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蓬生吃:衣带渐宽终不悔(品书札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09:28
刘庆邦
《 人民日报 》( 2011年02月28日   24 版)
曹森自称是一个固执的人。固执并不是一个能给人添彩的词儿,一个人敢于承认自己固执,除了有自省的意思外,恐怕还包含着他对某条道路的选择有九死不悔之意。哪怕固执不能为他增光添彩,他也愿意以自己锲而不舍的行动赋予其积极的意义。就我个人对曹森的了解和理解而言,他所说的固执,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可能是指他对写作生涯的一贯坚持。
我是先看到曹森的稿子,后认识他这个人。二三十年过去了,曹森一直是我的作者。我在《中国煤炭报》编副刊时,他给我寄稿子。后来我参与编辑《阳光》杂志,仍时不时地读到他的作品。全国煤矿有很多作者,有的来了,有的走了。有的在报刊上露过一两次面,招招手就不见了。有的作者曾写过相当不错的作品,后来再也看不见有新作问世。写作好比在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赛场上赛跑,有人站下了,有人退场了,有人在回头张望,有人露出了犹疑的神色。然而曹森跑过来了,他的步伐不算快,名次也不是很靠前,但他昂首挺胸,脚踏实地,神色是强韧的,意志是坚定的。看样子,不跑完全程誓不罢休。
曹森对写作的热爱是真正的热爱,是发自骨子里的以身相许。如果用执著来评判曹森对写作的热爱仍不尽意,说他对写作的热爱到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程度也不是不可以。众所周知,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期,全国煤矿遇到了一段极其困难的时期,煤炭卖不掉,工资发不出,以致连煤矿职工的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煤矿的一些作者为生计所迫,放下了手中的笔,选择干别的营生去了。曹森没有动摇,仍坚守在写作的阵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的颇受好评的《临界》、《骡子哥们儿下井去》,就是在那个时候写的。我的体会,一个作者要做到持续写作,家人的支持十分重要。可据我所知,曹森的家人对他的写作并不是很理解,特别是当家庭经济生活和他的写作发生矛盾时,妻子对他所选的路子或者人生追求,都有过质疑和过激的行为。事情最严重时,甚至把曹森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写作还要坚持下去吗?选择肯定是痛苦的,但最终的决定是“决不放弃”!曹森这么做有些悲壮的意味,需要鼓起极大的勇气。然而,固执其实是顽强的曹森毕竟走的是正道,干的是正事!在他正直的勇往直前精神的感召下,新生活的曙光一步步临近。十年前,他当上了企业宣传部门的负责人,那时候,有些人一定会认为,曹森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事务性的工作又那么多,文学创作的事可以放一放了。君不见,有人因写作得到了一官半职,以为修成了正果,便与文学说了再见。曹森经受住了考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文学的阅读与写作仍是他的必修课,仍是他心灵的栖息之所在。他的作品愈见功力,更显真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曹森为什么如此热爱写作呢?这还要在他的作品里找答案。我在曹森的不少作品里读到了一种忏悔之意,有对父亲母亲的忏悔,有对妻子儿女的忏悔,也有对朋友的忏悔。我们都知道,忏悔是一种宗教用语,指信徒在神父面前说出自己的过失或罪过,以求得上帝的宽宥。从广义上讲,忏悔也是一种善意的表达,是自我完善的心灵仪式。因我们缺乏宗教信仰,我们无处忏悔。幸好,我们还有文学,还有写作,文学写作为我们自建神庙,并使我们获得了忏悔的平台和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原来文学就是我们的宗教,就是我们的信仰啊!这就不难理解,一贯注重修身的曹森为何对文学写作爱得如此深切了。
“这个环境里,有着太多的意外和感伤。呆久了,你会舍不得离开,无法拒绝与他们相处的岁月,至少我是感觉到了,并十分乐意为这些日子喝彩,当然不包括那些痛心疾首的个例。”(《无法拒绝的岁月》)写作是曹森的人生价值选择,也是他生命的根基。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还可以找出几种曹森热爱写作的原因,比如煤矿这个特殊环境给他的人生定位。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按王国维对写作境界的分层,在“终不悔”和“人憔悴”之后,就应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祝曹森更上一层楼。