&ChannelID=6697 2004-8-18
 取7岁以下健康男孩的新鲜中段小便100毫升,加入陈醋10毫升、白糖适量,
炖温顿服,每日2~4次,血止后减半量服食1~2天,以巩固疗效。它具有凉血泻火
宁血的功效,吐血、便血者可选用。
热盛动风
[证见] 身热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
反张。舌质干绛,苔黄干,脉弦数。
[治法] 凉肝息风。
[方药]
1、 主方:羚角钩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羚角片6克(可用羚羊角骨15克代),霜桑叶9克,川贝母10克,鲜生地
黄20克,双钩藤9克(后下),滁菊花10克,茯神木15克,生白芍12克,生甘草5克,
鲜竹茹15克(与羚角片先煎代水)。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兼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
母15克、大青叶15克。若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如兼
营血分热盛,而肌肤发斑、吐衄血者,加板蓝根30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
牡丹皮10克、紫草12克。项强痛甚者,加葛根30克。抽搐频发、角弓反张者,加
地龙15克、蜈蚣10克、全蝎9克。神昏不醒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紫雪丹
2支(冲)。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10克、鲜竹沥水20毫升、生姜汁3~5毫升。
2、中成药
(1)紫雪丹或新雪丹,冲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2)止痉散,冲服,每次1~2支,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钩藤散(万密斋《幼科发挥》)。
处方:钩藤10克,白茯苓20克,防风9克,蝉蜕6克,羌活6克,独活6克,青
皮8克,大黄10克(后下),甘草5克,大枣4枚,生姜5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灼真阴,肾精耗损
[证见] 身热不甚,但久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齿枯咽干,或神倦
耳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晦,无苔或少苔而干,脉虚软或结代。
[治法] 滋阴养液。
[方药]
1、主方:加减复脉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炙甘草10克,干地黄20克,生白芍15克,麦冬15克,阿胶12克(烊化),
火麻仁1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自汗多、心中震震悸动者,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两者均宜先煎)。如汗
多不止、脉虚大者,加红参15克。
2、中成药
(1)还煎精,口服,每次1~2支,每日3次。
(2)中华乌鸡精,口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左归饮(张介宾《景岳全书》)
处方:熟地黄25克,枸杞子15克,山药15克,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山萸
肉12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虚风内动
[证见] 手足蠕动,或无力抽搐,心中 大动,甚则时时欲脱,形消神倦,
齿黑唇裂。舌干绛或光绛无苔,脉虚大。
[治法] 滋阴息风。
[方药]
1、主方:三甲复脉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炙甘草10克,干地黄20克,生白芍20克,麦冬15克,阿胶10克(烊化),
火麻仁18克,生牡蛎20克(先煎),生鳖甲20克(先煎),生龟板20克(先煎)。水煎
细览页面 页码,5/6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SelectID=2&ChannelID=6697 2004-8-18
 其他疗法
服。
若精神疲惫至极、目光无神、时时欲脱,为纯虚无邪者,加五味子8克,煎煮
好后去渣取汁,趁热加入鸡蛋黄2枚,拌匀服用(即成为大定风珠方)。如气喘气促
者,加红参12克。汗出难止者,加红参12克、浮小麦12克、龙骨20克。
2、中成药
(1)复方阿胶浆,口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2)金水宝胶囊,口服,每次3~4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左磁丸(《王旭高医书六神》)
处方:大熟地黄24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牡丹皮10克,白茯苓15克,
泽泻10克,煅磁石15克,柴胡5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邪留阴分
[证见]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纳可形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少苔,
脉沉细略数。
[治法] 滋阴透热。
[方药]
1.主方:青蒿鳖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青蒿9克(后下),鳖甲20克(先煎),细生地黄25克,知母12克,牡丹皮
10克,芦根15克,银柴胡9克,白薇9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干渴者,加天花粉15克、麦冬15克。大便秘结难解者,火麻仁20克、枳
壳9克。手足麻痹乏力者,可加秦艽10克、川木瓜12克。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每次10克,开水送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葱白七味饮(王焘《外台秘要》)
处方:葱白12克,干葛15克,淡豆豉9克,生姜3克,麦冬15克,干地黄25克。
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可服2剂。
1、针灸治疗
春温热盛动风,出现高热、抽搐者,可配合针灸治疗。
(1)选用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针刺,预强刺激,不留针。
(2)穴位注射,用非那根(异丙嗪)注射液25毫克,作合谷、曲池、三阴交等穴
位注射。
2、饮食方法
(1)绿豆茶叶冰糖汤:绿豆50克,绿茶5克,冰糖15克。将绿豆洗净、捣碎,
同绿茶、冰糖放入杯中,用滚开水冲沏,加盖焗20分钟后分次饮服。适用于春温
病各型患者做辅助治疗。
(2)莲子地黄藕节粥:莲子20克,生地黄30克,鲜藕节30克,粳米40克,洗净
后加水慢火煮熟烂,成稀薄粥状,加冰糖适量,等凉饮食。适用于春温热盛迫血
患者做辅助治疗。
细览页面 页码,6/6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SelectID=2&ChannelID=6697 2004-8-18
 疾病名称 唇风
疾病科属 口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以唇红部红肿、疼痒,日久破裂流水为特征的唇部疾病称为唇风。
本病好发于下唇,与西医的慢性唇炎相似。
1、症状:自觉唇部发痒,疼痛如火燎灼热之感,并有反复发作的病
史。
2、检查:好发于下唇,局部呈暗红色,表面干燥、皲裂、流水,易
出血,或糜烂、结痂,覆盖有鳞屑状物,易剥脱,脱后如无皮之状。口
唇肿胀,外厥如驴嘴状,唇周肌肉紧张,时有瞤动。
本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碑胃湿热内生,复受风邪外袭,以致风火
相搏,引动湿热之邪,循经上蒸,结于唇部,气血凝滞而成;亦有因脾
经自燥者,因脾开窃于口,其华在唇,主统血,若饮食不节,脾以积热,
日久阴血受损,或温热病后,伤阴化燥,血热化燥生风,风盛伤盘,则
唇动燥热熏灼肌膜,故干裂流水,如无皮之状。本病也可因风吹、日晒、
烟酒等不良刺激,风火邪毒乘虚直侵,造成唇部肌膜受损,染毒而成。
本病与脾、胃关系密切。由于脾胃蕴热,复受风热湿邪侵袭,早期以实
证为主,多表现为胃腑实热证;后期则由于热蕴日久,阴血受损,血虚
化燥生风而致以虚实证为主。用本病辩证首先要辩其虚实。总的治疗原
则,早期为疏风清热解毒,后期为养血,润燥祛风。
脾胃湿热,风邪外侵
[证见] 唇部发痒,色红肿胀,日久破裂流水,糜烂,结黄色痂,
灼热疼痛。口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疏风清热,祛湿解毒。
[方药]
1、主方:双解通圣散(吴谦《医宗金鉴》)
处方:防风10克,荆芥6克,连翘15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石
膏20克,桔梗10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滑石20克,薄菏6克(后下),
甘草6克。水煎服若大便秘者,加大黄、玄明粉,以汇热通便。唇红肿
胀严重者,另黄连以泻火清热解毒。破裂流水,如无皮之状者,加木通、
泽泻、车前子,以清热利湿。
2、中成药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6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⑴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片剂每次4片,
每日3次。
⑵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⑶防风通圣丸,口服,
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服成人1/3~1/2量。
脾经血燥
[证见] 唇肿燥裂流水,甚至流血,痛如炎燎,发痒,脱屑,犹如
无皮之状。口干,小便短赤,纳呆,头晕。舌淡红干,脉细数。
[治法] 养血凉血,祛风润燥。
[方药]
1、主方:四物消风饮(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加减
处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防风10克,荆芥6克,蝉蜕
6克,生地黄1.5克,黄芩10克,石斛5克,麦冬15克,甘草6克,牡丹皮
10克。水煎服。如见口唇瞤动,红肿破裂,食少腹胀,大便溏泻,肌肉
消瘦,四肢冰冷,面色微黄,气短乏力等症状,宜健脾补气,用参苓白
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2、单方验方:滋阴润燥汤(徐治鸿验方)
处方:玉竹2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知母12克,天冬12克,
麦冬12克,枸札子12克,白芍12克,玄参12克,葛根15克,太子参15克,
女贞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用黄连膏、紫归油、青吹口散油膏搽患处,以清热解毒,凉血润燥。
1、针炙疗法
⑴ 体针:地仓透颊车,留针30分钟。
⑵ 耳针:取口、唇、神门、肾上腺、轮1~6穴,每次选3~4穴,留
针30分钟。
2、饮食疗法
⑴ 雪耳炖冰糖:雪耳10~12克,洗净后放碗内加冷开水浸,以浸过
雪耳为度,沧浸1小时左右,待要耳发胀后拣去杂物,再加冷开水及冰糖
适量,隔水炖2~3小时,食雪耳饮汁。
⑵ 健脾渗湿汤:生薏仕20克,茨实15克,荸荠15克,赤豆15克,
煲汤服用,每日1剂。
3、预防调护
⑴ 避免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干燥季节口唇常以油脂润之。
⑵ 体质口腔卫生。纠正舔唇、咬唇的不良习惯。
⑶ 减少烟酒刺激,少食辛辣厚味之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6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大头瘟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的,以头面 赤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发病较急,初起以全身憎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等表现为主
要特点。根据其临床表现,与西医的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颇为相似,临床上可
参照辨证治疗。
1、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
2、本病有特殊的临床表现,除起病较急,全身憎寒、发热外,还有头面部赤肿
痛。但较少见到内陷营血证候。
风热时毒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在温暖多风的春季及应寒反温的冬季,容易形成
风热时毒,并传播流行。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容易导致风热时毒内袭,卫气分同病。
卫分受邪遏郁,故始有憎寒、发热,继而肺胃热毒迫蒸,出现壮热烦躁、口渴引饮、
咽喉疼痛等气分里热炽盛证候表现。与此同时,邪毒上攻头面,搏结脉络,而致头
面部红肿疼痛。
若邪毒内陷营血,也可出现动血耗血、闭窍动风等病理表现,但一般比较少见。
本病主要涉及的脏腑是肺、胃。
[证见] 始起憎寒发热,头面红肿,或伴咽候疼痛,继则恶寒渐罢而热势益增,
口渴引饮,烦躁不安,头面 肿,咽喉疼痛加剧。舌赤苔黄,脉数实。
[治法] 透卫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
1、主方:普济消毒饮(李杲《东垣十书》)
处方:黄芩10克,黄连10克,玄参15克,连翘12克,板蓝根15克,马勃9
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僵蚕9克,桔梗6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6
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初起卫表邪毒较盛,恶寒、头痛、身骨痛为主者,可去僵蚕、陈皮、玄参,
加荆芥9克、防风9克、葛根12克。若兼腑实便秘,舌苔焦黄而干者,可去升麻、
陈皮,加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枳实9克。头痛甚者,加菊花15克、
蔓荆子10克。
2、中成药
(1)双黄连粉针,用3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或0.9%生理盐水500毫升
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2)板蓝根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3)新癀片,每次3~4片口服,每次3~4次。
3、单方验方:柴胡石膏汤(曾德环等《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处方:柴胡12克,生石膏15克,葛根9克,天花粉9克,黄芩9克,炒牛蒡
子9克,连翘9克,桔梗9克,升麻9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2剂。
1、外敷药治疗:三黄二香散(吴鞠通《温病条辨》)
适用于红肿痛局部外敷。用黄连30克、黄柏30克、生大黄30克、乳香15克、
没药15克,碾研成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则用香油(麻油)调敷。
2、灯火 法:爆灯火疗法
选一根灯芯(中药灯心草),长约3~5厘米,将一端浸入食油中约1厘米后即取
出,用软棉纸吸去灯芯上多余的浮油。医者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灯芯上段约1/3
处,并点燃蘸油的一端,对准患者角孙穴(耳尖上方发际处,折屈耳廓取穴),待火焰
稍变大,迅速垂直地接触穴位皮肤,此时接触处爆出“啪”声,火焰亦随之熄灭。
每次对两侧角孙穴施用法,每穴可1~3次。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带下病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有阴部及全身症状者,
称为带下病。本病应与杂病中的阴痒互参,因为两病常同时存在。西知
所称的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表现为带下异常为主时,可参本病辨证论治。
1、凡出现带下量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阴痒者,便可诊
断为本病。
2、必须进行妇查及白带涂片检查,找出病位及病因。但也有不少
检查正常而诊为带下病者,本病尤其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或下阴直接
感染湿毒虫邪,致使湿邪操作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带浊下注
胞中,流溢于阴窍,发为带下病。
带下病的辨证有虚实这分。临床以实证较多,尤其合并阴痒者更为
多见。一般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无臭者,属虚;带下量多,色、质异
常有臭者,属实。
本病的治疗以祛湿为主。脾虚者,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肾虚者,
补肾固涩,佐以健脾除湿;湿热者,清热利湿;湿毒者,清热解毒利湿;
感虫阴痒蚀烂者,必须配合阴道冲洗和纳药等外治法。
脾虚型
[证见] 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面色较黄,颜面及足
附浮肿,神疲纳呆,四肢不温或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
1、主方:完带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白术15克,淮山药30克,党参20克,车前子15克,苍术15克,
陈皮6克,白芍15克,柴胡6克,黑荆芥9克,炙甘草6克,白芷10克,扁
豆30克。水煎服。
如气虚明显者,加北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阳。兼痰湿较重,头重
胸闷,痰多者,加法半夏、白芥子、冬瓜仁、云苓之类,以化痰止带。
兼腰酸等肾虚者,加金樱子、芡实、鹿角霜之类。如有附件炎、盆腔炎
体征者,适加疏肝活血之品,如丹参、赤芍、香附、败酱草。如有宫颈
糜烂,大多可作宫颈火烫及波姆机等治疗。火烫或冷冻或波姆治疗宫颈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糜烂,往往大量流水带约1周,此时也可配合上方加减内服。
如属脾虚湿郁化热,脾虚证兼见带下色黄腥秽,舌淡胖,苔微黄者,
则宜健脾清热利湿止止带,方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淮山药30克,芡实30克,白果10枚(打),黄柏10克,车前子
15克,绵茵陈20克,云苓30克,太子参30克,生薏苡仁30克,白头翁15
克。水煎服。
止方证属脾虚兼湿热,虚中有实。故在加减化裁中,应注意补虚不
可过壅涩,以免留邪;清热不可过寒凉,以免伤脾;祛湿不可过温燥,
以免助热。这是与脾虚证不尽相同,又与湿热下注的实证带下也不能混
淆的虚中夹实证。
2、中成药
(1) 参苓白术散(丸、胶囊),口服,散、丸,每次6克,每次3粒,
每日3次。
(2) 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肾虚型
I、肾阳虚
[证见] 带下量多,色白清稀或清冷如水,绵绵而下,甚则滑脱不
禁。腰脊酸楚,形寒畏冷,或感腹潢,腰溶溶若坐水中。小便清长,夜
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黯,苔白,脉沉弱。
[治法] 湿肾培元,固涩止滞。
[方药]
1、主方:内补丸(吴道源《女科切要》)加减
处方:鹿角霜15克,菟丝子20克,肉苁蓉20克,关沙苑15克,熟附
子9克,肉桂5克(焗服),北黄芪20克,紫苑15克,白蒺藜15克,桑螵蛸
10克,金樱子30克,芡实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金锁固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II、肾阴虚
[证见] 带下增多,色淡红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热。
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头昏眼花。舌红,少苔。常见于更年
期妇女、老年性阴道炎或卵巢功能早衰者。
[治法] 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0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
山萸肉15克,淮山药30克,云苓20克,贯众20克,鱼腥草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内服。每次6克,每日3次。或用双料喉
风散喷撒阴道。
湿热(毒)型
[证见] 带下量多,色深,或黄白相兼,或黄绿有泡沫,或色白如
豆渣或凝乳状,或如脓似血。阴痒、阴痛、灼热,阴唇红肿、溃烂,或
阴道粘膜充血,有小出血点。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口干口苦,
便结溺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带下多有臭气,白带涂片检查常可发现
滴虫、念珠菌,或有淋病双球菌,或清洁度Ⅲ(~Ⅸ(。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主方:止带方(陆九芝《世补斋·不谢方》)加减
处方:绵菌陈30克,山栀子15克,黄柏10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
克,牛膝15克,猪苓15克,泽泻5克,车前子15克,云苓20克,冬瓜仁
20克,生薏苡仁30克。水煎服。
如湿重于热,带下色白兼黄,阴部红肿不明显,舌苔白微黄略厚者,
去牡丹皮、赤芍,加苍术、白术,以健脾祛湿。如热重于湿,带下色黄,
阴部痒、热、痛、烂,溺黄,舌红苔黄者,去云苓、生薏苡仁,加龙胆
草、败酱草,或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加减。如湿热郁入成
毒,或热甚化火成毒,证见带下量多,色黄稠如脓,或挟血色臭秽,阴
痒热痛或阴疮蚀烂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去当归,加蒲公英、败酱草、大
青叶,并重用仙鹤草30~50克,徐长卿15克。
如发现淋病 ,应按淋病治疗。如阴疮蚀烂久不收口者,要排队梅
毒。如带下如脓似血,臭秽难闻,中老年妇女要排除宫颈及宫内膜的恶
性病变。
实证带下病多须配合外治法。根据妇科检查及白带涂片结果,选择
相应的外治法。
1、阴道冲选:主要适用于念珠菌性、滴虫性等各种阴道炎。念珠
性有道炎,用3%苏打水冲洗。滴虫性阴道炎,用1%乳酸溶液或0.5%醋酸
溶液冲洗阴道。单纯清洁度3~4度者,亦可用0.1%新洁而灭冲洗。一般
每日1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可用2~3疗程。
2、药物熏洗,一般可用洁身纯或肤阴洁稀释后熏洗盆浴。临床症
状较甚者,用下列中药煎水阴道冲洗后熏洗坐盆。
处方:百部30克,蛇床子30克,苦参30克,黄柏30克,荆芥30克,
仙鹤草30克,徐长卿20克,地肤子30克。如霉菌性阴道 炎,加佩兰、
土槿皮各30克;如滴虫性阴道炎,加乌梅、川黄连各15~20克;如外阴
有溃损者,加冰片、大黄、一般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连用7天。
3、阴道纳药:可于冲洗或熏洗后纳入药物。一般可用保妇康栓,
或对症的各种片剂、栓剂。每日1次,7天一疗程。连用2~3个疗程。治
疗期禁房事,如配偶有症状者,要同时治疗。
对于老年性阴道炎,可用喉风散喷撒阴道;如阴道较干涩潮红者,
可用喉风散1/3支。四环素可的松眼膏1/2支混和后,涂抹于阴道壁,每
日1~2次,连用7~10天。对于宫颈充血糜烂,则加珍珠层粉,亦有一定
的疗效。
4、宫颈火烫术、冷冻术、中药椎切等外治法,适合于宫颈糜烂Ⅱ
(以上的患者。
5、复方毛冬青液中药保留灌肠,适合带下病有盆腔炎者。
(五) 其他疗法
饮食疗法
(1) 莲子粥:莲子50克,红枣10枚,糯米适量,煮粥,每天分2次
服,连服3~5天。
(2) 白果薏米莲子汤:白果15个(去壳),生薏米30克,莲子30克,
共煮烂,调味饮用。每天1次,连服3~5天。
(3) 乌龟土茯苓汤:乌龟1只,生土茯苓250克。先将土茯苓切片煮
水约半小时,取药汁与乌龟同煮,文火煮2小时,调味随量饮用。2~3天
1次,连用2~3次。适用于湿热毒带下者。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丹毒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一种急性疾病,又称丹熛。
根据其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之不同,中医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发生于
头、面部者,称抱头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生于下
肢者,称流火或腿游风;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本病西医
也称为丹毒。
1、皮疹好发于小腿和面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2、发病急骤。常见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骨楚,纳呆,
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3、皮疹为略高于皮肤表面的红斑,焮热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
色,放手后即恢复原状,表面紧张发亮,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常迅速
向四周扩展。严重者红斑表面可发生水疱或大疱,更严重者可发展成坏
疽。
4、自觉局部灼热疼痛。皮疹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5、较严重者可见高热持续不退。若热毒内陷。则见烦躁,神昏,
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等证。
6、病程为急性经过。
7、可复发。反复发作者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形成象皮
肿(以小腿多见)。
8、本病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某种外界物质的
病史,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皮疹多为在红斑上有密集的水泡(或有大
疱),境界清楚,自觉灼热瘙痒而一般无疼痛感。
9、检查血象,白细胞常明显增高,分类常见嗜中性粒细胞增加。
丹毒的发生,是由于火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致;或由于
皮肤粘膜破损,邪毒乘隙侵袭而发。而发于头面部者,多兼有风热;发
于胁下腰胯部者,多兼有肝火;发于下肢者,多兼挟湿热。本病主要治
疗方法是清热凉血解毒,并宜结合外治法。
风热火毒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头面部,伴有恶寒或寒战,高热,头痛骨楚,全
身不适,恶心呕吐,纳呆,口渴,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或洪数。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8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佐以祛风。
[方药]
1、 主方: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方,录自《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黄芩、牛蒡子、柴胡、玄参、牡丹皮各12克,黄连、桔梗、
升麻各9克,连翘、板蓝根各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甘草5克,
薄荷5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 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
服。
⑶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
肝胆火盛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成大片状。伴有发热,恶寒,口苦,
咽干,目赤,胸胁部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脉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柴胡、山栀子、黄芩、泽泻、木通、牡丹皮各12克,
车前子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大黄12
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
火毒挟湿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小腿、足背部,或并见水疱、大疱。伴有恶寒,
发热,疲倦乏力,头痛骨楚,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 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防已、木瓜、金银花、连翘各15克,牡丹皮、牛膝各
12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水牛角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2、 中成药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
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热毒内陷型
[证见]病势急骤,除有皮疹之表现外(以发于头面部者较易发生邪
毒内攻),并见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
糙,脉洪数或弦滑数或沉而数。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凉血。
[方药]
1、 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60克(先煎),生地黄、金银花各30克,生石膏30克
(先煎),赤芍、连翘各15克,黄芩、玄参、山栀子各12克,牡丹皮、
知母各9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 中成药
⑴紫雪丹或新雪丹,口服,每次1~2瓶,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8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⑵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
湿热夹瘀型
[证见]皮疹反复发作,或形成象皮肿者,伴时有发热,疲倦乏力,
肢体沉重,钠呆。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涩。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
1、 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川萆薢、泽泻、川木瓜、银花藤、丝瓜络、赤芍各15克,牡
丹皮、通草、防己、苍术各12克,生薏苡仁30克,滑石20克。水煎服,
每日1剂。坚肿难消者,酌加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乳香、没药各9克
等。
2、 中成药
⑴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慢
性复发性丹毒非急性发作。
⑵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10~15天为一疗程。
3、 单方验方
⑴苍术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苍术1000克,加水连熬3次,取汁,慢火煎成浓膏,加蜂蜜250克,
调和成膏。每次服1匙,每日2次,温开水冲化服。适用于慢性复发性丹
毒非急性发作。
⑵苍术防己泽泻升麻丸(顾伯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苍术、防己、泽泻各60克,升麻3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
每次9克,每日2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大脚风(即已形成象皮
腿)者,可常服。
外治法
1、可选用双柏散、金黄散或玉露散,以水、蜜调制冷敷,每日1~
2次。也可用新鲜草药,如马齿苋、仙人掌、芙蓉叶、野菊花叶、紫花
地丁、蒲公英等,选1~2种捣烂外敷。
2、大脚风(即已形成象皮腿)者,可用鲜乌桕叶、鲜樟树叶、松
针各60克,生姜30克,切碎水煎,每晚熏洗1次。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8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丹痧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丹痧也称烂喉痧、疫疹,属温病范畴,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多见于2~8岁小称,常发生于冬春季节。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
烂,全身布有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特征。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猩红热。
1、有流行病史和接触史,起病急。初期多伴发热或高热,咽喉焮
红肿痛,甚则腐烂。发病12小时后即出现皮疹,首见于耳后及颈部,继
而蔓延至躯干及四肢,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猩红色细小丘
疹,用手指扪压后,皮肤红晕暂隐退,显出苍白色。皮疹最明显的地方
为腋窝、肘弯及腹股沟等处,而口周反显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圈。皮疹
消退后,皮肤可见小片或大片脱屑。本病初期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
脱,呈杨梅样舌。
2、本病的皮疹应与药物疹及风痧的皮疹作鉴别。某些药物疹与猩
红热皮疹相似,但缺乏全身症状。风痧的皮疹有时可像猩红热,但有耳
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疹退后不脱屑之特点。
3、有条件者,可作咽拭子鼻拭子细菌培养及转白试验。
1、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常、机体脆弱之时,
从口鼻而入,蕴于肺胃两经。邪毒化火,上攻咽喉,则红肿疼痛,或起
白腐糜烂。毒从肌表而透,则发为痧疹,色红如丹。热毒炽盛,内陷心
肝,则可见抽搐、昏迷等重笃症状。
2、本病的辨证应辨证候的轻重。轻者,低热神清,咽喉肿痛不甚,
呼吸平顺,疹点红活均匀,无并发症;重者,壮热无汗,身热如灼,疹
点隐约不能透发,气促烦渴,鼻煽,喉部白腐糜烂而臭,不能咽饮,或
神昏谵语,痉厥,或泄泻无度,气喘声哑心悸。
3、丹痧的治疗,以辛凉宣透、泄热解毒为基本原则。邪在肌表,
宜辛凉宣透,使邪从汗泄;邪毒入里,则泄热解毒。邪在气分,则清气
解毒;毒结阳明,则兼施下去;邪入营血,则宜清营解毒;邪去阴伤,
则当养阴清热,生津增液。
邪侵肺卫
[证见] 发热骤起,头痛畏寒,灼热无汗,咽红肿痛,吞咽不利,
皮肤潮红,疹点细小,状如锦纹。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方药]
1、主方:解肌透痧汤(丁甘仁《丁氏医案》)加减
处方:荆芥6克,蝉衣6克,牛蒡子10克,浮萍10克,射干10克,桔
梗6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甘草6克。水煎分两次服,每
日1剂。
2、中成药
⑴ 银翘解毒片,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⑵ 板蓝根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银翘宣透汤(李成业等《百病实用秘验方》)
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菊花10克,荆芥6克,牛蒡子6克,
蝉蜕6克,山豆根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毒在气营
[证见] 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或糜烂白腐,皮疹密布,
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舌质红,苔黄糙,或舌红起刺少苔,状如
杨梅,脉数有力。
[治法]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
1、主方:凉营清气汤(丁泽周《喉痧证治概要》)加减处方:水
牛角30克(先煎),生石膏30克,生地黄10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
连翘10克,黄连6克,淡竹叶10克,射干10克,马勃6克,芦根15克,甘
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成药
⑴ 牛黄清宫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⑵ 神犀丹,口服,大丸打碎,一次1/2~1丸,小丸一次6~9克,每
日1~2次,温开水送服。
⑶ 六神丸,口服,每次3~10粒,每日3次。3、单方验方:银翘解
毒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紫草10克,生地黄10克,赤芍10克,
牡丹皮10克,水牛角20克(先煎),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疹后阴伤
[证见] 丹痧渐消,身热渐退,低热,皮肤脱屑,唇口干燥,干咳,
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
1、主方:沙参麦冬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沙参12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桑叶10克,玉竹12克,
地骨皮10克,玄参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 玉竹膏,口服,每次5~15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⑵ 二冬膏,口服,每次5~15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⑶ 川贝雪梨糖浆,口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养阴清热调元解毒汤(梁剑波《儿科百例》)
处方:蜡梅花、连翘、天冬、麦冬、沙参、白芍、茯苓各10克,知
母、枇杷叶、玉竹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1、 外治法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选用冰硼散、锡类散、牛黄散或双料喉风散吹喉,每日3~4次。
2、 针灸疗法
针刺取风池、合谷、曲池、少商、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
次。
3、 饮食疗法
⑴ 牛蒡桑菊饮:牛蒡子2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茅根30克,
白糖适量。将四味药水煎取汁,加入适量白糖,频服代茶。适用于丹痧
初起及中期。
⑵ 西瓜番茄汁:西瓜1500克,番茄1000克,用洁净纱布挤绞汁液,
二液合并,代茶随时饮用。适用于丹痧气营热盛。
⑶荸荠甘蔗汁:梨汁、荸荠汁、甘蔗汁、藕汁各等量,四汁合匀凉
服。适用于丹痧后期。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癫狂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癫与狂均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
喜为特征;狂证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因二者在症
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癫狂并称。西医的各种精神病,
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病史:本病发生与内伤七情密切相关,性格暴躁、忧郁、孤僻、
胆怯疑虑等是发病常见因素。此外,头颅外伤,中毒病史及家族史对确
定诊断也有帮助。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患者思维、情感、行为三
方面失常。常见有躁狂、抑郁、幻觉、妄想等四种类型的症状。一般癫
证多见抑郁症状,呆滞好静;狂证多见躁狂症状,多怒好动。至于幻觉
和妄想症状,既可见于癫证,也可见于狂证。3、本证应注意与脏躁、
谵语、郑声等鉴别。
癫狂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七情内伤,痰气上扰,气血凝滞
所致。其病变在肝胆心脾。临床首应区分癫证与狂证之不同,但又不能
截然分开。癫证可以转化为狂证,狂证日久往往又多转为癫证。故癫狂
证在初发病时多属实证,宜以清热涤痰,疏肝理气;如久病不愈,正气
渐衰,治应以补益为主。如有瘀血内阻,又当活血化瘀。
癫证
Ⅰ、痰气郁结型
[证见]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喜怒无常,
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 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1、 主方:涤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味
处方: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胆南星12克,茯苓10克,香附9克,
木香6克,远志6克,石菖蒲10克,郁金12克,白矾10克。水煎服。2、
中成药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2~3次。3、 单方验方:郁矾散(何
春水《精选千家妙方》)
处方:郁金20克,白矾1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3克,以石菖蒲10
克煎汤冲服,每日2~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Ⅱ、心脾两虚型
[证见] 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
食少。舌质淡,脉细。
[治法] 补益心脾,镇心安神。
[方药]1、 主方:养心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黄芪20克,茯神15克,当归12克,法半夏10克,柏子仁15克,
熟枣仁20克,远志9克,五味子6克,党参18克,龙齿30克(先煎),炙
甘草10克。水煎服。2、 中成药归脾丸,每次10克,每日3次。3、 单
方验方:酸枣仁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酸枣仁20克,人参、白术、当归、黄芪、木香、茯苓、龙眼
肉、甘草各10克。水煎服。
狂证
Ⅰ、痰火上扰型
[证见] 病起急骤,面红目赤,两目怒视,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1、 主方:生铁落饮(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处方:生
铁落60克(先煎),天冬、麦冬各15克,川贝母12克,胆南星12克,橘
红6克,石菖蒲10克,远志6克,玄参15克,黄芩12克,茯神12克,连翘
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5克(后下)、芒硝
12克(烊化)。2、 中成药礞石滚痰丸,每次6~10克,每日1~2次。
3、 单方验方⑴生地大黄合剂(庄彦亭《四川中医》1988.7)
处方:生地黄50克,大黄20克,龙胆草、栀子、枳实、芒硝(冲)
各12克,黄芩、木香、知母各10克。水煎服。⑵桃黄汤(何春水等《精
选千家妙方》)处方:大黄、赤芍各40克,桃仁20克。水煎服。⑶大黄
莱菔汤(田凤鸣《中国奇方全书》)处方:大黄、莱菔子各30克,芒硝
24克,白芥子9克。水煎服。
Ⅱ、火盛伤阴型
[证见] 狂病日久其势渐减,且有疲惫之象,多言善惊,时而烦燥,
形瘦面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1、 主方:二阴煎(《景岳全书》)加味处方:生地黄20克,
麦冬、玄参、茯苓各15克,黄连、淡竹叶、木通各10克,天竺黄12克,
熟枣仁、珍珠母(先煎)各30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癫狂见有瘀血
阻滞者,治宜以活血化瘀法,可选用癫狂梦醒汤(王清任《医林改错》)
加减。2、 中成药⑴知柏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3次。⑵天王补心丹,
每次10克,每日3次。3、 单方验方:百合地黄合剂(安徽中医学院验
方)
处方:百合30克、生地黄15克,白蒺藜、知母、麦冬、柏子仁、郁
金、合欢皮、朱茯神各10克,远志、甘草各5克。水煎服。
1、 针灸疗法
⑴癫证:
穴位:①中脘,神门,三阴交;②心俞,肝俞,脾俞,丰隆。两组
穴位交替使用,用平补平泻手法。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⑵狂证:
穴位:①人中,少商,隐白,大陵,丰隆;②风府,大椎,身柱;
③鸠尾,上脘,中脘,丰隆;④人中,风府,劳宫,大陵。四组穴位可
轮换使用,用泻法。
狂证发作时,可独取两侧环跳穴,用10厘米/(4英寸)粗针进行强
刺激,可起安神定志作用。
2、预防调护
⑴避免精神刺激,注意生活调摄,戒烟忌酒,少食辛辣油腻之品。
⑵对有狂燥症状,毁物伤人或有自杀倾向患者,要适当给予约束,
严加防范,专人监护,并将危险物品,如刀、绳、木棍、药品等严加收
藏。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疔疮走黄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本病是疔毒走散,四散经络,入于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急
性危险证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身化脓性感染(脓毒败血症)。
1、多先有疔疮病史,其中以颜面部疔疮及烂疔合并走黄者多见。
2、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热软漫,迅速向周围扩散,边界不清,
皮色由焮红转为暗红。颜面部疔疮并发者,还可见面目俱肿,口鼻肿胀
等症。
3、全身寒战,高热多在39℃以上,头痛、烦躁、胸闷、四肢酸软
无力;或伴恶心,呕吐,口渴喜饮,便秘腹胀或腹泻;或伴咳嗽,气喘,
胁痛,痰血。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痉厥等症状。
4、血白细胞总数在15000以上,中性白细胞80%以上,血培养多有
细菌生长。
5、可有流注、附骨疽、肺病等并发证。
6、疔疮毒邪走散称为走黄,其他疮疡引起疮毒走散,称为内陷。
走黄来势急暴,正盛邪实; 内陷来势较缓,除邪实之外,尚有正虚的
一面。
1、本病是由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于治疗未能及时控制毒势,或
挤压碰伤,过早切开,或误服辛热之药及食酒肉鱼腥,或艾灸疔头,更
增火毒,以致机体失去护场,疔毒走散,入于营血,内攻脏腑而成。临
床以疔头忽然暗黑,肿势蔓延,心烦作躁,神识昏愦为主要表现。
2、从临证实际而论,凡生疔疮,皆可能发生走黄。然相对来说,
颜面部疔疮,因其所生之处,血脉丰富,经脉繁多,又为诸阳所聚之所,
烂疔因春病势急暴,化腐甚巨,故走黄者较多。疔系火毒之患,火为阳
邪,其毒入于营血,必耗伤营阴,扰动血分。内走脏腑,最先受累者为
心、肝于脏。火毒攻心,神明则乱;火毒传肝、动风痉厥。或毒气入里,
渐伏渐深,气血不能流通,阳郁于内,可有真热假寒之症。或火热亢极,
灼伤阴液,甚而动灼真阴,而有亡阴之变。或疔毒随气血流行,横窜逆
走,四散经络,聚结而成流注或附骨疽。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为原则。
气营两燔证
[证见] 寒战高热,头痛烦躁。汗出口渴,恶心呕逆,肢体发麻,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便结尿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而大。
[治法] 清气泄热,解毒凉营。
[方药]
1、主方:白虎汤(张仲景《伤寒论》)合清营汤(《温病条辨》)加

处方:生石膏60克(打碎),水牛角60克(剉末先煎),生地30克,丹
参12克,元参12克,麦冬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川黄连6克,竹
叶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高热不退者,加羚羊角粉1克(调服)。恶心呕逆者,加陈皮9克、竹
茹9克。便结者,加生大黄12克(后下)。
2、中成药
西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解毒清营汤(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金银花15~30克,连翘15~30克,蒲公英15~30克,干地黄15
~30克,绿豆衣15~30克,白茅根15~30克,生玳瑁9`15克,牡丹皮9~15
克、川连3~9克、生栀子6~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毒入营血证
[证见] 壮热不退,或身热夜甚,躁扰不宁,或神识昏蒙,或神昏
谵语,或痉厥抽搐,或皮肤发斑。舌质红降,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 清营凉血,解毒清热。
[方药]
1、主方 化斑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
秘要》)、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水牛角60克(剉末先煎),知母9克,元参12克,黄连6克,山
栀子12克,黄芩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紫花地丁9克,青天葵9
克,生甘草6克,丹参9克,生地黄3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 西黄丸,参照气营两燔证用法。
(2) 新方安宫丸,每次5~10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新雪丹,每次3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解毒凉血汤(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犀角(用水牛角60克代),生地炭15~30克,双花炭15~30克,
白茅根15~30克,天花粉15~30克,蚤休15~30克,莲子心9~15克,紫花
地丁9~15克,生栀仁6~12克,生甘划6克,川黄连9克,生石膏60~12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疔毒内闭证
[证见] 面青唇焦,神识恍惚,眼中见火,四肢发厥,胸腹灼热,
气粗喘闷。舌质红绛,苔黑而有芒刺,六脉沉伏,或暴而不见。
[治法] 宣泄血毒,清透伏邪。
[治疗]
1、针刺
取穴:少商双,少冲双,曲池双,委中双。刺出血。作用是宣泄血
分热毒。
2、中成药
(1) 新雪丹,每次3克,每日2~3次,温开水调服。
(2) 玉枢丹,每次1.5克,温开水化服。
(3) 蟾酥丸,每次15粒,温开水送服。
3、待厥回脉出肘,,按毒入营血证论治施药。
4、单方验方:水牛角地黄汤加味(黄耀燊验方)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水牛角31克(磨汁),鲜生地黄31克,紫花地丁31克,野菊花
31克,金银花31克,生石膏31克(先煎),牡丹皮9克,大青叶9克,黄连
9克,半枝莲15克。每日1剂、水煎服。(注:本方方名由编者所拟。)
壮热亡阴证
[证见] 身热烦躁,神志恍惚,大汗淋漓,其味咸,四肢温,呼吸
喘促,渴喜冷饮。舌红而干,苔黄而焦,脉细数无力。
[治法] 生津固阴,凉血解毒。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竹叶黄芪汤(吴谦等《医
宗金鉴》)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生石膏30克(打碎),麦冬15克,白芍
12克,生地黄15克,竹叶9克,甘草6克,灯芯3克,水牛角60克(剉末先
煎),牡丹皮9克,元参9克,银花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犀羚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西洋参口服液,每次10~20毫升,每日2次,口服。
3、单方验方:解毒养阴汤(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西洋参3~9克(另煎服),南沙参15~30克,北沙参15~30克,
石斛15~30克,黑玄参15~30克,佛手15~30克,干地黄15~30克,双花15
~30克,蒲公英15~30克,生黄芪9~15克,紫丹参9~15克,玉竹9~15克,
麦冬9~18克,天冬9~18克。水煎服、每日`剂。适用于疔疮走黄正气已
伤而毒热未尽阶段。
外治法
参照各种疔疮外治法。
1、使用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
参照“疽毒内陷”有关内容。
2、饮食疗法
参照“颜面部疔疮”饮食疗法。
3、预防调护
(1) 凡生疔疮,严禁局部挤压,避免碰伤,严禁早期切开,特别是
颜面部疔疮。
(2) 疔肿局部禁用艾灸。
(3) 忌食辛辣、醇酒、荤腥动发之品,忌服辛热药物。
(4) 避免情志抑郁或忿怒,禁房事。
(5) 余参照“疽毒内陷”调护。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冻伤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因受寒冷侵袭,引起局部性或全身性的损伤叫做冻伤。古称局部性
冻伤为冻疮,全身性冻伤为冻僵。
1、局部性冻伤
(1) 轻者受冻部位皮肤呈苍白,局部寒冷麻木,继而肿胀,皮色转
为紫红,或有结块不甚而皮肤坼裂,自觉灼痛、瘙痒;或有大小不等的
水泡、血泡,自觉疼痛,感觉不灵敏。如无染毒,则逐渐消肿,结成紫
黑色痂皮,不久痂皮脱落而愈。
(2) 重者局部麻木冷痛,青紫漫肿,感觉丧失,有大水泡,水泡破
后显露出紫红色创面,流溢滋水,溃烂成疮,甚至肌肤变黑,骨脱筋连,
成为坏疽。
(3) 根据受冻部位损害情况,一般可分为四度:
I度:局部发生红斑及轻度水肿。症见皮肤发红或紫红,自觉瘙痒
灼痛。愈后不留瘢痕。
II度:局部形成水泡或大泡。症见皮肤紫红,或有瘀斑,肿胀显著,
伴有水泡,其液色黄或血性,疼痛较剧烈,对冷、热、针刺感觉不灵敏。
愈后形成瘢痕。
III度:受冻处皮肤有坏死。初似II度,继而皮肤变黑或紫黑,明
显坏死,感觉迟钝或消失,一般无渗液,10天左右才与健康组织有明显
分界。愈后有瘢痕形成,并可有较长时间的感觉过敏或疼痛,少数病例
局部可能残留溃疡,经久不愈。
IV度:有身体某部分坏死脱落。症同III度,而势更重,骨脱筋连,
或肢节脱落。
2、全身性冻伤 伤势轻者畏寒肢冷,全身颤抖,感觉麻木,四肢
乏力,肢端冷痛,昏昏欲睡。重者四肢厥冷,甚或僵直,唇甲青紫,神
志迟钝,常出现幻觉,最后知觉丧失,呼吸浅快。如不及时救治,易致
死亡。
1、本病是因寒冷之气侵袭人体所致。身处寒冷环境,因疲劳,饥
饿,或创伤失血,或素体气血不足,身体抗寒能力下降,或静止不动,
逾时过长,气血失于流通,受寒冷侵袭,耗伤阳气,肢体失于温煦,血
脉不畅,气血凝聚,而成冻伤。此外,暴冷着热,或暴热着冷,冷气与
火气搏结,也可导致气血凝滞,而坏烂成疮。
2、本病总由寒冷伤于皮肉,搏结于血脉,阳气失煦,气血凝滞所
致。寒邪凛烈,其性收引,易伤阳气。寒伤血脉,则营卫不调;寒伤阳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论治
气,则血脉凝涩;气血不能温养肢体,则成冻伤。轻则局部皮脶肉烂,
而成冻疮;若因冻损疮破,复染邪毒,寒邪化热,热盛肉腐,则化脓流
脂。重则肢体坏烂,骨脱筋连,而成坏疽。尤重者寒冷入脏、阴气内闭,
阳气外脱,营卫结涩,不复流通,而成冻僵;若早得救治,血温气通则
生,否则噤绝而死。本病治疗以温经散寒,祛瘀通脉为原则。
寒凝血瘀证
[证见] 麻木冷感,肤色青紫,肿胀结块,灼痛瘙痒,手足清冷。
舌淡苔白,脉沉或沉细。
[治法] 温经散寒,祛瘀通脉。
[方药]
1、主方: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当归9克,桂枝12克,赤芍9克,细辛6克,木通9克,炙甘草
3克,大枣9克,丹参15克,生姜9克,红花9克。水煎加黄酒适量温服,
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少腹逐瘀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2) 生化汤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3、单方验方
(1) 芫花甘草煎(张敬元验方)
处方:甘草9克,芫花9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药液洗浴冻伤部位。
每剂洗3~5次,每日3次,有坏死创面仍可洗浴,洗后用黄连纱条换药。
(2) 冻疮油(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干辣椒100克,水250毫升,95%酒精250毫升,冰片5克,樟
脑15克,甘油10克。先将辣椒切碎,置于广口瓶内,加热水于80℃~90
℃恒温下浸泡10小时左右,用纱布过滤去渣;再将酒精倒入滤液中,片
刻即产生絮状物(呈红色),过滤澄清;最后将冰片与樟脑混后的液体倒
入滤液中,加入甘油,随之搅拌均匀,装瓶密封备用。将局部洗净擦干,
用冻疮油擦患处,每日3~4次。适用于冻疮未溃者;已溃者禁用。
(3) 紫丹膏(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山芋粉1份,冰片适量(研末),猪板油2份。取晒干的山芋粉,
加入适量冰片,再加入未溶化的猪板油,调匀成膏。使用时先将患处用
硼酸水洗净,取紫丹膏涂于疮面,盖以纱布,每日1~2次,数日后即能
结痂痊愈。适用于冻疮已溃者。
寒凝血虚证
[证见] 麻木冷痛,暗红漫肿,或有水泡,感觉迟钝,或消失,神
疲体倦,形寒畏冷,面色少华,脉细弱或沉迟。
[治法] 补养气血,温通血脉。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荣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炒白术9克,炙黄芪15克,肉桂3克(焗服),当归
9克,熟地黄15克,茯苓12克,生姜9克,大枣9克,炙甘草3克,鹿角胶
9克(烊化)。水煎加黄酒适量调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2) 阳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3、单方验方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参照寒凝血瘀证单方验方。
寒化热毒证
[证见] 冻损疮破,疮面溃烂,流脂溢脓,四周红肿,疼痛加重,
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方药]
1、主方:四妙勇安汤(鲍相王敖《验方新编》)加味
处方:金银花9克,甘草6克,当归9克,玄参9克,蒲公英15克,生
黄芪15克,紫花地丁12克,连翘9克,薏苡仁9克,木通9克。水煎服,
每日1剂。
痛甚者,加制乳香3克、制没药3克。
2、中成药
(1) 连翘败毒丸,每次10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 虎杖片,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寒凝血瘀证单方验方。
寒盛阳衰证
[证见] 时时振寒,四肢厥冷,踡卧嗜睡,感觉麻木,肢末冷痛,
面色苍白。舌质淡紫,脉沉微。
[治法] 回阳救逆,温通血脉。
[方药]
1、主方:四逆加人参汤(张仲景《伤寒论》)
处方:制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人参6克(另炖服)。水煎
服,每日1剂。可佐以姜糖茶等热饮料频饮。
2、中成药
(1) 四逆汤口服液,每次20毫升,每日3次,口服。
(2) 参附注射液,肌注,每次2~4毫升,静脉推注每次10~20毫升加
入50%葡萄糠液20毫升。
3、单方验方
(1) 参附青方(王左验方)
处方:红参、附子、青皮,制成注射液,每支10毫升。每次20~40
毫升,可直接静脉推注,也可加入葡萄糖液体中滴注。
(2) 参照寒凝血瘀证单方验方。
寒气入脏证
[证见] 神识迟钝或知觉全无,四肢厥逆,甚而僵直,唇甲青紫,
面色青灰,或瞳孔散大,呼吸气微。脉微欲绝,或六脉全无。
[治法] 回阳固脱,散寒通脉。
[方药]
1、主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味
处方:人参6克(另炖),制附子9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老葱头
9克,生姜9克,大枣9克。水煎急服,待阳回脉起后,按寒盛阳衰证治
疗。
必要时宜辅助温溶液(不超过37℃),如葡萄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静脉输入,以及吸氧、使用强心剂等措施。
2、中成药
参照寒盛阳衰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
参照寒盛阳衰证单方验方。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现场急救
首先将伤员迅速撤离寒冷环境,中止致伤源;脱去病者冰冷潮湿的
衣服鞋袜,动作要轻,切忌强行撕脱。同时积极进行保温和复温治疗。
可将病人置入40~42℃温水中浸浴,至肢体接近正常体温为止,并根据
情况,辅以西医抢救治疗。
2、冻伤未溃的外治
轻症冻伤,可用红灵酒或生姜汁轻柔按摩患处,每日2~3次。冻伤
有剧痒者,可用冻伤未溃药水外搽患部,每日2~3次。局部有水泡或血
泡者,可用注射器抽尽泡液或挑破,继以红油膏外贴。一般可用冻疮膏
或阳和解凝膏外涂。
3、冻伤已溃的外治
溃烂面积小者,可用马勃膏或生肌玉红膏外敷,中按一般溃疡处理。
溃烂面积大,坏死组织脱落干净,肉色鲜而红活者,可及时植皮消灭创
面,保护肢体功能;或以生肌象皮膏等生肌收口药外敷。局部坏死严重,
骨脱筋连者,待其分界清楚时,可行截肢(指、趾)术,但必须十分慎重。
1、饮食疗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00克,生姜150克(去皮打裂),羊肉500克,
黄酒500毫升。加水500毫升,置砂锅内同煮至肉烂熟,分4次食肉饮汤。
冬季常服可预防冻伤。
2、预防调护
(1) 加强冬季防寒工作,改善防寒设施。
(2) 坚持冬季长跑运动,增强身体耐寒能力。
(3) 冬令注意手、足、耳、鼻等暴露部位保暖,尤其是野外作业者。
鞋袜不要过紧,注意保持干燥,潮湿后及时更换,衣着应温暖、松紧适
度。
(4) 受冻部位严禁火烘或热烫,全身性冻伤者切忌暴热复温。
(5) 全身性冻伤者需保持病室温暖,并嘱病人少量饮酒,或给予姜
糖等热饮料。
(6) 不要碰伤受冻部位,注意保持清洁,干燥,免受污染,未溃发
痒时,切忌用手搔破。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毒蛇咬伤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毒蛇咬伤是人体被毒蛇所伤,毒液侵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
性中毒性疾患。
1、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多见于室外工作者及捕蛇、卖蛇的人群。
2、咬伤部位多为肢体的暴露部分,如手指、腕部,前臂,足趾,
足背,足踝,小腿等部位,其他部位少见。如咬伤头面胸腹者,毒势最
为严重。
3、伤处除留有一般齿痕外,多有2个、少数有3个或4个很明显的毒
牙齿痕,较大且较深。
4、风毒型(神经毒),如金环蛇、银环蛇,海蛇咬伤,局部疼痛较
轻,或不痛而有麻木感。伤口不红,出血很少或不出血,肿胀也不明显,
因而易被忽视而招致不良后果。潜伏期较长,多在伤后1~6小时出现全
身症状,。而当出现中毒症状后,提示中毒已深,病情多已严重。主要
症状有头昏头痛,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筋骨疼
痛,四肢麻木;严重者声音嘶哑,言语不清,吐沫流涎,呼吸困难,瞳
孔散大,全身瘫痪,惊厥抽搐,终至呼吸麻痹而死亡。如能度过危险期,
症状一经好转,可渐渐恢复而不留后遗症。
5、火毒型(血循毒),如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烙铁头蛇咬
伤,局部疼痛剧烈,肿胀明显,且迅速向肢体近心端发展,并常见伤口
内有血性液体渗出,或出血不止;伤口周围皮肤青紫或瘀斑,或血泡。
有的伤口坏死形成溃疡,所属淋巴管、淋巴结发炎。随局部症状的迅速
发展,在短期内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头昏头痛,恶寒发热,烦
躁口渴,全身关节肌肉酸痛,腹痛腹泻,或大便秘结。或有广泛的皮下
出血和大块瘀斑,以及内脏出血现象,如咯血、呕血、便血、血尿等。
或出现贫血、黄疸。严重的病例,常因蛇毒攻心,审昏谵语,循环衰竭
而死亡。火毒型危险期较长,有时1周后仍可死亡,并常造成严重的并
发症和继发感染。
6、风火毒型(混合毒),如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咬伤,局部伤
疼痛,逐渐加剧,并有麻木感。伤口周围皮肤红肿,亦常有水泡、血泡,
重者伤口亦可溃烂坏死,开成溃疡,局部引流的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
症状兼有风毒型及火毒型两种症状,或以风毒型为主,或以火毒型为主。
一般常有头痛头昏,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便结,四肢乏力,全身
肌肉酸痛,瞳孔缩小,黄疸,肝脾肿大;严重时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亡。
7、本病需与无毒蛇咬伤及蜈蚣咬伤相鉴别。无毒蛇咬伤:咬伤处
仅有数细小呈弧形排列的牙痕,局部仅有轻痛或肿胀,而为时短暂,且
不扩大或加重,无全身中毒症状,个别患者或由恐惧而有头晕眼花,甚
至晕倒,但不一会即恢复如初。蜈蚣咬伤:伤处牙痕横排呈楔状,无下
细览页面 页码,1/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凳牙痕。局部剧痛,炎症反应显著,且可有组织坏死,但全身症状轻微
或无。
1、本病是由于毒蛇咬伤人体、毒液侵入体内,传播经络,或入于
营血,内攻脏腑所致。具有发病急,病势演变快,往往在短期内出现一
系列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救治,常危及患者生命的特点。
2、按中医病因学观点,蛇毒可分为风毒、火毒及风火毒三种。“
为毒至甚”是三种蛇毒的共性,然其性质、致病特点及其病理作用机制
却有不同。
(1) 风毒主要具有风邪的特性,易犯经络。风毒侵犯全身经络,经
则经气运行不利,而气血不畅;重则经脉瘀阻,功能受害而麻痹。故凡
为风毒蛇所伤者,主要表现为风与经络病证;尤重者风毒闭滞,而致呼
吸麻痹;风毒传肝,而使肝风内动。
(2) 火毒主要具有火邪的特性,其所为患,始则侵入气分,表现为
一派热毒症状,或蛇毒内结六腑;继则侵入营血,引致动血耗阴之变,
故病情严重者,皮肤内脏可有广泛出血;或蛇毒攻心,蒙蔽神灵,每见
神昏谵语,耗散心气,则见心悸汗出;或阴竭阳微,而见四肢厥冷,脉
微欲绝。
(3) 风火毒既具风邪之性,又具火邪之邪之性,但有所偏重,或以
风毒表现为主,或以火毒表现为主,随毒蛇种类不同而异。
本病治疗以祛风清热解毒,通利二便为原则。
风毒证
[证见] 伤口肿痛轻微,或有麻木,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声音嘶
哑,口吐涎沫,四肢麻木,甚而瘫痪,呼吸息微,双目直视,惊厥抽搐,
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 祛风解毒
[方药]
1、主方
(1) 祛风解毒汤(朱仁康《中医外科学》)加味
处方:金果榄9克,徐长卿9克,青木香9克,白辛6克,甘草6克,
白芷9克,防风9克,细辛6克,五灵脂9克。水煎服,每日1~2剂。
恶寒者,加柴胡9克、荆芥9克。头晕眼花重者,加白菊花9克、夏
枯草12克。
(2) 风毒重者方选熄风解毒汤(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半边莲15克,白芷9克,菊花9克,蜈蚣3克,钩藤9克,夏枯
草9克,龙胆草9克,甘草15克,珍珠母30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
1~2剂。
胸闷呼吸困难者,加山梗菜9克。气喘痰鸣者,加川贝3克(研末冲
服)、竹沥30克(冲服)、法半夏9克。为防蛇毒攻心,早期可国服蜡矾丸,
每次10克,每日2次。
2、中成药(可任选以下一种)
(1) 广东蛇药,主要适用于金环蛇、银环蛇、蝮蛇、眼镜蛇、竹叶
青蛇、蝰蛇、烙铁头蛇等各种毒蛇咬伤。口服首次14片,以后每3小时
服7片,至全身症状明显好转为止,一般1~3天为一个疗程。对重危患者
细览页面 页码,2/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应适当暗加剂量,口服有困难者可将药片溶化后用鼻饲法给药。
(2) 蛇伤急救散,适用于各种毒蛇咬伤。口服每次1.5克,每日3次,
温开水送服。外用以醋或冷开水调匀后,敷于伤口或肿胀部位。对神志
昏迷,牙关紧闭者,取本品少许,吹鼻取嚏,功同通关散。
(3) 蛇伤解毒片,适用于各种毒蛇咬伤。口服第1天(即24小时内)
服4~5次,首次9~12片,病情严重者可服18片,以后每隔3~4小时1次,
每次6~9片。第2、3天每次6~9片,每天3次。每4天起每次6片,每日2次,
直至完全消肿为止。小儿半量,均用温开水送服。
(4) 新会蛇药酒,适用于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蝰蛇、竹叶青
蛇,海蛇等毒蛇咬伤。口服,首次30~60毫升,以后每隔3~4小时服30毫
升。小儿酌减。
3、单方验方
(1) 银环蛇伤方(林镇尧等验方)
处方:当归尾12克,五灵脂12克,川红花12克,川贝母12克,吴茱
萸10克,细辛9克,川黄连9克,白芷9克,半边莲30克,荆芥6克。水煎
服,每日1剂。
咽喉肿痛者,加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研末温开水调服。
痰多者,加人工牛黄,每次1克,每日3次,温开水调服。大便秘结者,
加大黄15克,或大黄粉5克(冲服)。主治银环蛇咬伤。
(2) 消风散(金明星验方)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大力子10克,苦参10克,当归10克,
知母10克,小胡麻10克,蝉衣6克,木通6克,生甘草6克,生地黄20克,
生石膏30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咬伤在20小时以内者,加生大黄10~30克、黄连6~10克、七叶一枝
花10克。出血严重者,去当归、苍术、胡麻。有复视者,加蜈蚣2条、
全蝎10克。伤肢肿胀不消者,加防己10克、半边莲30克。适用于蝮蛇咬
伤。
(3) 小叶三点金草方(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小叶三点金草50~100克,红背丝绸15~30克,通城虎10~15克。
水煎,冲适量蜜糖口服,每日1剂。
金环蛇、银环蛇咬伤者,加半边莲15~30克。眼镜蛇、眼镜王蛇咬
伤者,加石柑子30~60克。竹叶青蛇、烙铁头蛇伤者,加东风菜15~30克。
危重病人,加麝香0.5~1克安宫牛黄丸1粒。
(4) 蛇咬丸(徐富业验方)
处方:①雄黄粉2份,白芷4份,细辛2份。共研细末,水泛为丸。
每次3克,每日3~4次,口服。首次加倍量,儿童减半。
②母草(又名四方草)30~60克。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分2次
服。
③或将母草捣烂,冲入冷开水150毫升,煎取200毫升,分2次服。
伤处肿胀明显者,用五色茶500克,煎水外洗;伤口溃烂者,加绿
矾30克。伤口周围可用(1)方10~20克,冷开水调敷,每日3~4次。
(5) 蛇伤一点红方(陈广淦验方)
处方:一点红、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千里光、蜈蚣、乌蔹莓、
大蓟、八角莲、三叶刺针草、矮冷水花等干品等份,共研细末。内服每
次9~15克,每日3次;首次加倍。儿童药量酌减。同时用上述药末适量,
与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涂于伤口周围,每日1~2次。
伴有蛇毒攻心,加用白药花叶60克,捣烂取汗内服。咽候肿痛,吞
咽困难者,加万青叶5~7片,捣烂取汗内服。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者,
加蒲公英18克、连翘9克、银花9克、黄芩6克,水煎服。出血较明显者,
加用地丁草30克、夏枯草30克、大蓟30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
水煎服。昏迷不醒者,加用生半夏或石胡萎(鹅不食草)捣烂,捏成花生
细览页面 页码,3/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米大小的药丸,轮流塞一鼻孔。伤口感染,伴有明显坏死组织者,用本
方鲜品煎水外洗,或用鱼腥草、乌蔹莓、一点红鲜品捣烂外敷,每日2
~3次。
火毒证
[证见] 局部灼痛,肿胀显著、蔓延迅速,常有水泡、血泡或皮肤
青紫,或有瘀斑,甚者伤口球死溃烂。全身发热,烦躁口渴,恶心呕吐,
或身热夜甚,斑疹隐隐,七窍出血。舌苔黄糙,或舌红少苔,脉洪数或
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凉血地黄汤(祁坤《外
科大成》)加减
处方:黄连9克,黄芩9克,山栀子9克,生地黄30克,赤芍9克,半
边莲30克,虎杖30克,连翘9克,天花粉12克,甘草9克,七叶一枝花15
克。水煎服,每日1~2剂。
咽喉肿痛者,加元参9克、山豆根15克、射干9克。血尿者,加白茅
根30克、小蓟15克、藕节30克。咯血者,加仙鹤草15克、蒲黄9克(包煎)。
便血者,加地榆12克、槐花9克、银花炭9克。呕血者。加大黄炭9克、
卷柏12克。
2、中成药(可以任选以下一种)
(1) 季德胜蛇药片(南通蛇药片),适用于各种毒蛇咬伤。口服首次
5~20片,先将药片捻碎,用烧酒3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送服,于毒蛇咬伤
后立即服用。以后每6小时服5~10片,至症状明显消失为止。若患者出
现神志不清,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等危重症状时,
每次内服剂量可增加10~20片,并适当缩短服药间隔时间。服用本品的
同时,尚需配合服用“解毒片”(也为季德胜秘方,随季德胜蛇药片附
上),每次2~4片,每日3次。
(2) 上海蛇药,适用于蝮蛇、尖吻蝮蛇、眼镜蛇、银环蛇、蝰蛇、
烙铁头蛇及竹叶青蛇等毒蛇咬伤。有片剂、注射剂、冲剂三种剂型。片
剂或注射剂可单独作用,用冲剂配合使用疗效最佳,但冲剂不宜单独使
用,应配合片剂或注射剂一起应用。
①片剂口服首次10片,以后每4小时1次,每次5片,视病情减轻可
改为每6小时1次,每次5片;3~5天为1疗程。
②注射剂有1号和2号两种,需结合使用。1号注射液第一天每4小时
肌注1支(2毫升),以后每天3次,每次1支;必要时可将1号注射液2~4毫
升加入5%或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或用20%~50%葡萄糖液20毫升
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1号注射液含强心药,使用中应注意心率和心律;
如心率低于60次/分,或发现药物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应予停药,必
要时可使用阿托品。2号注射液每4小时或6小时肌注2毫升,一般3~5天
为一疗程,危重病例可酌情增加。小儿剂量根据病情增减,而不按年龄
增减。
③冲剂首次服2包,开水冲服,以后每次1包,每日3次。
(3) 福建蛇药,适用于各种毒蛇咬伤。每次20~24丸,6小时1次,
温工水送服。病情严重者每3~4小时服1次,病情好转后酌减。服药后产
生轻度腹痛及腹泻时,用药量应酌减。
小儿用量根据病情增减,不按年龄增减。
3、单方验方
参照风毒证单方验方(2)~(5)。
风火毒证
细览页面 页码,4/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证见] 局部红肿疼痛,伴有麻木,或有血、水泡、坏死溃烂。头
晕眼花,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眼睑下垂,视物模糊,或有复视,心悸
气促,烦躁不安,甚或谵妄、昏迷。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 祛风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
风毒症偏重者,选用风毒证方药;火毒症偏重者,选用火毒证方药。
蛇毒内结证
[证见] 壮热头痛,呕恶不适,烦躁不安,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或尿闭,或无尿。舌苔黄燥,脉洪数或沉数。
[治法] 清热解毒。通利二便。
[方药]
1、主方:大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冲服),枳实15克,川朴15克,
黄芩9克,山栀子12克,黄连9克,半边莲30克,虎杖30克。水煎服,每
日1剂,便通为度。
尿少尿闭者,加白茅根30克、车前草30克。
2、中成药
雄黄解毒丸,体强者每次7~9粒,体弱者4~6粒,温开水送服,一般
服药后2小时左右即排黑硬粪便,病情随即减轻。如6小时后仍不排例,
可酌情加服数粒;若服后泄利不止,可用绿豆60克、甘草15克,水煎冷
后服。
3、单方验方
参照风毒证单方验方。
蛇毒攻心证
[证见] 高热不退,神昏谵语或躁动不安,呼吸急促,喉中痰鸣。
舌苔黄黑干燥,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水牛角60克(锉粉先煎),七叶一枝花15克,元参12克,牡丹
皮9克,山栀子9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黄连9克,淡竹叶9克,象
贝母9克,竹黄9克,石菖蒲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清心牛黄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新雪丹,每次1~2瓶(1.5~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醒脑静注射液,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肌注或静注。静注
可用50%葡萄糖液20毫升稀释。大剂量并不比小剂量疗效更佳,一般以
每日4~8毫升为宜。
3、单方验方
参照风毒证单方验方。
亡阳证
[证见] 壮热之后,心悸气促,或烦乱不安,同色苍白,四肢厥冷,
冷汗时出,不省人事,脉微欲绝。
[治法] 强心解毒、回阳救逆。
[方药]
1、主方:四逆加人参汤(张仲景《伤寒论》)
处方:人参9克(另炖),甘草15克,干姜9克,制附子9克。急煎温
服。
2、中成药
细览页面 页码,5/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 四逆汤口服液,口服,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2) 丽参注射液,肌注每次2~4毫升,静脉推注每次10~20毫升,加
入50%葡萄糖液20毫升稀释。
(3) 参附注射液,用法同上。
3、单方验方:参附方(丁培琳验方)
处方:用红参、附片,制成30%浓度注射液。用30%参附注射液10~
2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0毫升中静脉推注。必要时每
隔0.5~1小时重复1次,或以30%参附注射液80~100毫升,加入250~500毫
升上述液体中静滴。
外治法
1、急救
毒蛇咬伤后,蛇毒在人体内迅速播散,短期内可危及生命,必须及
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抢救。
(1) 早期缚扎:目的在于阻止蛇毒的吸收和扩散。丹被毒蛇咬伤后,
应立即在伤口部位近收端5~10厘米处进行缚扎。缚扎物最好是橡皮止血
带,或质地柔软的布带,或就地取材。缚扎的松紧程度,以能阻断静脉
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又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并每隔15~30分钟松开1次,
每次约1~2分钟。缚扎的解除应在局部进行有效的扩创排毒,敷药和服
有效蛇药后半小时左右。如咬伤已超过12小时者,则不宜缚扎。
(2) 冲洗伤口:缚扎后应立即冲洗伤口,以便将伤口及皮肤上粘附
的蛇毒洗去。冲洗液可选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肥皂水、0.1%高
锰酸钾溶液等。如在野外不备以上液体时,则用水冲洗或漂洗亦可。
(3) 扩创排毒:伤口冲洗、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沿伤
口牙痕作纵行“十”字形切开,长约1~2厘米,深达皮下,注意避开神
经和血管;继以双手自近心端向远心端,由四周向伤口反复推挤,以排
出毒血。最好在扩创后,用火罐或抽吸器吸出毒血。随后用过氧化氢溶
液反复冲洗切口,并注意取出伤口内的断牙。如被尖吻蝮 蛇、蝰蛇等
血循毒蛇咬伤,扩创则要特别谨慎,一般咬伤时间未超过单时者方可进
行,且切口不宜长而深,以免造成出血不止。
(4) 破坏蛇毒:可选用下列方法:
①烧灼法:用火柴头4~6个,放于伤口上点燃烧灼,连续3~5次。适
用于牙痕较浅的蛇伤,如蝮蛇、银环蛇咬伤,或用于伤口流血水止,不
宜于扩创者。
②寒药法:用如米粒大的高锰酸钾,塞于伤口内,数分钟后冲洗掉;
或选用食盐、明矾、雄黄等塞入伤口亦可。
③注药法:用0.5%高锰酸钾注射液3~5毫升,作伤口浸润注射,1次
即可。为防止疼痛,可先用0.5%~1%普鲁卡因在肿胀部位皮下作环状封
闭。
④胰蛋白酶注射法:用胰蛋白酶2000单位加入于0.5%普鲁卡因5~10
毫升,在牙痕周围注射,深达肌肉层;或于缚扎上端进行套式封闭,12
~24小时后重复注射1次。若发生过敏反应,可用非那根25毫克肌注。
2、局部处理
伤口用消毒敷料包扎,肿用肢体可用双柏散水蜜调制外敷,每日1
~2次。也可用樟树叶或柚树叶300克,水煎后作湿热敷,每日2~3次。伤
口溃疡坏死者,按一般外科感染处理。
1、急救解毒
细览页面 页码,6/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毒蛇咬伤后,可任选一种蛇伤中成药立即服用(参照辨证论治)。如
无成药,可取新鲜草药如半连莲、白辣蓼草120~250克或乌桕叶蕊50克,
洗净后加冷开水捣法内服,并以药渣外敷伤口;或用白菊花25克、金银
花25克、甘草10我,水煎服;或用食醋100~200毫升,一次饮服。
2、综合治疗措施
(1) 抗蛇毒血清的应用:抗蛇毒血清特异性较高,效果确切,应用
越早,疗效越好。但对脑、心、肾等实质性器官已发生器质性改变时,
则难以奏效。我国所制的蝮 蛇抗毒血清、银环蛇抗毒血清、眼镜蛇抗
毒血清,一般用1支(10毫升)稀释于生理盐水或25%~50%葡萄糖液20毫升
中静脉注射,最少1次,必要时可重复使用1~3次。但注射前必须先做过
敏试验(抽抗蛇毒血清0.1毫升用生理盐水1.9毫升稀释,皮内注射0.1毫
升,15分钟后无红晕蜘蛛足者为阴性)。阳性者可按脱敏法注射,静脉
推注地塞米松5~10毫克。
(2) 利尿排毒:早期可用速尿20~40毫克肌肉注射,或20%甘露醇250
~300毫升静脉滴脉,促使血内蛇毒加速排泄,缓解中毒症状。必要时可
重复应用。
(3) 肾上腺皮腩激素的应用:可以补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耗竭,并
可减轻蛇毒中毒症状,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和恢复。用量大小视病情的轻
重而定,一般每次用氢化可的松400毫克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
脉滴注,每日1~2次;或用地塞米松每日10~30毫克,加入5%或10%葡萄
糖液中滴注,病情有缓解后逐渐撤退。
(4) 呼吸衰竭的抢救:毒蛇咬伤导致呼吸衰竭,以外周性即呼吸肌
麻痹较为突出。神经损害是可逆的,必须抓住呼吸肌麻痹致呼吸停止这
个关键问题,采取有效的维持与恢复呼吸功能的措施。当出现呼吸肌麻
痹,以致呼吸功能不足,即胸式呼吸浅促或消失,膈肌活动减弱,并有
烦躁、唇甲发绀和血压骤升时,即须紧包作气管切开,插入套管,辅助
人工呼吸。
(5) 全身支持疗法和防治并发症:应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和维生素,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休克和脑水肿,纠正酸中毒和心功能衰竭,
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尤须注意。同时,由于中毒和缺氧而引起的机体重要
器官,如心、肝、肾、脑的损害,应给予及时处理。
3、预防调护
(1) 宣传普及蛇伤防治知识,让群众了解和掌握毒蛇的活动规律,
以及预防毒蛇咬伤的措施,特别是咬伤后的自救方法。
(2) 消灭毒蛇隐蔽场所,搞好住宅周围、畜棚禽舍等处的环境卫生。
(3) 在毒蛇冬眠季节,组织有捕蛇经验的群众进行捕捉,或在毒蛇
活动频繁时期,采用诱捕法进行捕杀,但应积极做好急救准备,并同时
避免滥捕无毒蛇,以防破坏生态平衡。
(4) 伤后宜常规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单位,注射前应
做过敏试验,阳性者可用脱敏注射法。
(5) 严密观察病情,特别在受伤后1~3天内,注意风毒蛇咬伤者有
无肢体麻痹、呼吸困难,火毒蛇咬伤者有无皮下出血及内脏出血等变化,
并详细记录。
(6) 加强患肢护理,注意伤口与肿势变化。伤后头2天患肢要低,
保持伤口清洁与引流通畅;病情好转时,患肢则应适当抬高,以利消肿。
外敷药物不要遮盖伤口。伤口溃疡者,应及时换药。伤口内若有断牙者,
应即时取出。
(7) 饮食宜清淡,禁食晕腥、油腻、辛辣之品。鼓励病员多饮水,
或用半边莲、白茅根等煎汤代茶,以帮助毒液排出。
(8) 局部肿胀开始消退,全身症状已控制时,鼓励病人作患肢伸屈
活动,必要时还可适当离床活动,以助恢复患肢功能。
细览页面 页码,7/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8/8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顿咳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顿咳也称时行顿咳、疫咳、鹭鸶咳,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
一。1~5岁小儿多见,常发生在冬春季节。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咳后伴有鸡鸣样深吸气回声为特征。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百日咳。
1、发病前1~3周有与顿咳患者接触史。初起类似感冒,但咳嗽日渐
增剧,日轻夜重。其典型咳嗽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连续十几声至数十
声,最后作一长吸气,发出高音调鸡鸣样回音,吐出痰涎后咳嗽方暂止。
咳嗽发作时面红耳赤,甚至发紫,脸部浮肿,两眼鼓出,眼红流泪。发
作间歇时,患儿进食和玩耍如常。
2、本病的痉咳应与肺炎喘嗽、肺痨、气道异物的痉咳作鉴别。肺炎
喘嗽多有发热,痉咳轻,消失快,无日轻夜重规律。肺痨痉咳不呈日轻
夜重,无回吼声,但伴有低热、盗汗、消瘦、食欲不振等。气道异物痉
咳,有异物吸入史,起病突然,无回吼声及日轻夜重现象。
3、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在痉咳期增高,淋巴细胞高达70%
以上。有条件者,可作鼻咽部分泌物荧光显微镜检查及细菌培养,有助
于确诊。
1、本病主要是外感时行疫疠之气,侵入肺系,肺气不宣,酿液成
痰,痰阻气道,肺失清肃,则肺气上逆而痉咳阵作。若咳出痰涎,则气
道通畅,气机流行,故痉咳暂止。痉咳发作,因气机失调,血行不畅,
而见面赤耳红,涕泪交迸,呕逆作吐,汗出涔涔,甚至大小便遗出等证。
2、本病的辨证应首先辨别初咳期及痉咳期。初咳期,其证与伤风
感冒相似,喷嚏、流涕,或有微热,二至三天后咳嗽日渐加剧,呈日轻
夜重,但尚未出现呛咳阵作之证。痉咳期,咳嗽阵作,连声不已,咳至
尾声时,伴有深吸气样鸡鸣声,并吐出痰涎或食物后,痉咳方暂止。
3、顿咳的治疗总原则:可按初咳、痉咳、恢复期的临床表现,给
予宣肺化痰、泻肺涤痰、润肺养阴之法进行治疗。
初咳期
[证见] 本病初起,有咳嗽、喷嚏、流涕,或有发热等伤风感冒症
状,但咳嗽日渐增剧,日轻夜重,咳声不畅,痰稀色白或痰稠难咳。舌
苔薄白或薄黄。
[治法] 疏风宣肺,化痰止咳。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方药]
1、 主方:金沸草散(朱肱《南阳活人书》)加减
处方:旋覆花10克,前胡10克,北杏仁10克,法半夏8克,川贝母
5克,百部10克,细辛3克,荆芥8克。水煎服,每日1剂。
偏于风寒者,加麻黄6克、苏子10克。偏于风热者,加桑叶10克、
菊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
2、 中成药
⑴ 小青龙合剂,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适用于初咳期
偏于风寒者。
⑵ 桑菊感冒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适用于初咳期偏
于风热者。
3、 单方验方:止嗽护肺汤(夏焕德等《新编儿科秘方大全》)
处方:荆芥、苏子、莱菔子各3~6克,杏仁3~5克,前胡4~7克,
黄芩、百部各3~9克,陈皮4~9克。水煎分3~5次温服,每日1剂。
痉咳期
[证见] 阵发性痉咳,伴有鸡鸣样回吼声,咳时面红耳赤,弯腰
曲背,涕泪俱下,或呕吐痰食,昼轻夜重,眼肿目赤,鼻衄,痰中带
血等。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泻肺,化痰镇咳。
[方药]
1、 主方:桑白皮汤(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黄芩10克,川贝母5克,法半夏
8克,苏子10克,杏仁10克,栀子10克,枇杷叶10克,甘草6克。水煎
服,每日1剂。
痉咳甚者,加僵蚕10克、胆南星10克。咳后呕吐,加姜竹茹6克。
咳血鼻衄者,加白茅根30克、侧柏叶10克、茜草10克。胁痛者,加郁金
10克。
2、 中成药
⑴ 鹭鸶涎丸,口服,每次化服1丸,每日3次。
⑵ 百日咳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⑶ 百日咳药粉,口服,初生小儿每次1/5袋,半岁每次半袋,2岁
每次1袋,3~5岁每次2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单方验方
⑴ 胆汁止咳方(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
处方:新鲜鸡胆汁,加白糖适量,调成糊状,蒸熟内服。1岁以内,
3天服1个,1岁以上,每天服1个,连服5~7天。
⑵ 大蒜糖浆(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
处方:用紫皮大蒜制成50%糖浆。5岁以内,每次5~10毫升,5岁以
上,每次15~20毫升,每日3次,连服7天。
恢复期
[证见] 咳嗽减轻,痉咳消失,痰稀而少,气短声怯,纳食减少,
或有干咳潮热,口渴唇燥。舌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 润肺健脾,肃肺止咳。
[方药]
1、 主方:沙参麦冬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沙参15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桑叶10克,扁豆10克,天
花粉10克,杏仁10克,马兜铃10克,款冬花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剂。
气短乏力者,加黄芪10克、太子参15克。汗多者,加浮小麦30克、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牡蛎30克(先煎)。午后低热者,加银柴胡10克、白薇10克。纳呆食少
者,加谷、麦芽各10克。
2、 中成药
⑴ 二母安嗽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2次。
⑵ 贝母二冬膏,口服,每次5~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⑶ 参苓白术散,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空腹大枣煎汤送服。
3、单方验方⑴百日咳煎(李浩澎《难证奇方妙用》)
处方:百合30克,冬瓜仁6克,竹茹4.5克,橘红9克,川贝母6克,
浙贝母3克。水煎服,每日1剂。⑵橘贝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橘红9克,川贝母6克,茯苓6克,苏叶5克,炒百部6克,法
半夏6克,沙参9克,黄芩9克,白前5克。水煎两次作2次服,每日1~2
剂。
1、针灸疗法
⑴ 针刺:取尺泽、合谷、天突、少商、肺俞等穴,中等刺激,不留针,
每日1次。
⑵ 梅花针:取颈至骶部、脊旁3~4厘米区域,轻叩皮肤至充血,每
日1次。
2、推拿疗法
运八卦,掐合谷,推肺经,掐揉二扇门与五指节,推脾胃,揉鱼际
与太渊,掐尺泽。每日1次。
3、饮食疗法
⑴ 罗汉果柿饼汤:罗汉果250克,柿饼2~3个,加水400毫升,文
火煎至200毫升,加冰糖少许,去渣分3次饮服。
⑵ 杏仁冰糖散:甜杏仁9克,冰糖9克,麦冬9克。将杏仁、冰糖研
末待用,麦冬去心,水煎100毫升左右。用10~20毫升麦冬水冲服杏仁冰
糖细末1克,每日服3~4次。
⑶ 川贝蜜:川贝母粉15克,生姜汁20克,蜂蜜300克,放入搪瓷缸
内搅匀,隔水旺火炖1小时后取出。每次取川贝蜜1汤匙,开水冲服,每
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多寐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多寐是指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病证。西医
的发作性睡病、神经官能症、精神病的某些患者,其症状与多寐类似者,
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1、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场合地点,随时可以入睡,但呼之能醒,
但未几又已入睡。
2、某些热性或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嗜睡,每为病程严重的预兆,
不属本证范围。3、应与昏迷、厥证等相鉴别。昏迷是神志不清,意识
丧失;厥证是呼之不应,四肢厥冷等。
多寐主要是由于脾虚湿胜、阳衰、瘀血阻窍所致,其病理主要是由
于阴盛阳虚。因阳主动,阴主静,阴盛故多寐。临床辨证主要是区分虚
实,脾虚、阳衰为虚证,湿胜、瘀阻者为实证。治疗以健脾、温肾、祛
湿、化瘀为主要治法。
湿胜
[证见] 多发雨湿之季,或丰肥之人。胸闷纳少,身重嗜睡,苔白
腻,脉濡缓。
[治法] 燥湿健脾
[方药]
1、主方:平胃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苍术15克,厚朴12克,陈皮6克,藿香12克,薏苡仁18克,
法半夏12克,布渣叶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藿香佩兰合剂(任达然验方)处方:藿香、佩兰、
苍术、川朴各10克,陈皮6克,法半夏、茯苓、石菖蒲各10克。水煎服。
脾虚型
[证见] 精神倦怠,嗜睡,饭后尤甚,肢怠乏力,面色萎黄,纳少
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 健脾益气。
[方药]
1、主方:六君子汤(虞抟《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黄芪15克,神曲10克,麦芽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黄芪升蒲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黄芪30克,升麻9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石菖蒲12克。
水煎服。
阳虚型
[证见] 精神疲惫,整日嗜睡懒言,畏寒肢冷,健忘。舌淡苔薄,
脉沉细无力。
[治法] 益气温阳
[方药]
1、主方:附子理中丸(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党参20克,黄芪18克,巴戟天12克,
升麻6克,淫羊藿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附桂八味丸,每次9克,每日3次。3、单方验方⑴附子细辛汤(何
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处方:熟附子15克(先煎1小时),细辛、
苍术、厚朴、陈皮各10克,麻黄6克。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
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日1剂。⑵嗜睡方(陈
耀庭验方)处方:红参6克(另煎),干姜、补骨脂各10克,附子9克,
桂枝8克,吴茱萸6克,焦白术、炙甘草各12克。水煎服。
瘀阻型
[证见] 头昏头痛,神倦嗜睡,病情较久,或有头部外伤病史。舌
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 活血通络。
[方药]
1、主方: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白芷10克,丹
参20克,生姜10克,葱白3条,大枣5枚。水煎服。
兼有气滞者,选加青皮10克、陈皮6克、枳壳12克、香附10克。兼
有阴虚者,可选加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麦冬12克。兼有气虚者,
可选加黄芪18克、党参15克。兼有阳虚者,选加肉桂6克,熟附子10克。
兼有痰浊者,选加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白芥子12克。兼有热象者,
可加黄芩、山栀各12克。
2、中成药⑴盐酸川芎嗪片,每次2片,每日3次。⑵复方丹参片,
每次3片,每日3次。3、单方验方:当归五灵脂合剂(隋殿军《当代中
国名医秘验方精粹》)处方:当归、五灵脂、茺蔚子各12克,黄芪20克,
蒲黄、赤芍、延胡索、没药各10克,干姜8克,小茴香、升麻、甘草各
6克。水煎服。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鹅口疮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鹅口疮又称雪口,是初生儿、体弱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口腔疾患。
因为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故名。西医亦称鹅口疮。
1、 口腔舌上或两颊内侧出现白屑,渐次蔓延于牙龈、口唇、软硬
腭等处。白屑状如凝乳,略微凸起,不易清除。轻者,除口腔舌上出现
白屑外,并无其他症状表现;重者,白屑可蔓延至鼻道、咽喉、食道等
处,并伴有吞咽困难及呼吸不畅等症状。
2、婴儿吐乳之后,舌上残留奶块,其状与鹅口疮相似,但以温开水
或棉签轻拭,白色奶块即可除去。白喉假膜与鹅口疮的白屑有近似之处,
但白喉假膜金多起于扁桃体,渐次蔓延于咽、软腭或鼻腔等处,其色灰
白,不易擦去,若强行擦除,每致出血。
3、若诊断有困难时,可取白屑少许放在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溶
液1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则为鹅口疮。
分析鹅口疮主要由先天胎热内留,或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而致。
孕妇过食辛热炙煿之品,胎热内蕴,遗患胎儿,心脾积热,循经上炎,?
 瓶谏喽 卤静 ;蛳忍熨鞲巢蛔悖 蚝筇焓У鳎 蚓貌【眯褐 螅 
鲆蹩魉穑 榛鹕细。 仔蓟 诳谏喽 ⑽ 静 1嬷ぶ氐阍诒嫘槭怠?
实证者,面赤唇红,口舌白屑满布,周围红晕,舌尖红;虚证者,面色
淡红,口舌白屑疏散,周围不红,舌淡。治疗原则,实热者宜清热泄火,
以解心脾积热;虚热者宜滋阴潜阳,引火归元。
心脾积热
[证见] 口舌满布白屑,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叫扰啼哭,口干或
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滑。
[治法] 清泄心脾积热。
[方药]
1、 主方:清热泻脾散(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栀子8克,
生石膏15克,黄连3克,黄芩6克,生地黄10克,赤茯苓10克。淡竹叶6
克,灯心草3扎。水煎服,每日1剂。
2、 中成药
⑴ 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口服,1~2岁每次4~5毫升,3~6岁每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次6~8毫升,7~10岁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⑵ 导赤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以内酌
减。
3、单方验方:鹅口疮汤(李成业等《百病实用秘验方》)
处方:龙胆草3克,大黄3克,蒲公英10克,生地黄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虚火上浮
[证见] 口舌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面白颧红,精神疲倦,食
欲不振或大便溏。舌嫩红,脉细数。
[治法] 滋阴潜阳,引火归元。
[方药]
1、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牡丹皮8克,
茯苓10克,肉桂3克(焗)。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 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小蜜丸
每次6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3次;片剂每次3片,每日3次。
⑵ 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小蜜丸
每次6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3次;片剂每次3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加减增液汤(曹旭《儿科证治》)处方:生地黄6克,玄
参9克,麦冬6克,天花粉9克,生石膏12克,牛膝6克,沙参9克,生甘
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1、 外治法
⑴ 用适量的冰硼散搽口腔患处。
⑵ 青黛散搽患处。⑶珠黄散搽患处。每日数次。
2、 饮食疗法
⑴ 黄花蜜:黄花菜(金针菜)50克,蜂蜜50克,先用黄花菜煎汤半
杯,再加蜂蜜调匀。缓缓服用,分3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4~6剂。适
用于心脾积热型。
⑵ 洋参莲子汤:西洋参3克,莲子去芯10枚,冰糖20克。将西洋参
切片,与莲子放在小碗内加水泡发后,再加冰糖,于隔水蒸炖1小时,
喝汤吃莲子肉,剩下西洋参片次日再加莲子同法蒸炖。西洋参可连用2
次,最后一并吃掉。适用于虚火上浮型。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呃逆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病证。
俗称为打呃,古称“哕”,又称“哕逆”。西医的胃肠神经官能症,某
些胃、肠、腹膜、纵隔、食道的疾病如引起膈肌痉挛发生呃逆,可参照
本证辨证论治。
1、以气逆上冲,喉间发出呃呃之声为特征。
2、常伴有胃脘不舒,或脘胁胀闷,食欲减少,或口臭烦渴等症状。
3、发病常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正气亏虚等有关。
呃逆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导致胃气上
逆动膈而成。
临床辨证必须掌握虚实,分辨寒热。一般呃声响亮有力,连续不停
者为实;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无力者为虚;若呃声徐缓,得热则减,
遇寒易发或加重者为寒;呃声响亮,口臭烦渴者为热。若在急性病或慢
性病严重阶段出现呃逆不止。每为病情转向危重的一种表现,谓之“土
败胃绝”,预后欠佳,更应加以注意。
本证治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并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
施以温中、清热、补虚、泻实之法。
胃中寒冷型
[证见] 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得寒愈甚。舌苔白润,脉
沉缓。
[治法] 温中祛寒止呃。
[方药]
1、主方:丁香散(徐春甫《医统》)加减
处方:丁香6克,柿蒂15克,高良姜10克,吴茱萸9克,法半夏12克,
茯苓12克,刀豆子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丁蔻理中丸,每次1瓶,每日2次。
3、单方验方:砂仁(于凯成验方)
处方:砂仁2克,放入口腔内,慢慢细嚼,将嚼碎药沫随唾液咽下,
每日3次。
胃火上逆型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证见] 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尿赤便秘。
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降泄热止呃。
[方药]
1、主方:竹叶石膏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石膏30克,竹叶10克,太子参18克,麦冬15克,竹茹12克,
柿蒂15克,法半夏12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克。
2、中成药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2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镇呃汤(姜春华验方)
处方:旋覆花、代赭石、芒硝各9克,大黄、厚朴各6克,柿蒂5只,
公丁香3克。水煎服。
气机郁滞型
[证见]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发或加重,胸胁胀满,嗳气。
舌苔蒲白,脉弦。
[治法] 顺气降逆。
[方药]
1、主方:五磨饮子(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木香10克,乌药12克,枳壳12克,沉香10克,丁香9克,代
赭石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十香丸,每次1粒,每日2次。
脾胃阳虚型
[证见] 呃声低弱,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舌淡苔白,
脉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方药]
1、主方:理中丸(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干姜12克,吴茱萸10克,丁香6克,
柿蒂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附桂理中丸,每次6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止呃方(马端宣验方)
处方:石决明、党参各30克,柿蒂30枚。水煎服。适用于各种呃
逆。
胃阴不足型
[证见] 呃逆急促而连续,口干舌燥。舌红干或有裂纹,脉细
数。
[治法] 养胃生津止呃。
[方药]
1、主方:益胃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沙参20克,麦冬15克,玉竹18克,生地黄15克,石斛12克,
枇杷叶10克,陈皮6克,柿蒂15克,竹茹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芍药柿蒂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白芍30克,柿蒂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1、针灸疗法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针刺内关、膈俞,用强刺激手法。心下痞闷不舒者,加足三里、
中脘。体虚呃逆不止者,可用艾柱直接灸膈俞、足三里。
2、饮食疗法
(1)白糖水:白糖30克,用开水调成浓糖水,慢慢饮下。
(2)生姜、蜂蜜各30克,生姜取汁与蜂蜜调匀1次服下。
(3)柿蒂10克,水煎服。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恶脉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静脉内腔发生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的血管性疾病,称为恶脉,
相当于西医的血栓性静脉炎及其继发性静脉曲张。
1、浅层恶脉
(1) 发病前局部有静脉注射或化脓性炎症病史,或有下肢静脉曲张
史。下肢多见,上肢较少见,亦可发生于胸壁静脉。
(2) 局部浅静脉疼痛,红肿,压痛,久则出现条索状硬结。如多次
复发,病变静脉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
(3) 急性期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深层恶脉
(1) 多见于手术、外伤、产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
(2) 主要发生于下肢。
(3) 病变在小腿深静脉者,不发热或仅有低热,腓肠肌疼痛,肿胀,
压痛;将足向背侧弯曲时,疼痛加剧,踝关节以下水肿和浅静脉怒张。
(4) 病变在髂股静脉者,可有发热,脉搏加速,自臀部以下整个下
肢痛,水肿,皮肤发白或略青紫,大腿内侧、股管处有明显压痛。久则
可见腰酸腿软,肢冷麻木,患肢增粗。
(5) 血栓脱落,产生肺栓塞时,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咳
嗽,咯血,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1、本病是由于湿热之邪外侵,或因静脉注射染毒,以致气血瘀滞,
脉络滞塞不通所致;或由久卧久坐,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瘀血阻于络道,
脉络阻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成。
浅层恶脉以皮下经脉呈条索状突起,硬而疼痛为特征;深层恶脉以患肢
粗硬肿胀,行走不便,腨部疼痛为特征。
2、本病主要表现为气血凝滞,脉络阻塞。其发病内因多为久卧久
坐,病后伤气所致。气为血帅,气伤则血行缓慢,以致脉络滞塞而不通;
脉络不通则作痛,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则肢肿。就外因而言,浅层
恶脉多因湿热而诱发,深层恶脉多因寒湿而诱发。其相同者均有湿邪,
湿性粘腻而重浊,故病缠绵不愈。病程较久;不同之处则有湿热与寒湿
之分。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为原则。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湿热证
[证见] 患肢肿胀,发热、皮肤发红,灼痛,喜冷恶热,或局部皮
肤呈条索状红肿,压痛。伴有胸闷纳呆,或微恶寒发热,口喝不欲饮,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见于浅层或深层恶脉急性期。
[治法] 清热利湿,和营活血。
[方药]
1、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合凉血四物汤(吴谦
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9克,川芎9克,赤芍9克,泽兰9克,川牛膝12克,丹参
12克,银花藤15克,萆薢15克,赤小豆18克,防己9克,虎杖15克,五
灵脂6克,丝瓜络6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上肢患者,去牛膝,加桑枝15克。
2、中成药
(1) 毛冬青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 西黄醒消丸,每次3~6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3) 四妙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红花甘草散(张清和验方)
处方:红花30克,甘草30克,共研末。用50%酒精,调匀敷于患处,
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静脉滴注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
(2) 银归桃承汤(李东《陕西中医》1989.7)
处方:金银花30克,当归15克,桃仁2克,大黄10克,桂枝6克,芒
硝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湿热瘀滞者,去桂枝,加木通、白茅根各30克。气滞血瘀者,加川
芎10克,木香5克、鸡血藤15克。痛甚者,加元胡10克、三七3克(研末
冲服)。
(3) 丝瓜叶(侯建英《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
处方:鲜丝瓜叶适量,洗净甩干,捣烂成糊状。沿静脉走向,将丝
瓜叶糊涂敷于炎症部位,厚度约0.2~0.3厘米,稍大于炎症范围;上面
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防蒸发于燥及外溢,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2次,
以保持湿润为宜。若敷药24小时后血管弹性仍差,再敷1~2次,血客弹
性可恢复。
瘀血证
[证见] 患肢疼痛,肿胀,皮色红紫,活动后更甚,腨部刺痛或酸
痛,或皮下条索状物,按这硬痛。舌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沉涩。见于
浅、深层恶脉急性期及浅层恶脉慢性期。
[治法] 活血化瘀,散结通脉。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尾9克,赤芍9克,川芎9克,丹参
12克,泽兰9克,三棱9克,莪术9克,地龙9克,黄芪30克,土鳖虫6克,
象贝母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大黄庶虫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通寒脉片,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四虫丸,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参照湿热证单方验方。
(2) 佛手通脉汤(夏水潮《淅江中医杂志》)1990.3
处方:当归60~100克,川芎15克,获苓15克,羌活15克,木瓜15克,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赤芍20克,白芍20克,黄芪45克,三棱6克,莪术6克,桃仁6克,甘草
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寒湿证
[证见] 患肢肿胀,按之凹陷,朝轻暮重,畏寒怕冷,皮色不变,
腿酸不适,沉重乏力,甚则破行,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厚或白腻、
脉细濡或沉细。多见于深层恶脉的慢性期。
[治法] 温阳利湿,化瘀通脉。
[方药]
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合实脾饮(危亦林《世
医得效方》)加减
处方:生黄芪30克,熟附子9克,茯苓12克,桂枝15克,干姜9克,
当归尾9克,地龙9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瓜9克,土鳖虫6克,木通
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五苓片,每次6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少腹逐瘀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通塞脉片,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复元活血汤加减(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柴胡10克,天花粉1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穿山甲10克,
附子10克,肉桂10克(焗)。水煎服,每日1剂。
(2) 脉管炎外洗剂(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透骨草30克,芒硝30克,防风12克,艾叶12克,当归12克,
乳香10克,没药10克,大黄10克,苏木20克。水煎,熏洗患处,每剂熏
洗2~3天。
脾虚证
[证见] 患肢肿胀,按之凹陷,皮色发白或苍黄,沉重乏力。脘闷
纳呆,面色萎黄,神疲肢冷,或见便溏。舌淡胖,苔白厚或滑腻,脉沉
缓。多见于深层恶脉慢性期。
[治法] 温阳健脾,养血通脉。
[方药]
1、主方:附子理中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当归四
逆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熟附子9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木通9克,大枣5枚,细辛6克,炙黄芪
15克,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附子理中片,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通塞脉片,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参照“脱疽”虚寒证单方验方(2):散寒通脉汤。
(2) 参照寒湿证单方验方(2):脉管炎外洗剂。
外治法
1、敷贴法
初期局部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水蜜调制外敷。局部红肿渐
消,可用拔毒膏外贴。条索硬结明显者,可用紫色消肿膏外贴。
2、熏洗法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后期可用熏洗疗法,方用:当归尾12克,白芷9克,羌活9克,独活
9克,桃仁克,红花12克,海桐皮9克,威灵仙12克,生艾叶15克,生姜
60克,水煎先熏后洗。
1、针刺疗法
(1) 循经取穴法:主穴取夹管穴、膈俞、大渊。配穴:上肢桡侧病
变取合谷、曲池;肘正中部位病变取内关、曲泽;下肢内侧病变取阴陵
泉、三阴交;胸腹壁部位病变取内关、阳陵泉。主穴针刺以得气为度,
配穴针感直达病所。留针30分钟,隔日或3日针刺1次。
(2) 局部针刺法:以针浅刺病变脉管两侧,每针距离1厘米,并配
合谷、内关、手三里、曲池穴,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穴。平补平
泻,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饮食疗法
(1) 荠菜车前红花汤:荠 菜根50克,车前草50克,红花10克,共
煮15分钟,取汤服用。适用于湿热证。
(2) 瓜皮丹参小豆粥:西瓜皮200克,赤小豆200克,丹参30克。赤
小豆加水煮烂,西瓜皮去老皮切丝,丹参水煎取汁,三味混合加糖频食。
适用于湿热证。
(3) 当归鲤鱼:鲤鱼1条,当归30克,薏苡仁30克,米酒500克。将
当归、薏苡仁纳入去除鱼鳞及内脏的鱼腹内,浸入米酒中,上盖清蒸。
开锅后以文火蒸约30分钟,取出当归、薏苡仁,再上锅煮,酒干即可,
适当调味,适用于寒湿证。
3、预防调护
(1) 急怀期病人应卧床休息,以减轻疼痛,促使消退。适当抬高患
肢,如下床则可穿弱力袜,以减轻下肢水肿。
(2) 病变早期不宜久站久坐,应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造
成重要器官栓塞。
(3) 手术后的病人,多作深呼吸、咳嗽动作、肢体活动,尽早下床
运动,以防本病发生。
(4) 忌食辛辣、鱼胜之味,忌吸烟。
(5) 避免肢体受寒。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恶阻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恶
阻多发生在妊娠6~12周,孕3个月后我能逐渐消失。如果在孕早期仅有
恶心欲吐、择食、头晕、倦怠,是早孕反应,不属病态。恶阻与西医所
称的“妊娠剧吐”相似,可互相参照。
1、孕后出现事业心呕吐,难以进食,甚或恶闻食气,不食亦吐者,
可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2、孕后剧吐,同时又有不规则阴道出敌国者,必须做尿HCG定量测
定及B超检查,排除葡萄胎。
3、恶阻必须与胃炎、胃出血、阑尾炎等病引起的呕吐作鉴别。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恶阻,以呕
吐为主证,常可从呕吐物的性状及患者的口感辨虚实:口淡,呕吐清涎
或痰涎者,多为脾胃虚弱;口苦,呕吐酸水或苦水者,多为肝胃不和;
若口干烦渴,干呕或呕吐血性物,多为气阴两伤之证。治疗恶阻以调气
和中,降逆上呕为主。此外,还需重视调饮食、和情态和讲究服药方法。
脾胃虚弱型
[证见]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恶闻食气,食入即吐。口淡,
呕吐清涎或食糜。头晕纳呆,神疲倦怠,嗜卧嗜睡。舌淡苔白,脉缓滑
或细滑无力。
[治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
1、主方:香砂六群子汤(《名医方论》)加减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云苓20克,法半夏10克,砂仁6克(后
下),木香10克(后下),生姜3片,大枣6个,柿蒂15克,橘红6克。水煎
服。
如兼脾胃虚寒,证见呕吐清水,畏寒者,加干姜人参半夏丸(《金
匮要略》)。若脾胃虚弱,湿聚成痰,证见口粘胸闷,呕吐痰涎者,改
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加白术、枇杷叶、砂仁、陈皮、苏
梗、川厚朴等。
2、中成药
(1) 香砂养胃丸,口服,每次1瓶,每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 香砂六君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泛丸每次6~9克,每日
2~3次。
肝胃不和型
[证见]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恶闻食气,甚则食入即吐;呕吐酸
水或苦水。头晕而胀,胸胁胀痛,心烦躁急,嘈杂不安,口苦咽干,溺
黄便结而臭。唇干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 调肝养胃,降逆止呕。
[方药]
1、主方:苏叶黄连汤(王孟英《温热经纬》)合橘皮竹茹汤(严用和
《济生方》)
处方:苏叶15克,川黄连6克,白茯苓20克,橘皮6克,竹茹15克,
法半夏10克,麦冬15克,枇杷叶15克,太子参30克,代赭石15克,白芍
15克。水煎服。
如胃热明显者,加黄芩、天花粉、芦根,以清热生津和胃。若肝热
较甚者,加夏枯草、龙胆草,以清泻肝火。
对于肝胃不和之恶阻,罗元恺教授多用桂枝汤(《伤寒论》)合小半
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认为桂枝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调理肝脾。
说明:上述二型均可进一步发展为气阴两伤之重证恶阻。证见精神
萎靡,形体消瘦,双目无神,眼眶下陷,皮肤干燥,尿少便结,甚或发
热,脉细数无力,舌红少苔而干。治宜以益气养阴,和胃止呕;方选生
脉散合增液汤,加石斛、玉竹、芦根、代赭石等。也可用西洋能5克,
泡开水,分次呷服,或含服西洋参片,以益气养阴止呕。
发展为气阴两亏为无阴时,则呕吐更剧,形成上呕下秘的“上下关
格”阶段;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加重呕吐;胃阴伤又不能下达大肠,
导致便秘日甚。此时务必养胃阴、通燥结,故选用增液汤合生脉散加石
斛、玉竹、芦根等益阴养胃之品,再加代赭石镇逆通降,使胃阴得复,
大便通畅而剧吐渐平。必要时,可配合补液等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以及
处理由于剧吐所致的心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1、针灸疗法
(1) 水针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 100mg分注双侧内关穴,每日1次,
一般用2~3日。
(2) 负压吸中脘穴:用负压吸引器吸住患者中脘穴后,再进食或服
药。食后停留15~30分钟才放去负压。
2、饮食疗法
恶阻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剧吐时可进吃白粥水,以养胃气。
(1) 咸鸭肾1只,陈皮少许,煲稀粥。
(2) 肝热气逆剧吐者,可服鲜西瓜汁。
(3) 胃虚者,可用伏龙肝(灶心土)40~60克,加水煎汤,当茶饮。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感冒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感冒俗称伤风,由外感时邪所致,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常见于西医
的上呼吸道感染。
1、 感冒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为主
要症状。
2、一些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如水痘、麻疹、风疹、百日咳、小儿
麻痹症、流脑等,也可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应注意鉴别。
感冒多因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感受外邪所致。邪客肺卫,腠
理开合失常,卫阳被遏,肺气失宣,故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等
肺经证候。小儿肺为娇脏,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神气怯弱,感邪之后,
多有兼挟。辨证应首辨感冒的寒热,再察是否有兼挟证。寒证为感受风
寒之邪,卫阳受遏,肌表被束,则证见恶寒重、无汗、口不渴、咽不红。
热证为感受风热之邪,客于肺卫,则证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口渴、
咽红或痛。若感受暑湿之邪,暑客卫表,湿困中焦,则证见高热无汗、
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若挟痰则痰多喉鸣,咳
喇剧。挟滞则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
或腹痛腹泻,或大便秘结。挟惊则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H齿,甚则
惊厥。总的治法以解表为主。根据寒热辨证,治疗有辛凉、辛温之别,
或两者并用。兼挟痰者佐以宣肺化痰,挟食者佐以消食导滞,挟惊者佐
以安神镇惊或平肝熄风。
风寒感冒
[证见]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
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
[方药]
1、 主方:荆防败毒散(张时彻《摄生众妙方》)加减
处方:荆芥6克,防风6克,羌活6克,独活6克,柴胡9克,薄荷3克
(后下),枳壳6克,茯苓9克,桔梗6克,前胡6克,生姜3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表寒重者,加麻黄6克。头痛甚者,加白芷6克。咳嗽剧者,加杏仁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6克。
2、 中成药
⑴ 午时茶,水煎服或冲服,每次1块或1袋,每日2~3次。
⑵ 扑感片,每次2~4片,每日2~3次,开水送服。
3、 单方验方:
葱姜红糖汤(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处方:葱白头(连须)3
~7个,生姜3~5片,浓煎后加红糖适量,热服取汗
风热感冒
[证见]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浓涕,口干
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9克,连翘9克,淡豆豉9克,牛蒡子9克,荆芥6克,
薄荷6克(后下),桔梗6克,淡竹叶9克,芦根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2剂。高热者,加生石膏20~30克、黄芩9克。头痛甚者,加桑
叶9克、钩藤9克。
咽喉肿痛者,加马勃6克、玄参9克。
2、中成药
⑴ 银翘解毒丸(片、冲剂),口服,片剂每次2~4片,每日3次;
丸剂每次1/2~1丸,每日3次;胶囊每次1~2粒,每日3次;冲剂每次1
~2包,每日3次。
⑵ 维C银翘片,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复方感冒灵片,口
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清解汤(肖旭腾验方)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5克,青蒿15克,薄荷6克(后下),荆芥
9克,淡竹叶9克,芦根15克,生石膏30克,前胡9克,北杏仁9克,枇杷
叶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暑邪感冒
[证见] 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
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腻,质红,脉数。
[治法] 清暑解表。
[方药]
1、主方:新加香薷饮(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香薷6克,厚朴6克,扁豆花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荷
叶9克,佩兰6克。水煎服,每日1~2剂。湿重者,加苍术6克、法半夏6
克。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淡竹叶9克。不思饮食者,加麦芽15克、
布渣叶9克。
2、中成约
千金茶,水煎服,每次1包,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清暑解热方(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金银花10克,黄芩10克,葛
根15克,大豆黄卷10克,香薷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六一散(滑
石六、甘草一)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小儿减量。
兼证
1、 挟痰
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滑而数。偏于
风寒者,加用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苏子;偏于风热者,
加用桑白皮、黛蛤散。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挟滞
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
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数,加用保和丸,或选用山楂、
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糙黄垢者,加用
生大黄、玄明粉、枳实。
3、挟惊
兼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齘齿,甚则惊厥,舌尖红,脉弦,加用
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或选加蝉衣、钩藤、僵蚕等。
1、 外治法
⑴ 白芷、炒防风各3克,共研为细末,再加冰片1克,调匀研细,
装瓶备用。使用时将少许药末用薄棉或纱布裹之,塞入鼻孔中。适用于
风寒感冒。
⑵ 鲜地龙数条,白糖适量。将地龙洗净,放入碗内,撒些白糖使
其渗液,再加适量的白面或绿豆面,共捣成稠膏,纱布包裹,敷神厥、
百会穴。适用于外感高热。
2、 针灸治疗
⑴ 风寒感冒:主穴为风池、大椎,配穴为列缺。先轻刺激,有针
感后适当加强。
⑵ 风热感冒:主穴为合谷、大椎,配穴为少商。用较强刺激。高
热加曲池;头痛加太阳、头维;鼻塞加迎香;抽搐刺人中、涌泉。
3、 饮食疗法
⑴ 葱蒜粥:葱白10根,大蒜3瓣,粳米50克。先将粳米煮粥,临
起锅时放入葱白、大蒜,不拘时食,食后覆被取微汗。适用于风寒感冒。
⑵ 菊花粥:黄菊花20克,桑叶20克,粳米50克。先将菊花、桑叶
用水煎煮,去渣,取汁300毫升,再加粳米煮成稀粥,加白糖适量,不
拘时食。适用于风热感冒。
⑶ 荷叶绿豆粥:鲜荷叶20克,绿豆30克,粳米50克。将绿豆、粳
米同煮成稀粥,临起锅前10分钟放入鲜荷叶,不拘时食。适用于暑湿感
冒。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汗证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症,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
身体某些部位汗出较多,或大汗淋漓的一种证候。汗证为小儿时期常见
病证,主要分为盗汗、自汗。常见于西医的佝偻病、小儿肺结核、心肌
炎等疾病。
1、患儿多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病后虚损病史。临床表现以小
儿在静坐或静卧时,全身或头部、颈项、手足心有汗自出。
2、本病应排除由于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紧张,服用姜、椒
辛热食物或药,以及运动、劳动或患外感热性病等原因所致之出
汗增多的症状。
1、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营卫俱虚,腠理疏松,常易汗出。虽有
阴虚盗汗,气虚自汗之分,实质多由表虚不固,营卫不和,阴阳失调,
或脾胃积热所致。表虚不固,卫外失护,则营阴外泄,而汗自出;营卫
不和,开合失司,卫阳不能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故汗液外泄。气虚则
不能敛阴,阴虚则生内热,均使津液失藏,外泄而成为自汗或盗汗;脾
胃积热,蒸腾津液,迫津外泄而为汗。
2、本病的辨证应首辨自汗与盗汗,继则辨证之寒热虚实。睡中汗
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盗汗多为阴虚;
自汗多为气虚、表虚;脱汗多为阳虚;汗自出而有口臭便秘者,多为脾
胃积热,其证属实。
3、本病的治疗总原则:大抵阳虚治宜实表补阳,阴虚治宜清火滋阴。
表虚不固
[证见] 自汗为主,伴有盗汗,以头、颈、肩背尤为明显,动则益甚,
神倦乏力,面色少华,肢端欠温,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
1、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
处方: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6克,党参10克,浮小麦20克,糯
稻根15克,麻黄根10克,煅牡蛎30克(先煎),大枣5枚,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玉屏风散,口服,每次1包,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2)龙牡壮骨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3)黄芪止汗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3、单方验方:黄芪汤(曹旭《儿科证治》)
处方:黄芪9克,党参9克,白术9克,白芍9克,五味子9克,龙骨15
克,牡蛎15克,浮小麦30克,大枣3枚,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营卫不和
[证见] 自汗为主,汗出遍身,微寒怕风,低热或不发热,神疲纳
呆。舌淡,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卫。
[方药]
1、主方:桂枝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处方:桂枝6克,白芍
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黄芪10克,浮小麦15克,糯稻根15克,煅龙
骨20克(先煎),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胃纳差者,加党参10克、
淮山药15克。汗多肢冷者,加熟附子6克(先煎)、五味子6克。
2、中成药参照表虚不固之中成药。
3、单方验方: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学》)
处方:桂枝6克,白芍6克,黄芪9克,大枣3枚,浮小麦15克,煅牡
蛎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阴虚弱
[证见] 盗汗为主,常伴自汗,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
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1、主方: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乌梅6克,枸杞子10克,
黄芪10克,碧桃干10克,糯稻根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低热、心烦少
眠者,加淡竹叶6克、龙齿30克(先煎)。口渴引饮者,加石斛10克、天
花粉10克。汗多、舌绛者,去黄芪,加西洋参6克(另煎)、北沙参10克。
2、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芪牡盗汗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黄芪15克,生地黄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10克,龙骨15克,
牡蛎15克,地骨皮10克,浮小麦2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脾胃积热
[证见] 汗出粘腻,以头额、四肢为多,面赤烦躁,口渴口臭,纳呆
腹胀,大便不调。舌红,苔黄或腻,脉濡数。
[治法] 清胃导滞。
[方药]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山楂10克,神曲10克,莱菔子10克,陈皮6克,法半夏6克,
茯苓10克,连翘10克,胡黄连6克,黄芩10克,麦芽15克,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剂。大便秘结者,加枳实10克、生大黄6克(后下)。
2、中成药
(1)保和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2)儿童清热导滞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周岁以内小儿
用量酌减。
3、单方验方:加味曲麦枳术丸(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学》)
处方:焦神曲10克,炒麦芽15克,炒白术10克,炒枳实10克,山楂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0克,莱菔子10克,鸡内金6克,连翘10克,胡黄连6克,银柴胡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1、外治法
(1)牡蛎粉、五倍子粉各等量,调匀,撒布于出汗部位。适用于
自汗或盗汗。
(2)五倍子6克,五味子3克,共研为粉末,用醋调成饼状,分两
次用,填于神阙穴,睡时敷上,晨起去之。适用于自汗、盗汗。
(3)黄柏10克,研为细末,过筛,用开水调成膏,敷于双乳中穴
(乳头),外盖纱布,用胶布固定。适用于阴虚火旺盗汗。
2、针灸疗法主穴取大椎、曲池、合谷;配穴取三阴交、肺俞、肾
俞。
3、饮食疗法
(1)泥鳅鱼汤:泥鳅鱼100克左右,热水洗净粘液,去内脏,油
煎至焦黄,加水1碗半,煮至大半碗,加少许盐,服汤。每日1次,连
服3天。适用于盗汗、自汗。
(2)生地黄乌肉鸡:生地黄150克,乌肉鸡1只,饴糖100克。将
生地黄切碎,与饴糖拌匀,放入鸡腹内蒸熟。可作正餐食用,食时可
拌佐料。适用于盗汗。
(3)黄芪粥:黄芪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将黄芪煎汁,用
药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适用于自汗。
(4)小麦稻根饮:浮小麦15克,糯稻根15克,大枣10枚,红糖适
量。前三药共熬取汁150毫升,加红糖调味,早晚空腹各服1次,每次50
毫升。适用于自汗或盗汗。
(5)人参汤:生晒参5克,切成极薄片,用滚开水泡20分钟,加
适量白糖调味后温服,1日内服完。适用于盗汗、自汗或虚脱性大汗淋
漓。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尿频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尿频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尿道疾病。临床以尿频、尿急为特征。本病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女孩多于男孩。本证常见于西医尿路感染。
1、临床有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等泌尿道症状。急性期可
有发热,婴幼儿多无局部症状,而全身症状明显,往往突然高热、寒战、
烦躁不安,常伴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2、临床虽有尿频、
尿急等症状,但为尿路畸形、尿路异物或石淋而引发者,则不属本证。
3、尿常规:尿液混浊,蛋白阳性,脓球成堆,并有白细胞管型。
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以上检验,均有诊断意义。
1、尿频的发生,多因湿热之邪蕴结下焦,或先天肾气不足,或后
天失调、脾气虚弱而致。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常,则尿出不畅而为尿
频。脾肾气虚,中气下陷,下元不固,气不化水,则小便频数或淋沥不
畅。
2、本病辨证,主要分清病程之长短、证候之虚实。病程短,发病
急者,多为湿热下注,属实证;病程长,病来缓慢者,多为脾肾气虚,
属虚证。
3、尿频总治疗原则,实者重在清利湿热,虚者重在益气补肾。
湿热下注
[证见] 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小腹坠胀,
腰部酸痛,婴儿则溺时哭闹不安,常伴有发热、烦躁口渴、头痛身痛、
恶心呕吐。舌红苔黄或腻,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八正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木通6克,G蓄10克,瞿麦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滑石
15克(包煎),甘草6克,栀子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水煎服,
每日1剂。
尿痛甚者,加土茯苓15克、生地黄15克。血尿者,加茅根20克、茜
草10克。有砂石者,加海金沙10克、金钱草15克。呕吐者,加姜竹茹6
克、黄连3克。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中成药
⑴ 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⑵ 分清五淋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3次。
3、 单方验方:
⑴ 金茅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处方:金银花20克,茅根20克,益母草20克,车前草20克,淡竹叶
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⑵ 白茅根汤(曹旭《儿科证治》)
处方:白茅根3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9克,滑石12克,
马齿苋15克,半枝莲9克,黄柏3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肾气虚
[证见] 疾病日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尿液不清,精神倦怠,
面色苍黄,饮食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微
浮。舌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无力。
[治法] 益气补肾。
[方药]
1、主方:缩泉丸(朱君辅《朱氏集验方》)加减
处方:山药15克,乌药6克,益智仁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
茯苓10克,补骨脂10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
水煎服,每日1剂。畏寒、手足不温者,加桂枝6克、熟附子6克。浮肿
者,加黄芪10克,防已10克。
2、中成药
⑴ 五苓散,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⑵ 缩泉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⑶ 济生肾气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益肾汤(曹旭《儿科证治》)
处方:黄芪9克,党参9克,白术6克,茯苓9克,生、熟地黄各9克,
杜仲9克,补骨脂6克,旱莲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肾阴不足
[证见] 低热盗汗,腰酸疼痛,头晕耳鸣,咽干唇燥,小便涩痛。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6克,黄柏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
山药10克,生地黄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尿频尿急者,加滑石15克、白茅根20克。腰膝酸软着,加牛膝10克,川
续断10克。
2、中成药
⑴ 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⑵ 大补阴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加味知柏地黄丸(梁剑波《儿科百例》)
处方:知母、黄柏、山茱萸肉、女贞子、牡丹皮各5克,茯苓、泽泻、
淮山药、生地黄各6克,炒龟板10克,瞿麦、石苇各8克。水煎服,每日
1剂。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外治法
⑴ 取大葱(连须)1握,捣烂,纱布包裹,敷于神阙穴,外用胶布
固定。如葱泥干了,则洒些温水,使之保持湿润。适用于急性期。
⑵ 取莴苣菜1握、黄柏100克(烘干研为细末),共捣融,敷于神阙、
小肠俞、膀胱俞穴。适用于急性期。
2、针灸疗法
取膀胱俞、肾俞、中极、阴陵泉、三阴交、行间、太溪等穴。
3、饮食疗法
⑴ 冬瓜绿豆汤:新鲜冬瓜500克,绿豆50克,白糖适量。将冬瓜、
绿豆煮汤,加入适量白糖,随时饮服。适用于急性期。
⑵ 甘蔗莲藕汁:新鲜甘蔗汁1杯,新鲜藕汁1杯,两汁混匀,不拘时
饮服。适用于急性期。
⑶ 蚬肉汤:蚬肉20克,秋海棠30克,冰糖适量,加水共煮,食肉饮
汤。适用于急性期。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耳闭
疾病科属 耳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耳闭是指以耳内闭塞,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为特征的耳病。隐袭
性、渐进性耳聋为本病主要症状。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1、以隐袭性、渐进性耳聋为主要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较甚,耳
鸣声低。
2、检查鼓膜完整无穿孔,混浊凹陷明显,有灰白色沉积斑块。听
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严重者可呈混合性耳聋。
3、耳闭应与耳硬化症相鉴别。耳硬化症听力逐渐减退,但检查耳
膜标志清楚;患者有阎聪现象,常有家族史而无外感病史。
耳胀痛失治,或反复发作,以致邪毒滞留,气滞血瘀,脉络阻滞更
甚,耳窍闭塞而成耳闭之症。根据“久病必入络,久病必有瘀”的理论,
邪毒滞留者,必致经络有瘀阻,900故耳聋、耳鸣症状更为突出。由于
脉络阻滞,精气不能上奉耳窍,形成邪实正虚,缠绵难愈。正气虚,主
要在于脾肾,脾虚则清气不能上升耳窍,兼之耳部经脉痞塞,故成耳闭。
肾虚则耳窍失养,抗邪能力减弱,则邪毒易于滞留而为病。治疗上,若
脾虚邪滞,则健脾益气,活血通窍;若肾虚邪滞,清窍久闭,则宜补肾
益精,活血通窍。
脾虚邪滞,气血疯阻
[证见]耳内胀闷堵塞感较甚,日久不愈,耳鸣及听力减退明显;耳
膜内陷,混浊,有灰白色沉积斑块。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
聋。全身症见头重胀,食少纳差,疲倦或腹胀便溏。唇舌淡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活血通窍。
[方药]
l、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合道气散(王清任《医林改
错》)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香附12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党参15克,黄
芪15克,白术10克,桃仁12克,升麻15克,当归6克。水煎服。
耳鸣甚者,可加石菖蒲12克。耳内积液者,加泽泻15克、茯苓15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每日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3次。
(2)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3)川芎嗪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