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交警拍照会罚款吗:转型发展正当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28:52

转型发展正当紧

本报评论员  傅建设

  前不久,关注到到三条信息,很有触动。摘录如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22日在中冶南方视察时指出,钢铁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对钢铁工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一是要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要开辟新的领域,比如节能环保等。

  ——12月20-21日,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董事长经天亮在集团部分企业调研时指出,中冶集团面对国内冶建市场严重萎缩的形势,在巩固主业份额的同时,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和进行结构调整,积极开发新的产业机会,实现持续平稳发展,是摆在全体中冶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国冶建协会会长沈鹤庭在发表的新年寄语中谈到:目前,冶建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主市场任务量在持续减少和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迫使我们行业必须向其他相关行业转型发展。

  从上述三条信息里,我们分明读到了诸如“调账”、“转型”的字眼,这应该是钢铁行业2011年里的关键词。

我们不妨稍作一点分析。我们集团是依托钢铁行业起家立身进而发展到今天的。早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的效益是随着钢铁的周期发展潮起潮落的。那时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有皇粮吃着,无所谓找米下锅。如今,集团及所属企业都成了市场主体,对市场的感应非常直接,一旦钢铁主市场份额下滑,冲击就直面而来,压力就陡然而起,效益就顺流而下。以集团为例,有数据统计,从2008年底开始,冶金行业的产值每年递减约30%左右,合同任务订单数量也减了30%左右;2010年全集团冶金工程的产值比例只占到了全部产值的33.4%,不到700亿元。在这700亿元产值中,施工企业大概全年任务当中20%的定单来自于冶金行业,80%是非冶金行业;设计院大概有40%-50%来自于冶金行业,剩下的50%来自于非钢产业。这把我们推上了“不进行结构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转型发展就没有活路”的十字路口。

何去何从应该不再纠结,关键是如何给力“转型发展”。

应该说,这些年来,在集团的统一规划和引导下,各所属企业尤其是设计企业的业务正在向多角格局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抗风险和盈利能力。但必须要看到,在钢铁主市场之外的其他市场,我们的短板效应明显。也就是说,除了市场准入问题,我们向非钢工程建设市场转型发展的难度还相当大。这个难度表现在,转型方向明确与否?产业定位找准与否?发展节奏协调与否?等等。因此,在这样的时候,对设计企业来说,一是咬定钢铁主市场不放松。钢铁主市场不能丢,也丢不得。大致上,钢铁工程总承包依然占到各设计企业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其也是集团利润的主要来源。未来五年里,“做强”钢铁主市场应是最大的命题。其主要方向就是,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服务质量,开辟新的领域,打造拳头产品,靠垄断优势领军市场。二是要拓展新的产业机会,在非钢市场上“做实”。就是善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形成企业独特的市场优势。早些年,前董事长杨长恒就提到过,要发展关联互补性主业,做自己懂的、会做的,能发挥自己优势的。现在还是这么个理。不这样,我们就很难持续发展下去。以中冶华天成功转型发展为例。他们借助节能环保领域人才和专利技术优势,确立环境工程主业,抢滩水务市场取得成功。其经验在于起步早,定位准,投入快。现在在手运营水量已达每天71万吨。他们投资房地产开发及相关业务,也是起点高,从收购专业公司起步,揽得人才和市场资源;自己的钱自己用,自己总包工程。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红火的同时,又利用总包优势,带动公司内民用建筑设计、监理、物业管理等业务的发展,一件事情多笔收入,形成了良性循环。

实际上,“转型发展”这个命题对集团每一家企业而言,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客观命题,而更是一个带有自主性质的主观命题。不论各企业对“转型发展”这一命题给出何种答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发展模式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是把握这一命题的精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希望,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的发展时期内,中冶集团“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特点,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开启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2011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