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几十元没了:新起点上转型发展迈大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11:06:10
新起点上转型发展迈大步 本报记者 吴 昱 李佳霖 王 璐 压题照片 苏州高新区狮山商贸圈。 钱 强摄

苏州,一个古朴而现代的城市。

从园林古镇到太湖之滨,这个精致的城市活力四射。大批新兴产业企业崛起,大批国际一流旅游景区形成,多个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功能不断完善……

这就是苏州站在“十二五”起点前的新姿态。

苏州的转型是艰难的。

难在改变制造业庞大的比重,解决百万工人的日后生计。难在兼顾发展速度、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

苏州的转型是主动的。

土地、人才带来的压力,成为转型的动力。在改变产业结构权重的探索中,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成为抓手并得到快速发展。

苏州的转型是全方位的。

不仅专注于制造业转为服务业的“退二进三”,更注重人才结构的转型、社会管理的转型、政府服务模式的转型。

着力促进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苏州上下的共识,但这要解决两个难题:老的工业怎么处理?新的服务业项目怎么引进、如何留住?

丝绸纺织业一直是苏州的名片。在苏州第一丝厂,记者感受到了“老”产业的“新”生命。

下午5点,厂院里依然停满了旅行团的大巴车,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他们可以欣赏从手工剥茧到拉制蚕丝被的生产全过程,也可以亲手体验。这一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在于融知识性、文化性、参与性和独特性于一体。

和许多丝绸厂一样,苏州第一丝厂10多年前也曾濒临破产,但就在那时第一丝厂开始寻求转型,探索把传统的纺织工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把以前的车间连接起来改成参观室,形成了栽桑养蚕、厂史参观、缫丝生产、蚕丝被生产、产品展示、时装表演等多个“一条龙”项目。

事实证明这条路是成功的。2005年,第一丝厂被评为“工业旅游示范点”。去年,第一丝厂接待游客147万人,收入1亿多元。如今的第一丝厂已是一个集缫丝、织造、成衣的生产销售,以及工业旅游与经营旅游商场、酒店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这是苏州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服务业,打造旅游品牌的一个缩影。苏州市旅游局局长沈文娟告诉记者,苏州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强化了“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让游客不仅仅是到此一游,而能更多地体验文化和服务的享受。

“产业转型升级有两个层次,一是传统工业的内部质量提升,存量企业的经营结构转型,二是产业间的结构调整,重点是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苏州市发改委主任谢鸣说。

洁净宽敞的马路,漂亮的花园,规划整体的高楼和现代化的商业配套,这是昆山市给人的第一印象。

恩斯克(昆山)有限公司是1995年落户昆山开发区的日资企业。10多年来,该公司通过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加快转型升级,由生产基地建设逐步扩大到设立研发技术中心、中国区运营总部。

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告诉记者,服务业的比重已经占到昆山市GDP总量的58%,而且还会继续提高。近几年,昆山在加快先进制造业高端化、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同时,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龙头,以制造业两端延伸和服务分离为重点,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突破金融服务外包、区域总部、软件服务、展示展销等领域。

打造优美宜居的环境,是昆山市吸引优质服务业项目和人才的措施之一。为了留住好项目和好人才,除了科学规划和各种政策优惠措施外,昆山正下大力气完善各项城市生活功能。在建的人才培训中心投入4亿元,每年可接纳1.5万人培训。

近几年来,苏州先后编制了《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围绕大产业、大基地、大企业,加速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实现了“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15.8%的目标。

大力提升创新能力

“石英砂运进园区,电视机运出园区”,这是昆山技术开发区液晶面板完整产业链的生动写照。

石英砂制造成玻璃,玻璃经过技术加工制成液晶面板,液晶面板组装成电视机。这个过程既反映出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益,又反映出苏州制造业已走向高端。

这一切,都离不开企业不断的技术创新。

龙腾光电有限公司这家主打液晶面板的企业现在已经拥有生产过程中的160多项专利。“这些都是龙腾自己研发的,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没有花钱买任何一项专利,所以单位产品的成本很低。”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他们目前已经具备投入12万片以上玻璃基板的能力,去年销售额达到10多亿元,是国内最具规模的液晶面板厂家之一。

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国内首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LED大规模生产线,于2008年正式投产。2010年,维信诺公司与昆山市工研院联合成立昆山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并建成国内首条AMOLED中试生产线。“截至目前,维信诺与清华大学共同申请国内外专利276项,其中国际专利39项,已授权专利114项。”我国OLED领域首席科学家、昆山维信诺公司创办人邱勇教授表示,国内OLED产业化虽然起步晚,但目前的技术已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具有同发优势,完全有可能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发展。

“苏州市的创新活跃期正在到来,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苏州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卢宁说,“创新需要人才和平台,创新环境不断改善为苏州留住了大量人才。”

过去几年间,苏州市的“创新引领”战略收效显著。去年,全市科技投入突破200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87%。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专利授权量从2005年的3000多件提高到去年的4.6万件,全国排名第二。

科技创新载体的培育也是苏州市的一大工作重点,目前形成了阳澄湖科技创新区、苏州科技城等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为企业创造好的投融资环境也很重要,去年底,全市聚集各类创投机构60多家,占全省的一半左右,投资项目排在前几位的是新材料、高端制造业、光机电一体化、软件产业、生物工程、新能源。

为了给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创业平台,苏州明确提出把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科技金融发展纳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009年制定了《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成立了苏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通过网上服务平台搭建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联系桥梁。服务中心开发了科技企业数据库,有效整合银行、创投、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业务,通过网上科技金融超市,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科技融资服务;设立了5000万元(今年增加为1亿元)的科技型企业信贷风险准备金,与多家银行合作开展了以“科贷通”为服务品牌的科技信贷业务。此外,苏州市还制定了《苏州市科技保险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既创新了财政资金使用模式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这些措施的效果是显著的,去年末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达902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9倍。

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城市居民幸福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收入增加的长效机制,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民生幸福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幸福指数越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越足。

吴中区木渎镇是一个只有15平方公里的小镇,现在成为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都很发达的地区。201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2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

“最重要的是要让居民收入增幅赶得上经济发展速度,让百姓分享发展成果。”木渎镇党委书记戈福林说。

木渎镇已形成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当农民把自家宅基地交给镇里时,镇里不仅给他们安置住房,还为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而让其剩余资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将这笔钱委托专人运作经营,在全镇范围内投资取得收益。目前,10家股份合作社资产已近100亿元,去年为农民分红7000万元。全镇村级收入在2006年6500万元的基础上,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股份性收入正在成为全镇村民除工资性收入外的重要增收来源。

在太湖之滨,记者面前呈现出一幅“保护太湖环境就是新的发展”的喜人画面。“好的生态环境能让居民提高生活质量,更是持久的生产力。”吴中区委书记俞杏楠说,吴中区为恢复太湖生态而搬迁工厂、取缔围网养殖的做法曾经受到质疑,被认为代价太大。而如今,湖边渔民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下降,还找到了新的增收渠道。

拿围网养殖的渔民搬迁来说,按照生态要求围网面积要从22万亩降低至4.5万亩,这直接关系到8000多个渔民的安置问题,既要让他们有房子住,还要让他们有谋生的手段。

一个投入8亿多元的“失水不失业”安置方案出台了:继续从事渔业的,以多种方式鼓励他们经营转型,从“大养蟹”到“养大蟹”,提升养殖品质;不再从事渔业的,鼓励他们发展农家乐等和旅游相关的新型服务业。

几年前,三山岛开始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旅游,优美的生态环境立刻焕发了强大的经济活力,村级经济收入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从8年前的6万元飙升至去年的5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7000元。

现在的太湖边,山清水秀,绿色盎然,居民过上了更红火的日子。多渠道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大提升了苏州居民的幸福指数。在民生改善方面,苏州没有停过脚步,“十一五”时期,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保障房建设,都为老百姓的幸福感增添了分量。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去年,苏州市各级财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总支出的4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4%,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5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均在98.6%以上,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超过99%。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6%,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实现全覆盖。

苏州市被确认为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典型示范区”。他们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组织供应经济适用住房6638套、廉租住房1285套、公共租赁住房20563套,同时实施了老住宅小区和街巷综合整治、危旧房解危改造、历史文化片区整治保护利用等工程,继续开展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人均享受财政补贴达120元。

可以看到,苏州正努力打造一个宜业且宜居的城市。

宜业,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来,并且愿意留下来。

宜居,让居民满意于现在的物质生活和居住环境。

老百姓的幸福,成为苏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