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弹簧钢板材:《道德经》全文及释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41:49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 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名可名”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兵者,诡道也。”等。又如老子说“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人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实际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同。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修炼问题。“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如果从事学习修仙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是从自己修炼角度看问题。“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读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玄元之妙。更是修炼必经课程。玄门要义的深不可测。首,他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永远不变的恒道。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也没有永恒的“名”,如法国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本源和本体,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即“元” 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可以究尽的,玄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一念接着一念,同样都是代表如环之无端,永无穷尽。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人类在“道”和“名”的征途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仅仅是一个“太阳中心说”,哥白尼提出了这一理论,但是不敢发表;伽利略为推广这一理论,在铁窗里渡过了余生;布鲁诺用身上的烈火来捍卫。今天的人们都知道,宇宙不是围绕太阳转的,但是如果没有伽利略的铁窗和布鲁诺身上的烈火,今天的宇宙观从何而来?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时候,有人说他是“疯子”,就是这个原因。

(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一个物体的一体两面。比如全世界的男人都喜欢女人,女人是个好东西,追啊追的,这就叫“皆知美之为美”。如你所说,你老公为整天背着你偷偷摸摸的上黄色网站,电脑染病毒还不算,把自己身体都给掏空了,这就叫“斯恶矣”。直白来说,就叫裹着毒药的蜜糖,你看着是好的东西,那不一定是好东西,苦果在后面呢。所以圣人守中庸之道,好的东西咱不贪,坏的事情我也不做,这都是聪明人,明哲保身。确切的说,这是有智慧的人,大智若愚,不是世间的“小聪明”,世间“小聪明”那叫算计,什么都为了一个“我”字,我想拥有这个,我想得到那个,坑蒙拐骗,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这种“聪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算来算去算自己”那种。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跟上面的是一样的道理,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要是我有什么说的不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点。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这个道理相信大家仔细看了上面所说就应当明白,凡是都有两面,就像上面的话一样,“有无相生” 就是说有和无是并存的,没有有就没有无,相生相克,“难易想成”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难那里来的简单,要是没有简单何以体现难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上面所讲的“有无相生”有指具体实物,无指抽象虚拟的。比如说您现在想买辆车,您先有这个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抽象虚拟的,是无。由于你有了这个想法,您支付了款项,终于买了辆车,这就是有。车使您,享受快感,开心,这些是由您心里所想所以是无,这也就是有生无,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有无相生”。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里列举的二极就是阴阳,相生相克相互依存。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就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的人,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规律而行事,所以他无所不为。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圣人不断的探索发现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圣人不会认为这些事从自己就开始有的,也不会据为己有,圣人还是不断的探索虽然,已经功高而不会居功自傲,所以圣人都不居功自傲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所以也就解释了下面的话“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的哲学内涵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也是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典型例子。 

古时候,塞上有一户人家的老翁养了一匹马。有一天,这匹马突然不见了,大家都觉得很可惜。邻人来安慰老翁,老翁并不难过,却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邻人以为老翁气糊涂了,丢了马明明是祸,哪来的福呢?

过了一年,想不到老翁丢失的那匹马自己又跑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可爱的小马驹。邻人们纷纷来道贺,老翁并不喜形于色,却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邻人又迷糊了:白白添了一匹小马驹,明明是福,哪来的祸呢?

小马驹渐渐长大了,老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有一次,老翁的儿子从马上摔下来,竟把腿摔折了。邻人们又来安慰老翁,老翁十分平静地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邻人这回不响了,心想,儿子瘸了腿,怎么可能有福呢?

过了一些时候,塞外发生了战争,朝廷征集青壮年入伍。老翁的儿子因腿部残疾而免于应征。应征的青壮年大多在战争中死亡,老翁和他的儿子却免于难。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他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健康生活。让人民不要去自以为聪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牵着走,不自以为聪以便不会胡来,一切顺自然天道而行,如此无为无欲发展,则无所不为的发展,人类终回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而不堕入恶性循环,走不出杀与被杀的怪圈。 

汉高祖刘邦的法三章 

单看老子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段话仿佛老子的意图就是使人民愚昧无知的愚民统治,很容易被人误解。要是整篇联系起来看呢?情况截然相反,这是一段典型的“无为而制”的经典论述。

汉高祖刘邦进入秦国都城咸阳以后,废除了秦国的残酷法律,仅约法三章作为临时法律。封府库秋毫无犯的退军霸上,老百姓尊之为圣人。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其实他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拿,萧何拿走了秦国的法典,他要认真研究秦国的法律,以便决定今后的治国方略。

秦国的法律:完善到每亩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种子;严酷到饲养耕牛的人,耕牛腰围减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严格规定。人民有如惊弓之鸟,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灭顶之灾。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连生存都成问题了,爱国从何谈起?

萧何最终采用了黄老“无为而制”的治国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中国的经济相当于当时世界经济的总和。府库里的粮食多得来都发了霉,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京城里就连打更的老头每天都有二两小酒喝。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老子的这套“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非常深远、意义非常重大。

(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紧接上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用而勿用,勿用而用之后,便提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作为“用道而不为道所用”的更进一层说明。在这里首先要了解“冲”字与“盈”字是对等性的。“冲”字在《老子》这一章句中的意思,应该作为冲和谦虚的“谦冲”解释。换言之,冲,便是虚而不满,同时有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的涵义。如果解释“冲”便是用中而不执一端或不执一边的意思,也可以相通。总之,知道道的妙用在于谦冲不已,犹如来自山长水远处的流泉,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终而汇聚成无底的深渊,不拒倾注,永远没有满盈而无止境。如果了解道的冲而不盈的妙用,它便如生生不已,永无休止,能生万物的那个想象中的宗主功能一样,就可应用无方,量同太虚。

      能够做到冲虚而不盈不满,自然可以顿挫坚锐,化解纷扰。然后参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尘象。但它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杂,同而不流的若存若亡于其间。倘使真能做到这种造诣,完成这种素养,便无法知道它究竟是“谁”之子?似人而非人,似神而非神,实在无法比拟它像个什么。假使真有一个能主宰万有的大帝,那么,这个能创造大帝的又是谁?这个“谁之子”的“谁”,才是创造大帝与万物的根本功能,也姑且强名之叫它是“道”。但是道本无形,道本无名,叫它是“道”,便已非道。因此,只好形容它是“象帝之先”。

     从个人的修养来讲,修道的基本,首先要能冲虚谦下,无论是炼气或养神,都要如此,都要冲虚自然,永远不盈不满,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流存无碍而不住。凡是有太过尖锐,特别呆滞不化的心念,便须顿挫而使之平息。对于炼气修息,炼神养心,也都要如此,倘有纷纭扰乱、纠缠不清的思念,也必须要解脱。至于气息与精神,也须保养不拘,任其冲而不盈。如此存养纯熟,就可以和合自然的光景,与世俗同流而不合污,自掩光华,混迹尘境。但是此心此身,始终是“冲而用之或不盈”。一切不为太过,太甚。此心此身,仍然保合太和而澄澄湛湛,活活泼泼,周旋于尘境有无之间。但虽说是澄澄湛湛,必须若存若亡,不可执着。我即非我,谁亦非谁,只是应物无方,不留去来的痕迹,所谓“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如此而已。

(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都可能误解的一个词就是“刍狗”老子的“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么风就自然吹出来。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多了都是废话,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言多必失,反而会遭到争论不如求得内心的清静,和乐而不为。

(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本章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的“道”,即继续阐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而且绵延不绝,认为“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它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永远不会枯竭,永远不会停止运行。这种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谷神不死”,体现出“道”的永恒性,即恒“道”。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玄牝之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它的作用非常的大。“玄牝之门”、“天地根”,都是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地方。我们知道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信恋,这应该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感知。然而这种本性在人类的精神的需求上,却又曲折地表现为依赖于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那种强烈的愿望。我们今天对大自然的怀念,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那种向往,也正如孩提时对温柔的母体,急切地希望在自然无穷的奥秘中寻回我们失去太多了的东西。

老子所讲的“道”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天地和万物从它那里诞生,并从它那里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和享用不尽的养料。它养育着却不占有己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这种奉献而不索取的品质和精神恰似养育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对我们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作为子女的就应该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也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情感,尊重他们的付出和劳动,尊重他们为家庭、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古代的仁人君子都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企业之神

 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之神。企业之神是企业生命力、企业活力、企业竞争力、企业创造力、企业抗风险能力、企业健康发展的源泉。企业无论大小,只要有一个好的企业之神,这个企业一定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企业。

曾国藩在《冰鉴》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宁愿神有余而形不足,不愿形有余而神不足。”“形”乃表象,为外表华美,未必能长久,但“形”有余,能令人很快印象深刻,不可不重视。“神”乃内在,为内功与底气凝聚后,由内而外的体现,其优秀品质和卓越气质令人倾倒,可保长久,更不可不重视。

借曾国藩的“形、神”之说,综观当今社会的企业发展,孰重孰轻就一目了然。“巨人”可谓“形有余神不足”,而巨人倒下;“联通”可谓“神有余而形不足”,而“联横”破“合纵”。从“神”有余而“形”不足,最终发展为“形、神”兼备的企业不胜枚举:联通、联想、海尔、娃哈哈等等。“形、神”二字看似简单,内涵深远,为公司立足之本,企业高层管理者,不可不高度重视。

我认为:融会贯通的企业文化底蕴既为企业之“神”。

我们来分析一句大多数企业惯用的口号:“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大有同生死共存亡之感,乍一听言简意赅而又气吞山河。任找一位员工发问:何以为荣?何以为耻?回答多为俗不可耐的大道理,然而其骨子里的回答定为:荣辱与我何干。漂亮的企业文化和华丽的口号,不过是“金玉之外”,如果再加上“败絮其中”的话,长久反倒成了一件怪事,多年来发生在眼前的企业兴衰史,证明了这一点。

对此,我大胆的提出一个口号:“企业是我家,工作是家务”,如果员工把企业视为家,定可奋不顾身;把工作视为家务,定可废寝忘食。

要把企业与个人联系在一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多年来,人们耻谈“利益”(企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鼓励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老黄牛精神,认为高谈“利益”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为社会所不齿,殊不知“利益”就是联系企业与个人的纽带,而且是唯一纽带。

当企业的远景规划和员工的远景规划,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达到最接近时,企业文化才是最成功的文化,这是当今国际企业界总结出来的真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才能把企业视为自己的家,把工作视为自己的家务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口号才不是一句空话。

“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就是这样诞生的。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建立企业文化,这个课题摆在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面前。

企业的远景规划应该建立在广泛吸收员工意愿,围绕广大员工的远景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员工的进步速度相匹配,行之有效的企业发展模式,围绕着这个模式来建立企业文化。

能够使企业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使企业的各个环节连贯顺畅,同时使企业不断发展的管理手段,就是企业管理之道。掌握这些管理流程的就是企业管理人才,掌握企业关键技能的就是技术人才。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人才所掌握的管理经验和技能水平都将得到发展进步。这就是企业的良性发展模式。

我们要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还不要忘了把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要管理好中国企业,就必须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国人讲亲情、讲友情。几十年来各个企业的人际关系,已经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乃至于会牵一发动全身。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刀切,一刀切必然会动摇企业的根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将是非常严重的。

如果企业文化是围绕“以人为本”的要素来打造,也就是说企业的远景规划和企业员工的远景规划能够互相兼容,那么这个企业文化就是最成功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员工就会最稳定,换言之就是人才流动最少。如果企业的培训工作搞得好,后继的人才都是经过“传、帮、带”培训出来的“本土”人才,就可以始终保持企业的良性发展。

如果企业文化搞得不好,必将造成人才流动,特别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即便是花重金请来的重量级人才,或者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挖”来的人才,要想融入企业文化、顺畅的衔接上原来的企业管理流程,也需要时间。此时由于新上岗人才所掌握的管理或技术才干,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管理之道,必然造成整个体系的运转不顺畅,企业损失就成了必然。

所以严格按照企业管理之道行事,企业就会平稳发展。违背企业管理之道行事,企业就会受挫折。这就要求企业文化,一定要维护员工的利益,确保人才的稳定程度,确保后继的人才是企业内部培训的“本土”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形”为躯壳,“神”为灵魂。像貌堂堂未必真君子,形如枯槁或许学富五车,这个简单的道理妇孺皆知。既相貌堂堂,又学富五车是人人渴望。

“形”与“神”的有机统一,事关成败大局,不可不引起足够重视,管理企业的道理也孕育其中。

无庸置疑,庞大的产业、高耸的大楼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高耸的大楼下面压死了多少曾经辉煌的“英雄豪杰”,原因何在?重“形” 轻“神”所至。那么,光是一群博士和无懈可击的企业文化就能吸引顾客了吗?显然也是笑话。把“形”与“神”有机统一起来,分清谁轻谁重,二者都不可偏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辉煌的企业必有其壮观的“形”,它给顾客以强大的吸引力,给竞争对手以极大的压迫感。同时辉煌的企业也必有其独特的“神”,它严密的管理体制让顾客信赖,优秀的人文素养和卓越的业务才干让顾客折服。

我认为不管社会背景如何变化,环境如何变化,“形”与“神”的有机配合,且贯穿整个企业发展始末,就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通用公式。企业的“形”与“神”,应该与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同步,企业发展的每一个过程,都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形”与“神”,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每个过程的与众不同,就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的法宝。

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样的“形”与“神”是好的?答案是:以最快速度吸引顾客注意力的“形”就是好的“形”;能够给顾客留下长久的好印象的“神”就是好的“神”。

(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存在,而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平衡的集合,因为他是和谐平衡的,所以它能够永世长存。当一个人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那这个人也是永世长存死而不忙的,就像雷锋一样,人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在。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跟上面的一样,所以说,圣人总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人民也会把圣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人民会全力以赴的保护他的安危,正因为圣人大公无私,所以人民会把他该他得到的都给他,貌似人人皆是圣人了,这样天下也太平了。雷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毛泽东都提出要像雷锋同志学习。可以见的雷锋就是人间的一位圣人

 有这么一说“大公无私才是真正的自私”

     大公无私不代表无私,刘少奇说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是辩证法的关系,凡事打工无私的人,他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处处为别人着想,换个方式来说,就是别人在他那里得到了实惠,当大家都得到了实惠,而他还是也没有得到时,大家还会袖手旁观么?当大家都来帮助他时候,他得到的还会比别人少么?中国有句古话也是老子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就是这个道理了~现代的白话表示就是,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还别人心愿如还已心愿。 

无私其实就是在成就自己

      过年了,孩子们都得到了压岁钱,爸爸妈妈说:把钱放在我们这为你保存好不好?回答非常坚决:这钱是我的!班干部人人想当,可是劳动委员却没有人竞争,如果要问为什么,回答很简单:别人都在玩,凭什么要我干?有的同学成绩不好,如果要问为什么,回答很坚决:老师偏心眼,我们怎么学得好?凡事先找别人的原因,自己是“墨索里尼总是有理”。这种人往往被世人唾弃,然而轮到自己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大公无私”“反求诸己”呢?

      新疆的伊犁可谓“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人间天堂,这人间天堂是靠一种叫做“坎儿井”的水利工程浇灌出来的。去过新疆伊犁的人,如果没有看过坎儿井那是一大遗憾,可又多少人知道,这坎儿井是谁率领人民修建的呢?是虎门消烟令帝国主义闻风丧胆的林则徐。虎门消烟以后,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帝国的国门,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纷纷签订。被帝国主义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林则徐被流放到了新疆伊犁。千古奇冤的厄运永远也击不垮充满浩然正气、铁骨铮铮的大英雄,他要含笑面对这不公的命运。他亲自率领当地人民,兴修水利工程“坎儿井”,把新疆伊犁建设成水草肥美的人间天堂。林则徐以其大公无私的气节而流芳千古、名垂青史。
     今天中国的大城市,与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又有多大差别?然而这浩大的宏伟蓝图,却是在江西一个小小农机厂的小道上构思出来的。“文革”期间,邓小平被打倒,下放到江西一个小小的农机厂当钳工,繁重的劳动没有击垮他的身体,相反却激发了他构思改革开放这一旷世宏伟蓝图的灵感,就在上下班的小路上,身材矮小的邓小平完成了无限宏大的规划蓝图。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大公无私的宽阔胸怀,没有含笑面对不公命运的胸襟,能做到这一点吗?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多钟,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正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 13日22时12分,谭千秋终于被找到。“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他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是他这一生永远忘不掉的。“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回忆当时的情景,获救的学生神情仍然紧张。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使谭千秋老师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的时候,毅然自己选择了死而把生的机会留给了他的学生们。
   幸运之神是公平的,他只接受那些大公无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人的心灵呼唤,并把成功和荣誉授予他们。
   青少年们应该知道: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只有大公无私,才能成就辉煌的事业。 

   感谢竞争对手 

   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引申到企业管理就应该把一句传统的商业名词“竞争对手”改为“竞争伙伴”。
    竞争就是帮助别人提高,同时也是激励自己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竞争,才能使全行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全行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是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我们不能把竞争简单的理解为“你死我活”,而应该理解为“互利互惠”“共创辉煌”。所以“竞争对手”应该改为“竞争伙伴”。

     中国的市场经济时间不久,企业中还存在“龙蛇混杂”的现象,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企业间互相拆台、互相诋毁,市场竞争没有做到共利共荣,相反还出现了两败俱伤的局面。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来得及共同面对,内部就已经先打起来了,结果让外商坐享渔翁之利了,同时还有损了国威。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市场规则会限制住不平等竞争,那种共利、共荣、共发展的良性竞争,必然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流。全国人民都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中受益了。早十几年,手拿“大哥大”就是身份的象征,今天如果有人手拿“大哥大”,在大街上大声打电话的话,可能要被人笑掉大牙。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一对竞争伙伴,在给全中国人民带来实惠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全中国人民都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捏着一把汗。那时候,中国的老百姓还认为家用汽车只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望。几年过去了,中国的汽车工业,非但没有自生自灭。恰恰相反,还得到了飞速发展。四通八达的公路上,飞速奔驰的是95%的国产车。“一汽”、“二汽”、“上汽”这三个代表中国汽车工业主流的竞争伙伴,在竞争中茁壮成长起来了。

     蒙牛总裁牛根生深谙竞争与合作的道理。记者采访他时问道:“您怎样理解伊利和蒙牛的市场竞争,一定得分个输赢还是讲和为好?”牛根生答道:“竞争只会促进发展。你发展别人也发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双赢’,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一个地方因竞争而催生多个名牌的例子国内外都有很多。德国是弹丸之地,比我们内蒙古还小,但它产生了5个世界级的名牌汽车公司。有一年,一个记者问‘奔驰’的老总,奔驰车为什么飞速进步、风靡世界,‘奔驰’老总回答说‘因为宝马将我们撵得太紧了’。记者转问‘宝马’老总同一个问题,宝马老总回答说‘因为奔驰跑得太快了’。”

     在牛根生的办公室,挂着一张“竞争队友”战略分布图。牛根生说:“竞争伙伴不能称之为对手,应该称之为竞争队友。以伊利为例,我们不希望伊利有问题,因为草原乳业是一块牌子,蒙牛、伊利各占一半。虽然我们都有各自的品牌,但我们还有一个共有品牌‘内蒙古草原牌’和‘呼和浩特市乳都牌’。伊利在上海A股表现好,我们在香港的红筹股也会表现好,反之亦然。蒙牛和伊利的目标是共同把草原乳业做大,因此蒙牛和伊利,是休戚相关的。”

     我所在的行业,市场竞争还停留在低级竞争阶段,由于我总结出了“集体营销”“合同评审”的营销理念,和“品位服务”的服务理念,在市场竞争中体现了明显的优势。

     我公司派驻工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不请客吃饭,而为客户提供的是高品位的技术服务,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在甲方的年终表彰会上,我公司派驻的工程技术人员,被评为“优秀工程师”、“优秀服务人员”、“优秀项目部”等荣誉。

     但是,我发现这些派驻人员,经常诋毁我们的同行企业。问之,答曰:他们(指同行企业)经常在甲方面前放我们的“烂药”。我们所在的行业,大多数企业还是传统的营销方式,所以他们的业务员大多都擅长市场公关,而对技术知之甚少,在市场竞争中,真正要“亮绝活”的时候,他们往往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他们又不愿意向本企业求援,因为一旦告诉企业自己“这不懂、那不懂”的话,耀武扬威的经销精英的面子将挂不住,这正是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所在。面对能文能武竞争对手的时候,当然会想尽办法诋毁。其实,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由于我提倡“技术经营”(后面文章有详细阐述),所以我公司的业务员大多懂技术、懂市场。他们大多可以即进行市场运作,又可以提供技术服务。

     于是,我脑海里开始酝酿“竞争伙伴”的概念。我要求我公司的业务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帮助我们的竞争对手。我告诉他们:“他骂你,你帮助他;他还骂你,你还帮助他;如果他还要骂你的话,除非他不是中国人投的胎。”我要求我公司的业务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做到这一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非常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凡与我公司打过交道的企业,再也没有诋毁我公司的现象发生了。在局部范围内实现了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企业家应该明白,竞争不是坏事,竞争就意味着推陈出新,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应该感谢那些勇于创新的竞争对手,他们才是促进我们企业发展的好朋友。

(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水是万物之灵,水能从高处流往低处,也在表述一个做人的道理,这里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多好的一首诗,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人么?为什么要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做人应该有进有退。才能更长远有的时候表面上是吃亏了,实践中咱们是占了一个便宜。在社会中做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吃亏是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于选择自己的居住的环境(好环境培养好的人才),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吧事情办理得最好,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为人处事应该顺从天意,顺其自然。不要与人相争往往退步是像前。)

 

上善若水

 老子用无形的水,来表达人的心境应该像水一样。它柔和得可以始终从高处往低处流;可以随着各种器物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变成甘露润万物而无声。它刚强得可以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无孔不入。它强大得可以推动巨石、掀翻巨轮。人的思维也要像水一样冲破有形的禁锢,达到无形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致阴致阳,致柔致刚”的道理。

 介绍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法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的一切行为都完全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青少年的成长也应该像水一样,顺其自然的茁壮成长。

 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采用“一锤子定音”的方法,逼迫老师、家长和同学们不得不高度重视考试成绩。因此铺天盖地的作业和练兵考试,成了家常便饭,让学生们应接不暇。没完没了的考试、排名,必然造成课堂如战场,竞争激烈。在这种一对一的残酷竞争中,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会败下阵来,要想脱颖而出?实在是太难啦!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很多同学未曾尝到成功的果实,却一次次的承受失败的打击,久而久之,必然斗志尽丧。青少年的脖子被一道无形的枷锁锁住了,也就是说有很多青少年没有顺其自然而成长,他们的身心是在一种扭曲的状态下不健全的发育着。

 因此,摸索总结一套让学生们轻松愉快的成长学习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同学问我一道数学题,我索性把学过的课程全部给他讲了一遍。在讲的过程中我惊奇的发现,我还有很多没有理解的地方。抓紧时间学习以后,我突然感到豁然开朗。原来“讲学”是一种既轻松愉快而又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阿!

  从此以后我的身边经常聚集着一些同学听我“讲学”。反复几次以后,我感到我就有当老师的感觉了,仿佛能够猜到老师考试要出的题目。达到这个境界以后,我非常欢迎考试,从容对待考试,而且考试前根本就无需复习。正所谓:“大考大耍,小考小耍”啊!

 “讲学法”的学习步骤和要领。

 第一步:一字不漏的高声朗读,在笔记本上把要点记录下来。

第二步:关上书参照笔记,能够随口讲出内容梗概,同时整理笔记。

第三步:在书上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加上自己的思想进行发挥,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像讲故事一样,生动的把书上的内容讲出来。

 “讲学法”的理论依据。

 

抽象记忆:人的大脑最怕的是“抽象记忆”,抽象记忆就是“死记硬背”,要做到“死记硬背”,唯一的出路就是起早贪黑的刻苦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使很多学生厌倦学习,乃至于反感学习。

 形象记忆:人的大脑最喜欢的是“形象记忆”,因为形象记忆无需“死记硬背”,大脑里反映的是形象和场景,非常容易记住,乃至于几十年以后还不会忘记。

 举个例子,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是个什么样子?百分之百的人都可以详细描述。但是我们问他:班上黑板报的内容时?可能大部分人会哑口。因为对学校的记忆是“形象记忆”,对黑板报的记忆是“抽象记忆”。

 形象记忆里有两个鲜为人知的重要环节,就是大脑善意的“忽略”和“专注”。

 举个例子,我们找一个有教学楼的学校的同学问他:“你们的教室在几楼?”回答:“五楼。”再问他:“你是怎么上到五楼的?”回答:“爬楼梯。”再问他:“一共有多少步楼梯?”大多数学生回答不上,乃至于有的同学在学校学习6年了都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人的大脑中米粒大小里面所包含的网络结点,就相当于全球网络结点的总和。整个大脑相当于运算速度20兆亿次的超级巨型电子计算机(来自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正因为它相当于一台超级巨型计算机,所以才能同时处理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场景里面的各种信息。但是,他不可能连看到的各种信息的各个细节都同时处理,这样的话,数据处理量太大了,大脑会反应不过来的。所以大脑采用的方法是,记住大的场景特点,忽略各个细小的细节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同学回答不上来有多少步楼梯的原因。

     我们可以找两组同学来做实验,一组同学让他们数一数有多少步楼梯;另外一组让他们观察在上楼的时候都遇到了些什么人。等他们分别做完以后,我们反过来问,问数楼梯的同学都观察到些什么人?问观察人的同学有多少步楼梯?回答一定是:我们只专注于交给我们的事情,其他事情没有注意。

    请注意这个“专注”二字,“专注”是大脑的另一个特点。当大脑接受一个特定的指令以后,他就会忽略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只专注这个特定的事。

    如果我们明白了大脑“忽略”与“专注”的特点,巧妙的运用好这个特点,就为我们找到优秀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提供了前提。这个科学依据,就是我们“讲学法”学习的科学依据。

    我们翻开书复习的时候,一看到标题,大脑立刻就会反映出内容梗概来,给我们造成一种全部都懂了的假象。其实他忽略了其中的细微细节,其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翻开书高声朗读的目的,就在于不管大脑如何判断,强行让大脑进入“专注”状态。在朗读的过程中,都必须把每一个细节过滤一遍,否则朗读就无法进行。这就巧妙的回避了大脑“忽略细节”的这一特点了。

    朗读的过程也是将“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的过程(千万不要默诵,一旦进行默诵,又要上大脑“忽略细节”的上当)。

    高声朗读完,再加以归纳整理笔记,即囊括了各个细节,又把全过程转化成了形象记忆映入脑海。

    关上书参照笔记进行讲解(一定要讲出声来),大脑就会把映入脑海里的场景一一重现,同时开始对这些场景进行整理,这个整理过程,就叫做“理解”,同时对笔记也要进行再整理。

    最简单的方法是让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作为学生,要挖空心思的把他们给讲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要全神贯注的听,还要不时的突然发问,同学们都要做到不假思索的回答。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学习就变成一种乐趣了!

   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以后,就等于掌握了一种思维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无法估量的帮助。

   我讲这么多的目的,是要教会大家一种思维方式,凡“抽象思维”都要想方设法的把它转化为“形象思维”;凡“抽象记忆”都要想方设法的把它转化为“形象记忆”,如此这般就可以事半功倍了!要想做自己爱好的事,也可以腾出充足的时间了!即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又有充足的时间搞自己爱好的事情,生活的阳光就出现了!

 大彻大悟的曾国藩

 曾国藩九江一战,被石达开打得大败,苦心经营的水师全军覆灭。曾国藩投湖自杀,被部下救起。恰逢他的父亲去世,曾国藩回家守孝。从此他一蹶不振,骨瘦如柴。

 一天他的弟弟告诉他,有个老和尚看病很准,不妨一试。老和尚听说来人是曾国藩,连面都没见,写了一张纸条给他。曾国藩打开一看:“黄老治心病”。曾国藩心想:“尽管《道德经》我都会背诵,也不妨好好研究一下”。

 曾国藩回到荷叶塘,关起门来,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着《道德经》。果然重读:似觉字字在心,句句入理,与过去所读时竟大不相同。

 曾国藩早在雁门师手里就读过《道德经》。这部仅只五千言的道家经典,他从小便能够倒背如流。进翰林院后,在镜海师的指点下,他再次下功夫钻研过它。这是一部处处充满着哲理智慧的著作,它曾给予曾国藩以极大的教益。类似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格言,他笃信之,谨奉之,而对于该书退让、柔弱、不敢为天下先的主旨,仕途顺遂的红翰林则不能接受。

 那时的曾国藩一心一意信仰孔孟学说,要以儒家思想来入世拯世。对自身的修养,他遵奉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对社会,他遵奉的是“以天下为己任”。也正是靠的这种持身谨严,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意民情,使得他赢得了君王和同僚的信赖,在官场上春风得意,扶摇直上。

 咸丰二年间,正处于顺利向上攀援的礼部侍郎,坚决地相信“治乱世须用重典”的古训以及从严治军的必要性,遂由孔孟儒家弟子一变而转为申韩法家之徒。他认为自己奉皇上之命办团练,名正言顺,只要己身端正,就可以正压邪,什么事都能办得好。谁知大谬不然!这位金马门里的才子、六部堂官中的干吏,在严酷的现实中处处碰壁,事事不顺。

 这一年多来,他曾无数次痛苦地回想过出山五年间的往事。他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他心里充满着委屈,心情郁结不解,日积月累,终于酿成大病。

 这些日子,在实实在在的民事军旅中亲身体验了许多次成功与失败的帮办团练大臣,通过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终于探得了这部道家经典的奥秘。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全是谈的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把天下竞争之术揣摩得最为深透的大智者。

 曾国藩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情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有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清德、陈启迈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斋里,在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少年时代记住的诸如“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话,过去一直似懂非懂,现在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些年来与官场内部以及与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他要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祖父“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的家训,自己竟片面理解了。曾国藩想到这里,兴奋地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觉得胸中的郁结解开了许多。

 曾国藩为自己的这个收获而高兴,并提起笔,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经过这番痛苦锻炼的曾国藩相信,他必能以更为圆熟的技巧、老到的工夫,在东南这块充满血与火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一幕迥异往昔的精彩之剧来。

 大彻大悟的曾国藩,展现于世人的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桀骜不驯、凶神恶煞的“曾剃头”了。为使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更好的发挥才干,曾国藩宁愿让出自己的位置;为联络旷世奇才左宗棠,曾国藩情愿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曾国藩是用“心”一举打败了洪秀全。打败洪秀全以后,曾国藩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经营的军队。

后人都非常推崇曾国藩,曾国藩这个人是没有什么好推崇的,推崇的是他“上善若水”的心境。

 道学崇尚“水”,崇尚“不争”,崇尚“柔弱”、崇尚“无为”,崇尚“无私”。听起来很深奥,从道学演变出来的“武学”,诸如“太极”、“八卦”等拳法就可以看出,没有哪一种是进攻的,全部是防守。在防守中寻找对方的弱点,再借攻击者的力量来攻击其弱点,以守为攻才是其奥妙所在。无论处人还是处事,要想把防守做到家,没有“上善若水”的心态,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说:道学是修炼心境的。

(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简单的来说就是告诉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这里的“持”的意思就是用手拿着,贪得无厌的人都是手里面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还想拿着其他的东西,拿的多的时候,很容易把东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这里面的“已”是止,就是说不如适可而止,总体反应不要贪得无厌,要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这里面有几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是实物的,比如说一把刀在锋利无比,也不可能永远保持自己的锋利无比,第二是做人的,就是说人不应该机关算尽、不做好事、这样做的话只是一时之快,过后可能会遭到报应。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这样理解。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守得住的,因为金玉满堂的人,大多数都喜欢金玉摆设,但是摆设太多了就太显眼了,即使朋友看了不眼红但是小小传出去是非常快的,就很容易招来盗贼,这里想起了这句话“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富贵而骄,自遗咎

    人富有了有钱有势了,不要骄傲、自大、骄横跋扈,这样会种下恶果的。而有钱了人应该多做善事,为自己多积德行善,然后不骄傲,会使你更富有。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就了,也要懂得身退(这里的身退不是职位的身退,而是自身利益上的身退),不要把功成名就握的太紧,有句话说的好“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是顺应,天道之人,顺其自然,这里让我想到了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但是这里的场合不同,一切顺从天意不要太执着。

 激流勇退

 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激流勇退的人,就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此乃顺应天道之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是吴王夫差被范蠡包围时写给范蠡的,听起来让天下有识之士非常伤感,但是其中蕴涵的哲理却非常发人深省,千百年来一幕幕惨剧浮现于眼前。汉高祖刘邦诛杀异姓王;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等等不胜枚举。老子在这些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看到了这一点,“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范蠡就是其中最典型代表,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称雄诸侯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罗嗦了。但是功成名就以后,他一叶扁舟带着西施飘然离去。从此开始经商。今天商人们供奉的“陶朱公”就是范蠡。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范蠡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从古到今功成身退的人很多,诸如:老子、孙武子、范蠡、张良、刘伯温、刘伯承等等。他们都立下了盖世奇功,但是他们都能够不居功、不自傲、激流勇退。

  老子阐述“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针对贪官污吏,贪得无厌最终恶报缠身;同样也针对立下奇功的功臣,不能功高震主,要激流勇退,否则照样后果不堪设想。对现代人的启发就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

(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身心一致持之以恒的遵循自然规律,能否不偏离方向?这里的“营”的意思是身体健康的意思,“魄”这里指的是精神魂魄的意思,前句“载营魄”的意思就是“营”与“魄”能够不分离么? “抱一” 这里的“一”在古代的时候一可以产生任何数字,因为他是最小的数字。所以这里的“一”代表自然。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气”的意思是把能量聚在一起。“致柔”这里的柔是达到极柔和的状态,“专气致柔”就是把能力集合在一起,内部很和谐协调,从而达到柔和的状态。“柔”不是柔弱无力。太极拳以柔制刚,专心把能力聚合到一块发挥出很大的力量,就是说当你把能力聚合到一起是否能达到婴儿般,婴儿能够专气,所以婴儿特别柔,但是哭的时候声音特别的洪亮,能够吸引大人的注意。(长期调气可长寿身体健康)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排除一切杂念苦心专研,能否做到没有纰漏、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国治国,能否做到“无为而治”吗?(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思想、言行,能否以阴柔自居吗?(就是告诉人们应该谦虚)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清楚明白四方内外的事物,能够做到“无知,无欲”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的意思就是把上述的六个方面贯彻于事物的创始和发展过程中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搜索万事万物的奥妙,而不据为已有。施于人而不要持有恩。领导人民而不是主宰。

 “是谓玄德把上面的做到这就是玄德,“玄”是玄妙的意思。这么做也就是遵循“道”的行为,所以称之为“玄德”

 老子要求我们修炼道德心境要达到:“坚忍不拔,持之以恒;致阴致阳,致柔致刚;涤除杂念,专心致志;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大智若愚,虚怀若谷;无知无欲,通达四方。”这是何等致高致远的境界啊!

 如果帝王能够达到这种心境,老百姓就尊称他们为“真命天子”。然而,即便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也沉迷酒色;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也逼反了吴三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对任何人求全责备,但是我们可以按照老子给我们指明的修炼心境的标准来修炼自己。修炼自己的心境,不仅可以使自己超凡脱俗,还可以改变命运。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这些写给他的父母、夫人、兄弟、儿子等人的家书,涉及了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治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修身养性,也是曾国藩颇加详论的。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积累的经验。

如何修身养性?曾国藩提出了四点:一是“慎独”,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二是“主静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对修身养性来说,就是这“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是,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因为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

 另外,修身养性的另一途径,是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这是人们普遍修身养性的经验,是长寿的最好的秘诀之一。而要做到这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当追求“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 ”。曾国藩多次强调这种读书对养心的作用。

 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薄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充实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作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谢的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潇洒胸襟……这也就是说,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经由精神影响人的物质世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曾国藩的中厅堂悬挂有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这种修身养性思想是他多次在家书中强调的,与兄弟说,与儿女说,可见曾国藩的重视程度。曾国藩的儿子纪泽患有肝郁之症,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信函中指出,他的沅弟盛年肝火旺盛,还说自己“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这应该是他多次劝告亲属注意惩忿(少恼怒)的直接原因。易生恼怒,不止是一般人的情感态度,就是历史上的“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这是一个需要汲取的教训。所以,曾国藩告诫他们,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这是养生之道的根本。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健康经验:发怒伤害肝脏功能。 

另外,人心中的忿怒,与养心对立;所以,惩忿去怒,也就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达冲淡、充满虚明之气……这对我们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曾国藩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之道,但他对生命的健康长寿,却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顺其自然,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这种达观、冲淡之气,不也是今天追求修身养性的人们所应具有的襟怀、器识? 

袁了凡的故事

 明朝有个袁了凡先生,通过他一生修身养性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著名的《了凡四训》告诫后人。

 了凡先生幼年丧父,依从母亲的希望弃学从医。有一次了凡采药路过慈云寺的时候,遇到一个鹤发童颜的孔老先生。老先生劝了凡先生求功名走仕途,并给了凡先生算命,说他能够考上秀才的最高级别,官可以做到四川的一个县令,没有后代,只能活到53岁。

了凡按照孔先生的建议开始弃医求学,果然考取秀才,后来的经历都被孔先生一一言中。了凡先生开始相信命运了。既然命运都是天定不能改变了,还有什么可奋斗的?从此开始消沉了。

公元1569年,了凡先生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对坐一室,三昼夜不瞑目,没有任何杂念。

 云谷禅师非常惊奇,问他:“静坐三日,为什么没有任何杂念?”了凡就一五一十的把孔老先生给他算命的事告诉了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说:“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你不能登科第,没有后代,这是人的命运,就叫做‘天作孽’,这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你要修炼道德,多行善事,多积阴德,这些都是你自己所积的善德,哪有得不到回报的?”

了凡深受启发,决定行善事三千件,记录善事与不善事,每做一件不善事,就要抵消一件善事。
公元1570年科举考试,孔先生算应该考第三名,结果考了第一名,命运已经开始改变了。公元1581年喜得贵子。公元1586年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

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改造命运的种种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则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

(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通过老子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让我想到一本书《空杯的心态》这本书告诉大家不管干什么的时候都要把自己倒空,不要眼里心里都是自己,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多么聪明,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倒空才能装进去其他的东西,使自己更了不起。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   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

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

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

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

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

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

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

 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这里的五色,指的很多比如说金银珠宝、华丽的衣服等等。

 “五音令人耳聋

 靡靡之音令人失去心智,为什么说耳聋那?老子在这里是说圣人之治,不要迷恋五音,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商代有一个叫师涓的乐师,他专门收集、整理乐曲,并能奏出一手动听的乐曲。一次,残暴的纣王把师涓抓来,要师涓专门为他演奏。可师涓奏出的乐曲都不和纣王的口味,纣王威胁要杀死他。他冥思苦想,创造出一种名叫靡靡之乐,北里之舞”的歌舞来应付纣王。纣王听了很高兴,免师涓一死。从此,纣王整天陶醉在这种“靡靡之乐”的歌舞中,不用心去治理国家,不久被周武王打败了。可以说纣王没有听到老百姓的申述和疾病中的呻吟。只是举例说明这个意思

 “五味令人口爽

 这里可以用一个故事表明更生动些,春秋时期侯王贵族门吃尽山珍海味,而老百姓食不充肠。作为“爱民治国”的侯王,应当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如果迷恋于奢侈酒食,就吃不下老百姓的饭菜,所以说,“五味使人之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这里值得是奔跑的意思,驰骋田猎的意思就是骑马打猎。“令人心发狂”为什么说发狂那?相信大家都看过古代的电视剧例如《还珠格格》里面就有此场景,皇帝打猎。“驰骋田猎”都是侯王将相所为,老百姓只能渔猎种田胡口,这样就是令百姓发狂了。百姓叫苦连天,此乃非圣人之治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之货令人产生欲望,造成了有贪官污吏,使得治理国家受到了妨害,妨害可以被解释为“有害鱼或者是干扰”。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里让我想到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里所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就用到了第三章所说的。王侯将相使人们丰衣足食,强大国家,而不去追求“五色,难得之货”那么国家就治理好了

 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历史上称他为南唐后主。李煜本来名李从嘉,字重光,他为自己起了不少号,如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等等。937年出生于金陵,959年被立为太子,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登基即位,在位十五年。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6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975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北宋军队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接手的南唐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国库不丰,又屡兴干戈,还要不停地向北方上贡。李煜刚登基时给北宋贡去了金器2000两、银器20000两、纱罗缯彩三万匹。为收买北宋宰相赵普,一次就送给人家50000两白银。南唐本是小国,这样折腾的结果常常是入不敷出,只有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发展到后来,连民间鹅生双蛋、柳条结絮都要抽税,百姓真是苦不堪言!

李煜却荒淫无度,他痴迷佛教,每次散朝以后,李煜就和皇后换上僧服,开始颂经拜佛,天天如此。

佞佛之外,他还爱下棋,为了和他的近侍下棋,他常常拒绝召见大臣。

无聊之余,他又琢磨着怎么样改进造纸和制砚的技巧,好纸好砚是造出来了,政事却也荒废了。

他的皇后是个很会玩的女人。她善弹琵琶,后主就为她找来烧槽琵琶,她创制一种叶子格游戏(类似于今天的纸牌游戏),还精通服装设计,创高髻纤裳及首翘鬓朵装,又会制造香水,尤喜舞蹈。李煜对皇后情有独钟,双宿双飞,游戏人间,难免慢怠了政务。李煜的《浣溪沙》将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描写得极其生动:“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又闻萧鼓奏。”

他时常沉醉于儿女私情中不能自拔,有两首词将他的这种情绪表述得最为清晰,一首为《一斛珠》:“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囊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谬腕。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另一首为《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这两首词都写得十分香艳,不似人君所为。

他有宫女,轻丽善舞,用帛缠足,纤小弯曲像新月,着素袜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旋舞,飘飘然有凌波仙子的姿态。相传中国妇女的缠足,从那时开始。荒淫如此,不亡何待。

李煜在军事上的无知是惊人的。当北宋大将曹彬在长江上搭起了浮桥,大军陆续过江时,坐在宫中的他兀自不信,他对大臣张说:“我也以为曹彬此举近于儿戏,江上架桥,亘古未闻,怎么可能会成功呢!”宋军突破长江天险,在江南如入无人之境,不久就兵临金陵。李煜整日在皇宫中与和尚、道士们谈经论道,赏画作词,一点也不知道外面的情况。有一天,他登上城墙去巡视,才发现城外遍布北宋的旗帜,京师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李煜才慌了手脚,他连忙让人出去求和,赵匡胤则充满霸气地说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卧榻之侧,岂言他人酣睡!”开宝八年(975年)金陵城被攻破。

评价南唐后主李煜,后世人们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词独步古今、天下无双,亡国后的经历尤使他进入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独特境界,写出了“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离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绝唱。

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表现却极其幼稚、低能。北方从北周柴荣起就屡有吞并南唐之心,赵匡胤960年即位后更是励精图治、虎视鹰扬,而后主却一心只想虚与委蛇,称臣、倾国力上贡、收买北宋大臣,幻想与虎谋皮,苟且偷生;内政不修,佞佛成性,宴乐无度,亲小人、远贤臣;外交上一无是处,更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北宋攻打后蜀、南汉时,坐视不管;军事上战事未开,先自毁长城,杀了为北宋忌惮的名将,在北宋大军猛攻长江防线时却又无所作为,任其浮桥搭就,天堑变通途;金陵城被围困,犹在宫中与道士和尚大谈佛道,直到沦为俘虏才如梦初醒。如此帝王,称其为昏君,也毫不为过。

(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屈辱是低下的,受到屈辱就感到丢人,所以害怕受屈辱。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我们之所以有大的祸患,那是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的关系。假设我们忘掉“自己”那么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如果有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为天下人服务,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一心为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正是反映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天下。”的境界。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衰落。他不但从小勤奋好学,而且胸怀远大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已任。

有一次,年轻的范仲淹和朋友郊游的时候,遇到一个算命先生,据说算得很准。范仲淹问他:“你看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觉得这个孩子口气太大,不想给他算。范仲淹连忙改口:“那你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问他:“刚才你问能不能当宰相,现在为什么又问能不能当医生呢?”范仲淹说:“只有宰相和医生可以拯救人民。如果当不上宰相,不能最大限度的拯救人民的话,就当医生,一个一个的救死扶伤。”算命先生听后非常感动,热情鼓励他:“你有宰相爱民之志,就一定能当上宰相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然而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义助他人,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

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根据他的遗愿,遗体没有运回原籍苏州,而是葬在他母亲长眠的那块地旁——洛阳南郊万安山下。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几代人的敬仰。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用眼睛看不到它这叫做“夷”,用耳朵听不到它的叫做“希”,用手摸不到它的叫做“微”,因为我们用眼睛、耳朵、身体、无法感觉到它,所以因而无法描述它的形象,茫茫然,浑然一体。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它既不是明亮的又不是昏暗的,所以迷茫得难以形容。说其无,万物由它而形成,说其有,又不见其形。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所以只能说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并且把它定义为恍惚。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头,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然而如果能够把握住这恒古之道,就可以驾驭现在的一切。就能了解到原始的情况,这既是道德规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在这里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曾经跟我说过的一个理解含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句话的含义也表示了做人,比如说你看到了你不想看到得一个画面,比如说别人正在做着对不起你的事情,不管是看到也好听到也罢,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所以没必要在追究,追究可能使你更烦恼。人都想快快乐乐的,没必要自寻烦恼,把这些事情想成跟你无关即可,这样才能求得内心的清净和自在。 

有的人可能认为怎么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真正能做到做的好的人又有几个那?比如说佛陀释迦摩尼故事,里面不就是告诉大家不能起憎恨心嘛~ 不要去恨别人,要懂得放下,同事如果您相信因果的话可以想成上辈子你也这样,对过他,这样就舒畅多了,人难过不开心都有自己的心定力不够。如果你的定力够别人在怎么说怎么骂说你的不好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你都不会迁怒也不会伤心难过,什么时候都是心态作怪,如果一件坏的事情你要是给想成好的那他就是好的,如果好的事情你给想成坏的那他就是坏的。所以有的时候凡是都有双面,不要只看一面,人活着不要为了一些事情而放不下,有些人失恋了非常伤心有的还殉情自杀,何必那?人能来到这个世上非常不容易,大家能相聚也是缘分,在一起都要好好相处,要懂得帮助他人,前面的几章也讲过,当你真心为别人的时候,那么别人自然也不会亏待你。 

我曾经记得我想要朋友的一个工具,但是我怎么要也要不来,但是后来我懂得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我就在他困难的时候迷惑不解的时候我帮助了他,他也懂得跟我分享我不懂得他懂他在帮助我,他不懂得我懂我在帮助他,他有一个好的思路我有一个好的思路互相交换一下就是两个思路,而且可以生出来更多的思路。今天先说到这里,《道德经》国学经典道要用心去领悟真正懂得道的人是讲不出来的。

(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代得到(道)的人,幽微、精妙、玄奥、通达,他的精神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因为难以了解,所以只能勉强的把它描述一下,他立身行事,犹豫小心,就如同冬天河一样,不敢贸然下水似的,他谨戒惧,就好象怕四邻窥伺一般;他为人处事庄重恭敬、彬彬有礼;他修道进德、除情去欲,如同春雪溶化一样;他的本质敦厚朴实,就像没有雕琢的素材;他的胸怀宽广、态度谦下,就像渊深的山谷;他的表现浑噩愚昧、不露锋芒,就像混浊的大水一样。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谁能在浑浊动荡的局面安定下来,澄清自己拿?谁又能在安静中求变,慢慢的发展自己哪?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会自满的,就是因为他不能自满所以能去旧的换新的,心灵中永远保持着清明活泼。 

 毛泽东的大智慧 

本段老子用“静之徐清”“动之徐生”阐述了一种 “和平演变”“推陈出新”的方法。完全按照事物规律和法则行事,“静”可以使混浊澄清,“动”可以推动新事物的发展。

毛主席就是运用此道的大智慧者,自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之后,党和红军内部不少人仍然对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观情绪。到了1929年年底,这种情绪依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在一部分人当中散发了一份对红军前途究竟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信。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给予了答复,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信中,毛泽东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让每个不识字的农民都成为军事运用家。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领一群农民上了井冈山,当时的中国农民连字都写不了几个,更不要说熟读兵法了。要领导这样一支手拿镰刀、锄头的农民队伍百战百胜,没有超凡的大智慧是断然做不到的。电影“地道战”中:“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年龄稍大一点的人恐怕都记忆犹新。这就是毛泽东的大智慧之所在。要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要把中华民族流传给我们的四千多部军事著作,用最言简意赅的“顺口溜”把它总结出来,于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战16字方针应运而生了。这短短的16个字,指导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完成了“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一个个载入史册、名垂青史的著名战例。毛泽东是世界军事史上,建立“全民皆兵以弱胜强军事体系”的第一人。

他善于用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来做大文章,从而掀起波澜壮阔的大局面。战争年代掀起了学习刘胡兰、董存瑞、欧阳海、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事迹的热潮,从而带动亿万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

说到雷锋,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精神整整感召了一代人,分析一下雷锋所做的事:一颗螺丝钉、一分钱、帮助一个老人、不知疲倦的工作、……等等,没有哪一件事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就难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好事”,这就是毛泽东对雷锋的评价;铁人王进喜,咱们的好县长焦裕禄,掏粪模范石传祥等等,简直不胜枚举。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
   毛主席是把平凡人做的平凡事,塑造成英雄事迹,从而带动全社会轰轰烈烈、干劲冲天大局面的第一人。

(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 

人的心本来就是虚名。宁静的。(人之初性本善就像这句话一样人出生的时候就是虚名、宁静的。)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但是人往往会被欲望所控制,因此观察其物而不得其正(就是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老子能看到很多面而常人之观察到事物的表面),因为观察期物不得其正所以行事的时候也是失其常。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先做人后做事,人要想做好事就要先学会做人,这里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努力回到内心虚明、宁静的状态。就因为这样咱才能看清万物蓬勃生长,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回到它们的根本。归根叫做静,静则复命,既恢复到了不生不灭的状态,保持在常态,因而又叫做“常”了解了“常”的道理叫做“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不了解“常”的道理而轻举妄动就会有祸害。了解“常”的人是包容万物,能够坦然大公,就能做到公正,就能顺气自然,就能合于道,因此就能长久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述的“顺其自然”故事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对他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
   “不好,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什么心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许多麻雀飞来,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慌的说:“不好,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会有小草的!”
    夜里下起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晚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
  师父不慌不忙的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不久,许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的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这位师父真是位懂得人生乐趣之人。凡是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反倒能有一番收获。
    为求一份尽善尽美,人们绞尽脑汁,殚精竭虑。而每遇关系重大、情形复杂的状况,更是为之寝食难安。
    其实,就如我们遇上难越的坎儿,与其百般思量,不如顺其自然,反倒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看出人要懂得“顺其自然”这样人才会自在不去烦恼。

(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

 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 ,有 不信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本来就如此呀!”

 《佛教》小故事

 佛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记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

 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企业管理小故事》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这一部分事情,自己不去做,“无位”,让下属去做,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

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