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6手机拆机视频:用心铺出诗化教育之路(品书札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37:47
钟祥斌
《 人民日报 》( 2011年02月19日   08 版)
孔子作为中国教育的开创者,曾倡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个观点开创了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诗化教育,其实质是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努力追求集真、善、美合一的诗化教育之境界。
徐德凝,大连市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一直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几十年来,他不仅在用诗,而且在用行为向世人诠释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他在倾心于企业的同时,用业余时间,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思想凝练成诗,结集出版了《行吟集》、《放歌行》、《海之韵》、《走过红海滩》、《记忆的雕塑》五部诗集,这一系列闪光的诗集是他生命轨迹的再现。在他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一股浩然之气,这股浩然之气既挽留了诗歌在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优美而完整的刻痕,又指向了我们时代生活可能的完整性所在:物质与精神的尽可能完美的结合。展现了一种文化的凝聚力,拥有与民族精神承传相关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心。内蕴深邃,绵细而不乏大气,发人深省,在诗牢牢撑起命运的风景线上,可以看到他照取人性的勇气和把握自我命运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如“以胆识与修养为规/以自我为圆心/人的一生是在画圆/只是每个人所画的圆大小不等”,在朴实的诗语中,给人以理性的思索。
严羽曾说:“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读徐德凝的诗,我们会有同感,他的诗往往在自然、纯朴、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中使人体会着朴素的哲理与智慧,感悟着生活的本源:真、善、美的教育真谛。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对父母的孝顺,对同志亲朋义气,对社会人群仁爱,是徐德凝思想意识的核心,他的所有诗歌都在弘扬这些思想,同时,他思想中还渗透了现代人的创造激情、开拓观念和崇尚自由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这些构成了他完整的精神世界。他在诗中说“都是孔孟之后生/文人莫相轻/仁义礼智信/当常念老先生之经”,“做人以诚信情谊为重/你就可能成为一方英雄”,“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用美来滋润心灵/心态好了/每一天的生活也变得美妙”……他时刻检查心灵,时刻警醒自己,他说,“每天早晨/我都要检查心灵/看一看有没有堵塞有没有淤满/发现杂物马上清除/让它露出泉眼”。
诗的概念是生成的,它的特性是随变的,它既可以随时代认定,也可以随时代解构、转变。随时代,无非就是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和情感,而情感的体现又促使诗语言的自然解构,无可否认,解构的诗语言在其不断演变中也会成为传统。历史地看,中国诗的历史实质是一部表现中国人精神演变状态的历史。如果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来透视,不难发现不朽诗作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个人精神的密切联系,取决于与时代背景的结合。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其宗旨是建构以“仁”、“义”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着眼于个人道德的完善,但由于他们认为只有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个体的主动积极的内在追求,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他们提出了具有教育美学思想性质的“诗教”、“乐教”理论,十分重视以美感的“诗”、“乐”形式进行教化作用。徐德凝的《佛典的管理智慧》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它让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在理论层面易于理解,在实践层面易于遵循,实践着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
徐德凝以他的诗把他的思想向外辐射,在质朴与本真中用心实践着他的诗化教育之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大山里走出来的人,永葆大山人的古朴和纯真。几十年的南征北战,从未丢失自己的赤子之心。”正是他的那份古朴与纯真的赤子之心,给读者以至真、至善、至美的教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