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的黄昏第二部淮上:如此“激励”扭曲师生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27:41

如此激励扭曲师生关系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元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日前,京城某高校一名教授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巨大争议。

  这位教授辩称自己是为了激励学生。那么,我们不妨以这一说法来分析,这种“激励法”是否有效果。假如这位教授能够根据自己的说法,告诉学生如何在学校里学习掌握创富能力,如何走出校园之后去进行创业实践,然后才能在40岁时获得4000万元,这种“激励法”并非不可取,今天我们不是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通过创业促进就业吗?而如果教授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抛给学生,却没有具体的教育教学作为,那就不是激励,而是“耍派头”了。

  哪一种情况比较符合实际?从目前的情况看,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这正是引起大家热议的地方,也是当前大学教育浮躁、师生关系变味的体现。

  毋庸讳言,当前大学教育存在导师给学生提要求多,教育指导少的问题。最近,笔者在哈佛参加一年一度的哈佛中国论坛,论坛期间遇到很多中国留学生。谈起他们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一名学生说,在国内大学,一个学期选10多门课都没有问题,因为这些课要求比较松,教师平时管得少,学期结束时花几个小时搞一篇论文就可“混过去”。到了美国大学,正常情况下,学生选修四五门课程就不错了,要是选修七八门,是很难的,因为每门课教师都有十分详细的教学安排,比如要阅读多少本书,要参加多少讨论会,要写多少篇论文等。通常,课程并没有教材,但学生却被要求读10本书,这样下来,一个学期修5门课,就至少得读50本书,要花相当长时间参与讨论、撰写报告,这样的学习让他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严格的大学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中,教师实在不必向学生发“狠话”,他知道经过自己精心培养的学生,会达到怎样的能力和素质,这无疑给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这也就是高等教育的“严出”。当然,这样的教育,要求教师十分投入地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一名哈佛博士生告诉我,他的导师迄今只写过一本书,只发表过几篇论文,但教授的位置坐得“很稳”,原因是他的书和论文极有分量,这里只看质量不在乎数量。另外,学校对每个教授都有上课的基本要求,而且上课绝对不是应付,一门课有很多次讨论课。每次讨论课前,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稍微放松,就跟不上进度。

  就是对于这样“严出”的学生,大学也并不是让他们离校之后,就“自生自灭”。每个校友离开学校,学校还将继续通过校友会帮助他们实现职业发展,不管校友是否取得成功,与母校的关系一直保持不断。这样的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成就了美国大学极高的校友捐赠率。依照那位教授的说法,每个学生离开之后就得“人间蒸发”,然后突然有一天站在其面前:我成功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母校和校友的关系呢?

  说到底,“没有4000万元身价不要来见我”,传递的是一种简单、浮躁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貌似对学生很负责,而实质是混淆了教师、学校在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履行的责任。 ■熊丙奇

2011年4月14日《中国教育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