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井秀一到底有没有死:精华区文章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30:21
标  题: 罗斯福与美国“新政”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May 14 22:52:00 2000)

自1997年夏季由泰国引发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在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以后,也出现了需求疲软、产品积压、国有企业亏损面居高不下,职工大批下岗,国
民经济和出口增长率下降的局面。面对这种形势,经济学界又出现了借鉴三十年代美国
经济长期萧条后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的议论。
  从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每逢增长率下降时,常有借鉴“新政”的
呼声。但经常出现的是为某种主张提供依据,对于“新政”的背景、政策、执行情况和
效果则介绍得不多。至于与我国情况是否可比,应借鉴的是什么,则探讨得更少,甚至
所建议应借鉴之处同“新政”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本文想籍此简略地介绍“新政”情
况,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是否可比,以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罗斯福在1933年就任总统时,大危机后的长期萧条仍在加深和延续,丝毫未见在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一、二年后通常会出现的“复苏”阶段。
  从19世纪起,资本主义经济反复出现周期性的危机,通常经历繁荣——危机爆发—
—萧条——复苏(或称恢复)——重新增长等几个阶段,周期一般是十余年。但1929年
由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却有其不同的特征:它来得猛;爆发力强;覆盖面广;下降
的坡度陡峭;萧条的时间长;长期处于谷底;久久未出现复苏的苗头,当时的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称之为“资本主义总危机”,随之而来的是“特种萧条”,这种提法出现在30
年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出版物,为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所通用。
  罗斯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1932年底当选并在次年初就任总统的。他的就职演说后
被称为“新政纲领”。其重点是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是美国式的行动纲领,是应急的,
而非我们通常想象的持有某种特定政治哲学观点或经济思想的“经济计划”。它的内容
重点是救济贫民和失业者;保障劳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改革和监督金融业;保障储
蓄存款;恢复工、商、农业,从而缓和阶级矛盾。
  客观地说,罗斯福是美国式民主政治的典型。他不奉行特定的经济思想,更不用说
什么“主义”,而善于“朝令夕改”。他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特别是美国东海岸各“常
青藤”大学及芝加哥大学名教授的意见,请他们当顾问。在罗斯福之前,美国历史上没
有任何总统请经济学家协助制定经济政策,“智囊团”这一称号由罗斯福开始。
  “新政”的各项政策是汇集了许多持有各种不同经济思想或主张的专家学者们的想
法和建议而制定的。在整个“新政”时期,前后出台的各项政策经常自相矛盾;既有农
产品减产的规划,又有农产品增产的规划;既有提高物价的政策,又有降低物价的政策
;既有紧缩联邦政府支出的预算案,又有扩大政府开支的预算。这些政策都是根据局势
的变化而修订的。罗斯福曾说:“挑一个办法试试,失败了,就换一个。总之,要搞点
什么试试。”
  1929年10月29日是纽约股票市场总崩溃的日子,而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
统当天却面临全国金融系统的停业和瓦解。4日凌晨1时,罗斯福刚就寝,联邦储备委员
会(即中央银行)送来紧急报告,全国金融系统已无法周转。凌晨2时,伊林诺埃州长霍
纳宣布,全州银行(芝加哥在该州)“休假”。凌晨4:20时,纽约州长宣布了相同的决
定。因此在当天正午十二时罗斯福正式就任总统时,全国在32州(包括主要大州)的银
行全部停业或倒闭,其余各州的银行业务也不能正常运转,华尔街的证交所和芝加哥的
商品交易所正式关闭,政府发不出薪金,偿付不出到期公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大国似
将全国经济崩溃。正是面临这样的严峻形势,罗斯福得到国会广泛的授权并在就任后的
三个多月中向国会提出多项立法议案,迅速得以通过。这就是著名的“新政”头一百天

  “头一百天”的立法为1933年和1934年的新政第一阶段奠定了基调,让我们根据上
述的时代背影扼要地审查一下“头一百天”各项立法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罗斯福既然是在银行倒闭停业的局面下就任总统,缓和与解救金融危机当然就成为
首要的紧急任务,就职后立即建议召开紧急国会会议。3月9日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
”,授权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授权财政部长派稽核员审核各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准许合
格者陆续恢复营业;由政府保障储蓄存款;禁止商业银行发从事证券市场投机的贷款。

  在管制证券方面,罗斯福就任总统前几个月,参议院已就证券交易中银行家、经纪
人和投机者的欺骗勾当举行了多次听证会,揭露了各种丑行,公众纷纷要求国会和政府
采取行动。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证券法,1934年又通过了证交所法,规范了证券交易,
扩大了管制范围。
  罗斯福就任总统时所面临的危机虽然以金融领域最富于戏剧性,但失业问题实际上
更具有根本意义。在1933年3月份,全国约有1,500万人失业。根据官方数据就业率从19
29年的97.5%猛降到1932年60%,工资则从100%降至41%,农民的总收入下降了57%。
解决劳动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以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是“新政”面临的主要课题

  1933年5月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简称联救),在它的主要活动时期,即1933年5
月至1936年底,大约支出30亿美元的救济款,主要用于直接救济,1933年夏全国共约10
0万人参加救联举办的各项公共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大半仓促上马,缺乏经济效益,大多
从事清理垃圾废料之类的杂事。
  同年11月成立了民用工程管理局(R.W.A),此后又相继成立了发展工程管理局(W
.P.A),实行以工代赈,一直延续到40年代初期才结束。前后十年的国家救济和联邦工
程计划等各项救济和以工代赈的支出是“新政”最大的开支。这些活动缓解了阶级矛盾
中最大的问题——失业,但它主要是救济性质,并没有真正解决就业问题,更没有什么
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大项目。
  具有同样性质的是针对青年的“自然资源保护队”。从1933年3月开始招募17-25 
岁的男青年从事植树造林,防洪和水土流失等环保活动,规定每月30美元中的22元要寄
回养家。此后并补助大中学生半工半读,使几十万人得以受到中学、大学和研究生的教
育,对美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和教育事业具有深远意义。
  除救济以外,新政在失业和老年保险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陆续立法和制定规章以保
障职工的安全,其中包括“全国就业服务法”、“铁路员工退休法”、“社会保险法”
、“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上述法令经过不断修正和补充,构成了
保障劳工权益的法制体系,对于缓解和协调美国战后的阶级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萧条年代,受打击最大的是农民。事实上在所谓“黄金二十年代”中最没有得
到好处的是农民。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的农业格局,欧洲农业衰落,美国成为世
界谷仓。由于农产品价格猛涨,美国开垦了不少劣等土地。随着战争结束,欧洲农业迅
速恢复,美国农业首次真正受到生产过剩之害:农产品和耕地价格下跌,农民背上沉重
的债务,一直到1929年经济总危机爆发时美国农业状况仍未能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特种萧条中受害最深的也是农民,长期的生产过剩和农民收入的不稳定使美国农业成
为最依赖政府支持和干预的经济部门。而相对说来,农业一向是美国经济中资本密集、
科技含量高的主要部门。
  在大萧条中,农产品剩余更多了,价格进一步下跌,农民无法偿清重债,面临耕地
和住房被银行、保险公司和其它金融机构掠夺的局面。农民问题是美国政府当时面临的
头等大事。因此,“头一百天”的一项主要立法就是1933年5月国会通过的“农业调整法
”。该法规定控制耕种面积以减少农产品产量,使供给适应需求,从而使农产品按1909
年至1914年农工产品平均价格比率提高到同工业产品具有同等购买力的水平。对自愿签
订减少合同的农民,联邦政府直接给予补贴。补贴的资金来源是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征收
农产品的加工税。
  为缓解农民的债务负担,国会于1933年6月通过了农业信贷法,建立了完整的农业信
贷体系,进行了带有根本性的改革。1935年联邦政府设立了农民迁居管理局,帮助贫瘠
地区的贫困农民迁移到它处务农。1937年成立了农民保障管理局,使最低收入的农民不
致破产。“新政”对农村的重大措施中还包括电气化,成立了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发放
贷款,推广农村用电,用电农场占全国农场的比例从1930年的9.5%上升到1940年的30.
4%。
  在1935年开始的新政Π时期,罗斯福政府转向长期的干预改革,加强了统治阶级的
自我约束来改善资本主义经济运转的稳定性,对劳动人民则通过社会福利来保障其最低
生活水平以及应付生老病死之类共同问题。
  就其主要方面而论,新政达到了目标。它避免了美国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
化,并且对美国资主义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
义。
  就经济学界而言,实行新政时期存在很大的争论,但在二战之后,由于美国战后成
为超级大国,而且凯恩斯学派的某些追随者企图以赞扬新政来推销他们的主张,以致对
新政的成就常见溢美之辞,甚至以讹传讹,出现了某些神话,实应去伪存真,还其本来
面目。
  ⒈新政是否克服了特种萧条,恢复了美国经济二十年代的繁荣。
  关于这一问题,即使是新政最热烈的拥护者也无法作肯定的回答。新政的六年间,
国际经济虽然缓慢地从大萧条的谷底回升,但一直到1937年仍未达到1929年的水平,而
从1937年5月到1938年6月又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并继之以持续的萧条;国民生产总值(GN
P)从1937年的900亿美元降至1938年的874亿;国内私人总投资从118亿美元跌至65亿;
失业率人14.3%急升至19%,高达1000万人以上;农民的境况更糟,农业净收入一年中
下降了近乎一半。
  1939年夏,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次大战在欧洲爆发。在战争的阴影
下,罗斯福政府采取了扩大军事开支,削减联邦救济开支,减轻富人累进税率并禁止罢
工等一系列政策,新政也随之名存实亡。1939年后的经济复苏、增长和繁荣,是由于扩
军备战,是战争经济,而不是新政的果实。
  ⒉新政是否采纳了凯恩斯学说?
  凯恩斯学派的某些学者在二战后含混地说,凯恩斯理论影响了新政的决策或与之不
谋而合,但传到我国就出现了罗斯福新政实行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说法。根据历史资料,
没有什么证据表明罗斯福和他的主要顾问曾受到凯恩斯理论的有力影响。罗斯福1933年
3月底就任总统,就任前就组成第一批“智囊团”,都是“常青藤”大学的著名教授。而
当时凯恩斯还远在英国,没有形成他的系统理论,系统阐述其理论的成名之作“就业—
—利息与货币通论”直到三年后的1936年才出版,正在资产阶级的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
释1929年的总危机和此后持续六年的大萧条,更开不出对症药的时刻。适逢其时,“遂
使竖子成名”。但在1936年以前,并无凯恩斯理论之说,而新政“智囊团”的成员多是
早已成名的学者,更不会信奉什么凯恩斯学说。
  根据记载,1934年5月凯恩斯曾拿了当时是哈佛大学教授,后来是大法官的F·弗兰
克富特的介绍信求见罗斯福,建议实行赤字财政。“但总统反应冷淡,……不相信一个
国家可以靠多花钱走向繁荣。”
  与一般印象相反,罗斯福在1932年竞选时曾猛烈抨击胡佛政府的财政收支出现巨额
赤字,并提出了紧缩政府开支的平衡联邦预算的纲领,就任后立即要求国会授权厉行节
约政府开支,1933年3月20日国会通过了节约法。此后虽然由于大量救济和公共工程支出
而使财政赤字继续有所增加,但罗斯福并未放弃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的目标,“他年年总
说:国家财政只是暂时出现赤字,一俟工商业恢复景气,就业人数增加,就要平衡预算
。”
  到1939年,罗斯福不再说平衡预算。该年赤字猛增到38.6亿美元,1941年更急增到
47.7亿美元,创下联邦赤字的纪录。但这并不是因为罗斯福成了凯恩斯信徒,而是因为
二次大战实际上已经爆发,胸怀世界大局的罗斯福已把国经济转到战争轨道,在一定意
义上说,美国已经参战。1939年以后的赤字预算,主要是战争经济的直接后果。
  如上所述,既然罗斯福的“新政”从来未接受过“凯恩斯”学说,以大量赤字创造
需求,当然更不会有类似“156项”之类的大工程项目振兴经济。
  以上扼要评述了有关新政的一些常见误解或溢美之词,但绝不是否定新政的历史意
义和深远影响。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由于罗斯福的新政取得了人民的信任,美国取得了大部分
的战争果实,成为“超级大国”。而在经济方面,正是在战后充分显示了新政的历史意
义。
  在新政以前,“放任主义”是美国经济思想的主流。美国历史上开拓和个人自由的
传统使人们相信政府管得越少越好。而由13州自愿组成联邦的传统更认为中央政府的权
力是各州给予的,除国防外交之类的事务外,联邦政府对各州事务管得越少越好。但历
史的趋势却是统一市场和一体化。总危机,特种萧条,新政和战争使政府应该适度干预
和调节经济运转的见解成为经济思想的主流。但第一位正式接受凯恩斯主义总统,要等
到1960年就任民主党总统的肯尼迪。
  美国政府没有指令性计划,但各级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的财政预算就是国家计划。
财政收支占GNP的比例最能说明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1930年美国各级政府的收入和支出
分别占GNP的11.9%和12.2%,1984年则达到31%和33.9%。1930年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
的收入和支出分别占GNP的3.4%、8.5%和3%、9.2%;1984年则分别成为19.2%、14.
3%和23.8%、12.6%。由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或支出接近或超过GNP的1/3,而联邦
政府收入或支出则高达1/5左右,其干预经济的能力实质上远超过我国的“计划经济”
年代,这种雄厚的物质基础使战后的美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起着强大的调节作用。
  新政时期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20世纪下半段,美国经济的宏
观调控中金融杠杆发挥了日益增强的作用。在二战以来再未发生过类似1929年爆发的大
机和长期萧条,这和新政时期奠定的金融政策和体制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确实值得
借鉴。
  当今世界,相对说来,美国新政时期奠立的金融体制和宏观调控是最完备和现代化
的,我国许多改革措施也常予以参考,但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与美国不同,在借
鉴时,应取其所长,还应注意其国情的不同之处。
  新政时期美国的金融改革首先是通过立法进行的。在立法前举行了大量的听证会,
揭发各种弊端,具有极高的透明度。我国的金融改革常是“暗箱作业”,“保密度”很
高,被戏称为:家丑不可外扬”,法规常有内部“执行细则”,也被戏称为美国金融管
理上严格禁止的“内部交易”。在这方面,新政的做法大可借鉴,即加强透明度,多开
听证会,“听证、讨论、立法、细则”尽量公开,减少保护“家丑”的保密规定。其实
除金融领域外,其它领域的改革也可以照此办理。
  美国历史上“以农立国”,一向是农业大国和农产品大出口国。新政头百天对农业
立法十分重视。在1935年以后相继通过了’土壤剥蚀防治法”,1936年的“土壤保持和
国内土地分配法”,1938年的新“农业调整法”,这些法令的目的是“保持一个永远正
常的谷仓”和保护土壤资源这两点成为以后“永久性的政策”。
  农业和环保是新政最富有成果和久远意义的成就,环境问题以保护自然资源为主,
尤其重视对土地、森林和水源的保护。平民保护队(C.C.C)组织青少年参加水土保持
工作,而且得到陆军的支持并派干部参予管理:乔治·马歇尔当时是上校,领导着南方
各州的17个大队,“卓有成效,名噪一时”;艾森豪威尔少校也参予了C.C.C的工作。
最后有250万青年参加了该队,完成了罗斯福倡议的直穿美国南北的防护林带——南起德
州,北至美加边境,植树2万株。新政重视环保不仅是缓解了就业,取得环保实际成果,
更重要的是使千百万美国人民重视环保的共识,其中包括后来成为总统、国务卿、国防
部长的艾森豪威尔和马歇尔之流的国家领导人。这对战后美国经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罗斯福反对单纯救济,主张以工代赈。美国人民有着不愿“吃救济”(On dole)的
好风气好传统,新政在救济和公共工程方面重视农业和环保工作,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
的。
  

--
好象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待和同情我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