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佳薪高低杠2016:潮事词源十二考(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4:05

潮事词源十二考

文公故迹考

  1、天庆观之木龟

  《三阳志·古迹》载,文公古迹尚有天庆观之“木龟”,它的发现纯属偶然。当初,道士在观中大扫除以后,将垃圾火化,“有物甚巨独不化,火烬取而视之,形则龟耳,以木为质,傅以泥,举之差重。夫杂于粪除而久不腐,固可异;已投诸烈火而不能焚,此何为者哉?斫泥而验,下有刻字,其行二:一曰‘唐刺史韩愈塑’,一曰‘刺史职方陈铸重修,。陈铸典州,在庆历三年(1043年),去韩公几三百载,而泥傅之质至铸犹在。铸之后又至今尚存,岂昌黎遗物独有神物护哉?今好事者加以采绘,立于北方镇天神之足,遗识固在已”。

  2、思韩堂

  《三阳志·州治》载,郡治之内,“东而南向有堂曰明远,后更为思韩,为文公设也。”又载:“思韩堂在万卷堂之东。绍定初,孙侯叔谨重建”;有陈贵谊作记。思韩堂后有亭“曰仰斗,刻韩公像于其中,刻韩公及诸贤墨迹于两庑。莆田王迈为之记。”韩公像及墨迹无存,尤堪叹惜!

 3、文惠堂祠昌黎

  《三阳志·州治》:  “文惠堂,在后圃,创于赵君善践。后增祠吕黎、濂溪,岁久颓圮。景定壬戌(三年1262年),通判程应斗重建,以韩、周二先生各有专祠,而贤良许公申尝从文惠游,槎溪廖公德明尝倅此州,故并祠焉。前为堂匾曰‘梅竹旧游’。”

  湘子桥史记驳正

  潮州湘子桥位于潮州市东,横跨韩江,是我国著名的梁桥和浮桥相结合的一座古桥。

  有关建桥的时间,周硕勋《潮州府志》的记载是宋乾道六年(1170年)。此说不确。大典残卷“桥道”部转引《三阳志》云:“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间,参政林公宅将将漕入境……惟舆梁之举,未有慨然作意者。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公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洲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是时,曾汪不单为桥命名,而且作《康济桥记》,其中谈到,“乾道七年六月己酉始经之,落成于九月庚辰。”这是有关湘子桥的第一篇文献。世知有明代姚友直的《广济桥记》,却未悉有宋代曾汪的《康济桥记》,由此而更显其非凡的文献价值。

  《三阳志》又载:“(淳熙)己酉(1189年),丁公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为八,亘以坚木,覆以华屋,曰丁侯桥。”“庆元丙辰(1196年),陈公宏规益东岸之洲二,结梁如丁侯桥,而增广之曰济川桥。”《三阳志》另条载:“州城东抵大溪。溪旧有桥,桥之西,扁曰丁侯,东抵中石洲,桥之东,扁曰济川。”

  综上所述,湘子桥其实始建于宋乾道七年,初为舟桥,名“康济桥”,淳熙十六年经丁允元重修后,西桥称“丁侯桥”,东桥仍称“康济桥”,庆元二年经陈宏规增益后,东桥易名“济川桥”。《桥梁史话·梁舟结合的广济桥》云:“桥西之墩始建于宋乾道六年……桥东之墩始建于宋代绍熙年间(1190—1194年)……前后花了五十六年才建成全桥,名济川桥。”此说本于周志,不但含糊(“峙石洲于中,便无所谓“桥西之墩”和“桥东之墩”的区别),而且建桥的年代及桥名也跟着弄错了。至于黄梦平“广济桥,又名湘子桥。建于唐代”  的说法,就更加无所依据。

  利用大典残卷来考正现存史实,还可举出若干条,因嫌零碎,从略。

  《永乐大典》编于永乐年间,成书后珍藏在南京文渊阁。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大典》随之北移,仍然束之高阁,秘不示人。弘治时,孝宗曾查阅《大典》,还亲录一些金匮秘方给太医院。这是《大典》第一次被应用的记录。其后,世宗也曾翻阅过这部书,《明实录》说他“按韵索览,几案间每月一、二帙在焉。”终明二百多年间,《大典》的读者只不过是寥寥可数的二、三个皇帝而已!到了雍正年间,《大典》始移藏翰林院,但能看阅的仍是少数学士及编修官员。因此可以断言,明、清两代,地方官修编地方志时,肯定无缘拜识这部百科全书,以致未能据之考正史实,这是时代条件使然。更令人遗憾的是雍正之后,《大典》屡遭一些官员盗窃,而咸丰、光绪年间,北京曾两度遭帝国主义入侵,《大典》绝大部分被烧、被抢,幸存者无几。有鉴于此,“潮”字号大典残卷的充分利用就更显出其特殊的意义来。

 

    作者:陈香白 文章来源: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