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入门教程视频:在线阅读《中医基础理论》电子书 - A 医学百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20:09:03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图书

以下是《中医基础理论》图书的目录,点击章节标题阅读本书

中医基础理论

  • 1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 2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2.1 气一元论
    • 2.2 阴阳学说
    • 2.3 五行学说
    • 2.4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 3 脏象
    • 3.1 五脏
      • 3.1.1 心(附:心包络)
      • 3.1.2 肺
      • 3.1.3 脾
      • 3.1.4 肝
      • 3.1.5 肾(附:命门)
    • 3.2 六腑
      • 3.2.1 胆
      • 3.2.2 胃
      • 3.2.3 小肠
      • 3.2.4 大肠
      • 3.2.5 膀胱
      • 3.2.6 三焦
    • 3.3 奇恒之府
      • 3.3.1 脑
      • 3.3.2 髓
      • 3.3.3 女子胞(附:精室)
    • 3.4 形体官窍
      • 3.4.1 形体
      • 3.4.2 官窍
      • 3.4.3 五脏外华
    • 3.5 脏腑之间的关系
      • 3.5.1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 3.5.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 3.5.3 脏与腑的关系
    • 3.6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 3.6.1 神志活动
      • 3.6.2 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
      • 3.6.3 呼吸运动与五脏调节
      • 3.6.4 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
      • 3.6.5 水液代谢与五脏调节
      • 3.6.6 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 4 精、气、血、津液
    • 4.1 精
    • 4.2 气
    • 4.3 血
    • 4.4 津液
    • 4.5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 5 经络
    • 5.1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 5.1.1 经络的概念
      • 5.1.2 经络系统
    • 5.2 十二经脉
      • 5.2.1 十二经脉的名称
      • 5.2.2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 5.2.3 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 5.2.4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5.2.5 十二经脉的循行
      • 5.2.6 十二经循行歌
    • 5.3 奇经八脉
      • 5.3.1 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 5.3.2 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 5.4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 5.4.1 经别
      • 5.4.2 络脉
      • 5.4.3 经筋
      • 5.4.4 皮部
    • 5.5 经络的生理功能
    • 5.6 经络学说的应用
  • 6 体质
    • 6.1 体质的基本概念
    • 6.2 体质的形成
    • 6.3 体质的分类
    • 6.4 体质学说的应用
  • 7 病因
    • 7.1 外感病因
      • 7.1.1 六淫
      • 7.1.2 疠气
    • 7.2 内伤病因
      • 7.2.1 七情
      • 7.2.2 饮食失宜
      • 7.2.3 劳逸
    • 7.3 病理性因素
      • 7.3.1 痰饮
      • 7.3.2 瘀血
      • 7.3.3 结石
    • 7.4 其他病因
      • 7.4.1 外伤
      • 7.4.2 寄生虫
      • 7.4.3 胎传
  • 8 病机
    • 8.1 发病机理
    • 8.2 基本病机
      • 8.2.1 邪正盛衰
      • 8.2.2 阴阳失调
      • 8.2.3 气血失调
      • 8.2.4 津液失常
    • 8.3 内生五气病机
      • 8.3.1 风气内动
      • 8.3.2 寒从中生
      • 8.3.3 湿浊内生
      • 8.3.4 津伤化燥
      • 8.3.5 火热内生
    • 8.4 脏腑病机
      • 8.4.1 五脏病机
      • 8.4.2 六腑病机
      • 8.4.3 奇恒之府病机
    • 8.5 经络病机
      • 8.5.1 十二经脉病机
      • 8.5.2 奇经八脉病机
    • 8.6 疾病的传变
      • 8.6.1 疾病传变的概念
      • 8.6.2 病位传变
      • 8.6.3 病性转化
      • 8.6.4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 8.7 疾病的转归
  • 9 养生与防治
    • 9.1 养生
    • 9.2 预防
    • 9.3 治则
  • 10 附:五运六气
    • 10.1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10.1.1 运气的概念
      • 10.1.2 干支甲子
      • 10.1.3 五运
      • 10.1.4 六气
      • 10.1.5 运气相合
    • 10.2 标本中气
    • 10.3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参考

  •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