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锣福火腿肠事件:孙中山 维基百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7:55
孙中山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本文介绍的是中国政治家。关于“孙中山”的其他意思,详见“孙中山 (消歧义)”。 孙文

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任期
1912年1月1日 – 1912年4月1日 前任 首任 继任 袁世凯
中华民国非常(时期)大总统 任期
1921年5月5日 – 1922年6月16日 前任 首任 继任 陈炯明事件,护法运动被迫终止
兴中会会长 任期
1900年1月 – 1905年8月20日 前任 杨衢云 继任 兴中会、华兴会及光复会
合并为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总理 任期
1905年8月20日 – 1912年8月25日 前任 首任 继任 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数政党
合并组成国民党
国民党理事长 任期
1912年8月25日 – 1914年7月8日 前任 首任 继任 国民党改组重建为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总理 任期
1914年7月8日 – 1919年10月10日 前任 首任 继任 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总理 任期
1919年10月10日 – 1925年3月12日 前任 首任 继任 张人杰(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出生 1866年11月12日
大清广东香山县永宁乡翠亨村 逝世 1925年3月12日 (58岁)
中华民国京兆地方协和医院 籍贯 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中山县、中山市) 国籍 大清
美国(1904年取得[注 1]
中华民国 政党  中国国民党 配偶 元配卢慕贞(1884年-1915年)
日本籍妻大月薰 (1903年-1906年)
末任妻子宋庆龄(1915年-1925年)
妾陈粹芬[2]
未行结婚仪式或未得孙家祖谱承认者概不列入
日本籍情人浅田春(1897年-1907年) 学历
  • 夏威夷檀香山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
    (1882年)
  • 夏威夷檀香山奥阿厚学院(Oahu College)肄业
    (1883年)
  • 香港拔萃男书室(Diocesan Home)肄业
    (1883年)
  • 香港中央书院(Central School)肄业
    (1884年)
  • 广州博济医院(Canton Hospital)附设医科学校肄业
    (1886年)
  • 香港西医书院毕业
    (1892年)
经历
  • 创立兴中会,发起国民革命
    (1894年11月24日,美国夏威夷檀香山)
  •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研究
    (1896年-1897年,日本横滨)
  • 创设中西学校(后改名“大同学校”)
    (1898年)
  • 创立“中华革命军
    (1904年1月,美国夏威夷檀香山)
  • 中国同盟会总理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 宣布组建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1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 国民捐总会总理
    (1912年)
  • 国民党理事长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 中华革命党总理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 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
    (1917年9月10日-1918年5月4日)
  • 中华民国军政府(总裁制)总裁
    (1918年7月5日-1919年8月7日)
  • 改组中国国民党
    (1919年10月10日)
  • 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1921年5月5日-1922年6月16日)
  •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大元帅
    (1923年3月2日-1924年3月12日)
著作
  • 《民权初步》
  • 《孙文学说》
  • 《实业计划》
  • 《伦敦蒙难记》
  • 《三民主义》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注 2]),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广东香山翠亨村(今广东中山)人,医师、中国的革命家、政治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其后以此称谓对孙文的惯称为“孙中山”。

孙中山早年受基督教教会教育,认识欧美世界较深,通晓官话、粤语、英文、日语,有医生资历,伦敦蒙难后引发政治风波,使其在中外享有知名度,被多数外国人视为中国的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因此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为建立中华民国的革命发起者之一,由他所提出的《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亦影响深远。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并且被称为国父。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1.1 求学生涯(1866-1893)
    • 1.2 筹组兴中会
    • 1.3 广州起义
    • 1.4 倡导革命
    • 1.5 创立民国
    • 1.6 讨袁护法
    • 1.7 联俄容共
    • 1.8 扫荡军阀
    • 1.9 逝世
  • 2 名字与尊称
    • 2.1 名号
    • 2.2 尊称
  • 3 遗书与遗嘱
  • 4 思想与措施
  • 5 个人信仰
  • 6 家系
    • 6.1 家族
  • 7 逸闻
  • 8 纪念
    • 8.1 台湾
    • 8.2 中国大陆地区
  • 9 评价
    • 9.1 正面评价
    • 9.2 负面评价
  • 10 著作
  • 11 相关影视作品
  • 12 注释
  • 13 参考文献
  • 14 参考著作
  • 15 外部链接
  • 16 参见

[编辑] 生平

[编辑] 求学生涯(1866-1893)

孙中山17岁时的照片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十六日寅时)[4],孙中山诞生于广东香山翠亨村的一个农民之家,为家中季子,乳名“帝象”,十岁时取训名“文”,号“日新”。孙家世代深信风水,耗尽家产[5],原有薄田不足以养家,孙父必须终年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大哥孙眉也在1871年远赴海外[注 3],离乡背井到夏威夷闯荡[7],经过多年努力后,以经营牧场衣锦还乡,孙家家境至此才有好转[5]

九岁时,孙中山进入私塾,接受国学启蒙教育,闲暇之余常听太平军老兵讲述太平天国故事,心生佩服向往。1878年5月,12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8]。在当地,孙中山于英国圣公会主教韦礼士(Alfred Willis)主持、采全英语授课的意奥兰尼书院[9]内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正式认识基督教。1882年7月,孙中山毕业,并获夏威夷王国国王卡拉卡瓦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1883年春,进入夏威夷最高学府——美国公理会教会学校奥阿厚书院(相当于中学)继续学业[10]。然而入学不过三月,由于孙中山受洗为基督徒意向不减,又经常劝说工人不要膜拜关帝君神像,兄长忧其触犯众怒,二怕双亲斥责,遂断绝支助,将18岁的孙中山送回家乡。[11]

不久与同乡友人陆皓东一起“捣毁偶像”,破坏村中北帝庙神像,不为乡人所容[注 4]。同年冬天,孙中山来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到基督教纲纪慎会接受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博士(Charles Hager)的洗礼[10][13][14],并就读于拔萃书室(今拔萃男书院)[15]。1884年,孙中山进入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同年5月,奉父命返乡娶卢慕贞为妻[10]。孙眉获知弟弟受洗的消息后,将其召回夏威夷,试图切断孙中山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可惜徒劳无功,几个月后在基督教友人的帮助下返回香港,由于中途辍学的关系,孙中山并未取得中央书院的毕业文凭[13]

1886年孙中山持喜嘉理博士的介绍信,到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学堂习医学,结识日后的革命伙伴郑士良。隔年转学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的前身)。孙中山曾回忆:“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方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肄业。”[16]而当中提到的这所“英文医校”便是香港西医书院。1923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有问到孙中山于何时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说:“我之此等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至于如何得之,则我于三十年前在香港读书,暇时则散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宏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香港政府官员皆洁己奉公,贪赃纳贿之事绝无仅有,此与中国情形正相反。”[17]

孙中山与其三位畅谈革命的友人,清末时被称为四大寇。前排左起为: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后立者为关景良。摄于香港华人西医书院。

就读香港西医书院的五年期间,孙中山结识许多日后对其革命囊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师康德黎、陈少白与杨鹤龄,并经杨鹤龄介绍认识尢列[18]。1892年7月,孙中山以首届成绩第一名毕业,并获时任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其后,孙中山于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不管是就学或在广州行医期间,孙中山都常与尢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当地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注 5]

孙中山早年的生活有两个特色:一是出身平凡农家,生活朴实而活泼,受传统名教的束缚少,因为敢于做‘洪秀全第二’;二是受西方新式教育,得科学文化洗礼,思想切实而具开创性,故不惜为“四大寇”之一[18][19]

[编辑] 筹组兴中会

主条目:兴中会

孙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尝于1894年6月《上李鸿章万言书》中,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惟李鸿章拒绝面会,请愿书后来刊载于上海《万国公报》[20]。失望之余,孙中山11月24日赴夏威夷檀香山欧胡岛募款组织兴中会[21],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言,图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于2月18日召集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讨论筹备“香港兴中会总会”。时杨衢云、谢缵泰等先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创立“辅仁文社”,孙中山以志业相近,与其接洽同操大业,然两派人马在领导权上相持不下,香港总会2月21日成立,却直到10月10日始以杨衢云任会长,孙中山获起义指挥权,底定香港兴中会总会与辅仁文社的合并案[22]。租定总会所位于中环士丹顿街13号,外悬“乾亨行”商号招牌作掩护。

从1895年香港兴中会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十六年间,孙中山发动的十次武装起义中,有六次是香港兴中会和同盟会香港分会,以香港为基地秘密发动的。香港既是指挥和策划中心,又是经费筹集与转汇中心、军火购制与转运中心,海内外革命同志的联络与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的避难场所。[23]

[编辑] 广州起义

孙中山逃亡于英国伦敦期间的住处,今为纪念有一孙中山的浮雕像

1895年2月21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利用传统宗教信仰为誓,兴中会选出杨衢云为会办(时称“伯理玺天德”,音译自英文“President”),孙中山为秘书 。同年3月16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重阳节(10月26日)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失败作收,以陆皓东为首的多数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在清政府的压迫下,港府颁发放逐令,不准孙中山进入香港,为期五年。孙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获得踊跃捐输,佛洋、光绪龙洋、鹰洋各若干。

1896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被清廷捕快暗中非法拘留,拟秘密押送回国处决,消息曝光后成为国际事件。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孙中山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孙中山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寅藏及平山周,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

1900年由于庚子拳乱引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孙中山借此机会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不过是清廷的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庚子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香港兴中会核心人物先赴香港,但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台湾日治时期日本台湾总督府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称惠州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而失败,孙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改革命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年9月,孙中山离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华侨中发展革命。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致公堂,成为致公堂“红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洪门致公堂保释及代聘律师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注 6]。孙中山之后到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活动宣传革命,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于1905年中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编辑] 倡导革命

主条目: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
革命时期的孙中山,摄于1900年8月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上海蔡元培、章炳麟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以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正式宣示所进行者为国民革命与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并将创立者为“中华民国”;并举所誓之四纲,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道程序[25]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15,000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先抵越南河内,继续策划革命起义,5月命余丑举行潮州黄冈起义,历6日而败,是第三次起义。6月孙中山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历10余日而败,是第四次起义。7月6日徐锡麟起义于安庆,失败殉难。同年7月,孙中山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再告失败。12月,孙中山被越南法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南下南洋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新加坡另成立同盟会总部,后搬迁到槟城。1908年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是第七次起义。4月,黄明堂起义于云南河口,是第八次起义。1910年2月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于广州,是第九次起义。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分时间在旅途之上,曾环绕地球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此外又先后发动包括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在内的多次起义,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成功击退,掌控武汉,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的革命党咸起响应,终推翻清朝。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26]。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当时孙中山人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今翻译为丹佛),朋友的餐厅打工度日,对革命事并不知情,所以孙中山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27]

次数 时间 革命经过 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 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惠州起义 1900年 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潮州黄冈起义 1907年 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 七女湖起义 1907年 9月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湖。 防城起义 1907年 9月命王和顺起义于钦州王光山。 镇南关起义 1907年 12月命黄明堂起义镇南关,并亲临指挥。 钦州、廉州起义 1908年 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 河口起义 1908年 4月命黄明堂起义于云南河口。 广州新军起义 1910年 2月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于广州。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武昌起义 1911年 引发各省宣布独立,间接导致清帝退位。

[编辑] 创立民国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图中远后方的红色建筑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现在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又称“红楼”。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自1907年起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人在美国丹佛而不在中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1月2日孙中山从纽约出发,前往伦敦、巴黎活动。11月24日从法国马赛启程,乘“狄凡哈”号邮轮,经停槟城、新加坡,香港,于12月25日抵达上海,并于29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

孙中山上海故居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孙并未实际投入革命战事,故各省的革命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使革命势力呈现多头马车的情形。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最后孙与袁达成协议: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中华民国的成立取代中国过去的帝国体制,孙中山即于13日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以自代。兹后苦心孤诣协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特重其向国民宣誓一事,引导袁氏步入民主程阶。4月1日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即委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孙中山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28]。他曾打算出卖铁路经营权换取外国借款以完成其铁路建设计划。[29]

[编辑] 讨袁护法

主条目: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孙中山同蒋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被嫌疑为元凶。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30]。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1913年8月2日由上海乘德国船舶潜逃至福州,之后转往台湾的基隆,随即再乘日本船舶信浓丸赴日本寻求援助。袁世凯对孙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查账,发现修建铁路的视察公帑开支巨大,与未有建成任何铁路不成比例,于是以贪污罪名通缉孙中山。[31]

在日本政府的默许下,孙中山经门司、神户,最后从横滨进入东京[注 7]。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30]。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并且将党员按入党时间分成等级,享有不同待遇。部分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陈炯明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1916年5月1日,孙中山回到中国,住于上海租界区。5月9日,孙中山发表《s:讨袁宣言》,号召推翻袁世凯。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孙中山号召护法,时任广东省长朱庆澜邀孙赴粤,并派程璧光之独立海军载孙中山、唐绍仪、汪兆铭、伍廷芳等人和部分国会会员南下广州。抵达广州之时,段祺瑞“保护共和”已经成功驱逐张勋,但是拒绝恢复被张勋废止的1913年选出之国会。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南下,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30]。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旧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

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33]。1920年8月,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11月28日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1921年4月2日,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改总裁制为总统制,4月7日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宣誓就职,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又称作三次革命。

1922年5月,直奉战争直系获胜,恢复约法和国会。在粤国会议员纷纷北上。陈炯明主张停战,实行联省自治,而孙主张继续军事北伐,最终产生激烈冲突,于1922年6月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离粤退居上海。

[编辑] 联俄容共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演讲,台下身着白色西装的欧洲人为苏联代表。
主条目:联俄容共

第二次护法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苏联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可能[34]。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孙、越会面后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注 8],引入外援改造中国国民党、建立党军的政策[34]。孙越宣言俄方表示会从外蒙古撤军,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承诺不在中国共产进行革命,认为共产主义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34]

在1923年与共产国际合作后,苏俄方面给予孙中山大量武器和财政援助,并派出军事顾问帮助孙中山建军北伐。隔年,黄埔军校成立。在苏联的影响下,孙中山同意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共产党起草的宣言,确定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34]

[编辑] 扫荡军阀

主条目:北伐

1923年1月16日,陈炯明部被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和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退守东江[35]。孙中山得以在2月21日回广州,不再称呼大总统,而是设立大元帅府,任大元帅。12月29日,孙中山落实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34]。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容共政策。在苏联援助下,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并以蒋介石为校长。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以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准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锟,邀孙中山北上共襄国事,此时健康已急转直下。

[编辑] 逝世

主条目:中山陵
孙中山晚年照(1924年)

孙中山1925年1月1日抵北京后即开始病发,住进协和医院治疗,1月20日以后,病势严重,不能进饮食,经西医诊断为肝癌末期,全肝已坚硬如木,癌细胞四处蔓延,无法割治。2月18日出院,自协和医院移居铁狮子胡同行辕,改以中医治疗,先后经由著名中医陆仲安、唐尧钦、周树芬三人共同诊视,情况有所好转。2月26日,停止服用中药,继续用西医治疗。此期间汤尔和与汪精卫对中西医治疗爆发争论,汤尔和在《晨报》上发表〈关于孙中山病状的疑问〉,对中医治疗加以指责。3月11日,孙中山在汪兆铭执笔的《政治遗嘱》和《家事遗嘱》上签字。12日上午,孙中山病逝,享寿60岁。有关孙中山的确实死因,外界普遍认为是肝癌,而近年根据协和医院存盘的病理检查报告则认为孙中山原发胆囊癌,癌细胞转移到肝部并救治无效[36]。孙中山弥留之际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37]。4月2日,孙中山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孙中山灵柩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编辑] 名字与尊称

[编辑] 名号

孙中山除了本名与下表所使用的名字外,亦用过大量的中文、英文、日文化名与笔名 [注 9],多是为了摆脱通缉或隐蔽身份而取的,部分则在于宣扬革命或是表达人生期望[38] [39]。1912年以后,孙氏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他本人从来不以“孙中山”自称。在欧美,孙氏以其号“逸仙”或全称“孙逸仙”(即英文“Sun Yat-sen”)而闻名于世。

性质 名字 释义 谱名 德明 族谱上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帝”字,乃亲人为其请求“北帝”神,护佑之意。[注 10] 名 文 在家乡上学时所取的训名。 字 载之 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 号、教名 日新 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1883年于香港加基督教受洗时的署名,亦即教名 号、教名 逸仙 由汉文教师区凤墀牧师依“日新”之粤语谐音所改。 罗马化 Sun Yat-sen “孙逸仙”的英文拼写。因孙氏曾任医生,故常被尊称为“Dr. Sun Yat-sen”。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为掩护于日本流亡之行踪,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氏投宿旅馆时,想到附近有华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 化名 高野长雄 纪念日本维新志士高野长英医师而命名。 惯称 孙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本姓与化名连用,成为后人对孙文的惯称。

此外,孙文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中华民国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孙中山后又曾批洪秀全不知民权、民主。

在粤语中,“大炮”一词亦有“吹牛皮”的意思,常被用来隐喻“不切实际之人”。辛亥革命之前,当时的政治对手为了揶揄孙文,便给他起了一个“孙大炮”的外号,以暗讽孙文某些言辞的夸大不实。[40]

另外,孙文在香港西医书院中读书时,常当众倡言反清,闻者多胆怯走避,惟陈少白、尢列、杨鹤龄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诨名。

清政府公文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编辑] 尊称

孙中山先生画像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后,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41]

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此之后,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其“国父”的地位[41]

金陵汪精卫建立的亲日政权也尊崇孙中山,并作出了一系列规定。1941年5月29日,在汪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的,由陈公博提出的“手创中华民国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应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议案,即属一例,同时规定有关“公牍、教科书籍、报纸、刊物及一切文字称述总理或孙先生时,均应改称国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不过,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建政前或后,都尊称孙氏是“中共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42],民间则有人沿袭民国时代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的这一做法。另外孙中山先生之夫人宋庆龄女士,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享有较中华民国时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时也被人进而尊称为“国母”。[43]

中共“20024”号文件2002年11月修订的《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规定“对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不直接称谓,可称台北中山纪念馆。”

[编辑] 遗书与遗嘱

总理遗嘱的国事部分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弥留之际,由汪精卫代笔[44]签署了两份遗嘱,内容如下:

【家事遗书】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国事遗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澈。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注 11]

【其它遗嘱】

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起草了所谓《致苏联政府遗书》,孙中山并未签字[45]。此份遗嘱当时亦仅有少数国人所知 [46],并且在苏联刊发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版本。其中文版如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产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借此以保卫其自由,从以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为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编辑] 思想与措施

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是他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

孙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将中国道统和西洋欧美各家学说综合整理而来,但是也有少部分见解是“兄弟(我)所独创”(孙文语)。

  • 孙文:“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47]
  • 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48]
  • “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区分”;广兴福利,大有为式的“万能政府”。
  • 人民之权又称为政权,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
  • 政府之能又称为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 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 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曾说“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似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与俄国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 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 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 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 哲学主张:“知难行易”。
  • 天下为公
  • 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49]

[编辑] 个人信仰

南京中山陵

孙中山早年游家乡北帝庙时曾折断神像手臂,并说:“佛若果有灵,能即祸我!木偶由人而作,岂能操人祸福哉?”[50]法国汉学家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认为孙中山自幼钦佩洪秀全,太平天国领袖贩依基督教后,以捣毁偶像为基本教义,此举可能“乃是三十年前人民起义行动的延续”[51]

孙中山14岁时在夏威夷读书开始接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后来又在教会学校读书,对基督教产生兴趣,在香港拔萃书室加入基督教。成立兴中会后,利用宗教从事革命事业。民国成立后,主张政教分立、宗教自由,注意宗教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功效,如说“佛教为救世之仁”。到了后期,孙中山对宗教进行了批判[52]。他就自己对基督教的态度转变作了回顾:“予于耶稣教之信心,随研究科学而薄弱。予在香港医学校时,颇感耶稣教之不合伦理,固不安于心,遂至翻阅哲学书籍。当时予之所信,大倾于进化论”[53]他指出:“宗教的感觉,专是服从古人的经传。古人所说的话,不管他是对不对,总是服从,所以说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学比较起来,科学自然较优”[54]。又曾就西方对中国的宗教侵略抨击:“他们用政治力和经济力来掠夺中国人的物质还不算,又用宗教来耗夺中国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师倚仗着他们的国力,包庇教民,干预词讼,欺压其教以外的人,无所不至,受其虐者忍心刺骨。”[55]

孙中山论宗教和民族的关系:

“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结合成一个民族。宗教在造成民族的力量中也很雄大,像阿拉伯和犹太两国,已经亡了许久,但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至今还是存在。他们国家虽亡,而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的道理,就是因为各有各的宗教。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犹太人,散在各国的极多,世界上极有名的学问家,像马克斯、爱因斯坦,都是犹太人。在像现在英美各国的资本势力,也是被犹太人操纵。犹太民族的天资是很聪明的,加以宗教之信仰,故虽流离迁徙于各国,犹能维持其民族于长久。阿拉伯人所以能够存在的道理,也是因为他们有穆罕默德的宗教。其他信仰佛教极深的民族,像印度,国家虽然亡到英国,种族还是永远不能消灭。”

孙中山注意信仰的力量,以三民主义信仰团结革命同志。他曾说:“宗教之所以能够感化人的道理,便是在他们有一种主义,令人信仰。普通人如果信仰了主义,便深入刻骨,便能够为主义去死。因为这个原因,传教的人往往为本教奋斗,牺牲生命亦所不辞。”“我们国民党要革命的道理,是要改革中国政治,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我们的这种主义,比宗教的主义还要切实。因为宗教的主义,是讲将来的事和在世界以外的事;我们的政治主义,是讲现在的事和人类有切肤之痛的事。宗教是为将来灵魂谋幸福的,政治是为眼前肉体谋幸福的。说到将来的灵魂,自然是近于空虚;讲到眼前的肉体,自然有凭有据。那么宗教徒宣传空虚的道理,尚可收到无量的效果;我们政党宣传有可凭据的道理,还怕不能成功吗?!”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内容之一,孙中山曾论及民族主义思想以及民族和信仰的关系:“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结合成一个民族。”“中国人黄色的原因,是由于根源黄色血统而成。祖先是什么血统,便永远遗传成一族的人民,所以血统的力是很大的。”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信仰:

“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编辑] 家系

孙中山与全家人的合照,他在后排左数第五位孙中山母亲杨氏葬于香港飞鹅山百花林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于日本东京结婚

孙中山家族的祖居地有“紫金说”和“东莞说”两种说法。“紫金说”由广东学者罗香林在1920年代提出,他认为孙中山的祖居地为广东省东江流域的紫金县公馆地区,与翠亨的孙氏不同宗。“东莞说”为孙中山故乡的翠亨孙氏所提出,此说认为孙氏祖居地为广东省东江流域的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主要依据为孙中山家族的族谱。罗香林的“紫金说”提出之后,一直与“东莞说”针锋相对,故而产生了关于孙中山祖居地的争论。“东莞说”一直是被社会主要接受的说法,现在孙氏家族的长子嫡孙孙满等亲属后代均亦认同。虽有“紫金说”与“东莞说”两种学说的争议,但孙中山的祖先从东莞迁居到珠江口西岸的香山翠亨村的情况,则是被公认的。

[编辑] 家族

祖辈
  • 高祖父:孙殿朝
  • 高祖母:林氏
  • 曾祖父:孙恒辉
  • 曾祖母:程氏
  • 祖父:孙敬贤(1789年-1850年)
  • 祖母:黄氏(1792年-1869年)
  • 父亲:孙达成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
  • 母亲:杨氏(1828年-1910年)
兄弟姊妹
  • 长兄:孙德彰(1854年-1915年)
  • 二兄:孙德佑(1860年-1866年)
  • 长姊:孙金星(1857年-1860年)
  • 二姊:孙妙茜(1863年-1955年)
  • 妹:孙秋绮(1871年9月3日—1912年4月18日)
妻妾
  • 第一任妻子:卢慕贞(1867年7月30日-1952年9月7日)
  • 第二任妻子: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
  • 日本籍妻子:大月薰(1888年-1970年)
  • 侧室:陈粹芬(1873年-1960年)[注 12]
情人
  • 日本静冈县:浅田春女士 (1882年-1912年)
  • 台湾田静(1870年-1948年)
子女
  • 长子:孙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
  • 长女:孙娫(1894年3月31日—1913年3月25日)[56]
  • 次女:孙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56]
  • 日本籍长女:宫川富美子(与日籍妻大月薰女士所生)(1906年5月12日-1990年5月6日)[57]
孙辈
  • 嫡孙:孙治平(1913年11月15日-2005年4月6日)
  • 次孙:孙治强(1915年1月27日-2001年7月4日)
  • 长孙女:孙穗英(1922年1月16日生)
  • 次孙女:孙穗华(1925年3月18日生)
  • 三孙女:孙穗芳(1935年3月19日生)
  • 四孙女:孙穗芬(1938年8月6日-2011年1月29日)
外孙
  • 王弘之(孙婉与王伯秋之子)
  • 戴永丰(孙婉与戴恩赛之子)
  • 宫川东一(宫川富美子之子)
  • 王纕蕙(孙婉与王伯秋之女)
  • 戴成功(孙婉与戴恩赛之女)
曾孙辈
  • 孙国雄(孙治平与谢秀琳之子)
  • 孙国元(孙治强与林伦可之子)
  • 孙国升(孙治强与林伦可之子)
  • 孙嘉琳(孙治强与刘肇云之女)
  • 孙国瑜(孙治强与刘肇云之女)
玄孙辈
  • 孙伟仁孙国雄之子)


[编辑] 逸闻

  • 冯自由《革命逸史》记载孙文喜欢下象棋,但棋艺不精:“中山毕生不嗜烟酒,读书之余,间与人下象棋,然习之不精,好取攻势而懈于防守,故易为敌所乘,余与胡汉民何香凝等皆尝胜之。外国纸牌尤非其所好,然颇精于三十年前盛行之广东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横滨时,每与陈四姑(名香菱)、张能之夫妇玩之。”
  • 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并且在学成绩满分,第一名毕业,由教务长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antlie)颁发毕业证书。当时有十三位学生入学,但到毕业时仅有两位学生成绩合格能够毕业,孙氏及江英华。香港西医书院在当时尚是草创,未能获得香港当局的承认,必然无法取得香港的行医执照[注 13]。但在当时的远东地区仍属比较有开拓性的医学院,孙文毕业时,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有意将其延揽到其欲创办的北洋西医书院。[58]
  • 据唐德刚表示:武昌起义成功后,当时接到电报的孙中山正在科罗拉多州典华城(今译丹佛)友人卢瑞连开的餐馆中当“企台”,端盘子 [59]
  • 许多革命家都持外国护照,尤其是有了伦敦遇难的经验,孙中山在1904年3月14日(倡导革命时期)以出生在夏威夷为理由申请美国公民,但在1904年4月7日从夏威夷前往旧金山时,遭到美国移民局官员怀疑扣留并打官司,孙中山聘请律师[注 14],并找了亲友证并打赢官司[60] ,保留了美国国籍。美国此时正实施排华法案。中国人除政府官员,少部份留学生外,一律禁止入境。孙中山是以宣誓方式取得夏威夷出生纸后,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61],申请得到美国护照入境,以免被遣送回中国,并让孙中山之后可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

[编辑] 纪念

参见孙中山纪念

[编辑] 台湾

逸仙公园(国父史迹纪念馆)
  • 台湾光复之后,台湾各地也常见为了纪念孙中山“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堂”等名称的街道或纪念建筑。
  • 至今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依然尊孙中山为国父,并于主要公家机关及各级学校悬挂其遗像。
  • 孙中山当初便因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割让台湾,而加深其推翻清廷的革命决心。孙中山一生访台三次,寻求日本台湾总督府帮助其所需的人力与金钱、军火,也曾被软禁于梅屋敷[注 15],今日成为国父史迹纪念馆,连附近的道路一并改称“中山北路”。

[编辑] 中国大陆地区

在中国大陆与台湾,许多道路、公园都冠以“中山”二字以示纪念。此图是深圳中山公园内的孙中山石雕像
  • 1940年(民国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或“中国国父”。但根据阮铭于研讨会口述,在他于1940-1948于上海就读中小学时仅有“总理周”宣读孙总理遗言及三民主义思想,但并未出现孙文为国父的说法。此决议仅于训政时期通过,但并未于全国盛行。
  • 在中国大陆,由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共产党采取联合政策,以及在他过世之后、其遗孀宋庆龄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故孙中山亦为自1949年之后、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仍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但未见中国共产党以国父称之。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先常见的街道名称“中正路”大多被改,而“中山路”和“中山公园”等常见名称却多保留至今。现今中国共产党官方对孙中山的评价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 北京天安门广场逢重大节日——劳动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被树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前方。
  • 孙中山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62]
  • 在孙中山140周年诞辰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在孙中山先生组织领导和革命精神感召下,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在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孙中山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历史性功劳,复兴中华民族,并盛赞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63]

[编辑] 评价

[编辑] 正面评价

  • 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兆铭(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孙中山去世后,蒋中正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故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孙中山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认定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理所当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国父 [64]
  • 对于孙中山的中国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的确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满清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中正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64]
  •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64]

[编辑] 负面评价

  • 个别反传统和民族虚无主义者如刘宗正指责孙中山有“大汉沙文主义”的 思想,指出孙中山试图宣扬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合法性,例如:“就历史上说,我们四万万汉族是从那一条路走来的呢?也是自帝国主义一条路走来的。我们的祖宗 从前常用政治力去侵略弱小民族”(民族主义第四讲)、“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民族主义第一讲)[65]。“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现在说五族共和,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但通观孙中山后期的民族主义言论,其实更接近美国的国族主义,即美利坚国族,以汉族为主体,对内求各族平等,对外求国族平等,融合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国族。
  • 在伪满洲国的著作里称孙中山被怀疑指使,或至少是默许陈其美策划刺杀光复会骨干陶成章。[66]陶成章之死结束了光复会、同盟会多年的纷争,使后者从此成为近代革命史上一家独大的主角。
  • 有研究称二战后驻日美军总部官员在东京霞关外务省绝密外交文书中,发现了一封大正四年(1915年)3月14日孙中山给日本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池张造的密函(日文),附有“盟约案”十一条,并有“孙文”签名。该密函记载着与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二十一条”极为相似的内容[67]。后经美国、日本和中国专家笔迹与孙中山签名方式考证,其“孙文”签名为他人手笔[68]。其真实性受到广泛质疑[69]就连日本产经新闻连载之蒋总统秘录,更是对此信之真实性提出四项质疑: 第一﹕当时, 孙先生虽然已经退位,但毕竟是担任过中华民国元首的人物;像这样关系到国家兴废的“密约”,怎么会竟以日本外务省的一介官吏为对象而向之提出?纵使孙先生是有接洽这件事的意思,则足为适当交涉对象的人物,还多得很,怎么会找上小池张造? 第二﹕ 孙先生未曾学习过日文,所以,他过去的重要文件——即使是对日本人发出的文件,也都是就用中文表达。可见像这样重大的“密信”,怎么会特地用日文书写?第三﹕这封“密信”上的签名——“孙文”两个字,是模仿 孙先生的笔迹,而显然不是他的亲笔。第四﹕在1915年3月的时候,碰巧和日本“民族评论”杂志揭载的十五条“密约”同时,而且也是在袁世凯帝制自为和日本二十一条要求的国难期间, 孙先生怎么会有这种抛弃三民主义、奉送利益给日本帝国主义的怪行径?,另外所谓的十五条“密约”据考证,这个“密约”所刊载时间为1915年4月,是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时期,倘若真有此事,孙中山提出抗议,则会被日本以违反约定而受到反驳。但事实上,孙中山当时提出严正地抗议,日本方面未能有一语反击,且孙中山对袁世凯以此为交换条件,实现其帝制野心,看得清楚,怎么会在此签订超过二十一条内容的对外约定?而且这个“密约”,既未有原件出现,又未见日本方面的协议当事者是谁,根本是无需评论的。[70]
  • 孙中山革命时期曾颇受日本友人资助,流亡时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后企图推动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亚洲主义,成为日本大东亚战争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战略后来不受日本日趋激进的扩张派势力欢迎,孙中山转向俄国。但实质上孙文主张亚洲合作,反对日本军国主义。
  • 章太炎曾因长期理念不合而登报批评孙文:“云南本中国之地,而欲赠送法人”,但是此言论并无实际依据。[71]
  • 清末的革命团体普遍只有松散的组织,多数革命起义事实上并非直接由孙中山所领导,而是由黄兴筹划与统帅,时人也多将孙中山、黄克强两人并称“孙黄”,甚至将两人共尊为‘开国二元勋’,并有‘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的说法。[72]至于革命党内,认同黄为实际领导革命的党人也不在少数。可惜的是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后,黄的人马被逐渐排除在中国国民党之外,黄的贡献则长期遭到忽视,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两岸三地重视。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致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此外,孙对革命的奉献也许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说般远远超过其他革命人士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只是有些人认为他不应该被称为国父。
  • 有一些研究认为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有权宜投机的嫌疑。孙中山为换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张把中国东北,也就是满族发源地——满洲,让给日本。此种看法与内地十八省“驱除鞑虏”后放弃满蒙西藏的情绪相契(革命党在长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帜即为十八星旗),然而此类主张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组织中相当普通。[73]有些人认为,当其时之中国落后,几不具备平等互利外交谈判的资本,因此孙中山对苏联或与日本的态度为权宜之计不得已的作为。历史上例如李鸿章的中俄密约,重庆与延安对德苏互不侵犯、《雅尔塔协定》、《苏日中立友好条约》、外蒙古争议性的外蒙古独立等等的沉默,国民政府为求美国支援的让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保证苏联支援的让步,皆为类似案例[原创研究?]。但据日本产经新闻连载之蒋总统秘录对此流言之考证结果载之,此话出处出于日本极右之军国主义政党黑龙会所编之《东亚先觉志士传记》,而据考证此书会编撰捏造此言论主要系为了让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合理化,且孙中山在其革命蓝图中--不仅东北,连台湾都列在中国的版图内;台湾在1895年因马关条约,被日本所割据,当时已被日本继续殖民统治了十二年,但孙中山连对于在情况之下的台湾,都主张属于中国,何况中国主权仍存的东三省。孙中山的目的在谋求“全中国统一”,非常明确丝毫不容混淆事实。[74]就连蒋中正在其“整军与建军”一文中追忆,表示‘记得我在民国三年到东北去考察的时候, 总理曾经对我说﹕“日本人如果不将东北和台湾交还我们,并保证朝鲜独立,我们国民革命运动是不能停止的。你要将这个意思告诉日本将领。”’[75][76]且据戴季陶所著之《日本论》内记载,1913年孙中山与秘书兼翻译身分随行的戴季陶和桂太郎先后两度,有过15至16小时的会谈。在会谈中,桂太郎表示﹕“希望基于我们两人的互相信赖,解决被英国所统治的印度问题,要是能达到这个目的,则日本不愁没有‘移民’和‘贸易’地区。也就决不会作出侵略中国的拙劣政策。至于大陆的发展,应该由中国负责。中日两国如果和好,东半球的和平便可以保持”,但在日本外务省记录中,虽留有关于孙中山与桂太郎会面的一项记载,但其资料则完全被烧毁。[77]

[编辑] 著作

  • 三民主义(文言论文版),1919年
  • 五权宪法(草拟)
  • 中国革命史,1923年
  • 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1912年
  • 建国大纲
  • 建国方略
    • 《民权初步》,1917年。
    • 《孙文学说》,1919年。
    • 《实业计划》,1920年。
  • 其他
    • 《伦敦蒙难记》,1912年2月。

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将孙中山著作、宣言、演说、电文...等,全数整理编列为《国父全集》,全十二册。而在中国大陆则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编,中华书局发行的《孙中山全集》,全十一册。

[编辑] 相关影视作品

  • 台湾
    • 电影:《辛亥双十》、《国父传
  • 中国大陆
    • 电影:《黄埔军校》、《非常大总统》
    • 电视剧:《走向共和》、《孙中山
    • 纪录片:《孙中山
  • 香港
    • 电影:《宋家皇朝》、《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广东五虎之铁拳无敌孙中山》 [注 16] 、《十月围城》

[编辑] 注释

  1. ^ 在1904年1月23日,孙眉透过人脉帮孙文向茂宜当局申请取得“夏威夷岛土生证书”。1月27日,孙文持土生证书,在当地法院宣誓,领到美国岛居国民护照。2月21日孙文赴美,遭保皇党告密,揭发孙文所持证书实系“诓来的”,孙文于是被美国移民局拘捕,讯问后判令出境。后经基督教友“中西日报”总理伍盘照等人运作营救,美籍律师代为辩护抗争,平息此事风波,孙文获释登岸。美国政府此后遂援此判决变相承认了孙文的“美国籍”。[1]
  2. ^ 孙中山生日采用公定日期与公认说法[3],为其逝世后,广东国民党中央党部向时居澳门的孙氏元配卢慕贞求证生辰,卢氏据订婚时交换的八字查出,孙中山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农历十月初六寅时(阳历11月12日)。然而孙中山在1897年11月应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翟尔斯(Herbert Allen Giles)之请所著自述,则自称生于1866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与订婚八字相差10天。学者黄季陆推测十月十六的“十”字可能是“初”字笔误。[4]
  3. ^ 陈少白先生透露,孙眉年少时不爱读书,整天游手好闲,孙父甚为不满,遂“请他母舅带他的哥哥到檀香山去。父亲的意思差不多是不要再看见他的哥哥了!”[6]
  4. ^ 北帝庙即翠亨村之祖庙极北殿。[12]
  5. ^ “予与陈、尤、杨三人常住香港,听夕往还,所谈者莫不为革命之言论,所怀者莫不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为革命之问题。四人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故港澳间之戚友交游,皆呼予等为‘四大寇’。”[18]
  6. ^ 在1904年1月23日,孙眉透过人脉帮孙文向茂宜岛当局申请取得“夏威夷岛土生证书”。1月27日,孙文持土生证书,在当地法院宣誓,领到美国岛居国民护照。2月21日孙文赴美,遭保皇党告密,揭发孙文所持证书实系“诓来的”,孙文于是被移民局拘捕,讯问后判令出境。后经基督教友“中西日报”总理伍盘照等人运作营救,美籍律师代为辩护抗争,平息此事风波,孙文获释登岸。美国政府此后遂援此判决变相承认了孙文的“美国籍”。[24]
  7. ^ 孙中山致日本有司小池张造私函原件内曾提出以二十一条相匹敌之条件,以换取联日、讨袁。该函件由日本学者松末英纪教授从日本战前档案中影印,并在1986年于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中发表。[32]
  8. ^ 越飞重申苏联愿意抛弃沙俄时代的中俄条约,另外与中国交涉新约。越飞重申苏联无意使外蒙与中国分立。
  9. ^ 已知有:孙石、孙翠溪、孙强武、孙公武、孙武公、孙兴公、孙兴汉、孙明德、孙帝朱、孙东山、龙生、山月、陈文、洪汉、张宣、吴仲、公孙武、陈载之、陈日新、汪国权、朱家复、文香山、萧大江、杜嘉偌(或作杜嘉诺)、李行痴(或作李竹痴)、李误得、林行仙(或作林行仙)、 高达生、宗理忠、中山方、中山二(或作中山次、中山二郎)、高野方(或作高野芳)、高野长雄、高野艾斯、高山(Mr. Takayama)、笛化生江医师(Dr.Namae Fueke)、雅喇巴医师(Dr. Alaba)、雅罗哈(Mr. Alaha)、道肯士(Mr. Dokans)、四大冠、石头仔、汉留客、彼方士、无恙生、品兰堂、花忧公子、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广东香山来、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化名与笔名,尚有名号则不胜枚举。[38][39]
  10. ^ 孙文不信奉北帝庙之神佛,折断村内“北帝”庙中神像之手,被村人攻讦围剿,于是孙家安排其迅速离村,来到香港。
  11. ^ 此遗嘱为汪精卫捉刀,今日中国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出自孙中山留给国人的遗言。当日孙托咐何香凝要“善视孙夫人(宋庆龄)”,“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何香凝回答:“先生,我亲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不测,我们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我虽然知识能力都很薄弱,但是总算能够亲受总理三民主义的教诲,我有一分力量,必定尽力宣传。”孙中山过去一再推迟为遗嘱签字,此时在宋庆龄附助下,在两个遗嘱文件上签名。 [37]
  12. ^ 陈女士为孙中山革命时的伴侣。孙与陈未有过正式婚礼,但孙之兄长孙眉和孙之原配卢氏皆视陈为孙之妾,并将陈载于族谱之内;陈身故后亦下葬于孙家之家族墓园之内。
  13. ^ 见香港1892年教育年报(电子版载于http://sunzi1.lib.hku.hk/hkgro/view/s1893/1383.pdf ),第13页,20条,译文大意:经过五年训练,西医学院的首两名学生于1892年7月毕业。虽然他们的资格仍未为政府承认,但一班独立的考官认可他们可以在药物、外科及接生方面执业。
  14. ^ 亦有说法是得到旧金山洪门致公堂保释并代聘律师
  15. ^ 梅屋敷旅社位于台北车站附近。
  16. ^ 此为以孙中山在推动二次革命期间为背景的虚构剧本电影,另有同名 漫画,但此漫画是以恶搞为基础的虚构剧情

[编辑] 参考文献

  1. ^ 罗家伦、黄季陆、秦孝仪:《国父年谱(增订本)》上册,页197-198,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5年11月第三次增订
  2. ^ 孙必胜:族谱注明?陈粹芬是孙中山侧室,星洲日报,2010年11月21日载
  3. ^ 劳动基准法施行细则第二十三条,行政院版劳工委员会 (正体中文)
  4. ^ 4.0 4.1 黄季陆:〈关于国父生辰的考证〉,载《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与史学》,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出版
  5. ^ 5.0 5.1 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上册,第14页,台北:远东图书公司出版
  6. ^ 陈少白:〈孙先生最初之革命言论与上李鸿章书之经过〉,载《中山先生行谊》上册(节录自《兴中会革命史要》),台北:台湾书局(1995年10月初版)
  7. ^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孙逸仙》,第34页,台北:时报出版(2010年6月初版)
  8. ^ 转引自吴伦霓霞等编:《孙中山在港澳与海外活动史迹》,第7页,广州: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香港: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
  9. ^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孙逸仙》,第35页,台北:时报出版(2010年6月初版)
  10. ^ 10.0 10.1 10.2 国父的求学,孙中山学术研究网
  11. ^ 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上册,第16-31页,台北:远东图书公司出版
  12. ^ 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上册第15页,台北:远东图书公司出版
  13. ^ 13.0 13.1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孙逸仙》,第36页,台北:时报出版
  14. ^ 孙中山,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
  15. ^ 中山史迹径,孙中山在香港(香港大学图书馆)
  16. ^ 孙文:《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
  17. ^ 辛亥革命百年庆典 香港应积极参与,中国评论新闻网
  18. ^ 18.0 18.1 18.2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
  19. ^ (台湾)国民中学历史教科书第二册(民国八十八年一月初版)P.57:
  20. ^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孙逸仙》,第49页,台北:时报出版(2010年6月初版)
  21. ^ 罗家伦:〈兴中会成立日期之史的考订》,载《中山先生行谊》下册,台北:台湾书局(1995年10月初版)
  22. ^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孙逸仙》,第62-63页,台北:时报出版(2010年6月初版)
  23. ^ 刘蜀永:《香港的历史》,第57-70页,北京:新华出版社
  24. ^ 罗家伦、黄季陆、秦孝仪:《国父年谱(增订本)》上册,页197-198,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5年11月第三次增订
  25. ^ 兴中会、中国同盟会、黄花岗起义、烈士陵园(1895-1911). 博讯文坛 [2010-01-27] (中文).
  26. ^ 李筱峰,〈孤峰对话〉,2006年4月12日
  27. ^ 历史资料:成都血案、武昌起义、鄂州约法、民国公报-1911(简体中文)
  28. ^ 李寒,中国军史:1925年 孙中山逝世中国广播网(简体中文)
  29. ^ 袁世凯pk孙中山:政治家遭遇理想家
  30. ^ 30.0 30.1 30.2 二次革命与讨袁护法.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正体中文).
  31. ^ 文史小语:孙中山为何叫“孙大炮”
  32. ^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C. Martin Wilbur著作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内亦有引英日文史料证明。
  33. ^ 改组政党与北伐.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正体中文).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三鉴斋. 孙中山“联俄容共” (中文).
  35. ^ 人物志-陈炯明.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2010-11-18] (正体中文).
  36. ^ 揭秘孙中山最后的日子:死于胆囊癌
  37. ^ 37.0 37.1 “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遗嘱全解密. 中华网. 2005年4月4日 [2007年10月13日] (简体中文).
  38. ^ 38.0 38.1 孙中山的名号称谓猎趣.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2010-07-29] (中文).
  39. ^ 39.0 39.1 辛亥年孙中山在伦敦化名考.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2010-07-29] (繁体中文).
  40. ^ 孙中山借钱革命被称作“孙大炮”. 网易新闻 [2009-05-10] (简体中文).
  41. ^ 41.0 41.1 国父的由来.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正体中文).
  42. ^ 贾嘉,中国共产党人眼中的孙中山,腾讯新闻说吧(简体中文)
  43. ^ 孙中山——从“总理”到“国父” (简体中文)
  44. ^ 执笔人汪精卫为何篡改孙中山先生遗嘱?(图)_读书频道_新浪网
  45. ^ 古屋奎二编著,《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80年之证言》第6册,中央日报社,1976年版,第32页
  46. ^ 中共3月15日向国民党发出的吊唁公文中只言及了《国事遗嘱》,关于《苏联遗书》及其存在没有言及(《中国共产党致唁中国国民党(3月15日)》《向导》第 107期,1925年3月),这表明当初《苏联遗书》只为国民党内部极少数人所知。
  47. ^ 蓝培纲. 植树节忆孙中山先生. 大纪元 [2010-11-18] (正体中文).
  48. ^ 孙中山. 三民主义. 维基文库 (正体中文).
  49. ^ 侠客行-霍元甲. 中华人网 [2010-08-28] (中文).
  50. ^ 胡去非编:《总理事略》。
  51. ^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孙逸仙》,第43页,台北:时报出版
  52. ^ 离教者之家,离教百科 (繁体中文)
  53. ^ 宫崎滔天:《孙逸仙传》,《建国月刊》,第5卷第4期。
  54. ^ 《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316页。
  55. ^ 《中国国民党为九七国耻宣言》,民国13年9月7日。
  56. ^ 56.0 56.1 中山政协. 孙中山两女名考. 中山网 [2009年7月] (简体中文).
  57. ^ 独家专访:孙中山外孙宫川东一 追溯孙中山的日本婚恋与血脉 .毛峰
  58. ^ 吴湘相,《孙逸仙先生传(上/下)》
  59. ^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5)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ISBN:9573235153,(正体中文)
  60. ^ 吴湘相,《孙逸仙先生传(上/下)》
  61. ^ 美在台协会首次出示文件证明 孙中山是美国人. 《光华时报》. 2011-06-06.
  62. ^ 余英杰,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北京2006年11月12日电(简体中文)
  63. ^ 余英杰, 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2006年11月12日更新 (中文)
  64. ^ 64.0 64.1 64.2 如何评价孙中山?历史千年网,(简体中文)
  65. ^ 刘宗正, 《孙中山的联邦思想》
  66. ^ 《辛亥党人秘辛》,满洲光清书局,吉林,1940
  67. ^ 王耿雄:《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历史档案》1997年第3期
  68. ^ 王耿雄:《再论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历史档案》2005年第3期
  69. ^ 《中央日报》1998年1月17日第16版《中山学术论坛》。
  70. ^ 《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第三册之伪造 国父文书,日本产经新闻连载。http://freeman2.com/milu0006.htm#ml034500
  71. ^ 伪民报检举状“孙文本一少年无赖,徒以惠州发难,事在最初,故志土乐与援引……推为盟长……而孙文小器易盈,遂借此自为封殖” “而身拥厚资、豢养妻妾之孙文,忝为盟长,未有半铢之助,不自服罪,又敢诋毁他人,此真豺虎所不食,有北所不受。”“云南本中国之地,而欲赠送法人”
  72. ^ 中华儿童百科全书,台湾省政府教育厅编,第7册,P.2520,黄兴 条。
  73. ^ 杜继东. 中国大陆地区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回顾. 2010-12-08 (简体中文).
  74. ^ >《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第三册之有目的的捏造传播,日本产经新闻连载http://freeman2.com/milu0006.htm#ml034401
  75. ^ >《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第四册之蒋总统继续未完任务,日本产经新闻连载http://freeman2.com/milu0007.htm#ml042003
  76. ^ 整军与建军(下),总统 蒋公思想言论总集,演讲,中华民国34年(1945年)。http://www.chungcheng.org.tw/thought/class06/0022/0027.htm
  77. ^ >《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第三册之国父与桂太郎的会议,日本产经新闻连载http://freeman2.com/milu0006.htm#ml034402

[编辑] 参考著作

  • 吴相湘著,孙逸仙先生传(上/下),台北:远东图书公司,ISBN: 9789576120756 (正体中文)
  • 史扶邻著,丘权政、符致兴译:《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ISBN 7-80120-097-7 (简体中文)
  • 吴志华,《孙中山被囚域多利监狱?》,《明报》2004年10月27日世纪版D4版。(简体中文)
  • 陈沂,《中山先生的名字》,《中央日报》2001年8月18日 (正体中文)
  •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台北:远流,1998年,ISBN 957-32-3515-3 (正体中文)
  • 唐柏桥,百年民运回顾与反思

[编辑] 外部链接

  • 孙文记念馆(日本)
  • 国立国父纪念馆(台湾)
  • 孙中山故居记念馆(広东省)
  •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 孙中山纪念馆
  • 孙中山原声录音
  • 夏威夷Iolani School的校友网页
  • 辛亥革命在香港

[编辑] 参见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录:孙中山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孙中山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孙文http://zh.wikisource.org/wiki/孙文
  • 中华民国国歌
  • 中华民国国旗
  • 中华民国大总统
  • 北洋政府
  • 总理遗嘱
  • 中山装
  • 孙中山纪念馆
  • 孙中山史迹径


官衔 中华民国国家象征 国民政府未明令追尊 中华民国国父
1940年4月1日-
现任 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一任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继任:
袁世凯 前任:
清朝宣统皇帝 中国国家元首 政府职务 中华民国广州军政府元首 第一次护法运动开始 陆海军大元帅
(首次)
1917年9月10日-1919年5月21日
继任:
岑春煊
(主席总裁) 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第二次护法运动开始
成立非常时期政府
非常(时期)大总统
1921年5月5日-1922年6月16日
陈炯明叛变
政府中断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元首 陈炯明被逐出广州
重设政府
陆海军大元帅
(三次)
1923年3月2日-1925年3月12日
继任:
胡汉民
(代理) 政党职务 中国国民党 前任:
杨衢云 兴中会会长
第二任
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
兴中会、华兴会及光复会
合并为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成立 中国同盟会总理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中国同盟会、统一共和党
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
和共和实进会等
合并为国民党
国民党成立 国民党理事长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成立 中华革命党总理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成立 中国国民党总理
1919年10月10日-1924年3月12日
党章永久总理
1919年10月10日-
继任:
张人杰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显示▼ 查 ?  ? 编 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显示▼ 查 ? 论 ? 编 中华民国大总统 显示▼ 查 ? 论 ? 编 中国国民党领袖 显示▼ 查 ? 论 ? 编 宋嘉澍家族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AB%E4%B8%AD%E5%B1%B1”22个分类: 1866年出生 | 1925年逝世 | 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 孙中山 | 中山人 | 孙中山家族 | 美籍华人 | 中华民国大总统 | 中华民国国家标志 | 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政治人物 | 中国革命家 | 辛亥革命人物 | 中国国民党 | 中国国民党主席 | 中国国民党党员 | 澳门中外交流史 | 香港大学校友 | 香港拔萃男书院校友 | 孙姓 | 排满 | 国家象征3个隐藏分类: 优良条目 | 含有英语的条目 | 有疑似原创研究语句的条目
个人工具
  • 登录/创建账户
名称空间
  • 条目
  • 讨论

大陆简体

变换
  • 不转换
  • 简体
  • 繁體
  • 大陆简体
  • 港澳繁體
  • 马新简体
  • 台灣正體
查看
  • 阅读
  • 编辑
  • 查看历史
操作
    导航
    • 首页
    • 分類索引
    • 特色内容
    • 新闻动态
    • 最近更改
    • 随机条目
    帮助
    • 帮助
    • 社区专页
    • 方针与指引
    • 互助客栈
    • 询问处
    • 字词转换
    • IRC即时聊天
    • 联系我们
    • 关于维基百科
    •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
    • 链入页面
    • 链出更改
    • 上传文件
    • 特殊页面
    • 打印页面
    • 永久链接
    • 引用此文
    其他语言
    • Aragonés
    • Az?rbaycanca
    • emait??ka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ца)?
    • Български
    • Brezhoneg
    • Bosanski
    • Català
    • esky
    • Cymraeg
    • Dansk
    • Deutsch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ol
    • Eesti
    • Suomi
    • Fran?ais
    • Gaeilge
    • 贛語
    • Galego
    • Hak-ka-fa
    • Fiji Hindi
    • Hrvatski
    • Magyar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íslenska
    • Italiano
    • 日本語
    • Latina
    • Lietuvi?
    • Latvie?u
    • Монгол
    • Bahasa Melayu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l)?
    • Occitan
    • Polski
    • Português
    • Runa Simi
    • Roman?
    • Русский
    • Русиньскый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Sloven?ina
    • Sloven??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Tagalog
    • Türk?e
    • / Uyghurche?
    • Укра?нська
    • Ti?ng Vi?t
    • Winaray
    • 吴语
    • Vahcuengh
    • 文言
    • Ban-lam-gú
    • 粵語
    •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17:56。
    •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