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信息港论坛:杨振宁与李政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25:35
1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决裂内幕分析 一、缘起 

在最近的央视面对面节目中,杨振宁又谈到了他与李政道的分裂,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分手原因是迷雾 


  在杨振宁的生命中,李政道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回避的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个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被后世学者铭记,他俩的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然而,从1962年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成为国际科学界以及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记者:欧本海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但是1962年之后,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情形。 

  杨振宁:这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的根源非常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够解释的,更不是我今天应该在摄影机的面前所讨论的,我想这个问题我们两个人身后一定会有人研究的,我想研究以后,大家中国人、外国人会得到一个结论的。 

  记者: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你们俩和好。 

  杨振宁:对,这也是我现在决定,我公开地在生前不再在这方面讨论这个问题的道理,是因为大家很显然、很自然地都希望我们和好,可是我们没法再和好,所以在这情形,最好的就是不再讨论。 

  记者:是合作出现问题?但是杨先生的经历不是这样。 

  杨振宁: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 

(话外音)虽然众说纷纭,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分手原因始终是迷雾一团。然而值得回味的是,两个人在各自的物理学研究中都有多次与他人合作的经历。除了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之外,杨振宁三大成就中的另外两项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也都是与人分享,但却没有重蹈杨李之争的覆辙。” 

实际上,杨振宁曾经借口1962年5月《纽约客》杂志上发表的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称问题侧记》、李政道1971年的文章《弱相互作用的历史》和1979年富兰克林的文章《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未发现》,就1962年为什么会与李政道分裂,在1982年的《论文选及注释》里把问题公之于众,想把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功劳更多地揽到自己身上,诋毁李政道的为人和学术水平。 

结果李政道被迫在1986年打破沉默,发表了《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批驳了杨振宁的谎言。此后,杨又不吭声了,为什么呢? 

我觉得,他知道,他认为很关键的证人,他和李政道共同的导师吴大猷,以及其他许许多多重要的了解内情的知情证人,都还没有死,辩下去必然真理越辩越明,他自己的形象必然越辩越差,会彻底暴露他阴暗的一面。 

结果呢,他以为关键证人差不多死光了之后,杨振宁以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发彪了,就借着出版《杨振宁传》的机会,想借此机会浑水摸鱼,再一次发表了自吹自擂和贬低李政道的言论,以为这样子可以抬高自己的形象。没想到李政道通过与《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的问答,把杨振宁的种种谎言,彻底揭穿,杨振宁的各种说法,都被李政道批驳得体无完肤,而且证据确凿,非常有说服力,即使对物理学外行的我也可以看出谁的话更为可信,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参见《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网址http://tdlee.ccast.ac.cn/tdcv.html)。 

杨振宁两次主动出击,都没捞到什么好处,反而被李政道揭穿了老底,又只好闭嘴了。要是真理真的在杨振宁这边,我才不信杨振宁会闭嘴!他现在闭嘴是因为再跟李政道辩下去,只会让人发现他贪婪无耻的真面目,在国人面前下不了台! 

二、 杨振宁继续误导公众 

可是,杨振宁还是想误导公众。他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到跟李政道决裂的原因:“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似乎显得自己多么的高尚,多么的宽宏大量,还含沙射影说李政道的做人和性格有问题,这也难怪后来记者加旁白时说什么杨跟其他人合作就没不愉快的话。 
作者:222.86.127.* 2006-11-4 00:48 回复此发言 
2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决裂内幕分析
记者不懂。杨振宁跟李政道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一直以长兄自居,所以他敢跟李政道提出来自己名字放前面的问题。而杨与其他的合作者,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可能确实论文基本上都是杨振宁做的贡献占绝大多数,他们是后来加入的;另一个可能是他们当时只是一个无名小辈,跟已经成名的杨振宁的地位不是一个档次的,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能跟杨振宁合作,从而混上个终身教职,可能已经要非常感谢杨振宁了,当然不会闹矛盾。你们可以看看,杨振宁与其他人合作的成果,“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都是杨振宁的名字在前,说明发表论文时,论文的作者并没有按照作者的姓的第一个字母排序!!而方舟子也提到,为什么“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 没有获得诺奖,可能是由于米尔斯的水平不够,跟杨振宁不是一个等级,成就也不高,不配获诺奖。 

请看杨振宁的央视面对面的视频: 
http://news3.xinhuanet.com/video/20...ent_2629202.htm 

在访谈中,杨振宁提到,米尔斯在北大的一个会议回答别人的提问时,称“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主要的东西都是杨振宁的,杨振宁说他是不必要的谦虚,不像有些人,只有30%的贡献,他要说成有70%的贡献(这当然是说李政道)。还说这篇文章比米尔斯所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全部文章加起来还要重要,所以应该所有的荣誉都应该给他,但是没有给,所以物理学界对米尔斯的评价是不公正的。 

其实,杨振宁的话完全是自相矛盾的。看名字就知道,米尔斯的名字会放在杨振宁的后面,没有按照正常的按作者姓的第一个字母排列作者的顺序,这就意味着,米尔斯的贡献不足三分之一,主要的贡献都是杨振宁的,当然无法获得太多的荣誉,这是显而易见的。米尔斯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说那篇文章主要都是杨振宁的贡献,杨振宁居然说这是米尔斯不必要的谦虚,不会像李政道那样,明明只有30%的贡献,非要说成是70%。可是,一个显然的事实是,既然杨振宁的署名在米尔斯前,没有按照字母排序,如果米尔斯真的是谦虚,那么只能说明杨振宁在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又做了不道德的事,就是硬要把自己的名字不按字母序排列,抢了米尔斯的学术功劳,从而降低了米尔斯的学术地位。如果是这样,米尔斯为什么没得诺奖,恰恰是他害的! 

米尔斯相比杨振宁,可能确实不是一个档次的,跟李政道也不是一个档次的,在那篇最重要的文献中的贡献是很次要的,主要的贡献都是杨振宁的,当然他没有资格跟杨振宁来争按字母序发表论文了。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更加能够证明杨振宁这个人非常无耻了。 

但是,与米尔斯不同,李政道是个真正的天才,他跟杨振宁是一个等级的,在合作时,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他先想到的,所以他不愿意让杨振宁违背字母序,让别人误以为文章基本上都是杨振宁的贡献,这是天经地义的。杨振宁没有资格以自己年岁大点,就要求自己的名字排前面,而杨振宁由于爱慕虚荣,特喜欢把自己名字排前面,当然会闹矛盾。要是我是李政道,我也会跟杨振宁这种人断交,永不来往,拒绝和好。 

为什么说李政道是真正的天才? 

1946 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在浙大和西南联大各读了一年),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1956年30岁时便升任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从副教授到正教授,只用了1年的时间。 

李政道30岁就升任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当时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在全校各系里,被聘为正教授时最年轻的人。” 

1957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年仅31岁,是诺贝尔奖有史以来第二年轻的获奖者。 

这些,足以说明李政道是真正的天才。 

相比之下,杨振宁去芝加哥大学前,已经在西南联大读完了研究生,由于仰慕费米教授,去了芝加哥大学,但是却被费米拒收门下,被费米推荐给其他教授,结果被几个教授拒来拒去,最后一个老师没办法才收下他做博士生。没想到到后来他竟然敢吹自己的水平比费米还高。所以即使宇称可能不守恒是李政道首先想到的,他也敢吹宇称不守恒是自己首先想到的,也就很自然了,他就是这种人,就是喜欢自吹自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