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隆怎么玩:沐川合作组织建设、林权流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26:39
租地不租树 沐川林权改革的那些新鲜事儿
7月8日
,沐川县杨村乡碑坪村林农刘建华从村里到县城开会,听关于开展森林保险的事。

就在同一天,我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暨林业产业发展工作会召开。新的信息在传递:目前,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将进入全面启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这样的会议貌似距离刘建华很遥远,但事实上,刘建华等林农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发展与改革道路上涌动的浪花。

林权流转:价格多少才让人“有把握”?

林农发现,原来流转的价格远低于现在的木材市场价;村里哪块林地能卖多少钱、能抵押贷多少款,林农心里没数;专业评估机构对乡村来说遥不可及……建林权交易平台、畅通信息渠道是对策之一。

2011年7月中旬,杨村乡的林竹、木材开始陆续卖到山下。70多公里路,1个多小时就运到了县城。

“拿柳杉来说,2004年也就300多元一方,现在可以卖到600多元一方。”杨村乡梭堂村的刘培荣说。上世纪90年代初,路还不好的时候,从村里到县城要走4个小时,木材卖不上价。林改初期,为了解决交通问题,部分林地按照“以林换路”的方式流转,路通了,村里的林地都“活”了起来,木材收购价得以逐年提高。

流通顺畅了,林农在林权流转时却有了新的困惑:最初流转的林地价格很低,时限大都定为30至50年,“一锤子买卖”后,林农在三五十年内都没有新的收益。现在看着木材价格的上涨,林地流转还是不流转,该多少钱流转,在林农那里是笔“糊涂账”。

在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银行会请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但他们并非专业评估。而我省虽有专业的林地评估机构,但对于沐川的一些偏远乡村来说,评估机构实在遥不可及。

“全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机构仅一家。”乐山市林业局森林资源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专业评估机构收取费用较高,普通林农负担不起。

在沐川县林业局执法大队长牟翅眼中,搭建畅通的信息渠道是目前的急需:全省39个市县级的林权交易平台,沐川占了一个,通过这个平台搜集和发布全省各地林地流转价格,供林农参考。与此同时,沐川县正在搭建网络信息平台,预计今年可建成,通过这一平台,不需要到交易中心,就可看到各地林权流转信息。“当然,我们希望相关部门授予我们评估资质。”牟翅说。

小本经营:有限的资源怎样变成钱?

“林改”实施后,林地分散,经营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加上林区交通不便,林业效益差……建立林业专合组织是对策之一。有了“五统一”,五保户郑有民的5亩竹林一年可坐着收钱5000多元。

7月,打笋季节刚过,进入林竹收获的季节。

碑坪村60岁的五保户郑有民再也不用为地里的林竹担忧。“以前我家没有劳动力,5亩竹林都没有变成钱。”郑有民说,今年打竹子、卖竹子都不用操心了。

过去,像郑有民这样的家庭,每个村都有几户:地不多,没有流转,家庭缺乏劳动力,有限的资源变不成钱。

操心的事都由碑坪村村支部书记刘建华解决了。他已到县上摸清了行情,决定把村里2000多亩地打下来的竹片直接卖给沐川县龙头企业永丰公司,价格可以达650元/吨,比卖到杨村每吨多了20元。

能够整合全村的林竹资源,是因为村上在5月份成立了林业专合组织,刘建华是理事长。“专合组织成立后,有了议价能力,同时还能为一些拥有少量林地的无劳动力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郑有民算了笔账:按照每吨650元的价格,自己家的这5亩地里今年能产10吨竹子,就有约6500元收益,然后向专合组织统一缴纳每吨100元的人工费用,不用操心就能收入约5500元。

“很多想做但做不了的事,现在也可以开动了。”刘建华说,村里有70%的人加入了专合组织,商议通过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筹集近60万元资金,绿化近20公里村道;第二件就是规划造林3000亩,大约需要300万元,可以申请县里的项目补助,“这些事单打独斗都干不成”。

2009年,沐川县率先在全省开展林业专合组织试点,目前,这种形式已在全县推广开来。这是基于一个普遍存在的现状:“林改”实施以后,林地分散,经营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加上林区交通不便,林业比较效益差等“小散粗”问题突出。于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沐川县农民以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经营权入股,按“统一林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组建股份制林业专业合作社。

2011年,沐川全县林竹专业合作社规划新造林、低产林竹改造、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7万亩,修通林区公路100公里,实现销售收入12100万元。

租地不租树:是不是一条发展新路?

新凡乡双石村6组村民彭开金家的100亩林地,一年多了2000元收益:“将这百亩地租给周立椿林下养鸡,但树木仍然归我,树木收益和过去一样。”

不需要把林权流转出去就能增收,彭开金觉得这笔生意划算。而周立椿同样也觉得 “值得”,去年租了100亩林地出栏3000多只乌骨鸡,销售收入20多万。

“租地不租树”方式的林下养鸡,成为林农与养殖户的双赢选择。

2011年上半年,看到前景的新凡乡双石村养殖户周立椿再次投入100多万元,新辟200亩林地,把林下养鸡规模扩大到了350亩。

同处新凡乡双石村的村民彭开金,家里100亩林地一年多了2000元收益:“将这百亩地租给周立椿林下养鸡,但树木仍然归我,树木收益和过去一样。”

新的产业在绿树之下发展起来,资金以新的形式进入林地,也由此带了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全新的生产要素。

今年以来,沐川县采取“种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供苗、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回收”,已在沐溪镇、新凡乡、大楠镇、炭库乡、富和乡等5个乡镇,举办乌骨黑鸡养殖技术培训8700人次,乌骨黑鸡有机食品专题培训1500人次。

“之所以是这5个乡镇,是因为这些地方多种植巨桉,适合林下养鸡。”林业部门负责人表示,沐川县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实施12万亩林下养鸡,向有潜力的林地挖掘资源。

重塑产业链:淘汰也是一种新生?

加工简单、附加值低的小厂因为收购不到本地木材而渐少,企业的整合伴随着集中迁移而开展,数量从最初的34家淘汰到16家。

走进沐川县城,满眼葱翠,沿途看不到一家木材加工企业。过去的木材加工企业去哪儿了?

“本土小厂木材收购价格太低,有时候比乐山、雅安一些木材企业每吨要少50元左右,我们就宁愿把木材卖到乐山、雅安等地。”刘建华说,林农都是看价卖材料,过去本土一些小木材加工厂出不起价,林农宁可“舍近求远”。

小木材厂的采伐、加工模式非常简单:收购树木后仅加工成木条就出售,产品附加值低,只有通过压低收购价来盈利,过低的价格让本地木材不愿在本土消化而“流失”,这些小木材加工企业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最终被市场淘汰。

而生存下来的企业,在2010年左右就已被 “收纳”至建和乡与舟坝乡。“这是管理引导的结果,亦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牟翅介绍,2009年沐川县出台政策,将分散的加工厂向建和与舟坝集中迁移。企业的整合就伴随着迁移而开展,数量从最初的34家淘汰到16家。

而另一方面,附加值高的企业开始扩大产能。2010年,沐川吉源木业合并了当地两家小厂,总经理刘云介绍说,厂里向林农直接收购木材,分4个档次,最好的收购价每方800元左右,最差一档为650元左右,但最终成品以3500元左右的价格销往日本、韩国等。

与此同时,另一家龙头企业永丰纸业已形成年消耗竹材100万吨、产纸30万吨的生产规模,“除消化本县的林竹,还要向周边产地收购”。

沐川县林业局局长凌维东介绍,2004年沐川在全省第一个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其中,林权流转为林农带来不少利益:全县至2010年共流转林权235宗,面积18.2万亩,金额9075万元。但随着“林改”进一步深化,林权流转不再是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唯一途径,我们正探索更新更好的方式。

去年10月,省林业厅公布了五条林权制度改革新政,要求全省201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集体林确权。2011年7月8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暨林业产业发展工作会召开。五条“林改”新政是:

鼓励以村、林业合作经营组织或股份制合作林场为单位,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建立健全林权流转服务平台,为林权流转提供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政策法律、变更登记等综合服务;

探索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规范评估服务行为;

将森林保险纳入农业保险统筹安排,引导各方积极参与森林保险;

建立造林、抚育、保护和管理等财政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和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标准。

本报《四川日报》记者 刘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