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长吴国雄:十六錠金練法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43:06

十六錠金練法探析


十六錠金又稱李真人長生一十六字訣,是道家養生的代表性功法。此十六字為“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明•冷謙的《修齡要旨》初錄此法,并譽它為至簡至易之妙訣。其后《赤鳳髓》、《遵生八箋》、《脈望》、《養生秘錄》、《醫方集解》和《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等均介紹了此法。今人諸多氣功著作,也都推荐了這一功法,可見十六錠金至今仍有廣泛影響。但各家對此法的解說卻頗有不同,如有的說,鼻吸清氣只送至丹田;有的則說,吸氣入丹田后再經督脈而直上頭頂囟門處。又如對提氣入督,有的說是配合呼氣;有的則說是配合吸氣。本文擬對十六錠金的功法作些探討。


  操作程序

  根據十六錠金的文字結搆和語意提示,以及《修齡要旨》的記載,清人閔一得編訂的《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的闡述,再結合氣功學、生理學、心理學和中醫學,進行全面考慮,深入比較分析,筆者認為十六錠金的操作程序,應該是這樣的:


凝神息慮,口中先漱津35次,舌攪上下齶后,待滿口津生,便把津液吞咽下去,吞時要有響聲。

隨即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念送至腹臍丹田之中,在吸氣的同時,提縮肛門(如忍大便狀),以意念與目力(內視)從會陰處把內氣提至腹臍丹田,使上氣(清氣)和下氣(內氣)在丹田會合,并略在丹田存一存。

呼氣,結合松肛,與此同時以意念與目力將丹田之氣,經會陰入督脈,從尾閭沿脊中線之命門、夾脊、玉枕直透入泥丸,此時呼氣盡。

吞咽口液,此時呼吸暫停,用意念與目力將升至泥丸之內氣,連同口津一起送入腹臍丹田之中,并稍在丹田留存一下。


這樣,吸、呼、咽即為1次運演程序。接下去又做吸氣動作,再做呼氣動作,繼做咽津動作。如此循環往復,一般可連做7次或14次。


  練法依據

  1、十六錠金文字本身所作的說明和提示。從十六錠金的文字結搆看,前兩句已指明為吸氣時的運演動作,后兩句當是說明呼氣和呼氣后的運演動作。同為明代的氣功著作《脈望》一書,其記載的十六錠金的第三句,便寫為“一呼便咽”,也可作為助證,此其一。十六錠金在句式運用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連用兩個“一……便”式,此種句式意在強調兩個動作的前后緊相連接。“一吸便提”,顯系指吸氣一開始,緊接著便作提氣動作,以利於內外氣在丹田的交接和糅合;“一提便咽”,顯系指呼氣后迅速將提升至泥丸的內氣,和口津一起咽入腹臍,此其二。十六錠金在“一吸便提”之后,進一步作了明確提示“氣氣歸臍”。在吸氣的時限內“氣氣歸臍”,當指從上吸入的清氣和自下提升的內氣,同時在腹臍聚合,此其三。十六錠金后部分著重指出“水火相見”,這是強調呼氣后通過咽津來益水強腎,促使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此其四。

  2、有傳統氣功文獻作助證。《修齡要旨》的解說較為准確可靠,以下几點已較明確:①吸氣的意念運行路線是到達腹臍;②提氣入督時配合呼氣;③呼氣的意念運行路線是沿著督脈上升而止於頭頂泥丸;④呼氣之后咽津。但是,它的記述較為簡略,有些地方還說得不大清楚。如“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后頂玉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如忍便狀的提肛,究竟是結合吸氣,還是結合呼氣?因為提肛是收縮性動作,故適宜於配合吸氣,而這里的陳述不明確。二是呼氣時的意念運行路線,究竟是從腹臍開始,下經會陰再沿督脈而上,還是從會陰開始,上經腹臍再橫穿命門直上夾脊、泥丸?傳統周天功的氣行路線,都是從腹臍開始,經會陰越尾閭再沿督脈而上,而這里的陳述同樣不明確。清人編訂的《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對此作了精當的解說,指出:“一吸入腹,略用意與目力,從陰根提起,納之於臍。便提者,提一吸之氣,通任脈下半截而納於臍,所謂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也。”又指出:“一提即一呼,於一呼之中略用意與目力,提入督脈,從尾閭通脊骨,直至頂門。”如此,上述兩個問題便都迎刃而解,而十六錠金的原貌也就較為清楚了。

  3、功法設計具有特色,顯示了對傳統周天功的創新。十六錠金,就其功法搆架看,是屬於傳統的周天功,但它對周天功有重大的創新,充分顯示了自身的特色:①以呼氣配合升督。讓內氣運通督脈,是周天功的重要修煉階段,也是三關攔阻、氣運難通的階段。傳統周天功比較強調“火逼金行”,常取“撮、抵、閉、吸”的方法,以強調吸氣來促使經氣沖關通督。如果悟性好,持之得當,當獲良效。但由於“進武火”時,心理素質很重要,稍不得法,即易使心態失之平衡,甚至還會走火入魔,產生明顯副作用。十六錠金以呼氣配合升督,掌握平穩火候,取其自然功成,這就可以使心態平衡,不會走火入魔。②以咽津結合降任。煉丹家向來十分珍視功中產生的唾液,認為是玉泉、神水。一般丹功只提出,功中如出現口液,要隨時用力咽下;而十六錠金則將咽津作為功法搆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個重要的運演步驟。這具有重要意義:第一,結合咽津動作可以迅速而有力地把通關后的內氣,從泥丸納入丹田,從而促進并強化任督經脈的運轉。第二,通過咽津動作,可配合天宮造化金精,促使玉液還丹。《崔公入藥鏡》說:“練功時先釆水中金,借戊己土化火逼金行,上升至泥丸宮,化為甘露玉漿,落於黃庭,嘗之甘美,稱為飲刀圭。”《大丹直指》說:內氣入頂后,要“緊閉兩耳,使腎氣不出,并入天宮,造化金精下降,如淋雨相似”。古人認為真氣通關入頂后,能化為金精玉液,而十六錠金的及時運演咽津動作,正可以配合和加強煉丹過程中的這種生理效應。第三,通過功中有節律的咽津動作,能提高唾液腺的功能。因為咽津動作通過傳入神經,會刺激延腦的吞咽中樞和消化液分泌中樞,從而引起延腦的反射活動,再通過傳出神經而對舌體、唾液腺、咽喉、食道等發出沖動,於是便進一步提高了唾液腺的功能。③強化了對丹田的激惹和鼓蕩作用,促使內外氣直接在丹田交合。煉丹家認為腹部丹田是藏精之處,周天功的小周天階段,主要是煉精化氣,使精變為高質量的氣,故煉丹田為周天功的核心部分。十六錠金通過“一吸便提”的獨特手段,對丹田進行了很好的刺激與鼓蕩,從而提高了煉精化氣的效應。又,古人認為,人之祖氣原不自生,必藉神光煦照,氣息催化,而后氣機才能發動。所謂氣息與先天之氣相接,即是后天見先天。此為結丹之正功。十六錠金通過上吸清氣和下提內氣的同步運作,來使內外氣在丹田直接交合,便能產生良好的生理效應。此功強調“一吸便提”,其主要用意亦在乎此

4、功法設計很好地照顧了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氣功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心理的穩態平衡,這種平衡首先必須有生理平衡作基礎。如果生理上出現平衡失調,諸如呼吸急促、精神亢奮、心煩不安等等,則從根本上破壞了氣功態。十六錠金是著意配合吐納的功種,從生理學角度說,吸氣時伴交感神經興奮,呼氣時伴副交感神經興奮。又,引氣上升時,易促使神經興奮(升陽);引氣下降時,易引導神經鎮靜(降陰)。督脈屬陽,傳統周天功在運氣升督時,不但結合吸氣,結合意念力,而且還運用“撮、抵、閉、吸”,這就大大提高了神經的興奮度,稍不得法,即易使心態失衡。而十六錠金,則以呼氣配合升督,讓練功者在副交感神經興奮、身心松靜的基礎上,運經氣上督脈,這就較好地處理了升督與維持一定神經興奮度的關系。任脈屬陰,引氣下降能誘導神經鎮靜,用深吸氣來配合降任脈,即可保持內氣運化所必要的神經興奮度,又可憑借降陰來控制交感神經的興奮。由此看來,十六錠金的運演設計,充分注意到人體身心平衡的需要,起到性命雙修的作用。

5、功法設計充分體現中醫學陰平陽秘、心腎相交的理論。口津系水液,屬陰,十六錠金把咽津作為功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斷把經氣循周天運行后產生的口津,通過強化的手段送入丹田,這就滋助了腎陰(元陰)的功能,從而使它與腎陽(元陽)的功能相平衡,讓命門之火不會越軌升發,而是與先天真水相融合,進而陰陽互根,產生真元之氣。又,傳統醫學認為,腎屬水,心屬火,水宜升騰,火宜下降。如果心火下交於腎,腎水上承於心,水火既濟,則能促進機體的陰陽平衡。咽津入丹田,既能引導心火下降,又能助運腎水上升,最后促成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顯然十六錠金的運演設計,是體現了中醫學陰陽平衡理論。


注意事項

要練好十六錠金除做到松靜外,還應注意以下几個方面:

1、要培養一心兩用的能力。一心兩用,心理學上稱為注意力的分配,即把注意力同時集中在不同的過程上,或者說,在一個時限內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注意中心。十六錠金在深吸氣時,一方面要引清氣沿任脈入丹田,同時又要求提肛并提運下部之氣。這就要求在一個時限內,把注意力分配給上下兩個氣行過程。剛開始操作時可能不習慣,會有顧此失彼的不協調之感。但由於這兩個氣行過程的運演動作并不復雜,且有內在的相關性,因此只要通過一段時日的訓練,讓兩個活動過程之間建立起條件聯系,便會較快地達到運演自如的程度,那時只要大腦下達指令,就會自然地運作起來。

2、要養成輕緩柔長的呼吸,要處理好呼吸時限同意念運行的關系。十六錠金要求輕緩柔長的呼吸,只有這樣,才便於完成意念運行和內視運作的路線。由於在呼氣或吸氣的時限內,一定要完成功法規定的氣行路線,所以要是呼吸還不能明顯減緩,那么意念和內視的循經運行就要稍快些;待至呼吸明顯減緩,意念和內視的運行才可以隨之放慢。總之,兩者要始終保持這種同步關系。還有,意念、內視配合呼吸運行時,自始至終要保持均勻的速度和力度,不要時快時慢、時輕時重。十六錠金運行周天,開始只求意通,不求氣通,待行之久久,內氣自然可通。故意念的運行,可以稍快,也可以稍慢,應隨機掌握。不過總的來說,能慢就慢一些。

3、要運演好咽津動作。十六錠金把吸、呼、咽組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內練系統,因此一定要運演好咽津動作,讓三者緊密銜接、連貫、溝通。這里有几點尤其值得注意:①呼氣盡時要馬上進行咽津動作,不要停頓,還要有意上接泥丸之氣,將它和津液一起納入腹臍。這樣,吸、呼、咽就緊密銜接了。②咽津時不但要想著它,還要看著它(內視),甚至聽著它(內聽),慢慢進入丹田。同時還要稍用力度,并發出較大的響聲,這可以強化咽津的生理效應。③咽津時如沒有津液,也要汩汩有聲咽之。《靈寶畢法》曾提出過“虛咽法”,認為如口津不生,可用“虛咽而為法,只於咽氣,氣中自有水生”。故雖無唾液,“虛咽”也能產生良好功效,絕不可因沒有口津產生,而將吞咽動作略而不做。

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


一秤金訣曰:“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不拘行往坐臥,舌攪華池,抵上齶,候津生時,漱而咽下,有聲。(人一身之水皆咸,惟舌下華池之水甘淡。又曰:“咽下聲,百脈自調勻。”) 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目力同津送至臍下丹田,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將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目力從尾閭提起上脊雙關,透玉枕,入泥丸(腦宮),謂之一呼。周而復始,久行精神強旺,百病不生。


【清】汪昂《勿藥元詮》


右十六字,仙家名曰“十六錠金”,乃至簡至易之妙訣也。無分於在官不妨政事,在俗不妨家務,在士商不妨本業,只於二六時中,略得空閑,及行住坐臥,意一到處,便可行之。口中先須漱及三五次,舌攪上下齶,仍以舌抵上齶,滿口津生,連津咽下,汩然有聲,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后頂玉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炁既上升,隨又似前汩然有聲咽下,鼻吸清炁,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上,所謂“氣氣歸臍,壽與天齊”矣。

凡咽下,口中有液愈妙,無液亦要汩然有聲咽之。如是一咽一提,或三五口,或七九、或十二、或二十四口,要行即行,要止即止。只要不妄作為,正事不使間斷,方為精進。如有風疾,見效尤速。久久行之,卻病延年,形體變,百疾不作,自然不飢不渴,安健勝常。行之一年,永絕感冒痞積、逆滯不和、廱疽瘡毒等疾,耳聰目明,心力強記,宿疾俱瘳,長生可望。如親房事,欲泄未泄之時,亦能把牢春汛,不放龍飛,甚有益處。


【明】周履靖輯《赤鳳髓》李真人長生一十六字妙訣


尹真人曰: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訣,以其珍貴,故名十六錠金。…… 人之呼吸,任乎自然,工夫全在兩提字。靜中略用意與目力為提,然太著意則反害之矣。一吸入腹,略用意與目力,從陰根提起,納之於臍。便提者,提一吸之氣,通任脈下半截而納於臍,所謂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也。一提即一呼,於一呼之中,略用意與目力,提入督脈,從尾閭通背骨,直至頂門。…… 泥丸即通,則咽入任脈之上半截,而納於臍。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氣,氣從頂門落下喉間,略一納歸臍矣。泥丸未通,全在兩提字用功。便咽,則通關以后事也。


《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第二》


尹真人曰: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火火相見(山本注曰:他本作一呼。今作提非誤筆,是准律宗秘本也),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訣,以其珍貴,故名十六錠金,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脈而歸於臍也。人身負陽抱陰,督脈在背屬陽,任脈在胸屬陰。督有三關:曰尾閭、曰夾脊、曰泥丸;任有二截:下自陰根至臍,上自頂下至臍。人之呼吸,任乎自然,功夫全在兩提字,靜中略用意與目力為提,然太著意則反害之矣。一吸入腹,略用意與目力,從陰根提起,納之於臍。“便提”者,提一吸之氣,通任詠下半截而納於臍,所謂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也。一提即一呼,於一呼之中,略用意與目力提入督脈,從尾閭通背骨直至頂門。常人不通督脈,故尾閭亦謂之關,提入督脈,則尾閭便通腰間。夾脊亦一關也,尾閭、夾脊皆易通,而頂門一關最難通,故謂之泥丸。用功久之,則泥丸自通。通時樂不可言,昔人比之天上醍醐,又比之交媾。泥丸既通,則咽入任脈之上半截,而納於臍。“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氣,氣從頂門落下喉間,略一納便歸臍矣。泥丸未通,全在兩捉字用功夫,“便咽”,則通關以后事也。一陰一陽之渭道,一呼一吸之渭息,呼吸皆歸於臍,陰陽固濟,所謂水火相見也。臍內一寸三分為丹田,“歸臍”,則歸丹田矣。未生時胎息於此,仙家煉丹亦於此,實為氣之橐龠、一身之太極也。任督脈通,水火交濟,每一呼吸,周身灌輸,病何自而生哉?


  山本注曰:“斯論本古說,我宗亦有遵行之者。先以理任,繼事理督,終則一事胎息,以其濁后歸諸臍,以其清先寄諸腦。但事養生,別有捷訣:蓋以放下萬緣為養陰,聚火開關為助陽;訣則以吸吸自尾閭,以呼呼自泥丸。方其吸升,統背內外,陽氣雍雍而普升也;方其呼降,統額而啕內外,油然下坡啕腹腰際,內而五臟六腑,暢適無塞。以意漸收,統歸下極,神注二十四息,總以造至若存若忘,悠然住手。如是日行無間,不惟卻病,亦可延年也。”按此注文,乃得九世從祖雪蓑翁所注,后學閔一得訂正至此,因謹補述焉。


山本注《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第二》


功法原文:


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


功法釋意:

曆來對此功練法的理解頗有微詞,這里僅談談五味堂臨床應用的方法。


隨時隨地,只要有一時閑暇,即可調整身形,平心靜氣開始練習。


功法:


1、用鼻吸清氣時,收提谷道(肛門),如忍大便狀,即謂“一吸便提”;在吸氣的過程中用意念內視鼻吸之清氣和收提谷道時從陰莖、下焦提起之內氣都匯入丹田(這里指臍中),即謂“氣氣歸臍”。一吸便提與氣氣歸臍都是在吸氣時進行的,一指動作、一指意念。此為吸法。


2、接上,吸氣歸臍畢再緩緩呼氣,并逐漸放松谷道,用意念觀想內氣從丹田沿任脈提入督脈,沿督脈上頂、落咽,合口中津液一同咽下,下咽時咕咕有聲,送入丹田。此提氣、咽津咽氣的過程即“一提便咽”。此為呼法。


津氣下咽則攜心火下降以溫腎水,腎水蒸騰上升以濟心火,水火既濟、坎離交泰,即“水火相見”。


遺精一症,總由心腎為患,緣由陰陽失調;而調此陰陽者,本乎心腎。心腎相交則君火安、相火藏,陰陽調和,固本攝精,遺漏自愈。


五味堂版《一秤金訣》



冷謙,字名敬,別號龍陽子。明末元初著名養生學家,著有《修齡要旨》,善作氣功導引,逾百歲身尤健,顏如童孩,高壽一百多歲。他倡導的養生健身法簡而實用,其中“長生十六字訣”,易學簡明,后入學者多受益,至今被養生家所重視。


長生十六字訣”,即“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作者稱其為“至簡至易之妙訣也”。此十六字訣是水火相濟養生法。其養生理論是中醫學上的腎命水火說。腎命水火說認為,命門的相火和真水,相互依賴,保持平衡狀態,才有利於身體健康。“一吸便提(即提肛門),氣氣歸臍”,就是用提肛導引之法,來補腎命火;“一提便咽”(即吞咽津液),以滋腎水,這樣,腎命“水火相見”。如此導引補水配火,調補腎之陰陽,水火相濟,使身體保持平衡狀態。


中醫認為,人體陽氣虛弱和陰精不足,是發生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如果一個人陽氣不足,五臟六腑的功能就會減弱;如果陰精不足,五臟六腑就會枯竭,從而導致各種虛損病的發生。人到中年以后,身體各臟器功能逐漸減弱,容易發生陽氣和陰精不足,注意溫補陽氣,滋補陰精尤為重要。

用現代醫學觀點分析,“長生十六字訣”是一種“提肛”和“吞咽津液”相結合的健身法。釆用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防治肛腸和泌尿系統生理性老化,另一方面唾液中含有一種唾液腺激素,能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可延緩內臟器官功能的生理性衰退。“提肛”和“咽津液”巧妙配合,有利於強身長壽。


長生十六字訣”具體做法較為簡單,略得空閑,行住坐臥姿勢均可。先平心靜氣,輕輕吐氣三口,意一到處,便可行之。口中先須漱津三五次,舌攪上下齶,仍以舌抵上齶,滿口津生,連津咽下,汩然有聲。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送到腹部臍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即提肛)以意力提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起,直至后頂至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即腦海),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久久行之,祛病延年。


冷謙《修齡要旨》


十六字訣是:“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這十六字是煉氣養生的重要法門,曆來備受注目。十六字中值得留意的是“一吸便提”。所謂“提”,就是把兩竅緊收。就因為這一收,肛門及下陰一帶內里的括約肌群便緊張起來,牽連到下腹肌肉也被繃緊。根據辭意,煉者實時有“氣氣歸臍”的效果。明冷謙《修齡要旨》的注釋是:“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氣)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后頂玉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可以見到,氣自下腹生起,存之於“臍”下,又沿背之督脈行走,上達頭頂泥丸宮。這工夫具有非比尋常的神效:“如有痼疾,見效尤速。久久行之,卻病延年,形體變易,百疾不作,自然不飢不渴,安健勝常。行之一年,永絕感冒、痞積、逆滯不和、癱瘟瘡毒等疾,耳目聰明,心力強記,宿疾俱瘳,長生可望。”由是觀之,內丹修煉的所謂丹炁,確實從下腹起始。傳統內丹以下丹田為坤、為腹。張伯端《悟真篇》云“要知產藥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西南就是坤方。坤為腹,丹田也。詩文指出真炁必從下腹丹田產生。又云“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天地合”是靠“橐鑰”的封閉虛間所造就,此虛間需要“封閉”才生“黃芽”、才有“甘露”下臨。要它封閉,就必須把橐鑰底部的兩竅微收緊束,營造“橐鑰效應”,使天地乾坤之象轉化至坎離之象之變換得以完成,繼之產生動能并使氣液循環不息地運化。此處“坎離交”是隨著“天地合”之后所出現的結果,也就是“十六錠金長生訣”所云“水火相見”。鐘離權《靈寶畢法》稱之為“交媾龍虎”,又稱“釆藥”。這工夫主要是封閉兩竅、束勒陽關。《靈寶畢法》的交媾工夫是:“神識內守,鼻息綿綿,以肚腹微脅,臍腎覺熱太甚,微放輕勒;臍腹未熱緊勒;漸熱即守常,任意放志以滿乾坤,乃曰‘勒陽關而煉丹藥’。”可以看到,束勒陽關可以加強丹田氣感,其表象為熱。丹炁的出現主要來自營造“橐鑰”的一個重要動作:“束勒陽關”。


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


明代冷謙的《修齡要旨》一書中,收錄了“十六錠金”,又稱為“李真人長生一十六字訣”(據有關人士考證,此為最早收錄“十六錠金”者)。其訣云:“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后《赤鳳髓》、《遵生八箋》、《脈望》、《養生秘錄》、《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等書中,亦介紹此法,大概以《赤鳳髓》中所述流傳較廣。《赤鳳髓》云:“十六錠金,乃至簡至易之妙訣也。……只於二六時中,略得空閑,及行住坐臥,意一到處,便可行之。口中先須嗽及三五次,舌攪上下齶,仍以舌抵上齶,滿口生津,連津咽下,汩然有聲。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大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后頂玉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氣既上升,隨有似前汩然有聲咽下,鼻吸清氣,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上,所謂氣氣歸臍。……如親房事,欲泄未泄之時,亦能以此提呼咽吸,運而使之歸於元海。”


胡海牙述 蒲團子 輯《從“還精補腦”談起》


學道家、密宗的,有個“十六錠金”,很重要,你們聽一聽懂了,好好煉,對身體特別好。方法是站立姿勢,隨便你馬步也好,姿勢一擺,“一吸便提”,鼻子一吸,下面就提上去,上面壓下來,上下兩個氣接上,“氣氣歸臍”,歸到肚臍;“一提便咽”,上面口水咽下來,“水火相見”,這叫“十六錠金”。當年求這十六個字,那還得了啊!花了多少錢,磕了多少頭啊!這有名的“十六錠金”,十兩黃金一個字,就是那么珍貴,現在我都隨便送給你們了。”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台灣老古文化出版社,第412

懷師講的對象是對學修均有基礎的人,講的很簡單,且又比較口語化,在道學方面缺少一定修學知識、經驗的人看后可能難以掌握要領。下面盡量以懷師的思路作一簡要解釋。

十六錠金是道家內煉的十六字訣,佛家的密宗因講究脈氣、明點、觀修,故也有與此類似的修法。

十六錠金的關鍵是以意引氣,相會於臍部。“上面”是指鼻子吸進來的氣,“下面”是指外腎、內腎、小腹等肚臍眼以下的腹部的身體內氣。

操作的要領是吸、提同時,通過意念將兩股氣相聚於臍部。

操作的難點是上提的氣是意想下小腹內的整個的氣上行至臍部,有的人剛煉體內有氣行的感覺,有的沒有,不過長期練習絕大多數人有感覺。

要完全了解“水火相見”的內蘊,那就要認真看看道家《中和集》等有關水火既濟的書籍。


蕭天石先生的《道海玄微》一書,裏面有更詳細的解説,才知道自己錯的利害;“一提便咽 水火相見”是指下面一有提上去的反應,保持“氣氣歸臍”的狀態,就搖動舌頭,待津液滿口時,舌抵上齶將津液咽下,“氣”自上而下(沿胸前向下,應該是沿任脈綫路),至臍部與先前的氣會合,方為水火相見;

以下是南師沒有提到的:臍部會合的氣向下至海底,略存以下,像忍便一樣提氣(南師好像在某部書中提過此法,並特別註明不是提肛),氣上行至腦,沿任脈向下歸於臍。基本上是沿任脈、督脈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