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武侄女曾宇瑷:真理标准讨论:罗瑞卿力撑胡耀邦对抗"毛办"负责人(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15:28

真理标准讨论:罗瑞卿力撑胡耀邦对抗"毛办"负责人(2)

陈侃章

2011年07月05日08:57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字号 大 中 小】        微博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推荐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 密码:  看看微博

他当晚就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指责此文是“砍旗”,“犯了方向性错误”,“政治上问题很大、很坏很坏”;紧接着,当时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在中宣部召开会议作严重批判;华国锋也在胡耀邦面前直接点了吴江、杨西光、胡绩伟的名。形势骤然紧张,高压之下,鸦雀无声。此时有人已开始作沉痛检查。

 

    2、文章的形成

  前已述,1978年4月,《光明日报》准备将胡福明《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一文,在哲学专刊上发表。新任《光明日报》总编杨西光闻知中央党校也在撰写同类题目的文章,便将他们已精心修改过的胡文送中央党校吴江,要求吴江审阅修改,并希望先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上刊载此文。

  吴江看了胡稿后认为:胡文“写得还是有勇气的,只是理论和逻辑性不足”。嘱孙长江将自己所写稿与胡稿综合在一起,题目仍用原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孙对胡稿作了较大幅度的改写。孙说:“最后付印排版的文章,实际上文章吸收胡文原稿的文字恐怕已不及三分之一,基本上是重写了。”笔者手头有此文签发付印的完整文稿,共计9个页面,系《人民教育》编辑部20×25、每页计500字的方格稿(孙此前在《人民教育》工作)。其中剪贴铅印小样是《光明日报》提供的胡文的部分;字迹秀气清丽的手迹,是孙长江重写的部分;字迹遒劲奔放的手迹是吴江修改、补充的部分。在签发付印稿上,吴江修改、补充了30多处,其中增加文字23处,删略6处,调整文字结构5处。4月27日,吴江签发定稿,责成《理论动态》组组长孟凡先行排印15份,送胡耀邦及杨西光等人审阅。

  胡福明原稿,原拟刊发在《光明日报》哲学专刊,主要属于理论学术层面;而经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合成的实发稿,已经升华到政治高度。至于此后引起的一场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恐怕是参与者也不曾料及的。

  3、文章的署名

  对于署名,《理论动态》发排稿文末原是这样写的:“《光明日报》社供稿,作者胡福明同志,本刊作了些修改。”照此印出一小部分后,《理论动态》组提出,文章实际上已经重写,整个修改过程胡福明都没有参加,而且文中有些是领导同志的意见,因此作者再署胡福明之名已不恰当。经吴江同意,决定中途改版,删去“作者胡福明”一句,改成“《光明日报》供稿,本刊作了修改”。1978年5月10日,第60期《理论动态》大部分照此付印。

  其后对署名问题导致的争议,特别是孙(长江)、王(强华)之争,已为社会所悉知。《光明日报》时任编辑人员王强华、张义德认为,胡福明是唯一作者;而《光明日报》时任理论部主任马沛文、中央党校时任《理论动态》编辑沈宝祥则认为,作者应为胡福明、孙长江,而孙长江更为重要(见《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28日)。

  胡福明有时“左右为难”,他有些场合说《实》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有些场合,又把他投给《光明日报》之稿与经中央党校所合成的稿混同了,如最近他说:“这也是我这辈子最好的一篇文章,我此生再写不出同样高度的论文了,不可能!我也不希望再写这样一篇文章!”(肖舟《胡福明与真理标准大讨论》,《新民晚报》2008年5月29日)

  但无论如何,《实》文发表时所署“特约评论员”不是单数。“李子”与“桃接李”不是同一回事情。

  其实,早在1985年1月,针对愈演愈烈的《实》文作者争议问题,杨西光主持《光明日报》社相关人员,整理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写作和发表经过》,作出如下结论:“综上所说,这篇文章是胡耀邦同志支持并审查同意的。《光明日报》和中央党校的上述几个同志(即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和吴江、孙长江)支持和参加了撰稿和编发,作了多次重大修改。”随后又作如下表述:“胡福明同志是初稿的执笔者,孙长江同志最后执笔完稿。”所以,《实》文的作者事实上早有定论,我们某些参与者不应该再写“历史之谜”的文章了。

  二、关于《马》文“顶风”出炉的问题

  《实》文1978年5月10日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上首发,5月11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5月12日《人民日报》转载。因为《人民日报》权威且影响大,因而引起“两个凡是”的倡导者之一,“毛办”负责人的高度关注,他当晚就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指责此文是“砍旗”,“犯了方向性错误”,“政治上问题很大、很坏很坏”;紧接着,当时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在中宣部召开会议作严重批判;华国锋也在胡耀邦面前直接点了吴江、杨西光、胡绩伟的名。形势骤然紧张,高压之下,鸦雀无声。此时有人已开始作沉痛检查。

  面对当时严峻的政治气候,首先要负发稿责任的吴江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如果在这种严厉指责面前保持沉默,即说明倡言者理屈词穷。如此,不但政治理论界局面涛声依旧,“真理标准讨论”会夭折,“两个凡是”的气焰会更嚣张,而且他们这批人乃至胡耀邦等领导人的处境会更加困难,甚至要承担罪名。思索再三,吴江决定冒风险撰文反驳,于是他在孙长江的协助下,迅即写成《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文,并于1978年6月24日在《解放军报》发表。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