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理论重量计算公式:戴煌:“真理标准”讨论与平反冤假错案(《财经》 2008-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1:15:20

【改革忆事】“真理标准”讨论与平反冤假错案

□戴煌/文《财经》网络版  [2008-02-04] 

 

任何好的政策只能诞生在一个好的政治环境中。没有以胡耀邦为代表的中央领导同志坚持平反冤假错案,坚持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就不会有后来的改革开放 

      1978年元月,因为妻子患精神分裂症,加上我的肋骨在劳动中受伤,我回到了北京。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养伤,同时也到处上访申诉,希望能为自己的工作和政治生命找到说法。
      这时,中央在青岛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右派”的问题。出席的有公安部、统战部、民政部、中宣部和中组部的代表。在会上,除了时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派出的代表,以及《人民日报》参加采访的记者坚持认为应该为“右派”平反,其他几个部的代表都认为,只摘帽就可以了,没必要平反。
      这表明,在当时,“凡是派”(主张“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编者注)的阻力还很强大,还在拼命维持“左”的路线。胡耀邦向当时的中央提出重新开会讨论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正面回答。
      正是在这种气氛下,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署名文章。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起到了遏止“左倾”思想的作用,成为思想解放的先声,并在当时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空气。
  
思想解放的先声
      其实,这一文章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77年12月2日。当时,在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冯文彬主持的学校党委会讨论党史教学计划时,胡耀邦就针对一些人的不同议论,多次插话或讲话。他说:“因为是中央文件,就是正确的,这是什么‘论’啊?”   “我看这十几年的历史如何,不要根据哪个文件、哪个领导人的讲话,而应该看实践嘛!”
      就是在这个会议上,胡耀邦布置哲学教研室主任吴江等同志搞一个新的党史教学方案,起草一个文件。1978年1月18日,吴江把起草好的文件初稿,送请已去中组部但仍兼任党校副校长的胡耀邦审定。
      胡耀邦提出:应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和精神实质为指导;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路线的正确与否,不单纯是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要由实践的结果来证明。
      在胡耀邦提出这种真理标准、并指导党校办的《理论动态》初步发表一些有关文章的过程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等人,从“十年动乱”对全国教育战线的严重破坏和天安门“四五运动”被残酷镇压等事实出发,也认为,必须在理论上找出一个明确区分路线正误是非的标准。同时,胡福明应《光明日报》所约,于1977年秋天写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
      据此,吴江布置理论研究室的同仁孙长江,为《理论动态》写一篇有针对性的文章。孙长江以胡耀邦的多次讲话为依据,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胡福明可谓不谋而合。
      正当吴江等人研究孙长江的这篇文稿时,中央党校高级班学员杨西光被中央任命为《光明日报》总编辑。他上任后,才知道《光明日报》已约来胡福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并经报社编辑部作了五次修改。他感到文章的分量还不够,没有着力突出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仅仅是个哲学命题。他知道党校的孙长江在写同一主题的长文,于是就通过吴江,邀请孙长江到《光明日报》,帮助修改胡福明的文章。吴江嘱咐孙长江:尽量把两文捏合成一篇文章。
      孙长江勤奋思考,把两文融合成一文后,仍以他自己原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题,两次送请胡耀邦审改,并最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真理标准”讨论渐向深入
       这篇文章当然招来了“左倾”势力的不满。
      1978年5月13日,也就是吴冷西打电话批评责难胡绩伟(吴冷西说:“这篇文章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理论上是错误的,政治上问题更大,很坏很坏”)的第二天,胡耀邦请来《理论动态》和《人民日报》的一些同志,在自己的家里开了个小会。
      《人民日报》的同志介绍了吴冷西的电话内容,胡耀邦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一些同志提出,对“砍旗”与“反对毛主席”之类的指责,必须公开批驳。胡耀邦想了想,支持这个意见,并出了个题目,叫作《历史潮流滚滚向前》。
      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尖锐批评了“两个凡是”思潮,十分明确地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
      6月16日,也就是汪东兴召集中宣部和中央新闻单位负责人开会,提出“接受教训,下不为例”警告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邢贲思的文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新华社立即转发,《光明日报》和《解放军报》等全文转载。
      专门反驳“两个凡是”论者针对“真理标准”一文责难的第一篇重头文章,是由吴江撰写、孙长江参与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文。由于汪东兴已经对各报一而再、再而三地下了禁令,为了减轻胡耀邦和《理论动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受到的压力,已经恢复中央军委秘书长职务的罗瑞卿大力支持这篇文章。他在去德国动手术之前,还专门为这篇文章的发表给耀邦打电话说:“如果要打屁股,就打我好了!”不幸他这一去,在手术台上与世长辞,这个电话也成了他给耀邦的最后一句遗言。
      1978年6月24日,《解放军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这篇1.6万字的文章,《人民日报》同日全文转登。
      6月30日,《理论动态》与《人民日报》同时发表了经耀邦审定、署名“岳平”(“特约评论员”的谐音)的文章《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批评了“两个凡是”,同时也对一切反对“真理标准”的种种议论作了总回答。
      7月15日,第73期《理论动态》发表了韩树英的《“一分为二”是普遍现象》,文中也有“真理也是一分为二的”这样的小标题。
      7月21日,邓小平找中宣部部长张平化谈话,要他对“真理标准”的讨论不要设禁区、下禁令。
      7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邢贲思的又一篇力作《哲学的启蒙和启蒙的哲学》,把“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向更深的层次。
      这些文章,不但被全国大多数省区市的报纸和中央一级的大报所转载,还引发出更多为“真理标准”而呐喊的文章。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前夕,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的主要负责人公开发表文章或谈话,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
      这正如《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历史潮流不可抗拒。
  
胡耀邦提出“两个不管”
      在这种新的政治气氛下,在平反历史问题上,针对“两个凡是”,胡耀邦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两个不管”:“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讲的,不管是哪一级、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
      在胡耀邦等人的坚持下,上面说的五个部门再次在北京民族饭店开会,讨论“右派”问题。最终全国50多万“右派”绝大多数得到了改正。我也成为了新华社96名“右派”中第一批被改正的。
      当时还有个趣闻。既然要改正“右派”,就应该补发工资。这笔钱到底有多少呢?几十万右派将近20年的工资,经统计需要50多个亿,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了。据说,宋庆龄曾经提出,如果国家实在拿不出这笔钱来,她愿意发动海外华人捐款。我本人是第一批改正的,本来应该立即拿到补发工资。但当时新华社的领导说,要等96名“右派”都改正完了再一起补发;过了几个月又告诉我说,有新政策,不补钱了。我始终没有拿到过一分补发的钱。
      不管怎样,我算是“重操旧笔”了,重新回到了记者岗位上来。一开始,我回到的是政治组,接着,又把我们几个老同志凑在一起成立了机动记者组,直接受穆青社长领导,归口国内部管理。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央已经决定要在大会上恢复彭德怀、陶铸和所谓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的名誉,相关的宣传任务也布置下来。关于彭德怀的文章,由总政治部宣传部和《解放军报》负责,陶铸和“六十一人”的文章由新华社负责。其中,陶铸的部分由李耐因和另外一个同志写作,后来他们把稿子送到四川,经过曾与陶铸长期共事、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赵紫阳过目并修订后,以赵紫阳的名义正式发表。我则与另外两个女同志一道负责“六十一人”的写作任务,采访了包括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在内的许多人。
      这一系列平反冤假错案和恢复名誉的行动,加上围绕“真理标准”展开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在破除个人崇拜上面。就我个人来说,是在抗战期间走上革命道路的,对当时蒋介石的“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是非常痛恨的。结果,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个人崇拜有过之而无不及。个人崇拜通过长期的宣传,蒙蔽了相当多的老百姓。恢复包括“文革”在内历次政治运动中受伤害的人的名誉,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无疑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的否定,也为接下来的工作中心的转移作了很好的铺垫。
      改革开放这30年,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是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在政治上起到的积极作用,一是这些年来经济工作上取得的长足进步。我曾经近距离接触过胡耀邦。在我看来,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既平易近人,又有远见,尤其是对民主法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有想法。
      在我与胡耀邦的接触中,有一件事情就充分反映了他的人格。有一次,我参与采访中纪委的大会。会议最终形成了一个观点,即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党的中心任务,党风建设也是党的中心任务。回到胡耀邦当时的住所也就是富强胡同6号之后,我与他继续讨论新闻稿。他却提出,党应该只有一个中心任务,党风建设应该是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不能有两个中心。对此,我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出发,不同意这么做,因为在公开的大会上,确实是提出了两个中心,新闻稿件应该真实反映这一事实。我提出,如果他有新的想法,可以通过一篇新的稿件来表达。胡耀邦沉吟了一会儿,同意了我的意见。
      事隔多年以后,我可以理解他之所以要强调一个中心,是出于政治大局考虑。但是,无论如何,他能够尊重一个新闻记者的专业性,不摆架子,从善如流,这种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顾这30年来的进程,我始终觉得,任何好的政策,只能诞生在一个好的政治环境当中。没有以胡耀邦为代表的中央领导同志坚持平反冤假错案,坚持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就不会有后来的改革开放。■

戴煌:时任新华社记者。1957年因提出反对“神化与特权”等论点被打成“右派”;有《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等著作行世 http://www.caijing.com.cn/zmb/zmtt/2008-02-04/477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