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北到北京西动车:[周益民]班级读书会:自由欢愉的精神家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23:20:40
班级读书会:自由欢愉的精神家园

文章作者:著名特级教师 周益民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作为有效推进儿童阅读的一种新兴组织形态,班级读书会正日益走入课堂,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认可。较之课内阅读课,班级读书会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具体操作上又有什么策略?我们结合自身的实践思考,谈一点体会。
    一、班级读书会的价值取向

    班级读书会作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阅读活动,有其特定的价值追求与优势所在。
    1.情趣阅读。如果说课内阅读课尚有某种强制性,班级读书会则强调学生参与阅读、参与交流的自由与主动,充分重视学生在读书会中的兴趣、自觉性、热情等心理倾向性因素。读书会的开展要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建立对阅读的感情放在首位。因此,班级读书会的阅读首先是“情趣阅读”。
    2.互动阅读。相对于个体自由阅读,班级读书会建立了一个由同伴、教师乃至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群体环境,具有信息丰富与多元的可能性,有利于组织群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过程常常也是一种经由他人发现自我的过程。
    3.深度阅读。如果说自由阅读依赖阅读者已有的经验背景,而利于个体的内省吸纳,亲子阅读因为特定的成员与场地而利于激发阅读兴趣,那么,班级读书会就应该充分发挥其拥有不同背景群体成员的组织结构优势。
    读书获得的意义有三种:字面意义、关联意义、隐藏意义。读书会在阅读者获得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追寻关联意义与隐藏意义,谓之“深度阅读”。阅读的过程,是修养的提升,是思维的锻炼,是人文情怀的养成,也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这种“深度”主要地表现为感情的深度与思维的深度。
    首先,班级读书会的交流是建筑在个体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如果仅是前期自然状态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显然是一种内耗。其次,班级读书会因为“互动阅读”的特点,组织内各成员背景的差异为个体间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加之读书会带领人的策略规划,都为“深度阅读”提供了可能。再次,“深度阅读”使得阅读者体验到了超越感官的欢愉,促使他们同阅读建立起更为稳固的情感联系,其实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趣阅读”。我们以为,这正是课外阅读进入课堂的最大意义所在,也是对当下儿童阅读平面化、功利化的一种颠覆与反正引领。
    二、班级读书会的结构要素

    按照主导功能划分,班级读书会有导读、讨论、欣赏等多种类型,其中以讨论交流型为主体,难度相对也较大。讨论型读书会良好的组织行进牵涉到诸多内外因素,从结构组成的角度看,我以为情境体验与话题交流是主体。
    读书会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要阅读材料,作品本身即是由一系列相关情境构成的文字画卷。“‘读’文学,‘读’小说,是读的‘过程’,是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充分的体味、感受和‘移情’。”“阅读小说,首先不是去‘解释’,而是把自己‘摆进去’,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体味小说的世界,体味小说里的人生。”(倪文尖,朱羽:《重塑小说观建构新图式》)优秀作品的魅力,正在于所刻画的人、事、物诱发的读者共鸣。狄德罗在《理查生赞》中说:“在阅读理查生小说时,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在小说中‘扮演’一个角色,他插进谈话里面,他赞成,他责难,他钦佩,他生气,他愤慨”,“心灵老是受到激动”。在这个意义上,文学阅读与审美体验构成了同义语。可见,复现情境、体验情境是阅读活动的应有之义。
    读书会的主体——学生,恰值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的阶段,情境体验正充分利用了其所擅长的思考方式。他们乐于追随心仪的主人公去历险、去格斗、去淘气、去思索,会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形象记忆去领会、体验,并加工与丰富,甚至常常浸于作品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富于内涵、美感、幽默感的画面或情境的记忆、想象、创造是他们对作品的最深刻体认。
    读书会的情境可分为整本书的系列场景、细节画面、留白画面等类型。系列场景是指作品的整体故事推进和作品的整体氛围色彩;细节画面是指作品中某些对情节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局部描摹;留白画面是指作品中并未有专门的描写,而是阅读者阅读过程中经由已有文字信息自然联想创造的相关画面场景。系列场景能帮助阅读者领会作品全貌,领略作品整体情意;细节画面、留白画面则有助于阅读者从某一特定角度深入体验作品,从而丰富与深化对系列场景的感受。
    因此,情境体验的本质是主客观的统一,是情与景的交融结合。
    话题是班级读书会结构的另一要素。
    如果说情境体验长在“感情深度”,话题交流则更重于“思维深度”。
    话题是谈话的中心,是交流的主题,更是现场成员共同关注的焦点。同课内阅读课的“问题”比较,它具有思维空间开阔、答案多元的特点。通过阅读话题的逐层推进,班级读书会在具备一定自由度的前提下便得以形成相应的向心力,切实提高了阅读交流的效率。
    三、班级读书会的操作策略
    1.共读:建立话语环境。班级读书会通常采取群体成员(同伴、师生)共同阅读、交流同一本书的方式进行。成员共同阅读慎重择定的符合最大多数成员阅读趣味的书籍,等于是在建设一个该群体的话语新系统,也就为成员间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共有平台。
    共读建立起的话语环境使得成员拥有了相通的言语方式。语言的本质是人的存在,言语方式相通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相互认同与包容。
    共读也使得读书会的讨论交流更富有针对性与效率。每一位个体将各自不同的背景投影于同一个文本、话题,其间的认同与碰撞、互动与融通将得到最大效应的同化。
    2.话题:寻求对话支点。读书会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的立体对话。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关键,是要选择好话题作为联结各维度的纽带。
    (1)“主题”的选定。读书会的讨论话题很多时候不止一个,即便是唯一的话题,也需要带领者心中具备明确的讨论方向。一般情况下,带领人应该组织各个成员围绕着商定的话题,在参与成员的无意识中逼近乃至达成预设目标。这个预设目标就是本处所指的“主题”。它不同于一般所讲的思想主题,更多的是作品传递的一种精神追求、感情高地。“主题”是话题的统帅,能物化和细化为话题。“主题”首先应该来自作品。每一部作品均在传情达意,其最主要、最基本或最适合目前实际的旨意是什么?纽伯瑞奖获奖小说《一百条裙子》里有“漠视与尊重”,有“心愿与追寻”,有“伤害与忏悔”,有“善良与大气”……任意一项都可以成为我们讨论的“主题”。
    “主题”还应该来自阅读者的情况分析。面对特定的“此文本”,作为读者与读书会主体的孩子,他们的兴趣指向、困惑所在、当下需求等,也是讨论交流的“主题”可能。因此,“主题”建立在文本与儿童纵横坐标的交叉处,其最佳位置应该是儿童的最近阅读发展区,经过思索与体验的爬坡,取得豁然之感,收获阅读愉悦。
    《一百条裙子》文本主旨丰富,班级读书会的常数时间内若作散点交流,势必点多力薄,难有进展。从学生角度考察,贫苦女孩旺达的生活际遇为学生所同情,而其人生态度则应为众人所拥有。基于这样的分析,我将读书会的“主题”视点置于旺达“美丽的梦想、用心的追寻”这一人生态度层面。这样的定位学生在自由阅读中其实已然有所领会,如何通过读书会的交流在可能的空间提升领悟,获得前期阅读的超越,感受到交流的乐趣?我从人与自我关系构建的角度出发,决定聚焦“别处的生活”这一“主题”。它生长在“美丽的梦想、用心的追寻”这一具体表象之上,属于“熟悉的陌生”,位于学生的最近阅读发展区。
    (2)逻辑关系的建立。“主题”需要通过话题才能抵达。话题是“主题”的分解。围绕“主题”,话题群应该呈现谨严的阶梯式逻辑关系,每一个话题的完成都应该成为抵达“主题”的一次逼近与累积。
    话题群之间的关系,应该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浅显到深入,后一个话题成为前一个话题延伸、深化的自然,形成链状或梯状结构。
    试析《一百条裙子》话题群的构成动机:
    ①你们觉得这个“裙子”的故事更适合谁阅读?是男孩还是女孩?(不少读者将本书列为女生读物)
    ——故意设疑悬疑,为逼近“主题”蓄势。
    ②在十三班的同学中,你认为最贫困的是谁?最孤独的是谁?最被忽视的是谁?(无疑都是旺达)
    ——强化旺达的贫穷与受到的冷遇,也就是强化旺达“现实生活”的不幸,与下面“别处的生活”遥相呼应。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意外。旺达的哪些表现是你没想到的?(突显其“美丽的梦想、用心的追寻”)
    ——逆前半个话题而行之,检索整理旺达别于一般现实的表现,实是勾勒铺陈其“别处的生活”。
    ③你们现在了解旺达了吗?我想问:旺达,你快乐吗?(旺达曾经不快乐,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没有朋友,大家都“看不见”她——这就是她“现实的生活”。但是她还有着另一种生活:她有美丽的梦想,更有用心的追寻,这是一种“别处的生活”。“别处的生活”会改变一个人“现实的生活”)
    ——突现矛盾,激烈冲突,从旺达身上感受“别处的生活”与“现实的生活”之关系。
    ④你们还认为这只是一个适合女孩阅读的故事吗?(每个人都应该追寻“别处的生活”,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中性”的。)
    ——回应起始,抵达“主题”,同时从一个角度揭示出作品的意义。
    这组话题始终围绕主题“别处的生活”设计展开,或为着引出疑问,或为着提取表象,或为着强化对比,或为着达成认识,彼此间存在着必然的内部关联,逐渐由表及里,拾级而上,终至“主题”,成就高峰体验,在“情趣阅读”与“互动阅读”的拥伴下实现“深度阅读”。
    (3)表达形式的优化。班级读书会的话题除了应该具备明确的指向性外,其表达形式也对交流效果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话题的语言表述除了要求简洁、明白外,还要讲究趣味与艺术,以利于调度参与者的兴致,使讨论容易引起回应,引发深度思考,活跃读书会气氛,形成积极良好的读书会环境。
    交流讨论小说《窗边的小豆豆》片段《大冒险》,有位带领人设计了这样几个话题:
    ①巴学园的孩子每人都有一棵“自己的树”,他们常常喜欢爬上自己的树,或者邀请别的孩子上树,静静地坐在那里,眺望远方。知道他们喜欢在树上干什么吗?
    ②泰明因为患小儿麻痹症,从没爬过树,也根本不会爬。明明知道泰明的情况,小豆豆为什么还要邀请他爬树,并为他保密呢?
    ③这一次冒险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④想象你就是小豆豆和泰明,坐在高高的树上,你们会说些什么?
    单独看,这些话题的设计都不错(其中第④项属于情境想象),但综合起来感觉其中似乎缺乏很强的整体意识,各话题指向的“主题”不够集中。我们仔细阅读,会发现这一章节是围绕着“树”来写“人”的,大树见证了小豆豆和伙伴的故事。不妨藉此入口,以“一棵树的聆听”作话题,引导孩子们交流“你”(大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什么悄悄话。这样的话题,首先因为拟人的风格而贴近孩子的趣味,让他们乐于接纳参与。其次,这个话题的空间很广,几乎包容了整个文本的蕴涵:有欢欣的呐喊,有困难的犹豫,有真切的鼓励,有美好的愿望……能够有效促进孩子与文本的再度对话。再者,因为话题数量的精简,使得读书会的交流时间充裕,讨论得以从容推进。
    需要说明的是,读书会过程中的话题群并非话题的单纯讨论交流,其间穿插的还有诵读、表演、描述等活动,有时还是话题展开的重要手段。
    3.分享:提升阅读品质。班级读书会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不同背景的组织成员,我们要充分利用并切实放大这一资源。
    读书会各成员因为背景、个性等的差异,在共读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时,既会产生相似的体验,也会产生各具个性的反应。相似的体验会引发成员间的共鸣,差异的体悟会给别人带来新的启迪。这种共鸣与启迪的获得就是分享。分享的获得既提升了阅读者个体的阅读品质,也会强化班级读书会这一组织形态的凝聚力,让所有成员都感受到个体自由阅读所不具备的情绪体验,为后继的阅读、讨论形成优质动力定型。
    分享效应的实现也有赖一个先决前提,就是成员相互间聆听、包容的习惯与素养。
    聆听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安静的聆听中,才会准确收到同伴与带领人的体验信息,才会同自我的阅读所得进行对接。
    包容的品性在读书会中同样重要。在儿童的文学阅读过程中,且慢就“对”与“错”的认识下结论,要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表属于“我”的认识的机会。不制造组织内的权威,不盲目附和,更多的应该是“头脑风暴”。在宽松、民主、自由的空间,个体的才情得以迸发彰显,新思奇想得以生长,成员间也才会真正实现具备力度的思想碰撞。这种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的“和而不同”的宽容和共享应该成为班级读书会的固有文化。
    聆听与包容的良好品性怎么获得孩子的认同呢?台湾的林美琴老师认为这是引导孩子讨论的必要准备,孩子只有了解了讨论的意义与方法,才能发挥讨论的功能。除了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体验讨论的意义外,她还主张带领人和孩子进行商议,用具体的文字订立讨论公约,贴在讨论场所,提醒孩子注意讨论的礼貌。“讨论公约”共7条:
    1.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要仔细聆听别人的意见。
    2.眼睛看着说话的人,表示你在注意听他说话。
    3.别人话没说完之前,不要急着插嘴。
    4.不同的看法表示我们有成长的机会,针对讨论的观点分享看法,不可以批评别人(做人身攻击)。
    5.与所有参加者进行讨论,最好不要和几个人私下交流。
    6.要协助和配合带领人的带领。
    7.讨论后要谢谢大家的参与和提供宝贵的意见。
    四、班级读书会带领人的角色定位

    班级读书会带领人一般由语文教师担任,有时也可由学生代表、家长或某些专门人士(譬如作家、编辑)担任。读书会带领人是一种值得向往与拥戴的角色,他在平凡中撒播着书香,传递着美好,温暖着当下,奠基着未来。带领人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担当有自觉的定位。
    带领人是阅读者。真正的阅读者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带领。发自内心的对阅读、对书籍的真诚会感染孩子,会形成最具渗透性的力量。同时,只有成为一个阅读者,带领人才会赢得孩子的信任,也才会在共读讨论中游刃有余,充满热情与信心。
    带领人是爱心使者。“爱”会催生方法与热情,带领人要牢记的信条是:我所做的是让孩子“渴望”阅读,而不是只教孩子“如何”阅读。带领人要爱孩子,要善于了解孩子的阅读起点,乐意在孩子与文学、书籍之间穿针引线,乐意帮助读书会中的孩子们尽快建立良好的友伴关系。
    带领人是组织者。班级读书会的良好运作,需要专门人士的经营管理,读书会机构的成员分工、共读书目的征询确定、阅读讨论的时间统筹、阅读探讨的话题设定……在具体的交流讨论过程中,带领人还是读书会文化的首席策划者,是遇到冷场、发生冲突等偶发事件时的沟通协调人。
    带领人是聊友。读书会要创造一种“聊书”氛围,带领人的“聊友”角色至关重要。在读书会进行中,带领人不可对任何成员强制灌输,不可对不同观点干预压制,所能做的就是尊重地聆听、平等地表达、开阔地包容。在这一“聊”的过程中,带领人自身其实也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