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大小: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3:51:46
    深化拓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区域化党建在服务保障世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化拓展卢湾区域化党建奠定了重要基础。徐逸波要求,要积极探索以“五个共建”为抓手,深化拓展区域化党建工作。要积极探索用共同的共建目标来引领;积极探索用长效的共建机制来保障,建立完善经常性联系沟通机制和双向服务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用实在的共建载体来推动,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民生工作联动服务、区域文化联动促进、安全稳定联动维护、区域人才联动培养、学习型组织联动创建、创先争优联动开展、信息网络联动建设等八个方面,搭建更多的工作载体,推动联建共建;积极探索用有效的共建资源来支撑;积极探索用互联的共建网络来覆盖。        区域化党建是党建工作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在探索实践中,宁波市结合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肯定。

    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宁波市为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的一项探索。其主要做法是在"单位党建"基础上,把 "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行业,作为建立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对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从几年的实践探索来看,这一党建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起因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两新"组织迅猛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8万多家,从业人员180多万人;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3749个,"两新"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和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市委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迅猛发展的"两新"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的覆盖面总是赶不上"两新"组织的发展变化,常常会有空白点,并且由于党组织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场地保障方面依赖业主支持,一些党组织常常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两难境地,很难在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利益上有所作为,个别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职能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顺应经济区域化、人才集聚化、人员社会化趋势,市委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制订《关于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在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商务楼宇和大型商贸区、专业市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和行业协会、专业团体等"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集中力量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一是在基层组织体系构建上,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限制,全面向动态开放的区域建党和"单位建党"并重转变。区域性党组织以"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为依托,负责领导或指导这一区域内所有"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同时承担"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和党员队伍"蓄水池"作用。即当区域内某一"两新"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成熟时,区域性党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帮助其及时组建党组织,并通过公开招聘、组织选派等方式向新成立的党组织推荐、输送优秀党务工作者;当某一"两新"组织注销或由于党员流动等原因,不符合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时,区域性党组织及时将这一"两新"组织中原有的党员接纳过来进行管理。

    二是在党建平台建设上,突破传统"小而全"的分散配置方式,全面向"区域统筹、集约共享"方向转变。在推行区域化党建的区域内,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建立党员服务中心,配套设立相应的党建功能室,作为区域党建的共享服务平台,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免费提供开放的活动阵地,免费向周边企业和党员群众开放。同时,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共享教育平台。"有形"的党员服务中心,"无形"的远程教育网络,把各个党组织有机联结在一起。

    三是在党员管理上,突破由各企业分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全面向"区域一体、动态管理"转变。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党组织均主动接纳,及时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对其加强教育管理。并规定不管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均应到区域性党组织登记报到,并参加区域性党组织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企业职责岗和社会义务岗)"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使党员的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从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转变。

    四是在党建工作运作方式上,突破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的传统做法,全面向"重在指导、共建互动"转变。以"共驻、共商、共建"的形式,建立区域党建联系协调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党建共建互动机制,定期听取各企业意见建议,共同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以群策群力方式,赢得支持,协调一致,确保区域内党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实,企业在和谐中发展。如:我市一些商务楼宇,过去由于进驻企业多,常常因一些细碎小事引发矛盾,建立楼宇综合党组织后,企业间联系加强,沟通顺畅,一些矛盾往往在萌芽状态被化解和解决,使楼宇中企业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办公环境得以改观,深受企业欢迎。

 成效与启示

    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区域化党建则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本身就包含着"单位党建"的内容。我们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中,把在"两新"组织中培育"孵化"单建党组织作为重要职责,把帮助单建和联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进一步规范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区域性党组织503个,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954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对"两新"组织的全覆盖,"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区域化党建作为一种新的党建模式,之所以能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这一新模式相比传统的"单位党建",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体系更加完善。"单位党建"源自于支部建在连上。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全控型"社会结构方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都有相应的归属单位,因此显得十分有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两新"组织不断涌现,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纯按照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而引入区域化党建的理念,在"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按"组织共建、设施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搞"的原则,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构架更加完善,与社会形态相互契合,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强有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二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整合和突破,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推进、整体提高。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建党对象为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采取的是逐个企业挨个推进的点状推进方式,容易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受党员数的限制,无法组建党组织。有的虽然符合组建党组织的条件,但由于企业党员自身素质原因,仓促组建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区域化党建将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作为建党对象,将区域内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党建工作范畴,进行通盘考虑,科学规划,以块状的方式成片推进。在具体单个企业建党中,则采取"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作用发挥一个"的原则,虽然重视企业单建党组织,但不一味强调单独组建,推进方式更加贴近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实际,工作成效更为明显。另外,在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配置上,秉承了"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理念,避免了党建设施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了党建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党建设施的配置水平,降低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本,使党建工作的推进变得更为容易,工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有利于实现党对"两新"组织的强有力领导。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党建工作推进跟不上"两新"组织发展速度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既保留了"单位党建"那种组织体系严密、调控力强的优点,又满足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使区域内的"两新"组织无论怎么变化,区域性党组织都能对其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渗透,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各个方面。其次是克服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业主的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占领工作制高点,更好地发挥总揽协调的职能, 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同时也使企业党组织的品格更加独立,工作更加自主。再次是避免了党员的流动变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制约,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在这一模式下,党员不管以何种速度和频率流动,不管党员流入的单位有没有建立党组织,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融入党的组织,得到及时服务和有效的教育管理;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从具体单位拓展到了整个区域,支持和保障党员正当行使民主权力的力量也从单位外部得到大大强化。  拓展与完善

    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感到,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一是要研究区域化党建如何向其他领域拓展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社区和较为发达的村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和非公有制企业,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以及党员、群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党员管理方式,带来了冲击,提出了挑战。如何借鉴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将其运用到农村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去,把区域化党建与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建有机融合起来,形成相互借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整体合力,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是要研究调整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问题。区域化党建工作全面推开后,势必会影响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新出现的区域性党组织的地位如何界定,如何调整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使区域化党建运作更加有效,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去年上半年,我们选择海曙区和北仑区进行了城市党建领导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纵横贯通"的城市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了区城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办公室--区域党组织三级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形成区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和谐共建理事会三级架构。但这些工作仍处在试点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是要研究强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力量支撑和经费保障问题。确保区域性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必须解决好区域性党组织所需的人员哪里来、经费哪里出、场地由谁供等实际问题。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整合资源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培养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广泛组织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与财税部门商定企业用于区域性党建工作的费用实行税前列支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