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达内招聘是真的吗:师德之光照未来(品书札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1:06:22
师德之光照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1年07月30日   08 版)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的主人公汪金权,是湖北省蕲春县四中的一位优秀教师,他22年来,任劳任怨,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师德壮歌。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的事迹,感动着荆楚大地,被人们盛赞为“大别山师魂”。
本书第一章:赤子回乡,写了“汪金权” 这个名字的由来:大山里的农民企盼着孩子长大后能走出深山,有“金”有“权”,福禄双至,光宗耀祖,改变汪家世世代代的贫苦命运。然而,汪金权却选择了与自己的名字背道而驰的人生道路。当他被重点大学录取,成为山村的第一位大学生,眼看父母的梦想就要成真时,他却放弃城里待遇优厚的职位,返回山乡,做一位穷教书匠。别人跳出龙门,他却是跳回龙门,别人想着升官发财,他却默默无闻,陋屋淡饭数十年,无怨无悔,乐在其中。
常言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在道德之河中行进同样如此。在当今很多人都以财富和权力的追求为生活重心时,汪金权却反其道而行之,显示了极强的意志力量和极高的道德境界,这有着极大的示范意义。一个人做点善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做,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爱亲人。书中动人的地方,是写到汪金权家中有老母、病妻、痴儿,其艰难非一般人所能想象时,还能坚持对学生献爱心、做善事,先后为学生垫付学费10多万元;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名列前茅……这标志着他已进入到一种“大善”的境界。
常常看到一些描写模范人物的作品,会用人为拔高思想境界和堆积典型事迹的手法来向读者进行灌输与说教,往往使读者产生阅读上的抵触情绪。《大别山师魂》没有这样做。常常于不经意的细微处,去发掘人的真精神。以平实的视角、平实的心态、平实的叙述,关注模范人物平凡中的非凡,是这部作品的一个特色。书中写道,在一次全县教育系统大会上,作为十位“典型发言”的代表之一,汪金权是唯一打印讲稿姗姗来迟者,为了替学校节省一点打印费,心急火燎赶出一份手写的发言稿,稿未定,饭不吃,又赶回去上课。相比别人都是单位笔杆子写初稿,领导字斟句酌,修改润色,反复折腾,汪金权的淡泊名利跃然纸上。可见,汪金权做好事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这是十分难得的。作者多次写到汪金权“感恩”的心态:“大学四年,汪金权学得最好的两个字是:感恩。”这用汪金权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现在帮助我的学生,不是我多么无私和伟大,而是我本来就受过他人的帮助。”没有慷慨激昂的大话、套话,这种朴实的叙说,给人以亲近感和可信度,塑造了一种可以平视不需仰望的普通人的崇高。
作家常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学对人的心灵建构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如果不能用人性善的正面扼制人性恶的负面,那么,一个作家的创作、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会失去平衡,从而动摇和谐的根基。人性善的正面,诸如崇高、正义、壮美、光明、温暖、深情、纯洁这类渐被淡忘的词汇应当在新的文学发展阶梯上重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时代更加期待《大别山师魂》这样的以“审善”为重心的文学。
社会道德迷失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当下,读《大别山师魂》,汪金权等道德模范的出现又给我们带来了乐观和信心,使我们相信:师德之光照未来,世道人心向善的大趋势终究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