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西游2唐僧:李政道与杨振宁排名之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04:57

李政道与杨振宁排名之争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裂,是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

1946 年,李政道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学习理论物理。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他接到吴大猷(著名物理学家)的通知,给李政道他们在大学国际公寓预订了房间。

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两人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在生活上也成了亲密的朋友。

1951 年秋,他们写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两位年轻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爱因斯坦的重视。

论文完成后,合作者的署名按惯例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署名问题给两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怀。那时,他并不知道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也参与其间。据杨振宁回忆,上述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杨振宁本想把李政道放在前面,因为李毕业后科学事业一直不顺利,想要帮助他,可是杜致礼根据“女人的第六感”出面阻止,说李政道这个人不值得他这样信任。

后来,李政道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本来是想和杨振宁拉开距离,但一件偶然的事情,却使两人恢复了合作。

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被誉为20 世纪物理学中的革命。根据《李政道传》所写,这一发现是由李政道先找到突破口的。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杨振宁时,杨振宁激烈地反对。但经过反复的讨论,他逐渐被说服,并表示愿意与李合作。他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不要急于发表上述那篇论文,应该用最快的速度,将整个弱作用领域一下子都占领下来。这样更加完整,有更大的意义。

李政道觉得十分有道理,同时觉得如有杨振宁的参加,会使整个事情做得更好。

李政道与杨振宁

 一个月后他们完成了对这些过程的分析,写出了论文。这篇论文是由李政道执笔,署名也是李政道在前。这就是轰动一时后来获得1957 年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

1957 年10 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11 月,李政道要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他们都要写发言稿和讲演稿。那时,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当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忽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

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

李政道虽心有不快,但很快被诺奖的荣耀冲淡。而不久后的一篇文章却让他们走向分裂——1962 年5 月12 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记述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风波由此而起。

李政道收到伯恩斯坦文章的校样,没做什么修改,可是杨振宁却提出了许多意见。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

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当天晚上,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

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无可奈何。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

当年11 月,李政道向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递交了辞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