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教程js: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34:41
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现就建设生态文明大市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

1.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大市,其实质就是举全市之力,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我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山,北靠巴丹吉林沙漠,黑河穿境而过,生态区位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市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建设,依托城镇化建设拓宽“三条路子”,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大市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良好基础。当前,我市面临良好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倒逼态势和顺推机遇,战略位置居中四向,是甘肃联系新疆、青海、内蒙三省区,东进西出、南引北连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境内祁连山森林、黑河湿地、北部荒漠三大生态系统交错更迭,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是影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大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抢抓政策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构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选择,是立足张掖实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张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全市上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生态的基础性,绿洲生态的脆弱性和张掖生态的独特性,切实增强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生态文化,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维系绿洲生态平衡,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张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目标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动员全市上下奋勇争先、共同奋斗,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

——生态屏障功能强化。祁连山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和恢复取得积极进展,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绿洲及外围荒漠区生态系统逐步改善,生态服务经济建设的功能逐步增强。

——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形成一定规模,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大气环境得到改善,土壤环境得到改良,水环境得到保护,支撑发展的环境容量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面积稳步增长,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宜居宜游宜商环境条件不断提升。

——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强,生态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资源能源节约意识明显增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更加有力。

——制度建设不断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协调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投资机制、问责机制和社会协同机制等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并得到有效实施。

2020年远景目标是:生态建设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自然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加速发展;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生态文化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二、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4.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保护建设思路,南部争取尽快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实施黑河中上游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通过加强天然森林、草原、冰川、湿地保护,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草)等一批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逐步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加快缓冲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集保护、科研、宣教和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生态功能区。中部加快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通过发展现代节水农业,促进黑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全面实施黑河流域盐碱化及沙化治理工程,建设防风固沙综合防护林体系,营造大型防风骨干生态林,实施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加强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建设绿洲生态安全系统,确保绿洲生态屏障安全。北部全面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工程,大面积封滩育林育草,恢复扩大荒漠区植被,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构筑绿洲及北部荒漠区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5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认真总结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以水资源高效合理利用为核心,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合理配置生产、生态用水。大力优化用水结构,积极推进结构性节水,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压缩农业用水、退耕还水,努力建立节水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促进自然生态保护恢复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和喷灌、滴灌设备,加强灌溉定额管理,稳步发展常规和高效节水面积,着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灌区节水改造配套、河道整治、引水口门改造等水利工程,加快工程节水进程。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引进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实现一水多用,不断降低单位生产总值水耗。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推进城市节水。按照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度、定额管理、有偿使用、市场调节”的原则,健全完善水权转换制度,规范水权交易办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水资源配置,纵深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6.进一步加大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力度。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高度重视餐饮业环境整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严格治理城市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有效控制冬春季城中村炕烟,强化机动车尾气等污染物排放和治理工作。积极推进集中供热,全面拆除供热范围内的自建燃煤蒸汽锅炉,推进燃煤企业除尘脱硫工作。严格落实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排污企业监管,全面实现污染源达标排放。实施黑河张掖段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县城和重点乡镇全覆盖。加快推进矿区资源开发污染综合治理和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严格执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及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促进矿区生态恢复。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规模以上重点污染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7.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健全城镇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优化市政公用设施布局。鼓励发展生态型住宅小区,探索推广各种生态型居住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建设技术创新,在城镇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材料、新技术,全面提高城镇生态指数。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建设成果,加快城乡绿化进程,完善公园、广场、道路、小品景点和住宅小区绿地网络,全面建设滨河新区生态景观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宜居城市水平。全面推进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着力提高环境质量。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和无公害农药,开展农村废弃塑料薄膜回收利用,推进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工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城市垃圾和危险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分拣、村收集、县处理”模式,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和废弃物集中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工程和村庄绿化行动,提高村镇绿化水平。

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转型升级

8.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编制并实施全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统筹谋划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立足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抢抓机遇,以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为先导,以特色产业强县(乡、村)为基础,以规模经营带动要素聚集,重点发展制种、肉牛、高山细毛羊、马铃薯、高原夏菜、设施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集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立足构建立体交通枢纽,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壮大商贸流通业,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继续做好张掖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提转搬”工作,积极培育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整合资源打造核心景区,做精做活特色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立足经济通道建设,主动融入全省“一体两翼”战略和“西翼”产业体系,通过技术改造、集群发展、品牌营销等途径,提升发展矿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高新技术产业,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9.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突出循环、绿色、低碳三大主题,加快编制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十二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构建“种植-养殖-沼气-肥料”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和示范区。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工业,推动种养加、煤电冶耦合,推行“农产品加工-沼气-发电(有机肥料)”、“采矿-选矿-冶炼-精深加工”、“清洁能源-电力-蓄能-载能”循环加工模式,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形成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实行绿色生产,推行绿色服务,倡导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型旅游产业。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平台,按照“统一规划、产业集聚、资源共享、整体优化”原则,加快市级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建设,推进县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10.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降耗,重点抓好电力、水泥、硅铁、有色金属等行业高能耗设备的淘汰和改造,加强工业余热利用,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合理开发利用水电,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努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加快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在建筑中应用,推进各领域的节材工作,加快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的推广应用。推进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生态建设用地需求,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加快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城镇建设和工业用地挖潜使用力度,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四、建设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

11.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将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党校、行政学校教学计划,编写一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通俗教材,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健身中心、各类活动中心等传播载体的作用,使其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丹霞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区和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维护生态文化多样性。

12.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产品、节水型器具。积极引导鼓励绿色消费,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推行绿色采购制度,推进绿色销售。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优生优育方针,促进人口均衡良性发展。倡导文明丧葬新风,提倡新兴丧葬方式,推动绿色殡葬。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加强疾病疫情防控,推行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13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中国植树节”、“爱鸟周”等重要时节的纪念和宣传,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市建设,大力推进以生态县为抓手的创建活动,全面实施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市、县两级尽快编制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由各级人大审议通过后,用五年左右时间组织实施。到2014年,六县区全部建成国家生态县区,到2015年全市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通过考核验收命名。大力开展花园式单位、园林化单位、园林绿化模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强各类生态示范创建的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淘汰退出机制,确保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五、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14.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积极培养、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生态科技人才,深化生态领域科技合作,加快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攻关。对现有经济适用科技成果认真筛选,因地制宜,组装配套,应用推广。聘请农业、林业、水利、气象、草原、生态、环保、安全、工业、经济方面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生态文明大市建设专家组,为政府制定规划、开展重大项目决策提供技术咨询。办好“绿洲论坛”,为指导张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15.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生态安全监测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长期监测研究。加强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灾害性天气、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生态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加强生态环境问题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保障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应对突发性环境问题和生态安全事件的综合防控体系。

六、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健全完善落实机制

16.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市上成立建设生态文明大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编制生态文明大市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切实加强综合协调与决策咨询,全面落实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积极推进规划环评、战略环评,完善防洪、抗震、防治地质灾害、应对极端天气变化等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建设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抓好各项工作的协调和督促。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负责本县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17.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资源能源的市场化配置改革。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积极争取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建立祁连山、黑河流域生态补偿试验区。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扩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争取开展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落实补助政策。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逐步落实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18.构建多元投资机制。加强各项相关规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积极引导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配套管网、垃圾处理设施等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探索发展碳汇林业,积极探索建立林业碳汇交易机制。抓好国家有关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资源节约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节地节水项目的政策扶持。

19.实施激励问责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科学制定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积极开展工作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县区“四位一体”考核体系。认真落实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的实行问责,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20 .落实社会各方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控制污染、推行清洁生产、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追求绿色效益。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新闻媒体要广泛持久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先进典型的总结和推广,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建立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更好地发挥其在环保监督、环保宣传、环保专项行动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和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公众参与平台,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  ○ 一 ○ 年 十 二 月 十 九 日

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宿迁建设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宿迁建设的意见2009 中共安阳市委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阳光施政机制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精塑创业软环境工作的意见 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的意见 2003 中共余姚市委 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国塑料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 穗字〔2010〕11号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嵊州新闻网 中共山西省运城市委转发市纪委监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阳光农廉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于实施中心城市人口五年倍增计划的若干政策意见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区义务教育设施建设的意见 中共东阳市委 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集中力量实施工业大项目突破的若干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的实施办法 2003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党政正职监督的暂行规 深圳明镜网---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党政正职监督的暂行规定 中共衡阳市委关于在全市推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意见 中共咸阳市委关于印发《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