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蛋糕图片大全:新闻话题 2011.03.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19:36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美国为什么“好战”阅读原文

美国为什么“好战” 导语: 3月22日,在法国对利比亚发动空袭之后,美军也加入到空袭利比亚的行动当中,尽管美方宣称美军在利比亚只是辅助性角色,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才是空袭行为的实际领导者。仅对利...全文↓

美国为什么“好战”
导语:
3月22日,在法国对利比亚发动空袭之后,美军也加入到空袭利比亚的行动当中,尽管美方宣称美军在利比亚只是辅助性角色,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才是空袭行为的实际领导者。
仅对利比亚一个国家,美军在二战以后已经发动和参与过三次空袭,作为我们教科书中“帝国主义”的代表,美国为何如此“好战”?
图注:美国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
2011-03-24 第 1602 期
孤立主义,美国“穷兵黔武”的另一面
珍珠港事件 让美国人从孤立中醒来
孤立主义传统可上溯至华盛顿
20世纪以来,美国是世界上海外干涉或进行战争最多的国家,仅在二战以后美国的海外干涉就达到14次,从统计数据来看,美国的确非常“好战”。然而我们看看历史就会发现,美国其实是孤立主义传统最根深蒂固的大国之一,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对世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像美国一样渴望远离世界。
美国立国之初,国父华盛顿便确立了孤立主义原则。所谓孤立主义,就是自己将自己独立于世界之外。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词》中提出下述基本原则: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
孤立主义从未消失
美国立国之后的上百年间,除了对法国大革命表示支持之外,几乎没有对任何国外大事有过明确表态和站队。有学者认为,孤立主义宣告打破的标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威尔逊总统倡议建立国际联盟;而另一种观念认为,直到二战中美国珍珠港被偷袭之前,美国都一直没有改变过孤立主义立场。毫无疑问的是,直到今天,美国的“孤立主义” 情愫依然浓烈,例如国会拒绝为越战拨款,迫使美军放弃越南战争,以及在“黑鹰坠落”被媒体大事渲染后撤军索马里,都被认为和新孤立主义的适时抬头有关。
美国并不总是“胸怀世界”
共和党议员帕特·布坎南自称是“新孤立主义者”,他要求美国政府终止对外援助,还主张将联合国赶出美国,关闭世界银行,减少或制止外来移民等。持类似观点的还包括在美国极有影响的众议员荣保罗,他不仅反对美国参与任何海外战争,甚至主张美国退出联合国,不再缴纳会费,也不再承担任何维和任务。
他们认为美国没有必要关心其他国家的境况,而美国如此强大,也不会有国家愿意主动挑起与美国的战争,美国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享受永久的和平。不要以为这只是极端人士的呓语,以上两位都曾经被共和党作为总统提名候选人,荣保罗还以自由党候选人身份参加过总统选举。
“利益”并非对外关系的唯一考虑
自由女神:“道义”象征
动武的理由也包括“道义”
与孤立主义相对应的是“国际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美国不能在一个动荡的国际环境中独善其身,美国必须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以道义的力量来领导世界,即实现“仁慈的霸权”或“王道”,这种思维便是我们常说的“以国际警察自居”。
虽然美国海外干涉或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是不容置疑的是,美国所进行的许多干涉和战争都是打着道义的旗帜进行的,例如:威尔逊总统将美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声称“这将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罗斯福带领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的直接动因是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但最根本的是要反对法西斯轴心国对世界的统治;杜鲁门总统当政时,美国出兵朝鲜,试图防止在冷战中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朝鲜半岛落入共产主义的势力范围;在约翰逊政府之下,美国陷入了越南战争,战争的目的是要“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防止东南亚地区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以及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在北约的框架下参与了科索沃战争,战争的理由是阻止前南斯拉夫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的种族清洗政策。
霸权主义的“主动安全”
而共和党外交的道义色彩则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他们的动武理由也有更强的霸权主义色彩。美国最近进行的战争中有三次是共和党政府发动的: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理由是制止伊拉克入侵沙特阿拉伯,维护中东的秩序与和平;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理由是打击和消灭恐怖主义者;2003年的第二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出兵的借口是消除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真正目的是把萨达姆赶下台,在中东地区建立同美国关系密切的民主基地。在共和党政府所发动的战争中,安全的考虑是第一位的,往往用先发制人手段,消灭对安全的潜在威胁,也即实现所谓“主动安全”。
爱霸权,也爱和平
B-2隐形轰炸机
“威尔逊主义”,对外关系的理想主义
美国不仅是外交关系上的霸权主义大国,也是理想主义大国。美国外交上的理想主义可以追溯到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计划,后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可以说,不懂威尔逊主义,则不懂美国外交。
理想主义/威尔逊主义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不能单靠自己来寻求安全,而应当通过多边组织或国际组织来寻求共同安全,这才是世界和平的保障,“要让世界为民主提供安全保障”。自由、民主和人权不是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手段,它们本身就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而且应当视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威尔逊主义的“四项基本原则”
威尔逊主义的公式可以简化为:(1)道德律令——道德应当是一切外交政策的出发点;(2)多边律令——多边主义应当是实现外交政策目标的基本手段;(3)民主律令——在美国领导下实现世界的民主是实现永久和平的前提条件;(4)民族自决律令:任何民族都有权决定自己的政府形式。不过最终令国际社会失望的是,国会拒绝美国加入威尔逊一手创办的国际联盟,没有美国的国际联盟在二战开战前威信丧尽,迅速解散,直到二战之后,各国改进国际联盟的理念,成立了联合国。
什么才是新时期的“和平”
洛克比空难现场
最安全的国家:很难互相开战
如果问中国人世界各国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回答多半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而如果问美国人同样的问题,基本上会回答分为自由世界与专制统治,或者自然主义与宗教世界。
随着哲学家波普尔的名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名噪一时,西方人越来越倾向于将国家划分为(宪政民主的)开放社会,和(专制主义的)敌人。正是基于这种划分,1986年,美国学者迈克尔·多伊尔提出了“民主和平论”的主题,他认为民主国家之间很少或不轻易打仗,原因在于制度的约束和文化规范的自律。就理论而言,“民主和平论”承继了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并与威尔逊主义的“为民主创造一个安全的世界”相关联;就经验来说,二战以来民主国家之间没有开战的事实似乎使“民主和平论”不证自明,成为国际政治中的“公理”。不过,其实“民主和平论”并不是一个绝对性结论,它只有在作为“两国民主化程度越高,则相互动武可能性越低”这样一个趋势性描述时是可靠的。
“扩大和平区”,冷战后的主要对外思维
民主和平论的主要信徒包括尼克松和克林顿,小布什也可以名列其中。尼克松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热烈的回应,他认为独裁国家对和平的威胁远远大于民主国家,因为战争的主要受害者是普通国民,因此他们会反对发动战争,然而独裁者却不会在乎民意,而且他也往往不会像普通人民一样成为战争的受害者,有时仅仅是因为一时性情或者为了获取“历史功绩”,他就会将自己的人民陷入战争之中,因此美国真正的安全保障在于,给其他国家的人民用选票避免战争的权利。
以民主和平论为基础,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总统,民主党的克林顿宣称要“扩大民主的和平区”,而小布什总统在伊拉克战争前曾说:我们把自由带给遥远的他们,这样我们在国内才有安全。“民主和平论”已成为后冷战时代美国进行海外军事干涉和在干涉之后进行“国家重建”的出发点。
结语:“国际关系中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常常被人误用,因为人们将石油,矿石,天然气当成“利益”,却忘记安全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利益”,如果把国际关系理解为“弱肉强食”或者“丛林社会”,那么就只能剩下无意义的歪曲和阴谋论。
【今日头条】沈彬:中国89%的人自己有房住? 阅读原文

沈彬法律工作者原题:专家别再拿“住房自有率”忽悠人了专家又出来挑战大家的常识了。 3月20日,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顾云昌称:中国89%的人都有房住。社会上对住房的...全文↓

沈彬 法律工作者
原题:专家别再拿“住房自有率”忽悠人了
专家又出来挑战大家的常识了。
3月20日,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顾云昌称:中国89%的人都有房住。社会上对住房的抱怨来自10%左右的家庭。抱怨最大的,第一是80后毕业生,第二种是农民工。因为80后有冲动但没钱,所以买不起房,而这些人是网络主体。(《经济参考报》3月22日)
80后搞不定丈母娘,就想绑架舆论,绑架政府决策,真是用心险恶啊。顾副会长不仅又祭出“丈母娘经济学”,还拿住建部领导的话作为论据。3月9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报告称,我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率达到89.3%。顾副会长就此得出了“89%的人有房住了”、“10%的人在抱怨”的错误结论。
89%的自有住房率≠89%的人有房住,这个常识要教专家几遍呢?
什么是“我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率”?去年联合国人居署、国家住建部和上海市共同发布了《中国城市状况报告2010-2011》,其中提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拥有率达87.8%(该数据的含义是私有产权住房占全社会住房存量的比例)。
显然,“自有住房率”不是有多大比例的居民有自己的房子,而是有多大比例的房子是私有的!从目前的情况看,“自有住房率”高不是什么成绩,更多是危机,说明保障房供应不充足,居民不得不通过买房私有的方式安居。
其实,“自有住房率”的误用史也不算短了。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似乎是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的一位官员。其在2006年6月26日在《中国经济周刊》上载文提出“中国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已经达到82%,世界第一”,引用的数据来源是建设部的《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事实上,该份公报中根本没有“住房自有率”的提法,达到81.62%的是“住宅私有率”,也就是私有住宅面积占全部住宅面积的比例。
早在2006年第10期的《中国房地产》杂志上,复旦大学的陈杰先生就对此做过澄清:“住房私有率≠住房自有率”。横向分析一下住房自有率的“世界第一”,按照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统计资料,欧美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总自有住宅率普遍在60%~70%,比较高的是英国(70%)、美国(68%)、比较低的是德国(39%)。中国在住房自有率上已经“超英赶美”,那是因为中国住房保障没有跟上,私房比例才会那么高。
而且,中国的住房自有率从2005年的82%,到2008年的87.8%,再到去年底的89.3%,一路飙升。这意味着住房中私有住房的比例越来越高,公有住房(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的比例在变小。这个数字也是与中国不到10%的保障房比例相匹配的。这是危机,而不是成绩。
这一点在今年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刚公布的报告(也就是齐副部长所援引的报告)中也有反映: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为89.3%;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却有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1332元,比2005年增长64.7%,年均增长10.5%。这说明居民背上越来越沉重的买房负担。
“住房自有率”就是“住房私有的比率”,其真实含义很明确,从2006年陈杰的文章开始就不断有学人做出澄清,然而,值得玩味的是,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澄清,相反在官方的报告中不再提“住宅私有率”,而以“住房自有率”替代之。以至今日像顾副会长这样的房产利益代言人,直接拿“89%自有住房率”忽悠人:89%的居民都是有房子住的。
还值得一说的是在清华大学的这个论坛上,向顾副会长询问相关情况的是李稻葵教授,其另一个身份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问道于盲,很可怕;但利益集团下定决心,忽悠决策层,更可怕。
【大家看法】茅于轼:不要拿我交的税款去建航空母舰阅读原文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我们纳税人都有权询问,拿我们所交的税款干什么用了。也有权表达哪些用场我不愿意,哪些我愿意。尽管个人的表态未必能被政府接受,但是我们确实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政府也完全应该考虑纳税人对...全文↓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
我们纳税人都有权询问,拿我们所交的税款干什么用了。也有权表达哪些用场我不愿意,哪些我愿意。尽管个人的表态未必能被政府接受,但是我们确实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政府也完全应该考虑纳税人对税款使用的要求。在正常情况下人民代表大会就是讨论税款如何使用的最恰当场合。政府要听从人民代表大会对税款使用的决议。
我在这儿表达,我不愿意用我交的税款去建航空母舰。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不一定别人也这样看。我想说明我的理由,供大家参考。
一般人看来修建航空母舰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是很必要的。但是这种想法有点一厢情愿。因为这假定别的国家不相应修建航空母舰,听凭中国加强国防,他们自己不加强他们的国防力量,这才有道理。如果别的国家因为中国加强了国防,他们也加强自己的国防,双方加强军备的效果就是彼此抵消。剩下的唯一后果就是浪费了各自的国力。事实上世界上的大国正在走上这条路。各自扩军,彼此抵消,造成巨大浪费。
我的看法并不深奥,谁都能明白。各国的领导人更不傻,他们也懂得扩军是没有好处的。但是为什么大国都在扩军呢?我猜想是因为国家领导人要对全国人民的安全负责任,如果他们不扩军,在全国人民面前不好交代。虽然抵制扩军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但是不容易为全体人民所理解。结果只好参与到军备竞赛中,损人损己,对谁都不利。
今年3月6日《参考消息》报道了一条不大为人注意,却又非常重要的消息。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宣布,台湾不与大陆搞军备竞赛。这条消息的重要性在于:一,台湾的百姓是理性的,懂得搞军备竞赛对自己不利;二,马英九得到台湾广大百姓的信任,敢于做出看似对百姓的安全不利,而实质是有利的决策。这也说明台湾的百姓和政治家更成熟,更有理性,能够冲出习惯的约束,开创新的对外关系的格局。
设想如果大陆领导人胡锦涛也决定不搞军备竞赛,会是什么结果?很可能首先是军工部门反对。这样做无异是夺了他们的饭碗。我国的武器工业养活了许多人,也有巨额利润,这个部门活得很滋润,还有大量出口,能够赚取许多外汇。消减武器生产显然对他们不利。其次老百姓也未必同意。过去中国很穷,建不起航空母舰,因此受人欺侮。现在我们有钱了,有了航母可以免受欺侮,更能扬威天下,这是一个大国应该有的气派。持有这样想法的人有多少,不知道。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大家都这样想,就会出问题。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宣称自己不称霸,但是霸权思想还是有的。总想耀武扬威一下,过过瘾。小国的百姓中持这种想法的人大概会少一点。
台湾是一个很小的政体,马英九宣布不搞武器竞赛,在全世界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中国,特别是美国也宣布不搞武器竞赛,情况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扩军和裁军究竟哪个更有利于世界和平?在冷战时期有所谓核均衡理论。认为双方都有可怕的核武器,彼此对峙,谁也不敢先动手,这样最安全。经过六十多年核对峙的历史,现在应该看到它的危险。由于各方都保有核武器,一方面给别的国家持有核武器提供了借口,另一方面核武器难免扩散。现在世界上有核武器的国家越来越多,各种可能的危险越来越大。如果不能最终彻底消灭核武器,其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核灾难。核对峙带来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军备竞赛并不能带来和平,反而是带来浪费和战争的越来越大的危险。
中国人的确比过去富了,大家都很想耀武扬威一下。可是搞扩军并不能获得全世界的尊敬,只能使全世界更紧张。如果带头提出均衡裁军,倒是能使全世界佩服的。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中国人一百年也不会产生新思想并对人类有所贡献。她说得不对。中国的领导人和全体有思想的中国人会同意,中国在裁军方面提出创意,是真正对人类的贡献。凭中国现在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实力,提出裁军是能够让全世界认真对待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一位有新思想的领导人。中美合作带头均衡裁军,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轻轻放过了。所以我不希望拿我交的税款去建航空母舰。
【国际关系】加藤嘉一:萨科齐为何要打卡扎菲?阅读原文

加藤嘉一国际关系学者现在,卡扎菲的心情一定糟透了。这位在利比亚掌权42年的独裁者跟以色列、美国、欧洲、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兄弟打了一辈子仗之后,上周末差几个小时就将迎来自己军事生涯中的第一场胜利。当时,...全文↓

加藤嘉一 国际关系学者
现在,卡扎菲的心情一定糟透了。这位在利比亚掌权42年的独裁者跟以色列、美国、欧洲、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兄弟打了一辈子仗之后,上周末差几个小时就将迎来自己军事生涯中的第一场胜利。当时,卡扎菲正在靠坦克和雇佣军打败刚刚起义的反对派,重新掌握这个国家。可惜就在这个时候,多国部队的加入使利比亚内战变成了利比亚战争,海上飞来的导弹和飞机改变了力量对比。卡扎菲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方式,遭到了类似德国隆美尔元帅的失败。
这次多国部队加入战阵的方式令人感到奇怪。出兵之前,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是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以除了派兵占领之外的任何方式保护平民。不过美国、英国和法国执行决议的方式显然不止是禁飞,而是直接攻击利比亚的军事目标。
更为奇怪的是,过去几十年来在西方与利比亚关系最好的法国,这次成了轰炸利比亚的主要力量。法国不仅打响了空袭利比亚的第一枪,派出最多的飞机,还率先与卡扎菲断交,承认班加西的反对派政权。可以说,法国已经成为利比亚战争的领导者之一。萨科齐为什么要一反常态地轰炸卡扎菲这位“法国人民的老朋友”呢?难道就为了当一次领导吗?
答案可能是这样的,因为法国人是世界上最关心外交的民族。据说在美国,除了大城市外,要买一张世界地图是很难的,但在法国各地的书店都可以买到世界地图,甚至可以买到别的国家的地图。法国还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国家,但他们1940年向德国投降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领导世界了。1991年海湾战争中,法国派出了一万多部队,但由于人数远远少于英国的七万人而没有得到指挥权,只好在美英将军指挥下打仗。
2003年美英决定再打伊拉克,不愿参加的法国干脆与德国、俄罗斯和中国一起反对美国。现在利比亚发生战乱,法国一开始也不支持武力干涉,但在美国表示出与法国一样的观望态度后,萨科齐突然改了主意,决定武力介入支持反对派。由于利比亚长期遭到武器禁运,没有可以击落飞机的武器,这将是一场想输都难的战争,将对萨科齐的2012年大选起到很大的作用。至于正在处理很多困难问题的美国和几乎不买石油的英国,也愿意看到法国起到更大的作用。
利比亚人民的老朋友萨科齐做出这样的行为,自然让法国人民的老朋友卡扎菲觉得无法忍受。卡扎菲威胁说,他将公开萨科齐在2007年大选时接受他巨额赞助的证据。但是,这种威胁对法国人不一定有效。人们都知道,巨额捐款本来就是民主政治的根基之一,只有在明显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才是问题。我不知道法国有没有禁止政治家接受外国捐款的法律,但从效果上说,既然萨科齐在关键时刻一定要推翻卡扎菲,那他就可以说收钱没有影响自己的立场,没有损害法国利益。对于法国选民来说,战争的领导权和结局才是最重要的,自己选出来的总统巧妙地骗了非洲的一个疯子,这不算什么大事。
当然,事情也可能没有这么简单。现在的中东并不太平,利比亚的西部邻国突尼斯,东部邻国埃及都刚刚发生了革命,埃及在革命后更是暂时成了一个没有宪法的国家,总理要向武装部队委员会宣誓就职。由于支柱产业旅游业完全消失,埃及丧失了大量收入,近年新增的大量年轻人无事可干,随时有可能再次革命。
而卡扎菲在自己的偶像埃及总统纳赛尔死后,就一直想把埃及搞乱,最终把埃利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穆巴拉克还在位的时候,卡扎菲曾当面对穆巴拉克说:“贵国是一个没有元首的国家,而我是一个没有国家的元首”。后来他还多次试图越过边境到开罗去“和埃及人民直接交流”,当然每次都被埃及人阻止。卡扎菲认为沙漠是人类共有的,所以从来没有向埃利边界派出任何军人或警察,对面的埃及人却始终维持着一条禁止出入的防线,就像柏林墙一样。
中东革命刚发生的时候,埃及和利比亚同时出现动乱。穆巴拉克虽然也想继续干,但他的军队毕竟是靠美国巨额军事援助维持的,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没有支持他,穆只好下台。但利比亚毕竟是一个石油出口大国,军饷由卡扎菲支付,军队听卡扎菲的,所以可以被用于镇压反对派。另外卡扎菲由于不搞种族歧视,在黑非洲的威信比较高,他成立了一支由黑人组成的“泛非洲部队”,这支部队在内战中成了政府军的主力。反对卡扎菲的起义军虽然一度打到的黎波里附近,但最后还是被卡扎菲打了回去。
如果卡扎菲真的打下了距离埃及不远的班加西,他将完全有可能继续前进,为实现几十年来搞乱埃及的梦想而奋斗。虽然卡扎菲是个独裁者,但是埃及也处于绝对的军事独裁之下,真的很难说有多稳定。另外,据说卡扎菲手里掌握有一千多亿美元的现金,用这些钱完全可能在埃及搞出些动静,没准能把苏伊士运河暂时关闭也不一定。如果那样的话,美国在波斯湾的处境就更困难了。法国在这个时候出手,美国应该是感到高兴的。
不过,打击利比亚在长期来看未必是好事。尽管卡扎菲反对美国的历史要比本·拉登和萨达姆加起来还长,但2003年之后,他已经放弃了反美的立场,把造核武器的设备送给了美国人,对自己过去的恐怖行为加以赔偿。去年,卡扎菲用26年时间和200亿美元修建的一个巨型灌溉系统竣工了,这个系统长达3700公里,可以把沙漠深处的地下水抽出来,把沙漠变成耕地,使利比亚从此不用再买粮食。
可见,卡扎菲已经决定结束自己的疯狂时代,给国家留下一些好的遗产。但法国老朋友的背叛无疑是这个游牧民族的领袖所绝对不能容忍的。卡扎菲只要活着就会和西方战斗下去,但西方已经有了伊拉克的教训,未必敢派出陆军占领利比亚。同时,利比亚已经成为了中东第二个放弃核武装后遭到西方攻击的国家,这对朝鲜和伊朗来说绝对不是令人鼓舞的消息。
无论如何,利比亚的前途仍然让人看不懂。
【惊天巨震】瓦茨拉夫:富国遭灾还需他国捐款吗阅读原文

3月11日袭击日本的强烈地震与海啸在该国东北沿海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人员与财产损失,核灾难的威胁又雪上加霜,使这个唯一经历过核爆恐怖的国度再次陷入死神将临的恐惧之中。成千上万的人仍然失踪,数十万人流离失...全文↓

3月11日袭击日本的强烈地震与海啸在该国东北沿海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人员与财产损失,核灾难的威胁又雪上加霜,使这个唯一经历过核爆恐怖的国度再次陷入死神将临的恐惧之中。成千上万的人仍然失踪,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数百万人面临饮水和食物的短缺,在接近冰点的温度下没有取暖设施。死亡人数预计将超过1.5万人。
由于日本是一个富裕国家,有些人可能会因此而觉得日本有能力独自承担起恢复重建的大部分工作。毕竟全世界都经历了一场金融危机,公共财富与个人的腰包都大大缩水,有人可能会认为,有限的国际救灾能力应该留给穷国和穷人。
但日本面临的是如此巨大的灾难,它需要我们的帮助。富国与较穷国家的人民一样,都需要感受到人类的团结,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这样的时刻表现出这种团结,能使几代人产生感激和信任。
福岛核电厂反应堆芯可能熔化所构成的潜在威胁也许是我们生活的这样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可以想象出来的最大威胁,各国政府必须以新的方式进行合作,以确保我们人类的健康和安全。然而这种合作方式需要出现一种新的全球性民权社会,这种社会只能够建立在目前日本需要的这种国际团结的基础之上。
日本已经尽了自己的责任。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需要的时候,日本一直给予慷慨的支持,如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广泛的资金援助,在灾害发生时带头投入抢险救灾活动。现在是国际社会站出来对日本回馈同样关怀的时候了。
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地的民间已经派出(救灾)专业人员,并捐钱捐物。但鉴于灾害破坏的程度,目前的支持远远不够,这一点毫无疑问。现在是我们大家行动起来的时候了,不仅只用我们的专业能力,而且每个人都应该想灾区人之所想,急灾区人之所急。
由笹川洋平(YoheiSasakawa)出任会长的日本财团(N ippon Foundation),为此成立了一个日本东北部地震和海啸救济基金。该基金将以最大的透明度进行管理,并以最有利于受灾地区的方式开展工作。
我们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手来全心全意地帮助这次灾难中的受害者,通过日本财团的基金或通过其他任何得到承认有信誉的人道主义组织进行捐助,尽我们所能,表现出人道与真心的团结,以此来回应这场灾难。
(作者系瓦茨拉夫·哈维尔、德斯蒙德·图图与里夏德·冯·魏茨泽克)
【教育之思】大学精神:从旁听生到公开课阅读原文

魏英杰杭州编辑读到报上重提北大旁听生的故事,不由得感慨万分。这一群被称作“边缘人”的旁听生,有的年过六旬,有的在北大、清华等大学旁听十来年,有的为求得精神自由,生活落魄,贫无立锥之地。这是大学里一道...全文↓

魏英杰 杭州编辑
读到报上重提北大旁听生的故事,不由得感慨万分。这一群被称作“边缘人”的旁听生,有的年过六旬,有的在北大、清华等大学旁听十来年,有的为求得精神自由,生活落魄,贫无立锥之地。这是大学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撑起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小半边天。
前几年有消息称,北大拟限制非北大学生旁听,我还撰文为这群人“申诉”。理由是,允许旁听恰是北大乃至于大学的精神传统之一。北大在历史上出过许多旁听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毛泽东(也有人称此说不确),他参加了北大哲学研究会,并旁听课程。实际上,另一位早期中共领导人瞿秋白,也曾于1917年间在北大旁听。其他著名旁听生还包括沈从文、丁玲、柔石、孙伏园、成舍我等人。
蔡元培先生倡导“兼容并包”的精神,北大规定“各学系有缺额时,均得收旁听生”。说起来,这里所谓的旁听生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还有点不一样。其中,一部分旁听生是经过正式登记手续进来的,“旁听生和选科生优秀者还可以转为正式生,一样发给毕业文凭”(1921年后才不允许旁听生转为正式生);其他的才是什么手续也没有的旁听生。平民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救国理想的一部分,所以他主张“无人不当学,而亦无时不当学”,希望人人都可以自由听讲。(载于《申报》邵飘萍对蔡元培的采访,转录自陈军著《北大之父蔡元培》一书)
关于在老北大旁听的故事,许多北大人都写过很精彩的回忆文章。由此可见,旁听不仅是北大的传统风气,还与北大精神息息相关。如今,由北大开风气之先的旁听传统非但没有消失,而且在国内高校仍然流行,这一点颇让人感到欣慰。说实话,在大学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有这么一群人不为文凭,不为名利,甘守寂寞,“潜伏”于大学课堂,实乃大学之幸。这说明,中国的读书传统不灭,至今薪火相传。不排除部分旁听生也有功利目的,但其中更有许多“安贫乐道”之人,和那些在校园里混日子、混文凭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显得尤为精神可贵;比起那些占着某某名校研究生之名,却从不到校上课的官员学生,这一群人的存在更是如同一座道德丰碑。
大学课堂允许旁听,其实还有知识共享这么一个内涵。大学允许自由听讲,就是要把知识传播给每一个渴望新知的人。如果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的旁听传统到今天不妨与时俱进,有所革新。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欧美一些名校早就把部分经典课程放到了网上,供全世界的人们自由下载、收看。近年来,许多欧美公开课还被热心志愿者翻译成中文字幕,为广大网民提供便利。有的网站还专门开设公开课频道,把这些经典课程整合在一起,以图广为传播。据悉,国内有高校也在做这一项工作,遗憾的是似乎收效甚微,没有发挥知识共享的效果。
据报道,这一群旁听生中有些人生活窘迫,看不到未来出路。应当说,这和他们的自我选择有关。但从求新知的角度而言,倘若国内名校能够秉承有教无类、知识共享的传统,拿出一部分资金,利用新技术搞好公开课开发工程,不仅可为旁听生减轻负担,更可让名校知识资源与全社会共享,将“无人不当学,无时不当学”的精神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这何尝不是传播与延续大学精神的一个好方式。那时候,每个从中获取知识的人都可以说:我也是大学里的旁听生。
人民日报:不要放弃用和平手段解决危机的努力阅读原文
3月19日,法国、英国、美国等多国部队开始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遭到轰炸的不仅有军事目标,甚至出现平民伤亡。无论是从《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以及相关国际法准则看,还是从对和平的追求以及道义的角度讲,...全文↓

来自:鬼怪式
3月19日,法国、英国、美国等多国部队开始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遭到轰炸的不仅有军事目标,甚至出现平民伤亡。
无论是从《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以及相关国际法准则看,还是从对和平的追求以及道义的角度讲,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一些国家向利比亚这样一个主权国家发动军事行动表达自己的遗憾。军事行动引发的首轮冲击波表明,出现武装冲突升级和更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的可能性在加大。采取何种方式尽快稳定利比亚局势,考验着国际社会危机处理能力和维护国际关系体系稳定的智慧。
利比亚局势持续动荡,国际社会一直试图敦促利比亚政府与反对派通过对话和谈判实现和解,尽快恢复该国社会稳定和正常秩序。为解决利比亚问题,联合国安理会反复磋商,于上月底通过了第1970号决议,决定对利比亚实施严格的制裁。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本月轮值主席,支持安理会采取适当和必要的行动,尽快稳定利比亚局势,制止针对平民的暴力行径,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针对一些国家坚持在安理会推动对利比亚实施禁飞区决议,中国尽管对决议相关内容有严重保留,但考虑到阿拉伯国家和非盟的关切和立场以及利比亚的特殊情况,与俄罗斯等有关国家一道对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投了弃权票,没有阻拦该决议的通过。
在利比亚问题上,中国再一次坚持了一贯原则立场,再一次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的所作所为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诉诸武力并非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军事干预虽然能够迅速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权,但新的对立和冲突往往随之而来,被干预国难以实现稳定,地区局势也有可能陷入新一轮动荡。而在这一过程中,平民百姓总是最大的受害者。无论军事行动打着什么样的旗号,都不能以无辜的生命和财富的毁灭为代价,这既是道义的准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呼声。
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距伊拉克战争爆发恰好整整8年。人们不妨将目光从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向巴格达、向伊拉克的城镇乡村转移一下。伊拉克8年来的血雨腥风、广大民众苦不堪言的生活既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警示。
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是继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一些国家本世纪第三次对主权国家动武。应该看到,每一次借助军事手段来解决危机都是对《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冲击,都是对求和平、谋发展这一时代主流的干扰。在一些人尚未摆脱冷战思维、依旧热衷于动武的今天,人们有理由对此次军事行动可能产生的发酵效应表示担忧。
稳定利比亚局势需要迅速、有效的行动,更需要坚韧的努力、顽强的意志和对用和平手段解决危机的执着。有的时候,和平努力看似山穷水尽,其实再坚持一下、多一些勇气,就有可能出现新的转机。围绕利比亚问题的国际斡旋尚未停止。非盟利比亚问题专门委员会已明确表示反对对利比亚的任何形式的外国军事干涉,寻找“非洲的解决方案”。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放弃用和平手段解决危机的努力,这既是对利比亚人民负责,也是对整个世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