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雪山坐车多久:维基百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55:04
        2001年1月15日,英文搜索引擎网站维基百科正式推出的时候,仅有10000个条目;现如今,网站上已有超过22897314个网页,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与日俱增。创立十周年之际,创始人吉米·威尔斯发出倡议,希望大学教授们能视维基百科为自己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如果他们真是那样想的话,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是奉献社会的好平台”。
  想要知道光合作用的具体原理,想要知道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幼年的家庭情况,想要知道斯皮尔伯格的资产几何,这个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查找维基百科(Wikipedia)。2001年1月15日,英文搜索引擎网站维基百科正式推出的时候,仅有10000个条目,从ABBA(流行乐队)到Zygote(受精卵);现如今,网站上已有超过22897314个网页,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与日俱增。经过了十年的时间,这个百科知识网站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在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上造福无数人,然而,它也助长了使用者的懒惰,由于可以自由修改而造成的诸多错误也一直被人诟病。虽然面临毁誉参半的口碑,但每月超过4亿的用户,已经令维基百科成为全球点击率第5高的网站,实现了网站创始人吉米·威尔斯(Jimmy Wales)当初跻身全球50大网站的梦想。
  作为百科知识搜索引擎网站,维基百科存在的意义不是把铅字搬上网络、挑战《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那么简单,创始人吉米·威尔斯认为,它不仅代表着网络世界的自由,更是一种哲学宣言:“我们所说的自由既是言论的自由也是使用的自由,所有内容、所有软件任君挑选,可以用于商业用途,也可以用于非商业用途。”在威尔斯看来,维基百科代表着“互联网存在的根本意义”,“我们就像是一个慈善机构,目的在于让人人都能拥有知识——互联网本就应该是一个交流知识的工具”。威尔斯哲学的践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在芝加哥交易所干了5年,挣够了一辈子花不完的钱,之后开始致力研发一个“男性主导的搜索引擎”,但后来失败;接下来的计划是创办在线百科全书 “新百科全书”(Nupedia),也失败了。这时,他获知了“维基软件”(wiki)——计算机编程员Ward Cunningham发明的一种协作式网页创建方法,将这一软件和之前的“新百科全书”相结合,维基百科才得以诞生。
  维基百科的编辑原理是共同参与和适者生存。在这个网站上,每个人都可以撰写、编辑词条,下载使用网上内容。它追求中立观点(neutral point of view),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修改他认为不正确的东西,不同的观点经过冲突和妥协最后达到中立客观。因此,在维基百科上不存在盖棺定论,所有条目永远都在丰富和完善之中。维基百科的运作与传统的媒体不同,它的基金会是一个非盈利的组织,5人董事会中有两人是由会员网上选举产生的。它有1200多名编辑,但是从董事长到编辑全是义工。网站对访问者一律免费,不登广告,其运营费用全靠募捐。每年至少有两个月,网站主页上会挂着创始人吉米·威尔斯致用户的公开信,请求大家捐款。2004年的第一次募捐,一个月内募得20000美元;而2010年的募捐,两个月内就获得了50万网民的1600万美元捐助。威尔斯认为:“如果我们依靠某些慈善基金,那以后就要看少数几个组织机构的脸色办事了,相反,我们现在依靠的是大众,那是最有力的。”
  随着维基百科的声誉渐隆,来自传统百科全书编纂界的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多。《大英百科全书》总编辑戴尔·郝伯格(Dale Hoiberg)在谈到维基百科时就说:“你不知道这些资料是否被仔细核对过事实。”令郝伯格底气十足的是《大英百科全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需要经过三个月时间的审核。然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后来找来专家对《大英百科全书》和维基百科上同样的条目做比较,得出的阶段性结论是维基百科的错误更少,而《大英百科全书》平均每篇文章里有三处错误。那次调研后,《大英百科全书》的人勃然大怒,发表了长达20页的备忘录,谴责调研结果。维基百科也不示弱,推出了“《大英百科全书》上哪些地方错了且是维基修改过来的”(Errors in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that have been corrected in Wikipedia)这一条目,纠正的错误信息包括普希金并没有去过国外、孙权的父亲孙坚从未定都建业(南京)、安全剃刀并非吉列发明、斯大林的生日等等。
  虽然赢得了和传统百科全书的战争,但维基百科也承认:“相对来说,比较旧的条目信息更加全面,观点更加平衡;比较新的条目有可能会带有错误信息、非百科全书式的内容以及故意造假的行为。”如今困扰维基百科的最大难题就是有人故意造假,因此遭受损害的不仅有普通用户,记者、撰稿人等媒体从业人员也常常吃哑巴亏。最著名的例子是2009年年初,英国网络上疯狂流传起一个名字——Masal Bugduv,这位16岁的摩尔多瓦足球新星在《泰晤士报》体育版的《50名世界足坛新星》上名列其中,而且盛传将要转会豪门阿森纳。事后经过一系列调查,发现原来Masal Bugduv是好事之徒编造出来的虚构人物,整个履历乃至相关文字中提到的摩尔多瓦报纸名字也都是伪造的,据信此举是为了讽刺英国足坛不正常的转会市场。在这个新闻的制造过程中,始作俑者为了增加可信度,在维基百科上也为“Masal Bugduv”制造了一个条目,名为“Masalbugduv”的维基用户还修改了维基百科上摩尔多瓦国家队的信息,凭空多出这么个新人来,这个历史网页至今仍能在维基百科上找到。相似的例子还有维基用户godspants修改了塞浦路斯足球俱乐部AC Omonia的信息,说他们有个名叫“小丑”的球迷组织,看球时喜欢戴上旧鞋做成的帽子,演唱一首名叫“小土豆”的歌曲。第二天曼切斯特城队正好与AC Omonia有一场欧冠预选赛,英国《每日镜报》在报道时就沿用了维基上的讯息,文章见报后,该用户又在网上以“懒惰的记者”为名揭示真相,引来一片哗然。有人因此批评维基百科养成了媒体的依赖性,昔日会多番调查取证的记者们,如今只需动动手指头,便以为能轻易找到真相。这些事例也证明了维基百科的用户创作内容的方法是一把双刃剑:错误的信息能被纠正,正确的信息也能被篡改。好在网页一直摆在那里,谁都能看得到,虽然错误的信息可能存在一时,但终究还是会被识破,最后留存下准确的信息。
  支持也罢,反对也好,维基百科毫无争议已经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和最受人信赖的资讯来源之一。值此网站创立十周年之际,创始人吉米·威尔斯发出倡议:“希望大学教授们能视维基百科为自己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我相信,帮助社会,推进有思想有价值的观点,那应该是专家学者的工作之一,如果他们真是那样想的话,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是奉献社会的好平台。”对于网站的未来,威尔斯很乐观:“我相信维基百科会变得越来越好。创建它的本意便是如此。某个人写下某些东西,其他人再稍稍加以改进,日拱一卒,益加完善。如果你现在就觉得它很有用处的话,不妨试想一下5年10年20年后,我们又能实现多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