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华城书香美地劣势:现场见闻的特点与写作-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5:36:19

现场见闻的特点与写作

2011年04月  作者:  来源:军事记者  浏览次数:8    责任编辑:开心简介:  现场见闻,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用目睹耳闻,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报道新闻事实发生与变化状貌的文体形式。现场见闻是最能体现、发挥新闻时效性优势的报道样式之一。  现场是指新闻现场,它具 ...内容:


  现场见闻,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用目睹耳闻,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报道新闻事实发生与变化状貌的文体形式。现场见闻是最能体现、发挥新闻时效性优势的报道样式之一。

  现场是指新闻现场,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限定与意义匡范。首先是作者在现场,即新闻事实发生时记者必须是主要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见证人,甚至就是参与者。在现场见闻中,作者必须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用记者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鼻子嗅,亲身感受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现场实情、气氛。如果记者自己没有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只是靠占有第二手材料或第三手材料进行报道,尽管也有一定的现场感,但是不能称为现场见闻。

  其次,现场是作品报道的主要内容。在现场见闻中,新闻事实的主体必须是现场发生的人与事,报道的新闻价值与现场事实是融为一体的。现场见闻的主要内容是报道那些稍纵即逝、不会重现的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景象,而不是对此进行分析与评判。如果作者到过现场,但在写作中仅仅是以此为由头来进行深入的新闻分析与背景陈述,不能称为现场见闻。

  再次,报道的采访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一时空。在现场见闻中,记者获取材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现场人事进行直接采访,二是靠自己的现场观察、目击与感受。采访过程往往与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进行,新闻的发生与传播发布的时间差要短而又短。作者可以参与和观察了整个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也可以在事件发生后赶赴新闻现场。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看到了事件的全过程,就报道全过程;如只看到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某个阶段或某个侧面,报道的主要内容就主要表现这个阶段或这个侧面。

  随着现代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无论是电视传媒、网络传媒、广播传媒、还是报纸,传媒都开始注重对新闻现场的即时报道与形象报道,现场报道的数量大大增多,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在西方新闻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适合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采用其他形式的报道。其理由是:现场报道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最能把读者带入现场情境中。在我国,现场报道也迎来了它充分发展的时代,报道数量与日俱增。现场见闻是现场报道中的生力军,娴熟地掌握其写作原则与方法,已成为一个现代记者必须具备的新闻素质。

  善于选择饱含新闻价值的现场,以现场写新闻

  与其他报道方式不同的是,现场见闻的"现场"必须与"新闻"互为条件,同生共存。在选材与写作中,现场见闻所选择的题材必须是具有新闻价值的现场,报道的重心则是具有新闻价值的现场情景与事实变动情况。拿标志着香港回归的中英两国升降旗仪式来说,在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实纪实中,无论是米字旗的缓缓降落,还是五星红旗的高高升起,抑或是在场嘉宾的泪流满面,实则都已成了历史的见证,构成了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选择这类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现场进行写作,是现场见闻报道存在的基本条件与成功的主要保障。 亲临事件发生现场,以目之所见写新闻

 现场见闻中的"现场"较之一般的通讯作品中的"现场情景"有着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作者把习惯的事后采访改为预先采访,然后根据事先掌握的线索,在事件发生的现场伺机捕捉写作题材。在采访中,要特别注意把眼睛观察和感性认知放在主要的地位,而将通过座谈了解的材料放在较次要的辅助地位上,并要求记者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来摄取事实与细节,而不是靠自己的"耳朵"去记录别人的转述性材料。它意味着记者必须迈着双脚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自己的"眼睛"为"摄相机",以自己的耳朵为"录音机",把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鲜事实"摄入"或"录入",并以现场同期声的方式报道给读者。拿军报记者高艾苏的系列现场见闻《海底世界学吃饭--潜艇航行训练目击记》、《雄兵乘风从天降--空降兵伞降亲历记》来说,也许有人要问:吃饭也算新闻﹖跳伞也算新闻﹖面对这些诘问,我们说:当然。因为那是在潜航深度达××米时吃的饭,80%的人员晕船呕吐,但24桶快餐全部吃光;因为跳伞的是参加中国空降兵军事训练的第一名中国军事记者。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记者在事件发生现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的。"我在现场",这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做到的事。高艾苏做到了,所以他写出了成功的现场见闻。

  以事件的现场实录为主,以事件的背景穿插为辅

  在现场见闻中,记者的主要职责是带领读者去观看新闻现场正在发生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件,因此,记者应该始终以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分边观察边报道,并尽可能通过自己的采访活动,向读者简明扼要地介绍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自己与被采访对象的语言交流直接提供必要的新闻背景,展示人物的行为活动。最终,不仅让读者看到新闻采访的结果,而且看到新闻采访的整个过程。现场见闻也需要运用背景材料,但是其材料交代一是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二是要力求做到化"见闻"为新闻,让新闻背景与新闻现场融为一体。在《雄兵乘风从天降》一文中,作者所参与的训练就是一则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某新型运输机在某特殊地域实施空降,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降兵可以在中国本土任何地域实施全方位的空降作战。但在写作中,作者却不把这些背景材料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而是采用化"见闻"为"新闻"的背景材料插入法,以记者的亲身经历巧妙地引出对事件意义与活动原委的简要交待,然后迅速转入对训练现场"现场进行"式的直接实录。记者的采访过程与事件发展的过程同步运行,背景材料仅是对现场的第一手材料的解释与说明。两者主次有别,又各行其表,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以客观报道为主,糅情于事,强化“目击”色彩

  现场见闻是纪实性的报道,而不是解释性、思辩性、预测性的报道,记者对新闻的参与,应是以"目击者"、见证人的身分而出现,而不应当以评论者或仲裁者的身分介入。在写作中,一定要保持作品的直观性、客观性与实录性,描述事物一定要直截了当,明白无误,时空概念要十分准确与具体。报道应力避过多的言论议论,力求以客观再现和叙述事实的方法,用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来实现其新闻价值。即便报道非挤进个人观感,也应尽量糅合在客观的叙事中,缘事而发,使之带有明显的"目击"印记。

  对于采写现场见闻,许多记者有一定的顾虑;新闻随时都可能发生,怎么做到记者事事都在现场﹖实际上,现场见闻的信息来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许多事情是在计划内发生的,可以根据计划到现场去。自然灾难的发生常常是突性性的、出人意料的,作者的采访与灾难的发生同时进行实属罕见,但是开闸泄水、炸坝分洪,人力支援等救灾活动却是有计划进行的,完全可以事先赶到现场。

  第二,许多重大活动都是事先公告的,可以根据通知或公告内容到现场去。比如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公益活动,重要人物的出行活动,大型的庆典活动,重要会议的召开,重大政策的实施等,这些活动都是预先设定,按照日程紧张有序地进行的,现场见闻正可以在此一显身手。

  第三,有些事件已经发生过许多次,可以根据预测去守候同类事件的再度发生。如徐文良、刘冰的现场见闻《华阳礁上补给忙》就是一则很好的例子,实施海岛食物与装备补给是经常性的事件,徐文良与刘冰正是从这些活动的反复性入手,把握住了这个特殊现场的新闻性,进而写出了获得了中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的现场见闻。

  第四,有许多问题久拖未决,到这些充满问题的特殊场合去实地观察与采访,自然不难写出现场见闻。 第五,重大事件发生在现场,也应是现场见闻的最佳现场。记者要有随机捕捉新闻的能力。新闻随时都可能发生,但不是所有的记者都能捕捉到重大新闻,这取决于记者主动性的职业敏感。

  第六,有些事情发生了,但仍然具有现场见闻所需要的新闻价值。尽管事情发生时记者不在现场,但只要他及时赶到,仔细观察,深入采访,把众多目击者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事实都反映出来,也可以写出好的现场见闻。

  从现场见闻的特点出发,内容单一,时空相对集中,以及对记者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题材特别适宜做现场见闻报道。非事件新闻、典型经验、综合成就等题材的新闻报道也可以用现场见闻形式来增强现场感、可视性。只要选择好合适的新闻现场,无论是人物,事件、场景还是风貌,都可以用现场见闻的方式来加以表现。

  一、事件现场见闻,即记者通过在新闻现场观察、采集的材料,具体而又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事件是人物群体活动的纪实,事件现场见闻也要写入,但却不能喧宾夺主,记者在访谈、人物的对话、场景与情景的描写都应围绕着事件的进程而进行。事件现场见闻不要求对重大事件的每个阶段都作完整全面的介绍,而注重找出某一阶段的关键矛盾,通过"我在现场"的特殊视角,交待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的特殊情景与人物行动。 二、人物现场见闻,即记者通过新闻现场观察而收集的材料,反映特写人物的事迹和思想风貌。人物现场见闻的最大特点就是人物的主要事迹材料就发生在作者的采访现场。因此,它虽然也要注重描绘人物的精神风采与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却不能使用多种背景材料,过多地交待人物生存、成长、活动的历史背景。人物现场见闻应着重直录新闻人物在现场的所言、所行、所为,强化读者对人物的感性认识与情感认识,进而以饱蘸感情的现场描述生动自然地展示出人物的思想境界。获得首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的报道《铁肩担国防--徒步随民工支前背粮队进墨脱》就是一篇人物现场见闻。在西藏,我军某部驻军28年,大部分给养物资都是由各族民工年复一年,人背马驮运进去的。记者郑蜀炎与徐文良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个特殊群体身上存在的新闻价值,却没有依据常规去采访相关的人物,展开他们几十年生活历程的描写。他们随支前民工背粮队一同进墨脱,一起钻原始森林,一起和衣睡在林边为弃的仓房里,一起手抓绝壁一步一险地挪过千米栈道,最终以自己的现场感受生动地再现出高原给养民工们真实的生活环境。虽然没有过多的人物事迹描写,没有太多的历史背景材料穿插,但是,通过记者对现场典型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作品活脱脱勾勒出一个爱军拥军护军的英雄群体形象,深刻而又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固我长城,人民是靠山"这个重大的主题思想。

  三、风貌现场见闻,即记者通过现场观察、采访的材料,以生动地显现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变化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风貌现场见闻不注重全面地反映某一空间、某一区域、某一战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而是重在记者现场参与,撷取其典型、生动、透视性强而又有新闻价值的场所、事物进行采访与报道,展示社会风貌之深刻变异,作品虽是记者的现场印象、漫记、散记,但往往构思精巧,文笔清新,并具有较强的透视力。

现场见闻的特点与写作-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新闻的特点及写作方法-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视觉新闻”的写作技巧浅析 -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论新闻写作中的平衡手法-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新闻与写作》:新媒体是一种观念的改变-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精湛的新闻写作技巧是新闻意境的表现-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浅谈如何搞好新闻写作及新闻策划的体会-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浅谈人物访谈的新闻写作技巧-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行业报:适者生存与适度生存-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1精湛的新闻写作技巧是新闻意境的表现-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新媒体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网络新闻导语的文体特征分析-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詹国枢札记:疑似标题党-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从网络新闻写作特殊规律谈怎样为网络媒体写新闻 -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新闻真实,一个并不复杂的职业要求-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李东东讲传统谈新闻:构筑起四道防线-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用好文字记者的第三只眼睛-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群众立场站不稳,不是好媒体-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读图时代的挑战与报纸总编辑的应对之策-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李东东“讲传统谈新闻”(11):用良心守望社会 -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报道对象的选择与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新闻的特点及写作方法 新闻培训讲稿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