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广场舞中国最强音:复旦的灵魂:追求“自由而无用”?--文化--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16:30
复旦的灵魂:追求“自由而无用”?
李泓冰
 
2010年01月29日16:33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气质,大学用了四年光阴,在给每一个学生塑造着合并同类项的精神气质。几乎所有的复旦人,都喜欢对复旦学生的这句评价:“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更直白一点,还有一种说法,复旦人不在乎别人的认同,而在乎对自己的认同。
认真咀嚼,所谓“自由”,是思想与学术、甚至生活观念,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无用”,则是对身边现实功利的有意疏离。
这样的一种气质,确实像是一种另类“海派”,让复旦人在任何地方,一开口就能彼此相认。
复旦是怎样在打造这样的灵魂呢?
看到今天的复旦学子对3108教室的叙述,有一种时空倒流的感觉。还是那间教室,还是那样激烈而包容的思想碰撞、观点交锋,还是那样的观者如堵……那一间空廊的3108,几十年如一日,细细雕塑着“自由而无用”。
复旦的孩子们,不知是否也一如当年,不单沉浸于“有用”的托福、雅思,而更在近乎恶狠狠地读书,读那些“自由而无用”的书籍,选那些“自由而无用”的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的课,从青年马克思到印度佛学,到中国老庄,从弗洛伊德到对弗洛伊德的颠覆……
当然,还是有变化的。
曾经在复旦百年校庆的时候,参加过复旦诗社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新老诗友,在浪漫的诗、画、乐氛围中,或激昂、或深沉、或细腻地朗诵诗歌,让人想起当年在相辉堂举行的“屈原奖”、“青春奖”赛诗会。但,毕竟换了人间,当年一票难求、水泄不通的激情场面,已被今日寥落、空旷的观众席所取代。当年的复旦诗友,曾郁闷地抱怨:“诗歌已死!”
诗歌之死,在现实的中国,已经不再令人惊奇。但是复旦,也到了为诗歌悼亡的地步吗?说到“自由而无用”,莫过于诗歌。诗歌在复旦的消沉,不知是否是一种征兆?
这样的细节,反衬了在现实生活中坚守“自由而无用”的可贵。相信中国也需要这样一种精神追求,需要复旦的灵魂融入中国的脊梁。这样的灵魂,并不仅仅如一些人所说,是源于西方知识分子精神的浸润,更是对中国传统士人风骨的执着秉持。
在“有用”、“有度”这一至高无上准则面前手足无措的时候,在月白风清、思绪飘飞的时候,常常会怀念复旦,感激复旦。感怀的,并非那些专业课,而是游走于复旦每一个建筑、每一堂课、每一个同学身上的,那种“自由而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