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癣治疗的医院:互联网的一些事 2011-7-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59:34
互联网的一些事

米聊和微信哪个好?对比国内两款热门手机通讯APP 阅读原文

暂不推荐使用”米聊”及”微信”的群聊功能如果你每月的短信套餐已经用完,可以考虑使用”米聊”或”微信” ... 全文↓来自:tech2ipo  2天前

   暂不推荐使用”米聊”及”微信”的群聊功能

  如果你每月的短信套餐已经用完,可以考虑使用”米聊”或”微信”

  更重要的是,对用户来说这两款APP对用户都没有体现”不可替代”的使用价值

  自从国外有了KIK与Imessage,以流量形式的短信与电话走入了人们的视野.抛开客观因素不说,“米聊”与”微信”都未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改变人们在手机端的交流方式.这并不让人意外,抛开用户在手机端的使用习惯不说,这两款APP并未真正达到用户所期望的高度.接下来众客官请细看.

  第一部分:用户体验

  A. 用户界面

  抛开用户群规模不说,如果把米聊的界面设计比作是大学生,那么微信的界面设计就是高中生水准.

  如上图所示:

  米聊将屏幕很传统的分成了三个子区域,各子区域的功能划分简单而明确

  微信则将屏幕划分为两个子区域,上部分将小的区域中包含了状态信息及功能菜单,界面上显得拥挤,使用逻辑上没有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

  作为IM类的应用软件,两款APP都将信息展示作为核心功能,并在首页中以超过4/5的屏幕加以展示,让用户第一时间了解APP的功能.

  从APP使用的色彩元素来说,两款APP均以”黑””白””灰”为主,不易引起用户的视觉疲劳.

  聊天界面

  米聊的聊天界面中,可直接选择图片,语音或是文字信息,除些之外添加了涂丫与手写功能,作为消遣的噱头不错.

  微信的聊天界面中,用户需要通过菜单来选取图片,语音或是文字信息,造成用户的不便.如下图:

  B. 用户交互

  总的来说在用户交互设计上,米聊比微信略胜一筹.

  让我们先来看看米聊的用户功能设计框图

  可以看出,米聊的交互设计以”对话”功能为中心,启动后直接进入核心服务功能,符合”开启即服务”的理念.用户交互层数不超过3层.无论用户是进行聊天操作还是进行添加好友操作,所需步骤均不超过3步,不存在深度操作,易用性很高.但是在icon利用上,对话页面的”联系人”icon找非通用icon,而米聊在初次使用中未进行引导,而且也无文字提示,用户需求自行尝试才能知晓该icon的功能,造成用户不便.如下图:

  再来看看微信的用户功能设计框图:

  作者在做微信的用户功能设计框图时思考了很久,最终也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来表现微信的逻辑功能,只有一一罗列出来.

  大家很容易就看出其中重复出现的功能很多,第一层的功能与第二层的功能间相互调用与指引,在不同的功能界面中重复的功能太多,逻辑混乱,很容易导致用户的误操作发生.用户在进行聊天时所需的最短步骤为3步,若在这中需要查询通讯录,甚至算上误操作的话,实际的步骤远不止3步这么少了,易用性糟糕.同时联系人查询功能按钮并不处于用户容易点击使用的下方,而是位于屏幕上方,造成用户操作不便.在icon设计上与米聊存在相同的问题,均不是通用图标,没有相应的说明与引导.

  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微信在设置页面中,对每一个可选项均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这点非常棒,同时微信在新用户第一次使用时会引导用户进行通讯录上传的操作.

  第二部分:产品功能设计

  语音信息:

  米聊:最长录制时间 60s 消耗流量:65k 内置流量统计功能

  微信:最长录制时间 60s 消耗流量:47k 内置流量统计功能

  在流量消耗上,微信要做得比米聊好得多.当环境分贝数超过40分贝时,环境音会被录制进入语音信息.

  两款APP在语音信息上传中均以边录制边上传实现,保证了上传速度.同时60s的语音信息60k左右的流量也能很好的保证2G用户的使用.

  注意:当处于录制过程中时,若有来电或者接到短信,录制将自动中断,并且将自动发送!

  用户导入:

  米聊:仅支持通讯录导入,且不会问讯用户进行自动导入.好友中”可能认识”功能精度不高.

  微信:支持QQ好友,通讯录导入,通讯录导入时会征求用户意见.在”添加好友”中通过QQ号码添加好友时,当且仅当目标好友开通微信后可查询并添加;在”查看QQ好友”中查看未使用微信的好友时,仅能发送邀请.通讯录分组中的”微博好友”只能进行文本聊天操作,无法进行语音操作.

  需要指出的是,在微信中通过QQ添加的好友,可在微信中修改备注.而米聊由于是从通讯录中导入联系人信息,帮无需此功能.

  图片信息:

  米聊:测试图片大小为641k,上传使用流量为211k

  微信:测试图片大小为641k,上传使用流量为45k

  可以看出微信在流量方面的控制做得非常好!远远超过米聊.

  离线信息:

  两款APP在android设备上使用返回键退出程序时,均在后台继续运行,需要按menu键选择退出程序才能完整退出.

  米聊:正式退出程序时会提示是否退出继续接收米聊信息,供用户选择.

  微信:正式退出程序后无法继续接收信息.

  总结:

  总的来说作为国内目前炙手可热的两款APP,单就APP用户体验和功能设计来说,米聊与微信均算不上是优秀.米聊可以获得”良+”,而微信则只能得到”中+”,原因上文已经写得很详细.但作为IM类应用最基础的用户群优秀,微信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也看到微信在流量节省上做出的努力.

  但是两款APP均无法在短期内聚集起庞大的用户,因为面对短信套餐与免费通话时长均已经成为运营商的必备服务时,无法提供给用户一个不得不使用这两款APP的理由.我的手机上已经有QQ与飞信,为什么要再装一个米聊或者微信呢?而前些时候所听闻的”用户会因为使用米聊而购买小米手机”的话似乎了站不住脚,请再给用户些不可替代的理由吧.

  顺便提一下,作者有一个设想,如果有一天,运营商宣布短信免费或者1元包月了呢?

  本报告由“华扬联众与Tech2IPO联合实验室”(简称HT实验室)联合出品。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Google+:一个“圈子”引发的深思 阅读原文

当Google+上周开始邀请内测后,“圈子”就成为了最热讨的功能话题。假如你在上周没有留意到Google+的相关信息(仿佛掉进了互联网一个阴暗的角落里),Google+特有的&... 全文↓来自:雷锋网  2天前

   当Google+上周开始邀请内测后,“圈子”就成为了最热讨的功能话题。假如你在上周没有留意到Google+的相关信息(仿佛掉进了互联网一个阴暗的角落里),Google+特有的“圈子”功能主要用于对用户进行分组。你可以将某个人放进一个或多个圈子里,如“朋友”、“熟人”、“同事”、“约会对象”、“车友”等等。但你必须把那个人放进至少一个圈子里。

 

  对于如何管理自己的“圈子”,互联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讨论。许多人更是称赞Google+这款独特优雅的应用清晰回应了Google前雇员Paul Adam的研究标题“The Real Life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的真实生活)”。

  我思考好友分组和好友管理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作为一名信息架构师,我很自然地希望整理好每一个我所认识的人,并给他们贴上对应的标签。我在2004年曾发表过一篇关于“即时通讯如何分组用户”的文章。

  在思考了一小段时间后,我决定著书分享我一直以来对Google圈子的想法以及用户数字分组管理等内容。

  我们为什么需要“圈子”?

  我阅读了许多关于用户分组、圈子、列表的文章,包括各种各样的用例和需求。因为需求不少,所以我浏览了非常多的实现例子。包括非常多的网络社交用例,有针对出版商和消费者的,有针对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的,也有针对对称和不对称的。在我开始讨论我认为Google圈子或将遭遇的挑战前,我们先了解用户分组可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非公开信息

  我们需要“圈子”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某些用户仅希望他的讨论内容只被某些指定的用户浏览到。举个例子,你的孩子的照片,可能你仅希望跟你的家人分享而已。而著名网络相册Flickr的“好友与家人”的设置功能就是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兴趣内容

  每个人对于隐私的定义都会有微妙的差别,你觉得只有这些人需要知道你在说什么。如果某个人想要从你的汽车爱好者朋友手中买车,他可能会想从你那拿到一些建议。你不必担心你们的对话是否是公开,你只需要确保信息仅在恰当的人内部传阅即可。现在,互联网上的兴趣社区服务提供商主要有Yahoo、Facebook和Google Groups。

  本地内容

  那些涉及“位置”的信息,如“今晚要上哪去呀?”或“谁有今晚那场音乐会的门票呀?”,可能你只是想发送给你附近的好友。

  活动内容

  类似于本地内容,当你正在某一个活动中(如Coachella音乐节),你可能希望跟你那些同样也在这个活动里的朋友聊天或者给他们发送一些信息。群聊服务工具,如GroupMe、Beluga以及现在Google的Huddle,都在尝试实现这样的需求。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所有的这些解决方案都是针对行动科技族开发的。

  组织内容

  你的大学朋友可能不认识你之前的同事,也不认识你的球友。也许你想分享一个你曾就读学校的校歌的链接地址,又或者你所在的那间著名企业刚刚更换了CEO,而你想通过一个链接把这个消息分享出来。

  发送的不全是垃圾信息

  对于内容的推论,有一种推论是这样说的,某个用户可能不只是希望发送的内容只有小部分人能看到,他可能还想所有人都能看到它说了什么,但这个用户也有可能很喜欢发送一些不相干的话题信息给其他人,但发送的不全是垃圾信息,或者只是讨个好玩而已。

  消费目标:从指定组阅读信息

  上面提到的任意一项内容,你可能还希望在某个群组里使用它们。或许你仅希望查看那些在Coachella这个地区的朋友的信息。或许你希望阅读的是那些你关注的技术博客撰稿人发布的最新的技术信息。Twitter的列表功能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了。

  什么是Google“圈子”?

  一切让这成为热讨的做法显然是正确的。虽然我认为Google的“圈子”还面临不少的挑战,但它们展现给我却是积极、创新,或者至少说它们很有趣。

  可见的

  不像Twitter的列表或者Facebook的好友列表,每一个Google+用户的好友都必须待在某一个圈子里。这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将整个产品的焦点再次集中在用户分组上。虽然强制分组看上去是一个更高的门槛,但Google+的界面却让添加好友这事变得简单了。

  “圈子”的真面目

  “圈子”是一款非常可爱的体验。它让添加好友变成一项趣事。我感觉拖拽的功能界面更适合触摸屏,收集好友可能会花很大的力气。然而,根据它们的建议将某个好友添加到圈子中却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还没有试过删除“圈子”,你应该试一试,那体验让人非常愉快。

 

 

  共享界面

  尽管它不是唯一的,但共享界面却非常的简约。如果我要分享某段信息给某个圈子或者某个圈子里的用户,那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但有一点并不友好,“Extended Circles”这个选项很容易让人混淆,甚至是我们这些资深用户有时候也会弄不懂。

  自动推荐圈子用户

  在创建的第一个圈子里,我添加了三名用户后,Google开始推荐其他用户让我去添加,而且每一个推荐都十分恰当。这让创建圈子变得更加容易。但不幸的是,我创建的其他圈子却没有收到推荐用户。我怀疑刚开始推荐的那些人都是来自Google讨论组的成员。

  单向的圈子

  我不认识你,但我确信有些人,我认为他是我朋友,但他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同样地,那些称呼我“哥们”的人,他们并不需要很深入地了解我,但我依然会将他放进“认识的人”的圈子里。

  为什么分组不好?

  当我第一次使用Google+时,我潜意识把A君分组到我的朋友圈里,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包括在Flickr,在Facebook,在Twitter,通讯软件昵称甚至我的通讯录。但不久以后,我发现这样明确地给用户贴上分类标识并不值得,于是我开始反思它的价值。当一个人越是要模拟一个现实的社交网络并且强调Paul Adam的研究时,我们会在数字世界里丧失人类的敏锐触觉。

 

 

  分隔线

  你是否在Facebook或者LinkedIn收到过请求信息时,犹豫是否接受这样一个陌生请求呢?好友和熟人之间一般有着这样一条分隔线。

  确实,你可以给每一个遇上的人都打上一个组织标签,但这样的结果却造成他们之间的区别变得更加模糊。你通过你的同学的介绍认识了一个人,但这个人并不在你学校上学。那么你是否应该把它放到“学校”的圈子里呢?那么跟你的那群好友经常出去玩的人呢?又或者说,某个人你碰见过无数遍,也打过很多次招呼,但仅仅是在派对上。你又该如何给他们贴标签呢?

  我们非常善于选择合适的场合认识合适的人。他们不是固定不变的死规矩,他们也十分依赖环境:是否在派对上?有谁也在那里?他们认识其他人吗?你有么有跟他们交谈?等等。十分不幸,我们所了解的这种技巧和这些隐含的社交规则并不容易转换到网络上。

  保持关系

  Mike是我一个关系很亲密的朋友,在2000年时,我们经常一起工作。我们无话不谈,常常结伴旅行,几乎每天都是形影不离。现在,我几乎每隔两个月才跟他碰面一次,但我们依然会在一起分享我们的想法并寻求对方的支持,但生活变了,我们的关系也不一样了。

  社会学家Gerald Molenhorst向我们展示了,每隔七年,我们的社交圈子就会发生一次变化,但很少有人能察觉到这种变化。我们难以弄明白,为什么我的好友Mike会从一个圈子移动另一个圈子。因此,维护数字分组必然会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你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将某人从一个圈子移动到另一个圈子,因为改变不容易被发现。第二,你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维护。你的好友列表多长时间更新一遍呢?如果它没有变化,这样的群组又有什么作用呢?

  回忆

  我想我可以给自己开一间卡片店,这可能会让我很好地给我的好友归类。但是,一旦我创建了这些有趣的圈子后,我是否还记得谁会阅览这篇文章呢?从我管理我的Facebook和通讯录的经验,我发现我从没有设计过如此复杂的分类。实际上,我还不知道我可以将每一个人都归类为我Flickr上的“家人”类别。高维护费和过时的分组方式混合在一起时,我更不可能知道我给谁分享了信息。

  如果你创建了一个“名人”的分组,并希望阅读他们的分享时,就算你不记得组里的每一个人也不碍于腻阅读这个分组的信息集。

  它能做到吗?

  分组的维护成本过高且界定模糊。我们还能一套简单的规则清晰定义作为程序指令,就算我们制造出这样的指令,你可以确保系统参数永远都不会改变吗?给每一个成员精确分组是一项挑战。

  比较明显的问题就算:什么是自动化?Google Buzz曾试过根据用户间的邮件频密度去自动判定用户的社交关系。它最后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仿佛让一个妇人跟她前夫走得很密。然而,Buzz的初期尝试和失败并不意味着自动化就是站不住脚的。如何你看过LinkedIn实验室的产品InMaps,你会发现你的网络群集和复杂。由于用户身上拥有着许多重叠的身份特征,你几乎不能制定任何精确的分类。

  上周推出的一个新应用Katango似乎是一个技术自动化例子,我们可以使用它自动分组我们的Facebook好友。它的逻辑分组功能给我的印象是一无是处。或许这个应用最智能的功能就算允许你编辑分组和删除分组里的好友。

  当我们改善这样的模式和技术时,我们不仅可以开始推荐分组,还可以那些过时的分组推荐变化,这会减少我们的维护成本。然而,我真的不知道我们是否应该将现实生活的交往复制到网络上。除了绘图,是否还有其他更有趣的方式可以改变或创建新行为呢?

  本文由雷锋网编译自kevnull.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关于团购网站支付流程 阅读原文

一直很奇怪的一点是:类似团购等模式最近越来越火,关于团购行为的分析文章也很多。但是当我网上搜索关于团购网站支付流程等相关的文章时,竟然没有任何类似的文章,不得以本人亲自研究了一下,由此写下了关于团购... 全文↓来自:程寅  2天前

   一直很奇怪的一点是:类似团购等模式最近越来越火,关于团购行为的分析文章也很多。

  但是当我网上搜索关于团购网站支付流程等相关的文章时,竟然没有任何类似的文章,不得以本人亲自研究了一下,由此写下了关于团购支付流程的这篇文章。

  本人没有做过相关的支付流程,也并不确认每家网站的做法一致,纯属抛砖引玉,有考虑不详敬请赐教。

  关于支付,我能想到的方式有2种:

  1:是增加个hold的概念,即购买时先设定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只要你先点击购买,别人就无法在这个时间段内买到你当前买的。这么做的最大好处是避免一个人辛辛苦苦完成了支付流程,到最后才发现由于自己的动作比别人慢,所以让别人先买到了的尴尬。俗点说就是提升用户的购买体验。如:http://www.gewara.com/partner/douban/chooseSeat.xhtml?mpid=5409777&fileid=4942776 格瓦拉在在线选票时就做了类似的设定(15分钟)。

  2:不设定hold的概念,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卖的东西的量基本是充足的。除非在库存临近尾声或者商品异常火爆时才会出现几个人疯抢一件商品的可能。所以我猜想大多数团购网站并没有设定一个hold的概念。因为这种概率相对不是很大。

  OK。进入正题,我们看下这两种方式分别的支付流程。其实就是2张流程图。

  一.不需要Hold支付的流程图(相对简单):

  二.需要Hold支付的流程图(相对复杂):

  以上是我的分析,当然每家团购网站我分析下来采用的一定不是完全相同的支付流程。欢迎大家拍砖,撒花同样感谢。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chengyin 我的博客:http://www.iamchengyin.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中国LBS市场报告 嘀咕、切客网及街旁占据前三名 阅读原文

根据易观国际产业数据库《2011年第2季度中国LBS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第2季度,嘀咕、切客网及街旁占据中国LBS应用市场前三名的位置。 2011年第2季度,受潜在用户群激增的影响,中国LB... 全文↓来自:易观国际  2天前

   根据易观国际产业数据库《2011年第2季度中国LBS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第2季度,嘀咕、切客网及街旁占据中国LBS应用市场前三名的位置。

  2011年第2季度,受潜在用户群激增的影响,中国LBS市场环比增长率强劲拉升至52.7%。主流竞争排名中,嘀咕以26.0%的市场份额继续位居榜首,切客网及街旁分列二三位。开开取代处于休克状态的邻讯,晋升到第四位。微领地则依托新浪微博庞大的用户资源,上线三个月即跻身行业五强。

  LBS行业已经度过了同质化产品模仿和疯狂烧钱圈地的初创时期,开始进入产品体系差异化建设和高价值用户争夺的新阶段。部分厂商因营销支出过度且用户发展不及预期,导致后续风投中断而陷入困境,类似邻讯的主流厂商休克案例在下半年有可能再次出现,行业竞争面临深度洗牌。

  研究定义:

  中国LBS市场:基于以手机为典型代表的移动通信终端,使用移动通信网络为数据传输通道,以位置交友为主要应用内容的移动应用市场。

  注:以上产品定义以品牌区分,仅统计智能手机系统。

  累计账户数:登陆并至少使用过一次的账户。

  活跃账户数:一个季度内,至少使用过一次LBS应用的用户账户。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为什么中国的网速这么不给力? 阅读原文

世界上有很多不容易适应的情况,比如从位于热带的新加坡移民到冰岛,或者从网速最快的韩国来到网速“较”慢的中国。对于前者的情况,一部分人也可能会喜欢,而后者的话,我估计对大多数人来... 全文↓来自:电商路  2天前

   世界上有很多不容易适应的情况,比如从位于热带的新加坡移民到冰岛,或者从网速最快的韩国来到网速“较”慢的中国。对于前者的情况,一部分人也可能会喜欢,而后者的话,我估计对大多数人来说都难以适应。

 

  今年1月23日,《财富》杂志援引网络流量公司Akamai的调查结果报道,韩国以14Mbps位居榜首,比全球平均网速1.9Mbps快了7倍多,其后是中国香港(9.2Mbps),日本(8.5Mbps),美国以5Mbps的速度排名第12。

  那中国呢?据今年1月19日《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平均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为100.9KB/s,也就是0.81Mbps,远低于全球平均连接速度230.4KB/s(1.84Mbps)。虽然中国网速这么慢,但中国网民规模却已经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如此庞大的中国网民,因网速慢而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中国,网民世界第一网速倒数第二,数据显示韩国的网速为全球第一名,不过最近韩国方面对于这样的荣誉显然还有更高的追求,韩国政府近日表示将会在2012年年底之前使韩国家庭网速达到1Gbps,这样的超高网速将为韩国家庭用户提供相当丰富的网络服务。韩国明年家庭宽带网速将达1Gbps,为当前网速100倍。

  韩国网速为什么这么快?韩国互联网的革命是在1999年因HANARO通讯而开始的。由于国有企业韩国通信牢牢掌握了固定电话市场和ISDN垄断网络接入。虽然无论韩国政府还是竞争对手韩国通信都认为ADSL技术不成熟而无法商用化,但是1999年4月HANARO在全球首次推出的ADSL速度高达1Mbps,遥遥领先于当时韩国通信的ISDN方式接入速度128Kbps。随后,HANARO推出包月2.8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70元)低价政策进而轰动了整个韩国,也促使韩国通信放弃ISDN而推出了ADSL服务。韩国互联网革命从此拉开了真正的帷幕,并提供了韩国进入IT强国的基石。

  十年以来,韩国互联网接入速度持续加速,至今100Mbps已经成为了一般家庭的标准。虽然速度是以前的100倍,但包月价格还是相近于起初价格,即2.75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67元)。今年6月底,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发布《未来互联网发展计划》称,以2010年的100Mbps标准,到2012年互联网接入速度拟上升至1Gbps,到2020年上升至10Gbps,也就是10年内加速100倍。

  对比韩国电信业的竞争,在我看来,中国网速慢的最大原因是缺乏有效竞争。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仍是几乎被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瓜分的,两者分别在南方和北方享受地域垄断优势,中国宽带产业实质上还是处于行政垄断的处境。

  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等三大运营商的高管是经常互相调任的。比如2004年,中国移动副总经理王晓初调往中国电信接任总经理;中国联通董事长王建宙调往中国移动接任总经理;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常小兵到中国联通接任董事长;中国网通副总经理冷荣泉调任中国电信副总经理,接替早前常小兵的职位。近日,还有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将重回中国电信任董事长的传闻。在国有通信运营商的高管们互相调任的情况下,高管们似乎没有动力打破寡头垄断的现状。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的Dan Breznitz教授,在最近出版的《Run of the Red Q ueen》一书上,也论证了这一点:高管们在将来可能会调任竞争对手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动机投入巨资使得现任企业拥有市场支配地位。如果有关部门成功地遏制企业间恶性竞争的话,由此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并不太有利。由于缺乏有效竞争,中国网速还维持在令人不满的低位上。

  我们也可以粗略算一下“网络堵车成本”。截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日平均上网时长2.6个小时。假设中国网速不是现在的100.9KB/s,而是接近全球平均连接速度230.4KB/s.保守假设每位网民因此每天可以节省15分钟的时间。那这15分钟的价值究竟是多少钱呢?中国很多地方的每小时最低工资都超过9元。若保守地按8元计算,那么15分钟是2元。由于中国网民数量庞大,4.57亿人乘以2元乘以365天,则一年3336亿元。3336亿元是刚开始运行的京沪高铁总投资额2209亿元的1.5倍。换句话说,每年中国“网络堵车成本”相同于一个半的京沪高铁建设成本,并且这只是用保守估算得出来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网速的“不给力”?

  从技术层面来说,我国网络速度完全可以进一步提速。而造成我国网速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光网的覆盖还不够。我国幅员辽阔,初期投入的庞大和基建工作的繁琐让光网工程的全面实施尚需时日。另一方面,机制体制层面改革、竞争的缺乏也在制约网络速度的提升。

  由于我国网络接入服务市场过分“和平”,运营商对于提高网速的动力存在先天不足。但随着三网融合工程的推进,运营商之间将出现更多的合作竞争,进而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这一情况也将得到解决。

  中国宽带网速提升任重道远,据了解,目前中电信已经展开了FTTH的部署工作,并在国内的多个省份已经开展相关的试点工作。2010年4月,武汉电信高调宣布,其独具特色的三网融合网络、技术及应用服务已趋成熟,可向武汉百万家庭提供电信光纤宽带服务。今年1月,上海电信开始向居民家庭普及光纤接入。据上海电信总经理张维华预计,到2013年,上海将基本实现家庭用户光纤到户和速率免费倍增;到2015年,平均带宽将达到50兆。

  而在运营商层面,重视用户感受,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运营和发展至关重要。电信专家曾剑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运营企业来说,如果不把宽带搞好,它也活不下去”“未来业务的发展都需要高带宽保证。运营商不仅要发展有线宽带,也要发展无线宽带,两方面都要‘齐步走’。这既是责任,也是‘没办法’,因为只有往前走,才能有发展前途。”这也是业界对于宽带建设的共识。

  附各国网速: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为什么我国网速的“不给力”? 阅读原文

世界上有很多不容易适应的情况,比如从位于热带的新加坡移民到冰岛,或者从网速最快的韩国来到网速“较”慢的中国。对于前者的情况,一部分人也可能会喜欢,而后者的话,我估计对大多数人来... 全文↓来自:电商路  2天前

  世界上有很多不容易适应的情况,比如从位于热带的新加坡移民到冰岛,或者从网速最快的韩国来到网速“较”慢的中国。对于前者的情况,一部分人也可能会喜欢,而后者的话,我估计对大多数人来说都难以适应。

  今年1月23日,《财富》杂志援引网络流量公司Akamai的调查结果报道,韩国以14Mbps位居榜首,比全球平均网速1.9Mbps快了7倍多,其后是中国香港(9.2Mbps),日本(8.5Mbps),美国以5Mbps的速度排名第12。

  那中国呢?据今年1月19日《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平均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为100.9KB/s,也就是0.81Mbps,远低于全球平均连接速度230.4KB/s(1.84Mbps)。虽然中国网速这么慢,但中国网民规模却已经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如此庞大的中国网民,因网速慢而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中国,网民世界第一网速倒数第二,数据显示韩国的网速为全球第一名,不过最近韩国方面对于这样的荣誉显然还有更高的追求,韩国政府近日表示将会在2012年年底之前使韩国家庭网速达到1Gbps,这样的超高网速将为韩国家庭用户提供相当丰富的网络服务。韩国明年家庭宽带网速将达1Gbps,为当前网速100倍。

  韩国网速为什么这么快?韩国互联网的革命是在1999年因HANARO通讯而开始的。由于国有企业韩国通信牢牢掌握了固定电话市场和ISDN垄断网络接入。虽然无论韩国政府还是竞争对手韩国通信都认为ADSL技术不成熟而无法商用化,但是1999年4月HANARO在全球首次推出的ADSL速度高达1Mbps,遥遥领先于当时韩国通信的ISDN方式接入速度128Kbps。随后,HANARO推出包月2.8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70元)低价政策进而轰动了整个韩国,也促使韩国通信放弃ISDN而推出了ADSL服务。韩国互联网革命从此拉开了真正的帷幕,并提供了韩国进入IT强国的基石。

  十年以来,韩国互联网接入速度持续加速,至今100Mbps已经成为了一般家庭的标准。虽然速度是以前的100倍,但包月价格还是相近于起初价格,即2.75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67元)。今年6月底,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发布《未来互联网发展计划》称,以2010年的100Mbps标准,到2012年互联网接入速度拟上升至1Gbps,到2020年上升至10Gbps,也就是10年内加速100倍。

  对比韩国电信业的竞争,在我看来,中国网速慢的最大原因是缺乏有效竞争。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仍是几乎被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瓜分的,两者分别在南方和北方享受地域垄断优势,中国宽带产业实质上还是处于行政垄断的处境。

  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等三大运营商的高管是经常互相调任的。比如2004年,中国移动副总经理王晓初调往中国电信接任总经理;中国联通董事长王建宙调往中国移动接任总经理;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常小兵到中国联通接任董事长;中国网通副总经理冷荣泉调任中国电信副总经理,接替早前常小兵的职位。近日,还有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将重回中国电信任董事长的传闻。在国有通信运营商的高管们互相调任的情况下,高管们似乎没有动力打破寡头垄断的现状。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的Dan Breznitz教授,在最近出版的《Run of the Red Q ueen》一书上,也论证了这一点:高管们在将来可能会调任竞争对手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动机投入巨资使得现任企业拥有市场支配地位。如果有关部门成功地遏制企业间恶性竞争的话,由此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并不太有利。由于缺乏有效竞争,中国网速还维持在令人不满的低位上。

  我们也可以粗略算一下“网络堵车成本”。截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日平均上网时长2.6个小时。假设中国网速不是现在的100.9KB/s,而是接近全球平均连接速度230.4KB/s.保守假设每位网民因此每天可以节省15分钟的时间。那这15分钟的价值究竟是多少钱呢?中国很多地方的每小时最低工资都超过9元。若保守地按8元计算,那么15分钟是2元。由于中国网民数量庞大,4.57亿人乘以2元乘以365天,则一年3336亿元。3336亿元是刚开始运行的京沪高铁总投资额2209亿元的1.5倍。换句话说,每年中国“网络堵车成本”相同于一个半的京沪高铁建设成本,并且这只是用保守估算得出来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网速的“不给力”?

  从技术层面来说,我国网络速度完全可以进一步提速。而造成我国网速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光网的覆盖还不够。我国幅员辽阔,初期投入的庞大和基建工作的繁琐让光网工程的全面实施尚需时日。另一方面,机制体制层面改革、竞争的缺乏也在制约网络速度的提升。

  由于我国网络接入服务市场过分“和平”,运营商对于提高网速的动力存在先天不足。但随着三网融合工程的推进,运营商之间将出现更多的合作竞争,进而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这一情况也将得到解决。

  中国宽带网速提升任重道远,据了解,目前中电信已经展开了FTTH的部署工作,并在国内的多个省份已经开展相关的试点工作。2010年4月,武汉电信高调宣布,其独具特色的三网融合网络、技术及应用服务已趋成熟,可向武汉百万家庭提供电信光纤宽带服务。今年1月,上海电信开始向居民家庭普及光纤接入。据上海电信总经理张维华预计,到2013年,上海将基本实现家庭用户光纤到户和速率免费倍增;到2015年,平均带宽将达到50兆。

  而在运营商层面,重视用户感受,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运营和发展至关重要。电信专家曾剑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运营企业来说,如果不把宽带搞好,它也活不下去”“未来业务的发展都需要高带宽保证。运营商不仅要发展有线宽带,也要发展无线宽带,两方面都要‘齐步走’。这既是责任,也是‘没办法’,因为只有往前走,才能有发展前途。”这也是业界对于宽带建设的共识。

  附各国网速: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第二季中国B2B市场规模25亿 阿里份额降至61% 阅读原文

根据易观国际7月数据显示,2011年第2季度中国线上B2B电子商务市场交付价值达到25.1亿元,环比增长13.2%。其中线上B2B电子商务市场付费帐户数为205.3万,环比增长5.0%。易观国际研究... 全文↓来自:腾讯科技  2天前

  根据易观国际7月数据显示,2011年第2季度中国线上B2B电子商务市场交付价值达到25.1亿元,环比增长13.2%。其中线上B2B电子商务市场付费帐户数为205.3万,环比增长5.0%。

  易观国际研究发现,第2季度中国在线B2B市场开始在收入层面出现多元化格局。主要表现为:一是随着内贸市场持续的高速发展,内贸市场的收入开始与外贸市场持平。其次,以阿里巴巴、慧聪网为代表的综合厂商的市场份额受到在线批发平台及垂直厂商的挤压,市场份额显著下降。

  本季度厂商市场份额方面,阿里巴巴本季度收入规模为15.3亿元,环比增长5.8%,市场份额下降为61.2%。环球资源以1.09亿元的收入规模占据4.4%的市场份额。

  厂商付费账户数方面,阿里巴巴本季度付费账户数为82.4万户,环比增长5.4%。在线交易服务提供商敦煌网本季度的付费账户数为61.2万户,环比增长6.1%。金银岛网交所以36.4万的排名第三。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盛大云”官网正式上线 将打造企业级云服务的平台 阅读原文

“盛大云”官网 7月20日消息,“盛大云”官方网站近日(www.grandcloud.cn)正式上线,公布了其主要云计算产品:云主机、云硬盘、云存储、数... 全文↓来自:腾讯科技  2天前

  “盛大云”官网

  7月20日消息,“盛大云”官方网站近日(www.grandcloud.cn)正式上线,公布了其主要云计算产品:云主机、云硬盘、云存储、数字分发、云监控等相关信息。据悉,这些产品将于近日对外公测。目前,已接受“盛大通行证”的注册。

  从官网上已经发布的产品信息来看,“盛大云”旨在打造一个为中国企业提供公有云服务的平台,目前已经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云计算产品线,可以提供全产品链服务。这种模式近似于在国外已经取得了广泛认可和成功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模式,能够满足互联网客户在主机、存储、网络加速、安全等全方位的需求等,并进行统一管理。

  “盛大云”相关负责人表示,盛大致力于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平台,为合作伙伴和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云产品和云服务。这将极大地降低用户成本,提高效率,同时提供专业运维和一站式监控服务。盛大以核心科技的创新为用户提供底层支持,将极大解放技术问题和资本问题对用户的束缚,使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身核心业务上。

  有业内人士认为, 目前为止,国内尚未有任何云计算服务商宣布已经建立起完整的AWS产品线,并有能力向国内商户提供一整套的云平台服务。而盛大是否真正完成了国内云计算从概念、探索到完整产品线的飞跃,还需等到产品正式公测那一天才能见分晓。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大势已去的新蛋网凭什么反攻京东? 阅读原文

从今年开始,新蛋网将完全本土化,由本土人士担任CEO,加大市场投入力度,努力赶超京东商城……这是几个月之前,在新蛋网所了解到的。据称,此前新蛋网一直由总部牢牢掌控着,那帮不... 全文↓来自:挨踢客  2天前

  从今年开始,新蛋网将完全本土化,由本土人士担任CEO,加大市场投入力度,努力赶超京东商城……这是几个月之前,在新蛋网所了解到的。据称,此前新蛋网一直由总部牢牢掌控着,那帮不懂中国市场的高层耽误了新蛋网的发展。

  不管怎么说,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如今的新蛋网,不可能回到几年前,那个拥有无限憧憬的黄金时代。随着京东商城的崛起,新蛋网在不断的沉沦,并且越加的沦落着,最终被提出了第一梯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专业的电商人士,几乎不为外人所道。虽然在各种电商排名中,偶尔能够看到新蛋网的身影。但问过我身边的资深网购者,他们却不知道新蛋网是干嘛的。可见,新蛋网的品牌知名度多么微弱。

  在中国网购起步的时候,新蛋网确实占据了先机。但被京东商城甩开后,就一直采取防御措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要还有口饭吃就行。在这个肉弱强食的市场中,新蛋网显然低估了对手,也显然低估了中国市场。随着电子商务在国内的迅速发展,新蛋网的辉煌已经是昨日黄花。曾经的新蛋网大势已去,现在却要奋力直追京东,不知道新蛋网凭什么?凭这张美国的包装皮,还是凭其在内地的多年耕耘呢?

  上次去新蛋网的时候,我了解到一个信息,新蛋网要全面发展,家居生活等都要上来。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京东。这就是新蛋网所谓的反攻手段?如果仅仅是从商品上去比京东,我认为新蛋网是没有任何机会了。一个跟京东一样的新蛋,全然没有自己的一点特色,怎么可能去赶超京东呢?要说特色,我觉得易迅网倒是有个特色,人家的配送速度一流。可新蛋网跟京东比的优势在哪呢?

  电子商务首先认的是品牌。在国内网购人群中,撇开淘宝的B2C商城,首先就是京东商城,其次还有可能想到新蛋。然后消费者比的是价格。我也对比过京东和新蛋,新蛋不少商品比京东便宜,但酒香也只在巷中,外界根本就不知道。这就反映了新蛋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口碑。怎么网上都是说京东便宜,却鲜有人说新蛋便宜呢?最后就是物流服务。京东之所以能够甩下新蛋,还是京东大力发展物流的结果。现在的京东与其说是电子商务,不如说是物流公司。而新蛋网,依然是一家所谓的电子商务公司。这就有着天壤之别。物流公司能够直接接触到消费者,而电子商务公司只能通过网线接触。

  所以,我个人并不看好新蛋对京东的反攻。不管是扩充商品线,还是加大广告投放,这些都没有触及根本。最根本的三点,还是服务,服务,服务。第一服务,就是物流服务。第二服务,就是产品服务。第三服务,就是售后服务。现在的京东,第一服务不上楼被消费者天天骂。第二服务,就是把产品做深而非广。第三服务,京东的客服做出了口碑,但消费者体验服务没有做到位,还是有很多空档,至少我对京东的服务并不满意,我身边也有大批对京东不满意的人群。如果能够抓住京东的一些不足,把京东的不足做成自己的特色,我认为新蛋网还是有立足之地,否则,迟早会被淘汰。(挨踢客)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