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车视频表演: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5:34
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2005年7月11日)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6-6-13 10:27:30

  加快推进城市化,是打造区域发展龙头,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动力,按照“规划科学化、建设最优化、机制市场化、管理法治化”的要求,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心城市,加快做大县城,积极培育重点中心镇,合理发展一般乡镇,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化、工业园区化、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宿迁在全省乃至淮海经济区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2、发展目标:依据“立足淮海经济区,融入东陇海产业带,策应沿江产业带,接应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发展定位,把宿迁打造成为苏鲁皖边界地区最佳人居湖(河)滨生态城市、新兴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城镇人口达240万人,其中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达6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22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二、强化载体建设,做大城市规模

  3、健全内外交通体系。实施“东依(连云港)西靠(徐州)、南接(长三角)北入(东陇海产业带)”的交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铁路、公路和水路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全方位打开对外通道,提升区位交通优势。全力推进宿宿淮铁路建设,加快启动建设宿迁至新沂高速公路和泗洪至宿州高速公路,迅速启动宿邳一级公路,积极争取建设新宿沭路东段延伸工程,进一步完善对外快速通道。加强市域边界道路建设与衔接工作,打通交通死结,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集聚力。加快沭阳至泗阳至泗洪一级公路、天岗湖至李口一级公路以及环洪泽湖、骆马湖道路建设,完善市域内部交通体系,构筑市域内半小时经济圈。加快推进鱼市口路、马陵路、金沙江路等二环路以内的道路建设与改造,加快古黄河一、二号桥建设进度,进一步完善以“七横九纵”为主干的市区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快京杭运河船闸扩建工程,争取实施成子河、徐洪河、徐连运河等骨干航道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宿迁港、皂河港和洋北港,完善水路交通。按照“城乡一体化、区间网络化”的原则,加快推进县乡公路、乡乡公路和乡村公路建设,形成干支相连、联网通达的市域交通网络。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加强县域边界、乡(镇)域边界的道路链接工作,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与乡村交通的链接,确保到2010年实现农村公交“村村通”,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大公交格局。

  4、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心城市。进一步深化“北扩西进、南拓东延”和“引湖纳山”战略,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布局要求,实施“七区联动”,加快改造老城区,完善新市区,繁荣宿豫新区,全面启动宿城新区建设,推进市经济开发区和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向新城区发展,积极推进洋河片区建设,打造中心城市的副中心,培育城市形态特色。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城区的地下供排水、供热供气管网以及弱电管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宿豫新区和市经济开发区新建污水处理工程,以及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的建设进度,确保2007年投入运行。加快建设宿迁热电厂二期工程,加快城南、市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北区和宿豫东区等输变电工程的建设与改造,为城市发展提供电力保障。积极推进古黄河、中运河风光带建设,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到2020年,中心城市建成拥有90万人口的大城市。

  5、加快做大县城。加快建设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迅速做大规模,做强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到2010年,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人口要分别达到50万、30万和30万。沭阳县要充分发挥资源、交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现代工业、现代物流业,积极融入东陇海产业带,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力争尽快撤县建市,建成东陇海产业带上的前三甲城市,成为宿迁市域内规模较大、功能较强的次中心城市。泗阳县要进一步加快老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步伐,大力实施以工兴城、以贸兴城、以文兴城、以水兴城战略,建设成为千里运河上特色鲜明的河滨生态文化城市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泗洪县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牢固确立边界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成为苏皖边界上具有较强集聚力和辐射力的边界工贸旅游城市,并力争2010年前撤县建市。

  6、积极培育重点中心镇。选择区位较优、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或资源优势,经济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辐射能力的建制镇培育为重点中心镇。着力建设6个国家级重点镇和32个省、市级重点中心镇,加快培育规划科学、功能健全、辐射力较强的卫星城镇。各县区要重点发展1-2个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力争3-5年内镇区人口规模达5-10万人以上,培育成县域经济社会的副中心,其中洋河镇、双沟镇要在2010年前率先实现这一目标。打破行政壁垒,促进人口、产业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重点中心镇集聚。结合城镇布局调整,进一步扩大重点中心镇的行政区划范围和镇区人口规模,打造区域性发展中心。

  7、合理发展一般乡镇。遵循“循序渐进、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一般乡镇加快发展步伐。全面加快“四个一”工程建设进度,提升小城镇综合开发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突出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打造“一镇(乡)一品”。加快乡镇布局调整,积极稳妥推进村镇合并,缩减乡镇数量,扩大乡镇规模。坚持超前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中心村建设,为乡村城镇化积蓄后劲。

  三、发展城市经济,增强城市化动力

  8、加快开发区建设。继续坚持“适度超前、梯度推进”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市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结构优化、特色明显、接轨国际”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的工业园区。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政企合一和区政合一,逐步形成事权统一、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增强开发区发展动力与活力。加快建设运河产业带,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加快老城区企业“退二进三”步伐,引导企业向开发区集中。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重点扶持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玻璃建材、食品饮料、化工医药、包装材料等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化水平。县区开发区要按照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报批条件,加大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外向度,力争尽快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9、大力发展城郊经济。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的产业体系,发挥城郊人才、信息、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加工业,加快城郊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徐淮路产业带、宿邳路产业带和新宿沭路产业带建设,提升城郊工业的集约化水平。依托城郊乡镇现有的产业基础,积极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品牌化战略,大力培育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优质干鲜果生产基地、无公害优质水产养殖基地、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畜禽生态化养殖基地,加快发展高效型、外向型、生态型现代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城郊型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10、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全面加快“55210”工程建设进度,加速推进商品市场建设。积极启动城市商务中心区规划与建设,力争将东至运河路、西至发展大道、北至市府路(洪泽湖路)、南至黄运路(西湖路)这一区域打造成淮海经济区有较强影响力的城市商务中心。加快引进国内外有名的商业流通企业到我市开设分支机构和连锁店,提升商业发展水平。加快建立集配载、信息、交易于一体的货运交易中心,引导道路运输企业扩展仓储、配送等功能。积极鼓励创办物流园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力争到2010年把宿迁培育成区域性大市场和物流中心。

  11、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西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挖掘楚汉文化内涵,彰显水乡文化、酒乡文化、生态文化和红色之旅的旅游特色。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积极推行旅游业发展倍增计划,推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全面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04〕126号),确保各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力争到2007年建成省级优秀旅游城市,2008年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华东地区环境优越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12、积极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进一步加大商品房开发力度,确保中心城市每年新增商品房200万平方米,沭阳、泗阳、泗洪三县每年分别新增商品房100万、80万和80万平方米。进一步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积极鼓励建设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房,普通商品房年度供应总量应占到90%以上(包括拆迁安置房等)。鼓励开发高容积率、高绿地率、高集中率的居住小区,提升我市房地产开发水平。创新经济适用房建设制度,凡在新建小区中开发一定比例经济适用房的,减免有关建设规费。进一步降低二手房和房改房上市交易的门槛,激活房地产二级市场。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动态监管。今年底,市区要力争实现商品房销售合同网上签订和网络备案,规范房地产交易程序。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商品房价格,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繁荣社会事业,完善城市功能

  13、大力发展城市教育事业。进一步创新教育投入机制,加快改革政府投入方式,积极推进“以奖代补”,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对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鼓励机制,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形成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实行多元化办学的格局。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鼓励“名校办民校”、“名校带民校”,加快教育资源的优化与重组。积极推进高教园区和宿迁学院建设,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把宿迁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知识型、职业型技师培养基地和劳动力培训中心。积极推进“一化两率先”工程,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到2010年,全市劳动力文化指数达11年,高中入学率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以上,高等教育在校生达6万人以上。

  14、大力发展城市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华东医疗康复中心建设进度,进一步增强市疾控中心、妇幼中心、血液中心和救护中心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降低民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医疗机构,扩充城区卫生资源总量。按照3-5万人设置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的标准,加快制定社区卫生发展规划,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到2010年,每万名城市人口拥有的医生和病床要分别达到22人和50张。

  15、大力发展城市科技事业。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到2010年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3%。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使资源真正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科技队伍、创新团体和科研机构倾斜。加快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公共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科技资源充分利用、科技潜力充分发挥的新型运行体系和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积极推动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和城市社区家庭信息化建设,加快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系统的数字化进程。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机制,进一步壮大各类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市工业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35%和50%,每万人拥有的人才数达到400人左右。

  16、大力培育城市文化。进一步挖掘以楚汉文化为核心的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以项王文化和运河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品牌,彰显区域文化特色。进一步加大乾隆行宫、项王故里、极乐庵等历史古迹的开发与保护力度,规划建设淮海民俗文化馆、中国玻璃工业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宿迁名人馆和治水(治淮、治沂)陈列馆等,成为彰显区域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风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按照“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全面放开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经济。以增加投入、增强动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名报、名刊、名台,参与我市文化资源重组,加快整合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引导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位。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性健身运动,提高广大市民身体素质。

  五、创新经营机制,提高经营城市能力

  17、加快完善城市土地储备经营机制。成立市土地资产储备投资中心,实行封闭运行,单独建帐,独立核算。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采取征收、收回和置换等方式,加快推进城市土地开发经营的统一征收、统一收购、统一收回、统一开发和统一供应等“五统一”工作,切实加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确保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加大对闲置商业用地的清理力度,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改革拆迁制度。市土地资产储备投资中心作为拆迁主体,各区政府为拆迁具体实施单位;纳入收储计划的土地出让金由市财政与土地所在区包干分成,区政府负责所有拆迁工作,以确保拆迁工作顺利推进。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制定供地计划,既保证有效供给,又控制土地供应规模,使市场始终处于非饱和状态,充分挖掘土地增值潜力。

  18、加快完善城市资产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凡适宜市场化运作的领域和项目,全面推向市场,广泛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BOT、ABS、TOT、BT等项目融资方式,逐步建立由多元化投入主体、多种经营模式构成的新型城市建设经营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市场化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抵押等形式,加快推进公园、广场、绿地等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市场化进程,全面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放开市政设施维护、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公厕保洁等作业市场,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经营,提高城市维护保养水平;加快推进街道、桥梁、公园、广场、公交站点等公共设施冠名权的拍卖工作,进一步提高公共设施延伸性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19、加快完善特许经营权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打破城市市政公用的行业垄断,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建设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从事特许经营;公开拍卖公交线路、出租车经营、户外广告发布等无形资产的经营权,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价格管理办法,按照“企业成本+税费+合理利润”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类市政公用行业的服务价格,并积极推行价格调整听政制度,保障投资者权益和市民利益。特许经营主体不得擅自转让、出租特许经营权,不得擅自将所经营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处置或抵押;凡因经营管理不善,或擅自停业、歇业影响市政公用事业运行的,主管部门有权终止其特许经营的权利。

  六、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20、健全城市管理执法体系。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分级负责、规划集中、管理下移、执法统一”的城市管理体制,确保“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的基础上,强化公安支撑前移机制和预防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城管为主导,以公安局交巡警为主体,城建、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联合执法新模式。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县区、乡镇(街道办)、居委会的管理职责,实现城管效能最大化。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反城市规划、损害市容市貌的行为。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构筑资源共享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深入开展“城管创优”活动,打造城管品牌。

  21、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环卫管理体系,强化属地管理,充分发挥单位、街道、居委会、社区和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吸纳失业下岗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充实保洁和垃圾收集清运队伍,增加动态保洁员。实施环境卫生管理员制度,提高保洁成效。加快徐淮路洋河至耿车段、通湖大道等路段的路灯建设,并成立市亮化管理专门机构,提升城市亮化水平。严格城市河道的蓝线管理制度,加快实施古黄河、马陵河沿线的雨污分流工程和污水截留工程,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形成良好的城市水环境。规划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确保中心城市和县城的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清扫保洁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城镇达60%以上;市区单位庭院、居民小区的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率达90%以上,县城达85%以上。

  22、深入开展“五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大力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品牌城市。根据创建指标和我市实际,实施“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优先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力争到2008年建成“三城”;积极做好创建国家模范环保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稳步推进,力争到2010年和2017年先后创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进一步完善“五大创建”指挥体系,成立市“五大创建”总指挥部和分指挥部,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形成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

  七、健全保障措施,确保快速推进

  23、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强化城市意识,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落实推进举措。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把城市化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区)年度政务考核范畴,深化、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严格奖惩。

  24、优化发展环境。深入开展“诚信宿迁”、“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和“效能宿迁”的建设活动,进一步加大软环境整治力度,构筑“三最四低”的投资环境。各级宣传部门要深入开展城市推介活动,进一步加强城市外宣工作,在国内外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市“两报两台一网”要开辟专栏或专题,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宣传城市化,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25、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按照“三个更加灵活”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切实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积极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农民在市区第一次购房的,除契税外,产权登记费、房屋他项权利登记费等其他费用一律免收;农村低保人员进城创业的,享受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同等优惠政策;在城镇落户的农民,根据本人意愿,可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对原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等合法权益,并承担相应义务。凡进城务工的农民,其子女在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深入开展“四全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培训体系,提高农民进城就业能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外输内转步伐,形成异地工业化、城市化和本地工业化、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26、提升市民素质。大力弘扬新时期宿迁精神,增强广大市民的创业意识、创优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打造学习型城市。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以“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为主题,深入开展“文明市民”、“文明社区”、“文明街道”等评比活动,增强市民的城市文明意识,以市民素质大提高促进城市化水平大提升。

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宿迁建设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宿迁建设的意见2009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的意见 2003 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精塑创业软环境工作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的实施办法 2003 中共余姚市委 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国塑料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于实施中心城市人口五年倍增计划的若干政策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集中力量实施工业大项目突破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阳市委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阳光施政机制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意见 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 穗字〔2010〕11号 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工作动态 2011-01-11 中共东阳市委 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1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2 蒙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