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纨绔全文txt下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36:12
“领导最想听到真话”
2011年01月17日
“千万不能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当成一件事。”在昨天的讨论会上汪亮委员说:这个思路要理清。他觉得,现在讲创新、讲产业结构调整很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讲得就比较少。“好像产业结构调整了,经济发展方式自然就好了。”他说:“实际上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到哪里去?这个先搞清楚才能为产业结构调整找到方向。”
经营企业的委员听了这话特别有共鸣。葛俊杰委员也感到,现在都比较偏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考虑不足。“如果转型成功,巧克力、面包、啤酒效益一样很好!”他认为,即使企业的“基本面”是非常传统的行业,只要成本控制、品牌塑造、商业模式三者有成功之处,企业照样有很好的前途,“日本、台湾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
郑安国委员比较淡定。他认为,为了突出工作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宣传宣传其实无妨,但“现有制造业的改造,就是制造业的服务化绝对是最大的重头戏。”他顺便揭示了个小秘密:按西方国家的统计方法,这部分其实是纳入服务业的,“不然美国的服务业比重哪会那么多?”
陈国荣委员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谈体会。他最担心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当成标签到处贴。他认为,对企业来说,50%以上的工作是基层做的,属于“维持”;属于中层管理岗位的30%工作是“改善”;而“创新”更多是属于企业高层考虑的事。“全都去搞‘创新’,企业怎么运转?”
“建议把这些观点理一理,到明天的专题会议上好好说一说!”参加讨论的市政协副主席周太彤最希望看到大家畅所欲言,他鼓励委员们:“领导们最想听到的就是这种真话!”
尊重传统产业也是转型发展
2011年01月16日
记者  黄 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到当下的上海,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方面?记者以此为题,在市政协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现场咨询活动会场向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乐景彭请教,他脱口而出:“提升传统产业能级肯定是重点。”
以关注传统产业发展的视角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颇出人意料的答案实际上是委员们持续调研、思考的成果。
委员们在分析2010年经济运行状况时就发现,传统产业仍是推动本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前三季度,上海GDP增长11.5%,其中第二产业增长达到19.5%,第三产业增长5.7%。而第三产业之中,又以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为重头。依据现有统计口径,很容易看出“退二进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实现得并不顺利:与2009年年底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则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委员们研判,二三产业并举以及二三产业共同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格局在短时期内不会有很大的改变。上海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第二产业的发展,也有必要支持传统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委员中有代表性的一种意见是,二三产业间、“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并不存在想象中难以跨越的鸿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并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将是一个动态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
“比如,大型装备制造业,上海有明显的优势。”乐景彭举例:现在的先进装备造价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复杂,这就催生出融资租赁、生产现场管理、专业物流等一系列新型的服务产业,这些服务的提供,全部需要与IT技术高度融合。“原来从事这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服务的‘盘子’很可能因此就越做越大,你说今后它算二产还是三产?”而IT技术的深度定制应用,不算高新科技?
从近期调研情况看,黄浦江畔很有一批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和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实实在在找到了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成本的路子,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型发展向技术创新型发展的转变的企业。相比那些仅仅穿了“新技术”、“高科技”的时髦外衣却在搞简单装配加工的企业,其发展的底气要充沛得多——他们基本具备了将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实力。
但这个群体目前却给人“小富即安”的外部印象。走近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会发现雄心壮志他们根本不缺,暗地里也非常重视技术积累,但却普遍有种不安定的心态:都说“二产”要“退”,厂房明天盖在哪里还悬而未决,卖力做大岂非徒增经营风险?
上海也是传统商业重镇,蕴涵于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之中的发展机会同样不容忽视。近期就曾有委员发问:“四川菜能打遍全国,上海餐饮业水平全国一流,为何就没有做大做强的企业?‘俏江南’难道上海人就做不了?”
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到底是找出一条减少资源、环境和要素投入、提升效益满足社会和谐发展需求的路子,传统产业应该同样拥有这样的机会。
如何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激发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活力?本届全会开幕之前,委员们已展开密集调研,必会有真知灼见闪亮会场。
创新的错位与复位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10-12-24 09:16           字体显示:大中小【查看评论】
杨骏
创新有没有定式?我们看到,曾被顶礼膜拜的硅谷,久困于创新和活力上的危机。一些企业思维短浅,不愿承担风险,不再专注技术长进与服务创新,却热衷制造概念,使硅谷泡沫丛生。
苹果公司的崛起挽救了硅谷的颜面,乔布斯式的创新,顺应时势,抓住了市场对“小巧”的期盼,还推销出了“新的产品意义”。iPad、iPhone 等产品让人爱不释手。
苹果业绩的鹤立鸡群,使错位多时的硅谷机制“脚尖着地”,焕发生机,在经济低迷情况下,引导美国IT产业逆势飞扬。
在新能源等其他一些高科技领域,所谓“创新”项目全球开花,却在一些地方充斥着重复竞争的尴尬。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结果很可能是跑马圈地、各自为战、兄弟阋墙。没有明确技术方向,没做好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工作,没有足够市场需求,为了创新而创新,这种将手段异化为目的的创新,何新之有?
如果说,赶时髦、炒概念是企业创新中的错位,那么,越俎代庖的呵护,事无巨细的规划,则是政府容易陷入的误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日本政府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市场潜力,把信息产业重点放在大型电脑的研发上。这种错位的“爱”,导致日本产业界没能成为信息技术革命的领导者。反观本不为政府“溺爱”的一些日本企业,却能凭借数码相机等技术,在IT业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创新决策关乎其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所以定会研判产业现状、世界趋势、市场状况、竞争情况,从而决定未来关注点。
对政府来说,规划需与市场,与企业有效结合起来,各安其位,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对企业来说,尊重市场规律,倾听市场声音,才可以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创新,不能是昙花一现的作秀,更不能是一拍脑瓜的冲动。脚踏实地,审时度势,倾听市场,顺势而为,方能避免创新领域的诸多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