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兔战队 电影:北京师范大学南奥实验学校->阅读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41:11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应用题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决定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小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数的概念、性质等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发展智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应用题的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改进应用题教学方法、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
关键词:应用题 审题 途径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特别是进入三年级,题目结构稍一复杂,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水平较差,导致学生成绩便大幅下降。追根溯源,人们不禁要问,低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是否真正过关了?卷面成绩和实际思维水平是否吻合?如何通过简单应用题教学,从提高儿童的思维水平入手,切实为中高年级打好基础?
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必须对应用题教学的目的要有正确的认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平,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采用适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改进应用题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提问来引导学生审题
数学课本从教科书的角色已经渐渐的演变成“学材”,不仅仅是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自学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能通过阅读教材,读懂教材,理解题目所阐述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已经具备这些能力呢?从数学课上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一旦接触到一些文字较多或者知识拓展性题目的时候,就会出现读不懂题目意思,无从下手的现象。
审题是基础,应用题教学必须在审题上狠下功夫。审题就是理解题意,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前,至少用心地将题目读三次,然后从抠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如:三(2)班共有32名学生,男生比女生多4人,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各有多少人”是什么意思?张叔叔平均每月缴纳电费125元,照这样计算,他一年大约缴纳电费多少元?题里包含了什么隐藏条件?一张桌子80元,是一张凳子的2倍,一套课桌多少钱?“一套”是什么意思?……用这样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确地解决问题。
二、采用各种有效途径,促使儿童进入题目情景,全面理解题意
其实,学生读数学题的方法应该就是像读语文课文的自然段,也是在对一个具体的数学事例进行分析,从而在自己的大脑中弄清所描述的意思,所以,教会学生读懂题意是至关重要的。
理解题意是成功地解答应用题的首要条件,拿到题目,粗略一看,动手就解,当然容易出错,形式主义地叙述哪些是条件,哪个是问题,也不等于理解题意。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使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这些外在因素,通过分析结合,转化为儿童内在的认识,而且在解题时,自始至终地保持在儿童的头脑中,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平时教学中的事例:有些应用题在教的时候,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可是一到做练习题,学生就不知从何着手,好象十分生疏,如果老师一读题,说成白话,学生一下就又理解了。这是什么原因?这说明老师读题的语气、表情等因素起着一种重要的直观作用,是它帮助儿童将题目内化为可接受的形象。从这里可以得到启示,要培养儿童独立理解题意的能力,首先要让儿童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不当局外人。可采取以下方式:
1.复述应用题,利用再造性想象,把文学描述转化为鲜明的表象。
应用题都是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叙述的,而且大部分是儿童生活中遇到的事例,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读了两遍题目后,闭着眼睛想一想,把题目中所说的情景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图画来,“谁能把想到的图画说一说?”这种再造性想象既可培养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复述题意,又有利于他们真正进入角色(必要时伴着手势)使整个题目内化为鲜明的表象,为正确解题辅平道路。如有一名学生在讲解“图书馆借出120本书,还剩350本,书架上原来有多少本?”这道题的思维过程时说:“我就想原来图书馆的书架上的书满满的,借走了120本后,还剩350本,原来有多少本的意思就是没有借走之前书架上有多少本书。”至此,说明他已真正理解了题意,这样,就能正确解答,他接着说:“我把借走的120本书放回去,和剩下的书合在一起,不就是原来的书了吗?所以用加法”。 这些习惯,正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进行培养的,当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的时候,我们的数学题目就变成了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数学故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了很多,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2.引导操作,模拟应用题的情景,画示意图,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题意。
有些题目除老师演示外,还可以引导儿童自己模拟。画示意图更是不少儿童喜爱的方法。如:“老师给8个小朋友分苹果,平均每人分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很多学生一看到“平均”二字,就判定这道题为“除法”。我引导学生再看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有些同学就迟疑了,觉得这题看上去象除法,有“平均分”、“每人”,可是最后又问“一共”,又象乘法,学生想不出来,我就引导孩子画图:
2     2     2     2     2     2     2     2
一看就是8个2,2×8=16(个)。
又如在解答“食堂原有65人,又来了一些人,现在有100人,来了多少人?”可引导学生画示意图:
65人           ?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人
这样做,充分利用儿童思维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的展示在儿童的面前,直接为儿童所掌握。从而达到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答应用题打下基础。
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才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解答应用题.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他们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初始阶段.因此,在建立一些重要概念时,除了注意由旧引新,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以外,还要重视直观,不仅教师用教具演示,而且要求每个学生人人动手实际操作,采用摆一摆、听一听、说一说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例如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首先要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大部分教师会引导学生摆圆片:“第一排摆6个,第二排和第一排摆的同样多,第二排摆几个?”当学生知道第二排也摆6个时,老师又提出:“第一排摆6个,第二排比第一排多摆3个,第二排怎样摆?”孩子们先摆和第一排同样多的6个,再摆比第一排多的3个,这样突出了“同样多”的概念,又自然地使儿童看到9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为顺利解答应用题打下了基础。同时视觉、运动觉、听觉等各种感觉通过协同活动,有利于概念理解和运用。
四、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题材(数学问题生活化)
应用题本身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实际生活。所以,教学时,我不一定照搬例题或课后练习题,而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感到应用题也有趣味,通俗易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元、角、分与小数》后,我出示练习题:1.数学课本的单价是6.40元,语文课本的单价是7.50元,数学课本比语文课本便宜多少钱?2.胡天朗的美术课本弄丢了,想买一本新的,他带来20元钱,买完书还剩多少钱?同学们对这些熟悉的内容可感兴趣了,有的好奇地在课本的封底找到定价后津津有味地计算着,有的和同桌讨论解题方法,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着力于思维方法的训练
练习题在数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不能只是例题的翻版,更不应该是一味的简单重复,要配合学习重点,从题材、结构、叙述方式等进行变化,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同一概念均有“新”的认识,使知识得到深化,解题能力得到发展。练习题的编排要有坡度和一定的难度。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坡度小一些,难度小一些,密度大一些,同样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以乘法应用题为例,除了有被乘数在前及被乘数在后的两种不同叙述方式外,还可以有以下变式:
(1)王军第一天看了24页书,第二天和第三天看的与第一天同样多,三天共看了多少页书?
(2)每张画2元钱,小丽比小华多买4张,小丽应该多付多少钱?
此外,还可以进行不改变题意,改变叙述方法的练习。如:
“小明有贴纸12张,小红比小明少3张,小红有多少张?”其中第二个条件可以改变成这样的叙述:“小明比小红多3张”,“小明送给同学3张就和小红一样多”,“小红再买3张就和小明一样多”等。
六、从简单的应用题起,就注意培养学生对解题正确性的估计和验证的习惯。
低年级儿童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他们很容易结合生活经验对解题结果做出估计。事实上,这种估计引导得当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如:“小明折了13个千纸鹤,小红折了9个,小红再折几个就和小明的一样多?”有的学生先做加法:9+13=22(个),但发现小明才折13个,哪能再折22个才和小明同样多,于是改做减法:13-9=4(个),再根据题意验证9+4=13,对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应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平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与学习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培养符合现代科技复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