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惊魂剧情详解:《关于中学基础教育中学生认知主体的几点哲学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5:44:00

《关于中学基础教育中学生认知主体的几点哲学思考》

                      

一、             研究中学生认知主体的重要意义

二、             生理系统要素对学生认知主体活动起着基础性作用

1、 人的大脑对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的作用

2、 中学生大脑发育的阶段特征以及中学生认知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             目的要素对学生认识主体有重要作用

四、             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对学生新认知活动的水平、范围影响极大

五、             学生认知主体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影响不可忽视

六、             学生认知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认知活动的影响是根本性高层次的

七、             结论:中学基础教育必须系统地研究影响中学生认知主体的各个方面,掌握其内在联系即本质、规律。只有对教育、教学对象有较科学的认识,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培养学生的潜在的才能、构建起开放性、与时俱进的高素质基础认知平台。这正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魅力所在。

 

 

 

                   1

 

 

《关于中学基础教育中学生认知主体的几点哲学思考》

 

         侯燕

 

“认知主体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在中学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作为受教育、学知识的一方,是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认识主体,二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对学生认知主体有全面、系统、深刻了解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优质的课堂教学,还是优秀的班主任工作,无不以认真研究教学认识主体为前提条件。只有认真分析,深刻了解并科学地研究学生认识主体的生理要素、目的要素、已有的经验、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要素、心理特征要素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教书育人,提高我们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每一届中学生都向教育者展示他们反映时代特征的新特点,为教育者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研究学生认知主体,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要求,才能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的教育工作中贡献自己的薄力。

一、生理系统要素对学生认知主体的认识活动起基础性作用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

意识,意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大脑极其遗传因素对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的作用极为重要。

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脑这块自然物质的生理活动为中介实现的。现代脑科学揭示,人的大脑皮层具有140多亿多种多样的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由细胞体、轴突、树突组成,每个神经元与别的神经元通过突起组织形成一万个以上的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离不开人脑的生物物质基础,没有这个物质基础,人的认识无从产生、更不要说发展。如果大脑因遗传或后天因素有缺陷,一定会严重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现代遗传学证明:三体型ΖΙ的情况(俗称先天愚型)会产生严重的智力缺陷;遗传而来的色盲患者不能当画家,也不能担任需要辩色的工作;新生儿头部受压,或在碘缺乏地区的儿童,大脑都会受损伤而影响后天的认识活动。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由遗传导致大脑神经结构不同,对人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的思维的高级神经类型可以分为偏抽象型、偏形象型和中间型三种,

偏抽象型神经类型的认知主体以抽象思维为主,有利于接受数理知识,发展数理能力;偏形象型神经类型的认知主体以形象思维为主,有利于从事发展文学艺术创作的认识活动。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擅长

 

                             2

绘画,书法,有的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对数理知识反映特别快,可见大脑神经结构极其遗传因素对认知主体的认识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就大多数人来说,这种遗传因素只是认识主体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决定条件,因为遗传因素会随着年龄增长对认识能力的影响逐渐减弱,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增强。所以必须正确地把握人脑极其遗传因素在认知主体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不可夸大,更不可否认。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因材施教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生大脑发育的阶段性特征是中学生认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脑及神经系统在出生前就开始迅速发展。出生时脑重达380——390克,一岁时达到700克,入小学时约1280克,12岁少年的脑重与成人的1400克的脑重已相差无几;脑容积与脑重的发展相似。之后,脑的发展由容积、重量转向功能的完善上,即在青春期时,神经系统的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完善。表现在大脑皮质的沟回增多,加深,表面积扩展;神经元之间突触增长,使得各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了联系,有利于信息(刺激)的传递和整合,这些变化,使得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反映灵敏行为迅速,脑神经的基本功能——兴奋和抑制会依不同的任务而转换,尤其大脑左半球言语系统的最高调节能力,迅速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青春期脑神经的完善还反映在脑

电波的变化上,,人的一生共出现两次脑电波的飞跃现象,第一次在六岁左右,另一次在13岁——14岁,之后脑电波逐渐稳定表明脑细胞在机能上的成熟。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数学运算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与脑质量变化存在一致性5——6岁、13——14岁正好是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青春期的脑神经系统从结构到机能上的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奠定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生理基础。

大多数中学生因遗传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差异并不大,但多少会影响学生认识主体思维类型的形成。因此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学生脑神经发育的生理、心理特征等客观实际出发,设计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抓住两次脑电波飞跃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完成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升华,同时要善于发现不同脑神经类型的中学生,发挥其素质优势,注重扬长避短。高中的文理分班无疑是注意到了学生主体的差异,但是在实际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高二文理分班后,学生各自所学的课程侧重明显不同,文科生理、化、生知识迅速弱化,严重不足;理科生的人文、地理等社会知识极为缺乏,这样基础教育下成长的中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与当前科学发展的综合性趋势相背离,当前,高考制度的改革加大了力度,既注意文科理科人才的培养,也注意综合型人才脱颖而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根据遗传影响会随年龄增长减弱的规律,应当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对数理能力强的理科学生,继续

 

 

                        3

进行人文科学精神的教育,对形象思维强的文科学生,也注重数理思维的培养,使教育面向世界着眼于未来,使学生通过基础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成才的各种潜力                                                                                   

二、认识主体的主观目的要素对学生认识活动起着能动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指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目的性以及价值观都属意识,对认识活动有重要的影响。“目的,是人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对需要之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或精神追求”“是主体需要与客观规律在思维中的综合。”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从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主体要认识的客体对象也不同。即使客体对象相同,因价值观的不同也会使认识活动得出截然相反的认识。可见,认识主体的目的要素、价值观,对认识活动影响极大。中学生认识主体正确的目的性,对其学习认识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来学校学习的目的性是明确的。当学生明确自己在学校学习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时,他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就能在行为上表现出积极进取,勤学好问。相反,目的不明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思维的注意力差,碰到困难就想退缩,可见目的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帮助学生明确来校学习的目的、帮助他树立正确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在启发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兴趣上下工夫。兴趣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兴趣为动力去战胜学习中的困难;以兴趣为桥梁引导他们实现学习的目的。可以说教育教学的成败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去积极自主地探求知识,实现获取知识的目的。

 三、认知主体已有的经验、知识要素结构对新认识活动的水平和范围影响极大。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以指导实践,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成就。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主体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推移认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原有知识是大脑中储存的信息,通过实践,加深对认识对象的认识过程,是获取新信息及新旧信息碰撞产生创造性认识的过程。”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整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的学生反映很快,有的却反映很慢,同样一个教师,教授同一内容知识,听课的学生收获却不一样,有的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很快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比较、区别、联系起来,学习效率比较高。有的学生需要多次重复方才搞清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的大脑中是否已建构起接纳新知识的思维框架,换言之,学生的大脑中是否储存与新的知识相关的常识信息网。在过去的学习中假如没有建构起知识网络系统,或知识网络残缺,

 

                        4

知识在他们的大脑中是零碎的、相互之间分离的,杂乱无章的,因此,新知识进入他们的头脑中,久久找不到与旧知识连接点,这样不仅造成记忆困难而且无法系统地理解,更不用说进行创新思维,常此以往,同学之间的差距拉开,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没有刻意训练建构思维体系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学得越多越杂乱、记忆、理解越困难,渐渐成了学困生。

可见,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要素结构影响学生对同一认识对象的认识深度水平;已有的知识结构影响主体认识客观对象的广度,即这一客观对象与其他客体的关系网络的延伸。更影响认识主体将认识向前推移,只有建构起开放型的知识框架结构才能搭建起创新思维产生的平台。基础教育中的这种现象警示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以传授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记忆、计算的基本方法,思考的基本方法,新旧知识联系的基本方法,在帮助学生建构起系统知识结构框架中让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一个不断更新、扩大、深化的动态知识系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四、认知主体的心理素质要素,对学生认识活动的影响倍受关注

心理学揭示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中学生心理发展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以及共同性和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认识活动的发展也存在相应的特点。教师对这些特点、规律的研究,有利于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的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否则不了解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做得越多可能错得越多,教学越辛苦,效率越低。例如高一起始年级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心理的顺序性、阶段性,学习生活要实现从初中向高中阶段的转变,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告之,无论是知识的量、还是知识的难度、以及教师的教学的速度都将不同于初中,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搭建接受新知识的框架。进入高二年级的学生稳定性、可变性的特征特别明显,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青春期烦恼,及时地开导他们,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战胜消极的情绪,培养起健康的青春期心理,清除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为高三高考总复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要掌握好马克思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既掌握学生的共性,也要具体分析学生的个性,用不同的方法教育、鼓励不同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地教书育人。

五、认识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认识活动的影响是根本性、高层次的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认识活动从低级向高级健康发展。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根本原则。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5

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教给学生,使之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既是中学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学生认识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特别是当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东西方文化交流、各种思潮的碰撞,理想与信仰、金钱与享乐等问题无时不在影响着成长中的学生,教师有义务通过各种方式把科学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增强辩别是非的能力,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抓住机遇,选择正确的道路发展自己。

  综上所述,中学基础教育必须系统地研究影响中学生认知主体的各个方面,掌握其内在联系即本质、规律。只有对教育、教学对象有较科学的认识,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培养学生的潜在的才能、构建起开放性、与时俱进的高素质基础认知平台。即使学生离开了学校,也能凭借这一平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这正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