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丽热巴今年多少岁:徐达内:“专家膨大剂”(FT中文网 2011-5-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9:29:23
2011年05月24日 14:56 PM

媒体札记:“专家膨大剂”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13条]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2011年5月24日)

一 

《参考消息》可以直接在标题里说“金正日一年三度奔中国”,而不必像绝大多数中国报章一样,非得加上“外电称”、“媒体报道”这样的前缀。  

虽然新华社的惯例是等到这位朝鲜领导人回国后才发布来访消息,但对中国网民来说,偷拍到的图片早已随处可寻。他们猜测金正日此次访华是否又为了要经济援助,以及接班人金正恩有无随行。《环球时报》今亦公开引述韩日媒体报道,称温家宝前天在日本出席中日韩首脑峰会时已向李明博证实,中国邀请金正日访问,是为了让他“了解中国的发展”。午前,酷六网已经开始头条推荐《金正日冒雨游扬州瘦西湖、暗访超市粮油区》的环球网视频。

咒骂“金胖子”独裁、抱怨政府对朝政策的中国人日益增多,而他们也希望中国至少能向另一个社会主义邻国学习。亦是前天,越南国会代表选举和地方各级人民议会代表选举同步进行,搜狐今晨推荐的专题赞之为“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列举的经验包括“党内及议会实行差额选举”、“越南国会和越共的质询制度”以及“官员财产申报及公开”。《21世纪经济报道》则将越南政治改革形容为“执政党可控民主实验”:“在经历去年国会否决政府高铁方案之后,选民对他们选举出来的国会代表有了更多期待。”  

作为“兄弟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昨已刊出河内专电,文称:“与越南国内安定有序的大选气氛相比,一些敌对势力在互联网上极力抨击越南的政治制度和选举制度。总体上看,由于越南高度重视大选期间的安保工作,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的应急预案,敌对势力的煽动并未得逞。有分析指出,本次越南选举继续采取直选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扬民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也是越南全面推进革新事业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  

西瓜膨大剂和大米添加剂是最新的食品安全热点。对那些充满不安全感的消费者来说,安民告示起不了多少安慰作用。而官员、专家们必须面对一个挑战:只要他们出面表态“对人体无害”,立刻就会被指责为“替利益集团说话”。   

5月13日,在用头版登出秦淮河大片死鱼图片、询问“会不会流向餐桌”的同时,《扬子晚报》用一整版描述本省镇江丹徒的西瓜大棚“地雷阵”。图文显示,“从5月8日开始,已结满瓜藤的大小西瓜,还没有成熟就一个个‘疯狂’地炸裂开来”,“这事是否与‘西瓜专家’提供的‘西甜瓜膨大增甜剂’有关?但就在瓜农请教特聘‘西瓜专家’时,这位‘专家’居然也是一问三不知。”

此等新闻怎能不火。经由各类媒体平台的接力转播,“瓜裂裂”成为入夏时分人们的心头大患。各地报纸主编纷纷宣布本地无碍(如5月14日《扬州晚报》“扬州瓜暂不用担心膨大剂”、5月16日东方网“上海瓜农一般不用膨大剂,今年沪产西瓜普遍会很甜”、5月21日《武汉晨报》“武汉气温高,西瓜不打药,自然长出来的个头都较大”等),但与此同时,亦纷纷向专家请教。

5月17日,新华社发出稿件,称南京农大园艺学院教授汪良驹等走访江苏丹阳农户后,判定“裂瓜原因很多,品种、天气、田间管理这些因素都不能排除,而使用膨大剂后裂瓜同样也不能排除这些因素”,而且,“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膨大剂是安全的……对人体没有什么副作用。”让本省西瓜“名满天下”的《扬子晚报》18日刊发报道,用大标题强调,《旱后强降雨是西瓜“爆炸”主因》。 

可是,这种专家解释怎么可能说服那些“惊弓之鸟”?“膨大剂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危险,能造成儿童脑炎,发育不良,痴呆等……日本未将该产品在生产中使用,但我国却将其引进并得到了农业部的批准” (5月18日《重庆晚报》),诸如此类的科普知识,让评论员们找到了直斥专家是“砖家”的依据。

“即使‘安全’的膨大剂也应坚持两个前提,”这样的话还算是客气的,《中国青年报》则直接用“专家跳出来”来形容那些宣告“膨大剂在我国使用很广泛”的人。《羊城晚报》19日评论作《“专家膨大剂”才最可怕》,直斥王良驹等没有“摸着良心说话”:“在食品安全领域,一旦潜伏了诸多被‘专家膨大剂’造就的‘专家’,怎可能奢望太平无事?试想,近年来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哪一起背后没有‘专家’的兴风作浪?”
20日,农业部网站刊登《关于膨大剂使用的七个问题》一文,农科院研究员张朝贤在文中称,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表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但这也未能制止争议和恐慌。《中国经济时报》称:“几天来,很多人都在期待着专业机构及专家们解疑释惑。然而,人们等来的却是相互‘打架’的说法。”这份报纸再访汪良驹,这位博导教授在强调“西瓜膨大剂污染可忽略不计”的同时,更否认日本禁用膨大剂一说,“CPPU在日本并没有被禁用,而是农民们一般不用CPPU。其原因与其农民特别注重农产品的外观品质有关。”  

花开两枝。正如两年前遭遇“蛆虫柑橘”一般,四川农民现在再次领教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在恐慌思维是多么所向披靡。《天府早报》昨刊报道,“攀枝花新民村的上千亩西瓜丰收了,瓜农们却看不到前来收购的批发商。热心的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希望能借助微博的力量帮助一下瓜农。”

根据记者叙述,村民们认为西瓜滞销的原因是,“西瓜膨大剂”的新闻报道让公众恐慌。目前,瓜农只能把卖不出去的西瓜堆在家里,眼睁睁看着它们烂掉。  

方舟子是“专家”中比较少被骂作“砖家”的,他的观点获得引用:“都是不懂的人乱说、瞎恐慌。”这位科普作家也认为,膨大剂“在使用剂量内对人体都是无害的”,“我吃农产品只担心农药残留,从不担心植物激素残留。”《新快报》就此跟进,小标题的感慨是:“公信力缺失伤不起啊!瓜农卖不出去很受伤,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害怕吃到问题瓜的心情同样‘伤不起’”不过,据《四川日报》今日稿件,攀枝花西瓜“失宠”并非“膨大剂谣言”所致,农牧局官员认为只是各地西瓜上市时间大“撞车”,“一时间供大于求,降价滞销在所难免。”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你可以不吃西瓜,但能不吃大米和面粉么?大米恐慌缘自上周五《新京报》。这份京城报纸在追踪面制品添加剂的同时,又投入到对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评估中,引用“匿名的粮食系统内专家”的话称,“新标准”中大米被允许添加包括防腐剂在内的三种添加剂。虽然根据调查,大米生产企业几乎不使用这三种添加剂,“在工艺上并无必要”,但该专家认为,“大米被列入允许添加防腐剂,可能会有人‘钻研’改变保鲜工序”。

次日,《广州日报》即转载并发评论,感慨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存在“宽进严出”的巨大漏洞:“现在,我国使用的合法食物添加剂有2300多种,其中有国家尺度和行业尺度的品种不到300种。这不禁让人质疑,这2300多种食品添加剂,特别是那些连使用尺度都没有的食物添加剂,是如何经过审批的?”。作者建议就此实施“严进宽出”:“对可能有害的添加剂,则应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原则及时撤销”。

在经历了“大米允许加防腐剂已存在多年”的追踪报道后,《新京报》周日刊出卫生部发布的情况说明,新华社引用疾控专家观点称“增稠剂在大米中不允许使用;添加剂如无必要将及时重估”。周一,这家报纸终以社论上阵,直陈立场:“食品安全涉及太多的专业领域,公众不是食品研究的专家,如果不是媒体解读,大多数人连‘双乙酸钠’是什么都一脸茫然,哪有能力去进行监督呢?”;“食品添加剂‘无必要不添加’已成社会共识。监管部门理应按此标准,对所有食品添加剂的必要性进行常态性的审视和排查,为什么还非得等公众说‘不’呢?”

同城竞争对手《京华时报》也来助阵,其评论以“发动食品安全的人民战争”开篇,呼吁《食品安全标准宜细不宜粗》。广州《信息时报》更允许作者放胆推测,“在一个并不需要添加剂的食物里,卫生主管部门竟可以如此放宽添加剂的使用,那么在真正需要添加剂的领域,卫生部门的条文会宽松到什么样?这些年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问题到底出在哪?以往,我们更多的把目光锁定在执法阶段、生产阶段、流通阶段、消费阶段,现在看来,应该不仅仅在这些阶段,还应该往上追溯,还应该看看,是不是在立法阶段就出现了问题!”

今天,《人民日报》再找来位勇于出面的专家,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在稿件中重申,“大米使用添加剂,并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

作为中国官方展现整治决心的最新注脚,昨夜《新闻联播》报道“最高检:从严查办九类危害食品安全渎职犯罪”;今晨则有搜狐网易腾讯同推头条,质检总局就《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修订版征求民意,拟规定食品生产企业不得将无害化处理后的产品重新用于食品生产和销售。在此前爆出“回收后再出售”馒头问题的上海,今日《解放日报》、《新闻晨报》头版重心正是市长韩正的宣言:保证食品安全“要最严厉准入、最严厉监管、最严厉执法、最严厉处罚、最严厉问责”。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