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月经的app排行榜:《道德经》全文及释义--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39:04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简单的来说就是告诉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这里的“持”的意思就是用手拿着,贪得无厌的人都是手里面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还想拿着其他的东西,拿的多的时候,很容易把东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这里面的“已”是止,就是说不如适可而止,总体反应不要贪得无厌,要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这里面有几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是实物的,比如说一把刀在锋利无比,也不可能永远保持自己的锋利无比,第二是做人的,就是说人不应该机关算尽、不做好事、这样做的话只是一时之快,过后可能会遭到报应。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这样理解。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守得住的,因为金玉满堂的人,大多数都喜欢金玉摆设,但是摆设太多了就太显眼了,即使朋友看了不眼红但是小小传出去是非常快的,就很容易招来盗贼,这里想起了这句话“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富贵而骄,自遗咎

 

人富有了有钱有势了,不要骄傲、自大、骄横跋扈,这样会种下恶果的。而有钱了人应该多做善事,为自己多积德行善,然后不骄傲,会使你更富有。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就了,也要懂得身退(这里的身退不是职位的身退,而是自身利益上的身退),不要把功成名就握的太紧,有句话说的好“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是顺应,天道之人,顺其自然,这里让我想到了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但是这里的场合不同,一切顺从天意不要太执着。

 

激流勇退

 

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激流勇退的人,就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此乃顺应天道之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是吴王夫差被范蠡包围时写给范蠡的,听起来让天下有识之士非常伤感,但是其中蕴涵的哲理却非常发人深省,千百年来一幕幕惨剧浮现于眼前。汉高祖刘邦诛杀异姓王;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等等不胜枚举。老子在这些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看到了这一点,“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范蠡就是其中最典型代表,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称雄诸侯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罗嗦了。但是功成名就以后,他一叶扁舟带着西施飘然离去。从此开始经商。今天商人们供奉的“陶朱公”就是范蠡。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范蠡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从古到今功成身退的人很多,诸如:老子、孙武子、范蠡、张良、刘伯温、刘伯承等等。他们都立下了盖世奇功,但是他们都能够不居功、不自傲、激流勇退。


     老子阐述“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针对贪官污吏,贪得无厌最终恶报缠身;同样也针对立下奇功的功臣,不能功高震主,要激流勇退,否则照样后果不堪设想。对现代人的启发就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身心一致持之以恒的遵循自然规律,能否不偏离方向?这里的“营”的意思是身体健康的意思,“魄”这里指的是精神魂魄的意思,前句“载营魄”的意思就是“营”与“魄”能够不分离么? “抱一” 这里的“一”在古代的时候一可以产生任何数字,因为他是最小的数字。所以这里的“一”代表自然。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气”的意思是把能量聚在一起。“致柔”这里的柔是达到极柔和的状态,“专气致柔”就是把能力集合在一起,内部很和谐协调,从而达到柔和的状态。“柔”不是柔弱无力。太极拳以柔制刚,专心把能力聚合到一块发挥出很大的力量,就是说当你把能力聚合到一起是否能达到婴儿般,婴儿能够专气,所以婴儿特别柔,但是哭的时候声音特别的洪亮,能够吸引大人的注意。(长期调气可长寿身体健康)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排除一切杂念苦心专研,能否做到没有纰漏、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国治国,能否做到“无为而治”吗?(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思想、言行,能否以阴柔自居吗?(就是告诉人们应该谦虚)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清楚明白四方内外的事物,能够做到“无知,无欲”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的意思就是把上述的六个方面贯彻于事物的创始和发展过程中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搜索万事万物的奥妙,而不据为已有。施于人而不要持有恩。领导人民而不是主宰。

 

是谓玄德把上面的做到这就是玄德,“玄”是玄妙的意思。这么做也就是遵循“道”的行为,所以称之为“玄德”

 

老子要求我们修炼道德心境要达到:“坚忍不拔,持之以恒;致阴致阳,致柔致刚;涤除杂念,专心致志;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大智若愚,虚怀若谷;无知无欲,通达四方。”这是何等致高致远的境界啊!

 

如果帝王能够达到这种心境,老百姓就尊称他们为“真命天子”。然而,即便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也沉迷酒色;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也逼反了吴三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对任何人求全责备,但是我们可以按照老子给我们指明的修炼心境的标准来修炼自己。修炼自己的心境,不仅可以使自己超凡脱俗,还可以改变命运。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这些写给他的父母、夫人、兄弟、儿子等人的家书,涉及了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治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修身养性,也是曾国藩颇加详论的。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积累的经验。

如何修身养性?曾国藩提出了四点:一是“慎独”,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二是“主静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对修身养性来说,就是这“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是,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因为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

 

另外,修身养性的另一途径,是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这是人们普遍修身养性的经验,是长寿的最好的秘诀之一。而要做到这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当追求“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 ”。曾国藩多次强调这种读书对养心的作用。

 

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薄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充实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作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谢朓的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潇洒胸襟……这也就是说,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经由精神影响人的物质世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曾国藩的中厅堂悬挂有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这种修身养性思想是他多次在家书中强调的,与兄弟说,与儿女说,可见曾国藩的重视程度。曾国藩的儿子纪泽患有肝郁之症,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信函中指出,他的沅弟盛年肝火旺盛,还说自己“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这应该是他多次劝告亲属注意惩忿(少恼怒)的直接原因。易生恼怒,不止是一般人的情感态度,就是历史上的“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这是一个需要汲取的教训。所以,曾国藩告诫他们,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这是养生之道的根本。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健康经验:发怒伤害肝脏功能。

 

另外,人心中的忿怒,与养心对立;所以,惩忿去怒,也就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达冲淡、充满虚明之气……这对我们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曾国藩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之道,但他对生命的健康长寿,却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顺其自然,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这种达观、冲淡之气,不也是今天追求修身养性的人们所应具有的襟怀、器识?

 

袁了凡的故事

 

明朝有个袁了凡先生,通过他一生修身养性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著名的《了凡四训》告诫后人。

 

了凡先生幼年丧父,依从母亲的希望弃学从医。有一次了凡采药路过慈云寺的时候,遇到一个鹤发童颜的孔老先生。老先生劝了凡先生求功名走仕途,并给了凡先生算命,说他能够考上秀才的最高级别,官可以做到四川的一个县令,没有后代,只能活到53岁。


了凡按照孔先生的建议开始弃医求学,果然考取秀才,后来的经历都被孔先生一一言中。了凡先生开始相信命运了。既然命运都是天定不能改变了,还有什么可奋斗的?从此开始消沉了。


公元1569年,了凡先生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对坐一室,三昼夜不瞑目,没有任何杂念。

 

云谷禅师非常惊奇,问他:“静坐三日,为什么没有任何杂念?”了凡就一五一十的把孔老先生给他算命的事告诉了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说:“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你不能登科第,没有后代,这是人的命运,就叫做'天作孽’,这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你要修炼道德,多行善事,多积阴德,这些都是你自己所积的善德,哪有得不到回报的?”


了凡深受启发,决定行善事三千件,记录善事与不善事,每做一件不善事,就要抵消一件善事。
公元1570年科举考试,孔先生算应该考第三名,结果考了第一名,命运已经开始改变了。公元1581年喜得贵子。公元1586年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


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改造命运的种种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则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通过老子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让我想到一本书《空杯的心态》这本书告诉大家不管干什么的时候都要把自己倒空,不要眼里心里都是自己,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多么聪明,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倒空才能装进去其他的东西,使自己更了不起。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   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


   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


   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


   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


   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


    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


   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