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触手怪h美女漫画:黄埭镇有座屈原衣冠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55:39

端午节让人再次想起那位投水自尽的伟大诗人


01.jpg(29.16 K)
2011-6-7 9:52:06

 


02.jpg(46.04 K)
2011-6-7 9:52:06

 


03.jpg(37.79 K)
2011-6-7 9:52:06

 



      端午节的来临,让人们再次想起了那些与端午节起源有关的人物,诸如辅佐吴王阖闾建功立业的伍子胥、著名孝女曹娥,还有那位忧国忧民、投水自尽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
    就在这个当口,一位老教授提供线索,说相城区黄埭镇曾有一座屈原衣冠墓,解放初曾有人带他实地踏看过。只是,一晃50多年过去,不知道这个墓还在不在了。
    黄埭果真有屈原衣冠墓吗?如果有,谁建造了这个墓?现在又在哪里?我们的这篇文章,就带大家去探一探这个秘。
    八旬教授:黄埭有座屈原坟
    公元前278年,屈原在汨罗江的纵身一跃,让无数人唏嘘不已,端午节习俗的起源之一,就和衣冠屈原有关。
    相传屈原投江自沉后,汨罗江边的百姓纷纷划着船来到江心,想搭救这位爱国诗人。因为担心江中的鱼虾啃噬屈原,人们在划船的同时,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食鱼虾,由此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如今,湖南省汨罗市汨罗山上,12个小山似的封土堆散布在1500平方米的山坡上,这些土堆前立有“故楚三闾大夫墓”或“楚三闾大夫墓”石碑。据说,这些是屈原的12疑冢,屈原曾担任三闾大夫的职务。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屈原投江几天后,他的遗体才被渔民打捞上来,当时头部已被鱼虾噬去了一部分,屈原的女儿女婿便给他配上半个金头,就近埋在汨罗山上。因为担心有人盗掘金头,他们就筑了12座疑冢迷惑盗墓人。
    然而,苏州大学历史系退休的周国荣教授近日却打来电话,说相城区黄埭镇也有一座屈原墓。那是1954年,他在黄埭中学教书,同事中有年长的当地人,曾利用休息时间带他实地踏看过。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是乘了船过去的,从黄埭市镇向西,大约一两里路就到了。墓就在河边,是一个高起的土墩,上面长满了荒草杂树,并没有墓碑,但同事说,这就是屈原墓,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为衣冠屈原而建造的衣冠墓。
    没多久,周国荣就离开了黄埭,再也没去过那里。50多年过去,他对这个墓的印象也就是上面说到的那些。因为跟屈原有关,所以他始终念念不忘。已经80岁开外的他说,如果这个墓还保存着,那是很有意思的。但要他再去现场寻访,他是肯定记不起来了,而且身体条件也不允许。不过,只要问问当地的老人,应该能找到答案的。
    方志记载,当地只有范蠡墓
    既然湖南省汨罗市汨罗山上已经有了屈原墓,黄埭怎么还会有?记者决定前往黄埭,一探究竟。
    记者首先找到黄埭镇政府,在档案室里查找相关资料,但没有找到任何有关屈原墓的记载。倒是民国时期的方志《黄埭志》上提到,这里有个范蠡墓:“范蠡墓在河西口。按黄埭乡人相传,称该处为蠡墓汇,傍有小庙,供范蠡像。 ”
    63岁的黄埭镇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侯楷炜介绍,蠡墓汇就在黄埭市镇西面一两里处,紧靠西塘河,跟周教授说的方位倒十分相似,会不会是当时黄埭中学老教师一个口误,将范蠡墓说成了屈原墓?
    去现场看看吧。沿着黄埭市镇西行,没多远就是一条宽阔的河道,两岸护坡与植被相映成趣,河水清澈澄碧,这里便是西塘河了。
    侯楷炜说,西塘河是苏州城区的引水通道,这条河原先在蠡墓汇那里向东凸出,河的西岸有个高墩墩,这就是范蠡墓。上个世纪80年代,他曾摇着船在西塘河边普查文物,调查过这个墩。印象中,这个墩比地面高出2米左右,旁边有一座小庙。庙里供奉着范蠡的泥塑像,像前摆放着供品和香烛。
    “范蠡帮助勾践灭掉吴国,又带着西施泛舟而去,影响实在太大了,东桥和黄埭一带的老人都知道范蠡,也知道他的墓在这里。 ”侯楷炜说,民国初年时,范蠡墓还要高一些。当时登上墓顶可以饱览远处的漕湖美景,所以每到重阳节,这里就会聚集很多老人,登高望远。
    在那次文物普查中,侯楷炜和同事从蠡墓汇找到了一副墓志铭,就珍藏到了黄埭镇文化站。不过,这副墓志铭是清朝人的,和范蠡没有直接关系。
    略感遗憾的是,前些年西塘河截弯取直,范蠡墓就被挖掉了。侯楷炜说,墓里没有挖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衣冠屈原,这里曾建三闾庙
    《黄埭志》没有记载屈原墓,是否意味着屈原和黄埭没有关系?
    答案是否定的。这本方志里,特意摘录了《史记》里的屈原传,还记录了一座三闾大夫庙:“在黄埭十一都七图塔桥西堍,祀楚相屈平”。
    长期从事黄埭史研究的尤德荣老师介绍,屈原的名字叫平,所以又叫屈平,被贬后任“三闾大夫”,这也是他最后的官职。因此,三闾大夫庙衣冠屈原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作为苏州的一个古镇,黄埭曾有众多风景名胜,被称为“黄埭十八景”,三闾大夫庙就是其中一景。
    如今,《黄埭志》提到的塔桥西弄还在,就在黄埭大街中段,只是三闾大夫庙已被改建成了三层楼的民房,底楼是四开间的门面房,经营着香烟、电脑配件、服装。门前有凉亭和一条小河浜。塔桥西弄东北面不远处,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引起记者注意,树足有十几米高,三四个壮汉手拉手才能围拢树身,枝繁叶茂,枝头挂着些果子。专家估计,这棵银杏的树龄起码有800年了。
    住在塔桥西弄的74岁居民陈四福告诉记者,三闾大夫庙改建前,他常常去庙里玩。记得庙里供奉着老爷,时不时有人前来朝拜。后来三闾大夫庙几易其主,做过黄埭镇工会办事处,改建成邮电局,到现在变成民居。原本庙基上有两棵古树,一棵是银杏,比上面提到的那株银杏还要粗;另一棵是千年古柏,成年人一抱都抱不过来。可惜,两株古树“文革”时都被砍掉了。
    尤德荣认为,既然黄埭曾建有衣冠屈原的三闾大夫庙,那么,这里为屈原建一个衣冠墓,并非没有可能。只是,可能因为屈原的名气没有范蠡响,渐渐就被淡忘了,“其实,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个极具爱国精神的杰出诗人,屈原是完全值得衣冠的! ”
    尤德荣同时认为,如果历史上黄埭真有屈原衣冠墓,那么,这个墓春申君建造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根据史料记载,春申君叫黄歇,是楚国的相,苏州曾是他的封地。他发现黄埭一带地势低洼,就组织百姓筑了一条埭(坝),挡住洪水,后人就根据春申君的名字把这里称为了黄埭。由此可见,春申君到过黄埭,在这里为同是楚国人的屈原建个衣冠墓,是完全有可能的。
    处处高墩,里面葬的又是谁?
    除三闾大夫庙这个旁证外,黄埭镇西塘河边的一个个高墩墩似乎也告诉人们,不能轻易排除这里建有屈原衣冠墓的可能。
    侯楷炜介绍,过去西塘河沿岸有许多高起的土墩。就在上面提到的范蠡墓西侧,就有一个高坟墩,2008年6月到9月,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出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清代墓葬41座,其中仅汉代墓葬就有24座,墓葬及地层出土铜弩机、汉代瓷器、琉璃勒子、仙丹等珍贵器物230多件。此外,“文革”前后平整土地时,西塘河沿岸土墩里曾挖出过大量的棺木,挖出了一大堆绫罗绸缎和其他器物,证明这一带曾是个集中墓葬区。
    在范蠡墓、高坟墩北面约1公里处,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长满荒草杂树的土墩。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土墩东面紧挨着西塘河路和西塘河,南面连着太东路,西面则是农田,已经成熟的麦子金灿灿的,看上去很是惹眼。远远望去,土墩像是个巨大的馒头。粗略估计,整个土墩占地面积约一亩多,封土高出农田1米半左右。从形状上判断,这个土墩貌似已被挖掉了一部分。侯楷炜介绍,这是前几年筑太东路而挖掉的,当时考古人员曾来看过,但没有挖下去。
    从地理位置看,这里也在黄埭市镇的西侧,也在河边,离黄埭镇也不远,跟周教授所说的情况非常接近。这个土墩,会是屈原的衣冠墓吗?侯楷炜觉得,要是能挖掘挖掘,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呢!

来源:城市商报    □ 商报记者 林琳 施晓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