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特种设备检验:一个【中国控】15年来的15个提问——6 如何发现城市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30:25

一个【中国控】15年来的15个提问——6 如何发现城市魅力? 

来源:新周刊

 

六,如何发现城市魅力?

  中央商务区必有步行街,步行街必有色调鲜艳的欧式建筑,视线内必有一间麦当劳。古迹附近必有文化街,文化街必有油漆未干的中式建筑,视线内必有卖香肠的摊位。高级商场外必有咖啡馆,酒吧街外必有烧烤档,新商务区必有扎堆的玻璃幕墙摩天大厦,艺术区必由工厂改建,创意园区必须永远都在郊外……是为千城一面的中国城市印象。当城市失去了想象力,也失去了个性、气质与生命力。

  库哈斯提出过广谱城市这个概念,认为全球化城市正变得毫无特征。其中,他是这样调侃中国的建筑师:中国建筑师效率是美国同行的2500倍。” 新加坡的国际演艺协会主席本森?潘传顺也描述过这种现象:我们的城市就是我们自己的家,而不应很容易就被另一个城市同化。如果大家都变得一模一样,那将是一个悲惨世界。

  城市个性也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中国的城市自我意识正在觉醒——城市CEO终于明白,城市个性也是一种软实力,正如人们通过街头乐团认识维也纳,通过保持完好英伦范儿的老城区认识伦敦,通过休闲与田园认识第四城成都。中国的城市,正在通过展会、建筑设计、电影植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兴建地标、改名、选拔形象代言人、选美、自我命名××之都、征集城市口号等方式,以图重新确立自我特征,去发掘吸引投资者、人才、游客的城市吸引力。

  从历史、文化、景点、民俗、企业、品牌、建筑、美食到关于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到诸如爱情斑马线这样的城市细节,构成了一个城市的魅力指数。但要找回城市魅力,关键词却是城市文化: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国家,最终能不能现代化,除了GDP以外,最重要的还得看文化的品位、文化的能量。

  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亦是急之国的进程。尽管城市的外表迅速被改变,要发掘城市的内涵却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拥有城市文化,要先找到市民的文化。香港要在西九龙建设世界级艺术区,却遭遇了12年口水拉锯战。政府期待打造艺术馆吸引游客,但文化界认为应多花资源在培育本土文化上。台湾地区提出文化就在巷子里,一年有最顶尖的文艺团体在社区做100场到150场的演出——城市文化,最终还需在街巷孕育;城市气质,其实就是本土化的气质;城市魅力,最终还应取之于市民。 (/文尔达)

  杨东平:在大城市讲魅力很矫情

  文化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自然之友副会长,著有《城市季风》、《最后的城墙》等,生于1949

  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十几年来变化非常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两座城市的命运,某种程度是一种共生的过程,它们出现了开放性、移民化、国际化等特征。

  地方文化的衰竭与中国城市化的这种进程是共通的,上海很典型,过去是上海人的上海,现在已经变成全国人民的上海,所以要讲普通话,这是没办法的,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的进程。现在的问题是,在共性的进程当中,城市的管理者能不能耐心地、细致地保留自己的文化,有没有这种考虑?有没有这种努力?

  保卫粤语等运动是城市居民为保护文脉所做的一种挣扎,是一种绝望的努力。北京有很多拍摄胡同的人,他们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把胡同拍下来——因为这些胡同都是会被拆光的。这个过程,对城市而言是非常惨痛的一面。老房子已经拆得差不多了,现在已经开始在拆一些90年代的房子,比如北京的凯莱大酒店。上海的情况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这十多年来,市场化、移民化、国际化对城市人格的塑造有非常大的意义。上海最为明显,上海的城市人格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萎缩的——90年代以前,上海变成一个封闭的城市,是上海人的上海,上海人变成了小市民,还有围裙丈夫。过去,上海有十里洋场,是冒险家的乐园,之后却是围裙丈夫的天下。这个过程现在被打破,上海成为一个开放的城市,小男人的面貌也开始改变。上海又成为冒险家的江湖,企业家的江湖。现在,上海有新上海人,东莞有新莞人,很多原住民的城市已经变成移民化的城市。这种变化,意义非常重大。

  城市魅力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比较而言,小城市,比如大理、丽江,魅力更大一些,就大城市来说,它的缺点和吸引力同样明显,但它机会非常多,有很大的文化空间,但这种东西能不能成为魅力我觉得很难说。现在北京、上海讲魅力,会觉得是很奢侈、很矫情的事情,在成都、杭州或许可以讨论魅力的问题。                       (采访/张坚)

  王军:拿大裤衩定义3000年的城市很可悲

  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生于1969

  中国的城市,我认为拆掉的地方都是很有魅力,建出来的新城市都缺乏魅力。比如说上海,上海的浦西很有魅力,浦东就没有魅力,因为尺度发生了变化。浦东、陆家嘴那边是汽车的尺度——宽马路、高栏杆、围墙社区、没有街道生活,中国造新城都是这么造的。以汽车的尺度来构建城市的空间,大家只能一下楼就上车,因为没有街道。浦西就很有魅力,因为它不是以汽车的尺度,而是以步行者的尺度。它的街道不宽,路很密,又有很多十字路口,大家都愿意在那逛,有很多街道生活。我相信一个贫苦的人也很容易在那找到工作的机会。

  外滩的改造就很好。外滩以前是被浦东拉过去的,它以前是十个车道,现在把十个车道缩窄成四个车道,把过去的交通埋到地下,把地面恢复成比较窄的街道,大家都可以逛。它站在两个尺度之间。所以,我觉得一个城市的魅力并不只是历史文化方面的东西,还包括这个城市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尺度来规划和建设。

  面对大规模的改造,所有城市都要非常慎重。全世界至今为止没有一个进行大改造而没有遇到大麻烦的城市。大家都说巴黎在19世纪的17年大改造好——把街道弄得很整齐,把下水道也修好了……确实有很多的优点,但也留下了极其惨痛的后遗症。把那些贫民窟全赶到郊区去,贫富就在城郊之间分区,穷人都在郊区一带无法翻身,因为他们的公共服务无法改善。巴黎到今天还在承受痛苦。

  我觉得大改造应该尽可能去避免,像北京这种大改造更是没道理。大改造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结果——把北京这个上千万人的城市变成单中心的城市,大家跑到郊区睡觉,跑到故宫周围来上班,这个交通怎么弄啊?北京2005年的整体改造规划就是希望改变这种单中心的城市结构,一个大规模的巨型城市只有一个中心是不可以的,应该是多个中心的发展,就从这点来说,不能继续拆除老城了。何况,老城区还是让中国人感觉骄傲的地方。

  北京把自己拆得没有文化容量。什么叫文化的容量呢?就是你的母体。巴黎有很多标志性建筑都是外国人设计的,要说它怪也很怪。蓬皮杜艺术中心,结构全暴露在外面,肠子肚子全让你看,你说它有多怪,但是今天的巴黎人很喜欢它。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卢浮宫改造工程,把一个金字塔作为它的一个入口,你说它怪不怪?也怪。但你一看它还是巴黎。因为巴黎长得好好的,整个老城还保存很好,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其他新建筑)只会使它分外妖娆。我们中国老说什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种思维方式是值得探讨的。

  你到巴黎去看,旧的东西保存得非常完整,新的东西要有容量才能接受它——它只会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丰富,而不是感到很恐慌,不会让人觉得巴黎一下改姓了。北京就面对这样一种危机,把自己的文化拆没了,一个大裤衩出来,大家就会惊慌失措。一个大裤衩就定义这个有3000年的城市,这是多可悲啊。如果一个城市把自己的文化拆没了,大家对新建筑就会越来越敏感。                (采访/张坚 汪璐)

主题阅读:

 

一个【中国控】15年来的15个提问:
1 什么东西没变?
2 中国人还有梦吗?
3 还有多少中国味?
4 怎么看美国?
5 网络改变了中国吗?
6 如何发现城市魅力?
7 中国缺什么?
8 艺术家批准了吗?
9 大学到底怎么啦?
10 如何破解阶层之谜?
11 中国人担心什么?
12 还敢爱吗?
13 像什么一样生活?
14 怎样才能住得更像个人样?
15 中国人为什么要追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