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谜游戏: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4:45:42

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工作动态 2011-01-11 13:20:27 阅读132 评论0   字号: 订阅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认真分析形势和深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宿迁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就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二五”是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关键时期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过去五年,是宿迁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五大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经受住了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各种考验,巩固和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改善,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区域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宿迁特点的发展路子,开创了宿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至2010年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宿迁“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今后五年,是宿迁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既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并未消除,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孕育新的调整和突破。从国内环境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不断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体制机制活力显著增强,积蓄了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后劲。从周边发展环境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对我市产生战略叠加效应;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苏北振兴、重点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加大对宿迁的帮扶力度,这是继组建地级市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从市域环境看,经过建市以来的发展,各方面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基础更为扎实,后发优势愈发明显,全市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干、人心思富的意识更加强烈,“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更加坚定,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只要抓住机遇,奋力拼搏,乘势而上,在未来的五年中,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各地发挥自身优势、竞相发展,来自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日益明显。目前,我市经济总量还不大、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仍未根本扭转;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仍较明显;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不断增强;惠及民生的各项标准较低,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等。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切实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3.“十二五”时期是宿迁建成全面小康并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科学判断宿迁的发展态势,可以将地级宿迁市从组建到崛起分为三个阶段,即:1996年-2005年,为打基础、还欠账、蓄后劲的“建市阶段”;2006年-2015年,为求突破、跨台阶、大发展的“兴市阶段”;从2016年开始,进入争一流、进前列、上位次的“强市阶段”。目前,宿迁正在跨入“兴市阶段”的后半程,进入工业化跨越期、城市化加速期、国际化提升期相互交织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发展的目标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宿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立足于快、服从于好、着眼于新、致力于实,增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全力推动宿迁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更大跨越。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我市“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谋求更大突破为主题,以创新发展方式、加速产业集聚为主线,以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建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城乡统筹、外向带动、创业富民、科教优先、生态立市六大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着力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建成长三角地区新兴工商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和创新创业城市,努力开创宿迁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把推动科学发展、谋求更大突破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本质要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更加注重速度、结构、质量和后劲协调统一,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推动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
     ———必须把创新发展方式、加速产业集聚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机遇,广借外力,激发动力,招大培强,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配置要素资源,加速产业集聚。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产业基地化的要求,创新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必须把“产业强市、城乡统筹、外向带动、创业富民、科教优先、生态立市”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战略。把工业强市战略提升为产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发挥工业经济带动作用,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把城市带动战略拓展为城乡统筹战略,强化以工带农、以城带乡,构建城乡一体发展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外向突破战略深化为外向带动战略,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结合,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经济国际化进程。把科教先行战略提升为科教优先战略,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突出教育第一基础、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构筑宿迁发展的战略优势。深入实施创业富民战略,进一步激活创业主体,推进创业实践,实现富民强市。确立生态立市战略,坚决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根本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全面加快创业富民、就业惠民、保障安民步伐,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把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大力度推进思想解放,全方位实施改革创新,加强对事关宿迁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着力构建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使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十二五”时期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完成“两大任务”:一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具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加强大。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4.8%左右,实现“人均超全国,全面达小康”。到2012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400元,超过2009年的全国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2000元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超过7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确保达到31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跻身全国地级市60强。沭阳县确保财政收入列苏北各县(市)第一,泗阳县、泗洪县确保进入全国高水平的百强县之列,宿豫区、宿城区在苏北发展位次明显前移。
     ———发展方式更加科学。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行业竞争力的大企业明显增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城镇体系更加完善。以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为主体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群功能不断健全,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小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布局更加合理,能级迅速提升,功能定位、特色品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和管理水平显著优化。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5%以上。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迅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基本形成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到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00元。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创业环境更加宽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生态环境切实改善,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和人居环境良好;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社会管理机制更趋完善,环境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省前列。

  三、坚持产业强市,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6.招大培强主导产业。围绕培育新兴产业、酿酒食品、纺织服装三个“千亿级”和林木加工、机械电子、商贸物流三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坚持外引与内培并举、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提升,大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集群产业基地化,提高产业竞争力,加速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酿酒食品产业,以打造“酒都宿迁”为目标,以国家白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技术支撑,做大做强苏酒集团,培育酿酒产业集群;以国家级食品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娃哈哈、蒙牛、汇源、嘉士利、达利等项目建设与发展,规模以上企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其中酿酒业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食品饮料业达到4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以产业升级为抓手、完善链条为关键、品牌创建为核心,不断提档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把宿迁打造成产业链配套齐全、装备水平先进、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名城,规模以上企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林木加工产业,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新型产品、终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规模以上企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机械电子产业,做大做强五金机械、汽车零配件、计算机及周边设备,发展机电一体化设备、数码产品,规模以上企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7.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集中力量、资源和政策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鼓励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物联网和其它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到2015年突破1000亿元,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新能源产业,主要发展光伏发电系统集成装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备、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装备、生物质发电、新型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LED外延片和芯片等,形成规模较大、水平较高、配套齐全、核心竞争能力强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新材料产业,主要发展新型薄膜包装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材等,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较高技术水平、较大产业优势的新材料技术中心与生产基地,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主要发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电子商务、动漫设计、呼叫中心、电子备份和文化创意等,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建设成为江苏知名、苏北领先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高地,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主要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肥料和生物技术药物、化学新药等;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发展环保装备及材料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等;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现代科学仪器设备和通信设备制造;物联网产业,主要发展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等。到2015年,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物联网等四大鼓励发展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
     8.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加快工业企业“主辅分离”、“两端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推进服务业与城市化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商贸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会展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推进服务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内容产业、3G网络服务、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促进服务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网络化经营。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全面实施旅游业提升计划,重点培育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四大品牌。加强环洪泽湖、环骆马湖旅游资源整合,加快运河文化城等项目建设,开展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五星级饭店及“特色旅游乡镇(村)”创建活动。到2015年,全市确保创建五星级饭店5家以上、5A级景区2家以上。加强城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功能,推广旅游形象,努力打造“江苏旅游新三角”中心接待旅游城市和生态度假型旅游目的地城市。2011年,市湖滨新城确保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9.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确保到2015年建成“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机专业合作、农田水利合作等各类合作组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种养加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围绕“中国知名、江苏第一”目标,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力争用3-5年时间,每个县(区)建成一个年产值15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全市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200亿元。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机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进农机具的普及和应用,壮大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田管理和农经服务人才队伍,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研究制订一批高效农业标准规程,推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引导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减少中间环节,搞活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四、坚持城乡统筹,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10.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以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发展、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加快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规划编制,促进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融合,镇村布局、村庄建设、乡村旅游、水系沟通等规划有机衔接。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制度,支持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工程”建设,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保障住房的“双置换”机制。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农民进城入镇门槛,鼓励和支持农民向城市城镇集中。农民进城入镇后,除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外,确保其原有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益不变。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份改造,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给农民,让农民持股进城。
     11.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群。按照“富集人气、集聚商气、彰显特色、一体发展”的要求,加快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建设,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群。大力实施人口“倍增计划”,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以人口集聚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到2015年,市区和沭阳县城均要达到80万人以上,泗阳、泗洪县城均达到50万人以上。切实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引进先进理念和方法,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规划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发展,提升规划全覆盖工作水平。大力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按照“北扩南延”、“东接西联”的要求,推进双庄、晓店、井头、三棵树等乡镇全面融入市区,加快耿车、蔡集、陆集、曹集、洋北等乡镇融入市区步伐,促进洋河镇与市区一体化发展。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以湖滨新城核心区、运河文化城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湖滨新城,加快市区从“两河”时代全面进入“滨湖”时代。加大城市功能性和公益性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城市滨水景观营造、出入口景观、城市绿地、历史街区修复、危旧片区改造等工程,加快城市道路、雨污管网、尾水排放通道、地表水厂、供热、供气、垃圾处置装置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引进和建设一批集精品住宅、商务楼宇、高端酒店和品牌商场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放大带动效应。支持沭阳县建设成为苏北最强、江北一流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推动泗阳县打造成为苏北现代化滨水森林城市,促进泗洪县加快建成苏皖边界现代化中等工贸旅游城市。
     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创建活动,精心办好省第七届园博会。健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公交调度指挥中心和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12.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强化“镇当城建”的理念,优先发展重点中心镇,稳步发展一般小城镇,打造小区域发展中心。抓住宿城区洋河镇作为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机遇,按照“对接中心、西进北扩、做大规模、联动发展”的思路,加大开发力度,全力打造中心城市副中心。对一些建设基础好、经济实力强的重点小城镇,加快开发与建设,增强产业、要素和人口集聚功能,使之成为县域范围的片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加快小城镇组团式居民小区、综合性商业街区、集中式集贸市场、多功能超级市场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升人气商气。加快剥皮式老街区改造出新,高标准做好道路完善、管网铺设、垃圾处理、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小城镇形象。到2015年,全市规模居住小区建筑面积达1400万平方米。
     13.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三靠近”的要求,采取农民自建、代建、共建等方式,尊重农民意愿,加大扶持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强对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管理,从规划选址、居住规模、建设标准、配套设施、管理体制、服务功能、发展趋势等方面因势利导,严格控制农村无规划建房,坚决杜绝房地产开发商进入新农村建设领域,加快与城镇化接轨,努力建设品位高、配套全、环境美的精品工程,使农民集中居住区成为新型城镇社区。按照“全面推进、深入整治、长效管理、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总抓手,深入开展评比创建活动,着力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到2015年全市80%以上乡镇建成“环境优美乡镇”。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模式,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管理,建设江苏“最整洁、最现代、最生态”的新农村。
     14.加快构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着眼于接轨沿海大开发、融入长三角,按照保障有力、配套完善、适度超前的原则,举全市之力实施以交通为龙头的“东向战略”,东连西接,南进北拓,加快构建铁路、公路、水运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在铁路建设上,加快宿淮铁路建设步伐,确保2011年建成通车;积极组织实施徐宿淮铁路,力争2012年开工建设,2015年建成通车;积极争取宿连铁路、宿新铁路列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打通宿迁到连云港、上海的铁路通道,把宿迁建设成为华东铁路网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公路建设上,建成宿新高速、国道205、省道121、省道245、省道325、省道326、省道330、省道344宿迁段和省道250至盐徐高速公路宿迁西互通连接线,加快宿州-梅花-泗阳高速、宿连高速、省道051、省道267、省道268、省道324、省道329、省道346、省道347宿迁段等建设步伐,实现所有乡镇15分钟内就可以上高等级公路。在航道建设上,提升大运河通航能力,加快建设宿迁运河中心港物流枢纽,开通京杭大运河集装箱运输。加快推进宿连航道、洪泽湖西南线航道、成子河航道、徐洪河航道、新濉河航道、中运河开发区引航工程等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构筑通江达海的大港航格局。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上,大力引进和扶持物流企业,切实加强各种交通设施的衔接配合,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等方式,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提升现代物流能力和水平。
     继续抓好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分淮入沂整治工程、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工程,推进南水北调截污导流扩容工程、中运河等河道影响处理工程和中心城市防洪工程,尽快启动新沂河北偏泓尾水通道扩容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国电二期2×600MW发电工程,积极实施500KV变电站建设、城区双环网及全市配电网改造,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建设力度,完善高压电网,强化中低压电网,提高城乡电网电能质量。调整优化城乡加油站、加气站布局,更好地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实施城市宽带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重点建设本地交换机扩容和移动通讯网3G工程,完善数据基础网、ATM城域网、SDH环网和传输网,加快信息技术在交通、金融、商贸、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深化运用,促进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建设“智慧城市”。

  五、坚持科教优先,为更大突破提供强大动力
     15.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围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坚持教育优先,统筹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省里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水平。围绕普通高中教育精品化、品牌化、多样化方向,加强内涵建设,推动精明增长。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围绕产业设置专业,依据特色建设名校,确保“十二五”末全市职业学校注册在校生达到12万以上,普职比调整到4:6。以推进宿迁学院“申本”为抓手,办好高等教育。支持现有职业技术学校申办大专院校,到2015年,宿迁中专、宿迁高师、宿迁卫校、江苏农民培训学院建成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淮海技师学院、宿迁技师学院建成省重点技师学院。坚持公办与民办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促进民办教育不断完善和提高。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县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健全助学体系,解决好特殊群体孩子上学问题,更加注重规则公平,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出发点,教育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16.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办科研机构。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和科研院所来宿创办科研机构,建立一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和博士、院士工作站。大力推进科技创业专业孵化和特色孵化功能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创业园、企业孵化器等建设。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研攻关,大力开发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17.着力打造人才高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跨越之基、竞争之本、创新之要,以人才优先发展推动宿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行人才工作优先投入,确保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不低于3%,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年内增加到15.2%。大力实施“十大人才工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计划”,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全力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增创人才新优势。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六、坚持富民优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8.积极扩大就业。围绕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坚持以项目提供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认真解决困难群众、返乡民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创新就业培训体系,构建大培训格局。规范企业用工秩序,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保障劳动者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收入调节分配机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保障机制。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
     19.鼓励扶持全民创业。大力弘扬创业文化,积极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努力提高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放开创业领域,优化创业环境,激活创业主体,推进创业实践,加快形成“人人想干事、个个会赚钱、户户忙创业”的局面。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发挥好全民创业发展资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杠杆导向作用,扶持创业主体,提升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固率。不断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作用。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新路子,鼓励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兴办农工商公司,投资开发各类项目,促进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20.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加大社保扩面力度,探索建立农民与城镇居民相衔接的社会保险机制,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贯通接轨。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不断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水平。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按照“住有所居”的要求,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危旧片区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努力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2011年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七、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形成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21.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企、政事、政资、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以及管办分离等体制改革,理顺职能分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权力,实现部门对窗口的充分授权,实施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超时默许、缺席默认等制度,建立动态清理机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发挥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作用,推行行政权力全流程网上运行、网上审批、网上监察,实现行政权力透明运行。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健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深化完善大部门体制,优化机构设置,减少管理层次,推进行政体制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有机分开。推进招投标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新机制。稳步推进和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大力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22.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在保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的基础上,继续按照“管办分开、医防分设、医卫分策”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稳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把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基本医疗保障报销目录,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大力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医疗卫生事业投资管理中心的作用,采取政府资金入股、借款和设备租赁等方式,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医疗安全和质量管理,防范和妥善处置医患纠纷,营造和谐有序的医疗环境。
     23.推进财政、金融和投资等领域改革。加快财政体制机制改革,明确界定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绩效和监督管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投向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科技创新和优化产业升级。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加大金融招商力度,争取和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宿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种子基金,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上市公司达20家以上。壮大地方金融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以及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创业投资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积极推进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创业投资机构进入创投企业或投资参股。
     24.积极策应各方扶持,加强南北挂钩合作。抓住省委、省政府帮助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重大历史机遇,建立健全帮扶项目落实情况的通报制度和督查考核机制,增强策应扶持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与苏州市挂钩的合作机制,继续加大产业转移、劳务合作、人才培养、企业对接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发达城市的产业合作,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势互补。主动策应沿海大开发,加快实现与沿海开发的“五个对接”,着力打造沿海开发门户。强化与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互动合作,积极参与淮海经济区经贸活动,搭建区域城市合作发展新平台。

  八、坚持外向带动,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25.千方百计吸引外资。坚持量质并举,促进利用外资的持续快速增长,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坚持全员发动、专业招商,不断掀起招商引资热潮。继续坚持“全力主攻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经济大项目,龙头型、旗舰型、配套型的支柱产业项目,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项目;坚决不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项目,‘污染难治理、治理不达标、达标增排量’的污染项目,小玻璃、小塑钢、小橡胶、小纺织、小化工等淘汰落后产能项目”的“三主攻、三不引”原则,树立“淡化项目用地面积、厂房面积、用工数量,强化投资规模、产业层次、产出水平”的“三淡化、三强化”理念,建立健全筛选评审机制,大力开展招商选资,努力从源头上构建结构更优、质态更好的新型工业体系,形成特色化产业板块。加强对外招商引资,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强和行业50强企业开展专项招商。重视并服务好现有企业,推动其增资扩股并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上下游企业来宿投资。在扩大传统产业利用外资的同时,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鼓励外资参与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招引跨国公司、知名企业来宿设立地区总部、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管理运营中心,注重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切实加强国际间城市交往和合作,优化投资环境和要素保障,不断增强宿迁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
     26.全面提升外经外贸工作水平。用足用好各级各类外贸扶持政策,继续支持传统支柱产业扩大出口,鼓励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外贸市场份额。加快推动出口由单纯量的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本地增值、本地配套和主体本地化的比重,推动加工贸易向研发和售后服务延伸,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推进市场多元化。加大对重点成长型外贸企业培育力度,不断巩固壮大出口主体。增加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促进产品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知名品牌以及上市融资,在海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办好外经贸合作区,提高跨国经营能力。进一步拓宽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领域,提高外经发展质量,形成以境外投资为主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为支撑的外经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宿迁海关、商检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作用,推动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27.加快各类园区升档进位。按照“园当市建”的要求,以推进各级开发园区“升档进位”为抓手,加强要素资源整合,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集约,强化开发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效应。把宿迁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力争2011年创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2012年获批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着力打造独具竞争优势的“南部新城”。市湖滨新城加快发展以休闲旅游、高等职教、总部经济、科技研发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努力建成中心城市最具活力、最具魅力的创新之地、休闲胜地。充分发挥苏宿工业园区、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县(区)工业园区各自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加快推进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园和基地建设,着力发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实现特色化、集约化、差别化发展,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确保再建20个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各省级经济开发区每年都要有新进位,并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功能配套两手抓,加快园区供电、供热、供气以及学校、医院、公寓等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功能,提升承载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沭阳县建设临港新城开发区,打造策应沿海开发的重要载体。科学开发利用大运河岸线资源,加快建设运河产业带。乡镇工业集中区按照资源整合、功能配套、优势互补、特色明显的要求,突出建设重点,提升发展质量。
     28.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服务体系,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积极支持和推动民营经济扩量升级,引导民营企业优化结构、壮大规模、提高水平、做强做大。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新兴产业,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形成以大企业和优势产业为龙头的特色产业集群。坚持以强化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为重点,推动并支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进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成为行业排头兵。注重提升企业家素质和民营经济发展内涵质量,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向扩张型、外向型、科技型和集团化方向发展。增强基础配套能力,强化信用担保,放手发展、规范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构建比较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9.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和建设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以市区幸福路商业带、霸王举鼎商业圈和古黄河商岸为重点,推动著名品牌、精品街区、特色商品、高档百货和五星级酒店等建设与发展,拓展健身、娱乐、信息等新兴服务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培育和完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土地、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完善和规范中介组织,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税漏税等不法经营行为。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市场网络,创造和激发农村新的市场需求。

  九、坚持生态立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0.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推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引导企业改造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鼓励支持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建成一批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引导企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藕合,促进资源在不同企业、产业间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和社会循环消费。推动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培育较为完善的社会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体系,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31.强化节能减排。坚持把节能减排摆在重要位置,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严格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坚决从源头防治污染,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扩大产能。积极组织开展节能改造工程,加大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广泛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推广节能示范项目建设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施耗能大户企业节能行动计划,增加新能源和再生资源比重,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2.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努力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切实解决饮用水、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全面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开展建筑工地、道路运输等扬尘防治管理,加大工业废气、烟尘治理力度,健全秸秆禁烧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有效控制和治理大气污染。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完善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力度,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坚持实行“河(湖)长”制度,完善河湖水质日常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河湖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供水能力建设,确保供水优质安全。加快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建设,实现以古黄河为主轴的东西贯通、南北通畅的水系布局。大力实施“绿地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推进沿河、沿湖、沿路等生态林网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地率。大力实施“靓家工程”,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市民提高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低碳意识。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加强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33.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修复,重点保护好骆马湖、洪泽湖、大运河、古黄河、淮沭新河等河湖水源,保护好湿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加强对古树名木和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健全生态建设机制,运用行政、经济双重手段逐步完善地区环境质量考核评价机制,推行排污权有偿获得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开放式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34.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推进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各类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用好县(区)三馆、乡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大力推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集中力量排演一批淮海戏、泗州戏、柳琴戏、小京戏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鼓励支持市歌舞团等文艺团体发展,扶持诗歌、小说等文艺创作,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很强的文化品牌和精品力作。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强化媒体社会责任,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现代建筑保护力度。广泛开展文化创建和公益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网络和动漫服务业、文化演艺业、文化博览业、出版印刷业等产业,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格局,提升宿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促进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品和现代艺术品开发生产,扶持草编、花卉、桃雕、影雕、烙画、画材等民间工艺品和文化衍生产品发展壮大,提高产品质量,拓展产品市场。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培育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重点引进培养一批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编剧、导演、舞蹈、美术、表演等拔尖人才。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发展民间文艺团体、农家文化大院和演出市场中介机构,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和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6.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引导经营性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对以文艺院团为重点的经营性文化单位,采取“政府买单、群众享受”、“政府补贴、开展公益”等措施,支持其发展壮大。立足现有资源,组建演艺集团,鼓励民间艺术团体、演艺场所加快发展。调整优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运行机制,形成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积极创新文化服务和传播方式,加快建设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院、网上新闻发布会和政务办理。推动广播、电视、报纸、书刊与手机、网络、游戏、动漫等产业联姻,加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手机报等新型业态发展。支持宿迁报业传媒集团和宿迁市广播电视集团强化资源整合,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十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37.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计划生育服务和流动人口管理,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活跃各类体育竞赛,提高全民健身的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加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力度,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大力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加大老年公寓、养老院建设力度,探索社会化养老新途径。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38.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的法规、体制、能力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解决疑难信访制度,健全信访终结机制。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把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重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与社区管理和谐相融的物业管理新模式。推进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有效覆盖、有效管理、有效提升,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加强舆论正面引导,关注网络民意,及时妥善处理网上群体性事件。
     39.推进法治宿迁、平安宿迁建设。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法治宿迁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强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安保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平安宿迁建设。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的基层基础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贯彻落实新保密法为契机,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和安全保密设施建设,确保不发生失密泄密事件。加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增强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能力,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十二、同心协力,开拓进取,为实现“十二五”目标而奋斗
     40.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着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深入研究和把握事关宿迁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配优建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快建设一支素质全面、引领潮流、敢试敢闯、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进一步坚定理想、牢记宗旨、增强责任、提高能力、树立形象,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深入推进和完善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畅通人民参政、议政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坚持党管武装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和军民团结,形成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强大合力。
     4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净化社会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43.始终保持“我能、我行、我成功”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推动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从各种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落后观念中解脱出来,让“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更深地融入宿迁人的心灵,更好地体现于各方面的工作,成为宿迁独树一帜的“精气神”和代名词。注重培养和宣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先进典型,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勇于创优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抢抓机遇、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不尚空谈、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永不满足、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不气馁、不服输、不落后、不掉队,以超常规的思路、突破性的举措,在推动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进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44.建立“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分规划和年度执行计划,充分发挥“十二五”规划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作用,保持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规划管理体制,加紧研究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办法,切实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纳入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责任制,各实施单位必须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各司其职,各守其责。要将“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范畴,严格考核标准,落实责任追究,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苦干,为顺利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而努力奋斗!

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工作动态 2011-01-11 中共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三明市委关于制定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三明_三明在线 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关于制定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桃江县委关于制定桃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中安在线-安徽新闻 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转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转)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诞生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爱思想: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关于制定南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