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玉清mp3一剪梅百度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08:30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武兆新
摘自:《江西教研网》
2003年2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对信息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提出了更具体、更明确的目标,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积极讨论、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渐渐注重研究新课程的目标,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学习并总结出不少成功案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透过形形色色的热闹表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现状究竞如何?有哪些不合理的表现,存在哪些误区?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带着这些问题,本人在本实验区进行了调查,并做简要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现状不容乐观
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以下现实问题:
(1)教师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尚需深入研究
虽然新课标颁布已经三年多了,但教师和学生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却并非想像中的那么完美。教学中,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一是注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却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二是关注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却又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三是课堂教学组织的热热闹闹却又疏于有效引导;四是任务设计的有故事、有情境却远离了教学目标。
究其原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等,在有些教师那里成了孤立的毫不相干的概念,忽视了这些因素内在的、深刻的联系,只是在某节课上用上一点,实施起来不免显得被动、生涩。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尚需时间。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又进一步提出了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的理念,增加了许多人文素养的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随着教师们依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越多,他们关注的层面越是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反而越是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反而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参考一些优秀的教学教案,但现实条件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同时,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程式化,学习的不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或面临淘汰的知识,没有新的知识和前沿性的技能,学习兴趣不高。有的高中生难免疑惑地提出,“新课改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可我们学习的内容怎么还是那么陈旧呢?”
(2)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课教学“断层”严重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缺乏明确标准。这给教材的衔接及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有力支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便变成了“功能衰竭的‘纲要’”和“空中楼阁式的高中‘课标’”(苗逢春博士语)。
首先,由于小学、初中缺乏对培养目标的界定,加上原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的一些内容已经过时,教师们不知怎样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进行调控,这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混乱和无序的重要原因。
其次,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中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难度。
(3)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尚需进一步调整
2004年秋季,教育部核准的五家出版社编写的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进入四个课改实验区。我们地区统一使用天津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有的老师反映该套教材有配套光盘和支持网站,尤其是引入了基于网络环境的“电子档案袋”,教师能够较好的组织教学。但也有教师反映该教材对网络依赖性太强,对不具备网络环境的农村高中不好操作;对学生基本操作能力要求偏高;没有教师配套用书,教学缺少扶手,等等。
在不同的区域以及学校,一方面教师们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农村地区的教材要根据农村的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农村的文化特色,不能城市化倾向严重;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又希望信息技术教材能全国统一,利于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
(4)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不能完全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教师素质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更是如此。他们除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外,还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既要承担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还要帮助其他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信息素养。
目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转化而来,真正学习计算机教育专业的教师尚不到现任教师总数的25%,而且大多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技术本身关注更多一些,缺少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深入探索;而从其他学科转化来的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还未能适应高中新课标中类似于人工智能、算法与程序设计等许多内容的教学要求。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没有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又不断变化,给教师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目前,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5)信息技术课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受到重视
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戏谑地把自己称作“多员化”教师:集教务员、打字员、维修员、电教员、教员(最后才是信息技术教师)于一身,并且“权限极大:学校里除220V的高压电不管外,所有与电有关的事都管”。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在高考这个强有力指挥棒的指导下,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都不被重视。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盼望高考考信息技术课,这样虽然压力会很大,但我们也会受到重视”。这些话,发自教师们的肺腑,是他们真情流露,他们希望在工作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考试能解决问题吗?怎么解决?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我们地区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表是这样安排的:高一第一学期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学分;第二学期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2学分。信息技术一共就4学分,高一修完以后,学校在高二、高三都不打算再开设信息技术课了。同时本人了解到,很多地区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时,从省级培训就开始划分高考和非高考科目,每个高考科目中又分为高考和非高考模块。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主任苗逢春博士,对此作了如下评价:“一个好端端的课程在实验阶段就开始严重走样了!表面上是在追求升学率,其实留下了很多隐患。”
二、反思和建议
(1)要更加坚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信念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不被重视的现实引发了教师们的疑问:“信息技术课程还有没有开设的必要?”,还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具有相同的目标,二者实际上在做着同一件事情,因此怀疑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价值性。
在这个问题上,苗逢春博士明确了这样的观点:“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整合不成熟的今天,信息技术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被加强。当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及其他渠道相对成熟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存互生,仍会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多样化、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承担的是应用层面的信息技术内容。它作为课程教学(如语文)的工具手段,强调的是在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课承担的不仅包括一般的信息素养,还要向学生传授技术层面的内容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原理。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并不冲突。就好像识字、写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在语文课中进行系统培养,而在其他课中进行应用。
(2)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形”、“神”兼备
信息技术的地位已经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就应该努力探索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素养的培养、技术本身的培养、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的学习、信息技术科学原理的系统掌握。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兼顾好各方面知识的综合传授,彻底改变原来“为教技术而教技术”的做法,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形(技术本身)”、“神(信息素养)”兼备,有力的促进地信息技术课改目标的实现。
(3)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构筑健康的信息文化”,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应用起来。信息文化的构筑不仅取决于信息文化的承载物(如信息技术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而且取决于信息文化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者)之间的动态性关系。所以,对于课程的建设及发展,信息技术教师责任重大。
第一,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以任务繁重为由,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加强自我提升。要抓住各种时机,借助各种形式,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评价,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技术、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培养我们教师严谨、科学的作风和综合素养。
第二,增强对教材的驾驶和和超越能力。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行教材也许有些相对的落后。但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基于新课标,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突破教材,更要溶入课改理念,升华教材。让每一个教学单元做到小而精,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特点,选择、加工和使用信息素材,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充实、充满魅力。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略显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的问题。但我们坚信,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一定会日益显著。只要我们正视现状,积极纠正不足,我们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一定会健康、稳步走向成熟,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胡济良李尚仁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理性反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
[3]“中小学住处技术教育的回顾与反思”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