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霆锋 无声仿有声:巴格沃蒂:印度还是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21:01

 新德里——
  当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访问印度并赞扬印度领导人在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一个无声的问题又回到了中心:中国会永远增长得比印度快吗?印度短期内能超越中国吗?

  事实上,这一争论可以回溯到1947年,当时印度赢得独立,建立了民主国家;而中国开始了内战,最终毛泽东在继长征之后又一次取得了胜利。人们预测两个“沉睡的巨人”都将在某个时刻醒来。但是,由于当时的主流增长模式着重于资本积累,故而中国优势更胜,因为它可以将投资比例较印度提得更高。印度的民主制度决定了不能对民众征收过重的税负以提高国内储蓄。

  但是,事实表明,两位巨人之所以沉睡不醒——中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则是在90年代早期才开始腾飞——都是因为采取了反生产的政策框架,它们的投资行为并没有带动生产力发展。

  这些政策背后的经济思想有很大缺陷:印度采取了自给自足的贸易政策,拒绝权益投资流入;还大量采取了经济干涉主义,公共企事业单位涉足的领域远远超过了公共事业的范围。中国的结果也差不多,走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自给自足,政府在经济扮演主导角色。

  后来,两国都采取了“自由化”改革,大手笔抛弃了效率低下的政策框架,终于开始大步向前。中印之争随之展开。结果,中国似乎又一次走在了印度前面,获得了更快的增长率。这是因为中国可以比民主国家更快地转变政策框架。但我们有坚实的理由认为中国的体制优势不会长久持续。

  首先,权力集中虽然可以加速改革,但也可以成为改革的重大障碍。多年前,在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在世的时候,哥伦比亚大学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帕德玛·德赛(Padma Desai)曾被问及中国的未来增长前景。她回答说:这取决于毛和周谁先逝世——她的意思是,在一个头重脚轻的制度下,增长路径很难预测,剧烈波动在所难免。

  此外,从别的国家的历史经验——以及中国的现状——可以看出,随着增长的加速,政治需求也会开始滋长。中国当局是会进一步采取高压政策,从而造成不和谐和混乱的局面,还是接受新的民众要求,深化民主?

  此外,中国的权力集中体制意味着它无法从依赖软件的创新中获利,因为这有利于少数派发展壮大,对当权者构成颠覆威胁。一位观察家指出,PC(个人电脑)与CP(党)不兼容。

  最后,中国的增长模式要求它进一步扩展外部市场,这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冲击,因为世界民主和人权的呼声正在日渐高涨。这样一个世界必将时常掀起针对中国出口品的大激辩。

  经济因素也对中国的前景不利。多年来,在中国一直受益于马克思口中的“失业预备大军”——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在无劳动力供给短缺之虞的情况下快速增长,因此资本积累不会导致回报率下降。但现在,高增长地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基础设施(包括住房)的缺乏,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

  用经济学的术语讲,中国的劳动供给曲线曾经很平坦,但现在正在逐渐变得陡峭,因此由快速增长导致的对劳动力需求激增正在推高工资。这意味着,随着资本积累受劳动力短缺和增长减缓的影响,中国将开始“重归人间”。

  相反,印度的劳动力供给充裕,人口结构也更为合理,即使印度投资比例上升,劳动力也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印度将成为过去20年来的中国。

  此外,与中国快速彻底的经济改革不同,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私有化、劳动市场改革,以及像更大更有效率的运营商开放零售业。这些改革一旦完成,将给印度经济带来强劲的增长动力。

  贾格迪什·巴格沃蒂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对外关系顾问委员会国际经济学高级研究员

本文选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