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凯琪凸点:潮事词源辑考(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41:13

潮事词源辑考

一、“潮学’

 

    “潮学”一词,最早见宋《三阳志·学校》。《永乐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三·学校》引宋《三阳志》载:“庙之有乐旧矣。……教官莆田林霆,慨然兴起,考古制,按音律,修旧补缺,与潮士肄习……今所存者,编钟、编磬,其数十六;琴自一弦至九弦者十;笙瑟、凤箫、搏拊各二。潮学一新。士知古乐,教授林霆之力。”“潮学一新”之“潮学”,显指潮州学校教育之方方面面(如学制、学问、学说、学派),内涵深邃而广博。其中便包括着孔子所倡导的礼、乐等“六艺教育”。

    明代薛侃(中离)也在《杨毅斋传》(文载《潮州耆旧集·薛御史中离集·卷五》)中提及“潮学”这个概念。传文云:杨骥(毅斋)“入京师,遇中离,闻阳明先生之教,遂赴赣州数月。……驰简示知友云:‘古人致知工夫,自是直截易简。视后支离,茫无可入,大径庭矣。’”“时潮学未明,先生偕中离归。……锐浣旧习,直培本根。以圣人为必可师,万物皆吾一体。一时士友翕然兴起。”

二、“侨学”

    近代以来,华侨史研究渐得世人重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华侨思想史的探索课题便也应运而频频摆上了桌面。“侨学”概念的提出就是明证。然则,究竟是谁最先提出“侨学”概念?

    最先提出“侨学’这一概念的是李石曾。李氏在1942年便发表了论文《侨学发凡》(文载《李石曾先生文集·上册》,台北1980年版)。该文指出:“侨学为研究迁移、升高、进步的学问。”“移民的现象为属于侨学与侨术的一种最重要的材料。”“侨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在移动中的若干生物,从此一地到彼一地,或从几个处所到另一个处所;研究他们的一切关系上与活动上所表示的一切现象。”并进一步指出:“移动与适应为‘侨学’之基本原则。”

    李石曾(1881—1973),河北高阳人。1902年随清廷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国。1908年回国,后在老家为农民开办豆腐训练班,传授制作豆腐、豆浆、豆腐丝、豆腐干等技术;接着还组织首批豆腐工人到法国勤工俭学,成为首批法国华工。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成立豆腐公司(事见杨凯龄《民国李石曾先生煜瀛手谱》)。在此期间,李石曾利用工作之余,积极组织华工学习法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中文,“既作了豆腐,又学了文化”。因此,李氏被誉为“尚俭乐学”、“以苦求学”之开风气者。

    由此可知,正是李石曾率先提出了具有原创意义的“侨学”概念及其理论体系,并为后来各地研究侨史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和应用。

三、“凤城”

    “凤城”之名,首见于宋《方舆胜览事要》。该书“郡名”条,列举了“潮州”的诸多称谓,计有“潮阳”,“古瀛”,“金城”,“鳄渚”,还有称“凤城”者,盖“以凤凰山得名”。请注意,此处的“凤城”乃指潮州郡名。

    清·雍正《海阳县志·卷之二·城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指挥俞良辅辟其西南,筑砌以石,改门为七。谓之凤城。”据此知称潮州古城为“凤城”者,实始于明洪武三年。

四、“堤城”

    《永乐大典·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引《图经志》载:“州旧有子城,以金山为固。州之外城……绍定间,王侯元应因旧基筑之,外砌以石”。“元兵至潮,平城以后,不复兴筑。大德间(1298年—1307年),郡守帖里太中复修东畔滨溪之城,谓之堤城。以御暴涨洪流之患。民以为便。”这段载记,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宋城早为元兵所平毁,且“不复兴筑”。其后为了防洪,才修建了东畔滨溪之城,称“堤城”,即今之东城。是知今之东城,实修筑于元代,原名“堤城”。所谓“宋城”,早已荡然无存!

 

    作者:陈香白 文章来源: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