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佳斯绿泥价格:《道德经》全文及释义--L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42:38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德”深厚之人,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孩天真无邪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会去蜇他,猛兽不会去伤害他,飞禽鸟兽不回去搏击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骨弱筋柔而却能够紧握小手,不知道牝牡做爱之事但却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的缘故。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终日哭号而不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道“和”才能“常”,“和”=“和谐、随和、柔和。。”,“常”=“平常、及平常心是道。。”;知道“常”了,才算是“明”,“明”=“明白、明了、明是非,正知正见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爱惜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吉祥,以“心”去使“身之气”也就是逞强。“心”=“心意、可以说是思想上的心情、想法、思虑。”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一旦发展的过于强壮就要面临衰老,且离“道”越来越远,不合“道”必早亡。

 

罗汉取水

 

六月,佛陀一行走在路上,天气十分炎热。大家都觉得口渴难耐,佛陀看看头上的太阳,对弟子罗汉说,前边有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大家就在这里等待,暂时都不要走了。

弟子罗汉提着装水的皮囊来到了小河边,由于天气炎热,一条小河已经被蒸发得成了一条小溪。而路人都来这里取水,车马还从小溪中穿梭而过,溪水被弄得十分污浊。

罗汉无奈,只好提着皮囊回到佛陀的身边,告诉大家那水已经很脏,无法将它取回来解渴做饭。建议佛陀带领大家继续前行,去找另一条河水。

佛陀看看头上的太阳,再看看疲惫不堪的众人,对罗汉说,你还去那里取些水来吧,上午我们就走到这里,吃了饭我们再赶行程。

罗汉心想,再去也是浪费时间,但佛陀已经下了指令,他只好提着皮囊再次来到溪边。溪水依然污浊不堪,上面还漂着一些枯枝烂叶,还是无法食用。这一次,罗汉不敢空手回去,便从小溪里取了半袋泥水回来。佛陀看了污浊的泥水,对罗汉说,我不是不信任你,你没有必要取半袋泥水回来给我看,而是应该等在那里,等事情自己变化。

罗汉说,如果我们去寻找另一处水源,大概就不是这种情况。

佛陀说,不,这不符合天下人做事的道理。也许另一条河水也是这样,那你又该怎么办呢?现在你再回去,还是到那条河里去取水,这才是最近、最方便的办法,也是我们做事的一贯道理。

罗汉很是犯难,又不能不回去,不禁道:大师让我再去取水,是否有什么办法,使那溪水变得清澈纯净,我将按照大师的指点去做。

佛陀说:你什么也不要做,只要等在那里就行,否则你将会使溪水变得更为混浊,如果所有人都不进入那条水域,溪水早就有了变化。现在你要做的是只需要等在那里,等它自己变化就行。

罗汉第三次返回溪边,这时流动的溪水已经带走了枯叶,水里的泥沙也渐渐沉淀了下去。只一会儿工夫,整条小溪便变得清澈明亮,一尘不染,纯净之至了。面对这样的情景,罗汉先是惊讶,接着就笑了起来,快乐地取回水来。

佛陀说,今天我还没有向大家讲法开示,罗汉三次取水,就算是我今天向大家的开示吧。

佛陀说,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什么事物是恒常不变的。只要你看透了这一点,你就会懂得耐心地等待,什么变化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作为人,我们没有必要让烦恼长久地停留在我们的内心。

如果烦恼过不去,那一定是你自己在扰动,而并非烦恼本身不走。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有智之者“知”“道”的妙用,勤而行之,从不敢多言。而整天喋喋不休的人,自以为了解了“道”的精微妙处,其实他“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不显露锋芒,能够消解纷争,含敛光芒,同于尘世,超越物外,淡泊无欲,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也是真正有智慧者的行为)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所以,及无法与他亲近也无法同他与他疏远。及无法使他得利也无法使他受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及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修道之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


夏代自禹开国,到第五代皇帝,就是相统治的时期了。这时已是夏出现衰落危机的时期了。

后羿的祖先世代执掌射正职官,此时力量已经超过了夏的国君相。凭借自己善射的本领和势力,后羿篡夺了相的权力,把相流放到商丘。

相流放到商丘,住在同姓诸侯斟寻那里,过着流亡的生活。

后羿做上国君后,整天不是打猎,夸耀自己的善射,就是饮酒淫乐,不理国政。武罗、伯姻、熊髡、龙圉等良里都受到排斥,偏偏听言奸臣寒浞。

这位寒浞本是被他父亲赶出门的不肖之子,但羿视为宝贝,拜为丞相。不久,寒浞利用手中的权力,把羿杀死在桃梧,又在穷门将后羿的儿子杀掉,自己当上了国君。

寒浞有儿子浇,封地在过这个地方,史称过浇。这位过浇,力大无穷,可以在陆地上撑船走,所以,寒浞让他带领大军,再去消灭斟寻、斟灌,并将流亡在斟的相杀掉。

过浇率领军队,前往消灭斟氏,遭到顽强的抵抗,但斟氏终不是对手,被过浇的军队杀得七零八落,相也死在其中。

相有一妃子,来自有仍氏,名后缗。敌人杀来时,她已有了身孕,幸得卫士拼死抵抗,血流遍地,后缗才得以逃脱追杀。

后缗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只好逃回自己娘家有仍氏,生下少康。

相有一旧臣靡,见相被杀,他在有鬲这个地方把斟的残部收罗起来,不断与后羿战斗,最终将后羿杀掉。

这时,少康已成为一年青力壮的青年,被靡立为国君,就是夏代的第六代君主。

少康没有忘记杀父之仇,在浇的封地过,消灭了浇的势力,浇也被少康杀死。从此,夏丧失的政权,又完全控制在夏人手中了。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要以“正道”来治理国家,要以“奇谋”来用兵,要以“不扰民”的方式去取天下。这些结论是从何而来的呢?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请看实例:当天下越多“忌讳”,人民就越来越贫穷。当人们“利器”越多的时候,国家就越来越混乱了。当人们都懂得用“伎俩”(虚伪狡诈)以智取巧的时候,天下怪事奇出。当国家“法律越森严”的时候,盗贼就越多。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现代哲学故事一则

 

“高手”是让所有人都想赢你

 

有个以湖蟹闻名的酒店,需要招聘一名厨师长。

湖蟹在进蒸笼前需要用麻绳绑起来,这是道很繁琐的工序,所有的厨房员工都不喜欢这道工序,所以每次绑湖蟹都是由厨师长带头。

有两位厨师同时来应聘,试工。第一位试工的厨师每次都带头绑湖蟹,还经常与其他厨师进行“绑湖蟹比赛”。每次比赛,大家都尽最大的努力,可就是比不上他,所有人都为他娴熟的技术折服———他5分钟绑20只湖蟹,其他厨师最多绑12只。

另一位应聘者也号召大家来比赛,但是他不用表掐时间,光是手脚比划,数个数,这位厨师的手脚并不快,虽然他的喊声最大,但是每次一开赛,别的厨师一认真起来就能超过他,他几乎成了大家的笑料。

尽管如此,那位厨师反而用更大的声音喊着一定要追上其他厨师,他拼命追,其他员工自然也就拼命地不让他追上。直到试工结束,他捆绑湖蟹的效率依旧落在其他厨师后面。

试工结束了,老板竟然聘用了第二个厨师。作为一名厨师长,干活效率竟然比职工还慢,怎么服众?

酒店老板说出了其中的奥秘:第一位应聘厨师虽然手脚很快,但他总赢,让大家缺乏自信和动力,虽然大家都响应了比赛,但实际上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不能赢的比赛,反正都是输,还能拿出真正的实力和积极性吗?

第二个厨师手脚虽然慢,但他的“步步紧逼”逼迫大家既兴奋又紧张地拼命加快速度,不让他追上,就在这追与逃之间,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提高了劳动效率———他们竟然每5分钟绑了18只湖蟹。

员工们没有想到的是———刚才在老板办公室,第二个厨师已经当着老板的面绑过一次湖蟹,他的成绩是每5分钟绑25只。

他说:我一个人少绑10只湖蟹,但其余10人每人多绑6只,总效率相当于每5分钟提高了50只。

高手,不是让所有人都输给你,而是让所有人都想赢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从政者能够做到无为宽厚(例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样可使百姓安居乐业行善积德天下太平。若从政者总去斤斤计较越多设施刑法,百姓就会变得狡猾缺少大智慧都是小聪明。 (吾不知用何词来阐明寓意,用心去体会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福中有祸,祸中有福,谁能知道究竟那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正的可以变为邪,善良可以变为恶。人们迷惑而不知其理太久了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耀而不耀眼刺人

 

哑巴吃密之悟道

 

有一个学僧,恭恭敬敬地请教慈受禅师:“禅者悟道时,对于悟得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道,说不出来。”

学僧:“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

慈受:“像哑巴吃蜜!”

学僧觉得很有道理,但随即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一个禅者没有悟道时,但他善于言辞,说得头头是道,他说的能够算悟吗?”

慈受:“既然还没有悟道,说出的怎算做禅悟呢?”

学僧:“但是他说的听起来好像也蛮有道理呀,如果不算做禅悟,那他是什么呢?”

慈受:“鹦鹉学舌!”

学僧:“哑巴吃蜜和鹦鹉学舌,有什么不同呢?弟子愚笨,请老师讲具体一点儿。”

慈受:“哑巴吃蜜,甜在心头,是深深地领悟了禅理,这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舌,语音虽似,却毫无意义,这是‘不知’,好像小孩子学说话,并不了解其中的含义。”

学僧:“啊,是这样,那么面对那些没有领悟禅理的人,怎么对他们说法呢?”

慈受:“自己知道的给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给他知道。”

学僧:“老师,那您现在是‘知’还是‘不知’?”

慈受:“我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还是不知呢?”

学僧很受启发,礼谢而去。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

 

治理国家,要像保护自然一样顺其自然(万物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任由它自生自灭咱们不加以干扰),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尽早顺从“道”。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只有早顺“道”而行才能多积“德”,只有多积“德”才能“无不克”,只有“无不克”才能达到大道无穷,只有大道无穷才能达到安邦治国,只有以道为治国之本,立国之母国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所以这样的国家才是深根固柢,她的根植于长生久视之道

 

墨子论度

 

郑人是墨子的学生。他谨遵师诲,墨守成规,然而买鞋的事却惹出了大笑话。在众人的讥笑声中郑人百思不得其解,是老师错了?还是自己有问题?最后他只好向自己的老师求解。

墨子问明了原委,连连摇头。郑人问:“老师,我宁信度,不信足,有什么错吗?”

墨子思索了片刻:“宁信度,不信足。这种说法并不为过,但是你真的这么认为吗?”

郑人疑惑了:“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但现在。现在……”

“你当时就不是这么认为的。”墨子断然否定了他的说法:“宁信度,不信足。说明度比足更重要,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么你到集市上去的时候为什么带着足,却没有带度?你把度忘了,说明你并不重视度,如果你真的带了度就不会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其实我觉得度是不需要的,我自己带着足不就够了吗?”郑人不解。

墨子仰天长叹:“我追求的是天下之度啊!凡事皆有度,我们的任务是去制定度,然后让所有的人都去遵守它,这才是我们墨家的精髓。你带着一枚度去买鞋,这显得很不方便,也没必要,可是如果你让别人帮你买鞋,度的作用可就大了。推而广之。如果我们将天下人之足皆一一测量,然后按其大小分成若干等次度,以甲乙丙丁名之,然后使人人皆知自己之度,这样一来以后买鞋只需记得自己的度名就够了,用不着每次买鞋都要测量一次。这样才能从复杂走向简单。人人有度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广而言之:我们要做到宁信度,不信人。”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能经常翻动,翻动多了就容易碎掉。(有机会大家也在家里试一试,很有意思!)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用“道法”清静无为的方法去治理天下,所以天神人鬼都能各安其位,所以鬼不会伤人,因此人们不会觉得有鬼。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不只鬼不伤人,神也不会惩罚人,因此人们不会觉得有神。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不只神不惩罚人,圣人也不干预人们,因此人们也不会觉得有圣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万物互不相伤,交归于本原,因而天下太平。

 

狼比狗聪明的原因

 

在河边,一只狼要带好几只小狼过河。以我们粗浅的经验,它一定会一只一只地叼过去。但事实并非如此。老狼因怕子女受伤害,它会咬死一只动物,把动物的胃吹足气,然后再用牙咬住蒂处,做成一只鼓鼓囊囊的皮筏。借着这生命的皮筏,全家渡河。

 

在动物界,狼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如果让单个的狗与单个的狼搏斗,败北的肯定是狗。虽然狗与狼是近亲,它们的体型也难分伯仲。但为什么败北的总是狗呢?有人曾就这问题仔细地将狗与狼作对此研究。结果发现,经人类长期豢养的狗,因为不面临生存的危机,脑容量远远小于狼:而生长在野外的狼,为了生存,它们的大脑被很好地开发,不但非常有创造性,而且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存智慧。

 

狗并不是天生就比狼愚蠢,而是后天豢养的结果。因为万事万物皆有惰性,一旦条件优越。就难免不思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