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课程表网页:公共选择理论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12:16
                                  公共选择理论探析

2009-7-27

  [摘要]作为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公共选择理论是在对传统市场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兴起和发展的。它以“经济人”假说为其基本行为假设并将之推广到政治市场上供求双方行为分析,最终得出“政府失败”的基本结论并提出了矫正“政府失败”的两大思路。应该说,其理论体系、前提假设、基本结论及改革举措还是具有相当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本文企图对公共选择理论作一个全面的综述,看看这一理论的发展现状以及这一理论的发展前景如何。

  [关键词]公共选择;国家;政府职能

  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美国经济学家阿罗1951年发表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阿罗证明,简单加法不足以在个人偏好中间排出一个一致的共同次序。阿罗不可能定理促使人们对国家干预的合理性进行思考。60年代,美国学者布坎南运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与民众相关的政治个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引出的政治团体的行为特点,首先提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并成为该理论的主要传播者和杰出贡献者。到70年代,这一理论不仅得到美国学术界的重视,而且在欧洲和日本等地开始传播,使公共选择理论逐步趋向成熟。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有:布坎南与塔洛克合著《同意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1962);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1957);尼斯克门《官僚政府与代议政府》(1971);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商品与团体理论》(1965);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1986)等。

  1.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所谓公共选择理论是指把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政治领域分析的理论。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是政府选择。公共选择理论也就是把经济学应用来分析政府的运行,即所谓政府经济学。公共选择与市场选择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市场选择以私人物品为对象,公共选择以公共物品为对象;二是市场选择是通过完全竞争的经济市场来抉择,即消费者用“货币选票”来购买私人物品,公共选择是通过一定政治程序的政治市场来抉择,即消费者用投票来购买公共物品;三是抉择行为的主体在市场选择下是个人,在公共选择下是集体。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特征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广泛的非市场决策的政治问题,正如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布坎南(JamesM·Buchanan)所说,公共选择“不过是经济工具在政治上的应用与扩充。”尽管如此,公共选择的理论仍然具有创新意蕴,它仍在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架起一座新的桥梁,为经济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公共选择行为的主体(主要指官僚、政党、政府、选民等)的行为特征;民主政治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方式以及如何选择有效措施以提高公共效率;在多种决策规则下,政府的决策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预期结果。

  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的詹姆斯·M·布坎南在《公共选择理论》(1972)一书中说,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是,把40年来人们用以检查市场经济缺陷和不足的方法,完全不变地用来研究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在公共选择理论者看来,揭示市场制度的缺陷是件好事,深入研究公共干预的逻辑和进一步完善公共干预的手段也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公共选择理论者的目的无非是要设计一种模式来说明在西方民主社会中左右“公共物品”生产的决策过程。用什么样的模式来说明公共经济的运转过程,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政府应该做什么的理论,包括政府如何选择、关于投票规则和关于政府失灵等问题的研究。

  2.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2.1 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

  经济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前提。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一样,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亚当·斯密时代形成的“经济人”假说;不同的是,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假设由经济市场行为分析推广到政治市场行为分析,从而运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与逻辑方法来研究政治学的相关主题,拆除了主流经济学和传统政治学之间的藩篱,重建了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公共选择理论基本完成了对政府市场上各类政治主体及其运行的经济学分析,得出了自己的基本结论:就像市场会失灵一样,政府也会失败,甚至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如前分析,政府失败主要表现为:没有代表性的政府、行为短期化的政府、扩张性的政府、低效率的政府和腐败的政府。

  2.1.1 政治市场上的需求方面

  作为理论性的“经济人”,没有理由认为单个选民在选票箱前的行为与单个消费者在超级市场上的行为动机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投票与否以及投谁的票要建立在自己成本———收益算计的基础上。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一般宁愿投票赞成能给他带来“更多的东西”的政治家,而不愿投票赞成另一类政治家,后者的纲领将使他付出的成本高于给他带来的利益。此外,选民的投票行为需要去搜集信息,而这明显是需要成本的;相反,投票所能给选民带来的收益却是潜在的,而且关键是自己的一票影响选举结果的概率是极低的。因此,在权衡损益之后,选民的理性行为将使他不去搜集信息,而保持对政治、政党和候选人的“理性的无知”(唐斯语),这就是一些国家投票率低的原因所在。

  2.1.2 政治市场上的供给方面

  在公共选择学者看来,政治家的主要目的是争取选票力争当选,他们不一定会按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福利的原则行事,尽管增进公共利益也可能是政治家目标函数中的一个变量,但是这个变量不是他的目标函数中的首要变量或权重最大的变量。布坎南认为,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政治家在竞选时总是向选民许诺增加就业、扩大福利,他们当选后就通过扩大政府开支而不是增加税收来兑现自己的承诺,因为增加税收是不受选民欢迎的。其结果必然是,庞大的政府开支伴随着巨额财政赤字。

  进一步讲,政府行为最终是由组成政府的个人——官僚——的动机确定的。他们也是“经济人”,也会在政治市场上追求着自己的最大效用,而把公共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因此,作为效用最大化的官僚将也是“预算最大化的官僚”。他们官气十足,铺张浪费,不关心群众利益,贪图个人安逸和享受,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这就是官僚主义的基本含义。

  2.1.3 寻租理论

  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政治市场上公共选择的供需双方之间极易产生寻租行为。寻租往往表现为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如游说、疏通、拉关系、走后门等)游说政府,以获得拥有租金的特权,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可见,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其实质就是“权钱交易”。显然,寻租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造成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比市场经济的效果更差,而且还会导致腐败,影响政府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

  2.1.4 政府失败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造成“政府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竞争。第二,政府具有自我扩张的倾向,这种倾向内在地根源于政府的决策规则之中,使政府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逻辑”。这种扩张逻辑的结果就是政府部门超额生产公共服务,形成一种区别于不计成本的社会浪费形式,导致“政府失败”。这正如罗伯特·托里森所说的,“公共行动费用的分散性和其利益分配的集中性,是国家作用所以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对政府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政府必须服从选民及其代表的政治监督,包括立法机关等对政府的监督。 第四,社会采取对抗 “政府失败”的 “集体行动”困难重重,这导致了低效率的政府政策和行为持续存在的局面。根据曼库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当许多人组成一个大集团来捍卫自身利益而行动时,其费用要远远高于少部分人组成的小集团,因为大集团中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外部性的一种表现)。这些分析为政府的实际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2 公共选择理论的局限性

  2.2.1 “经济人”假设前提有失偏颇

  首先,自利和理性并非人永恒不变的行为动机。从历史的纵断面上看,人的自利和理性动机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经济人”概念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直到商品经济和市场制度有了相当程度发展的亚当·斯密时代才逐渐形成的,并且必将随着市场制度的消亡而消亡。

 

  其次,“经济人”假设抹杀了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差异性。与经济活动相比,个人往往出于理想、信念、归属感等非经济因素而参与政治。并且,个人在政治活动中对自己行为结果所承担的责任(成本)并不总是直接的,对他的行为带来的收益也不是独享的,这就淡化了人们进行理性的成本——收益计算的动力。

  再次,“经济人”假设把人的一切行为都归结为趋利避害、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不全面的。现代社会科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关于人性的种种其他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得到了实验和观察的支持。

  最后,我们认为人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制度或规则塑造和约束的,分析人的行为不能脱离他生活其中的那个社会制度环境。

  2.2.2 政府失灵的分析工具

  从解决方案上讲,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矫正政府失败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进行宪法改革,“政府失灵的原因不应当从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品质上去寻找,而应当从宪法规则上去寻找”。“要改善政治,首先必须改革规则”,同样,纠正市场失灵不是要用政府来取代市场,而是需要另一套规则来纠正市场失灵,因为市场失灵的根源是现行的法律——政治规则的失灵。较之那些就事论事的改革措施,这种主张对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的矫正无疑更具根本性的意义。但是宪法改革真的会到来吗?那些从现有国家机器中获益的既得利益者会反对并切实阻碍这种变革,因为包括宪法在内的任何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阶级会制定束缚自己手脚的法律。而进一步的推论就是,让政府行动受政策规则约束的设想也是靠不住的。

  2.2.3 方法论上的局限性

  (1)在方法论上它强调个人主义,强调人们在政治活动中的理性行为,其“理性行为”的假设在现实中暴露了很多缺陷。

  (2)在理论上有保守性,它坚持维护个人经济自由、主张分权的政治体制,它关于政府官员官僚主义的观点带有片面性,否定了政府官员对社会的献身精神,忽视了政府官员的精神价值的追求。

  (3)倾向于自由放任。公共选择学派字里行间充满古典自由放任的色彩。这种色彩有许多值得仔细推敲之处。

  3.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市场分析方法运用于非市场抉择的政治领域,从而把政治、经济的分析结合起来,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特别是它对国家和政府官僚机器缺陷的分析,迎合了60年代以后,随着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衰落而蓬勃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更加引人注目。如果说亚当·斯密发现了“一只看不见的羊”。公共选择理论则发现了“一只看不见的脚”。

  虽然公共选择理论在假设和方法论上有些走极端,它的一些理论还有待检验和证实,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它都不失为一种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学说。其应用范围也已远远超出了主流经济学和传统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几乎涉猎当今社会所有的热点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今研究政府问题成为了世界政治经济问题的一个热点,我们不能只在政治的层面内研究政府问题,也应该将政府看成一个经济人,在经济的层面内研究政府问题。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准确地研究政府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共选择理论应该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