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杉方木 花旗条:刍议农村学校管理要注重资源整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55:22

刍议农村学校管理要注重资源整合

[日期:2011-05-11] 来源:  作者:李崇辉 [字体:大 中 小]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师教手段等等,我们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与利用。广泛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资源进行开发与优化,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与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载体是教科书。教科书现在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它仍旧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各学科教学都应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教学实际中,我作了如下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
  我们知道,编者对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用意,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教材编排有一定原则及编组规律,加上我国地区气候、季节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因而不可能照顾各地区教学。我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第六组为例,这组教材是按照“导读、课例、读写例话、积累·运用”来安排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训练重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要求。我便把这则“读写例话”提到课文教学之前,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文章的表达方法领悟起来就容易多了。如果我们教学时,就教材而教教材,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困难。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材”不一定专指学生,它也可以指教材。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材时才会有自己的独创性,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教材的作用。对于那些似乎一览无余,认为没有什么可上的课文,更需要教师去挖掘新的内容。如:教学《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一组“咏物言志”的古诗时,要让学生体会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一主题思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我便先复习《梅花》《菊花》等古诗,让学生通过复习产生学习迁移,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资料,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就教材教教材,把教材教“死”了。要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例子的学习迁移。
  二、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将学生的学习定义为校园、课本,因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比较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大自然的体验,绝大部分来源于课本。而对身边的大自然,社会的万物万象是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开发利用好了这些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资源,会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研究分析,我乡地处农村的特点,综合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对学校所开设的美术、地方、科技、综合实践等学科性课程进行整合,补充或拓展,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加学生实际和活动途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有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的环境”的调查。需要学生运用美术、科技、综合实践方面的能力才能完成。我们组织学生就调查制定了计划,×××环境调查表,以及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路线示意图)。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三、对师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师最需要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宝库。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要像历史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一种最具主动性、发现性、创造性的学习。有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鼓舞。”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知道,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而对问题的陈述表达往往是个性化的。教师要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允许他们敢于质疑、追问和探索。
  记得在有一次上公开课教学时,利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复述找到妈妈一段,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图上画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并且说出了是他在课外书上看到的。在场的老师都愕然。但是,课后我们查阅资料、请教生物老师,果然像那位学生所说的那样。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点滴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要适时指导、引发他们进行思考,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过去,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有一部分教师,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教学所需时,往往一棍子将学生打死。细想起来,作为教师,本该服务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下的学生,关注学生现场学习状况,对学科教学而言,本来就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不能只允许学生跳入自己设计好的坑,应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最高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当一个孩子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时,宁可把它看成是孩子的优点,而不要轻易看成是缺点,也许我们看似荒唐的举动,便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实施者、合作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模仿的对象。因而,就其本身来讲,就是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虽然它是隐性的,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是显性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知识能力的构建。一个教师只有让自己先感动自己, 才能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我认为,①教师的示范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手段,它可以促使学生从教师的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去感悟。②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③创设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利。④除了上边所列的课程资源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利用好诸如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家庭等资源。
  综合上述,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种格局的学习环境,以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与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兴趣,好奇心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学得”,在课外实践中“习得”,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 0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