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寿唱段:潮事词源十四考(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24:27

潮事词源十四考——“韩木”考 
    “韩木”又名橡木,“韩祠橡木”系潮州八景之一,包括韩祠及其周围景物。今已不存。兹据史志记载,辑出有关资料,俾览之所略知其端末云。

  1,韩木乃昌黎手植,后人以卜科第

  宋代,邑人王大宝撰《韩木赞》曰:“潮东山上有亭 (指韩亭),唐韩文公游览所也。亭隅有木……耆老相传公所植也,人无识其名,故曰韩木(原注:乃橡子木,广无是种,故潮人不识之)。”“每值士议,春官邦人以卜登第之祥,其来旧矣。……公刺是邦,命师训业,绵绵厥后,三百余年,士风日盛,效祥于木,理之宜然!若乃术业荒忽,惟端之证,叔世妄诞者之为,君子鄙之。”类似记载,见于它志者尚多,兹不一一赘举。

  2,韩木即橡木、柞树、蒙古栎

  《三阳志·古迹》:“韩木,即橡木也。”王大宝《韩木赞》:“亭隅有木,虬干鳞文,叶长而傍棱……旧株既老,类更滋蕃;遇春则华、或红或白,簇簇附枝,如桃状而小。”邢世衡《思韩亭记》:“樛(音鸠,木之向下勾曲者)枝丛条,美荫繁缛,手植木滋,蔓生不复识。”郭子章《韩江韩山韩木》:“木本橡木,改曰韩木,今江山如昨,予尝校士(韩)山祠,求韩手植木不可得,今山中橡树,特其所遗种耳。”“癸未(万历十一年,公元1083年)秋月,予……求志所称韩木不可得。予惟鲁桧、秦松,今尚蓊蘙,岂唐之植而潮独遗?稍倦,坐翠微。父老折木枝,并进其实。予熟视之,橡也……(父老曰)潮无橡,橡始韩子,韩植橡兹山,移其种之他,不橡也。故名曰韩木。木华于春,簇簇附枝而桃。”“《图经》载,杼栩皆橡,栎通名橡,一曰栩实,一日栎实。”又饶氏《考》引《夷坚续志后集二》:“昌黎韩文公谪潮州守,从乡中带一木种,栽之潮州隔江山中,其叶厚而长,开花白如柑桔实,人称之曰韩木。”

  有关韩木生态,前人之述多矣,然究其科属,则嫌语焉不详。

  橡、即栎。按,《尔雅注疏·卷第九·释木第十四》:“栎,其实梂。”疏云:“栎似樗之木也;梂,盛实之房也。孙炎曰,栎,实橡也……秦人谓柞栎为栎,河内人谓木蓼为栎,椒梂之属也。其子房生为梂,曰本蓼。”《艺文类聚·卷八十九·木部下》:“周秦谓柞为栎,河南谓蓼为栎。《尔雅》曰,其实梂,椒之属,其子房生为梂。”据此,知韩木即栎,周秦谓柞,河南谓蓼。

  《本草纲目·三十·果·橡实》:“栎有两种:—种不结实者,其名曰棫,其木心赤……一种结实者,其名曰栩,其实为橡。”又云:“柞木也,实名橡斗,皂斗……南人呼皂如柞,昔相近也。”《晋书·挚虞传;》:“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韩非子·外储》:“秦大饥,应侯请曰:‘王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列子·说符》:“冬日则食橡栗。”唐张籍《野老歌》:“岁暮锄犁倚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上引橡、橡斗、橡实、橡果、橡栗(因其果实似栗而小得名)、皂斗,皆栎树之果实也,可食。考《政和证类本草·十四·木下》,“橡实,味苦,微温,无毒……一名杼斗,檞栎皆有斗,以栎为胜。”知“可食”不虚。

  又按《全国中草药汇编》载:橡木别名“柞树、橡子树、青风栎、小叶檞树,为壳斗科栎属植物蒙古栎。其学名为Quercusnongolica Fisch。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灰褐色,有粗裂,枝条粗大,多分枝。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地。性味微苦、涩、平;功能清热利湿解毒。”

  综上所述,韩木即柞树、橡树,为壳斗科栎属植物蒙古栎,分布于我国北方一带。因南方不宜其生长,故种之不易成活。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曰:“潮州韩文公祠有异木,世传退之手植。去祠十数步,种之辄死。”即使侥幸成活,也是面目全非,所以郭子章《韩江韩山韩木》中有“韩植橡兹山,移其种之佗(他),不橡也”之载。不过,根据“虬干鳞文”、“樛枝丛条、美荫繁褥”的描述,我们还是能够找出韩木与“树皮灰褐色,有粗裂,枝条粗大,多分枝”的蒙古栎之间的某些共通点。

  3、韩木荣枯述略

  韩木确有实物,前引各文,足可释疑。今再援引历代有关记载,以窥其荣枯概略。

  宋·薛利和《韩亭》诗曰“岭脊孤亭势倚云,前临城邑复荒村。八千里外人归久,四百年间木尚存。”

  刘克庄《韩祠三首·三》也曰:“莱相竹今供戍卒,武侯柏也付胡儿;南来犹有昌黎木,神物千年尚护持。”

  杨万里《韩木》诗云:“笑为先生一问天,身前身后两般看;亭前树子关何事,也得天公赐姓韩。”此皆韩木确曾存在之确证。

  宋·黄补《韩木》诗曰:“……呜呼潮南俗也淳,先生遗树今犹存。春山二月春鸟响,游人树底罗酒尊。”

  陈知柔的《韩木》诗说:“层江波静鳄如扫,一亩寒阴禽自呼。莫把甘棠比韩木,令人洒涕共长吁。”游人可于“树底罗酒尊”,寒阴面积虽无一亩,也当是相当可观的了。韩木在宋代之茂盛情况,于此可以推知。

  清顺治年间,潮州知府吴颖《己亥元旦》一诗中有句曰:“风雨韩江桥不断,未枯橡木石阶横。”己亥为顺治十六年(1659年),知府在元旦日(按、即农历正月初一)作诗,却用“未枯”这一“不吉利”的词语,可见韩木在当时已明显呈现出干枯迹象。但比吴颖稍后的张尚瑗在《谒韩文公祠》中却说:“虬枝侍郎木,桧柏同薿薿(音拟,茂盛貌)。”他们的话应该说都是可信的,老树常发新枝,古今皆然也。下推至乾隆年间,韩木又再次焕发容光:“乾隆甲子岁(九年,公元1744年)橡木花稠,是科潮人科甲特盛。” (郑昌时《韩江闻见录。王尚书韩木赞》)。乾隆年间进士——郑兰枝的八景诗之一《韩祠橡木》更是脍炙人口:“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棱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词坛……”但自此以后,韩木终于一蹶不振:“今存古迹,有故干盈尺,且化石作漆光色,为大埔李明经诗捷所取,略作立体,奉为韩公像”  (郑昌时《韩江闻见录》)。郑昌时生活在乾、嘉、道时代,他能目睹韩木“有故干盈尺,且化石作漆光色”,知韩木已枯萎多年。昌时此文作于嘉庆十六年,以此上溯,则韩木枯死之年限当不晚于乾隆中期。

  至“庚午(1810年)、辛未(1811年),”郑昌时“司事重建韩山书院及修公庙于双旌峰麓,李拟以此木奉于院中书楼,题为‘橡木楼’,以闻当道,未果行。”(《韩江闻见录》)李明经(贡生别称)眼见橡木仅剩故干盈尺,不忍其废,遂将之取回,刻成韩愈像。以韩木刻韩像,堪称双绝;后又建议置木像于韩山书院书楼中,此实为古代“保护文物”之义举!奈当道者却置若罔闻!如此当道,何异“挡道”?!嗣后,韩公木像杳无下落,韩木于是仅存芳名,徒传诵于士庶心、口之中而已!

 

    作者:陈香白 文章来源: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